往事点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3:40:01
      年纪大了,总是回忆小时候往事,也觉有必要留下点什么。
当我初有记忆,就生活在农村,家里是69年下放到农村的,
怎样从城市到农村,我是一点印象也没有。
     下放的村庄叫汪家村,奇怪的是村里没有汪姓,大部分村民姓张。
按照当时的名称应该是汪家生产队,属于桥上大队,再上头就是马洪公社。
村里有30多户,大部分从农,也有木匠,瓦匠铁匠裁缝等职业,从事非农职业的都有大队
公社开立的介绍信,他们可以满世界跑。介绍信就是他们的身份证。没有手艺满世界跑,
算什么回事,当爬子手,讨饭?真正的农民丢不起这脸。
   生产队长是个30来岁的壮汉,力气大,肯卖力,文化也在当时算高的,初中毕业。当时只个
叫小英的女儿。家庭自然比其他村民富裕些,小女孩打扮的像城里人。
  桥上大队的队长也是汪家村的,是个50多岁的老汉,家里儿女众多,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他老婆和儿媳
同一天生出儿子和孙子。真正双喜临门。
     村里的经济
村里号称有150亩地,这只是村里上报纳税的土地,也就是种植水稻的地,还有很多开垦出来的坡地,用于种植其他作物,主要是红薯花生棉花。村民每家都有一块自留地,用于种植蔬菜平常吃,那些说自留地里种主粮获得高产简直是胡说八道,粮食会分配,蔬菜那是完全靠自己种,而且天天不能缺,把自留地改种主粮。找死啊。
   农民的分配制度是工分制度。一个男壮劳力一天是10个工分,女壮劳力是8个工分,上一天工记一天的工分,那些在外做工的也可以记工分,就是到年终结算买工分,买完工分就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样分配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同时保持和村里的归属感。获得工分除了上地里劳动外,还可以有其他途径,养猪,猪粪是好肥料,把猪粪卖给队里也是折算工分,你有途径买到化肥也可以折算工分。
    交公粮卖余粮,公粮就是粮食税,余粮就是国家粮食收购,余粮是村里主要收入来源,花生棉花的收入也不小。村里的现金收入加上粮食先按内部价折算成的现金,减去必要的储备就是可分配收入。除以全部工分,得到每个工分价值,乘以每个家庭的工分数就是每家的年收入,再按人头分配粮食,粮食重量乘以粮食
价格得到的粮食款要从各家收入里面减去的。人口多劳力少的家庭因此可能出现红字,因此没有现金收入。等到家里的孩子成为壮劳力,红字自然会消去,红字相当于预先支取了粮食,以后用劳力还,那些用红字抨击工分制,一是不了解,二是恶意抹黑。
     先写到这里,以后慢慢聊。
      年纪大了,总是回忆小时候往事,也觉有必要留下点什么。
当我初有记忆,就生活在农村,家里是69年下放到农村的,
怎样从城市到农村,我是一点印象也没有。
     下放的村庄叫汪家村,奇怪的是村里没有汪姓,大部分村民姓张。
按照当时的名称应该是汪家生产队,属于桥上大队,再上头就是马洪公社。
村里有30多户,大部分从农,也有木匠,瓦匠铁匠裁缝等职业,从事非农职业的都有大队
公社开立的介绍信,他们可以满世界跑。介绍信就是他们的身份证。没有手艺满世界跑,
算什么回事,当爬子手,讨饭?真正的农民丢不起这脸。
   生产队长是个30来岁的壮汉,力气大,肯卖力,文化也在当时算高的,初中毕业。当时只个
叫小英的女儿。家庭自然比其他村民富裕些,小女孩打扮的像城里人。
  桥上大队的队长也是汪家村的,是个50多岁的老汉,家里儿女众多,最让村民津津乐道的是他老婆和儿媳
同一天生出儿子和孙子。真正双喜临门。
     村里的经济
村里号称有150亩地,这只是村里上报纳税的土地,也就是种植水稻的地,还有很多开垦出来的坡地,用于种植其他作物,主要是红薯花生棉花。村民每家都有一块自留地,用于种植蔬菜平常吃,那些说自留地里种主粮获得高产简直是胡说八道,粮食会分配,蔬菜那是完全靠自己种,而且天天不能缺,把自留地改种主粮。找死啊。
   农民的分配制度是工分制度。一个男壮劳力一天是10个工分,女壮劳力是8个工分,上一天工记一天的工分,那些在外做工的也可以记工分,就是到年终结算买工分,买完工分就和村里其他村民一样分配粮食以及其他农产品。同时保持和村里的归属感。获得工分除了上地里劳动外,还可以有其他途径,养猪,猪粪是好肥料,把猪粪卖给队里也是折算工分,你有途径买到化肥也可以折算工分。
    交公粮卖余粮,公粮就是粮食税,余粮就是国家粮食收购,余粮是村里主要收入来源,花生棉花的收入也不小。村里的现金收入加上粮食先按内部价折算成的现金,减去必要的储备就是可分配收入。除以全部工分,得到每个工分价值,乘以每个家庭的工分数就是每家的年收入,再按人头分配粮食,粮食重量乘以粮食
价格得到的粮食款要从各家收入里面减去的。人口多劳力少的家庭因此可能出现红字,因此没有现金收入。等到家里的孩子成为壮劳力,红字自然会消去,红字相当于预先支取了粮食,以后用劳力还,那些用红字抨击工分制,一是不了解,二是恶意抹黑。
     先写到这里,以后慢慢聊。


我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看到了,在文革时期,地县干部下公社调研,公社干部可以明目张胆蹭吃蹭喝,地县干部的子女结婚可以公然公车私用,搞大排场,那年头靠关系可以随便在管辖范围内换工作玩。
谁想回到那个公社的年代?越是体制内的越想。你问问妻子因为空气污染而得了肺癌的代表了当时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孙少安,他还愿不愿意再来一次公社!

我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看到了,在文革时期,地县干部下公社调研,公社干部可以明目张胆蹭吃蹭喝,地县干部的子女结婚可以公然公车私用,搞大排场,那年头靠关系可以随便在管辖范围内换工作玩。
谁想回到那个公社的年代?越是体制内的越想。你问问妻子因为空气污染而得了肺癌的代表了当时农村先进生产力的孙少安,他还愿不愿意再来一次公社!
楼主的回忆真不合理,不回忆吃的什么、住的什么,小小年纪对生产消费的大事倒是门清的样子。
说说我的回忆。

80年代初上门要饭的多,因为家在湖南,京广铁路边上,上门要饭的大多是河南人,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人坐马扎靠我家的墙边吃饭。

到80年代后期,上门要饭少了,而且是以要钱为主了。

曾有人(家是北方的)把刚烙的饼给要饭的,要饭的居然说脏,不要。
瓜子花生小板凳,前排就坐
听老前辈忆当年
老前辈慢慢说,俺们爱听
m_sy 发表于 2016-1-14 20:08
我从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里看到了,在文革时期,地县干部下公社调研,公社干部可以明目张胆蹭吃蹭喝,地县干部 ...
有意思,你认为现在不是这样?
蹭吃蹭喝公车私用到现在都没能禁绝。
说说我的回忆。

80年代初上门要饭的多,因为家在湖南,京广铁路边上,上门要饭的大多是河南人,印象最深 ...
这个帖子是这位老人家的回忆
既然是这位老人家的回忆,ta想回忆啥,是ta的自由,您老人家瞎参合啥?
您老人家凭什么说合理不合理?
如果您老人家也想回忆个啥,请您另开新帖,
俺们也瓜子花生前排就坐,听你白一白~
80年代初普及最快的家电是黑白电视,看着看着房顶上的鱼骨天线多了起来,14寸跃进牌算是名牌,450左右一台。

家里买了电视的人也不介意邻居来看,霍元甲、陈真就是在二楼邻居家看得。

那个邻居是山东人,夏天时女主人光着膀子拿着蒲扇坐在床上看电视,也不介意我们这些一起看的小孩。

单缸洗衣机也跟着进了各家各户,我家140买了个南京出的莫愁牌,用了十多年后,卖废铝还卖了50块。

84年左右在单位的供应站见过农民买电风扇,几十块钱的东西,农民拿出很厚的一沓钱,挺高兴的样子,营业员的态度就不敢恭维了。
瓜子花生小板凳,前排就坐
听老前辈忆当年
老前辈慢慢说,俺们爱听
他老什么,69年还不记事,撑死50岁的样子。
他老什么,69年还不记事,撑死50岁的样子。
五十岁也算年过半百了,
老人家这个称呼也当得起。
看来你年纪不小了,
还不赶紧抓住青春的尾巴,
出去做个大宝剑啥的,潇洒潇洒
五十岁也算年过半百了,
老人家这个称呼也当得起。
看来你年纪不小了,

呵呵,楼主到78年也不过13岁的样子,咋就对当年挣工分,具体分配的事那么清楚,这科学吗?
汪家村的房子
汪家村的房子很有特色,也可以说没有任何特色,就是借邻家的一堵墙接着盖,最后结果就是整个村像多栋平行的集体宿舍。
每一间房子大约长8米宽4米。中学时才明白这种建设房子乃是用最少的建材获得最大面积。缺点就是家里有两间房,如果不是同时盖。
就有可能不连在一起。
娱乐
看电影,到公社赶大集的时候看公社组织的现代革命歌舞表演没有什么特色 就不说了。
这里流行瞎子唱戏,常常到村里,就两个盲人,带着二胡,拉起胡琴,咿咿呀呀唱起了,,唱的是什么。当时我是一点也不清楚。但家父对此
很感兴趣,告诉我他们唱的是三皇五帝神仙史,隋唐三国水浒传。当然还有妇女喜欢的言情戏,还有男人喜欢的下流调,不过是半夜最后唱。
其中三皇五帝神仙史很可能就是中国汉族的英雄史诗,因此就想记录下来,才开了个头就因为人事变更而中断。
相关的记录材料交给文联却无人问津,令人惋惜。
过年
村里分完红,就快到过年了,有粮食,钞票,有闲功夫。女人就大量制作各种各样的小吃,但多数围绕红薯和花生。
红薯可以制作红薯片,红薯糖,红薯粉,红薯粉更是制作其他小吃的中间品。红薯糖就是以红薯为原料的麦芽糖。
还有一个小吃就是米花,米花制作过程很复杂,先是用蒸熟的糯米摊开晒干,,然后用碾子压扁,存起来,到过年前,用热锅
快速炒,压扁的糯米变得非常膨大,体积比最初的糯米大5倍以上。这种米花加上红薯糖就可以做冻米糖,加上花生,芝麻
味道就好极了。
杀猪
杀猪和其他地方没有什么特别,也没有现在美食节目播烂了的杀猪菜,猪肉绝大多数制作成为腊肉。小孩子最大快乐就是捡到猪蹄甲,
然后到肉案周围捡到碎肥肉,把碎肥肉塞到猪蹄甲里面,然后按一根粗棉线,做一个小蜡烛。
其实分田对我们家是有利的,当然,我只说是我们家啊,因为70年之前我们家只有我爷爷和奶奶两个劳动力,有6个儿子需要养活,对,你没看错,6个儿子,都是儿子,没有女儿。我老爸是长子,56年出生,二叔58年出生...,小叔69年出生。
合作社时期,因为家里劳力少人口多,日子过得苦哈哈,在村里出名的穷...
分田的时候,日子一下子变了,因为分田是按照人头平均分的,不管你是不是劳力,所以我们家相对于别的家庭一下子有了优势...
原来劳力多人口少的人家就吃瘪了...
为养活家人,我爷爷除了在村里出工挣工分,农闲时期还四里八乡上门替人家编竹席竹篮笆斗等竹器挣钱,在村里还收了几个徒弟...
今天就先说这么多吧...
对于网友质疑,很简单,我爸是下放干部,当老师,在村民面前有公信力,我妈是村里妇女的打扮风向标,因为她是城里人。
村里的账务是要经过村民复核的,我家和村里没有任何利害关系,账务就是我妈复核,最后我爸抄写成大字报张贴。
分红的时候各家都把自己上学的孩子领过去,就是要他们好好算算,
呵呵,楼主到78年也不过13岁的样子,咋就对当年挣工分,具体分配的事那么清楚,这科学吗?
二叔,你老人家大宝剑做好回来了?
速度好快呢~
是不是身体不行了?
可以吃点补品补一补
马桶上的沉思 发表于 2016-1-14 22:00
其实分田对我们家是有利的,当然,我只说是我们家啊,因为70年之前我们家只有我爷爷和奶奶两个劳动力,有6 ...
其实你家应该感激人民公社,正是人民公社制度才使得你家度过最困难的日子,如果单干,很有可能度不过这个坎。随着家里孩子长大,,不管什么制度,你家生活水平都到了快速改善的时候。分田只是和这个时间巧合。
正是分田按人头分,甚至按男丁分,农村计划生育才难以实施,一方面实施极端化生育政策,一方面要血缘延续。种种惨象令人发指。

方船子1 发表于 2016-1-14 21:09
呵呵,楼主到78年也不过13岁的样子,咋就对当年挣工分,具体分配的事那么清楚,这科学吗?


这有啥问题,我69年出生的,还在队里挣过工分呢!我们那儿男孩子7周岁开始有评分资格,不过是最低的3分,早上,上午,下午各1分。全劳力早上2分,上下午各4分。对于记工分,分粮食,分柴火印象深刻,我们家老爹上班,我们上学,只有假期挣点儿工分,每年年底决算,别人家分钱,我们家要交钱。
方船子1 发表于 2016-1-14 21:09
呵呵,楼主到78年也不过13岁的样子,咋就对当年挣工分,具体分配的事那么清楚,这科学吗?


这有啥问题,我69年出生的,还在队里挣过工分呢!我们那儿男孩子7周岁开始有评分资格,不过是最低的3分,早上,上午,下午各1分。全劳力早上2分,上下午各4分。对于记工分,分粮食,分柴火印象深刻,我们家老爹上班,我们上学,只有假期挣点儿工分,每年年底决算,别人家分钱,我们家要交钱。
对于网友质疑,很简单,我爸是下放干部,当老师,在村民面前有公信力,我妈是村里妇女的打扮风向标,因为她 ...
咱们情况差不多。


      80年代以后,国内粮食产量的提高,更多的是因为化肥 农业机械 良种的普及,至于所
谓的制度改革起到的作用并不如有些人说的那么大。至于前几天,流行的自留地产700斤,
跟个笑话一样,居然还有人那么认真。从孔子以来,春秋笔法,事实为理念服务,这帮人玩
的太熟练了。
     从中国近代开始,就流行制度决定论(类似的还有文化决定论、宗教决定论什么的),
以前迷信社会主义,现在迷信民主。这些决定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看上去动动嘴皮就可以
弄成的事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快好省的愿望,更满足了那些传统文人情怀,指点江山
的恶趣味,其实这些人严重的自卑。
   
    而TG则向大家完美的展示了,动嘴皮子多么容易,干点事是多么的难。
     
   

      80年代以后,国内粮食产量的提高,更多的是因为化肥 农业机械 良种的普及,至于所
谓的制度改革起到的作用并不如有些人说的那么大。至于前几天,流行的自留地产700斤,
跟个笑话一样,居然还有人那么认真。从孔子以来,春秋笔法,事实为理念服务,这帮人玩
的太熟练了。
     从中国近代开始,就流行制度决定论(类似的还有文化决定论、宗教决定论什么的),
以前迷信社会主义,现在迷信民主。这些决定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看上去动动嘴皮就可以
弄成的事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快好省的愿望,更满足了那些传统文人情怀,指点江山
的恶趣味,其实这些人严重的自卑。
   
    而TG则向大家完美的展示了,动嘴皮子多么容易,干点事是多么的难。
     
   
其实你家应该感激人民公社,正是人民公社制度才使得你家度过最困难的日子,如果单干,很有可能度不过这个 ...
肯定要感谢公社啊,因为我们家本来就没有地,贫雇农,没有公社,这么多孩子怎么可能都活下来?
正是因为公社,劳力再少的人家都不愁生下来的孩子没人带,因为公社有免费的托儿所...
楼主这种身份的,在农村是“城里人”,颇有优越感。回城后又成了乡下来的“农村人”,失落是有的。

怀念农村生活也属正常。
家庭经济
养猪
养猪是家庭经济的重要部分,一头猪养肥之后交售给供销社可以得到大好几十元。但是由于猪饲料来源,每家养二三头,再多饲料供应不上。猪粪可以交给生产队折算工分。
织布
村子里面妇女都会纺纱织布,用的是脚踏纺纱机和手摇织布机,几乎一有空暇就在织布机上织布,纺纱则是大家凑一块,一边闲聊一边纺纱。鞋子也是由妇女制造。
养鸡,
养鸡也是家庭收入来源,客人来了杀鸡招待是很隆重的礼节。多余的鸡蛋可以拿到赶集卖掉,也可以拿到工矿企业边上卖掉。
赶集
印象中赶集非常热闹,什么都有,各种各样农具,各种各样竹编篮子箩筐,各种各样小吃,蔬菜鸡鸭鱼肉,各种各样日用品,家里的小猪也是从这里买回去的。
有时候打赶集,还有公社宣传队在演出。
lylistlike 发表于 2016-1-15 03:58
80年代以后,国内粮食产量的提高,更多的是因为化肥 农业机械 良种的普及,至于所
谓的制度改革起到 ...
按这个思路,共产党自己都是多余的!革什么命?造什么反?搞什么土改?两千万烈士的鲜血,到头来作用还不如一个大型的化肥厂,老老实实等着光头把化肥厂建起来,不就什么都有了,你说是不是?
养蜂人
村里每年都有养蜂人来暂驻,养蜂人一年到头追逐春天追逐花朵。春天油菜花开,引来群蜂飞舞。
养蜂人来了, 村子的小孩就拘束多了,村子广场被蜂箱包围。不过养蜂人会化蜜水给小孩吃。
他们养蜂人最怕阴雨天,蜂不可以飞出去采蜜,就要用蔗糖水喂养蜜蜂。
铁匠
村里隔一段时间就有铁匠来,他们师徒两人开炉打铁,修理出售农具。那个学徒有点传奇色彩,刚出生的时候病的快要死。
家庭决定弃婴,他爷爷把他耳朵割掉,怕婴儿魂魄回来,就做恶人吓他,然后把婴儿扔掉。过了一天,他奶奶偷偷去看,发现婴儿还在哭,于是抱回来。
赶猪人
赶猪人就是牵着猪到处给猪配种的一个职业,而当地是很受歧视的职业,一般是老鳏夫做。
那种猪真够巨大,四五百斤起步,七八百斤正常。
水之秋 发表于 2016-1-16 12:00
按这个思路,共产党自己都是多余的!革什么命?造什么反?搞什么土改?两千万烈士的鲜血,到头来作用还不 ...
从农业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就是革命,革命不是革掉人的生命,而是革掉旧生产关系旧思维。
二战以后,真正进入工业化国家有几个?
就是老牌资本主义工业国,他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多少社会动荡,美国南北战争也就是这两种思潮碰撞。
mcw 发表于 2016-1-16 12:14
从农业社会进化到工业社会就是革命,革命不是革掉人的生命,而是革掉旧生产关系旧思维。
二战以后,真正 ...
80年代以后,国内粮食产量的提高,更多的是因为化肥 农业机械 良种的普及,至于所
谓的制度改革起到的作用并不如有些人说的那么大。至于前几天,流行的自留地产700斤,
跟个笑话一样,居然还有人那么认真。从孔子以来,春秋笔法,事实为理念服务,这帮人玩
的太熟练了。
     从中国近代开始,就流行制度决定论(类似的还有文化决定论、宗教决定论什么的),
以前迷信社会主义,现在迷信民主。这些决定论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看上去动动嘴皮就可以
弄成的事情,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多快好省的愿望,更满足了那些传统文人情怀,指点江山
的恶趣味,其实这些人严重的自卑。

——这是上面某位化肥党的原话,我只是引用而已
楼主用屁股写文章,只写自己想写的。

人头是早上、上午、下午都去了,可干了多少活?活的质量怎样?一天10分工下来,挖了几分地?每锄挖多少厘米深?土敲的有多碎?

分钱啊!分粮啊!你说的热闹,怎不说一人分多少钱、多少粮?怎么不说分田时大家是高兴的还是不高兴的?分田后大家收到自家的粮食多少斤?

70年代村里普通老人病了有钱吃药、打针去医院吗?在生产队磨洋工的多吗?干部以权谋私的多吗?工分少人口多的人家,老人孩子挨饿,病重了等死的有人管吗?

分田那一两年有化肥,分田之前一两年就没有化肥?

承包后,各家一般都养两三头猪,10多只鸡鸭,集体时平均一户的养殖数量最多一半,全村的牛也最多一半,猪多牛多了肥料也多了。

什么剩余的鸡蛋,春秋笔法,一年也才200多个蛋,吃掉几十个月卖200个换钱。那也叫吃剩下的?还不是那时穷极了都舍不得吃?
肥料
最早的化肥是氨水和碳铵,这两种肥料非常容易挥发,,有浓烈的骚味,有很强腐蚀性,是县里化肥厂生产的。要稀释之后浇到地里。
尿素是进口大化肥达产后才普及的高级化肥。正好时间是80年代初。
当地是一年三作,两季水稻加绿肥或者油菜籽。
收完晚稻后,就翻田准备中绿肥或者油菜籽,这时候小孩就跟着犁,去捡翻开的泥里面的泥鳅,这时候准备冬眠的泥鳅最肥美,还有黄鳝。
现在农村不种绿肥了,看了更懒了,难到是吃了邓家包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