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元代科技史》有兴趣的可提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16:51:47
手上有本《中国元代科技史》,介绍元代科技史,涉及天文历法、数学、农牧业、地理学、水利学、医药、建筑学、交通运输、地质、兵器、陶瓷、纺织、印刷、造船、食品等等。由于此书有几百页,不能全部搬上来,有兴趣的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我可提供相关的资料。手上有本《中国元代科技史》,介绍元代科技史,涉及天文历法、数学、农牧业、地理学、水利学、医药、建筑学、交通运输、地质、兵器、陶瓷、纺织、印刷、造船、食品等等。由于此书有几百页,不能全部搬上来,有兴趣的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我可提供相关的资料。
版主能否可先选代表性的列表,
有目录也好 。
网上有关内容太少了 。
是什么版本的,可以上传到网上来吗?
最北面的天文观测点在哪里?模糊记得中学历史书上好像说是在西伯利亚北极圈内,你那本书上怎么说的,有没有考古证据?
向楼主致敬了!窃以为纠正偏见确实功德无量,但思想观念的转变是需要时间和机遇的,强欲改变难度颇大;况且蒙古帝国反应的游牧劫掠分化在历史上还是对于农耕文化和工商文化的倒退,长远上也不会改变国人的循名格物的思维方式,也不会加快国家的经济和科技发展的。还希望兄台在更有效的角度上点拨一二。
宋朝巨大的经济和科技力量在元朝的统治时期完全结束,但是宋朝的科技和文化就象是一个巨大的轮子一下子是停不下来的,如果你认为这是元朝的功劳.我看中国近代史又要改写啦.(八国联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关于天文观测点的内容下午4点贴上。
[B]以下是引用[I]great100[/I]在2005-9-23 15:05:00的发言:[/B][BR]是什么版本的,可以上传到网上来吗?

是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的,属于中国全史丛书中的一本,这个书网上有电子版,超星电子图书馆就有,可惜是付费的。没
元朝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科技进步?
算了吧!
那我还说,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科学技术呢!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9-27 18:23:4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9-27 18:26:22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9-27 18:28:38编辑过]
唯物叔叔……[em06]
我想要元朝和宋朝的科技对比.
我想要元朝采取的什么政策促进了这些发展。
做出者的贡献的是哪些人!是否是蒙元统治者?
[B]以下是引用[I]首长卡通猪[/I]在2005-9-24 17:30:00的发言:[/B][BR]唯物叔叔……[em06]

JC拆了就拆了,不必难过。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9-27 19:34:03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9-27 19:36:05编辑过]
元朝在东西方交流中起了巨大作用,这个不可否认.天文学一直是成吉思汗最喜欢研究的.
数学方面: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于两干多年前所写的一部经典性的几何名著。该书在世界数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版了这部名著,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我国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对《几何原本》进行涉猎的是蒙古大汗蒙哥。”
[B]以下是引用[I]唯物[/I]在2005-9-24 17:15:00的发言:[/B][BR]又看了一便,主要是:
天文历法的评价:特别高,我就不多说了
数学方面的评价:特别高,评价为中国古代数学之顶峰(现代数学家的评价)
主要是元代发明了珠算和算盘,第一次引进了西方的数学名著《几何原本》,还有一大堆数学新算法和数学著作,出现了一堆著名数学家,数学著作数量为中国古代之最。

第要》引用并注
  

    珠算是中国古代数学在计算方法方面继筹算之后的又一项重大发明。早在汉代的《数术记遗》一书中,就曾记载了十四种上古算法,其中有一种便是“珠算”。据南北朝时数学家甄鸳的描述,这种“珠算”,每一位有五颗可以移动的珠子,上面一颗相当于五个单位,下面四颗,每一颗相当于一个单位。这是关于珠算的最早记载,与后来流行的算盘并不相同,而且在当时也没有普及流传。

      大约到了宋元的时候,珠算盘开始流行起来。宋朝著名画家张择瑞所著的《清明上河图》中,可以清晰看到“赵太丞家”店铺的柜台上搁着一把算盘(笔者有一张分辨率为9936×296的图,可惜无法上传)。元代未年有一本书叫 《南村辍耕录》,其中记载了江南的一条俗谚,说新来的奴仆像“擂盘珠”,不拨自动;过了一段日子像“算盘珠”,拨一拨动一动;到最后像“顶珠,拨它也拨不动了。俗谚里都已经有了“算盘珠”的比喻,说明珠算盘的运用在江南一带已有了一段时间和一定程度的普及了。不过当时算筹并没有废除,筹算和珠算同时并用。
      珠算的普及并最终彻底淘汰筹算,这一过程是在明代完成的。当时,由于实用数学和商业数学的发展,迫切要求计算简捷,速度加快,这就给珠算盘这一计算工具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会。另外,传统的筹算方法从唐宋以来已经逐渐简化,并且形成了一套运算口诀。这些口诀用字极少而意义完整,用算筹演算时,往往一念口诀就心算出了结果,而手中的算筹却还在慢慢排列,这样便产生了得心不能应手的矛盾。比较起来,在珠算盘上用手拨动算珠的速度要比筹算的排列移动快得多,珠算具有“随手拨珠便成答案”的优点。
      因此,一时间珠算风靡海内,很快就在各个方面取代了算筹,并最终把算筹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明代的珠算盘与现代通行的珠算盘完全相同。例如在1578年柯尚迂的《数学通轨》一书中,就曾绘有一个“算盘图式”。这是一个十三档的珠算盘图,每一档上面两个珠,下面五个珠,中间用木制的横粱隔开,与现在的算盘完全一样。这样的算盘与日本后来流行的算盘略有不同,日本流行的算盘在横梁上面只放一颗算珠。横粱上有两颗算珠,一方面便于计算中有时需要暂不迸位,另一方面则便于旧制斤两(1斤=16两)的加减,所以在实际计算时要比横粱上只放一颗算珠更加方便
算盘的最新发现
[em03][em03]
[B]以下是引用[I]唯物[/I]在2005-9-25 11:00:00的发言:[/B][BR]数学方面: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伟大数学家欧几里得于两干多年前所写的一部经典性的几何名著。该书在世界数学界产生重要影响,世界上许多民族都用自己的语言翻译出版了这部名著,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在我国见于文献记载的,最早对《几何原本》进行涉猎的是蒙古大汗蒙哥。”

徐光启和《几何原本》
欧几时得《几何原本》一书,早在元朝就传入我国,虽然收入当时的皇家书库、但对我国数学的发展并没有发生什么影响。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他从万历末年起,经过天启、崇祯各朝,曾作到文渊阁大学士的官职(相当于宰相)。他精通天文历法,是明末改历的主要主持人。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曾根据前人所著各种农书,附以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全书有六十余卷,共六十多万字。明朝末年,满族的统治阶级从东北关外屡次发动战争,徐光启曾屡次上书论军事,并在通州练新兵,主张采用西方火炮。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
他没有入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教书。在此期间,他曾博览群书,在广东还接触到一些传教士,对他们传入的西方文化开始有所接触。公元1600年,他在南京和利玛窦相识,以后两人又长期同住在北京,经常来往。他和利玛窦两人共同译《几何原本》一书,1607年译完前六卷。当时徐光启很想全部译完,利玛窦却不愿这样做。直到晚清时代,《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才由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完成。
《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在翻译时绝无对照的词表可循,许多译名都从无到有,当时创造的。毫无疑问,这是需要精细研究煞费苦心的。这个译本中的许多译名都十分恰当,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了日本、朝鲜各国。如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许多名词都是由这个译本首先定下来的。其中只有极少的几个经后人改定,如“等边三角形”,徐光启当时记作“平边三角形”;“比”,当时译为“比例”;而“比例”则译为“有理的比例”等等。
《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徐光启对《几何原本》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这种特点,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还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清康熙帝时,编辑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公元1723年),其中收有《几何原本》一书,但这是根据公元十八世纪法国几何学教科书翻译的,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差别很大。
到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几何学方成为学校中必修科目之一。到这时才出现了徐光启所预料的“必人人而习之”的情况。
翻译了才是成果呀.拿了本书就看得懂啦?
摘自《趣味数学故事》
[B]以下是引用[I]唯物[/I]在2005-9-24 17:15:00的发言:[/B][BR]又看了一便,主要是:农牧业方面的介绍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次以政府名义出版了一本农业全书《农桑辑要》并由政府广为散发,该书不但介绍了新的品种与生产技术,还保存了中国古代著名的农学书籍如《齐民要术》、《务本新书》、《士农必用》、《四时类要》、《韩氏直说》、《种时直说》、《博闻录》、《岁时广记》、《农桑要指》、《蚕桑直说》等书。这些书绝大部分今已散佚,只靠《农桑辑要》引用并注
明出处,才保留了其一部分内容。
王帧的《农书》是其编著的我国农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该书第一次将农业器械、纺织器械、印刷、冶炼器械的结构图绘制在书中,详细介绍了原理供人仿造。王帧自己还是著名的古代机械发明家。
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提要》,该书按月指导农牧业生产,而且大量记录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情况,是重要的农业史料。
畜牧业大发展及如何解决畜牧业与农业矛盾的问题。
其他方面下次再介绍。
  

因为蒙古族以前的生活方式大多以游牧为主,生产力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忽必烈以来,历代元朝统治者都以农业生产代替了畜牧生产,所以元朝的农业有了极大的发展。由于元朝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地区,使得欧洲与中国的交往更加频繁,技术交流更加迅速。经济的起步带动了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在元朝年间,中国南方的棉花种植已非常普遍,所以纺织业也随之发展起来,出现了以黄道婆为首的一批手工业者,使当时的棉纺织技术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此外,因漕运、海运的畅通及纸币的流行,商业在元朝也极度繁荣起来,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元世祖年间,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曾到过中国,在它撰写的《马可·波罗游记》中详细的记载了当时元朝大都的繁荣景象。
这是元朝农业发展的原因.
[B]以下是引用[I]唯物[/I]在2005-9-24 17:15:00的发言:[/B][BR]又看了一便,主要是:
天文历法的评价:特别高,我就不多说了

  

明崇祯二年五月己酉朔(公元1629年6月21日)日食,钦天监的预报发生了明显的错误,于是明朝政府下决心要修改历法,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奉调进京参加《崇祯历书》的编辑工作,受命负责制造天文仪器、推演历算和翻译西方天文学原著的工作。从此欧洲天文学的先进成果开始融入到中国天文学的发展中来。

  1669年,康熙帝命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负责“治理历法”,推算1670年的历书。南怀仁任职钦天监之后,发现留用在清观象台上的明制仪器有误差,而且其刻度划分是以传统的刻度来划分圆周,与西法以360度分划圆周的60进制不同。若继续沿用古仪势必造成误差的积累和不必要的繁复计算。于是南怀仁提出用西法浇铸新仪。从1669年开始制造新仪至1673年,完成了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6架大型青铜天文仪器的铸造工作,并于1673年安装使用。同时将明制的浑仪、简仪、浑象等移放台下。继南怀仁之后,法国传教士纪利安已制造了地平经纬仪。

天文历法 历朝历代都会纠正因为天子受命于天.
[em01][em01]
《多桑蒙古文》和《拉施特定史集》记载说:“成吉思汗系诸王以蒙哥皇帝较有学识,被知解说EMclNe(即欧几里得)氏之若干因式。”即蒙哥曾解说过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一书中的若干因式。
    蒙哥时期,在元上都曾有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阿拉伯文译本。如元代王士点和商企翁所著《元秘书监志》第七卷“回问书籍”中曾记.“至元十年(1273年)十月北司天台申本台合用文书”的书目中,有《冗忽列的四孽算法段数十五部》—种,就是欧几里得《几何原本》15卷本的阿拉伯文译本,这本书可能是经过波斯天文学家纳速拉丁.社西来华后修订的版本。北司天台所在地的元上都是当时蒙古的政治文化中心之一,蒙哥所研究的欧几里得的“若干因式”,他借助的可能就是此阿拉伯文修订译本,可惜《冗忽列的四孽算法段数十五部》在元末战乱中失散,今未流传下来。汉文译本《几何原理》—直到明代才有徐光启所译的前六卷。
    尽管当时《几何原本》只有阿拉伯文译本,但是元代的一些天文学家已经学习并应用外来的几何学。元代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在计算编制《授时历》时,曾受回回历算的启发,应用球面割圆术。此术是中国传统计算法基础上的创新。中国历代天文计算不用球面三角法,黄赤道都用二次差的内插法进行近似计算,郭守敬引用了这种新的割圆术。另外,郭守敬还受哈桑·马拉喀什《允解算法》的启发,在计算赤道积度祁赤道内外度时,开始应用对算弧三角法。这些创新造就了精确的历法和天文数据。
关于地理学方面的进展
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元朝政府开始着手统一全国地理图册,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七月,元世祖忽必烈下令由秘书监负责倍此地理书。具体由扎马鲁丁主持。扎马鲁丁提出3条请求与建议:①编写地理志的体例可参照当时太史院编的历法与元政府主修的《大元本草》;②把以前历代所画各路的野地、山林、道里、立喉等变成文字资料以备参考;②除秘书监的有关人员外,再调虞应龙等人以补人力之不足,元世祖诏准。《元一统志》编纂经过两个朝代,17年时间方最后完成共600册。《元一统志》所引述的事迹,古迹,地质,地理繁多,这对于我们研究历史、地质、地理和考古等都是极好的材料。
    搞清楚黄河源头,元朝统一全国后,由于中央政府对边区的管理大大加强,所在都设有驿站,交通十分便利,所以为黄河河源的探索创造了有利条件。加之元朝统治者出于政治和发展农业生产的考虑,于是在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忽必烈下沼曰:“黄河之入中国,夏后氏导之,知自积石矣,汉唐所不能悉其源,公为吾地,联欲极其源之所出,营一城,浑番贾互市,规置航传。凡物贡水行达京师,古无有也,联为之,以水后来无穷利益。”。忽必烈授女真族地理学家都实为招讨使,佩虎金符出发考察黄河河源。他西往踏勘的路线是由今宁夏启行,往南经过甘南州,再到青海果洛州,到达河源。《元史·地理志》六描写都实的行程是:“是岁至河州(今甘肃临夏),州之东六十里有宁河绎,释西南六十里有山,曰杀马关。林麓弯隘,举足浸高。行一日至颠,西去愈高。四阅月始抵河源。”根据实地考察,都实认为“河源在吐善朵甘思西鄙,有泉百余泓,沮如散换,弗可逼视,可七八十里。履高山下瞰灿若列星,以故名火敦脑儿。‘火敦’译言星宿也。都实通过实地勘测确认星宿海为黄河河源,这个地方与今天公认的鄂陵湖已经非常接近,改变了长期以来认为黄河发源于甘肃积石山地区的观点。
受益匪浅,什么时候也买本这个书。
元代有没有通过侵略引进西方的科技呢?有哪些?
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即使出现所谓的繁荣也说明不了什么!
最多是宋朝的科技之光的回光返照罢了!
[B]以下是引用[I]唯物[/I]在2005-9-25 10:20:00的发言:[/B][BR].
科技对比可以总结,客观地讲,元朝统治进入稳定时期后,科技肯定要向前发展,但是如果进行对比,这个帖子就很有可能变成吵架的帖子。从历史事实上讲技术确实发展了,某些领域甚至是顶峰,但是有个问题就是你是否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中国元代科技史》一书中的结语中的第一句话:“元朝是中国漫长封建社会中很重要、很有特色的朝代,过去很多史学工作者只关注于其腐朽、黑暗、残暴的一面,将其说得一团漆黑,什么都糟得很,这是不恰当的。”
实事求是很重要,历史研究既不能回避黑暗的一面,也不能回避发展的一面,事实就是事实,不能被个人的好恶左右。

——进入稳定时期,毫无疑问要发展!有些人不知道上进,不代表广大中国人都跟着不上进!
技术发展了,某些地方是顶峰,这个没有什么奇怪的!唯一能够说明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其他的说明不了什么!更证明不了元朝统治者如何的开明!
至于元朝怎么样,什么都糟得很,这个有些过了,但是至少,没什么值得拿得出手的,是毫无疑问的了!
重要?很有特色?很会玩文字游戏!可是这个掩盖不了元朝“腐朽、黑暗、残暴”的事实!实在没必要夸赞元朝这个做亡国奴的时期!
手纸的发明也是在元朝,这是现代生活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传统上汉人认为纸为神圣之物不容亵渎,而元朝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达官贵人没有这一成见,加上纸的产量日益提高,于是向为金贵之物的纸也出现了手纸这一种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26 11:35:30编辑过]
[B]以下是引用[I]xcxy[/I]在2005-9-25 22:44:00的发言:[/B][BR]手纸的发明也是在元朝,这是现代生活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传统上汉人认为纸为神圣之物不容亵渎,而元朝蒙古等少数民族的达官贵人没有这一成见,加上纸的产量日益提高,于是向为金贵之物的纸也出现了手纸这一种类。

——传统上,“汉人认为纸为神圣之物不容亵渎”,而蒙古人却把这个“神圣”的东东拿来擦屁股!
哈哈,高,实在是高!你越认为神圣,我越拿来擦屁股!
厉害呀!
不禁想起来,希特勒故意在犹太人过节日的时候展开大屠杀!
异曲同工呀!
[B]以下是引用[I]太极张三丰[/I]在2005-9-26 11:31:00的发言:[/B][BR]。
——传统上,“汉人认为纸为神圣之物不容亵渎”,而蒙古人却把这个“神圣”的东东拿来擦屁股!
哈哈,高,实在是高!你越认为神圣,我越拿来擦屁股!
厉害呀!
不禁想起来,希特勒故意在犹太人过节日的时候展开大屠杀!
异曲同工呀!

一个时代的神圣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一钱不值,我们今天对待字纸的习惯大概更接近元朝。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元朝的杂剧,要是知识分子都有当官的机会,他们未必会去写这些当时认为不入流的东西。如果从现在看来,关汉卿大概比中国历史上多数宰相更有价值。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9-26 12:09:00的发言:[/B][BR]!
一个时代的神圣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一钱不值,我们今天对待字纸的习惯大概更接近元朝。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元朝的杂剧,要是知识分子都有当官的机会,他们未必会去写这些当时认为不入流的东西。如果从现在看来,关汉卿大概比中国历史上多数宰相更有价值。

<窦娥冤>是真实反映了元朝的人民生活状态.所以有价值.
[B]以下是引用[I]poweroo8[/I]在2005-9-26 12:14:00的发言:[/B][BR]。
<窦娥冤>是真实反映了元朝的人民生活状态.所以有价值.

那你一定认为录像带录音带和关汉卿的价值相等。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9-26 12:09:00的发言:[/B][BR]!
一个时代的神圣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一钱不值,我们今天对待字纸的习惯大概更接近元朝。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元朝的杂剧,要是知识分子都有当官的机会,他们未必会去写这些当时认为不入流的东西。如果从现在看来,关汉卿大概比中国历史上多数宰相更有价值。

——猛士先生,“一个时代的神圣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一钱不值”,这个本来没有什么!社会总是发展的么!我还听说手帕在过去,特别是在西方,是不允许用来擦鼻涕的!可是现在呢?
一个风俗的改变,要看是什么形式什么方式变化的!
如果是采取和平的方式呢?我们也就逐步地接受了
如果是采取强制的方式呢?你说这个是可以接受的么?
最近看《我的野蛮师姐》,一个想象中的镜头,扮演公主的全智贤,面对各国的求婚的王子,中国王子是梳着猪尾巴的那种!
我当时就觉得:一个辫子的形象代表得了中国么?
再想想我们当初被强制的剃发,这种“毛发父母所给”的“神圣”……不也是被无情的侮辱,说不好听点,被阉割或者强奸了么?
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一个时代的神圣在另一个时代可能一钱不值”,有意义么?
[B]以下是引用[I]大秦猛士[/I]在2005-9-26 13:22:00的发言:[/B][BR].
那你一定认为录像带录音带和关汉卿的价值相等。

——大秦先生,我想在以后的以后,恐怕真得会如此!
也许,谁也不会关心在2005年,谁谁作了某某的部长什么的,恐怕更会关心他们所需要了解的资料!
也许,在那个时候,一个普通的干部什么的,还真得不如几盘录像带有价值呢!
[此贴子已经被新侨联委员于2005-9-27 20:30:51编辑过]
兵器上的发展主要是两方面:
改进了火药成分,元代改进了火药,开始向炸药方向发展,爆炸性能更好。对出土的元代火药弹丸经有关部门进行科学分析检测.认为该火药中硝、硫、炭的配比率大致是60%、20%、20%。同宋代火药相比,硝的含量明显增加,除琉黄和木炭外,各种杂质已经剔除、与17世纪欧洲火药配方接近,是一种较好的粒状发射火药,经检测爆炸性能优良。
元代在宋代突火枪基础上发明并大量制造火铳,火铳是利用火药在金屑管里爆炸产生的气体压力,把弹丸发射出去,与今天枪炮的原理是一致的。现出土数门元代火铳,如阿城铳、西安铳、黑城铳、通县铳、至顺三年铳、至正十一年铳等。这些铳有手提式、远程式、近距离重炮式,用途各不相同。所用弹丸有大有小。说明当时巳能根据不同需要制作不同型号、用途的火铳,也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配制大小不等的弹丸。其制作工艺精细,冶铸要求很高。在世界上也居领先地位。发射原理元火铳与末突火枪基本—致,但火铳管是用金属做成,突火枪用竹子做成。火铳比突火枪射程远,火力猛.能承受更大的压力。突火枪是将火药放进枪筒内.点燃后将火药喷射出去.火铣则把火药做成弹丸.利用气压把它射向远方,加上火药成分的改进,因此威力更大。元军在历次对阿拉伯、中亚、西方、东亚、东南亚的战争中均大量使用火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