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军力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8:01:14
2005年07月20日
声明:本文为2005年7月19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05《中国军力报告》,有删节。发表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赞同其言论。
  第一章 关键发展
  就国会在2000年国防授权法案1202节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而言,中国国家战略和军事实力在过去两年里有数项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包括:大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中国于2004年12月公布了2004年国防白皮书,这是中国自1998年以来第四次发表国防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解释了中国对安全问题的公共看法,并提供了与军事有关的政策、组织和规章。尽管比前几年有所改进,但最新的国防白皮书只提供了军事透明化的有限信息。
  中国继续将战略重点放在“综合国力”建设上,强调经济发展。中国今年将完成第10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并开始第十一五计划(2006年-2010年)的准备工作。国家主席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于2004年接替江泽民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一过渡不太可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战略或者中国大陆对美国和台湾的战略产生重大变化。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八名成员扩大至十一名成员,增加了人民解放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的司令。空军和海军的军官还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这反映中国正强调联合作战和军种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于2004年开始表示对西方现代化军队和中国军队的技术差感到关注。2004年的国防白皮书认为,“由军事革命而引发的技术差距将对中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认为,中国九十年代和未来可预见期间对不对称、非线型、技术“跃进”的强调将有助于中国赶上或减少这种技术差距。
  中国2004年在亚太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战略趋势
  中国正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利用其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来增加其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中国作出向海地部署维和人员的决定和其更多地参与拉丁美洲事务就说明了这一趋势。在亚太地区,中国的部分外交活动是在一些地区机构里开展的,而这些地区机构将排斥美国的加入。
  中国于200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随着中国能源和资源的需要日益增涨,中国认为获得这些资源需要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结成特殊的经济或外交关系,这使中国更进一步在接近诸如伊朗、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的问题。
  中国继续发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要组织者的作用,中国继续公开呼吁“朝鲜半岛无核”。由于与朝鲜有历史联系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中国具备劝说朝鲜放弃其核野心的潜在力量。
  中国2003年与东盟发表了中国东盟和平和繁荣战略伙伴联合宣言,这是中国首次与一个地区组织达成这样的协议。中国2003年还加入了东盟友好和合作条约。中国还于2004年与东盟就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签署了一份备忘录。中国还对东盟的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表示赞许。与此同时,中国还与多数东盟关系保持着包括军事关系在内积极外交活动以推广对中国崛起的积极看法、获得资源。
  中国在解决与印度的边境争端问题中正继续取得进展。与印度改善关系是中国使周边出现稳定局势并制衡美印关系改善的措施。与此同时,中国还鼓励印度和伊斯兰堡采取措施降低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中国同时还继续保持着与巴基斯坦的传统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04年首次与英国、印度和法国舰只举行了联合海上搜索和营救演习。中国和俄罗斯还宣布将于2005年在中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台湾海峡的安全形势
  国防白皮书称两岸形势“严峻”,并称台湾和主权关注是中国大陆武装部队的最优先事务,这一措词比2002年的国防白皮书的措词更加强硬。
  中国人大于2005年3月通过了“反分裂法”以便向台湾领导层施压,并为动武合法化确定一个法律基础。这也是对美国《台湾关系法案》的一个回击。
  中国于2004年举行了两次大规模两栖演习(师级集团军规模),其中一个大规模两栖演习就是专门为针对台湾而设计的。这使中国在过去五年里进行的两栖演习的次数达到了十次。
  中国大陆对台战略
  中国仍继续遵守其“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和平统一政策,台湾可以在重归大陆之后享有有限的自治权。
  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春季访问了大陆,中国大陆没有改变不与台湾领导人进行直接谈判的立场。北京继续视威胁和可能使用武力作为其说服台湾放弃追求独立并最终与大陆实现统一政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台湾对面大陆部队的兵力、驻地和实力
  中国大陆仍在继续在台湾对面军区部署最先进的武器。这些新的武器系统代表着中国军队的武装装备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国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仍是老式、作战性能不强的装备。为了实现先进技术装备的潜力,中国武装部队正试图将这些武器装备整合于部队结构、制订新的现代化的军事学说和战术、改进训练和演习。
  弹道导弹:在台湾对岸,中国大陆军方共部署了约650枚至730枚CSS-6及CSS-7型短程导弹。中国导弹的数量每年将增加约100枚,新型导弹的射程及精度已有大幅提高。中国还在探索使用弹道导弹执行反介入/海区封锁任务。中国还正在通过装备生存能力强的新型导弹来实现远程弹道导弹的现化化。中国的道路机动型固体燃料推进洲际导弹“东风31”和新型潜射型弹道导弹JL-2将在未来几年内服役。
  空中力量:中国大陆空军拥有700架不需要加油即可对台作战的飞机,但许多战机现在已经老旧过时或者是老式战机的改进型。目前,中国正继续从俄罗斯引进先进战斗机,包括Su-30MKK型及Su-30Mk2型战斗机等。根据与俄方签定的按许可证生产协议,中国目前正在生产Su-27SK的中国版F-11新型战斗机。中国去年试图重新谈判这一协议,以便在剩下来的生产周期内生产苏-27SMK多用型战机。中国大陆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战机F-10已于2004年完成了研发工作,并将于今年开始试飞工作。对FB-7(飞豹)战斗机的改进已使其具备夜间海上打击任务能力。中国还正进行数个项目以便在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平台上安装自卫干扰装置。中国正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研发的方式获取高精度空战武器,如巡航导弹、空对空、空对地等先进导弹。解放军看起来正有意将其退役战机改装为无人作战飞机。中国有数百架库存老式战机可改装成这种类型的战机。
  海上实力:中国海军拥有64艘水面主力军舰,55艘攻击潜艇,40多艘中型及重型两栖登陆艇、50艘导弹巡逻艇。中国三分之二的军舰部署在东海及南海舰队。
  中国海军还在东海舰队部署了两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另外两艘还在交付之中。这些驱逐舰全都部署有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及防空系统。中国海军的“宋”级柴油动力潜艇已经进行量产阶段,它可携带鹰击82潜射导弹。中国新型“元”级柴动力潜艇于去年正式服役。新型093核攻击潜艇预计将于今年正式服役。
  目前,中国正在从俄罗斯洽购8艘“基洛”级柴电潜艇,该型潜艇装备了先进的SS-N-27型反舰巡航导弹及有线制导鱼雷。
  防空实力:中国于2004年八月从俄罗斯接收了最后一批四个S-300PMU-1/SA-20防空导弹营的装备。中国已同意购买后续的S-300PMU-2。首个S-300PMU-2营的装备预计将于2006年运抵中国,其射程为200公里,可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并具备更有效的反电子措施。解放军还为其防空旅装备了一种新型的自行战术防空导弹FM-90。它是法国“响尾蛇”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射程为15公里,这比解放军先前装备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射程提高了两倍。
  地面部队:在台湾正对岸的三个军区内,中国大陆共部署了37.5万名兵力。这些部队正在换装两栖装甲车及坦克等武器。中国大陆目前正在裁撤军队,截止到今年底,裁撤员额将达到20万人。中国军队人数将减少至230万人。加上武警和预备役部队人员,中国大陆军队的人数超过320万。
  中国2004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称,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可以动员约1000万人后备部队。
  2004年,中国又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新型MI-17及MI-171型直升机,同时还在研制自己的国产武装直升机Z-10,该型直升机有望于2014年正式服役。
  中国军事学说动向
  中国最新国防白皮书使用了最新军事学说术语来形容解放军必须作好应对准备的未来战争“信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术语表示解放军已将信息技术作为力量倍增器和它对军事革命对现代战场影响的思考。解放军正在通过研发现代化、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网络和体制变化提高其联合化作战能力。
  2004年期间,解放军开始将军方和地方供应商都纳入军品采购体系,并将一些军方工作外包给地方工业。解放军更加强调经济在和平和战争时期的动员能力。解放军首个实验型“联合后勤部队”于2004年七月成立。
  中国正在吸取联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军事行动中的经验教训。中国预计将把这些经常训练纳入其升级版的军事学说、计划制订和军品采购中。
  加强军事实力的技术转让和收购
  中国将继续要求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使中国可以接触到先进技术,使其武器库中增加新的武器,并使其目前和未来武器系统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已接收和定购了苏-30MKK和苏-30MK2多用途战机、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先进防空导弹之外,中国还可能于2005年获得更多的伊尔-76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
  对台湾威摄力量的挑战评估
  由于中国经济持继增长、外交优势日益扩大、解放军军事实力提高,两岸军事平衡看起来正偏向于大陆一方。台湾的防务开支在过去十年里按实际金额计算已呈下降趋势,中国空中、海上和导弹力量的现代化使台湾增加反措施的需要大为增加。台湾立法院正在审批一项购买爱国者三型防空导弹、P-3C反潜机、柴电攻击潜艇的军购案,军购案总额达153亿美元。2005年07月20日
声明:本文为2005年7月19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05《中国军力报告》,有删节。发表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赞同其言论。
  第一章 关键发展
  就国会在2000年国防授权法案1202节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而言,中国国家战略和军事实力在过去两年里有数项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包括:大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中国于2004年12月公布了2004年国防白皮书,这是中国自1998年以来第四次发表国防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解释了中国对安全问题的公共看法,并提供了与军事有关的政策、组织和规章。尽管比前几年有所改进,但最新的国防白皮书只提供了军事透明化的有限信息。
  中国继续将战略重点放在“综合国力”建设上,强调经济发展。中国今年将完成第10个五年计划(2006年-2010年),并开始第十一五计划(2006年-2010年)的准备工作。国家主席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于2004年接替江泽民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一过渡不太可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战略或者中国大陆对美国和台湾的战略产生重大变化。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八名成员扩大至十一名成员,增加了人民解放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的司令。空军和海军的军官还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这反映中国正强调联合作战和军种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于2004年开始表示对西方现代化军队和中国军队的技术差感到关注。2004年的国防白皮书认为,“由军事革命而引发的技术差距将对中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认为,中国九十年代和未来可预见期间对不对称、非线型、技术“跃进”的强调将有助于中国赶上或减少这种技术差距。
  中国2004年在亚太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战略趋势
  中国正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利用其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来增加其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中国作出向海地部署维和人员的决定和其更多地参与拉丁美洲事务就说明了这一趋势。在亚太地区,中国的部分外交活动是在一些地区机构里开展的,而这些地区机构将排斥美国的加入。
  中国于200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随着中国能源和资源的需要日益增涨,中国认为获得这些资源需要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结成特殊的经济或外交关系,这使中国更进一步在接近诸如伊朗、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的问题。
  中国继续发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要组织者的作用,中国继续公开呼吁“朝鲜半岛无核”。由于与朝鲜有历史联系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中国具备劝说朝鲜放弃其核野心的潜在力量。
  中国2003年与东盟发表了中国东盟和平和繁荣战略伙伴联合宣言,这是中国首次与一个地区组织达成这样的协议。中国2003年还加入了东盟友好和合作条约。中国还于2004年与东盟就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签署了一份备忘录。中国还对东盟的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表示赞许。与此同时,中国还与多数东盟关系保持着包括军事关系在内积极外交活动以推广对中国崛起的积极看法、获得资源。
  中国在解决与印度的边境争端问题中正继续取得进展。与印度改善关系是中国使周边出现稳定局势并制衡美印关系改善的措施。与此同时,中国还鼓励印度和伊斯兰堡采取措施降低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中国同时还继续保持着与巴基斯坦的传统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04年首次与英国、印度和法国舰只举行了联合海上搜索和营救演习。中国和俄罗斯还宣布将于2005年在中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台湾海峡的安全形势
  国防白皮书称两岸形势“严峻”,并称台湾和主权关注是中国大陆武装部队的最优先事务,这一措词比2002年的国防白皮书的措词更加强硬。
  中国人大于2005年3月通过了“反分裂法”以便向台湾领导层施压,并为动武合法化确定一个法律基础。这也是对美国《台湾关系法案》的一个回击。
  中国于2004年举行了两次大规模两栖演习(师级集团军规模),其中一个大规模两栖演习就是专门为针对台湾而设计的。这使中国在过去五年里进行的两栖演习的次数达到了十次。
  中国大陆对台战略
  中国仍继续遵守其“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和平统一政策,台湾可以在重归大陆之后享有有限的自治权。
  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春季访问了大陆,中国大陆没有改变不与台湾领导人进行直接谈判的立场。北京继续视威胁和可能使用武力作为其说服台湾放弃追求独立并最终与大陆实现统一政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台湾对面大陆部队的兵力、驻地和实力
  中国大陆仍在继续在台湾对面军区部署最先进的武器。这些新的武器系统代表着中国军队的武装装备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国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仍是老式、作战性能不强的装备。为了实现先进技术装备的潜力,中国武装部队正试图将这些武器装备整合于部队结构、制订新的现代化的军事学说和战术、改进训练和演习。
  弹道导弹:在台湾对岸,中国大陆军方共部署了约650枚至730枚CSS-6及CSS-7型短程导弹。中国导弹的数量每年将增加约100枚,新型导弹的射程及精度已有大幅提高。中国还在探索使用弹道导弹执行反介入/海区封锁任务。中国还正在通过装备生存能力强的新型导弹来实现远程弹道导弹的现化化。中国的道路机动型固体燃料推进洲际导弹“东风31”和新型潜射型弹道导弹JL-2将在未来几年内服役。
  空中力量:中国大陆空军拥有700架不需要加油即可对台作战的飞机,但许多战机现在已经老旧过时或者是老式战机的改进型。目前,中国正继续从俄罗斯引进先进战斗机,包括Su-30MKK型及Su-30Mk2型战斗机等。根据与俄方签定的按许可证生产协议,中国目前正在生产Su-27SK的中国版F-11新型战斗机。中国去年试图重新谈判这一协议,以便在剩下来的生产周期内生产苏-27SMK多用型战机。中国大陆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战机F-10已于2004年完成了研发工作,并将于今年开始试飞工作。对FB-7(飞豹)战斗机的改进已使其具备夜间海上打击任务能力。中国还正进行数个项目以便在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平台上安装自卫干扰装置。中国正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研发的方式获取高精度空战武器,如巡航导弹、空对空、空对地等先进导弹。解放军看起来正有意将其退役战机改装为无人作战飞机。中国有数百架库存老式战机可改装成这种类型的战机。
  海上实力:中国海军拥有64艘水面主力军舰,55艘攻击潜艇,40多艘中型及重型两栖登陆艇、50艘导弹巡逻艇。中国三分之二的军舰部署在东海及南海舰队。
  中国海军还在东海舰队部署了两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另外两艘还在交付之中。这些驱逐舰全都部署有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及防空系统。中国海军的“宋”级柴油动力潜艇已经进行量产阶段,它可携带鹰击82潜射导弹。中国新型“元”级柴动力潜艇于去年正式服役。新型093核攻击潜艇预计将于今年正式服役。
  目前,中国正在从俄罗斯洽购8艘“基洛”级柴电潜艇,该型潜艇装备了先进的SS-N-27型反舰巡航导弹及有线制导鱼雷。
  防空实力:中国于2004年八月从俄罗斯接收了最后一批四个S-300PMU-1/SA-20防空导弹营的装备。中国已同意购买后续的S-300PMU-2。首个S-300PMU-2营的装备预计将于2006年运抵中国,其射程为200公里,可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并具备更有效的反电子措施。解放军还为其防空旅装备了一种新型的自行战术防空导弹FM-90。它是法国“响尾蛇”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射程为15公里,这比解放军先前装备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射程提高了两倍。
  地面部队:在台湾正对岸的三个军区内,中国大陆共部署了37.5万名兵力。这些部队正在换装两栖装甲车及坦克等武器。中国大陆目前正在裁撤军队,截止到今年底,裁撤员额将达到20万人。中国军队人数将减少至230万人。加上武警和预备役部队人员,中国大陆军队的人数超过320万。
  中国2004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称,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可以动员约1000万人后备部队。
  2004年,中国又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新型MI-17及MI-171型直升机,同时还在研制自己的国产武装直升机Z-10,该型直升机有望于2014年正式服役。
  中国军事学说动向
  中国最新国防白皮书使用了最新军事学说术语来形容解放军必须作好应对准备的未来战争“信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术语表示解放军已将信息技术作为力量倍增器和它对军事革命对现代战场影响的思考。解放军正在通过研发现代化、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网络和体制变化提高其联合化作战能力。
  2004年期间,解放军开始将军方和地方供应商都纳入军品采购体系,并将一些军方工作外包给地方工业。解放军更加强调经济在和平和战争时期的动员能力。解放军首个实验型“联合后勤部队”于2004年七月成立。
  中国正在吸取联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军事行动中的经验教训。中国预计将把这些经常训练纳入其升级版的军事学说、计划制订和军品采购中。
  加强军事实力的技术转让和收购
  中国将继续要求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使中国可以接触到先进技术,使其武器库中增加新的武器,并使其目前和未来武器系统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已接收和定购了苏-30MKK和苏-30MK2多用途战机、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先进防空导弹之外,中国还可能于2005年获得更多的伊尔-76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
  对台湾威摄力量的挑战评估
  由于中国经济持继增长、外交优势日益扩大、解放军军事实力提高,两岸军事平衡看起来正偏向于大陆一方。台湾的防务开支在过去十年里按实际金额计算已呈下降趋势,中国空中、海上和导弹力量的现代化使台湾增加反措施的需要大为增加。台湾立法院正在审批一项购买爱国者三型防空导弹、P-3C反潜机、柴电攻击潜艇的军购案,军购案总额达153亿美元。
中国军力报告:第二章 解读中国战略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邓小平
  合作,公正和富于建设性的美中关系
  发生于2001年4月的EP-3撞机事件损害了美中关系。之后,美国和中国建立起合作和富于建设性的关系,美国强调美中关系中要突出坦白和透明这两点价值。
  ·美国和中国共同合作,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建立推进六方会谈进程,并在反恐领域开展合作,中国加入了美国集装箱安全计划。
  ·通过商业和贸易联合委员会及联合经济委员会,两国高级经济政策官员共同管理双边贸易问题,推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达成的目标,处理象中国遵守知识产权标准之类的问题。
  ·美国和中国政府同意,从今年夏季开始,两国开通一条新的、定期性的高级对话机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开展对话。
  ·在军事关系方面,我们扩大了相互间的交流,包括高级官员互访,军校之间的交流等。
  然而,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更为强大、更有影响力的地区及全球性事务参与者的今天,关于中国未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要作出的道路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选择将包含重要意义,不仅对于美国,而且对于中国、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
  中国未来的形象
  中国以一个地区性大国的身份在世界舞台上发展,但它的出现同样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正面临一个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它可以选择一条和平融入世界之路,从此开始良性竞争。中国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支配性的影响力。或者,中国也可能选择第三条道路,它有些不太自信,集中精力应对国家团结方面的挑战。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的未来还没有沿着某一条道路一成不变地走下去。
  美国的政策,希望看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中国出现。可是,有一些重要因素,有些也许是中国军方和国家安全政策决策者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可能会将中国从和平的道路上转移开来。这些因素包括:
  ·增强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所滋生的国家主义情绪;
  ·结构性经济衰弱和低效率,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政府无力向各大国家提供一种开放式的、透明的市场经济;
  ·政府仍然发挥过多功能;
  ·日益发展壮大的军工企业不断向外扩散先进武器。
  上述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难作出预测,它们对中国战略行动和未来战略方向的影响也同样难以预测。我们并不想对中国将来可能选择的道路作出评价,也不想断言哪种路线可能会比其它路线更有可能出现。
  ·更加自信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国内国家主义情绪及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国可能会把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成建设越来越强大的军队上去。中国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再加上军事力量作后盾,在与其贸易伙伴和邻国交往过程中,在国际安全和经济交往等方面自作主张。
  ·经济停滞。如果出现经济停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面临的国内政治问题可能会恶化,北京可能会缩减军事开支,或将军事方面的开支转移一部分到其它方面,通过在海外宣传国家主义保证国内主要事务顺利解决。
  ·经济低迷。 将来某个时候,中国可能会出现经济低迷,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如下:金融机构软弱无力,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工作不彻底,人口统计情况发生变化,给社会福利系统带来更大压力,环境恶化造成地区经济灾难。
  ·内乱。
  ·领土争端。 最近几年来,中国在解决与俄罗斯、越南、印度和中亚国家的领土争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与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等国存在相互重叠的领土主张。过去,中国和上述一些国家之间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未来,如果领土争端升级,中国与部分国家之间还有可能突然爆发冲突,尤其是在勘探和开采资源方面的紧张关系升级时会发生冲突。
  能直接得到有关中国战略材料的机会很少
  直接弄到有关中国国家战略的材料很困难。要想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进行评估,对中国官方的战略性文件及各种白皮书进行分析,就必须对中国最近几年内所完成的战略任务和未来准备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深入考查。
  中国的军事战略家这样定义国家战略的意义:“是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总体战略,它动用所有的国家力量”,实现政治目标,尤其是实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关的政治目标。正如他们定义的那样,中国的国家战略,是要维护整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保持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确保国家在拥有竞争优势方面的平衡。
  “综合国力”(CNP)和“战略结构”是理解中国如何实现上述平衡的两个中心概念。综合国力是中国战略决策者评价中国与其他国家实力大小的最重要概念。它包括质量上的和数量上的评估方法,内容涵盖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政府内部效率、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等。“战略结构”大致相当于“实力排列”的意思,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一个可以直接解释其意义的词汇来。中国语言学家认为,“势”指的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向”,只有技巧娴熟的战略家才能领悟到它的真谛。相反地,也只有相对来说比较老道的对手才能领悟到“势”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资源需求是推动国家战略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市场和自然资源(如铁和地下燃料等)的强烈需求将影响它的战略行为。然而整个2003年内,市场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进口,还不到中国全部进口额的60%。
  目前,中国能源的三分之二是煤。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煤的需求(大部分来自国内)将不断增加。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很快。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眼前,中国国内所用石油的40%以上,要靠从国外进口。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80%(平均每天消耗950万到1500万桶)。核能和天然气目前所占比重较小,但这一比例还会上升。到2010年,中国政府计划将天然气的使用比例由目前占所有能耗比例的3%增加到8%。类似地,中国还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大约30座1000兆瓦的核电反应堆。
  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表示,“石油和天然气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他呼吁中国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方面,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建造战略石油储备(SPR)。到2015年,北京计划按照联合国国际能源署的标准,建立起可满足整个国家90天需要的战略石油储备。但由于后勤及交通网络的制约,这一计划也许是不现实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将对海外战略资源,如石油等,形成依赖。这就是说,中国相信只有海路畅通才能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
  对海外资源和能源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将对中国制定国家战略及外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在和安哥拉、中亚各国、印尼、中东(包括伊朗)、俄罗斯、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交往中,力图与他们在能源供应方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中国在与掌握海上交通要塞的一些国家打交道时,也希望能够与这些国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以保证本国船只顺利通过。北京政府认为,确保与上述国家的特殊关系,就能确保自己的能源渠道畅通,从而积极影响自己的防务战略。中国在建立蓝水舰队方面不断增加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军事存在,就是中国能源战略外交的体现。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不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其他领导人将他们的国家发展战略描述为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领导人要从事国家发展,他们就必须不断完善方法,保证整个中国拥有更为宽泛的安全环境,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威胁,把握机遇,这就可能推动中国政府对国家战略进行调整。
  24字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对中国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门负责人讲话时,总结了著名的“24字”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后来,又增加了“有所作为”4个字。
  这一战略经常为负责国家安全问题的中国高级官员所引用,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外交政策的时候是这样。尽管该战略的部分地方近几年在中国安全机构内引起争议,但整体来看,该战略既提出了近期内不要心存国际野心,又提出了远期内建立中国强大国力的目标。
  中国未来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前景,象包括美国直接参与的台海战争等,将推动中国领导人把重建“战略力量结构”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前面。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参战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快结束冲突,然后重新把国家资源用于发展综合国力上面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这方面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在和平时期,我们可以预期,中国将会把经济进步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已经确立了如下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前使国民经济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到2049年前使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中国领导人清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增强军事实力和国家实力是当务之急。此外,与“经济发展第一”的口号相比较,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寻求回避发展军力和增强实力这两方面的目标,或者至少最小化这方面的话题。
  2003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声称:“有必要建立一个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合作发展的良性机制”。中国的现代化表明,中国正着手更新武器装备,力争打造能够综合民用与军事之用的武器设备。
  中国军队是中国总体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经济成果。中国在最新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称,“军队在确保国家安全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尽管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近期目标看起来是为了应对台湾海峡的潜在冲突,但中国军方的规划者正在审视台湾以外的战略目标。中国军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控制台湾,可以使解放军的海上防卫半径向前推进,也可以显著提高中国影响地区海上运输线的能力。中国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温宗仁将军最近在一次采访中称,“解决台湾问题对中国打破国际势力对中国进行的海上安全围堵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突破了封锁,我们才谈得上中国的崛起...为快速崛起,中国未来必须突破近海限制,深入到海洋的深处”。
  研析中国军事问题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军力的大幅提升,并不仅仅只针对台湾。尽管中国所有的短程弹道导弹都部署在台湾的对岸,但由于这些导弹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在地区局势紧张时可以快速转移部署到相关地区。中国还在研发部署新型中程导弹,以提高到地区目标的打击能力。中国还在加强远程洲际导弹的打击能力,以便对全球目标,包括美国进行打击。
  同样,中国的海空军实力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超出台湾海峡的地理范畴。中国空军已经掌握空中预警及控制技术,并有能力进行空中加油,这使得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进一步延伸至南中国海。中国海军采购先进驱逐舰及潜艇,表明中国正在进行“积极的近海防御”策略,以保卫其海洋权益,包括领海利益、经济利益及重要海上交通线等。长期来看,中国军队的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侦察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在太空进行卫星侦察,可以使得中国确定并跟踪西太洋地区的外国军事目标。
  中国军队还加强在中国领土及领海以外区域进行活动,最著名的则是中国“汉”级核潜航去年进入日本西太平洋海域。2002年7月,中国海军首次进行环球远航,此后,中国继续派遣军舰环球航行,以掌握远洋作战能力。另外,中国还对参与全球维和行动表现出兴趣。中国目前在海外共派驻有1000名维和士兵,包括500名驻利比里亚军事观察员、230名驻刚果军事观察员及125名海地维和士兵。
  中国目前没有受到来自其它国家的直接威胁。但中国仍在大幅增加军费,特别是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中国军力发展的步伐及领域,破坏了地区军事力量平衡。中国军队现代化,使得中国有能力在台湾以外的亚洲地区遂行作战,对该区的其它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通过从其它国家大量采购先进武器及装备,中国军队的硬件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中国称其长期战略政治目标是发展综合国力,确保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使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分歧、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实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支持建立无核区等。
  但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仍然显得野心勃勃。在不久前,由于宣称对争议区域拥有主权,中国与其邻国,如印度、日本、菲律宾、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越南等,都出现了争端及危机。今后,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中国领导人在取得外交优势、捍卫安全利益及解决争端方面,很可能会使用武力或实行军事高压政策。
中国军力报告:第二章 解读中国战略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邓小平
  合作,公正和富于建设性的美中关系
  发生于2001年4月的EP-3撞机事件损害了美中关系。之后,美国和中国建立起合作和富于建设性的关系,美国强调美中关系中要突出坦白和透明这两点价值。
  ·美国和中国共同合作,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建立推进六方会谈进程,并在反恐领域开展合作,中国加入了美国集装箱安全计划。
  ·通过商业和贸易联合委员会及联合经济委员会,两国高级经济政策官员共同管理双边贸易问题,推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达成的目标,处理象中国遵守知识产权标准之类的问题。
  ·美国和中国政府同意,从今年夏季开始,两国开通一条新的、定期性的高级对话机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开展对话。
  ·在军事关系方面,我们扩大了相互间的交流,包括高级官员互访,军校之间的交流等。
  然而,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更为强大、更有影响力的地区及全球性事务参与者的今天,关于中国未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要作出的道路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选择将包含重要意义,不仅对于美国,而且对于中国、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
  中国未来的形象
  中国以一个地区性大国的身份在世界舞台上发展,但它的出现同样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正面临一个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它可以选择一条和平融入世界之路,从此开始良性竞争。中国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支配性的影响力。或者,中国也可能选择第三条道路,它有些不太自信,集中精力应对国家团结方面的挑战。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的未来还没有沿着某一条道路一成不变地走下去。
  美国的政策,希望看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中国出现。可是,有一些重要因素,有些也许是中国军方和国家安全政策决策者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可能会将中国从和平的道路上转移开来。这些因素包括:
  ·增强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所滋生的国家主义情绪;
  ·结构性经济衰弱和低效率,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政府无力向各大国家提供一种开放式的、透明的市场经济;
  ·政府仍然发挥过多功能;
  ·日益发展壮大的军工企业不断向外扩散先进武器。
  上述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难作出预测,它们对中国战略行动和未来战略方向的影响也同样难以预测。我们并不想对中国将来可能选择的道路作出评价,也不想断言哪种路线可能会比其它路线更有可能出现。
  ·更加自信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国内国家主义情绪及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国可能会把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成建设越来越强大的军队上去。中国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再加上军事力量作后盾,在与其贸易伙伴和邻国交往过程中,在国际安全和经济交往等方面自作主张。
  ·经济停滞。如果出现经济停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面临的国内政治问题可能会恶化,北京可能会缩减军事开支,或将军事方面的开支转移一部分到其它方面,通过在海外宣传国家主义保证国内主要事务顺利解决。
  ·经济低迷。 将来某个时候,中国可能会出现经济低迷,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如下:金融机构软弱无力,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工作不彻底,人口统计情况发生变化,给社会福利系统带来更大压力,环境恶化造成地区经济灾难。
  ·内乱。
  ·领土争端。 最近几年来,中国在解决与俄罗斯、越南、印度和中亚国家的领土争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与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等国存在相互重叠的领土主张。过去,中国和上述一些国家之间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未来,如果领土争端升级,中国与部分国家之间还有可能突然爆发冲突,尤其是在勘探和开采资源方面的紧张关系升级时会发生冲突。
  能直接得到有关中国战略材料的机会很少
  直接弄到有关中国国家战略的材料很困难。要想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进行评估,对中国官方的战略性文件及各种白皮书进行分析,就必须对中国最近几年内所完成的战略任务和未来准备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深入考查。
  中国的军事战略家这样定义国家战略的意义:“是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总体战略,它动用所有的国家力量”,实现政治目标,尤其是实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关的政治目标。正如他们定义的那样,中国的国家战略,是要维护整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保持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确保国家在拥有竞争优势方面的平衡。
  “综合国力”(CNP)和“战略结构”是理解中国如何实现上述平衡的两个中心概念。综合国力是中国战略决策者评价中国与其他国家实力大小的最重要概念。它包括质量上的和数量上的评估方法,内容涵盖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政府内部效率、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等。“战略结构”大致相当于“实力排列”的意思,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一个可以直接解释其意义的词汇来。中国语言学家认为,“势”指的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向”,只有技巧娴熟的战略家才能领悟到它的真谛。相反地,也只有相对来说比较老道的对手才能领悟到“势”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资源需求是推动国家战略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市场和自然资源(如铁和地下燃料等)的强烈需求将影响它的战略行为。然而整个2003年内,市场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进口,还不到中国全部进口额的60%。
  目前,中国能源的三分之二是煤。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煤的需求(大部分来自国内)将不断增加。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很快。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眼前,中国国内所用石油的40%以上,要靠从国外进口。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80%(平均每天消耗950万到1500万桶)。核能和天然气目前所占比重较小,但这一比例还会上升。到2010年,中国政府计划将天然气的使用比例由目前占所有能耗比例的3%增加到8%。类似地,中国还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大约30座1000兆瓦的核电反应堆。
  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表示,“石油和天然气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他呼吁中国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方面,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建造战略石油储备(SPR)。到2015年,北京计划按照联合国国际能源署的标准,建立起可满足整个国家90天需要的战略石油储备。但由于后勤及交通网络的制约,这一计划也许是不现实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将对海外战略资源,如石油等,形成依赖。这就是说,中国相信只有海路畅通才能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
  对海外资源和能源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将对中国制定国家战略及外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在和安哥拉、中亚各国、印尼、中东(包括伊朗)、俄罗斯、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交往中,力图与他们在能源供应方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中国在与掌握海上交通要塞的一些国家打交道时,也希望能够与这些国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以保证本国船只顺利通过。北京政府认为,确保与上述国家的特殊关系,就能确保自己的能源渠道畅通,从而积极影响自己的防务战略。中国在建立蓝水舰队方面不断增加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军事存在,就是中国能源战略外交的体现。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不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其他领导人将他们的国家发展战略描述为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领导人要从事国家发展,他们就必须不断完善方法,保证整个中国拥有更为宽泛的安全环境,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威胁,把握机遇,这就可能推动中国政府对国家战略进行调整。
  24字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对中国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门负责人讲话时,总结了著名的“24字”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后来,又增加了“有所作为”4个字。
  这一战略经常为负责国家安全问题的中国高级官员所引用,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外交政策的时候是这样。尽管该战略的部分地方近几年在中国安全机构内引起争议,但整体来看,该战略既提出了近期内不要心存国际野心,又提出了远期内建立中国强大国力的目标。
  中国未来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前景,象包括美国直接参与的台海战争等,将推动中国领导人把重建“战略力量结构”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前面。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参战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快结束冲突,然后重新把国家资源用于发展综合国力上面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这方面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在和平时期,我们可以预期,中国将会把经济进步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已经确立了如下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前使国民经济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到2049年前使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中国领导人清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增强军事实力和国家实力是当务之急。此外,与“经济发展第一”的口号相比较,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寻求回避发展军力和增强实力这两方面的目标,或者至少最小化这方面的话题。
  2003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声称:“有必要建立一个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合作发展的良性机制”。中国的现代化表明,中国正着手更新武器装备,力争打造能够综合民用与军事之用的武器设备。
  中国军队是中国总体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经济成果。中国在最新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称,“军队在确保国家安全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尽管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近期目标看起来是为了应对台湾海峡的潜在冲突,但中国军方的规划者正在审视台湾以外的战略目标。中国军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控制台湾,可以使解放军的海上防卫半径向前推进,也可以显著提高中国影响地区海上运输线的能力。中国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温宗仁将军最近在一次采访中称,“解决台湾问题对中国打破国际势力对中国进行的海上安全围堵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突破了封锁,我们才谈得上中国的崛起...为快速崛起,中国未来必须突破近海限制,深入到海洋的深处”。
  研析中国军事问题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军力的大幅提升,并不仅仅只针对台湾。尽管中国所有的短程弹道导弹都部署在台湾的对岸,但由于这些导弹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在地区局势紧张时可以快速转移部署到相关地区。中国还在研发部署新型中程导弹,以提高到地区目标的打击能力。中国还在加强远程洲际导弹的打击能力,以便对全球目标,包括美国进行打击。
  同样,中国的海空军实力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超出台湾海峡的地理范畴。中国空军已经掌握空中预警及控制技术,并有能力进行空中加油,这使得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进一步延伸至南中国海。中国海军采购先进驱逐舰及潜艇,表明中国正在进行“积极的近海防御”策略,以保卫其海洋权益,包括领海利益、经济利益及重要海上交通线等。长期来看,中国军队的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侦察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在太空进行卫星侦察,可以使得中国确定并跟踪西太洋地区的外国军事目标。
  中国军队还加强在中国领土及领海以外区域进行活动,最著名的则是中国“汉”级核潜航去年进入日本西太平洋海域。2002年7月,中国海军首次进行环球远航,此后,中国继续派遣军舰环球航行,以掌握远洋作战能力。另外,中国还对参与全球维和行动表现出兴趣。中国目前在海外共派驻有1000名维和士兵,包括500名驻利比里亚军事观察员、230名驻刚果军事观察员及125名海地维和士兵。
  中国目前没有受到来自其它国家的直接威胁。但中国仍在大幅增加军费,特别是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中国军力发展的步伐及领域,破坏了地区军事力量平衡。中国军队现代化,使得中国有能力在台湾以外的亚洲地区遂行作战,对该区的其它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通过从其它国家大量采购先进武器及装备,中国军队的硬件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中国称其长期战略政治目标是发展综合国力,确保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使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分歧、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实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支持建立无核区等。
  但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仍然显得野心勃勃。在不久前,由于宣称对争议区域拥有主权,中国与其邻国,如印度、日本、菲律宾、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越南等,都出现了争端及危机。今后,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中国领导人在取得外交优势、捍卫安全利益及解决争端方面,很可能会使用武力或实行军事高压政策。
这种烙铁还在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