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转帖』\"临危受命\"与\"代人受过\"说质疑 张春生 亦鸣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5:17:52
“临危受命”与“代人受过”说质疑      张春生 天津师专学报   1998年12月
近年来,史学界关于张自忠留守北平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张自忠留平是通过“逼宫”夺权的方式取得的(1),另一种认为是“临危受命”(2),与此相联系的是张自忠在北平的所作所为是否有罪。笔者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十多年,发现林治波先生在其著作《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张传》)中,关于此问题的论述有失公允,本文就下列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请教于林先生。
一. 是“临危受命”还是“逼宫”夺权
(一)“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曾于7月26日两次致电宋哲元要其速去保定指挥军事,这样,宋哲元有充足的时间选择留平之人, 其要抗战首选应是军队主力在北平附近,且一直力主抗战的冯治安.此等大事,并未由多方人员商讨,7月28日却决定张自忠留平,这么仓促决定,作为一个身经百战,且处于日蒋夹缝中的宋哲元可能吗?如果真象林先生所言“以张自忠为缓冲,借以分解失守平津的责任”(3)那林先生更是大错特错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国民政府对北平弃守的态度。日军大举进攻后,蒋介石即致电宋哲元:“此时先应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为基础,切勿使之疏失,。。。。。。至平、津增缓部队,可直接令仿鲁随时加入也。。。。。。必以。”同日,又电令宋哲元“务必严令各部,加深壕沟,固守勿退,中央必星夜兼程,全力增援也。”后因形势变化,蒋介石又电令宋哲元到保定布防,并要求孙连仲、庞炳勋部迅速北上,以援平津,由此观之,蒋介石并未要求29军放弃平津。那29军的态度又如何呢?宋哲元决心抗战后,7月27日致电蒋介石“北平为华北重镇,人心所系,大势所关,现在已成四面皆敌之形势,通县于今晨三时起亦正在激战中,职受国家人民的付托之重,已决心固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气,决不稍有畏避也。”(5)当日,秦德纯委托严宽电告何应钦:“1。日致我通谍,限我29军俭午前撤退,我方已将该通谍送回;2。和平已绝,宋及29军将领已下决心与城共存亡。至城外各方面,俟布置完毕,即行应战。望转电何公速派大量飞机及军队来北”(6)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29军也不是要放弃北平,而是准备与日军血战到底。那么笔者要问,象林先生所言:张自忠在29军中有“稳健派”“主和派”之名,较之他人更易于同日本人打交道。“(7)那么,宋哲元应该想到张自忠留平之后,肯定会同日本人进行和谈,宋哲元敢这样做吗?宋哲元如血战,丢失平津情有可原,如和谈失地,对于杂牌军后果如何,宋哲元比谁都清楚,所以,我认为宋哲元如有派人留平的想法,也不会留下张自忠。林先生在《张传》中讲宋哲元以张自忠留平同日方斡旋,寻求重返平津的机会。(8)在这里他引用了宋哲元的高级幕僚吴锡祺、五式九的一段回忆:“宋离开北平之后,。。。。到保定的那天(7月29日),刚到曹家花园一落脚,就迫不及待的地叫秦德纯给杨兆庚打电话,询问北平的情况,。。。。。。不难看出,局势已经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他仍然抱着以张自忠为缓冲,寻求所谓和平解决的途径,重返北平的幻想”。(9)这段话更令人难以想象,“七七事变”以来,宋哲元多次企求和平,但结果却换来的是战争,所以在7月27日,宋哲元抛弃幻想发表了自卫守土抗战通电,表明29军的抗战决心。然而在兵员损失严重,自己的爱将佟麟阁、赵登禹牺牲在战场上,且自己被赶到保定的情况下,他除了抗战,打回北平,还能有其它的选择吗?并且,这段史料中也有令人费解之处,宋哲元如是交权于张自忠,那么他要了解北平的情况完全可以直接打电话给张自忠,为何要秦德纯问杨兆庚,内中详情,不得而知。
(二)林先生 在《张传》中谈到,宋哲元在临行前挥笔写下手谕:(1)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由张自忠代理;(2)北平绥靖公署主任由张自忠代理;(3)北平市市长由张自忠代理。(10 )但是,至今这个关系到张自忠一生荣辱的手谕我们也没发现。我们已见到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不知为何?就是在外界对张自忠误解很深,并且直呼其为汉奸之时,他也没拿出来为自己辩护,这就令人对这则命令的来历产生怀疑,难道真象林先生所讲的那样,“帮人帮到底”吗?让我们看一看张 自忠向蒋报告的留平经过:“窃自忠自于七月二十八日奉宋委员长命令留守北平,代理冀察军政事宜,奉命之下,诚恐材具弗胜,一再坚辞,经宋委员长责以大义,不得已涕泣受命,允为维持十日,由宋委员长率队来平接应,以解北平危急,自宋委员长离平赴保后,职一面令驻城内石旅确保北平秩序,阻止日军进城;一面派员与宋委员长采取联络,并电令在津李文田督率所部,努力杀敌,并告诫官兵勿忘为中国国民,不必以交通梗阻为虑,嗣以平保联系断绝,而日军大批逼迫城郊,职当令石旅突围赴察,职亦率手枪队出城。不意石旅甫出得(德)胜门,敌人预设伏兵,三面袭击,以致石旅长与其部队失却联络,职亦中途折返城内。从此职困自孤城,一日数迁,居住被日人查封,形同日虏屡次冒险出城,均未办到。迟到九月三日,职不得已化妆只身离平赴津,在途三日,始抵天津,寓于美籍友人家中,至十日乘英商海口船赴烟台转济南来京,此经过之大概情形也。




2
“(11)从这段话可看出,张自忠不仅将自己失职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且极力美化自己在平津的所作所为,一点也看不出有“帮人帮到底”的意思。那再看看张自忠带去宋哲元给蒋的亲笔信:“张自忠抵济,曾经电陈,谅蒙钧览,张自忠此次转道南来,外间对之多抱怀疑态度,兹特令其晋京觐谒钧前,面陈经过,职对其平日之为人,知之甚切,决不至如外间之所传,以负国家数十年培养之厚也。”(12)分析一下宋哲元这段话,他讲“外间对之多抱怀疑态度。。。。。。决不至如外间之所传”,但外间所传为何?同时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上海《申报》、《大公报》都著文抨击张自忠,直呼其为汉奸。由此可见,宋哲元在信中只讲张自忠并没有当汉奸,并没讲自己主动交权于张自忠,命其留守北平。但林先生在《张传》中,却把这段史料曲解为宋哲元为张自忠逼宫作辩护,岂不荒唐。倒是宋哲元在泊头与萧振瀛的一席话将内中详情点破“如此世变,非所预料,本正在与日方谈判中,潘毓桂、齐协民二贼忽然变脸恫吓,云日寇松井令其等转告,由张自忠代余,可了此局,我斥之”(13)“不料下午三点荩臣(张自忠)突然来平至余处,威胁要我离平,他有办法,余与绍文遂即出走,家人均未得携带一同离平,幸仰之归拢部队南下”(14)宋哲元的这段话与戈定远、张克侠、张俊声、秦寄云的回忆录相对照,证明张自忠并非“临危受命”而是“逼宫夺权”,这大概就是其一直不敢将宋哲元手谕公布于众的原因所在。现在我们要分析宋哲元为什么事后又极力替张自忠求情,要其回队领军呢?因为29军是宋哲元费尽心机才保留下的一点武装,所以他轻易不肯交出这支军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自忠逼宫后,宋哲元很快交权于张自忠,他是不想因内讧而削弱自己和全国的抗日力量,故只好忍气吞声出走保定,张自忠南下后,宋哲元又不计前嫌,力保张自忠,使其悔悟,这才有了宋哲元死后张自忠捶胸大恸,后血洒疆场,成为民族英雄,这一千古美谈。
(三)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作为一个主管数省政权的行政首脑,其一直是由国民政府任命,宋哲元没有这个权利,并且他要任命一个高级军官,还要报请中央批准,何况一个封疆大吏呢?宋哲元只有推荐之权,再由国民政府任命,但是一直到保定,我们也未见宋哲元向南京政府上报,倒是有宋到保定后,7月30日,因身体原因,向南京市政府自请离职“所有29军军长职务,委冯治安代理,并请中央明令发表”(15)这与交权于张自忠形成鲜明对比,实际情况,我们还不清楚吗?
(四)林先生 在《张传》中讲,7月28日下午,“宋哲元在武衣库住宅召集张自忠、冯治安、秦德纯、张维藩等人,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首先要分析一下这次会议的性质,如是高级将领会议,应有143师师长刘汝明、133师师长赵登禹,但实际情况并无此二人参加,再有从参加会议的人员构成来看,秦德纯时任北京市市长,张维藩兼北平戒严司令,冯治安兼北平卫戍司令,以此观之,这次会议是与北平有关的会议,这样的会议不可能有张自忠参加,那张自忠7月28日到平,目的是什么呢?
二.张自忠到底有没有罪
张自忠到底有没有罪?这是史学界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林治波在其《张传》中一直讲是“代人受过”,其留平是“忍辱负重”。但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出了与其相反的结论,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 从张自忠留平后的活动来看
张自忠在宋离平的第二天即到冀察政务委员会就职,将原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秦德纯、萧振瀛、戈定远、刘哲、门致中、石敬亭、石友三、周作民等免职,并用冀察政委会名义派张壁、张允荣、杨兆庚、潘毓桂、江朝宗、冷家骥、陈中孚、邹泉荪等为委员.同时发表潘毓桂兼北平市公安局局长。(16)“并大开城门,撤除警备,且与松井商日兵开入问题。“(17)然林先生却在《张传》中讲“这是按照与宋哲元预先商定的计划行事,是出于应付日本人的要求”(18)这更是令人不可理解的事,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此时蒋介石已调动庞炳勋、孙连仲的部队星夜兼程北上,赴沧州、保定布防,准备与日决战且宋哲元多次电请中央“速派大军由平浦线星夜兼程北进以解北平之围,如派飞机到河间任丘一带,则于战局更有裨益”(19)这与“七•七事变‘前期’恐中央军北上,渐次夺其地盘”故反对中央军北上的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观之,宋哲元此时已抛弃了小集团的利益,准备为国家民族利益与日寇拚死作战,他可能与张自忠商量换上一些亲日派分子,使日人不战而占领平津吗?



   

3
对于一个留守平津的29军余部,张自忠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也是林先生多次为张自忠辩护的另一个理由,在这里他引用了张克侠的一段回忆“当我夜里回到怀仁堂时,张自忠用电话把我叫去,告诉我:“宋哲元和部队从西面绕过卢沟桥撤向保定了,要我通知军部及从西苑逃进城的人员急速出城追部队,明天清晨日军就要进城,来不及就快换便衣藏起来。”(20)他认为“该情节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张自忠留平的真相,张自忠若真的‘逼宫夺权’,附敌为奸,应当将部队收拢起来归自己指挥,或对他们置之不理,何以急切的命令他们出城追赶大部队或换便衣藏起来呢。”(21)然而,林先生又错了,张克侠当时任29军副参谋长,况且他率的部队不属于张自忠的38师,其中大部(包括张克侠)抗日情绪极高,张自忠如不叫他们走或躲,他能指挥的了吗?他的存在,岂不要惊醒了他的和平美梦吗 ?
相反,对于他能指挥的部队,他是如何做的呢?38师在李文田的率领下,于29日凌晨1时在天津袭击日军,战斗进展十分顺利,一直打到海光寺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但是到下午3时,张自忠的一纸命令,38师仃战南撤,天津沦陷,4000名警察没有任何反抗,全部被日军解除武装(22),他的这些行动还是“代人受过”吗?宋哲元叫他这样做了吗?他还能说没罪吗?
(二) 从张自忠的自述来分析
张自忠在向蒋介石报告其留平经过最后一段讲:“自忠受国家培植与钧座训诲,誓以至诚效命国家,倘有丝毫不忠实于国家及钧座之处甘受最严厉之处分,至于自忠有负任命,贻误大局一节,应如何惩处之处,敬惟钧座之命是听。”(23)如按其上段话所述,其根本没有“有负任命,贻误大局”相反已经完成宋哲元交给他的任务,对国家有功,如有罪,应是宋哲元所犯,如何又有这一段话呢?岂不令人费解。且张自忠见蒋后说:“职当兵出身,是个老粗,不学无术,愚而自用,后来想和平解决华北局面,结果殆害国家,后悔无及,请委员长严厉处分,任何处分都是教育我改过学好”(24)这段话又作何解?
现在看一下萧振瀛的回忆,张自忠在济南见到他之后,张抱余大哭曰:“对不起团体,对不起大哥”“宋一昧(味)图与日本妥协,七七战起,军队已与日血战,宋竟接受日本条件,故急至北平制之”“潘毓桂明告:宋已接受日本所有条件,日本认为军部不听宋命令,故要余代之,余在问清谈判情况后,方赶往北平,不意演变如是”(25)张自忠如无罪,何出此言,如有宋哲元的任命,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告之,并拿出宋哲元的任命书,何至于讲:“唯求蒋委员长容余死在战场,有以自白。”1937年12月,张自忠到59军任代理军长之后,对将士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日回军,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将来为国死在什么地方”(31)1938年台儿庄大战前夕,张自忠到李宗仁处报到,头一句话就说:“我是戴罪立功来了”从其言语可看出:张自忠一直承认自己有罪,但林先生在《张传》中却极力为其辩护,不知何意。由于张自忠的悔悟,所以他每每讲自己要以戴罪之身,战死疆场,果不其然。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血洒襄东。按常理讲,一般军、师长所居位置,通常距火线5——6华里(约为敌军山野炮射程之外)(27),集团军总部通常距火线19——20华里处。张自忠是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战死疆场的最高将领,他为何非要亲临火线,战死疆场呢?据载:张自忠在临上前线前给其部将冯治安等重庆好友留下许多遗言:表示自己要为国尽忠,战死疆场,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看到自己逼宫迫宋交权,但宋对自己却宽大无比,所以他只须以死才能报国,才能洗刷自己在平津期间所犯的罪,这也是张自忠率部屡立战功的原因。
(三) 从国民政府对他的态度及其反应来看
平津丢失以后,南京政府颁布了对张自忠、刘汝明等的处分“兹据军事委员会呈称:天津市长兼陆军第38师师长张自忠放弃责任,迭失守地;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兼143师师长刘汝明抗战不力,致受损失。。。。。。张自忠著撤职查办;刘汝明著撤职留任,戴罪立功。“(28)分析一下这道作战命令,刘汝明是丢失张家口的主要责任人,但国民政府只给他一个撤职留任的处分,而张自忠却是撤职查办。抗战期间,撤职查办应是很严厉的处分,原因是其罪过很大,如其是“代人受过”,那么受到惩处的首先是宋哲元,但结果呢?宋哲元的第29军升格为第一集团军,宋亲兼总司令,我们承认其中有《张传》中所讲的那些原因,但二者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宋的错误是在7月27日之前,他只顾自身的利益,贪图苟安,贻误战机,但这与蒋介石政府当时对日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但7月27日后,宋哲元力主抗战,并在行动上也给了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而张自忠却不然,他留守平津后,在中日交战的关键时刻,却大唱和谈,导致平津失陷,这就是张自忠遭到重罚的主要原因,期间虽经冯玉祥、宋哲元等的多次力保,张自忠自己也多次自请重责,总算减轻了一点处罚,事后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讲:忠受命留平,因才识浅陋,力尽援绝,有负党国使命,贻误之咎,实不敢辞。此次来京向委员长及中央报告经过,自请处分,国府仅予撤职查办,不立刻严遣。昨日晋谒委员长,复蒙策励有加,许以待命自赎,私衷钦戴,感激涕零,此后有效命机会,誓以未尽余生,在我领袖指导下,为国赴汤蹈火,决不敢辞。“临危受命”与“代人受过”说质疑      张春生 天津师专学报   1998年12月
近年来,史学界关于张自忠留守北平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张自忠留平是通过“逼宫”夺权的方式取得的(1),另一种认为是“临危受命”(2),与此相联系的是张自忠在北平的所作所为是否有罪。笔者从事中国现代史教学与研究十多年,发现林治波先生在其著作《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将军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张传》)中,关于此问题的论述有失公允,本文就下列问题,发表一些看法,请教于林先生。
一. 是“临危受命”还是“逼宫”夺权
(一)“七•七事变”爆发后,蒋介石曾于7月26日两次致电宋哲元要其速去保定指挥军事,这样,宋哲元有充足的时间选择留平之人, 其要抗战首选应是军队主力在北平附近,且一直力主抗战的冯治安.此等大事,并未由多方人员商讨,7月28日却决定张自忠留平,这么仓促决定,作为一个身经百战,且处于日蒋夹缝中的宋哲元可能吗?如果真象林先生所言“以张自忠为缓冲,借以分解失守平津的责任”(3)那林先生更是大错特错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国民政府对北平弃守的态度。日军大举进攻后,蒋介石即致电宋哲元:“此时先应固守北平、保定、宛平各城为基础,切勿使之疏失,。。。。。。至平、津增缓部队,可直接令仿鲁随时加入也。。。。。。必以。”同日,又电令宋哲元“务必严令各部,加深壕沟,固守勿退,中央必星夜兼程,全力增援也。”后因形势变化,蒋介石又电令宋哲元到保定布防,并要求孙连仲、庞炳勋部迅速北上,以援平津,由此观之,蒋介石并未要求29军放弃平津。那29军的态度又如何呢?宋哲元决心抗战后,7月27日致电蒋介石“北平为华北重镇,人心所系,大势所关,现在已成四面皆敌之形势,通县于今晨三时起亦正在激战中,职受国家人民的付托之重,已决心固守北平,以安人心,而作士气,决不稍有畏避也。”(5)当日,秦德纯委托严宽电告何应钦:“1。日致我通谍,限我29军俭午前撤退,我方已将该通谍送回;2。和平已绝,宋及29军将领已下决心与城共存亡。至城外各方面,俟布置完毕,即行应战。望转电何公速派大量飞机及军队来北”(6)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29军也不是要放弃北平,而是准备与日军血战到底。那么笔者要问,象林先生所言:张自忠在29军中有“稳健派”“主和派”之名,较之他人更易于同日本人打交道。“(7)那么,宋哲元应该想到张自忠留平之后,肯定会同日本人进行和谈,宋哲元敢这样做吗?宋哲元如血战,丢失平津情有可原,如和谈失地,对于杂牌军后果如何,宋哲元比谁都清楚,所以,我认为宋哲元如有派人留平的想法,也不会留下张自忠。林先生在《张传》中讲宋哲元以张自忠留平同日方斡旋,寻求重返平津的机会。(8)在这里他引用了宋哲元的高级幕僚吴锡祺、五式九的一段回忆:“宋离开北平之后,。。。。到保定的那天(7月29日),刚到曹家花园一落脚,就迫不及待的地叫秦德纯给杨兆庚打电话,询问北平的情况,。。。。。。不难看出,局势已经发展到那样严重的程度,他仍然抱着以张自忠为缓冲,寻求所谓和平解决的途径,重返北平的幻想”。(9)这段话更令人难以想象,“七七事变”以来,宋哲元多次企求和平,但结果却换来的是战争,所以在7月27日,宋哲元抛弃幻想发表了自卫守土抗战通电,表明29军的抗战决心。然而在兵员损失严重,自己的爱将佟麟阁、赵登禹牺牲在战场上,且自己被赶到保定的情况下,他除了抗战,打回北平,还能有其它的选择吗?并且,这段史料中也有令人费解之处,宋哲元如是交权于张自忠,那么他要了解北平的情况完全可以直接打电话给张自忠,为何要秦德纯问杨兆庚,内中详情,不得而知。
(二)林先生 在《张传》中谈到,宋哲元在临行前挥笔写下手谕:(1)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由张自忠代理;(2)北平绥靖公署主任由张自忠代理;(3)北平市市长由张自忠代理。(10 )但是,至今这个关系到张自忠一生荣辱的手谕我们也没发现。我们已见到好几个不同的版本,不知为何?就是在外界对张自忠误解很深,并且直呼其为汉奸之时,他也没拿出来为自己辩护,这就令人对这则命令的来历产生怀疑,难道真象林先生所讲的那样,“帮人帮到底”吗?让我们看一看张 自忠向蒋报告的留平经过:“窃自忠自于七月二十八日奉宋委员长命令留守北平,代理冀察军政事宜,奉命之下,诚恐材具弗胜,一再坚辞,经宋委员长责以大义,不得已涕泣受命,允为维持十日,由宋委员长率队来平接应,以解北平危急,自宋委员长离平赴保后,职一面令驻城内石旅确保北平秩序,阻止日军进城;一面派员与宋委员长采取联络,并电令在津李文田督率所部,努力杀敌,并告诫官兵勿忘为中国国民,不必以交通梗阻为虑,嗣以平保联系断绝,而日军大批逼迫城郊,职当令石旅突围赴察,职亦率手枪队出城。不意石旅甫出得(德)胜门,敌人预设伏兵,三面袭击,以致石旅长与其部队失却联络,职亦中途折返城内。从此职困自孤城,一日数迁,居住被日人查封,形同日虏屡次冒险出城,均未办到。迟到九月三日,职不得已化妆只身离平赴津,在途三日,始抵天津,寓于美籍友人家中,至十日乘英商海口船赴烟台转济南来京,此经过之大概情形也。




2
“(11)从这段话可看出,张自忠不仅将自己失职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而且极力美化自己在平津的所作所为,一点也看不出有“帮人帮到底”的意思。那再看看张自忠带去宋哲元给蒋的亲笔信:“张自忠抵济,曾经电陈,谅蒙钧览,张自忠此次转道南来,外间对之多抱怀疑态度,兹特令其晋京觐谒钧前,面陈经过,职对其平日之为人,知之甚切,决不至如外间之所传,以负国家数十年培养之厚也。”(12)分析一下宋哲元这段话,他讲“外间对之多抱怀疑态度。。。。。。决不至如外间之所传”,但外间所传为何?同时北平《晨报》、天津《益世报》、上海《申报》、《大公报》都著文抨击张自忠,直呼其为汉奸。由此可见,宋哲元在信中只讲张自忠并没有当汉奸,并没讲自己主动交权于张自忠,命其留守北平。但林先生在《张传》中,却把这段史料曲解为宋哲元为张自忠逼宫作辩护,岂不荒唐。倒是宋哲元在泊头与萧振瀛的一席话将内中详情点破“如此世变,非所预料,本正在与日方谈判中,潘毓桂、齐协民二贼忽然变脸恫吓,云日寇松井令其等转告,由张自忠代余,可了此局,我斥之”(13)“不料下午三点荩臣(张自忠)突然来平至余处,威胁要我离平,他有办法,余与绍文遂即出走,家人均未得携带一同离平,幸仰之归拢部队南下”(14)宋哲元的这段话与戈定远、张克侠、张俊声、秦寄云的回忆录相对照,证明张自忠并非“临危受命”而是“逼宫夺权”,这大概就是其一直不敢将宋哲元手谕公布于众的原因所在。现在我们要分析宋哲元为什么事后又极力替张自忠求情,要其回队领军呢?因为29军是宋哲元费尽心机才保留下的一点武装,所以他轻易不肯交出这支军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张自忠逼宫后,宋哲元很快交权于张自忠,他是不想因内讧而削弱自己和全国的抗日力量,故只好忍气吞声出走保定,张自忠南下后,宋哲元又不计前嫌,力保张自忠,使其悔悟,这才有了宋哲元死后张自忠捶胸大恸,后血洒疆场,成为民族英雄,这一千古美谈。
(三)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作为一个主管数省政权的行政首脑,其一直是由国民政府任命,宋哲元没有这个权利,并且他要任命一个高级军官,还要报请中央批准,何况一个封疆大吏呢?宋哲元只有推荐之权,再由国民政府任命,但是一直到保定,我们也未见宋哲元向南京政府上报,倒是有宋到保定后,7月30日,因身体原因,向南京市政府自请离职“所有29军军长职务,委冯治安代理,并请中央明令发表”(15)这与交权于张自忠形成鲜明对比,实际情况,我们还不清楚吗?
(四)林先生 在《张传》中讲,7月28日下午,“宋哲元在武衣库住宅召集张自忠、冯治安、秦德纯、张维藩等人,举行紧急会议,商讨对策。”首先要分析一下这次会议的性质,如是高级将领会议,应有143师师长刘汝明、133师师长赵登禹,但实际情况并无此二人参加,再有从参加会议的人员构成来看,秦德纯时任北京市市长,张维藩兼北平戒严司令,冯治安兼北平卫戍司令,以此观之,这次会议是与北平有关的会议,这样的会议不可能有张自忠参加,那张自忠7月28日到平,目的是什么呢?
二.张自忠到底有没有罪
张自忠到底有没有罪?这是史学界争论比较多的一个问题,林治波在其《张传》中一直讲是“代人受过”,其留平是“忍辱负重”。但我查阅了有关资料,得出了与其相反的结论,这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 从张自忠留平后的活动来看
张自忠在宋离平的第二天即到冀察政务委员会就职,将原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秦德纯、萧振瀛、戈定远、刘哲、门致中、石敬亭、石友三、周作民等免职,并用冀察政委会名义派张壁、张允荣、杨兆庚、潘毓桂、江朝宗、冷家骥、陈中孚、邹泉荪等为委员.同时发表潘毓桂兼北平市公安局局长。(16)“并大开城门,撤除警备,且与松井商日兵开入问题。“(17)然林先生却在《张传》中讲“这是按照与宋哲元预先商定的计划行事,是出于应付日本人的要求”(18)这更是令人不可理解的事,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此时蒋介石已调动庞炳勋、孙连仲的部队星夜兼程北上,赴沧州、保定布防,准备与日决战且宋哲元多次电请中央“速派大军由平浦线星夜兼程北进以解北平之围,如派飞机到河间任丘一带,则于战局更有裨益”(19)这与“七•七事变‘前期’恐中央军北上,渐次夺其地盘”故反对中央军北上的心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由此观之,宋哲元此时已抛弃了小集团的利益,准备为国家民族利益与日寇拚死作战,他可能与张自忠商量换上一些亲日派分子,使日人不战而占领平津吗?



   

3
对于一个留守平津的29军余部,张自忠又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也是林先生多次为张自忠辩护的另一个理由,在这里他引用了张克侠的一段回忆“当我夜里回到怀仁堂时,张自忠用电话把我叫去,告诉我:“宋哲元和部队从西面绕过卢沟桥撤向保定了,要我通知军部及从西苑逃进城的人员急速出城追部队,明天清晨日军就要进城,来不及就快换便衣藏起来。”(20)他认为“该情节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张自忠留平的真相,张自忠若真的‘逼宫夺权’,附敌为奸,应当将部队收拢起来归自己指挥,或对他们置之不理,何以急切的命令他们出城追赶大部队或换便衣藏起来呢。”(21)然而,林先生又错了,张克侠当时任29军副参谋长,况且他率的部队不属于张自忠的38师,其中大部(包括张克侠)抗日情绪极高,张自忠如不叫他们走或躲,他能指挥的了吗?他的存在,岂不要惊醒了他的和平美梦吗 ?
相反,对于他能指挥的部队,他是如何做的呢?38师在李文田的率领下,于29日凌晨1时在天津袭击日军,战斗进展十分顺利,一直打到海光寺日本华北驻屯军司令部,但是到下午3时,张自忠的一纸命令,38师仃战南撤,天津沦陷,4000名警察没有任何反抗,全部被日军解除武装(22),他的这些行动还是“代人受过”吗?宋哲元叫他这样做了吗?他还能说没罪吗?
(二) 从张自忠的自述来分析
张自忠在向蒋介石报告其留平经过最后一段讲:“自忠受国家培植与钧座训诲,誓以至诚效命国家,倘有丝毫不忠实于国家及钧座之处甘受最严厉之处分,至于自忠有负任命,贻误大局一节,应如何惩处之处,敬惟钧座之命是听。”(23)如按其上段话所述,其根本没有“有负任命,贻误大局”相反已经完成宋哲元交给他的任务,对国家有功,如有罪,应是宋哲元所犯,如何又有这一段话呢?岂不令人费解。且张自忠见蒋后说:“职当兵出身,是个老粗,不学无术,愚而自用,后来想和平解决华北局面,结果殆害国家,后悔无及,请委员长严厉处分,任何处分都是教育我改过学好”(24)这段话又作何解?
现在看一下萧振瀛的回忆,张自忠在济南见到他之后,张抱余大哭曰:“对不起团体,对不起大哥”“宋一昧(味)图与日本妥协,七七战起,军队已与日血战,宋竟接受日本条件,故急至北平制之”“潘毓桂明告:宋已接受日本所有条件,日本认为军部不听宋命令,故要余代之,余在问清谈判情况后,方赶往北平,不意演变如是”(25)张自忠如无罪,何出此言,如有宋哲元的任命,他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告之,并拿出宋哲元的任命书,何至于讲:“唯求蒋委员长容余死在战场,有以自白。”1937年12月,张自忠到59军任代理军长之后,对将士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今日回军,就是要带着大家去找死路,看将来为国死在什么地方”(31)1938年台儿庄大战前夕,张自忠到李宗仁处报到,头一句话就说:“我是戴罪立功来了”从其言语可看出:张自忠一直承认自己有罪,但林先生在《张传》中却极力为其辩护,不知何意。由于张自忠的悔悟,所以他每每讲自己要以戴罪之身,战死疆场,果不其然。1940年5月16日,张自忠血洒襄东。按常理讲,一般军、师长所居位置,通常距火线5——6华里(约为敌军山野炮射程之外)(27),集团军总部通常距火线19——20华里处。张自忠是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战死疆场的最高将领,他为何非要亲临火线,战死疆场呢?据载:张自忠在临上前线前给其部将冯治安等重庆好友留下许多遗言:表示自己要为国尽忠,战死疆场,唯一的解释就是:他看到自己逼宫迫宋交权,但宋对自己却宽大无比,所以他只须以死才能报国,才能洗刷自己在平津期间所犯的罪,这也是张自忠率部屡立战功的原因。
(三) 从国民政府对他的态度及其反应来看
平津丢失以后,南京政府颁布了对张自忠、刘汝明等的处分“兹据军事委员会呈称:天津市长兼陆军第38师师长张自忠放弃责任,迭失守地;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兼143师师长刘汝明抗战不力,致受损失。。。。。。张自忠著撤职查办;刘汝明著撤职留任,戴罪立功。“(28)分析一下这道作战命令,刘汝明是丢失张家口的主要责任人,但国民政府只给他一个撤职留任的处分,而张自忠却是撤职查办。抗战期间,撤职查办应是很严厉的处分,原因是其罪过很大,如其是“代人受过”,那么受到惩处的首先是宋哲元,但结果呢?宋哲元的第29军升格为第一集团军,宋亲兼总司令,我们承认其中有《张传》中所讲的那些原因,但二者有截然不同的性质,宋的错误是在7月27日之前,他只顾自身的利益,贪图苟安,贻误战机,但这与蒋介石政府当时对日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但7月27日后,宋哲元力主抗战,并在行动上也给了日军以沉重的打击。而张自忠却不然,他留守平津后,在中日交战的关键时刻,却大唱和谈,导致平津失陷,这就是张自忠遭到重罚的主要原因,期间虽经冯玉祥、宋哲元等的多次力保,张自忠自己也多次自请重责,总算减轻了一点处罚,事后他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讲:忠受命留平,因才识浅陋,力尽援绝,有负党国使命,贻误之咎,实不敢辞。此次来京向委员长及中央报告经过,自请处分,国府仅予撤职查办,不立刻严遣。昨日晋谒委员长,复蒙策励有加,许以待命自赎,私衷钦戴,感激涕零,此后有效命机会,誓以未尽余生,在我领袖指导下,为国赴汤蹈火,决不敢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