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好文】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0:25:49
发达国家的国民凭什么生活水平高?凭什么做同样的工作,就可以有更舒适的生活。
发达国家的国民,要生活更优厚,条件必然是他们做的工作能比发展中国家的人赚更多的钱。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工资明显太高,那成本就会高得多,也就竞争不过发展中国家。那么发达国家之所以是发达国家,自然是因为那些发展中国家彻底做不了的工作。只有少数人才会的绝活,才能卖得起价钱。
进一步问,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彻底做不了的。那自然是包含着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科学技术的工作。
所以说到底,发达国家所凭借的,无非是科技的发达。
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科技的发达,那么发达国家能做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做,于是价钱就会被发展中国家拉低,发达国家也就维持不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了。
金融业的发达、服务业的发达、管理的先进,说到底,在这个和平年代,都是科技发达的附庸。
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发达国家要维持其发达,必须将科技作为核心来支持。但是我们今天又看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发达国家就将会被中国一个一个碾碎,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
我们先跳开这个话题,看看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
按常理来说,发达国家在科研方面可以投入更多,那么成果也更多,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将永远保持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那么发达国家就永远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永远都是发展中国家。当然,世界是没这么简单的。
首先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在类似于科技革命一类的质变之外,科技发展往往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处于领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相对于质变来说)缓慢的前进,而追赶者则可以投入较少的资金,循着领先者的道路前进,其追赶速度有可能会高于领先者。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后发优势”。
那么一这种状态,后发者完全有可能在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处于与先行者同样有利的位置,参与到科技革命之中,从而一跃从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世界上一些后发的发达国家就是借助这种科技质变的历史机遇才成为发达国家的。
而另一些(准)发达国家,例如韩国,其实并没有多少自己原生的高科技,他们是依赖外国供给的技术成为发达国家的。
中国:令人嫉恨的“发达国家粉碎机”
依照我们前面所说,一个发达国家维持发达的是他们的科技。一旦科技不再先进,这个国家也就发达不了多久了。
中国目前的科技发展,正处于一个典型后发者的时期。中国的特点又是国土极为庞大,经济实力远超小型发达国家。这就造成一种倒挂的优势——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可远超某些发达国家。(而以中国的庞大,即使吞下了这些发达国家的利润,也是不能立刻成为发达国家的。只不过我们会把这些发达国家都拉下马,使之变成发展中国家。这个过程,我不能称之为超越,而只能称之为“粉碎”)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因为科技投入的问题就认为因此中国就能粉碎某些小型发达国家呢?
且慢。
我们提到,有些发达小国或者地区(比如台湾),其实并不具备多少科研能力。他们发达的原因,无非是发达大国——比如美国——赐予了发达的技术。(我们且把这种自己的科研实力不足以维持发达水平的发达国家成为“准”发达国家)中国的科研投入是否超越这些国家和地区其实并不能完全决定中国能粉碎他们。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要粉碎这些小国,就必须超越那些赐予他们技术的大国呢?
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
答案是“否”。
发达的大国只会因为自己吃不下所有的科技产能才把新型科技有选择的外流出去。如果发达大国需要这些技术保证自己的产业利润,那么就只好对不住自己那些准发达国家小弟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本能选择。
如果中国快速发展,攻破了某个领域的技术,那么这个领域的利润就会统统消失掉(毕竟咱是后起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只能和先行者拼价格),那么准发达国家就无法维持自己的发达了。这个时候,如果发达大国不进行技术输血,准发达国家就会从价格到质量一点一点被拼掉……最后要么产业完蛋,要么收入水平和中国看齐。
而发达大国的技术输血也是有限度的。中国一步步进逼,同样在压缩发达大国的利润空间。很多东西他们自己已经做不了了。——这一点有的人看法很怪,他们认为美国人不做塑料玩具、不做自动铅笔是因为他们不想做,那东西太低级。那么试问,如果有利润,他们会不做?只不过就是因为现在会做的人太多了,做这些的利润不足以支撑他们优厚生活了,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而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做起来居然还有利润。
就如同自动铅笔一样,所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都会被中国吃掉。想想看,中国十几亿人,需要多大的利润才能把生活水平提高到哪怕是新加坡的水平?中国吃掉的产业,就很难再吐出来。而更可怕的是所谓“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这种概念,完全是由中国定义的。中国的技术进展到哪一步,哪里就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对发达国家来说更更可怕的是,中国还在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科技上紧追,迅速地重新定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
这种紧追,会让发达大国也很吃力。他们会逐渐失去原来那种可以随便发派点科技让小弟保持发达状态的悠闲心态。到那个时候,这些准发达国家就会被中国彻底粉碎。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太长,如果没有科技革命,而且中国不出什么大乱,大约只需要20年时间,第一批准发达国家就要倒下了。
如果有科技革命,那更好。以中国目前的情况,虽然科研资金不算充裕,但专攻一个方向是绝对够了,中国就可以一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一系列准发达国家完蛋的更快。
(说一句题外话,奥巴马上台大谈未来要以清洁能源什么的为科研重点发展方向,这无非就是在寻找下一个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只有通过科技革命,美国才能甩开其他国家,继续过人上人的日子。现在大家差距越来越小了。)
所以,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必然要扮演一个遭人嫉恨的“发达国家粉碎机”的角色。
粉碎“有独门绝技的发达国家”
那么那些有独门绝技的发达国家呢,中国有能力粉碎么?
当然也是有的。
中国再往下发展,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能力只有更大没有更小,产业上一级一级吃下去,发达国家也会捉襟见肘。一些小型的真正的发达国家也就无法维持了。这些国家首先是欧洲一些缺乏科技推动力的传统发达国家,我称之为“懒”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已经忘记了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发达国家。也忘记了该如何保持发达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觉得欧洲一些国家暮气沉沉的一个原因。这些国家已经丧失了进取心,以为维持现状就能维持发达。
这些懒发达国家虽然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而中国也未必能超越。但是他们的利润空间会被严重压缩,中国做中低端,他们只能做高端。而在绝大多数行业,首先高端的利润率固然高,但利润总额却是远比不上中低端合在一起。其次,高端产品生产量少,雇用人数少,能够支撑的雇用人数有限。这些国家最后也无法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只能被粉碎。
粉碎“发达大国”
那么向日本这种仍然在科技上不断进取的真正的发达国家又当如何?
答案是,很难,但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要被粉碎的,尽管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许要三代到四代人的时间。
虽然乍一看,这些发达国家强大异常,他们在自己专精的领域可以投入超出我国能力的资金。似乎可以一直保持领先。但是实际上,中国却在可以一条看起来不那么光彩的攻克之路。
我们知道索尼在家电业是很强大的,看起来中国没有哪一个企业能超越。索尼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把中国家电业加在一起乘三都比不上。以索尼为代表的日本产业仿佛在中国同行面前拥有不可超越的优势……
真的吗?那为什么索尼还时不时亏损呢?为什么中国这些低技术含量的企业还能存活呢?不,不但存活,还有不少盈利得挺滋润呢?
曾经有人感叹,美国公司走的都是高端路线,比方说这CDMA就是美国公司搞个专利,然后我们辛辛苦苦打工钱都交给那专利公司了。我得说的是,这种思路只看到狼吃肉,没看到狼挨揍。当初的科研经费难道不算吗?突破口就在这里。
产业的创新、技术的更新,总有这么一种模式,即首先消耗大量资金创新,然后利用创新所生产出的产品来获取比成本更多的利润。那么,如果要粉碎发达国家的这种模式,进而粉碎发达国家的产业,中国真的需要在创新上超越对手么?当然不需要,甚至说,中国一点都不创新都可以。只要保证对手创新出的产品收不回创新的成本就足够了。那样他们就没有创新下去的能力了,创新越来越慢。要么坐在那里等死,要么就只能和中国企业合作。
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怎么保证对方创新收不回成本呢?无他,“低水平重复”。千万别看不起低水平重复。这个东西我们觉得很一般,对方就觉得很恐怖。利用后发者优势,追在后面,让对方不得不压缩利润。中国的利润可以很低,那么对方的利润就不可能太高。而中国低水平重复的成本,比对方创新可低得太多了。来上几次产业技术革新,对方的力气也就用得差不多了。
这条路是很邪恶的,因为这并不是加强我们自己的创新来赶超,而实质上是迫使对方无力创新来追赶。到最后中国企业也很难在技术上超越对手,不过基本并驾齐驱还是做得到的。到那个时候,中国也差不多是个发达国家了,而有些发达国家就很难受了。
总的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把这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一个个碾碎。这一点并不会因为中国创新能力不如某些发达国家而改变。
科技是靠人力和钱财堆出来的
关于科技发展的模式:
科技是拿人力和钱财堆积出来的,足够多的人才配以足够多的资金,科技追赶就变成了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欧亚那些小发达国家,研究能力受到国家资源和人力的限制,在未来基本没有能力独立和中国竞争。美国当然是很强大的,但是美国有自己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忘本”的发达国家。这个国家的总体氛围并不有利于科技发展。你虽然看到美国对科技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你没有看到里面的浪费也很大。美国人100万美元能办成的事情,中国人30万人民币也能办成。所以资金上和人力上的差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而另外一个因素我也说到了,那就是后发优势。先行者的研发成本总是要高于后发者。因为先行者总是要探索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后发者就不必。如果你认为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没有科技交流,所以中国不能享受到后发优势,那我得说你错了。现在科技交流已经不是能封锁的了。且不说全部公开的科技文献,就算是军事科技,真正能保证完全保密的,也不算特别多。固然完全获得研究资料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能看到成品,后发优势就足以建立了。
何况中国的人口还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千万不要忽视人口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天才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一定的,人口越多,天才就越多。中国现在人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现在科研实力已经很可观了。随着中国科技投入逐渐加大、中国教育逐渐发展,未来的科研实力只会越来越强。
有一种很流行的“速胜论/崩溃论”的调子,说的是中国发展这么多年了,居然没有一个诺贝尔奖,也没有一个世界顶尖的产品。仿佛中国拿不出什么夸耀全球的顶尖产品或发明,中国科技发展就一无是处。这种观念很可笑。当年我也疑惑过,为啥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个正儿八经拿诺贝尔奖的呢?咋就全是些莫名其妙的所谓中国人拿莫名其妙的诺贝尔奖?后来我就明白了。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上看,诺贝尔奖(科学类)就是个添头。它代表了一部分和普通民众和商业化距离十万八千里的科学进展。中国要想在这个方面获奖,无疑是在浪费金钱。这种奖项所奖励的科学进展,现阶段对提升中国产业水平、人民生活、国家实力,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过来说,要进行最高精尖的研究,就要不求回报地大把大把撒钱。只有资本雄厚的发达国家有能力这样做。中国这样做就太奢侈了。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长期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有这个必要去争这个方面。这些高精尖方向只要能跟随国际脚步就足够了。能出创新结果固然好,出不来、能跟上也行。等到有必要投入或中国发达了再深入研究也不迟。
我的观点就是,中国的科技研究能力和潜力,也许不能拿个诺贝尔奖,但绝对足以支持国家产业的战略性追赶。
中国和美国的科技人力资源
关于中国与美国科技竞争时人力资源的对比:
2005年杜克大学作了一项研究,那就是究竟中美印三国每年毕业工程学学生有多少。结论是
美国:13万5千
印度:10万
中国:35万1千(当时中国政府公布数据为60万,杜克大学不信,进行了重新调查)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美国2008-09年度大学毕业生人数约160万人。根据中国政府公布数据中国610万。
2003年的时候美国所有完成过大学教育的人数才4000万出头,到现在,大概也超不过5000万。
诚然,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可能不如美国。但是人数上已经占据了远远的优势。中国只要三个人顶美国一个人,就够了。更不要说中国教育还在逐步提升,未来也有很大空间。而且随着中国产业规模扩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也有很大的扩大空间。
不错,美国的确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有多少呢。我看科研人员起码是要拿绿卡的吧。而且科研人员拿绿卡的时候,应该和职业、专业有关吧。好,我们来看看美国DHS2009年的报告。
其中Employment-based Preference一项合计为144,034人。虽然潜在的外部输入研发人员通常都走这条线,但我得承认并不是所有输入的潜在研发人员都走了这条线,不过这条线进来的也不全是潜在研发人员,起码投资者还有三四千呢。那么我们放宽一点。认为每年有20万输入的潜在研发人员,这已经算是料敌从宽了吧。每年新增的潜在美国的研发人员总数还是没有中国多。有的人以为美国从外国输入的科研人员都是精英。我不否认这批人平均素质稍为高一些,但就从我个人的观察,大把大把的拿绿卡的人,水平放在中国也就是现在100名左右的一本末流大学的毕业生水平。
也就是说,中国只要继续扩大受教育人数,逐步接近美国的教育水准,一样能击败广招天下贤才的美国。所以不要把美国想象的过分强大。中国的人口往往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强大优势。
中国的产业升级:不要速胜论和必败论,而要持久战
关于产业升级的讨论:
产业升级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总是从最古老、最稳定的产业向高新产业方向发展。指望很快就在高新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不现实的。因为一时没有在高新产业有高速发展而对产业升级报有悲观看法,也属于看不清形势。
中国的出口,开始是做玩具、纺织品,现在已经升级到了机电产品。的确,机电产品中某些核心的零件我们还没有掌握,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几十年来没有发展,也不代表我们未来占领不了那些产业。有的人一心希望中国花上10年20年的功夫就能和发达国家在高端方面一拼高下,这未免太不现实了。而当这种妄想没有得到现实上的满足之后,他们又立刻转向悲观。这完全是抗战时期速胜论和必败论的翻版。而实际上,中国的产业发展,靠的是持久战。
20年以前,有人敢想象通讯设备战场上中国企业能击败外国吗?20年以前,中国的车床出口是什么样子?现在呢?整体的趋势是很明显的。芯片这种才商业化几十年的新兴行业,离中国还比较远,这个是一个很清楚的判断。如果中国现在就能吃掉大量的芯片产业,那中国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可以去看看日本人拍的有关中兴通讯在非洲项目的纪录片,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羡慕中国庞大的工程师团队的。二十年前有这种可能性吗?
现在大家耿耿于怀的汽车、飞机、发动机、芯片,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产品,正是这些产品中所蕴含的复杂技术,让中国产业界暂时不能够占领市场。反过来说,中国建国100年就从啥也不懂的农业国一跃掌握发达国家所有高新技术,这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一点需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高端技术短期内我门攻克不了,但我们在不远的将来还是能攻克。http://www.dooo.cc/2015/10/38996.shtml?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发达国家的国民凭什么生活水平高?凭什么做同样的工作,就可以有更舒适的生活。
发达国家的国民,要生活更优厚,条件必然是他们做的工作能比发展中国家的人赚更多的钱。如果大家都做同样的工作,而发达国家的工资明显太高,那成本就会高得多,也就竞争不过发展中国家。那么发达国家之所以是发达国家,自然是因为那些发展中国家彻底做不了的工作。只有少数人才会的绝活,才能卖得起价钱。
进一步问,什么是发展中国家彻底做不了的。那自然是包含着发展中国家不具备的科学技术的工作。
所以说到底,发达国家所凭借的,无非是科技的发达。
换个角度说,如果没有科技的发达,那么发达国家能做的,发展中国家也能做,于是价钱就会被发展中国家拉低,发达国家也就维持不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了。
金融业的发达、服务业的发达、管理的先进,说到底,在这个和平年代,都是科技发达的附庸。
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发达国家要维持其发达,必须将科技作为核心来支持。但是我们今天又看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这些发达国家就将会被中国一个一个碾碎,沦落为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
我们先跳开这个话题,看看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是如何成为发达国家的。
按常理来说,发达国家在科研方面可以投入更多,那么成果也更多,那么在同等条件下,发达国家将永远保持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优势。那么发达国家就永远都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永远都是发展中国家。当然,世界是没这么简单的。
首先从技术进步的角度来说,在类似于科技革命一类的质变之外,科技发展往往是一个缓慢的量变过程。处于领先地位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才能(相对于质变来说)缓慢的前进,而追赶者则可以投入较少的资金,循着领先者的道路前进,其追赶速度有可能会高于领先者。这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后发优势”。
那么一这种状态,后发者完全有可能在下一次科技革命的时候处于与先行者同样有利的位置,参与到科技革命之中,从而一跃从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个世界上一些后发的发达国家就是借助这种科技质变的历史机遇才成为发达国家的。
而另一些(准)发达国家,例如韩国,其实并没有多少自己原生的高科技,他们是依赖外国供给的技术成为发达国家的。
中国:令人嫉恨的“发达国家粉碎机”
依照我们前面所说,一个发达国家维持发达的是他们的科技。一旦科技不再先进,这个国家也就发达不了多久了。
中国目前的科技发展,正处于一个典型后发者的时期。中国的特点又是国土极为庞大,经济实力远超小型发达国家。这就造成一种倒挂的优势——中国对科研的投入力度可远超某些发达国家。(而以中国的庞大,即使吞下了这些发达国家的利润,也是不能立刻成为发达国家的。只不过我们会把这些发达国家都拉下马,使之变成发展中国家。这个过程,我不能称之为超越,而只能称之为“粉碎”)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因为科技投入的问题就认为因此中国就能粉碎某些小型发达国家呢?
且慢。
我们提到,有些发达小国或者地区(比如台湾),其实并不具备多少科研能力。他们发达的原因,无非是发达大国——比如美国——赐予了发达的技术。(我们且把这种自己的科研实力不足以维持发达水平的发达国家成为“准”发达国家)中国的科研投入是否超越这些国家和地区其实并不能完全决定中国能粉碎他们。
那么是不是说,中国要粉碎这些小国,就必须超越那些赐予他们技术的大国呢?
这个问题的有趣之处就在于此。
答案是“否”。
发达的大国只会因为自己吃不下所有的科技产能才把新型科技有选择的外流出去。如果发达大国需要这些技术保证自己的产业利润,那么就只好对不住自己那些准发达国家小弟了。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本能选择。
如果中国快速发展,攻破了某个领域的技术,那么这个领域的利润就会统统消失掉(毕竟咱是后起发展中国家,一开始只能和先行者拼价格),那么准发达国家就无法维持自己的发达了。这个时候,如果发达大国不进行技术输血,准发达国家就会从价格到质量一点一点被拼掉……最后要么产业完蛋,要么收入水平和中国看齐。
而发达大国的技术输血也是有限度的。中国一步步进逼,同样在压缩发达大国的利润空间。很多东西他们自己已经做不了了。——这一点有的人看法很怪,他们认为美国人不做塑料玩具、不做自动铅笔是因为他们不想做,那东西太低级。那么试问,如果有利润,他们会不做?只不过就是因为现在会做的人太多了,做这些的利润不足以支撑他们优厚生活了,所以他们不得不放弃。而我们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的发展中国家做起来居然还有利润。
就如同自动铅笔一样,所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都会被中国吃掉。想想看,中国十几亿人,需要多大的利润才能把生活水平提高到哪怕是新加坡的水平?中国吃掉的产业,就很难再吐出来。而更可怕的是所谓“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这种概念,完全是由中国定义的。中国的技术进展到哪一步,哪里就是“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对发达国家来说更更可怕的是,中国还在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在科技上紧追,迅速地重新定义“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
这种紧追,会让发达大国也很吃力。他们会逐渐失去原来那种可以随便发派点科技让小弟保持发达状态的悠闲心态。到那个时候,这些准发达国家就会被中国彻底粉碎。这个过程并不需要太长,如果没有科技革命,而且中国不出什么大乱,大约只需要20年时间,第一批准发达国家就要倒下了。
如果有科技革命,那更好。以中国目前的情况,虽然科研资金不算充裕,但专攻一个方向是绝对够了,中国就可以一跃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一系列准发达国家完蛋的更快。
(说一句题外话,奥巴马上台大谈未来要以清洁能源什么的为科研重点发展方向,这无非就是在寻找下一个科技革命的突破口。只有通过科技革命,美国才能甩开其他国家,继续过人上人的日子。现在大家差距越来越小了。)
所以,中国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必然要扮演一个遭人嫉恨的“发达国家粉碎机”的角色。
粉碎“有独门绝技的发达国家”
那么那些有独门绝技的发达国家呢,中国有能力粉碎么?
当然也是有的。
中国再往下发展,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能力只有更大没有更小,产业上一级一级吃下去,发达国家也会捉襟见肘。一些小型的真正的发达国家也就无法维持了。这些国家首先是欧洲一些缺乏科技推动力的传统发达国家,我称之为“懒”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已经忘记了他们为什么会成为发达国家。也忘记了该如何保持发达的身份。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人都觉得欧洲一些国家暮气沉沉的一个原因。这些国家已经丧失了进取心,以为维持现状就能维持发达。
这些懒发达国家虽然有自己的独门绝技,而中国也未必能超越。但是他们的利润空间会被严重压缩,中国做中低端,他们只能做高端。而在绝大多数行业,首先高端的利润率固然高,但利润总额却是远比不上中低端合在一起。其次,高端产品生产量少,雇用人数少,能够支撑的雇用人数有限。这些国家最后也无法维持原来的生活水平,只能被粉碎。
粉碎“发达大国”
那么向日本这种仍然在科技上不断进取的真正的发达国家又当如何?
答案是,很难,但是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要被粉碎的,尽管这个过程会很漫长,也许要三代到四代人的时间。
虽然乍一看,这些发达国家强大异常,他们在自己专精的领域可以投入超出我国能力的资金。似乎可以一直保持领先。但是实际上,中国却在可以一条看起来不那么光彩的攻克之路。
我们知道索尼在家电业是很强大的,看起来中国没有哪一个企业能超越。索尼一年申请的专利数量把中国家电业加在一起乘三都比不上。以索尼为代表的日本产业仿佛在中国同行面前拥有不可超越的优势……
真的吗?那为什么索尼还时不时亏损呢?为什么中国这些低技术含量的企业还能存活呢?不,不但存活,还有不少盈利得挺滋润呢?
曾经有人感叹,美国公司走的都是高端路线,比方说这CDMA就是美国公司搞个专利,然后我们辛辛苦苦打工钱都交给那专利公司了。我得说的是,这种思路只看到狼吃肉,没看到狼挨揍。当初的科研经费难道不算吗?突破口就在这里。
产业的创新、技术的更新,总有这么一种模式,即首先消耗大量资金创新,然后利用创新所生产出的产品来获取比成本更多的利润。那么,如果要粉碎发达国家的这种模式,进而粉碎发达国家的产业,中国真的需要在创新上超越对手么?当然不需要,甚至说,中国一点都不创新都可以。只要保证对手创新出的产品收不回创新的成本就足够了。那样他们就没有创新下去的能力了,创新越来越慢。要么坐在那里等死,要么就只能和中国企业合作。
这话说起来很简单,但怎么保证对方创新收不回成本呢?无他,“低水平重复”。千万别看不起低水平重复。这个东西我们觉得很一般,对方就觉得很恐怖。利用后发者优势,追在后面,让对方不得不压缩利润。中国的利润可以很低,那么对方的利润就不可能太高。而中国低水平重复的成本,比对方创新可低得太多了。来上几次产业技术革新,对方的力气也就用得差不多了。
这条路是很邪恶的,因为这并不是加强我们自己的创新来赶超,而实质上是迫使对方无力创新来追赶。到最后中国企业也很难在技术上超越对手,不过基本并驾齐驱还是做得到的。到那个时候,中国也差不多是个发达国家了,而有些发达国家就很难受了。
总的来说,中国未来的发展会把这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一个个碾碎。这一点并不会因为中国创新能力不如某些发达国家而改变。
科技是靠人力和钱财堆出来的
关于科技发展的模式:
科技是拿人力和钱财堆积出来的,足够多的人才配以足够多的资金,科技追赶就变成了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
欧亚那些小发达国家,研究能力受到国家资源和人力的限制,在未来基本没有能力独立和中国竞争。美国当然是很强大的,但是美国有自己的问题。美国是一个“忘本”的发达国家。这个国家的总体氛围并不有利于科技发展。你虽然看到美国对科技投入力度很大,但是你没有看到里面的浪费也很大。美国人100万美元能办成的事情,中国人30万人民币也能办成。所以资金上和人力上的差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大。而另外一个因素我也说到了,那就是后发优势。先行者的研发成本总是要高于后发者。因为先行者总是要探索各种可能的发展方向,而后发者就不必。如果你认为因为中国和发达国家没有科技交流,所以中国不能享受到后发优势,那我得说你错了。现在科技交流已经不是能封锁的了。且不说全部公开的科技文献,就算是军事科技,真正能保证完全保密的,也不算特别多。固然完全获得研究资料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能看到成品,后发优势就足以建立了。
何况中国的人口还是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千万不要忽视人口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天才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一定的,人口越多,天才就越多。中国现在人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应用,现在科研实力已经很可观了。随着中国科技投入逐渐加大、中国教育逐渐发展,未来的科研实力只会越来越强。
有一种很流行的“速胜论/崩溃论”的调子,说的是中国发展这么多年了,居然没有一个诺贝尔奖,也没有一个世界顶尖的产品。仿佛中国拿不出什么夸耀全球的顶尖产品或发明,中国科技发展就一无是处。这种观念很可笑。当年我也疑惑过,为啥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个正儿八经拿诺贝尔奖的呢?咋就全是些莫名其妙的所谓中国人拿莫名其妙的诺贝尔奖?后来我就明白了。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上看,诺贝尔奖(科学类)就是个添头。它代表了一部分和普通民众和商业化距离十万八千里的科学进展。中国要想在这个方面获奖,无疑是在浪费金钱。这种奖项所奖励的科学进展,现阶段对提升中国产业水平、人民生活、国家实力,一点用处都没有。
          反过来说,要进行最高精尖的研究,就要不求回报地大把大把撒钱。只有资本雄厚的发达国家有能力这样做。中国这样做就太奢侈了。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长期是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还没有这个必要去争这个方面。这些高精尖方向只要能跟随国际脚步就足够了。能出创新结果固然好,出不来、能跟上也行。等到有必要投入或中国发达了再深入研究也不迟。
我的观点就是,中国的科技研究能力和潜力,也许不能拿个诺贝尔奖,但绝对足以支持国家产业的战略性追赶。
中国和美国的科技人力资源
关于中国与美国科技竞争时人力资源的对比:
2005年杜克大学作了一项研究,那就是究竟中美印三国每年毕业工程学学生有多少。结论是
美国:13万5千
印度:10万
中国:35万1千(当时中国政府公布数据为60万,杜克大学不信,进行了重新调查)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局数据美国2008-09年度大学毕业生人数约160万人。根据中国政府公布数据中国610万。
2003年的时候美国所有完成过大学教育的人数才4000万出头,到现在,大概也超不过5000万。
诚然,中国大学生的素质可能不如美国。但是人数上已经占据了远远的优势。中国只要三个人顶美国一个人,就够了。更不要说中国教育还在逐步提升,未来也有很大空间。而且随着中国产业规模扩大,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也有很大的扩大空间。
不错,美国的确吸引了很多其他国家的科研人员。有多少呢。我看科研人员起码是要拿绿卡的吧。而且科研人员拿绿卡的时候,应该和职业、专业有关吧。好,我们来看看美国DHS2009年的报告。
其中Employment-based Preference一项合计为144,034人。虽然潜在的外部输入研发人员通常都走这条线,但我得承认并不是所有输入的潜在研发人员都走了这条线,不过这条线进来的也不全是潜在研发人员,起码投资者还有三四千呢。那么我们放宽一点。认为每年有20万输入的潜在研发人员,这已经算是料敌从宽了吧。每年新增的潜在美国的研发人员总数还是没有中国多。有的人以为美国从外国输入的科研人员都是精英。我不否认这批人平均素质稍为高一些,但就从我个人的观察,大把大把的拿绿卡的人,水平放在中国也就是现在100名左右的一本末流大学的毕业生水平。
也就是说,中国只要继续扩大受教育人数,逐步接近美国的教育水准,一样能击败广招天下贤才的美国。所以不要把美国想象的过分强大。中国的人口往往是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强大优势。
中国的产业升级:不要速胜论和必败论,而要持久战
关于产业升级的讨论:
产业升级是一个逐步的过程。总是从最古老、最稳定的产业向高新产业方向发展。指望很快就在高新产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是不现实的。因为一时没有在高新产业有高速发展而对产业升级报有悲观看法,也属于看不清形势。
中国的出口,开始是做玩具、纺织品,现在已经升级到了机电产品。的确,机电产品中某些核心的零件我们还没有掌握,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几十年来没有发展,也不代表我们未来占领不了那些产业。有的人一心希望中国花上10年20年的功夫就能和发达国家在高端方面一拼高下,这未免太不现实了。而当这种妄想没有得到现实上的满足之后,他们又立刻转向悲观。这完全是抗战时期速胜论和必败论的翻版。而实际上,中国的产业发展,靠的是持久战。
20年以前,有人敢想象通讯设备战场上中国企业能击败外国吗?20年以前,中国的车床出口是什么样子?现在呢?整体的趋势是很明显的。芯片这种才商业化几十年的新兴行业,离中国还比较远,这个是一个很清楚的判断。如果中国现在就能吃掉大量的芯片产业,那中国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可以去看看日本人拍的有关中兴通讯在非洲项目的纪录片,看看日本人是如何羡慕中国庞大的工程师团队的。二十年前有这种可能性吗?
现在大家耿耿于怀的汽车、飞机、发动机、芯片,都是西方发达国家的高端技术产品,正是这些产品中所蕴含的复杂技术,让中国产业界暂时不能够占领市场。反过来说,中国建国100年就从啥也不懂的农业国一跃掌握发达国家所有高新技术,这是不可能的。对于这一点需要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高端技术短期内我门攻克不了,但我们在不远的将来还是能攻克。http://www.dooo.cc/2015/10/38996.shtml?url_type=39&object_type=webpage&pos=1
什么时候了还信这个
2loude,那你信什么。
    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推论,发达国家要维持其发达,必须将科技作为核心来支持。但是我们今天又看到,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

    发达国家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是猪头三!这么浅显得道理,连作者这种水平都能分析出来,他们死活就是认识不到,哎,真是智商让猪拱了!
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上看,诺贝尔奖(科学类)就是个添头。它代表了一部分和普通民众和商业化距离十万八千里的科学进展。中国要想在这个方面获奖,无疑是在浪费金钱。这种奖项所奖励的科学进展,现阶段对提升中国产业水平、人民生活、国家实力,一点用处都没有。

说的太有道理了,西方科技已经走入死胡同了,盲目追求诺贝尔奖,什么量子引力场,都是花架子,根本不实用,对国力根本没有有一点提高作用
顶,威武,有希望了,星辰大海,天朝上国,高智商种族,黑鬼白皮玩蛋去,一盘大棋,一切尽在掌握
过于不理性了。

作者显然不知道产品差异化和标准壁垒,还有先发优势。
作者也显然不知道中国的发展也在给别人提供机会。
未来更可能的是,中国在60-70%类别的产品里占优势,西方发达国家在30-40%类别的产品占优势。

毕竟中国和西方7国的人口总数是2:1。
檊疂蓆腣養強力出現。
随着中国年轻人口的减少,中国人工资会越来越高,所以将来在中高端领域不见得比日韩这样的国家有优势,涨工资对中国人来说是好事,我们的目的是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不是把发达国家逼成发展中国家。
干跌 发表于 2015-10-4 18:15
从国家整体战略角度上看,诺贝尔奖(科学类)就是个添头。它代表了一部分和普通民众和商业化距离十万八千里 ...
说的太有道理了,西方科技已经走入死胡同了,盲目追求诺贝尔奖,什么量子引力场,都是花架子,根本不实用,对国力根本没有有一点提高作用
-------------------------------------------
不得不頂這句。
現在前沿物理學的發展已經對工程技術沒有什麼推動作用了。
俄赛里斯 发表于 2015-10-5 07:22
随着中国年轻人口的减少,中国人工资会越来越高,所以将来在中高端领域不见得比日韩这样的国家有优势,涨工 ...
在老齡化方面,日本是已經掉下懸崖的國家,韓國是站在懸崖邊的國家,中國是正往懸崖邁進的國家。
燕影如梭 发表于 2015-10-4 20:26
顶,威武,有希望了,星辰大海,天朝上国,高智商种族,黑鬼白皮玩蛋去,一盘大棋,一切尽在掌握
完蛋是真,有希望是假,
因爲結果是所有人一起完蛋。
所謂發達國家粉碎機,其實是科技停滯和技術擴散在經濟層面的反映。
如果大停滯的局面長此以往沒有改善的話,最後人類社會的“熱寂”必然出現。
即使沒有中國,這個角色也會由其它國家來扮演。
iPino嫖杀之全家 发表于 2015-10-5 18:06
****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日本65岁以上人口都占总人口的26.7%了,人均GDP还在3万美元以上,保持1600万以上出生人数,中国老龄化最严重时,65岁以上人口也不会超过25%。
这篇文章的逻辑从某种程度看是对的,但是根据二八定律,世界上大概只允许有20%的相对富裕人口,地球大概70亿人口,富裕人口不会超过15亿,中国一家就近14亿,中国就是粉碎再多发达国家,自己也阔不起来,除非能碾压所有发达国家,或者地球上能有100多亿人口足够容得下那么多发达国家,中短期来看这两点都不可能实现。从这个角度反推,现在我们对其他一些国家的挤压和赶超只能是暂时性的状态,高速增长完全不可持续,必然会有一个经济增长的天花板。从人均gdp的角度衡量,我们已经进入发展中国家陷阱这个阶段,从全球人口的大格局来看我们是没有可能马上跨过这个阶段的,这就涉及到高层是如何看待战略机遇期的问题,如果都是台湾人林毅夫那套说辞就坏事了,社会必出乱子,倒在这个阶段的国家真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