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星还是流星】马斯克会成为第二个冯布劳恩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5:07:21
www.jiemian.com/article/484917.html

12月21日晚,Space X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火箭。

这是人类史上首次火箭回收,CEO埃隆·马斯克当然在发射现场。当时他在Twitter上说的话是:“欢迎回来,宝贝儿!”(Welcome back, baby!)



不知道马斯克有没有热泪盈眶。这项可回收技术,意味着火箭的发射和造价成本大大减少,可以说,离他移民火星的梦想实现又近了一大步。

即使是原本不看好Space X的人,现在也不再轻易嘲笑马斯克对太空的探索兴趣是“白日做梦”了。



然而如果要回溯这一切,除了眼光独到的自己,马斯克最该感谢的或许是70年前,两位同样心怀太空梦的火箭工程师。

他们中的一位亲手将“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送上太空,另一位则促成了阿姆斯特朗的“月球一小步”。



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为德国研制出洲际导弹的时候,二战正打得起劲。他的V-2火箭是纳粹德国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为英国、荷兰等地带来了重创。



然而在这名“导弹之父”眼里,他看到的V-2火箭是另一副潜力无限的模样。冯·布劳恩甚至能想象它带着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轨道的未来。

但每一次他提出这个想法,他的党卫军指挥官都会很明确地说:你这是在白日做梦。元首想要的是武器,而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玩具。



所幸的是,冯·布劳恩并没有让现实削掉这个梦想。

二战结束后,他被美国招降。很快,苏联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拉开帷幕,冯·布劳恩设计的V-2火箭和他的专业知识变得吃香,他又提起了自己的太空梦。但不管在哪个同事听来,这都只是胡思乱想。

他们觉得他是个奇怪的书呆子,但冯·布劳恩设计的火箭和导弹又的确能让美国在军备竞争中不落后太多。因为有才,他们容忍他的不切实际。



美国有冯·布劳恩,而苏联找到了自己的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他们要求科罗廖夫做出跟V-2火箭一样、甚至更厉害的洲际导弹,如果失败,就要以莫须有的政治罪名把他关进西伯利亚的劳改营。

苏联对科罗廖夫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外界不闻其名,只知道苏联有个造火箭的“总设计师”。这个秘密一直守到他1966年去世。



然而,冯·布劳恩跟科罗廖夫二人虽然一生不曾会面,但他们却隔着太平洋仰望着同一片星空,有着同样探索太空的梦想。

科罗廖夫没有就这个梦想作过多陈述,也没有对苏联的威逼作出无谓的反抗。他埋头设计、研发,一直到成果受认可,一直到自己地位重要得可以接触高层。



后来他玩了个小把戏。科罗廖夫跟航天局的负责人建议将这些武器用作太空探索,他说,只要任务成功,苏联必定招来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羡慕与模仿。而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科罗廖夫说,美国已经在计划这个事情了。

当然这是句谎话,但激将法的作用让苏联随即将注意力从军事武器转移到飞往太空。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这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前一天,冯·布劳恩的想法还被称作是急躁而不现实;人造卫星发射后,他关于人类登月的说法就成了“可信而重要”。

落后太多的美国终于在1958年7月成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要启用冯·布劳恩和他的德国团队涉猎这块未知的外太空,挽回颓势。



1961年,科罗廖夫改进的火箭成功将加加林送上太空。



1969年,冯·布劳恩与同伴研发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携带阿波罗11号成员完成历史性的8天任务,实现了人类登陆月球的创举。





这两位有远见的工程师,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终于都用梦想劫持了政府,冥冥中改变了整个世界。

他们的太空梦想,也直接或间接地感染了出生在南非的这个孩子,马斯克。



2002年,当这位多金的企业家创立Space X公司,所有人都觉得他在闹着玩。他说想移民火星,但他不懂技术,他发现太空飞船的发射和造价成本太高,而当时的他甚至还不是硅谷里最有钱的那群人之一。

所以当美国国会在酝酿提出NASA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Commercial Orbit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s,简称COTS),打算将NASA的一部分货物运输等太空任务外包给商业公司时,他们自然也没把马斯克放在眼里。

带着“自由经济”的美名,所有人都知道COTS不过也就是门面功夫,最终的合作方,所有的资金还是会流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这些老朋友的口袋里。



再一次提梦想的力量可能有点俗,但的确因为马斯克的火星梦,Space X一直专注研究如何极大降低火箭和飞船的发射成本,他们的报价吓坏了其他合作方。

2005年,Space X跟NASA签下了合同。



到几天前12月21日,Space X已经开发出可以部分重复利用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20多次。

每次发射火箭的成本为20万美元,而猎鹰9号火箭的造价高达6000万美元。如今有了回收技术,它可能能在长期使用中将成本降低100多倍。

实现廉价的太空旅游有望;而想像马特·达蒙在电影《火星救援》里一样玩耍,可能也花不了太久。



NASA计划在2035年让人类登上火星,而马斯克设想的时间是未来9年至11年间。

这个梦,你愿意继续信吗?

www.jiemian.com/article/484917.html

12月21日晚,Space X成功回收了猎鹰9号火箭。

这是人类史上首次火箭回收,CEO埃隆·马斯克当然在发射现场。当时他在Twitter上说的话是:“欢迎回来,宝贝儿!”(Welcome back, baby!)

1.jpg (87.94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8 上传



不知道马斯克有没有热泪盈眶。这项可回收技术,意味着火箭的发射和造价成本大大减少,可以说,离他移民火星的梦想实现又近了一大步。

即使是原本不看好Space X的人,现在也不再轻易嘲笑马斯克对太空的探索兴趣是“白日做梦”了。

2.jpg (16.74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8 上传



然而如果要回溯这一切,除了眼光独到的自己,马斯克最该感谢的或许是70年前,两位同样心怀太空梦的火箭工程师。

他们中的一位亲手将“太空第一人”加加林送上太空,另一位则促成了阿姆斯特朗的“月球一小步”。

3.jpg (87.7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8 上传



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为德国研制出洲际导弹的时候,二战正打得起劲。他的V-2火箭是纳粹德国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之一,为英国、荷兰等地带来了重创。

4.jpg (25.6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8 上传



然而在这名“导弹之父”眼里,他看到的V-2火箭是另一副潜力无限的模样。冯·布劳恩甚至能想象它带着第一颗人造卫星抵达轨道的未来。

但每一次他提出这个想法,他的党卫军指挥官都会很明确地说:你这是在白日做梦。元首想要的是武器,而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玩具。

5.jpg (176.31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8 上传



所幸的是,冯·布劳恩并没有让现实削掉这个梦想。

二战结束后,他被美国招降。很快,苏联和美国的军备竞赛拉开帷幕,冯·布劳恩设计的V-2火箭和他的专业知识变得吃香,他又提起了自己的太空梦。但不管在哪个同事听来,这都只是胡思乱想。

他们觉得他是个奇怪的书呆子,但冯·布劳恩设计的火箭和导弹又的确能让美国在军备竞争中不落后太多。因为有才,他们容忍他的不切实际。

6.jpg (27.9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8 上传



美国有冯·布劳恩,而苏联找到了自己的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Sergei Korolev)。他们要求科罗廖夫做出跟V-2火箭一样、甚至更厉害的洲际导弹,如果失败,就要以莫须有的政治罪名把他关进西伯利亚的劳改营。

苏联对科罗廖夫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外界不闻其名,只知道苏联有个造火箭的“总设计师”。这个秘密一直守到他1966年去世。

7.jpg (34.1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然而,冯·布劳恩跟科罗廖夫二人虽然一生不曾会面,但他们却隔着太平洋仰望着同一片星空,有着同样探索太空的梦想。

科罗廖夫没有就这个梦想作过多陈述,也没有对苏联的威逼作出无谓的反抗。他埋头设计、研发,一直到成果受认可,一直到自己地位重要得可以接触高层。

8.jpg (218.86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后来他玩了个小把戏。科罗廖夫跟航天局的负责人建议将这些武器用作太空探索,他说,只要任务成功,苏联必定招来全世界其他国家的羡慕与模仿。而最关键的一句话是,科罗廖夫说,美国已经在计划这个事情了。

当然这是句谎话,但激将法的作用让苏联随即将注意力从军事武器转移到飞往太空。1957年,苏联发射了人类历史上首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

这在美国引起了极大的恐慌。

9.jpg (141.5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前一天,冯·布劳恩的想法还被称作是急躁而不现实;人造卫星发射后,他关于人类登月的说法就成了“可信而重要”。

落后太多的美国终于在1958年7月成立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要启用冯·布劳恩和他的德国团队涉猎这块未知的外太空,挽回颓势。

10.jpg (44.84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1961年,科罗廖夫改进的火箭成功将加加林送上太空。

11.jpg (243.42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1969年,冯·布劳恩与同伴研发的土星5号运载火箭携带阿波罗11号成员完成历史性的8天任务,实现了人类登陆月球的创举。

12.jpg (190.7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13.jpg (87.5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这两位有远见的工程师,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终于都用梦想劫持了政府,冥冥中改变了整个世界。

他们的太空梦想,也直接或间接地感染了出生在南非的这个孩子,马斯克。

14.jpg (294.96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2002年,当这位多金的企业家创立Space X公司,所有人都觉得他在闹着玩。他说想移民火星,但他不懂技术,他发现太空飞船的发射和造价成本太高,而当时的他甚至还不是硅谷里最有钱的那群人之一。

所以当美国国会在酝酿提出NASA的商业轨道运输服务计划(Commercial Orbital Transportation Services,简称COTS),打算将NASA的一部分货物运输等太空任务外包给商业公司时,他们自然也没把马斯克放在眼里。

带着“自由经济”的美名,所有人都知道COTS不过也就是门面功夫,最终的合作方,所有的资金还是会流入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波音公司这些老朋友的口袋里。

15.jpg (163.46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再一次提梦想的力量可能有点俗,但的确因为马斯克的火星梦,Space X一直专注研究如何极大降低火箭和飞船的发射成本,他们的报价吓坏了其他合作方。

2005年,Space X跟NASA签下了合同。

16.jpg (258.43 KB, 下载次数: 6)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到几天前12月21日,Space X已经开发出可以部分重复利用的猎鹰1号和猎鹰9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20多次。

每次发射火箭的成本为20万美元,而猎鹰9号火箭的造价高达6000万美元。如今有了回收技术,它可能能在长期使用中将成本降低100多倍。

实现廉价的太空旅游有望;而想像马特·达蒙在电影《火星救援》里一样玩耍,可能也花不了太久。

17.jpg (97.2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NASA计划在2035年让人类登上火星,而马斯克设想的时间是未来9年至11年间。

这个梦,你愿意继续信吗?

18.jpg (76.49 KB, 下载次数: 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01:49 上传

达不到冯布劳恩的高度,但是不可否认是个牛人。
坐等键盘侠指点江山
怎么可能,马斯克是企业家,布劳恩是科学家工程师。
只是个有钱的金主!这个比较不恰当!伯乐会相马,但他不是千里马。
布劳恩的地位实际上是被过分拔高了,整个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按着他的路线来,土星5也不是他的土星C5。阿波罗计划的成功只能说是政府部门领导下的科研中心和企业大合作的胜利,而不是哪个人的功劳。
同样,马一龙创造的所谓奇迹实际上也是在前人的肩膀上更进一步,九十年代末航天热里没有被拍死在沙滩上的幸存者
布劳恩的地位实际上是被过分拔高了,整个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按着他的路线来,土星5也不是他的土星C5。 ...
但没有冯布劳恩,美国的航天会在起跑线上被苏联甩得更远,登月竞赛恐怕也会输掉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21
布劳恩的地位实际上是被过分拔高了,整个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按着他的路线来,土星5也不是他的土星C5。 ...
总归是需要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领导的
战忽局大厨 发表于 2015-12-31 09:25
但没有冯布劳恩,美国的航天会在起跑线上被苏联甩得更远,登月竞赛恐怕也会输掉
美国航天的起跑线不止布劳恩的木星导弹,当年在木星基础上发展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纯粹是因为领导者是布劳恩
而另一种没被布劳恩垂青的雷神则发展出了庞大德尔塔系列运载火箭,即使除去关系不大的德尔塔4,德尔塔2依然在役,可靠性完爆任何一种90年代之前研发的运载火箭家族,在航天史上的地位更是只有联盟才能与其比较
美国航天的起跑线不止布劳恩的木星导弹,当年在木星基础上发展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纯粹是因为领导者是布劳恩 ...
那样需要多少时间呢?
1771964382 发表于 2015-12-31 09:33
总归是需要一个真正有能力的人领导的
你说的是苏联?国家意志高于任何个人意志,布劳恩一直也没有实际的领导权。按布劳恩的意思,那就是土星C4环月、巨无霸一般的新星火箭登月了
战忽局大厨 发表于 2015-12-31 09:45
那样需要多少时间呢?
雷神服役比木星早
雷神服役比木星早
算了那段历史我不是很了解,不和你争了

不过冯布劳恩的重要性应该确实不如科罗廖夫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44
美国航天的起跑线不止布劳恩的木星导弹,当年在木星基础上发展运载火箭发射卫星纯粹是因为领导者是布劳恩 ...
请问,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书,想了解一下整个航天历史
一个科学家,一个企业家,有可比性吗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21
布劳恩的地位被过分拔高了,整个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按着他的路线来,土星5也不是他的土星C5。 ...
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你比个毛线
一个把导弹变成了火箭,
一个把火箭带进了私人。
支持MUSK,只有他没有被董卓吓到。

忠良义士!!!!!!!!!!!!!!!!!!!!
http://www.bzfxw.com/soft/sort011/HangKong/189234036.html
现代航天之父-布劳恩

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0骑着苍蝇飞0 发表于 2015-12-31 12:12
一个把导弹变成了火箭,
一个把火箭带进了私人。
火星直击方案非常好,在火星上生产甲烷、甲醇、甲醛、液氧等燃料,RKSP中通过亚轨道跳跃(不到火星第一宇宙速度(火星环绕速度)的弹道导弹飞行,长途)、火星车(短途)为主,火星飞机为辅(大气稀薄,且受尘暴影响),很快抵达了火星表面的每个角落。两极冰盖赏雪赏干冰;登顶太阳系之巅(太阳系最大的山)——奥林匹斯山;北半球南部的古三角洲怀古;巨大的希腊盆地漫步;古大洋底一马平川的火星北半球大平原(面积超过地球任何一个平原)飙车;火星水手大峡谷猎奇;崎岖多山的火星南半球攀登

一个相当于地球陆地总面积的火星地表大陆,被抵达,被旅游,被驰骋,被开发。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21
布劳恩的地位实际上是被过分拔高了,整个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按着他的路线来,土星5也不是他的土星C5。 ...


冯布劳恩真正的影响在于从V2发展出了大型液体火箭。

否则二战后期的火箭武器发展会像喀秋莎和JPL一样选择固体火箭,跳过液体导弹这个弯路。然后冷战美苏争霸的科技树一路沿着固体导弹点下去,聚氨酯和碳纤维得到极大发展。固体火箭不适合载人,所以载人航天会推迟到冷战后期。登月和航天飞机都来不及在冷战期间上马,太空计划拉动的相关产业全都会受影响,尤其是硅谷。

90年代硅谷个人电脑和日本消费电子的对决可能以日本控制IT业告终。现在的日本会强的多,以电子产品为主。美国会弱不少,以各种材料为主。基本上跟现在美国搞电子、日本搞材料的状态相反。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21
布劳恩的地位实际上是被过分拔高了,整个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按着他的路线来,土星5也不是他的土星C5。 ...


冯布劳恩真正的影响在于从V2发展出了大型液体火箭。

否则二战后期的火箭武器发展会像喀秋莎和JPL一样选择固体火箭,跳过液体导弹这个弯路。然后冷战美苏争霸的科技树一路沿着固体导弹点下去,聚氨酯和碳纤维得到极大发展。固体火箭不适合载人,所以载人航天会推迟到冷战后期。登月和航天飞机都来不及在冷战期间上马,太空计划拉动的相关产业全都会受影响,尤其是硅谷。

90年代硅谷个人电脑和日本消费电子的对决可能以日本控制IT业告终。现在的日本会强的多,以电子产品为主。美国会弱不少,以各种材料为主。基本上跟现在美国搞电子、日本搞材料的状态相反。
Musk首要的影响在于把这个行业带起来了。

至于载人登陆火星,NASA和蓝色起源都有大推力发动机,都比MCT和Raptor这些纸面货可信。

但SpaceX廉价的可复用火箭当配角送补给可以极大降低登火计划的成本,无论谁当补给。
acoustics 发表于 2015-12-31 14:06
冯布劳恩真正的影响在于从V2发展出了大型液体火箭。

否则二战后期的火箭武器发展会像喀秋莎和JPL一 ...
导弹和运载火箭选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技术限制的结果,不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就像现在,如果氟的毒性能解决,化学火箭基本上就没有氢什么事了。
导弹和运载火箭选用什么样的技术路线主要是技术限制的结果,不是人为选择的结果。
就像现在,如果氟的毒 ...
军用火箭和导弹从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
而且固体的技术路线几乎一直在稳步发展,只有液体导弹快速上马快速下马。
acoustics 发表于 2015-12-31 14:37
军用火箭和导弹从固体到液体再到固体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
而且固体的技术路线几乎一直在稳步发展,只有 ...
这还是因为50年代固体火箭对弹道导弹来说技术还不合格吧。我记得好型早期的固体导弹比冲在210-220秒左右。
当年苏联用R-7,对液氧在军事运用的局限也是清楚的,只是当时还没有太好的替代品。
后来的美苏的重型火箭都选用液体发动机,也应该是看重液体发动机的比冲优势。
战忽局大厨 发表于 2015-12-31 09:25
但没有冯布劳恩,美国的航天会在起跑线上被苏联甩得更远,登月竞赛恐怕也会输掉
登月竞赛是美国挑起来的,只要挑起这个竞赛,就没有输的可能
登月竞赛是美国挑起来的,只要挑起这个竞赛,就没有输的可能
载人航天是苏联挑起来的,美国接招之后放大。。。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45
你说的是苏联?国家意志高于任何个人意志,布劳恩一直也没有实际的领导权。按布劳恩的意思,那就是土星C4 ...
你这个也只能忽悠忽悠小白

国家意志?

要说国家意志,苏联能和美国这种资本极权制度比?

在苏联也谈不上国家意志高于任何个人意志。苏联航天界的内斗导致的力量分散,比美国厉害得多。

美国起用布劳恩,本身是美国人自己的科学家团队发射卫星接二连三失败后的选择,你以为他们愿意用一个德国纳粹余孽当领导人
美国人本身就属于死要面子的典型,他们自己面子上也不好看。起用布劳恩,实在是因为启动卫星发射计划比苏联早,结果却落在了苏联后面,脸被打得太肿,实在太过难看,不得已之下的选择

事实摆在面前,美国人靠他们自己的科学家,输掉了竞赛。苏联靠自己培养的科学家赢得了竞赛。这种情况下才选择了布劳恩当总设计师。
战忽局大厨 发表于 2015-12-31 09:53
算了那段历史我不是很了解,不和你争了

不过冯布劳恩的重要性应该确实不如科罗廖夫
别被楠宫萧vn 忽悠了

美国一开始也是用美国本土科学家领导的团队发射卫星,接连两次失败爆炸,才不得不起用了冯布劳恩的
一开始冯布劳恩也就是受排挤的对象。

要说国家意志,美国的国家意志远比苏联强悍得多,这种意志是建立在已经运行两百年的资本极权制度之上,有牢固的制度基础,和苏联那种仅仅靠一两个人国家领导人支撑的所谓国家意志要庞大得多,也顽固得多。

苏联航天界的内斗大家都知道,内耗程度,力量分散程度比美国严重得多。只不过苏联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实在多,所以即便有这样的内耗,仍旧取得了让世人惊叹的成果而已
要是没这种内耗,苏联先登月也完全可能。

Musk首要的影响在于把这个行业带起来了。

至于载人登陆火星,NASA和蓝色起源都有大推力发动机,都比MCT ...
看不出来行业怎么带起来了

人类的航天发射量大幅度提高了吗?

我只看到他把概念带起来了
冯布劳恩真正的影响在于从V2发展出了大型液体火箭。

否则二战后期的火箭武器发展会像喀秋莎和JPL一 ...
液体火箭是历史必然
火星直击方案非常好,在火星上生产甲烷、甲醇、甲醛、液氧等燃料,RKSP中通过亚轨道跳跃(不到火星第一宇 ...
醒醒吧,我们这代人多半都看不到
你这个也只能忽悠忽悠小白

国家意志?

接二连三失败?你倒是说说木星C之前美国研发过什么运载火箭?既然没有又谈何失败?
在载人登月这件事,苏联整个国家有什么意志?登月竞赛就是国家意志的较量,肯尼迪的死让阿波罗计划几乎成为了一种象征,优先度甚至高于当时CIA的侦查卫星计划
连续失败以至于后果近乎不可承受的是美国的返回式侦查卫星,连续失败19次
你这个也只能忽悠忽悠小白

国家意志?

没错,之前美国爆了好多个

照理说二战期间和之后美国从德国直接和间接搞到的人比苏联多,原子弹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在航天方面反而落后,只能说苏联这方面确实有天才
接二连三失败?你倒是说说木星C之前美国研发过什么运载火箭?既然没有又谈何失败?
在载人登月这件事, ...
炸发射台的Vanguard? 还是电视直播。。。
战忽局大厨 发表于 2015-12-31 16:26
醒醒吧,我们这代人多半都看不到
无与伦比的RKSP(真实版坎巴拉太空计划游戏)
pmzy1234 发表于 2015-12-31 16:07
你这个也只能忽悠忽悠小白

国家意志?
好像毛子那边有个格鲁什科(火箭发动机权威)老是和科罗廖夫唱反调。格鲁什科坚持登月火箭使用大发动机RD270,但因与美帝竞争白热化,科罗廖夫等不及直接用小发动机NK33扎堆了

还有科罗廖夫的关门弟子米申没有乃师的资质,直接接手不了那个大摊子,登月竞赛完败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21
布劳恩是被过分拔高了,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按照他的路线来 ...

查了一下AIAA最高奖项
冯布劳恩获奖3次
冯卡门获奖2次
其它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最多拿1次,呵呵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21
土星5号也不是他的土星C5 ...

想标新立异,可惜没找对地方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21
布劳恩是被过分拔高了,阿波罗计划从一开始就没按照他的路线来 ...

查了一下AIAA最高奖项
冯布劳恩获奖3次
冯卡门获奖2次
其它那些名垂青史的人物,最多拿1次,呵呵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21
土星5号也不是他的土星C5 ...

想标新立异,可惜没找对地方
楠宫萧vn 发表于 2015-12-31 09:46
雷神服役比木星早
打住吧,雷神IRBM的总工程师、技术总监是阿道夫·泰尔博士,伯纳德·施里弗的左膀右臂,TRW航天部门的台柱子

pmzy1234 发表于 2015-12-31 16:11
要说国家意志,美国的国家意志远比苏联强悍得多,这种意志是建立在已经运行两百年的资本极权制度之上,有牢固的制度基础,和苏联那种仅仅靠一两个人国家领导人支撑的所谓国家意志要庞大得多,也顽固得多。

解释一下,单是P-7的北极发射场就耗用了苏联全部国防预算的5%

还有呢,接着填……

pmzy1234 发表于 2015-12-31 16:11
要说国家意志,美国的国家意志远比苏联强悍得多,这种意志是建立在已经运行两百年的资本极权制度之上,有牢固的制度基础,和苏联那种仅仅靠一两个人国家领导人支撑的所谓国家意志要庞大得多,也顽固得多。

解释一下,单是P-7的北极发射场就耗用了苏联全部国防预算的5%

1.png (57.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23:01 上传


还有呢,接着填……

2.png (56.15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2-31 23:01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