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丘成桐,敢于公开挑战国内学术腐败之风的人太少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7:35:20
丘成桐院士澄清有关北大的某些事实真相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http://www.cms.zju.edu.cn/news.asp?id=954&ColumnName=news&Version=

  丘成桐教授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的三次谈话中举北大为例,批评国内大学教
育,得到了许多国内教育界人士的响应,大多是赞同丘先生的看法。此举引起了
一些北大人士的强烈反响,他们在所谓的调查实际情况后,对丘成桐的谈话做了
一番辩白。最近记者有幸采访到丘成桐教授,请他就北大的“真相辩白”作一番
评论,并介绍有关问题的详细背景。

  记者:您最近多次对国内基础教育以及北大提出批评意见。在国内引起很多
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共鸣,很多人在网上发帖或投票支持,也有人表示了不
同看法。前些时候北大通过对部分师生的采访,对您的讲话做了一番辩白。您能
否就北大发布的“真相调查”一文作一些评论。

  丘成桐:我注意到《北京科技报》文章出来后,北大组织人马写了一篇“答
辩状”,在媒体传播。我想有人出来回答、解释问题未必是坏事。我同时也注意
到,这篇答辩状仅仅就《北京科技报》文章揭露的部分学术不正之风作了回应,
而未对《北京科技报》文章中揭露的主要学术腐败现象作出辩解。对北大关于学
术不正之风部分所做的辩解,我知道的事实与北大答辩状中的陈述有很大的出入。

  记者:您最近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提到您招收的一位北大学生由
于本科基础太弱,最后在哈佛被退学。有人认为既然您当初选择录取她,就自然
有您的道理。并对您当初挑选学生的评判标准起了质疑。

  丘成桐: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招收的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多数是来自北大
等名校。这些学生都是经过我们千挑万选来的,当然其中与他们推荐信的“分量”
大有关联。我们至今还保留着北大这位同学的成绩单。主课成绩为:

数学分析I    93        数学分析II    99           数学分析III    91
高等代数I    93        高等代数 II    99          大学物理I      94
大学物理II   98        微分几何       99           复变函数      94
概率论       91        常微分方程    89            讨论班        95

  这当然是很高的成绩。当时数学学院主管教学的教授,以及柳、王等三位北
大教授分别写了很好的推荐信,他们在他的哈佛推荐表上的每一栏都在 “best”
上打了勾。王教授说,在他的动力系统课的成绩是最好的。柳教授说,在大二就
修完了为大三学生开设的实变函数论。2000年5月,他还获得了由诺贝尔奖获得
者李政道夫妇设立的君正奖学金,全北大只有30个学生获奖。2000年10月,他被
一致提名推选为北大3000位大三学生的代表,到上海向李政道博士报告成果。所
以,在录取新生时,他理所当然地被我们认为是最好的学生。他到哈佛后跟不上
其他同学而被劝退说明了什么?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北大教育水平大幅度下
降,北大教授推荐信的信誉无法得到保证。总之,这是北大教育的不幸。

  记者:您在谈话中表示,北大教授对学生漠不关心,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学生
却没有受到教授们应有的重视?

  丘成桐:这也许和有些教授在给学生推荐信上签名过于草率,以至推荐信名
不副实有关。北大学生们自己写推荐信,教授们签名是很多人告诉我的。而对于
一些真正出类拔萃的学生,却不懂得悉心栽培,任其埋没。我记得在1995年,北
大数学系的王同学申请到哈佛大学读博士,申请表和推荐信都说他是北大最好的
学生,于是我在北京时就面试了王。可是令我惊讶的是,在当时张恭庆院士主持
的座谈会上,北大的二十几位教授竟然都没听说过这个学生。刚巧有一位认识这
位学生的青年教师,走过会议场所,他认识这个同学,找到了这个同学后,教授
们还是对他没有印象,我当场问了他几个问题,而后,张院士的评价是北大这些
年来的学业不行,所以不敢向我推荐,王同学也不算好,所以张院士劝我不要录
取他。以后他被加州理工大学录取了,并到耶鲁大学做助理教授,这也说明他确
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只不过北大的院士们不认识优秀的本科生罢了。两年前,
我在加州理工遇到这位王同学。他对我说,当初没能成为我的学生,是他一直感
到最遗憾的事情。

  记者:您对国内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北大数学系,提出过很多批评。您曾经
说过,北京作为国内最好的大学,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就好比做生意投了一大笔
钱,产出却不怎么样。

  丘成桐:中国这十年来在教育和科研上投了不少钱,但投进去以后,却不问
成果如何。比如长江学者计划,李嘉诚和教育部花了不少钱。还有一些特聘教授
通过几种不同途径拿了很多钱。如北大聘的某著名教授在国内要到的工资待遇已
达到100万年薪以上,却没有履行工作合同,大部分时间根本不在国内。此人的
学问远不如北大说的这么好,却同时在国内两三个学校任全职,拿好几个地方的
大量科研经费。这种情况数学有,其它学科也有。在国外任全职,北大却说此人
是国内学者,因此可以做中国院士,但选上中国院士后,又声称从国外引进。此
人每年在国内时间很短,一般由一个到三个月不等,北大却声称此人是全职引进
教授,他的年薪差不多是一般教授的二十倍,做成很坏的风气,北大企图与清华
大学全职引进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姚期智相提并论,并委以重任,摇身一变成了政
协委员。这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海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极为反感,但多数人
不敢公开表述自己的看法。国家投资大量经费后,也不见有任何的学术回报。由
于这种做法,北大可以向国家报告他们已经引进了大批人才,而所谓被引进的人
才则名利双收,却辜负了纳税人的期望。北大数学系每年要把全国最好的学生招
走一半,但教授们没有花心思去培养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好坏。

  记者:那是不是与高校扩招,学生太多,教授们忙不过来有关系呢?

  丘成桐:北大数学系教授的数量是哈佛的5倍,他们有100多位教授,哈佛数
学系的教授不到20个。北大的本科生有哈佛的5倍吗?(哈佛文理学院本科生
6400,北大不超过12000。)没有啊!哈佛数学系每年大概有2到3位学生的学士
论文可以登在一流的学术杂志,往往比北大最好的数学教授的文章还要好。哈佛
数学系每年至少开一次到两次会议,讨论本科生的进展,所有教授都参加这些讨
论。同时所有资深教授都教本科生,更有三个到五个以上资深教授花长时间和一、
二年级学生交流。

  记者:您曾对国内院校的学风表示堪忧,这些“不正之风”表现在那些方面?

  丘成桐:例如北大数学院每年都招全国最好的学生,可是这些学生中出国的
占了大多数,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寥寥可数。北大数学院的领导应该扪
心自问一下,是否真的对得起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北大来的
学生,他们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如果他们不是到国外来,而是继续留在
北大,那么可能就会一事无成了。虽然经费大量增加,这十年来北大培养的学生
素质比十年前相差很远。北大数学院不久前刚有一位博士生自杀,而以前北大数
学院在美国的留学生自杀的事情我也听过一些。另外,北大的院士几乎从来不给
本科生上课,成立的所谓数学研究所,就是给不愿意教课的教授找到了一个好的
借口。某院士到香港一呆就是两年,给Smale做助教, 赚点钱。北大个别人动辄
用头等或商务飞机票请来一些外国数学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以中国老百姓的
钱来讨好外国人可以说极为不道德的事,即使许多外国数学家也鄙视这样的行径。

  记者:您在采访时还曾提到,有位北大的博士想到哈佛做教授,被您以论文
水平低为由拒之门外。可现在有人认为您作为国际著名的微分几何学家,但不是
代数专家,不该随意评价他的论文水平。

  丘成桐:这位北大博士曾三次写信给我,想要来哈佛教书,他给我看了他的
博士论文,是一篇只是把20世纪30年代德国数学家Kneser的关于黎曼面覆叠映射
的构造推广到了带边的情形,基本上是非常平凡的推广。此后他的导师大概知道
这篇论文不行,改用以后的论文作为博士论文。两篇关于自由群自同构的文章,
也了无新意,都是很平凡的结论,发表的杂志Journal of Algebra也往往发表第
三流的文章。他说Vogtmann的综述文章中引用了他的结果,但是Vogtmann并非是
这方面的大家。而且据我所知,他的这个被引用的结果早他几年Levitt 和
Nicolas就已经得到了。可是这样的文章居然都可以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使
人惊讶。

  (记者注:丘成桐对代数与几何拓扑的交叉问题有很深研究。他的博士论文
就是关于流形基本群与曲率的关系,后来发表在著名杂志Annals of
Mathematics上。丘成桐一向来非常关心国内的年轻学者,他自己培养的50多名
学生中大部分是中国人。80年代,当时在国内不太出名的丁伟岳、张恭庆就被丘
成桐邀请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参加讨论班,并为丘成桐教授整理讲课笔记,
他们后来在几何分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都评上了院士。)

  记者:您最近在接受《亚洲时报》采访时,提到北京大学对中国其它大学的
打压令人很灰心,并且特别提到中山大学一位学者对数学的认识已经达到世界一
流的标准,却受到了北京大学的打压。这位中山大学的学者是指朱熹平教授吗?

  丘成桐:朱熹平的工作是海内外中国学者中做流形几何做得最好的。2002年
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国内的演讲人大部分是东道主中国数学会自己推
荐的。当时让中国数学会推荐做一小时大会报告的学者,推荐的是田刚。还有45
分钟报告的演讲人推荐了7个,大部分是北京的。朱熹平做了极为出色的工作
(哈佛数学系今年就一致通过以最为礼遇的方式邀请朱教授来访问半年),却没
有接到邀请。还有南京大学的程崇庆,他研究动力系统的Arnold diffusion的问
题,做的工作非常重要,很多人做不出来,他做成功了。他也没有被邀请。

  (记者注: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得菲尔兹奖、做一小时大会报告和45分钟分会
报告,是数学家学术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之前,中国内
地仅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等6位著名数学家被邀请做45分钟报告,
而被邀请做1小时大会报告的华人科学家仅有数学大师陈省身和丘成桐等4 人,
1983年丘成桐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至今仍是华人中的唯
一获奖者。丘成桐一直比较欣赏朱熹平和程崇庆。2004年12月,浙江大学刘克峰、
中山大学朱熹平分别获得了华人数学界最高荣誉“晨兴数学奖”中的金、银奖。
而在他们之前,内地获奖者仅有程崇庆、席南华两人:分别获得 1998年第一届
“晨兴数学奖”银奖和2001年第二届“晨兴数学奖”银奖。据介绍,“晨兴数学
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主要表彰45岁以下在理论及应用数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
华人数学家,由全国高校数学系及杰出数学家提名,对候选人反复筛选,再提交
由非华裔知名数学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鉴,产生最后的获奖者。)

  记者:您的意思是田刚不应该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1小时大会报告?

  丘成桐:我批评田刚和北大数学系是因为我认为这十年来的全国数学学风浮
夸,与他们作风有密切关系。田刚的学问距世界第一流数学家相差很远,即使在
所谓几何分析这个微分几何的分支领域里,他在中青年学者队伍中也只能排在十
几名开外。他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1小时演讲,是中国数学会推荐的,当时北
大和他们的同路人操纵了整个中国数学会。然后又通过媒体讲,田刚应该拿菲尔
兹奖。当时我在杭州,有中学生问我,田刚为什么没有拿到菲尔兹奖?我很惊讶,
连中学生都有能力批评菲尔兹奖了。田刚的学问根本达不到菲尔兹奖的水平,差
得远呢。1998年菲尔兹奖的评选委员会成员为:Yuri Manin, John Ball, John
Coates, J.J.Duistermaat, Michael Freedman, Jurg Frohlich, Robert
Macpherson, Kyoji Saito, Steve Smale,这些都是有名望的数学家,主席
Manin是几何学专家,尤其是Gromov-Witten不变量的专家,对田刚的工作最为清
楚,评价不好。我的中国学生工作比田刚杰出的有李骏和刘克峰,他们都很踏实,
不喜欢作自我宣传,一般媒体不了解他们。

  记者:传闻北大对您在各种场合多次批评您的学生田刚有所不满,认为您是
无中生有,事实是怎样呢?

  丘成桐:我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清楚田刚的数学工作,他的想法大部
分都由我教导而成。北大的几位数学院士对田刚的工作并没有多少了解。他们中
间的两位虽属几何分析领域,只是在二十年前赴美在我的讨论班上听讲,帮忙整
理我的讲课笔记,跟着做些研究。他们对近十年的发展不甚了然。另一位则是依
靠近亲的极力支持等因素才当上数学院士的。田刚在国外所获得的奖都由我帮忙
得到的,比如Waterman奖,就好比国内的杰出青年基金。当时评奖委员会中唯一
的数学家是美国数学会主席,我的好朋友Graham教授。最近我和他聊起,他说此
前从来没听说过田刚,可是就在提名截此前最后一刻,收到了我写的一封非常强
力的推荐信,正是依靠我的推荐信,Graham才决定把Waterman奖授予田刚。
Veblen奖的水平比较高,评选委员会主席认为田刚关于量子上同调的工作太简单,
还不够格,我力排众议地替田刚争取到了这个奖。但是主席说他本人不觉得田刚
的工作重要,要我负责写田刚的工作,但是只能提他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方面
的工作,现在想来我过分的提拔他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当时田告诉我许多结果,
说他很轻松就能得到,但后来我才发现,这些工作要么根本就是错了,要么根本
从来没写下来,我觉得自己被欺骗了。我本希望他日后能为发展中国数学出力,
但他日后的蜕变更令人痛心。他不仅胁迫不少年轻人在论文上署上他的名字,窃
取他人学术成果,还多次利用自己的名声替自己谋求私利。如今他觉得自己成了
天才,可以公然凌驾于学术和道德规范之上。写文章错误连连,却从不修改。他
以前曾经每周三次到我家中,我把一些重要的思想教给他,他只字不提的用在了
自己的文章里,完全当作自己的成果。更令人气愤的是,最近甚至抄袭我和德国
一个数学家的著名论文,略加一点点推广就说全部结果都是他做的。而他对这个
领域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当年肖荫堂教授也多次指责田抄袭他的工作,还给我写
信揭露田 (注:丘教授当场向记者出示了当年肖教授写给他的两封信),我为了
保护他,不惜违背老朋友的意思。我把田刚极力推荐给我的朋友Singer,帮助田
在 MIT当上了教授,使他一步登天。没想到他从此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了。
我劝过他很多次,为人治学切不可腐败,可是他根本不听。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对
国内的科研风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年轻人树立了很坏的榜样。作为老师,我
既然一手提拔他,使他成名,也该为他今日的作风负责任,所以指出他的错误。

  (记者注:丘成桐教授是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
士、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大会报告人;肖荫堂是美国科
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大会报告人。他们都指控同
一个人剽窃他人学术论文,这不能不令人深思。)丘成桐院士澄清有关北大的某些事实真相

  浙江大学数学科学研究中心
  http://www.cms.zju.edu.cn/news.asp?id=954&ColumnName=news&Version=

  丘成桐教授在最近接受媒体采访的三次谈话中举北大为例,批评国内大学教
育,得到了许多国内教育界人士的响应,大多是赞同丘先生的看法。此举引起了
一些北大人士的强烈反响,他们在所谓的调查实际情况后,对丘成桐的谈话做了
一番辩白。最近记者有幸采访到丘成桐教授,请他就北大的“真相辩白”作一番
评论,并介绍有关问题的详细背景。

  记者:您最近多次对国内基础教育以及北大提出批评意见。在国内引起很多
教育界人士和学生家长的共鸣,很多人在网上发帖或投票支持,也有人表示了不
同看法。前些时候北大通过对部分师生的采访,对您的讲话做了一番辩白。您能
否就北大发布的“真相调查”一文作一些评论。

  丘成桐:我注意到《北京科技报》文章出来后,北大组织人马写了一篇“答
辩状”,在媒体传播。我想有人出来回答、解释问题未必是坏事。我同时也注意
到,这篇答辩状仅仅就《北京科技报》文章揭露的部分学术不正之风作了回应,
而未对《北京科技报》文章中揭露的主要学术腐败现象作出辩解。对北大关于学
术不正之风部分所做的辩解,我知道的事实与北大答辩状中的陈述有很大的出入。

  记者:您最近在接受《北京科技报》采访时,提到您招收的一位北大学生由
于本科基础太弱,最后在哈佛被退学。有人认为既然您当初选择录取她,就自然
有您的道理。并对您当初挑选学生的评判标准起了质疑。

  丘成桐:哈佛大学理学院每年招收的都是中国最好的学生,多数是来自北大
等名校。这些学生都是经过我们千挑万选来的,当然其中与他们推荐信的“分量”
大有关联。我们至今还保留着北大这位同学的成绩单。主课成绩为:

数学分析I    93        数学分析II    99           数学分析III    91
高等代数I    93        高等代数 II    99          大学物理I      94
大学物理II   98        微分几何       99           复变函数      94
概率论       91        常微分方程    89            讨论班        95

  这当然是很高的成绩。当时数学学院主管教学的教授,以及柳、王等三位北
大教授分别写了很好的推荐信,他们在他的哈佛推荐表上的每一栏都在 “best”
上打了勾。王教授说,在他的动力系统课的成绩是最好的。柳教授说,在大二就
修完了为大三学生开设的实变函数论。2000年5月,他还获得了由诺贝尔奖获得
者李政道夫妇设立的君正奖学金,全北大只有30个学生获奖。2000年10月,他被
一致提名推选为北大3000位大三学生的代表,到上海向李政道博士报告成果。所
以,在录取新生时,他理所当然地被我们认为是最好的学生。他到哈佛后跟不上
其他同学而被劝退说明了什么?从某一侧面反映了近年来北大教育水平大幅度下
降,北大教授推荐信的信誉无法得到保证。总之,这是北大教育的不幸。

  记者:您在谈话中表示,北大教授对学生漠不关心,许多有真才实学的学生
却没有受到教授们应有的重视?

  丘成桐:这也许和有些教授在给学生推荐信上签名过于草率,以至推荐信名
不副实有关。北大学生们自己写推荐信,教授们签名是很多人告诉我的。而对于
一些真正出类拔萃的学生,却不懂得悉心栽培,任其埋没。我记得在1995年,北
大数学系的王同学申请到哈佛大学读博士,申请表和推荐信都说他是北大最好的
学生,于是我在北京时就面试了王。可是令我惊讶的是,在当时张恭庆院士主持
的座谈会上,北大的二十几位教授竟然都没听说过这个学生。刚巧有一位认识这
位学生的青年教师,走过会议场所,他认识这个同学,找到了这个同学后,教授
们还是对他没有印象,我当场问了他几个问题,而后,张院士的评价是北大这些
年来的学业不行,所以不敢向我推荐,王同学也不算好,所以张院士劝我不要录
取他。以后他被加州理工大学录取了,并到耶鲁大学做助理教授,这也说明他确
实是一位很优秀的学生。只不过北大的院士们不认识优秀的本科生罢了。两年前,
我在加州理工遇到这位王同学。他对我说,当初没能成为我的学生,是他一直感
到最遗憾的事情。

  记者:您对国内的大学教育,尤其是北大数学系,提出过很多批评。您曾经
说过,北京作为国内最好的大学,教育效果并不理想,就好比做生意投了一大笔
钱,产出却不怎么样。

  丘成桐:中国这十年来在教育和科研上投了不少钱,但投进去以后,却不问
成果如何。比如长江学者计划,李嘉诚和教育部花了不少钱。还有一些特聘教授
通过几种不同途径拿了很多钱。如北大聘的某著名教授在国内要到的工资待遇已
达到100万年薪以上,却没有履行工作合同,大部分时间根本不在国内。此人的
学问远不如北大说的这么好,却同时在国内两三个学校任全职,拿好几个地方的
大量科研经费。这种情况数学有,其它学科也有。在国外任全职,北大却说此人
是国内学者,因此可以做中国院士,但选上中国院士后,又声称从国外引进。此
人每年在国内时间很短,一般由一个到三个月不等,北大却声称此人是全职引进
教授,他的年薪差不多是一般教授的二十倍,做成很坏的风气,北大企图与清华
大学全职引进的世界著名科学家姚期智相提并论,并委以重任,摇身一变成了政
协委员。这是对国家不负责任的行为,海内外许多学者对此极为反感,但多数人
不敢公开表述自己的看法。国家投资大量经费后,也不见有任何的学术回报。由
于这种做法,北大可以向国家报告他们已经引进了大批人才,而所谓被引进的人
才则名利双收,却辜负了纳税人的期望。北大数学系每年要把全国最好的学生招
走一半,但教授们没有花心思去培养学生,不知道学生的好坏。

  记者:那是不是与高校扩招,学生太多,教授们忙不过来有关系呢?

  丘成桐:北大数学系教授的数量是哈佛的5倍,他们有100多位教授,哈佛数
学系的教授不到20个。北大的本科生有哈佛的5倍吗?(哈佛文理学院本科生
6400,北大不超过12000。)没有啊!哈佛数学系每年大概有2到3位学生的学士
论文可以登在一流的学术杂志,往往比北大最好的数学教授的文章还要好。哈佛
数学系每年至少开一次到两次会议,讨论本科生的进展,所有教授都参加这些讨
论。同时所有资深教授都教本科生,更有三个到五个以上资深教授花长时间和一、
二年级学生交流。

  记者:您曾对国内院校的学风表示堪忧,这些“不正之风”表现在那些方面?

  丘成桐:例如北大数学院每年都招全国最好的学生,可是这些学生中出国的
占了大多数,北大自己培养出来的杰出人才寥寥可数。北大数学院的领导应该扪
心自问一下,是否真的对得起国家投入的巨额资金。我的学生中有一些北大来的
学生,他们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可是如果他们不是到国外来,而是继续留在
北大,那么可能就会一事无成了。虽然经费大量增加,这十年来北大培养的学生
素质比十年前相差很远。北大数学院不久前刚有一位博士生自杀,而以前北大数
学院在美国的留学生自杀的事情我也听过一些。另外,北大的院士几乎从来不给
本科生上课,成立的所谓数学研究所,就是给不愿意教课的教授找到了一个好的
借口。某院士到香港一呆就是两年,给Smale做助教, 赚点钱。北大个别人动辄
用头等或商务飞机票请来一些外国数学家,为自己的目的服务,以中国老百姓的
钱来讨好外国人可以说极为不道德的事,即使许多外国数学家也鄙视这样的行径。

  记者:您在采访时还曾提到,有位北大的博士想到哈佛做教授,被您以论文
水平低为由拒之门外。可现在有人认为您作为国际著名的微分几何学家,但不是
代数专家,不该随意评价他的论文水平。

  丘成桐:这位北大博士曾三次写信给我,想要来哈佛教书,他给我看了他的
博士论文,是一篇只是把20世纪30年代德国数学家Kneser的关于黎曼面覆叠映射
的构造推广到了带边的情形,基本上是非常平凡的推广。此后他的导师大概知道
这篇论文不行,改用以后的论文作为博士论文。两篇关于自由群自同构的文章,
也了无新意,都是很平凡的结论,发表的杂志Journal of Algebra也往往发表第
三流的文章。他说Vogtmann的综述文章中引用了他的结果,但是Vogtmann并非是
这方面的大家。而且据我所知,他的这个被引用的结果早他几年Levitt 和
Nicolas就已经得到了。可是这样的文章居然都可以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使
人惊讶。

  (记者注:丘成桐对代数与几何拓扑的交叉问题有很深研究。他的博士论文
就是关于流形基本群与曲率的关系,后来发表在著名杂志Annals of
Mathematics上。丘成桐一向来非常关心国内的年轻学者,他自己培养的50多名
学生中大部分是中国人。80年代,当时在国内不太出名的丁伟岳、张恭庆就被丘
成桐邀请到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参加讨论班,并为丘成桐教授整理讲课笔记,
他们后来在几何分析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都评上了院士。)

  记者:您最近在接受《亚洲时报》采访时,提到北京大学对中国其它大学的
打压令人很灰心,并且特别提到中山大学一位学者对数学的认识已经达到世界一
流的标准,却受到了北京大学的打压。这位中山大学的学者是指朱熹平教授吗?

  丘成桐:朱熹平的工作是海内外中国学者中做流形几何做得最好的。2002年
在北京举行的国际数学家大会,国内的演讲人大部分是东道主中国数学会自己推
荐的。当时让中国数学会推荐做一小时大会报告的学者,推荐的是田刚。还有45
分钟报告的演讲人推荐了7个,大部分是北京的。朱熹平做了极为出色的工作
(哈佛数学系今年就一致通过以最为礼遇的方式邀请朱教授来访问半年),却没
有接到邀请。还有南京大学的程崇庆,他研究动力系统的Arnold diffusion的问
题,做的工作非常重要,很多人做不出来,他做成功了。他也没有被邀请。

  (记者注:在国际数学家大会得菲尔兹奖、做一小时大会报告和45分钟分会
报告,是数学家学术地位的一个重要标志。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之前,中国内
地仅有华罗庚、吴文俊、陈景润、冯康等6位著名数学家被邀请做45分钟报告,
而被邀请做1小时大会报告的华人科学家仅有数学大师陈省身和丘成桐等4 人,
1983年丘成桐获得素有数学“诺贝尔奖”之称的菲尔兹奖,至今仍是华人中的唯
一获奖者。丘成桐一直比较欣赏朱熹平和程崇庆。2004年12月,浙江大学刘克峰、
中山大学朱熹平分别获得了华人数学界最高荣誉“晨兴数学奖”中的金、银奖。
而在他们之前,内地获奖者仅有程崇庆、席南华两人:分别获得 1998年第一届
“晨兴数学奖”银奖和2001年第二届“晨兴数学奖”银奖。据介绍,“晨兴数学
奖”每三年评选一次,主要表彰45岁以下在理论及应用数学方面取得杰出成就的
华人数学家,由全国高校数学系及杰出数学家提名,对候选人反复筛选,再提交
由非华裔知名数学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鉴,产生最后的获奖者。)

  记者:您的意思是田刚不应该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1小时大会报告?

  丘成桐:我批评田刚和北大数学系是因为我认为这十年来的全国数学学风浮
夸,与他们作风有密切关系。田刚的学问距世界第一流数学家相差很远,即使在
所谓几何分析这个微分几何的分支领域里,他在中青年学者队伍中也只能排在十
几名开外。他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1小时演讲,是中国数学会推荐的,当时北
大和他们的同路人操纵了整个中国数学会。然后又通过媒体讲,田刚应该拿菲尔
兹奖。当时我在杭州,有中学生问我,田刚为什么没有拿到菲尔兹奖?我很惊讶,
连中学生都有能力批评菲尔兹奖了。田刚的学问根本达不到菲尔兹奖的水平,差
得远呢。1998年菲尔兹奖的评选委员会成员为:Yuri Manin, John Ball, John
Coates, J.J.Duistermaat, Michael Freedman, Jurg Frohlich, Robert
Macpherson, Kyoji Saito, Steve Smale,这些都是有名望的数学家,主席
Manin是几何学专家,尤其是Gromov-Witten不变量的专家,对田刚的工作最为清
楚,评价不好。我的中国学生工作比田刚杰出的有李骏和刘克峰,他们都很踏实,
不喜欢作自我宣传,一般媒体不了解他们。

  记者:传闻北大对您在各种场合多次批评您的学生田刚有所不满,认为您是
无中生有,事实是怎样呢?

  丘成桐:我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比我更清楚田刚的数学工作,他的想法大部
分都由我教导而成。北大的几位数学院士对田刚的工作并没有多少了解。他们中
间的两位虽属几何分析领域,只是在二十年前赴美在我的讨论班上听讲,帮忙整
理我的讲课笔记,跟着做些研究。他们对近十年的发展不甚了然。另一位则是依
靠近亲的极力支持等因素才当上数学院士的。田刚在国外所获得的奖都由我帮忙
得到的,比如Waterman奖,就好比国内的杰出青年基金。当时评奖委员会中唯一
的数学家是美国数学会主席,我的好朋友Graham教授。最近我和他聊起,他说此
前从来没听说过田刚,可是就在提名截此前最后一刻,收到了我写的一封非常强
力的推荐信,正是依靠我的推荐信,Graham才决定把Waterman奖授予田刚。
Veblen奖的水平比较高,评选委员会主席认为田刚关于量子上同调的工作太简单,
还不够格,我力排众议地替田刚争取到了这个奖。但是主席说他本人不觉得田刚
的工作重要,要我负责写田刚的工作,但是只能提他在凯勒-爱因斯坦度量方面
的工作,现在想来我过分的提拔他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当时田告诉我许多结果,
说他很轻松就能得到,但后来我才发现,这些工作要么根本就是错了,要么根本
从来没写下来,我觉得自己被欺骗了。我本希望他日后能为发展中国数学出力,
但他日后的蜕变更令人痛心。他不仅胁迫不少年轻人在论文上署上他的名字,窃
取他人学术成果,还多次利用自己的名声替自己谋求私利。如今他觉得自己成了
天才,可以公然凌驾于学术和道德规范之上。写文章错误连连,却从不修改。他
以前曾经每周三次到我家中,我把一些重要的思想教给他,他只字不提的用在了
自己的文章里,完全当作自己的成果。更令人气愤的是,最近甚至抄袭我和德国
一个数学家的著名论文,略加一点点推广就说全部结果都是他做的。而他对这个
领域根本一点都不了解。当年肖荫堂教授也多次指责田抄袭他的工作,还给我写
信揭露田 (注:丘教授当场向记者出示了当年肖教授写给他的两封信),我为了
保护他,不惜违背老朋友的意思。我把田刚极力推荐给我的朋友Singer,帮助田
在 MIT当上了教授,使他一步登天。没想到他从此开始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了。
我劝过他很多次,为人治学切不可腐败,可是他根本不听。他的所作所为已经对
国内的科研风气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年轻人树立了很坏的榜样。作为老师,我
既然一手提拔他,使他成名,也该为他今日的作风负责任,所以指出他的错误。

  (记者注:丘成桐教授是国际数学最高奖“菲尔兹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
士、中科院首批外籍院士、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大会报告人;肖荫堂是美国科
学院院士、中科院外籍院士、国际数学家大会一小时大会报告人。他们都指控同
一个人剽窃他人学术论文,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 11:54:02编辑过]
送交者: 丘成桐应 于 May 03, 2004 00:11:29:
丘成桐应该是那种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
这几天在胡老板位于新理化大楼15层的办公室里看书,感觉不错。房间在北侧,而大楼在东区的最南边,所以从窗户看出去,可以看见整个科大东区,当然被楼挡住的某些角落除外,呵呵。

我喜欢在高楼上看书的感觉。就像《食神》里面周星驰的办公室那样,在大厦顶楼,巨大的落地窗,望出去能看见大海白云和少数几座差不多高的楼,有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咳咳。
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丘成桐对于田刚的评价,摘抄一段如下:

“我读左传,始知有不朽的事情。

左传叔孙豹论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
以前我以为立德跟立言没有关系,但是数十年的观察才知道立德的重要性。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必以谦让质朴为主。

我有一个学生在南京大学电视台访问自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真轻妄浮夸之言。其实远山微小,越近越觉其宏大。往往众人合作才能跨过困难的地方,在没有尝试创作性的学问时,才会说这种肤浅的说话。...”

丘成桐对于田刚的批评是中肯的,田刚以数学为谋取功名的工具,而不是以数学为生命。以前我对丘成桐很反感,觉得他老是在各种场合批判田刚,太不厚道,我怀疑是他怕田刚抢他在华人数学界老大的位置才这么做的。不过后来逐渐了解丘成桐和田刚的一些事情之后,发现事情跟我想的完全相反。我听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萧荫堂是美国数学界的大牛,曾经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两次作一小时报告,有次他做学术报告介绍自己未完成的工作,田刚听了后就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只字未提萧荫堂。萧大怒,田刚得罪了他意味着在美国数学界会比较难混,当时丘成桐不惜跟萧撕破脸皮以维护田刚。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当初丘成桐是多么地器重田刚。可惜后来田刚越来越热衷于功名,在工作成就尚不足以与大师比肩的时候就申请Fields奖,以北大教授的名义申请中科院院士,在国内频繁曝光,夸大自己工作的重要性,等等。这些行为令耿直的丘成桐非常反感,才导致了师徒的决裂。

丘成桐应该是那种眼里容不下沙子的人。他在浙大建立了一个数学研究中心,成立典礼之前,复旦的谷超豪曾经托人私下找到丘成桐,说复旦和浙大历来关系良好(谷超豪是浙大苏步清的学生,华罗庚的弟子龚升成不了院士基本是这些人在捣鬼),希望两个学校合作搞好这个数学研究中心。丘成桐在成立典礼上发言时毫不客气地说:我成立这个中心目的是提高中国的整体数学水准,而不是为了一两个学校。他还讽刺说:这个中心我筹划了很久,但是教育部的领导们似乎一直怀疑我们的能力,现在我们证明有这个能力。呵呵,老愤青一个。

上个礼拜我在北京的时候,听南大的老师说,南大校长已经多次动员田刚回国做南大的校长了,呵呵,不知道田刚会不会答应做校长。

xxxx,本来想抒发一下对于高楼的热爱,一下子就扯到丘成桐和田刚了,哎。
上面是我转的帖子
数学大师丘成桐点破中国学术死穴
陈颖慈 报道
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做不了好学问。能够学贯中西、博古通今固然好,但是,如果一个民族摒弃自身的文化背景,拥洋为重,最终只会失去身份认同,变得高不成、低不就。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华人数学大师丘成桐指出,中国学术界所面对的,正正就是这个窘境。
丘成桐接受访问的时候,谈到中国学术界种种不良的风气,归根究底,所有问题都是源于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摧毁中国多年良好的文化传统,大师给中国学术界点破死穴。
他解释:“自那时开始,中国人的价值观完全改变,是非观念和道德操守遭到扭曲,以致现在的学生和学校变得唯利是图,这种文化气候,是中国难以孕育一流学问的最主要原因。”
另一方面,父母崇洋的心态,也令孩子失去深厚的文化根基。丘成桐指出,中国许多父母都希望子女做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西方人,结果是中西文化都学不好,他更以“二不像”来形容这个现象。文化上的缺失,影响尤其广泛深刻,以致中国的学术界,出现以下种种流弊。
“中国的学生,唸书的目的,只有两个,要么能够赚钱,要么当官,他们普遍有一种学而优则士的想法,认为只要当官,就可以过舒适的生活,所以,中国的学生,做学问达到一个地步,足够令他们找到一份安定的工作便会停下来,他们追求的东西只此而已,对学问根本没有热诚。”丘成桐概叹,在中国,真正有心钻研纯科学的人实在不多,跟外国的学生真心以研究为目标相比,实在相去甚远。
名牌大学只唯利是图
除了部份学生以金钱挂帅外,有些学校的态度也是唯利是图的。某名牌大学的代表和一些中国官员曾经到哈佛大学取经,然而,他们问的问题,叫丘成桐感到非常失望,他说:“中国的大学一心只想赚钱,他们问哈佛大学如何图利,但当我告诉他们办学不能赚钱的时候,他们表现得相当失望。”
对于中国教授的质素,丘成桐也不敢恭维:“即使是国内名牌大学老师的质素也没有保证,许多老师只懂讨论第三流的问题,学生不会钻研出第一流的学问。”
除了质素差劣外,有些老师也没有做好本份教好学生。丘成桐举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哈佛大学数学系有一年录取了一个全北京大学最优秀的学生,当我们向北大核实学生的身份时,北大全数学系26个最资深的教授也不知道,最后一直问到副教授才能确定这个学生的身份。”丘成桐后来发现,有些老师教学生,原来从未见面,也不相往来,这倒是闻所未闻的稀奇事。
丘成桐又批评中国只重量、不重质的风气:“只着重宣传生产多、数量大,领导便会高兴。以学术界为例,有些大学的教授,一人带着30个博士生,误以为教导愈多学生表示自己愈有能力,但结果是全无质素可言。在外国,一个教授只会带着2至5个学生,但是那些学生很多都会成为大教授,这就是质素。”
除了教授迷信数字外,就连大学与大学之间,也在进行数字的角力。他说:“全国有500多个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至各省的重点大学往往以院士的多寡去量度学校的质素,提拔人才的时候,又以那位教授在某个场合讲话最多为标准。中国人就是缺乏自信心,才会这样量度自己。”
北大清华令人很灰心
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以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为首,一个国家有高质素的大学,固然是好事,但是,丘成桐却指出,北京大学的势力范围,遍及全中国,当中的派系斗争,反而窒碍了学术界自由的发展。丘成桐直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中国其他大学的打压,令人很灰心。”
“我认识中山大学的一位学者,他对数学的认识,已经达到世界一流的标准,但是由于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对他的打压,令他的地位连边也沾不上,充其量只是在广州有一点名气而已。”丘成桐概叹,“这种社会风气令学者觉得学问不是最重要的。既然单靠阿庾奉承便可以得到重用,为何不抄小径?”
人治观念强,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丘成桐指出,在这种文化气候底下,中国的学术界欠缺一个公平、公开的人才提拔机制;同时,学生的发展空间也受到很大的限制。
丘成桐说:“在中国学术界最有影响力的,主要是院士,他们的平均年龄约70岁,虽然他们已经没有担当最前线的领导工作,但是国内学生的研究方向,仍然得以这些人的好恶来决定,假如他们不喜欢你的研究方向,你是做不成的。”
研究员只顾讨好上级
中国的研究员,精力都花在讨好上级之上,对知识的渴求,似乎只是次要。丘成桐说:“在中国做研究的顾忌实在太多,对于相同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研究方向,并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但是,中国的学生永远不敢跟老师唱反调。”
人治观念过重造成的另一个结果,就是出现任人为亲的情况。丘成桐说:“在中国,提拔人才的所谓“机制”,已经成为提拔自己亲信的工具。在美国,只要你有能力,20多岁已经可以当上大教授;但是在中国,假如你不是博士或领导出身,即使你有能力,别人也会借机打击你。”丘成桐当上史丹福大学数学系教授那一年,他才25岁。
理论科学的研究,是发展工业的基础,对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来说,相当重要,这就是丘成桐对理论科学的评价。他指出:“欧美几百年来钻研理论科学,根基深厚,有利发展任何工业。然而,中国却没有这个深厚的底子支持。”
但是,丘成桐认为,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看不到理论科学的重要性。他说:“中国投放在理论科学的教育经费实在太少,研究理论科学本来就是最省钱的,就以数学为例吧,根本不需要什么机器,研究一个数学的题目,所需经费很少。”
然而,由于理论科学的价值,不能立竿见影,所以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丘成桐指出:“理论科学就好像礼、乐、射、御、书、数,在中国文化中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是,你说这些东西有没有用呢?”丘成桐强调,礼、乐、射、御、书、数建立的,是无形的文化资产,同样地,实用科学必须建基于理论科学之上,才能够站得住脚。
由于对理论科学缺乏长远的眼光,加上部份学校亦有“做大做多”的倾向,所以有关部门愿意花百万元(人民币,下同)兴建教学楼和教师宿舍,只因为这些都是别人看得到的东西。
然而,丘成桐批评,没有软体的配套,硬体做得再好也无用武之地。他曾经到访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发现大学的图书经费,相当缺乏。丘成桐概叹:“别说一般大学,就连国内的名牌大学如清华大学的图书馆,也找不到数学界的期刊。”
丘成桐指出:“研究任何一个科目,期刊都是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领导层认为期刊只是一本薄薄的小书,售价却要数千元,他们认为不值。期刊能够将第一手的资讯带给你,但是他们却看不到期刊的重要性,所以大学也得不到这方面的经费。”
丘教授的一个心愿
丘成桐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帮中国强大起来。这些年来,他先后为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研究所、晨兴数学研究中心及浙江大学数学研究中心筹集资金逾一亿元。
文化大革命的摧残,加上近代中国人对自身的文化认同不足,令中国做不了好学问。丘成桐概叹:“外国人都来学中国的文化,汉学在日本也很流行,偏偏就是中国人看不起自己的文化,其实,文化修养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中国人每每面对困境都会显得手足无措,归根究底就是文化修养的问题。”

对于未来中国学术界的发展,丘成桐很希望,中国人能够珍惜自己的文化传统,做好学问,因为只有解决最根本的问题,中国才有望发展世界一流的学府。然而,要改变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态度,要走的路,还多着呢。

大学校长曾经敢于对蒋介石说:“大学不是衙门!”
官场的权力等级与大学的独立精神从来都是格格不入,势不两立的,而权力却从未放弃对这个神圣殿堂的渗透。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许多势单力薄的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凭借着一己的精神力量,勇敢地捍卫着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圣殿堂的纯净——因为,大学不是衙门!
“大学不是衙门!”,此话出自二十年代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之口;此话是刘文典对站在权力顶端的蒋介石说的。
这是一段学界旧事: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安徽大学学生闹学潮,蒋介石传令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前去当面向他汇报。
刘文典对蒋介石给教育部下达的文件里使用了“责令、责成”、“纵容学生闹事”等词十分不满,谓“我刘叔雅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
因有怨气,去见蒋介石时,刘文典戴礼帽著长衫,昂首阔步,跟随侍从飘然直达蒋介石办公室。
蒋介石面带怒容,既不起座,也不让座,冲口即问:你是刘文典么?
刘文典针锋相对,不仅没叫他蒋主席,反而傲然回答:“字叔雅,文典只是父母长辈叫的,不是随便哪个人叫的。”(刘兆吉:《刘文典先生逸闻轶事数则》)
后来两人的冲突升级,刘文典竟然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而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借口,当场羁押,说要枪毙他。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其实,早在此事发生之前,刘文典就已深深得罪过蒋介石。蒋介石掌握国家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安徽大学视察。但刘文典拒绝蒋介石到校“训话”。后来,蒋介石虽如愿以偿,可在他视察时,校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老蒋所希望的“欢迎如仪”那种隆重而热烈的场面。刘文典的观点是:“大学不是衙门” (见《读书》二零零一年第十期,作者魏得胜)
好一个大学校长,好一个“大学不是衙门!”
设想今天,别说最高领袖,若是教育部长要来学校视察、要来学校训话,那将是何等惊天动地的大事,将是何等荣耀的大事!
这个故事有两个非常精彩的亮点: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是何等的尊严——即使明知这尊严要以牢狱之苦为代价,他们也绝不丢弃;另一个则是大学是做学问的文化殿堂,是知识精英谈经论道的地方,是教师们教书育人、塑造灵魂的地方。在这里,只承认高尚的道德和渊博的学问而不承认权势——即使是最高权势者,也无权到大学来指手划脚、耀武扬威……
大学不是衙门,大学不能办成衙门。这是常识。
然而,这个常识在今天受到了挑战。
还是在谈及刘文典的这段轶事时,当代学者邵建十分感慨地说:“大学倒不是办成了衙门,而是办成了政府——不信到各大学走一圈,看看楼道里各个门口上挂的牌子就明白了。”(邵建:《事出刘文典》)
有了政府,自然就有了许多官员,这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过了,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在我们许多办成了政府的大学里,你很难看到纯粹意义的官员。除了党政干部,大学里的院长、所长、系主任、甚至首席教授们都严格的享受着县团级、司局级,甚至副部级待遇,他们不仅是学术带头人、是专家学者,还同时是领导、是官,而且是好生了得的官——司局级可是能享受到“高干”待遇的官——所以很难搞清楚他们到底算什么人?
“一方面,他们是教授、博导、专家,往往身兼数个学术职务和学术项目的主持人,拥有甚至垄断学术大权,但是这样的专家在第一线的实干往往少得可怜,学术质量也难尽人意,有时则有其名而无其实。另一方面,他们是学校各级身居要职的领导,兼任不少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但是他们往往很少深入第一线,根本谈不上‘三同’,你要他下基层深入第一线听课参与基层教学科研活动了解实情,他往往以本人已在讲课、在指导研究生等为由为自己无须深入基层辩护。对‘官’来说,他为‘学’,对‘学’来说,他为‘官’,往往既做不好‘官’也搞不好‘学’,但是名、利、权三收,往往成为学界的既得利益集团,严格说来这些官僚化的学者已和普通学者少有共同语言。(黄安年《谨防学术“官僚化”倾向》)
其实,他们的主业当然是官,“学”,不过是权力者手中的获利工具而已。
人大代表赵师庆代表在谈到当今大学里这类身兼“官”“学”两路的知识精英时,十分感慨地说:“一些人味口很大,既要搞学术,又想当官,还想拿钱。‘鱼’与‘熊掌’都想得到,学 术成了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 (《两会代表为“败学症”把脉寻方》)
这就是当今大学的另一个大背景:权力等级与金钱平分秋色,几乎完全主宰了大学——知识分子已经逐渐消亡,学术在钱和权的双重挤压之下,早已失去了理应由它们所占据的大学舞台;即使表面上,“学”还在这个舞台的前台唱着主角,但实质上不过是给钱权牟利的工具而已……
北京大学无法理解:丘成桐教授为何要出此下策呢?



丘成桐教授在最近的谈话中三次举北大为例,批评国内大学教育,为此我们走访了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一些老师和同学,希望了解实际情况是否真如丘教授所说。以下是师生们的回应。
1.“3年前,丘成桐招收了两个来自北大的留学生。可是这两个学生来到哈佛以后,一个学生连续三次没有通过考试,学校建议这名学生重新再念本科,还是不行,最后只好离开。”
据一位在北大数学系获得硕士学位,现在在美国某著名大学攻读博士的同学讲:“那位离开哈佛的女同学是在2002年被哈佛数学系录取的,当时我们大家都很奇怪,那么多的好学生未被录取,为什么会录取她?明明她的成绩单上好几门数学成绩只有60多分,没有人认为她会被录取。”“既然丘成桐是亲自录取她的,他本人应当最清楚是什么原因。”一位副院长向我们介绍,数学学院每年有毕业生180余名,其中出国深造并被国际著名大学录取的毕业生数十名。在丘成桐教授名下就有一些优秀的北大毕业生攻读博士,他们不仅取得了博士学位,而且现在很有成绩。例如刘克峰(北大85年毕业)目前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任教授,李天军(北大90年毕业)在明尼苏达大学任副教授,阮卫东(北大88年毕业)在伊利诺伊芝加哥分校任助教授。自80年代以来,北大数学学院有许多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出国深造。他们中的多数已经学有所成,据不完全统计,其中已有30多人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担任正教授,20余人任副教授,包括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第一流大学的正教授。这位副院长说:“我们在培养人才方面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国家对我们的要求和期望还有差距,我们欢迎包括丘成桐教授在内的海内外数学家的真诚批评和帮助。”

2.“丘成桐介绍:大概在1998年,国内有一个学生申请到哈佛大学念书,申请表上写明自己学问很高,推荐信说他是北京大学最好的学生,丘先生当时看到申请表,想既然学生这么好,来北京时就亲自和他面对面谈。结果在和北京大学20多个资深的教授座谈时,这 20多个教数学的教授没有一个知道这名学生。”

我们询问了数学学院在98年前后担任学院领导的老师们,他们全都表示不记得丘教授曾经来北大同20多位教授座谈的事,更不记得他想要了解一位学生的事。一位教授对我们说: “这件事情丘教授可能是记错了,或许是他委托别人来了解的。不过当时学院的条件确实很差,一个教研室十几名老师只有一间10多平米的办公室,因此老师们在教课之外只能在家办公。这很不利于老师和同学们的交流。不过老师们把研究生叫到家里来进行指导和讨论是常有的事。”负责教学工作的副院长说:“2000年学院搬进了新的理科大楼,办公条件有了极大改善。现在教授们有了自己的办公室,与学生们的交流也成了老师们的日常工作。全院都非常重视本科生的教学,我们现在每年招收新生的录取分数在全校是最高的。有这么多优秀的学子愿意学习数学我们感到非常高兴,同时也倍感责任重大。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鼓励老师为本科生多开选修课,指导参加选修课的同学做一些小的研究课题。这大大提高了同学们对数学的兴趣,许多同学因此留下来继续攻读数学学院的研究生。对于特别优秀的高年级本科生,我们还鼓励他们学习一些研究生课程,同研究生一起开办自己管理的读书班。这样的读书班已经搞了两年,同学们的积极性超过了我们的预想。这使我们更加有信心在今后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一流人才。”

3.“大概4年前,有一个北大博士毕业写信给我,认为自己博士论文很好,希望到哈佛做教授,前后来了3次信,后来知道这人是国内某院士的学生,但我发现他的博士论文是至少70年前大家就熟悉的结果。他的论文水平也就相当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生的水平。连香港中文大学学士的水平都不够,更不要讲哈佛了。但是对这个学生北大吹得很厉害,说他21岁就拿了博士,是个天才。但是我发现他的论文水平很低,所以坚持没有收他。”让丘成桐意想不到的是,“现在听说北大已经提升这个学生做了教授。这种事让真正做学问的人真的很失望。”

据一位当年参与培养该博士生的教授介绍,这位博士毕业生现在是北大数学学院的副教授,当时的毕业论文后来写成两篇文章,经代数学大师,耶鲁大学Feit教授推荐,发表在国际知名的代数学杂志Journal of Algebra上(2000年和2001年)。这位教授说:“这是很不错的博士论文,解决了一些国外数学家关心的问题。康乃尔大学教授Vogtmann在 2002年发表的一篇关于这个研究方向的总结性文章中还引述了论文的结果。”也是在2002年,这篇论文被评选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一位资深教授说:“现代数学涉及的方面极为广泛,即使是最好的数学家也不能成为所有数学领域的专家。丘教授是国际著名的微分几何学家,但他不是代数专家,怎么能一眼看出论文的结果在70年前就有了呢?至于论文的水平要由同行专家做客观的评价才是公正的。没有根据地否定一个年轻人的成绩,斥之为比中文大学学士还不如,似乎有些过分,缺乏作为一个大学问家应有的雅量。”学院党委书记对我们说:“我们当年并没有对这个年轻人做宣传,因为我们认为这不是对青年人才的爱护。但是毕竟21岁就取得博士学位是很罕见的,所以记者听到后追踪报道也是有的。现在数学学院像他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一些,我们看重的是他们的发展潜力,尽量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使他们能专心教学科研,早日成才。”我们接触到的老师们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年轻人给邱教授写信的事,但他们认为:年轻学子给丘成桐这样有名的华人学者写信,请求帮助他们出国学习访问或做博士后,也是常有的事。通常他们收到的回信即便是婉言谢绝,也能感受到长者的关怀之意,绝无这样被公开斥责的。

在我们与北大数学学院的老师们交谈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丘成桐教授在谈话中刻意攻击他以前的一个学生表示了极大的不满。虽然没有点出姓名,大家都知道丘教授指的是谁,因为他以前只要一有机会就对之进行各种攻击。一位教授向我们明确指出:“丘教授的攻击不仅歪曲事实,而且无中生有,污辱对方人格。丘教授不顾自己作为国际著名数学家的形象,作出这种事情,我们无法理解。”另一位教授说:“他的这位以前的学生现在已经是国际上有影响的第一流数学家,他应当以此为自豪才对。现在这种攻击其实丝毫不能损伤对方在国际和国内数学界的重要地位,为何要出此下策呢?”
顶稳先![em05][em05][em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