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眼中的高句丽z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1:57:03
[被屏蔽广告]
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668年亡国为止,经历了705年28代王,高句丽在我国历史上历史悠久、国力强盛,屡次击退中国的统一王朝隋(581~619) 、唐(618~907)的大规模武力入侵。但在北韩,将高句丽的上限追溯到作为古代国家句丽国,故认为高句丽共存续了945年(B.C.277~668),是对古朝鲜的继承。对于高句丽问题,南北学界虽说法不一,但毋庸质疑的是,高句丽在与中国的世界秩序(Chinese World Order)相对抗的过程中,不但制止了中国的东进,确保了辽东半岛。且为百济、新罗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进—步说,更有力地保障了韩半岛生活圈的稳定。因此,高句丽并非像中(中国)方所认定的那样,是中国的地方政权或割据政权。高句丽建立了独自的政治制度,自始至终没有采用三省六部制。即使把高句丽看作是中国的地方政权,那么,长期以来隋、唐动用百万大军征讨其属国,对此也是难圆其说的。



至4世纪,高句丽以活跃地机动作战和处于优势地位的铁器文明,有力地遏止了中国(后汉、魏、前燕)的东进,并以辽东为根据地逐步成为满洲的主人。此后,在5世纪高句丽与中国南北朝的北魏(386~536)缔结了外交关系,与中国形成了势力均衡,同时向南、北拓宽了领土,成为东亚的霸主。5世纪后,高句丽的政策逐步向南部倾斜,着力于扩张南部领土,于公元427年断然迁都至平壤。高句丽通过迁都平壤,虽然获取了—部分的南部领土,但也因此高句丽坚实的基础被削弱。当时高句丽集中在确保南部地域丰富的劳动生产力,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安逸,而放弃了广阔的满洲领土,这给隋、唐进攻高句丽提供了契机。迁移长安城后(586),高句丽侧重于对首都的经营,这助长了一些贵族间的矛盾,致使高句丽丧失了原有的大国形象。迁都平壤在为高句丽转变为半岛国家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使高句丽逐步走向衰退。



高句丽人在主要军事要塞构筑城池以抵御来自中国的攻击,他们对生活持乐观态度,能够克服不利的自然环境,且将浓厚的来世观以古坟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现实与来世神奇般地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古坟壁画中存有与中原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正如《山海经》中所见,高句丽人留下了极为可贵的东方文化遗产。高句丽在引进中国,甚至西域文化的同时,还将其传播至百济、新罗和日本。



高句丽既是军事强国的同时又是文化大国,可以说是韩国版的“罗马帝国”。勇敢的高句丽人民依靠强大的军事力与中国相对峙,成为满洲的主人,它不仅继承了古朝鲜的传统,而且吸纳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罗马帝国是通过基督教而得到永生,那么,高句丽则是通过古坟壁画、通过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得到了永生。



高句丽在迁都平壤后,将重点置于对南部的经营上,由此失去了原有的大国形象,并以此为契机,高句丽丧失了其北方的领土。尤其是在进出南方后,高句丽没有很好的调解和融合南、北文化,使得我国转化为弱小国家,致使隋、唐举兵来犯。可以说,迁都平壤是高句丽走向衰退的开始,而迁移长安城则是其没落的第二个信号。但是高句丽人的凛凛气节在其国灭亡后,仍留在正如高仙芝、李正己等遗民的心中。[被屏蔽广告]
高句丽自公元前37年建国至668年亡国为止,经历了705年28代王,高句丽在我国历史上历史悠久、国力强盛,屡次击退中国的统一王朝隋(581~619) 、唐(618~907)的大规模武力入侵。但在北韩,将高句丽的上限追溯到作为古代国家句丽国,故认为高句丽共存续了945年(B.C.277~668),是对古朝鲜的继承。对于高句丽问题,南北学界虽说法不一,但毋庸质疑的是,高句丽在与中国的世界秩序(Chinese World Order)相对抗的过程中,不但制止了中国的东进,确保了辽东半岛。且为百济、新罗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时间与空间,进—步说,更有力地保障了韩半岛生活圈的稳定。因此,高句丽并非像中(中国)方所认定的那样,是中国的地方政权或割据政权。高句丽建立了独自的政治制度,自始至终没有采用三省六部制。即使把高句丽看作是中国的地方政权,那么,长期以来隋、唐动用百万大军征讨其属国,对此也是难圆其说的。



至4世纪,高句丽以活跃地机动作战和处于优势地位的铁器文明,有力地遏止了中国(后汉、魏、前燕)的东进,并以辽东为根据地逐步成为满洲的主人。此后,在5世纪高句丽与中国南北朝的北魏(386~536)缔结了外交关系,与中国形成了势力均衡,同时向南、北拓宽了领土,成为东亚的霸主。5世纪后,高句丽的政策逐步向南部倾斜,着力于扩张南部领土,于公元427年断然迁都至平壤。高句丽通过迁都平壤,虽然获取了—部分的南部领土,但也因此高句丽坚实的基础被削弱。当时高句丽集中在确保南部地域丰富的劳动生产力,满足于物质生活上的安逸,而放弃了广阔的满洲领土,这给隋、唐进攻高句丽提供了契机。迁移长安城后(586),高句丽侧重于对首都的经营,这助长了一些贵族间的矛盾,致使高句丽丧失了原有的大国形象。迁都平壤在为高句丽转变为半岛国家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使高句丽逐步走向衰退。



高句丽人在主要军事要塞构筑城池以抵御来自中国的攻击,他们对生活持乐观态度,能够克服不利的自然环境,且将浓厚的来世观以古坟壁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把现实与来世神奇般地结合起来。在丰富多彩的古坟壁画中存有与中原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正如《山海经》中所见,高句丽人留下了极为可贵的东方文化遗产。高句丽在引进中国,甚至西域文化的同时,还将其传播至百济、新罗和日本。



高句丽既是军事强国的同时又是文化大国,可以说是韩国版的“罗马帝国”。勇敢的高句丽人民依靠强大的军事力与中国相对峙,成为满洲的主人,它不仅继承了古朝鲜的传统,而且吸纳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为独特的民族文化的形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果说罗马帝国是通过基督教而得到永生,那么,高句丽则是通过古坟壁画、通过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得到了永生。



高句丽在迁都平壤后,将重点置于对南部的经营上,由此失去了原有的大国形象,并以此为契机,高句丽丧失了其北方的领土。尤其是在进出南方后,高句丽没有很好的调解和融合南、北文化,使得我国转化为弱小国家,致使隋、唐举兵来犯。可以说,迁都平壤是高句丽走向衰退的开始,而迁移长安城则是其没落的第二个信号。但是高句丽人的凛凛气节在其国灭亡后,仍留在正如高仙芝、李正己等遗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