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科技投入太多了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7:57:54
中国的科技投入太多了吗?
    1
这几年,国家对于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接近20%。2013年,中国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已经达到了1万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却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大量经费都被科研人员胡花乱用了,却没有什么成果。还有人质疑航天,认为还有许多学校买不起校车,为什么把大把的钱用在航天上?
中国的科研经费真的是太多了吗?首先看看横向比较,美国的经济总量高于中国,但是科研投入比例也比中国高。在2011年,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总体投入更是远大于中国。
那么与那些追赶型的国家相比较呢。在2011年,日本的投入比重是3.67%,韩国是3.74%,瑞典是3.3%,以色列更是高达4.2%。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更大。
美国是科技全面领先的国家,它之前几十年都对科技进行了巨额投入。其它国家要想赶超,只能够加大投入,这也是这些国家投入比重普遍高于美国的原因。如今中国的投入别说与这些国家相比,就是与美国都比不上,科技投入仍然不足。何况,在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投入比重长期低于1%,现在投入增多,只是把以前的不足给弥补了一点。
又有人说,在现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只是浪费资金。要知道,体制机制只是影响科研产出效率,这种产出效率不可能在突然之间就能提高。如果投入的少,即使效率再高,最后的产出只能也少。
何况由于投入不足,中国的科研管理采取竞争性的体制,科研人员为了生存,为了拿到经费,只能报高指标,可是在现有水平下又很难达到,最后导致了许多管理问题。
科技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科技管理也应该顺应这个特点。
2
即使在投入如此不足的情况下,在体制机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科技人员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如有些科技人员所评论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可以与美国展开全面竞争的国家,在所有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工业领域,中国都不缺席。
从第四代隐形战斗机、舰载机、无人机,到大型运输机等,中国都可以制造。与飞机配套的发动机,中国虽然落后,但是这么多年,从未放弃努力。目前世界能完全凭自己制造这些飞机和发动机的国家,只剩下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了。其他许多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等,都有不少空白,而且依赖于美国。
在航天领域,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北斗导航。而且中国的进步不光体现在卫星上,还在于卫星所用的电子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都已经实现国产化。俄罗斯虽然能发射导航卫星,但是关键电子器件却依赖于从美国进口。现在美俄关系恶化,俄罗斯也在考虑从中国进口。
在船舶工业,中国也能建造航空母舰,建造驱逐舰,还能自行制造船用燃气轮机。现在世界上能自己制造船用燃气轮机的国家仅有美国通用电气,英国罗罗,还有乌克兰。日本韩国虽然也能早驱逐舰,可是燃气轮机却依赖于美国。
以上所说,还只限于国防工业领域,在当代最前沿的信息产业领域,中国依然没有缺席。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原本只有美国的WCDMA和欧洲的CDMA2000,但是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也发展出了自己的3G标准TD-SCDMA。如果说这一步只是跟随的话,那么到了4G时代,又有了自己的TD-LTE,成为了全球仅有的两大4G标准之一。
在音视频领域,全世界都用美国的MPEG标准,但是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出了自己的AVS标准。在无限局域网,原本只有WLAN一个标准,但是中国又出了自己的WAPI标准。其他如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等领域,无不如此。可以说,凡是在关系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领域,中国都没有空白。
有人提出疑问,别人的标准已经很好了,你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自己的标准能走得出去吗?提出这些疑问的,只看到了创新成果,而没有看到创新能力。技术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你如果不投入,就永远都没有赶上的机会。只有投入了,才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将来超过。而且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光凭国内市场就足以发展起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年的投入,在信息产业领域,中国的水平已经在接近美国。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就有四家在中国,分别是阿里,腾讯,百度和京东。在最新的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中国已经可以与美国同台竞技了。其他如欧洲和日本在这一块已经放弃了竞争。
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其落后的水平下,又面临着重重封锁的环境下取得的。
在《左传》中就有王孙圉论楚宝的故事。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在晋定公为之举行的宴会上,晋国大夫赵简子鸣其佩玉,向王孙圉炫耀,并且问楚国佩玉白珩的价值。王孙圉回答,白珩不是楚国的国宝,楚国的国宝是治国的贤臣观射父、倚相。
事实上,中国的国宝正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相比起网络上种种以无知作为炫耀,把欺诈和造假作为能力的众多公众人物,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脊梁。
可是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却只能得到比较低的收入。几年前,国家“千人计划”决定对回国的海外高端人才奖励100万,因此引发了巨大议论。事实上,不是因为奖励的多了,这些人才在国外的收入远不止这个数。而是国内的科技人员的收入太低了。
3
目前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更要加大科技投入。试想,如果中国每年进口的2000多亿美元的集成电路都由国内生产,该可以拉动多少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多少就业。其他如大型客机、高档机床、关键零部件和电子器件等,莫不都是如此。
现在科技投入还应该更多的投入到科研仪器和科研试剂中,不然,国家科技投入的资金又用来购买国外的仪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而且因为缺少自己的仪器设备,导致科研思路与方法跟随国外亦步亦趋,这也是国内科技缺少原创性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还有人提出,现在中国还有许多贫困人口,中小学还买不起校车,为什么要花费大价钱把探测器送到月球,又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就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贫困问题需要解决,但是科技关系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关系到了国家的兴衰存亡,更加值得重视,这一点在下一篇《科技创新决定国家命运》会论述到。
中国的科技投入太多了吗?
    1
这几年,国家对于科技的投入越来越多,每年的增长速度都接近20%。2013年,中国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已经达到了1万多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却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大量经费都被科研人员胡花乱用了,却没有什么成果。还有人质疑航天,认为还有许多学校买不起校车,为什么把大把的钱用在航天上?
中国的科研经费真的是太多了吗?首先看看横向比较,美国的经济总量高于中国,但是科研投入比例也比中国高。在2011年,美国的研究与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总体投入更是远大于中国。
那么与那些追赶型的国家相比较呢。在2011年,日本的投入比重是3.67%,韩国是3.74%,瑞典是3.3%,以色列更是高达4.2%。中国与这些国家的差距更大。
美国是科技全面领先的国家,它之前几十年都对科技进行了巨额投入。其它国家要想赶超,只能够加大投入,这也是这些国家投入比重普遍高于美国的原因。如今中国的投入别说与这些国家相比,就是与美国都比不上,科技投入仍然不足。何况,在八九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投入比重长期低于1%,现在投入增多,只是把以前的不足给弥补了一点。
又有人说,在现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只是浪费资金。要知道,体制机制只是影响科研产出效率,这种产出效率不可能在突然之间就能提高。如果投入的少,即使效率再高,最后的产出只能也少。
何况由于投入不足,中国的科研管理采取竞争性的体制,科研人员为了生存,为了拿到经费,只能报高指标,可是在现有水平下又很难达到,最后导致了许多管理问题。
科技创新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事业,科技管理也应该顺应这个特点。
2
即使在投入如此不足的情况下,在体制机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中国的科技人员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正如有些科技人员所评论的,中国是唯一一个可以与美国展开全面竞争的国家,在所有关系到国家战略的工业领域,中国都不缺席。
从第四代隐形战斗机、舰载机、无人机,到大型运输机等,中国都可以制造。与飞机配套的发动机,中国虽然落后,但是这么多年,从未放弃努力。目前世界能完全凭自己制造这些飞机和发动机的国家,只剩下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了。其他许多国家,包括英国法国等,都有不少空白,而且依赖于美国。
在航天领域,中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北斗导航。而且中国的进步不光体现在卫星上,还在于卫星所用的电子元器件和关键零部件都已经实现国产化。俄罗斯虽然能发射导航卫星,但是关键电子器件却依赖于从美国进口。现在美俄关系恶化,俄罗斯也在考虑从中国进口。
在船舶工业,中国也能建造航空母舰,建造驱逐舰,还能自行制造船用燃气轮机。现在世界上能自己制造船用燃气轮机的国家仅有美国通用电气,英国罗罗,还有乌克兰。日本韩国虽然也能早驱逐舰,可是燃气轮机却依赖于美国。
以上所说,还只限于国防工业领域,在当代最前沿的信息产业领域,中国依然没有缺席。第三代移动通信标准原本只有美国的WCDMA和欧洲的CDMA2000,但是中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也发展出了自己的3G标准TD-SCDMA。如果说这一步只是跟随的话,那么到了4G时代,又有了自己的TD-LTE,成为了全球仅有的两大4G标准之一。
在音视频领域,全世界都用美国的MPEG标准,但是中国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出了自己的AVS标准。在无限局域网,原本只有WLAN一个标准,但是中国又出了自己的WAPI标准。其他如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等领域,无不如此。可以说,凡是在关系到国家战略产业的领域,中国都没有空白。
有人提出疑问,别人的标准已经很好了,你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自己的标准能走得出去吗?提出这些疑问的,只看到了创新成果,而没有看到创新能力。技术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你如果不投入,就永远都没有赶上的机会。只有投入了,才能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在将来超过。而且中国人口众多,市场广阔,光凭国内市场就足以发展起来。
正是因为有了这么多年的投入,在信息产业领域,中国的水平已经在接近美国。全球前十大互联网公司,就有四家在中国,分别是阿里,腾讯,百度和京东。在最新的云计算和大数据领域,中国已经可以与美国同台竞技了。其他如欧洲和日本在这一块已经放弃了竞争。
所有这些成就,都是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其落后的水平下,又面临着重重封锁的环境下取得的。
在《左传》中就有王孙圉论楚宝的故事。楚国大夫王孙圉出使晋国,在晋定公为之举行的宴会上,晋国大夫赵简子鸣其佩玉,向王孙圉炫耀,并且问楚国佩玉白珩的价值。王孙圉回答,白珩不是楚国的国宝,楚国的国宝是治国的贤臣观射父、倚相。
事实上,中国的国宝正是广大的科技工作者。相比起网络上种种以无知作为炫耀,把欺诈和造假作为能力的众多公众人物,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的脊梁。
可是这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却只能得到比较低的收入。几年前,国家“千人计划”决定对回国的海外高端人才奖励100万,因此引发了巨大议论。事实上,不是因为奖励的多了,这些人才在国外的收入远不止这个数。而是国内的科技人员的收入太低了。
3
目前在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情况下,更要加大科技投入。试想,如果中国每年进口的2000多亿美元的集成电路都由国内生产,该可以拉动多少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多少就业。其他如大型客机、高档机床、关键零部件和电子器件等,莫不都是如此。
现在科技投入还应该更多的投入到科研仪器和科研试剂中,不然,国家科技投入的资金又用来购买国外的仪器,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减弱。而且因为缺少自己的仪器设备,导致科研思路与方法跟随国外亦步亦趋,这也是国内科技缺少原创性突破的一个主要原因。
还有人提出,现在中国还有许多贫困人口,中小学还买不起校车,为什么要花费大价钱把探测器送到月球,又不能产生经济效益。提出这个问题的人就没有看到长远的发展,贫困问题需要解决,但是科技关系到了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关系到了国家的兴衰存亡,更加值得重视,这一点在下一篇《科技创新决定国家命运》会论述到。
第一次发帖,看看能不能回复
对于现在的中国,科技投入占GDP的5%以上也不算多。
教育科技投入永远不嫌多
效率要提高吧,重复开发的太多,某型号招标遇到20多家竞标的,技术水准都不高,这就有点浪费了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管理和监管也很重要。
一点也不多,还是太少!而且使用效率也不够高
太浪费,效率低
很多经费都进了少数人的个人腰包里
投入总数不低,只不过现在的科技投入效率没有国家计委和那七部一局在的时候效率高罢了。
45451212 发表于 2015-10-30 22:19
教育科技投入永远不嫌多
要讲究个效率,很多高校的投入现在看来都是浪费,国家已经看到了所以开始把大学分成技术类和科研类
需要对重复的进行筛选,对研究进行更合理的管理
很多都是浪费,这种现象看的太多了。不过多少还是有点成果的,浪费的也算贡献gdp了,至于进私人腰包的,反正这钱不是进张三的也逃不出李四。希望国家能合理管理经费,提高效率吧。
投入是一方面,用到实处又是一方面。有时候看着数字不错,其实真正用到地方又有多少呢
科研投入永远不嫌多 但是一定要监管到位  

我记得前两年曾经放风说要严厉整顿科研体制和费用审核流程  貌似问题比较严重 但是现在好像也没什么下文了

为什么要探索宇宙














译者:kelejiabing原文作者: Dr. Ernst Stuhlinger
发布:2012-08-09 23:10:26挑错 |  收藏本文


1970年,赞比亚修女 Mary Jucunda 给 Ernst Stuhlinger 博士写了一封信,他因在火星之旅工程中的原创性研究,成为 NASA(美国航空航天局)Marshall 太空航行中心的科学副总监。信中,Mary Jucunda 修女问道:目前地球上还有这么多小孩子吃不上饭,他怎么能舍得为远在火星的项目花费数十亿美元。

Stuhlinger 很快给Jucunda 修女回了信,同时还附带了一张题为“升起的地球”的照片,这张标志性的照片是宇航员 William Anders 于1968年在月球轨道上拍摄的(照片中可以看到月球的地面)。他这封真挚的回信随后由 NASA 以《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为标题发表。


亲爱的Mary Jucunda修女:

每天,我都会收到很多类似的来信,但这封对我的触动最深,因为它来自一颗慈悲的饱含探求精神的心灵。我会尽自己所能来回答你这个问题。

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以及你勇敢的姐妹们表达深深的敬意,你们献身于人类最崇高的事业:帮助身处困境的同胞。

在来信中,你问我在目前地球上还有儿童由于饥饿面临死亡威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花费数十亿美元来进行飞向火星的航行。我清楚你肯定不希望这样的答案:“哦,我之前不知道还有小孩子快饿死了,好吧,从现在开始,暂停所有的太空项目,直到孩子们都吃上饭再说。”事实上,早在人类的技术水平可以畅想火星之旅之前,我已经对儿童的饥荒问题有所了解。而且,同我很多朋友的看法一样,我认为此时此刻,我们就应该开始通往月球、火星乃至其他行星的伟大探险。从长远来看,相对于那些要么只有年复一年的辩论和争吵,要么连妥协之后也迟迟无法落实的各种援助计划来说,我甚至觉得探索太空的工程给更有助于解决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危机。

在详细说明我们的太空项目如何帮助解决地面上的危机之前,我想先简短讲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在400年前,德国某小镇里有一位伯爵。他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他将自己收入的一大部分捐给了镇子上的穷人。这十分令人钦佩,因为中世纪时穷人很多,而且那时经常爆发席卷全国的瘟疫。一天,伯爵碰到了一个奇怪的人,他家中有一个工作台和一个小实验室,他白天卖力工作,每天晚上的几小时的时间专心进行研究。他把小玻璃片研磨成镜片,然后把研磨好的镜片装到镜筒里,用此来观察细小的物件。伯爵被这个前所未见的可以把东西放大观察的小发明迷住了。他邀请这个怪人住到了他的城堡里,作为伯爵的门客,此后他可以专心投入所有的时间来研究这些光学器件。

然而,镇子上的人得知伯爵在这么一个怪人和他那些无用的玩意儿上花费金钱之后,都很生气。“我们还在受瘟疫的苦,”他们抱怨道,“而他却为那个闲人和他没用的爱好乱花钱!”伯爵听到后不为所动。“我会尽可能地接济大家,”他表示,“但我会继续资助这个人和他的工作,我确信终有一天会有回报。”

果不其然,他的工作(以及同时期其他人的努力)赢来了丰厚的回报:显微镜。显微镜的发明给医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由此展开的研究及其成果,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区肆虐的瘟疫和其他一些传染性疾病。

伯爵为支持这项研究发明所花费的金钱,其最终结果大大减轻了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这回报远远超过单纯将这些钱用来救济那些遭受瘟疫的人。

我们目前面临类似的问题。美国总统的年度预算共有2000亿美元,这些钱将用于医疗、教育、福利、城市建设、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海外援助、国防、环保、科技、农业以及其他多项国内外的工程。今年,预算中的1.6%将用于探索宇宙,这些花销将用于阿波罗以计划、其他一些涵盖了天体物理学、深空天文学、空间生物学、行星探测工程、地球资源工程的小项目以及空间工程技术。为担负这些太空项目的支出,平均每个年收入10,000美元的美国纳税人需要支付约30美元给太空,剩下的9,970美元则可用于一般生活开支、休闲娱乐、储蓄、别的税项等花销。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不从纳税人为太空支付的30美元里抽出5美元或3美元或是1美元来救济饥饿的儿童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需要先简单解释一下我们国家的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其他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形。政府由几个部门(如内政部、司法部、卫生部与公众福利部、教育部、运输部、国防部等)和几个机构(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航空航天局等)组成,这些部门和机构根据自己的职能制定相应的年度预算,并严格执行以应对国务委员会的监督,同时还要应付来自预算部门和总统对于其经济效益的压力。当资金最终由国会拨出后,将严格用于经预算批准的计划中的项目。

显然,NASA的预算中所包含的项目都是和航空航天有关的。未经国会批准的预算项目,是不会得到资金支持的,自然也不会被课税,除非有其他部门的预算涵盖了该项目,借此花掉没有分配给太空项目的资金。由这段简短的说明可以看出,要想援助饥饿的儿童,或在美国已有的对外援助项目上增加援助金额,需要首先由相关部门提出预算,然后由国会批准才行。

要问是否同意政府实施类似的政策,我个人的意见是绝对赞成。我完全不介意每年多付出一点点税款来帮助饥饿的儿童,无论他们身在何处。

我相信我的朋友们也会持相同的态度。然而,事情并不是仅靠把去往火星航行的计划取消就能轻易实现的。相对的,我甚至认为可以通过太空项目,来为缓解乃至最终解决地球上的贫穷和饥饿问题作出贡献。解决饥饿问题的关键有两部分:食物的生产和食物的发放。食物的生产所涉及的农业、畜牧业、渔业及其他大规模生产活动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高效高产,而在有的地区则产量严重不足。通过高科技手段,如灌溉管理,肥料的使用,天气预报,产量评估,程序化种植,农田优选,作物的习性与耕作时间选择,农作物调查及收割计划,可以显著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

人造地球卫星无疑是改进这两个关键问题最有力的工具。在远离地面的运行轨道上,卫星能够在很短的时间里扫描大片的陆地,可以同时观察计算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多项指标,土壤、旱情、雨雪天气等等,并且可以将这些信息广播至地面接收站以便做进一步处理。事实证明,配备有土地资源传感器及相应的农业程序的人造卫星系统,即便是最简单的型号,也能给农作物的年产量带来数以十亿美元计的提升。

如何将食品发放给需要的人则是另外一个全新的问题,关键不在于轮船的容量,而在于国际间的合作。小国统治者对于来自大国的大量食品的输入会感到很困扰,他们害怕伴随着食物一同而来的还有外国势力对其统治地位的影响。恐怕在国与国之间消除隔阂之前,饥饿问题无法得以高效解决了。我不认为太空计划能一夜之间创造奇迹,然而,探索宇宙有助于促使问题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

以最近发生的阿波罗13号事故为例。当宇航员处于关键的大气层再入期时,为了保证通讯畅通,苏联关闭了境内与阿波罗飞船所用频带相同的所有广播通信。同时派出舰艇到太平洋和大西洋海域以备第一时间进行搜救工作。如果宇航员的救生舱降落到俄方舰船附近,俄方人员会像对待从太空返回的本国宇航员一样对他们进行救助。同样,如果俄方的宇宙飞船遇到了类似的紧急情况,美国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援助。

通过卫星进行监测与分析来提高食品产量,以及通过改善国际关系提高食品发放的效率,只是通过太空项目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两个方面。下面我想介绍另外两个重要作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一代人的科学素养。

登月工程需要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精度和高可靠性。面对如此严苛的要求,我们要寻找新材料,新方法;开发出更好的工程系统;用更可靠的制作流程;让仪器的工作寿命更长久;甚至需要探索全新的自然规律。

这些为登月发明的新技术同样可以用于地面上的工程项目。每年,都有大概一千项从太空项目中发展出来的新技术被用于日常生活中,这些技术打造出更好的厨房用具和农场设备,更好的缝纫机和收音机,更好的轮船和飞机,更精确的天气预报和风暴预警,更好的通讯设施,更好的医疗设备,乃至更好的日常小工具。你可能会问,为什么先设计出宇航员登月舱的维生系统,而不是先为心脏病患者造出远程体征监测设备呢。答案很简单:解决工程问题时,重要的技术突破往往并不是按部就班直接得到的,而是来自能够激发出强大创新精神,能够燃起的想象力和坚定的行动力,以及能够整合好所有资源的充满挑战的目标。

太空旅行无可置疑地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通往火星的航行并不能直接提供食物解决饥荒问题。然而,它所带来大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可以用在火星项目之外,这将产生数倍于原始花费的收益。

若希望人类生活得越来越好,除了需要新的技术,我们还需要基础科学不断有新的进展。包括物理学和化学,生物学和生理学,特别是医学,用来照看人类的健康,应对饥饿、疾病、食物和水的污染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我们需要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科学事业中来,我们需要给予那些投身科研事业的有天分的科学家更多的帮助。随时要有富于挑战的研究项目,同时要保证对项目给予充分的资源支持。在此我要重申,太空项目是科技进步的催化剂,它为学术研究工作提供了绝佳和实践机会,包括对月球和其他行星的研究、物理学和天文学、生物学和医学科学等学科,有它,科学界源源不断出现令人激动不已研究课题,人类得以窥见宇宙无比瑰丽的景象;为了它,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由美国政府控制并提供资金支持的所有活动中,太空项目无疑最引人瞩目也最容易引起争议,尽管其仅占全部预算的1.6%,不到全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三。作为新技术的驱动者和催化剂,太空项目开展了多项基础科学的研究,它的地位注定不同于其他活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以太空项目的对社会的影响,其地位相当于3-4千年前的战争活动。

如果国家之间不再比拼轰炸机和远程导弹,取而代之比拼月球飞船的性能,那将避免多少战乱之苦!聪慧的胜利者将满怀希望,失败者也不用饱尝痛苦,不再埋下仇恨的种子,不再带来复仇的战争。

尽管我们开展的太空项目研究的东西离地球很遥远,已经将人类的视野延伸至月亮、至太阳、至星球、直至那遥远的星辰,但天文学家对地球的关注,超过以上所有天外之物。太空项目带来的不仅有那些新技术所提供的生活品质的提升,随着对宇宙研究的深入,我们对地球,对生命,对人类自身的感激之情将越深。太空探索让地球更美好。



随信一块寄出的这张照片,是1968年圣诞节那天阿波罗8号在环月球轨道上拍摄的地球的景象。太空项目所能带来的各种结果中,这张照片也许是其中最可贵的一项。它开阔了人类的视野,让我们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地球是广阔无垠的宇宙中如此美丽而又珍贵的孤岛,同时让我们认识到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离开地球就是荒芜阴冷的外太空。无论在此之前人们对地球的了解是多么的有限,对于破坏生态平衡的严重后果的认识是多么的不充分。在这张照片公开发表之后,面对人类目前所面临的种种严峻形势,如环境污染、饥饿、贫穷、过度城市化、粮食问题、水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等等,号召大家正视这些严重问题的呼声越来越多。人们突然表示出对自身问题的关注,不能说和目前正在进行的这些初期太空探索项目,以及它所带来的对于人类自身家园的全新视角无关。

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我相信,人类从宇宙中学到的,充分印证了Albert Schweitzer那句名言:“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

向您和您的孩子们致以我最真挚的敬意!

您诚挚的,

恩斯特·史都林格

科学副总监




1970年5月6日
楼主也被审核了吧。
科技投入看给谁~~直接给民营企业效率不高~给高校基本没用~~

只有给军工企业研究所才有效果~~钱是多了~~要拿到也不容易~~要求越来越高~~很多东西指标不错先进性有了实战不足~
太长不看!不过必须提醒楼主,科技经费的投入到产出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这个周期一般是十年以上,有些甚至投进去不一定就有产出的!楼主认为这种高投入有十年以上了么?

36364966 发表于 2015-10-31 02:11
科技投入看给谁~~直接给民营企业效率不高~给高校基本没用~~

只有给军工企业研究所才有效果~~钱是多了~~ ...

第一机械工业部

    1952年9月,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机械工业管理局,组建第一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民用机械、电信、船舶工业生产。

    1963年9月,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第六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此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负责民用机械工业。

    1982年5月,农业机械部(老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后组建机械工业部。

    1986年12月,与兵器工业部合并组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1988年4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与电子工业部(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3年3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又拆分为电子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同时,成立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隶属机械工业部。

    1998年3月,机械工业部撤销。

    2003年3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二机械工业部

    1950年5月,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成立。

    1951年4月,兵工办公室改组为兵工总局。

    1956年11月,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兵器、坦克、航空工业生产。

    1963年9月,从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第五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此时,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核工业。

    1982年4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改称核工业部。

    1988年4月,核工业部撤销,并入新组建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1993年3月,能源部撤销。

    1999年7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武器研制)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核能开发利用)。

    2003年3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三机械工业部

    1951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同时,国务院批准成立航空工业局,归口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管理。

    1956年11月,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时,航空工业局转隶第二机械工业部。

    1961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国防部组建航空研究院,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

    1963年9月,从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航空工业局,组建第三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航空工业。

    1965年1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转隶第三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改称航空工业部。

    1988年4月,与航天工业部(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3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同时,分别组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航空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2003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2008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第四机械工业部

    1961年5月,中央军委批准组建军事无线电电子研究院,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

    1963年9月,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四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电子工业。

    1965年2月,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转隶第四机械工业部。

    1982年5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改称电子工业部。

    1988年4月,电子工业部与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3年3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又拆分成电子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

    1998年3月,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合并组建信息产业部。

    2008年3月,以信息产业部为主,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划入,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五机械工业部

    1963年9月,从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五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兵器工业。

    1982年4月,第五机械工业部改称兵器工业部。

    1986年12月,兵器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1988年4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与电子工业部(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机械电子工业部。同时,成立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负责兵器工业),隶属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0年1月,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更名为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3年3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又拆分为电子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隶属机械工业部。

    1998年3月,机械工业部撤销。

    1999年7月,兵器工业总公司改制拆分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对外称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武器装备、特型车辆、光电化工研制生产基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对外称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特种装备、车辆、摩托、新能源研制生产基地)。

    2003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六机械工业部

    1950年10月,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成立。

    1953年1月,船舶工业局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船舶工业管理局。

    1958年2月,船舶工业管理局改名为第九工业管理局。

    1960年12月,第九工业管理局改名为第九工业管理总局。

    1961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海军组建舰艇研究院,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

    1963年9月,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九工业管理总局,组建第六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船舶工业。

    1965年2月,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转隶第六机械工业部。

    1982年5月,以第六机械工业部为主,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2003年3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七机械工业部

    1956年10月,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64年11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改组为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洲际导弹(航天)工业。

    1975年,组建第八机械工业总局,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航天工业部。

    1988年4月,与航空工业部(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3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同时,分别组建航天工业总公司、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航天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2003年3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托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八机械工业部

    1959年8月,成立农业机械工业部。

    1965年1月,农业机械部改名第八机械工业部。

    1970年4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称为农业机械总局。第八机械工业部番号取消。

    1975年,组建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导弹工业),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

    1979年2月,第七机械工业部下属的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升格,重新组建新的第八机械工业部,主管战术导弹的工业生产和科研。同时,农业机械总局从第一机械工业部独立出来恢复农业机械部建制。

    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和第七机械工业部合并,保留第七机械工业部,撤销第八机械工业部。

    1982年5月,农业机械部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机械工业部。

36364966 发表于 2015-10-31 02:11
科技投入看给谁~~直接给民营企业效率不高~给高校基本没用~~

只有给军工企业研究所才有效果~~钱是多了~~ ...

第一机械工业部

    1952年9月,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机械工业管理局,组建第一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民用机械、电信、船舶工业生产。

    1963年9月,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第六机械工业部(船舶工业);此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负责民用机械工业。

    1982年5月,农业机械部(老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后组建机械工业部。

    1986年12月,与兵器工业部合并组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1988年4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与电子工业部(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3年3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又拆分为电子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同时,成立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隶属机械工业部。

    1998年3月,机械工业部撤销。

    2003年3月,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二机械工业部

    1950年5月,重工业部兵工办公室成立。

    1951年4月,兵工办公室改组为兵工总局。

    1956年11月,从重工业部中分离出兵工总局,组建第二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兵器、坦克、航空工业生产。

    1963年9月,从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三机械工业部(航空工业)、第五机械工业部(兵器工业);此时,第二机械工业部负责核工业。

    1982年4月,第二机械工业部改称核工业部。

    1988年4月,核工业部撤销,并入新组建的能源部,同时,组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

    1993年3月,能源部撤销。

    1999年7月,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核武器研制)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核能开发利用)。

    2003年3月,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三机械工业部

    1951年4月,中央军委批准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同时,国务院批准成立航空工业局,归口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管理。

    1956年11月,成立第二机械工业部时,航空工业局转隶第二机械工业部。

    1961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国防部组建航空研究院,称国防部第六研究院。

    1963年9月,从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航空工业局,组建第三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航空工业。

    1965年1月,国防部第六研究院转隶第三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第三机械工业部改称航空工业部。

    1988年4月,与航天工业部(原第七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3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同时,分别组建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航空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

    2003年3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2008年11月,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第四机械工业部

    1961年5月,中央军委批准组建军事无线电电子研究院,称国防部第十研究院。

    1963年9月,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四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电子工业。

    1965年2月,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转隶第四机械工业部。

    1982年5月,第四机械工业部改称电子工业部。

    1988年4月,电子工业部与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合并成立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3年3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又拆分成电子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

    1998年3月,电子工业部和邮电部合并组建信息产业部。

    2008年3月,以信息产业部为主,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工业行业管理有关职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核电管理以外的职责,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划入,组建工业和信息化部。



第五机械工业部

    1963年9月,从第二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五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兵器工业。

    1982年4月,第五机械工业部改称兵器工业部。

    1986年12月,兵器工业部与机械工业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

    1988年4月,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与电子工业部(原第四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机械电子工业部。同时,成立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负责兵器工业),隶属机械电子工业部。

    1990年1月,中国北方工业(集团)总公司更名为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

    1993年3月,机械电子工业部又拆分为电子工业部和机械工业部。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隶属机械工业部。

    1998年3月,机械工业部撤销。

    1999年7月,兵器工业总公司改制拆分为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对外称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公司,武器装备、特型车辆、光电化工研制生产基地)、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对外称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特种装备、车辆、摩托、新能源研制生产基地)。

    2003年3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六机械工业部

    1950年10月,重工业部船舶工业局成立。

    1953年1月,船舶工业局划归第一机械工业部,改名为船舶工业管理局。

    1958年2月,船舶工业管理局改名为第九工业管理局。

    1960年12月,第九工业管理局改名为第九工业管理总局。

    1961年6月,中央军委批准海军组建舰艇研究院,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

    1963年9月,从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分离出第九工业管理总局,组建第六机械工业部,主要负责船舶工业。

    1965年2月,国防部第七研究院转隶第六机械工业部。

    1982年5月,以第六机械工业部为主,组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2003年3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七机械工业部

    1956年10月,成立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1964年11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改组为第七机械工业部,负责洲际导弹(航天)工业。

    1975年,组建第八机械工业总局,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

    1982年4月,第七机械工业部改称航天工业部。

    1988年4月,与航空工业部(原第三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航空航天工业部。

    1993年3月,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同时,分别组建航天工业总公司、航空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航天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2003年3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成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托管的中央特大型企业。



第八机械工业部

    1959年8月,成立农业机械工业部。

    1965年1月,农业机械部改名第八机械工业部。

    1970年4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并入第一机械工业部,称为农业机械总局。第八机械工业部番号取消。

    1975年,组建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导弹工业),隶属第七机械工业部。

    1979年2月,第七机械工业部下属的第八机械工业总局升格,重新组建新的第八机械工业部,主管战术导弹的工业生产和科研。同时,农业机械总局从第一机械工业部独立出来恢复农业机械部建制。

    1981年9月,第八机械工业部和第七机械工业部合并,保留第七机械工业部,撤销第八机械工业部。

    1982年5月,农业机械部与第一机械工业部合并组建机械工业部。
这种事还能听“有些人”的质疑?

自打有科研这件事以来,科研经费从来都是大部分“浪费”的,科研就是这个样子。有本事好好学,你就进入这个圈子来“浪费”经费,没本事瞎咧咧也没用。
general_j 发表于 2015-10-31 02:55
这种事还能听“有些人”的质疑?

自打有科研这件事以来,科研经费从来都是大部分“浪费”的,科研就是这 ...
只有学霸才能有资格浪费。至于那些叫嚷的大部分都是学渣而且眼珠子发红的
要讲究个效率,很多高校的投入现在看来都是浪费,国家已经看到了所以开始把大学分成技术类和科研类
呵呵,科研和教育只要能保持很高的水平比较长的阶段,其他的国家相比起来都会变成未开化地区。

只要人民不闹事,养老和文艺的钱全部放教育上才是最好的,问题这样做人民必然闹事
科技投入上中国连人均都没用上那,怎么能算多?
只要还没能领跑人类科技发展,科技投入就算不上高!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就算领跑全人类了,还有星辰大海呢
人均投入还非常低
浪费又如何  好比抛砖引玉,好比千金买死马

经费投入大了,哪怕现在打水漂

以后也会渐渐吸引到真正的人才



现在的大国都是专利立国,要不要投入或加大投入,只要不瞎,根本无需讨论
joe2016 发表于 2015-10-30 22:56
很多经费都进了少数人的个人腰包里
中国科研经费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力支出太少。国际上100元的科研,至少20到30是给科研人员的劳务报酬。但中国不但只有10%,而且还必须得有各种发票才可以。但国际上的20%是不需要发票就直接拨付。

科研最主要的是劳动力,而不是仪器。加上中国给科研人员的直接待遇很低,自然就搞的……
作为一个分钱的,希望进一步提高总投入,同时捉
提高管理水平。
数学,物理,材料没钱干个吊啊。。。。。。。。。


住房,子女教育,假期,不把这些后顾之忧解决了就别指望人全身心投入科研,你不给科研人员高级中产的收入加体面的生活,就不要怪科研人员搞钱。。。。读完一个博士将近30岁,正是用钱的时候,这个不能怪他们。。。。。。。

住房,子女教育,假期,不把这些后顾之忧解决了就别指望人全身心投入科研,你不给科研人员高级中产的收入加体面的生活,就不要怪科研人员搞钱。。。。读完一个博士将近30岁,正是用钱的时候,这个不能怪他们。。。。。。。
mbw1983 发表于 2015-10-30 21:53
第一次发帖,看看能不能回复
6年了,你在这里就啥也没干吗?
hhbbll11 发表于 2015-10-31 22:52
6年了,你在这里就啥也没干吗?
呵呵,只是看帖,潜水,不说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