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开国劲旅不堪回首的幽州惨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7:48:54


宋朝人一提起契丹、幽州这个两个词,估计眼里全是泪水。终北宋一朝,几次对幽州用兵,战死无数士兵,无不惨败而归,于是宋人上至英雄志士,下至普通子民,莫不对契丹和幽州有着难以释怀的心结。不过,在五代时期,不可一世的契丹劲旅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幽州惨败。

1、背景
黄巢起义瓦解了大唐帝国,遍地皆是草头王,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战时期。自朱温建立后梁取代唐朝后,广袤的中原地区终日干戈不息,杀伐不断。当时,北中国主要有两大军事集团。一是朱温建立的后梁,控制了中原地区;二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继续沿用唐朝的国号,自称晋王,控制河东(今山西),盘踞晋阳(今太原)。
李克用死后,“风云帐下奇儿在”,儿子李存勖屡破后梁军,接连取得潞州解围战、柏乡之战、魏州之战的胜利,进而占据了河北全境。就在李存勖率沿黄河与后梁形成战略对峙之际,契丹人从背后给了他一刀。
早在唐朝时,契丹部落就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威胁。916年,乘中原混战之机,契丹贵族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即辽朝)并称帝,是为辽太祖。
辽朝军力强大,而且全民皆兵,所能动员的兵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很高,一次出动二、三十万军队(多为骑兵)不成问题。不但长城以北诸部无法与之争锋,就连割据中原的诸军阀也对其非常畏惧,并常常将契丹作为一种借用的力量,用以打击对手,扩充实力,这就给了阿保机向中原发展势力的契机。而幽州(今北京)作为中原地区的屏障,成为阿保机的首要攻取目标。
917年初,契丹的机会来了。当时,李存勖正与后梁沿黄河对峙,无力北顾,李存勖部将卢文进恰在此时降辽,为阿保机袭取幽州提供了绝好机会。917年三月,阿保机以卢文进为向导,兵锋南指,迅速攻占新州(今河北涿鹿),拉开了幽州争夺战的序幕。

2、兵困幽州。
幽州北与胡地相接,南部与华北平原相连,有高山深谷、险关要塞及长城相守,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天然屏障。李存勖获悉契丹军南下,不敢怠慢,以麾下名将、卢龙节度使周德威会合河东、镇州、定州的部队数万人拒之。三月底,周德威与亲征的阿保机所部三十万激战于新洲至居庸关之间,由于众寡悬殊,周德威大败,只得退回幽州固守。契丹军进而将周德威余部围困于幽州,惨烈的幽州围城战打响了。
当时,契丹军“乘胜进围幽州,声言有众百万,毡车毳幕弥漫山泽”。契丹军长于野战、不习攻城,但在汉奸卢文进的指导下,契丹军也拥有了飞梯、冲车等攻城器械,并学会了“为地道,昼夜四面俱进”,但遭到“城中穴地然膏以邀之”(城里挖地穴点燃膏油来阻截)。随后,契丹军“又为土山以临城”,被“城中熔铜以洒之”,契丹军伤亡惨重,“日杀千计”,但仍“攻之不止”(《资治通鉴》)。
显然,契丹军如此不计代价地狂攻幽州,势在必得之意昭然若揭。在这种情况下,周德威只得“遣间使诣晋王告急” (《资治通鉴》)。

3、筹划解围。
周德威兵败被困幽州令李存勖陷入了左右为难之际。此时,李存勖所部正与后梁沿黄河相持不下,“欲分兵则兵少,欲勿救恐失之”(《资治通鉴》),诸将中也只有李嗣源、李存审、阎宝主张去解救幽州。在决战河上,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李存勖还是决定分兵救援。
李存审、阎宝认为“虏无辎重,势不能久,俟其野无所掠,食尽自还,然后踵而击之”,主张等契丹军资耗尽之后再出兵击之,但李嗣源指出,“今幽州朝夕不保,恐变生于中,何暇待虏之衰!臣请身为前锋以赴之。”(《资治通鉴》)李存勖肯定了李嗣源的意见。917年四月,李嗣源、阎宝所部进至涞水(今河北涞水县,与北京接壤),开始实施幽州解围战。
但李嗣源、阎宝所部尚不足以解幽州之围。917年七月,李存勖又令李存审所部赴援。八月,两军会师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但总兵力仅为步骑七万,这已是李存勖所能派出的最大兵力了。

4、幽州解围战。
此次幽州解围战,实在是众寡悬殊,契丹军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且骑兵众多。而且幽州被围“且二百日,城中危困”,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
在解围的具体战术上,李存审指出:“虏众吾寡,虏多骑,吾多步,若平原相遇,虏以万骑蹂吾阵,吾无遗类矣”(《资治通鉴》),认为在平原与契丹骑兵作战,几无胜算。李嗣源分析了敌我形势后,采取了“潜行溪涧,袭其不备”的战术。这样出其不意、不走平原而走山谷,可以避开契丹的骑兵优势,同时防止粮资被劫。当然,这是一步险棋,军队踪迹一旦被敌人发现,陷入对方设下的埋伏,势必遭到重创。
八月十七日,李嗣源、李从珂父子以三千骑兵为先锋,循涧而行,以图达到突袭的目的。经过艰苦行军,二十三日,李嗣源所部于翻越了大房岭(今北京房山西),但在距幽州六十里的山谷复杂地带,猝然与契丹军遭遇。由于事出突然,契丹军不知虚实,大惊,随即退却,李嗣源所部乘机从两翼紧随其后。契丹军在山上走,晋军在山涧走,每到一个谷口,契丹军就进行拦截,“嗣源父子力战,乃得进”。将出山口时,“契丹以万余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在危急关头,名将李嗣源显示出大将风范,他“免胄扬鞭”,用契丹语对敌人说:“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资治通鉴》)。晋军士气大振,击退契丹军,得以出山口。
后续跟进的李存审也是一员有智谋的大将,鉴于自己的士兵多为步兵,为防备契丹骑兵的突袭,他命令步兵伐木,做成扎营用的鹿角,每人手持一根,在军队停下来的时候,就插在地上成了鹿砦护卫营房,使契丹军无法发挥骑兵之优势。契丹兵绕营寨过的时候,“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资治通鉴》)。这样,李嗣源、李存审两路援军终于直抵幽州城外。
然而,此时契丹兵已经缓过神来、严阵以待了。由于此战已失去了突然性,李存审便命令精锐步兵先部署在契丹军队的后面待命,下令不准暴露一点形迹。然后让老弱士兵拖着柴薪、点燃了草把前进,这样烟尘蔽日,以为疑兵之计,使契丹军不知对方究竟有多少兵马。
率领骑兵的李嗣源则命令擂鼓,全军开始进攻。正在两军激战之际,李存审突然在契丹军的背后发动袭击,两军前后夹击,契丹军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李嗣源命令乘胜猛追,俘虏及杀死的契丹兵上万人。至此,幽州之围解。二十四日,李嗣源等进入幽州,百战宿将周德威见到李嗣源,竟握着他的手痛哭流涕,可见被围之苦、得救之幸。
此战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李嗣源、李存审扬长避短、出其不意、战术灵活、临阵敢战,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契丹劲旅,堪称千古解围战的经典战例。此战大胜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李嗣源、李存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案,扬长避短,巧妙避开契丹军善于骑兵作战的优势,充分发挥步兵特长。二是周德威虽败,但能坚守幽州城积极防御,被围困长达二百多天,拖住契丹军。三是上至统帅李存勖,下至大将李嗣源、李存审及普通士兵,都有一种敢战、不畏敌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这正是今日之中华民族所缺少的真正的正能量。

5、尾声
阿保机惨败之后,并不甘心。公元921年十一月,在汉奸卢文进、王郁的引领下,阿保机“悉发所有之众而南”。这次,李存勖亲自率亲军五千迎敌。当时,面对契丹大军,“将士皆失色,士卒有亡去者,主将斩之不能止”。有人建议退守魏州,避其锐气,但李存勖并未动摇,“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于是,李存勖亲自率军先进。时沙河桥狭冰薄,契丹陷溺死者甚众。阿保机获悉前锋挫败,举众退走。李存勖为了给契丹军更沉重的打击,率军跟进追杀,大败契丹军。时值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军“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
经过两次深重打击,契丹人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都不敢南犯。一代枭雄阿保机眼看着李存勖攻灭后梁,竟不敢有所动作。
  


宋朝人一提起契丹、幽州这个两个词,估计眼里全是泪水。终北宋一朝,几次对幽州用兵,战死无数士兵,无不惨败而归,于是宋人上至英雄志士,下至普通子民,莫不对契丹和幽州有着难以释怀的心结。不过,在五代时期,不可一世的契丹劲旅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幽州惨败。

1、背景
黄巢起义瓦解了大唐帝国,遍地皆是草头王,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混战时期。自朱温建立后梁取代唐朝后,广袤的中原地区终日干戈不息,杀伐不断。当时,北中国主要有两大军事集团。一是朱温建立的后梁,控制了中原地区;二是李克用、李存勖父子,继续沿用唐朝的国号,自称晋王,控制河东(今山西),盘踞晋阳(今太原)。
李克用死后,“风云帐下奇儿在”,儿子李存勖屡破后梁军,接连取得潞州解围战、柏乡之战、魏州之战的胜利,进而占据了河北全境。就在李存勖率沿黄河与后梁形成战略对峙之际,契丹人从背后给了他一刀。
早在唐朝时,契丹部落就是中原地区的重要威胁。916年,乘中原混战之机,契丹贵族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了契丹国(即辽朝)并称帝,是为辽太祖。
辽朝军力强大,而且全民皆兵,所能动员的兵力占总人口的比例很高,一次出动二、三十万军队(多为骑兵)不成问题。不但长城以北诸部无法与之争锋,就连割据中原的诸军阀也对其非常畏惧,并常常将契丹作为一种借用的力量,用以打击对手,扩充实力,这就给了阿保机向中原发展势力的契机。而幽州(今北京)作为中原地区的屏障,成为阿保机的首要攻取目标。
917年初,契丹的机会来了。当时,李存勖正与后梁沿黄河对峙,无力北顾,李存勖部将卢文进恰在此时降辽,为阿保机袭取幽州提供了绝好机会。917年三月,阿保机以卢文进为向导,兵锋南指,迅速攻占新州(今河北涿鹿),拉开了幽州争夺战的序幕。

2、兵困幽州。
幽州北与胡地相接,南部与华北平原相连,有高山深谷、险关要塞及长城相守,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是中原王朝抗击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天然屏障。李存勖获悉契丹军南下,不敢怠慢,以麾下名将、卢龙节度使周德威会合河东、镇州、定州的部队数万人拒之。三月底,周德威与亲征的阿保机所部三十万激战于新洲至居庸关之间,由于众寡悬殊,周德威大败,只得退回幽州固守。契丹军进而将周德威余部围困于幽州,惨烈的幽州围城战打响了。
当时,契丹军“乘胜进围幽州,声言有众百万,毡车毳幕弥漫山泽”。契丹军长于野战、不习攻城,但在汉奸卢文进的指导下,契丹军也拥有了飞梯、冲车等攻城器械,并学会了“为地道,昼夜四面俱进”,但遭到“城中穴地然膏以邀之”(城里挖地穴点燃膏油来阻截)。随后,契丹军“又为土山以临城”,被“城中熔铜以洒之”,契丹军伤亡惨重,“日杀千计”,但仍“攻之不止”(《资治通鉴》)。
显然,契丹军如此不计代价地狂攻幽州,势在必得之意昭然若揭。在这种情况下,周德威只得“遣间使诣晋王告急” (《资治通鉴》)。

3、筹划解围。
周德威兵败被困幽州令李存勖陷入了左右为难之际。此时,李存勖所部正与后梁沿黄河相持不下,“欲分兵则兵少,欲勿救恐失之”(《资治通鉴》),诸将中也只有李嗣源、李存审、阎宝主张去解救幽州。在决战河上,兵力不足的情况下,李存勖还是决定分兵救援。
李存审、阎宝认为“虏无辎重,势不能久,俟其野无所掠,食尽自还,然后踵而击之”,主张等契丹军资耗尽之后再出兵击之,但李嗣源指出,“今幽州朝夕不保,恐变生于中,何暇待虏之衰!臣请身为前锋以赴之。”(《资治通鉴》)李存勖肯定了李嗣源的意见。917年四月,李嗣源、阎宝所部进至涞水(今河北涞水县,与北京接壤),开始实施幽州解围战。
但李嗣源、阎宝所部尚不足以解幽州之围。917年七月,李存勖又令李存审所部赴援。八月,两军会师于易州(今河北易县),但总兵力仅为步骑七万,这已是李存勖所能派出的最大兵力了。

4、幽州解围战。
此次幽州解围战,实在是众寡悬殊,契丹军不仅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且骑兵众多。而且幽州被围“且二百日,城中危困”,已经快坚持不下去了。
在解围的具体战术上,李存审指出:“虏众吾寡,虏多骑,吾多步,若平原相遇,虏以万骑蹂吾阵,吾无遗类矣”(《资治通鉴》),认为在平原与契丹骑兵作战,几无胜算。李嗣源分析了敌我形势后,采取了“潜行溪涧,袭其不备”的战术。这样出其不意、不走平原而走山谷,可以避开契丹的骑兵优势,同时防止粮资被劫。当然,这是一步险棋,军队踪迹一旦被敌人发现,陷入对方设下的埋伏,势必遭到重创。
八月十七日,李嗣源、李从珂父子以三千骑兵为先锋,循涧而行,以图达到突袭的目的。经过艰苦行军,二十三日,李嗣源所部于翻越了大房岭(今北京房山西),但在距幽州六十里的山谷复杂地带,猝然与契丹军遭遇。由于事出突然,契丹军不知虚实,大惊,随即退却,李嗣源所部乘机从两翼紧随其后。契丹军在山上走,晋军在山涧走,每到一个谷口,契丹军就进行拦截,“嗣源父子力战,乃得进”。将出山口时,“契丹以万余骑遮其前,将士失色”。在危急关头,名将李嗣源显示出大将风范,他“免胄扬鞭”,用契丹语对敌人说:“汝无故犯我疆埸,晋王命我将百万众直抵西楼,灭汝种族!”“因跃马奋,三入其阵,斩契丹酋长一人”(《资治通鉴》)。晋军士气大振,击退契丹军,得以出山口。
后续跟进的李存审也是一员有智谋的大将,鉴于自己的士兵多为步兵,为防备契丹骑兵的突袭,他命令步兵伐木,做成扎营用的鹿角,每人手持一根,在军队停下来的时候,就插在地上成了鹿砦护卫营房,使契丹军无法发挥骑兵之优势。契丹兵绕营寨过的时候,“寨中发万弩射之,流矢蔽日,契丹人马死伤塞路”(《资治通鉴》)。这样,李嗣源、李存审两路援军终于直抵幽州城外。
然而,此时契丹兵已经缓过神来、严阵以待了。由于此战已失去了突然性,李存审便命令精锐步兵先部署在契丹军队的后面待命,下令不准暴露一点形迹。然后让老弱士兵拖着柴薪、点燃了草把前进,这样烟尘蔽日,以为疑兵之计,使契丹军不知对方究竟有多少兵马。
率领骑兵的李嗣源则命令擂鼓,全军开始进攻。正在两军激战之际,李存审突然在契丹军的背后发动袭击,两军前后夹击,契丹军大败,“席卷其众自北山去,委弃车帐铠仗羊马满野”,李嗣源命令乘胜猛追,俘虏及杀死的契丹兵上万人。至此,幽州之围解。二十四日,李嗣源等进入幽州,百战宿将周德威见到李嗣源,竟握着他的手痛哭流涕,可见被围之苦、得救之幸。
此战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但李嗣源、李存审扬长避短、出其不意、战术灵活、临阵敢战,在兵力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契丹劲旅,堪称千古解围战的经典战例。此战大胜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李嗣源、李存审制定出切合实际的作战方案,扬长避短,巧妙避开契丹军善于骑兵作战的优势,充分发挥步兵特长。二是周德威虽败,但能坚守幽州城积极防御,被围困长达二百多天,拖住契丹军。三是上至统帅李存勖,下至大将李嗣源、李存审及普通士兵,都有一种敢战、不畏敌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出强大的战斗力,这正是今日之中华民族所缺少的真正的正能量。

5、尾声
阿保机惨败之后,并不甘心。公元921年十一月,在汉奸卢文进、王郁的引领下,阿保机“悉发所有之众而南”。这次,李存勖亲自率亲军五千迎敌。当时,面对契丹大军,“将士皆失色,士卒有亡去者,主将斩之不能止”。有人建议退守魏州,避其锐气,但李存勖并未动摇,“吾以数万之众平定山东,今遇此小虏而避之,何面目以临四海?”于是,李存勖亲自率军先进。时沙河桥狭冰薄,契丹陷溺死者甚众。阿保机获悉前锋挫败,举众退走。李存勖为了给契丹军更沉重的打击,率军跟进追杀,大败契丹军。时值大雪弥旬,平地数尺,契丹军“野无所掠,马无刍草,冻死者相望于路”。
经过两次深重打击,契丹人在此后的相当长时间都不敢南犯。一代枭雄阿保机眼看着李存勖攻灭后梁,竟不敢有所动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所以说仗是人打的,过分强调宋军骑兵少,步兵难对抗辽军,都是扯淡。
然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然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大送朝就是扯淡的人多,做事的人少
前期的李存勖真有点唐太宗的感觉,可惜后来堕落了。
李存勖本来就是西突厥系的沙陀人,唐末首屈一指的世家名将,擅打逆风仗,打打契丹还是可以的,何况李克用也留了不少厉害帮手给他。
柴荣也是没有幽州之地,按某些粉的说法,没有养马地这可怎么活啊,周围还有一圈小国,能动用的资源人力比赵二少多了,人家打契丹还不是照打。赵二废材,真不要怪什么没马。
周世宗柴荣真可惜,天妒英才啊!
max2006 发表于 2015-11-11 11:04
李存勖本来就是西突厥系的沙陀人,唐末首屈一指的世家名将,擅打逆风仗,打打契丹还是可以的,何况李克用也 ...
沙陀早在两百年前就迁移到山西跟汉人通婚,两百年十代人,早就成有少民血统的汉人了。你不看连姓氏都成李姓了,可不是什么耶律完颜爱新觉罗。
阿宅发发 发表于 2015-11-11 10:54
前期的李存勖真有点唐太宗的感觉,可惜后来堕落了。
这个人他自己其实并不喜欢当皇帝,如果不是老爹遗命,甚至我怀疑他宁可当个戏子。
契丹祖源——圣地平泉
赵二太次,换赵大打很有可能就打下了,指挥调配的问题很大,辽国也是吃奶的力气都用上了,西伯利亚来的援军都用上了。
谈到李存勖立即想起了《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