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应用对方法促进旅游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2:37:35
马来西亚安邦研究员 洪文杰
原文《南洋商報》<马中视窗>专栏,2015-11-9
原标题:“用对方法促进旅游业”


早前公布的2016年财政预算案,政府在旅游领域再次设下宏伟的目标,希望能在2016年间吸引3050万名游客人次观光马来西亚,并为国家贡献1030亿令吉的收益。
同时,为了达致上述目标,预算案中除了拨款给相关部门外,也提出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为旅游业者提供收入免税,以及在部分重点国家推行“电子签证”(e-Visa)的措施等。
然而,自2014年以来,大马政府所设下的旅游目标似乎都未能达标,当中来自中国的旅客减少,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虽然说2014年MH370事件属于个别事件,但从心理因素而言,似乎相关的阴影仍挥之不去。
但事实上,与其说是源于客机事件的心理因素,倒不如承认,大马旅游领域的发展与思维模式并没有完全跟上步伐。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5月公布的2015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大马在全球141个国家当中名列第25位,位居亚洲第5位,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第二位。
尽管大马在亚洲国家的排名靠前,但倘若在未来的发展上依然无法突破现有的格局,以及持续被周边不安的趋势所影响,相信我国的排名将会受到威胁。

开放免签证刺激旅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为大马旅游年,政府所设下的2800万旅客目标最终并没有达致,全年仅达2743万旅客人次告别2014年;虽较目标少了约57万人次,但依然较2013年增长了6.7%。旅客人次不达标的其中关键,就如上所提及的,中国旅客人次较2013年少了9.9%或接近18万人次。
结束了2014年的旅游年,大马旅游部再度推出,2015年为我国的节日年(MyFest),期望以我国多元文化与佳节气氛来吸引游客,并设下2940万旅客人次,以及带来890亿令吉(约合248亿美元)。
同时,旅游部也冀望在政府落实中国旅客免签证费后,中国旅客人次能达到200万人次的目标。但是相关的目标与设想或许将会再度落空。
根据2015年旅游局公布截至今年6月的旅游数据,大马旅客入境人次仅达1256万人次,较2014年同期少了约131万人次或9.4%。

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惊人

再再看中国旅客方面,虽然6月单月按年增加29%,但上半年整体却按年减少了11.7%,仅有接近75万人次来马。
上半年6190万人次出国
不妨看看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数据,中国旅客出境高达6190万人次。由于这仅纪录前6个月的数据,这并不包括令旅游市场皆感疯狂的10月国庆旅游浪潮。但对比大马的数据,这意味着75万人次的中国旅客来访,仅占中国同期旅客出境的1%多而已。
中国境外旅游的消费力惊人,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但相关出游消费的趋势依然没有减缓。因此,我国政府针对中国旅客的部分下功夫,确实是看到该庞大消费潜能将有助带动国家旅游业收入的机遇。

包装景点突显特色

可是,了解到机会,并不等于完全掌握机会。
就看今年的佳节年旅游,虽然大马全年都有不同的佳节可度过,好比上半年就有接踵而来的大宝森节、农历新年、沙巴丰收节、砂拉越丰收节等等的多民族节庆,但旅游领域在同期间却仍取得相对低迷的旅客入境人次,这无疑凸显相关部门的执行低效。
我国不缺乏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而言,就有高山高原、海景海湾、温泉、瀑布、海岛等等,历史景点还有马六甲、槟城、浮罗交怡等等,商业与休闲景点还包括云顶高原、吉隆坡、柔佛新山等等。
仅是空喊口号
但问题在于,这些硬体资源都与周边东盟国家相近,要争一长短都可能会陷入红海争夺战。将口号定为节日年,可谓大马旅游局的一个小突破,但从目前的趋势而言,口号依然沦为口号而已。
要让我国的旅游业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与增长,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体上的条件,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以历史与文化的软层面,去包装这些“千篇一律”的旅游景点。
当中,借助中国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推动重现马六甲海峡在500年前王朝时期的辉煌,是不错的旅游概念之一。
回到明年的旅游业目标。

结合软硬实力

政府拨出了12亿令吉来推动旅游领域相关的发展,这笔资金如果仅仅用在硬体设施的建设,而非尝试透过与软实力的结合,终究并不能提振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毕竟,今天的旅客已非当年,旅游业需要展现的是拥有文化、当地风情、民间特色等元素,而非一味地销售自然景色,以及把外国著名的旅游产业搬移过来而已。
马来西亚安邦研究员 洪文杰
原文《南洋商報》<马中视窗>专栏,2015-11-9
原标题:“用对方法促进旅游业”

20130623092232_77.jpg (149.0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1-25 09:45 上传


早前公布的2016年财政预算案,政府在旅游领域再次设下宏伟的目标,希望能在2016年间吸引3050万名游客人次观光马来西亚,并为国家贡献1030亿令吉的收益。
同时,为了达致上述目标,预算案中除了拨款给相关部门外,也提出了多项优惠政策,包括为旅游业者提供收入免税,以及在部分重点国家推行“电子签证”(e-Visa)的措施等。
然而,自2014年以来,大马政府所设下的旅游目标似乎都未能达标,当中来自中国的旅客减少,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虽然说2014年MH370事件属于个别事件,但从心理因素而言,似乎相关的阴影仍挥之不去。
但事实上,与其说是源于客机事件的心理因素,倒不如承认,大马旅游领域的发展与思维模式并没有完全跟上步伐。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在5月公布的2015年全球旅游业竞争力报告,大马在全球141个国家当中名列第25位,位居亚洲第5位,以及东南亚国家的第二位。
尽管大马在亚洲国家的排名靠前,但倘若在未来的发展上依然无法突破现有的格局,以及持续被周边不安的趋势所影响,相信我国的排名将会受到威胁。

开放免签证刺激旅业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为大马旅游年,政府所设下的2800万旅客目标最终并没有达致,全年仅达2743万旅客人次告别2014年;虽较目标少了约57万人次,但依然较2013年增长了6.7%。旅客人次不达标的其中关键,就如上所提及的,中国旅客人次较2013年少了9.9%或接近18万人次。
结束了2014年的旅游年,大马旅游部再度推出,2015年为我国的节日年(MyFest),期望以我国多元文化与佳节气氛来吸引游客,并设下2940万旅客人次,以及带来890亿令吉(约合248亿美元)。
同时,旅游部也冀望在政府落实中国旅客免签证费后,中国旅客人次能达到200万人次的目标。但是相关的目标与设想或许将会再度落空。
根据2015年旅游局公布截至今年6月的旅游数据,大马旅客入境人次仅达1256万人次,较2014年同期少了约131万人次或9.4%。

中国游客境外消费惊人

再再看中国旅客方面,虽然6月单月按年增加29%,但上半年整体却按年减少了11.7%,仅有接近75万人次来马。
上半年6190万人次出国
不妨看看中国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数据,中国旅客出境高达6190万人次。由于这仅纪录前6个月的数据,这并不包括令旅游市场皆感疯狂的10月国庆旅游浪潮。但对比大马的数据,这意味着75万人次的中国旅客来访,仅占中国同期旅客出境的1%多而已。
中国境外旅游的消费力惊人,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但相关出游消费的趋势依然没有减缓。因此,我国政府针对中国旅客的部分下功夫,确实是看到该庞大消费潜能将有助带动国家旅游业收入的机遇。

包装景点突显特色

可是,了解到机会,并不等于完全掌握机会。
就看今年的佳节年旅游,虽然大马全年都有不同的佳节可度过,好比上半年就有接踵而来的大宝森节、农历新年、沙巴丰收节、砂拉越丰收节等等的多民族节庆,但旅游领域在同期间却仍取得相对低迷的旅客入境人次,这无疑凸显相关部门的执行低效。
我国不缺乏旅游资源,自然景观而言,就有高山高原、海景海湾、温泉、瀑布、海岛等等,历史景点还有马六甲、槟城、浮罗交怡等等,商业与休闲景点还包括云顶高原、吉隆坡、柔佛新山等等。
仅是空喊口号
但问题在于,这些硬体资源都与周边东盟国家相近,要争一长短都可能会陷入红海争夺战。将口号定为节日年,可谓大马旅游局的一个小突破,但从目前的趋势而言,口号依然沦为口号而已。
要让我国的旅游业获得持续性的发展与增长,需要的不仅仅是硬体上的条件,更重要的还是,如何以历史与文化的软层面,去包装这些“千篇一律”的旅游景点。
当中,借助中国推动海上丝绸之路的契机,推动重现马六甲海峡在500年前王朝时期的辉煌,是不错的旅游概念之一。
回到明年的旅游业目标。

结合软硬实力

政府拨出了12亿令吉来推动旅游领域相关的发展,这笔资金如果仅仅用在硬体设施的建设,而非尝试透过与软实力的结合,终究并不能提振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毕竟,今天的旅客已非当年,旅游业需要展现的是拥有文化、当地风情、民间特色等元素,而非一味地销售自然景色,以及把外国著名的旅游产业搬移过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