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舟长征6和11号 为何需要那么多快速响应火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6:48:17
2015-09-30 09:13 观察者网         施洋
核心提示: 一连两周,两种全新的长征火箭先后上天,分别完成了两次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而在相关的媒体报道中,“快速响应”这个概念被反复提及。
一连两周,两种全新的长征火箭先后上天,分别完成了两次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而在相关的媒体报道中,“快速响应”这个概念被反复提及。两种火箭,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再加上前几年两次试射成功的“快舟”系列运载火箭,为什么中国需要那么多快速响应火箭?要了解这个问题,话题不能光在火箭上,我们得谈一谈快速响应空间系统这个“上级”。

长征攀登新高峰

本周五,在央视微博不小心的“抢跑”之后,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运载4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成功。加上上周六发射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又有两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半个月内登上了发射台。在介绍这两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时,媒体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快速响应”,指出这两种运载火箭都是中国快速响应火箭之一。更有相对专业的军事媒体想到了中国此前研制的“开拓”、“飞天”和“快舟”运载火箭,虽然不少的介绍将这几种火箭的技术源头张冠李戴,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几种固体运载火箭都和军队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倒是与中国运载火箭的传统相符合——在近年研制的长征5/6等运载火箭之前,中国的长征1/2/3/4号运载火箭都是依托于东风-4/5和风暴1号发展而来,长征2号、3号虽然经过了包括捆绑、换发在内的各种改进,但其芯一级3.35米的数据却证明了他们与东风-5洲际导弹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为固体运载火箭,虽然其比冲较低,推力控制难度也更高,但是由于其燃料不需要发射前临时加注,因此火箭的准备速度远比一般的液体燃料火箭快。这种价值在分秒必争的弹道导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全球大多数的“固体运载火箭”的载荷都是核弹头——也就是各国的战略弹道导弹。而当主要航天大国在上世纪末开始研制快速响应火箭时,借助技术成熟且已经量产的固体弹道导弹作为基础研制自然成了多快好省的捷径。美国的快速响应运载火箭“米诺陶”系列就使用了美国“民兵”和“和平卫士”两种固体弹道导弹的发动机做基础,俄罗斯的“创始”号运载火箭则由SS-25弹道导弹改造而来(当然,俄罗斯用SS-18液体燃料弹道导弹改造的第聂伯河运载火箭因为无需发射前临时加注燃料,也可以算作一种大型的应急响应运载火箭)。至于在研制固体快速响应火箭上起步稍晚的中国,由于此时已经有了本国的固体弹道导弹,跟随美俄的“导弹改火箭”之路也是水到渠成。

在长征11号发射前,中国先后发展过“开拓”、“飞天”、“快舟”三个不同的固体快速响应火箭方案,但从它们没有获得“长征”这一运载火箭的官方代号来看,不难理解它们并没有进入中国未来运载火箭的谱系之中。这与它们的“东家”——航天科工集团的技术积累有关。由于航天科工最大的固体导弹型号是东风-21,因此这几款运载火箭的基本技术都来源于东风-21弹道导弹,这也体现在这几款火箭1.4米(与东风21相同)的弹径上。虽然早在2003年就取得了一次成功发射,但东风21这种中程导弹的身子骨对于运载火箭还是太弱小了,因此直接沿用东风-21前两级的“开拓1号”使用价值有限;“开拓2号”的后续发展也没有用于运载火箭;全面改进设计的“快舟”虽然获得了发展,但目前这种星箭一体的运载火箭只能发射用途单一的遥感成像卫星,其拓展能力有限;至于“飞天”这种志在外贸的产品则还没有完全成熟。

长征11号则由航天科技集团的东风-31远程弹道导弹为基础发展而来,其超过2米的直径意味着其发动机推力要比此前几个系列强大不少,其载荷能力自然也更强,虽然载荷能力也只有几百公斤,但考虑到快速响应卫星大多也只有至多几百公斤的重量,这样的能力也基本够用。从这次发射来看,火箭使用了对开的整流罩,显示其兼容不同型号太空载荷的发射能力。脱胎于弹道导弹的发射车则使其准备时间同样很短。目前的情况下,长征11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周期已经缩短到了24小时以内,比美国的“米诺陶”系列还要快。

相比之下,虽然上周发射的“长征6号”运载火箭使用了一个看似军用三用发射车的转运车(车上甚至煞有介事地涂刷了与周边环境完全不相容的平原迷彩),但无论是火箭的结构还是发射转运平台的设计都是正经的运载火箭专用,与军用导弹的关系并不明显。与动辄要运载几吨卫星的大型运载火箭不同,这种三级液氧煤油液体火箭的设计指标只是将500千克载荷送上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因此其体积和重量都大为减小,不仅可以使用轮式转运车进行运输和起竖准备,而且其发射周期也大大缩短——与传统火箭至少20-30个工作日的速度相比,发射液体燃料的长征6号的周期不超过7个工作日。

很显然,中国已经有了两种“快速响应”运载火箭,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快速响应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快速响应空间体系”这个概念说起。
根据中国《快速响应空间体系与应用》一书的介绍,快速响应空间体系是以满足特定用户(主要是战役战术用户)对空间能力的紧急需求为目标,由快速响应空间航天器、快速响应空间运载器、快速响应发射系统、指挥与应用系统组成的集合。这一描述比通常媒体和军迷了解的快速响应的范围要更加广阔。不仅用快速响应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属于这一范畴,调动太空中的卫星系统进行变轨机动也属于这一体系。在冷战中,由于美苏每年都大量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其产量之高,使得所谓的“应急响应”发射的都是与普通卫星无异的一流产品。例如在1977年的“欧加登空运”中,苏联在空运开始后第7天发射的“宇宙964”号侦察卫星便是专门用于侦察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边境地区的应急响应卫星;而美国在历次局部战争中使用的侦察卫星变轨则更是家常便饭的“应急响应”。从这一角度,搜寻MH370失联客机时中国卫星的几次变轨也算是一种“应急响应”。

比起应急响应发射,这种响应更快捷,但却是建立在本国卫星网络基本完整的基础上的。冷战后兴起的“应急响应发射”最初则是建立在对热点地区的情报需要与对本国卫星系统受到大规模打击的担忧之上的。因此应急响应发射非常强调使用这一技术对缺损的卫星网实施修复和强化。可以说这一技术是与太空战的现实威胁共同发展起来的。

既然卫星是“应急响应”,那么自然要在很短时间内发射,这对运载火箭的准备和卫星技术同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运载火箭而言,首先要能在短时间内准备,其次要能携带多种载荷,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的响应要求。而对于卫星技术,应急响应空间系统的要求要更高。它不仅要求使用国在平时就储备有部分具备特定功能的卫星之外,还要求能够根据特定的情况“定制”卫星,传统卫星制造少则数月多则几年,定制卫星则要能像组装一台兼容机一样,用几天时间快捷地将各种任务模块组装到卫星平台上。当然,还有更快的应急响应——那就是像战备值班的导弹一样,已经组装完毕,可以随时发射的应急响应卫星。

根据这三种不同的响应方式,我们大致能将国内的各种应急响应卫星排个座次:星箭一体的“快舟”反应速度最快,可以迅速从储存状态取出发射执行任务,但是载荷单一,任务弹性较差;长征11号可以用24小时完成准备,可以根据需要将储备好的卫星直接与火箭对接后发射使用;长征6号则用于那些需要组装的小卫星,用来在几天后发射使用,更高效率地完成相关任务。至于更先进、运载能力更强的应急响应火箭,则要看中国未来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进展情况。

http://www.cannews.com.cn/2015/0930/135885.shtml2015-09-30 09:13 观察者网         施洋
核心提示: 一连两周,两种全新的长征火箭先后上天,分别完成了两次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而在相关的媒体报道中,“快速响应”这个概念被反复提及。
一连两周,两种全新的长征火箭先后上天,分别完成了两次一箭多星的发射任务。而在相关的媒体报道中,“快速响应”这个概念被反复提及。两种火箭,一种固体,一种液体,再加上前几年两次试射成功的“快舟”系列运载火箭,为什么中国需要那么多快速响应火箭?要了解这个问题,话题不能光在火箭上,我们得谈一谈快速响应空间系统这个“上级”。

长征攀登新高峰

本周五,在央视微博不小心的“抢跑”之后,长征11号固体运载火箭运载4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发射成功。加上上周六发射的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又有两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在半个月内登上了发射台。在介绍这两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时,媒体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快速响应”,指出这两种运载火箭都是中国快速响应火箭之一。更有相对专业的军事媒体想到了中国此前研制的“开拓”、“飞天”和“快舟”运载火箭,虽然不少的介绍将这几种火箭的技术源头张冠李戴,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几种固体运载火箭都和军队的中远程弹道导弹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倒是与中国运载火箭的传统相符合——在近年研制的长征5/6等运载火箭之前,中国的长征1/2/3/4号运载火箭都是依托于东风-4/5和风暴1号发展而来,长征2号、3号虽然经过了包括捆绑、换发在内的各种改进,但其芯一级3.35米的数据却证明了他们与东风-5洲际导弹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为固体运载火箭,虽然其比冲较低,推力控制难度也更高,但是由于其燃料不需要发射前临时加注,因此火箭的准备速度远比一般的液体燃料火箭快。这种价值在分秒必争的弹道导弹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因此全球大多数的“固体运载火箭”的载荷都是核弹头——也就是各国的战略弹道导弹。而当主要航天大国在上世纪末开始研制快速响应火箭时,借助技术成熟且已经量产的固体弹道导弹作为基础研制自然成了多快好省的捷径。美国的快速响应运载火箭“米诺陶”系列就使用了美国“民兵”和“和平卫士”两种固体弹道导弹的发动机做基础,俄罗斯的“创始”号运载火箭则由SS-25弹道导弹改造而来(当然,俄罗斯用SS-18液体燃料弹道导弹改造的第聂伯河运载火箭因为无需发射前临时加注燃料,也可以算作一种大型的应急响应运载火箭)。至于在研制固体快速响应火箭上起步稍晚的中国,由于此时已经有了本国的固体弹道导弹,跟随美俄的“导弹改火箭”之路也是水到渠成。

在长征11号发射前,中国先后发展过“开拓”、“飞天”、“快舟”三个不同的固体快速响应火箭方案,但从它们没有获得“长征”这一运载火箭的官方代号来看,不难理解它们并没有进入中国未来运载火箭的谱系之中。这与它们的“东家”——航天科工集团的技术积累有关。由于航天科工最大的固体导弹型号是东风-21,因此这几款运载火箭的基本技术都来源于东风-21弹道导弹,这也体现在这几款火箭1.4米(与东风21相同)的弹径上。虽然早在2003年就取得了一次成功发射,但东风21这种中程导弹的身子骨对于运载火箭还是太弱小了,因此直接沿用东风-21前两级的“开拓1号”使用价值有限;“开拓2号”的后续发展也没有用于运载火箭;全面改进设计的“快舟”虽然获得了发展,但目前这种星箭一体的运载火箭只能发射用途单一的遥感成像卫星,其拓展能力有限;至于“飞天”这种志在外贸的产品则还没有完全成熟。

长征11号则由航天科技集团的东风-31远程弹道导弹为基础发展而来,其超过2米的直径意味着其发动机推力要比此前几个系列强大不少,其载荷能力自然也更强,虽然载荷能力也只有几百公斤,但考虑到快速响应卫星大多也只有至多几百公斤的重量,这样的能力也基本够用。从这次发射来看,火箭使用了对开的整流罩,显示其兼容不同型号太空载荷的发射能力。脱胎于弹道导弹的发射车则使其准备时间同样很短。目前的情况下,长征11号运载火箭的发射周期已经缩短到了24小时以内,比美国的“米诺陶”系列还要快。

相比之下,虽然上周发射的“长征6号”运载火箭使用了一个看似军用三用发射车的转运车(车上甚至煞有介事地涂刷了与周边环境完全不相容的平原迷彩),但无论是火箭的结构还是发射转运平台的设计都是正经的运载火箭专用,与军用导弹的关系并不明显。与动辄要运载几吨卫星的大型运载火箭不同,这种三级液氧煤油液体火箭的设计指标只是将500千克载荷送上7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因此其体积和重量都大为减小,不仅可以使用轮式转运车进行运输和起竖准备,而且其发射周期也大大缩短——与传统火箭至少20-30个工作日的速度相比,发射液体燃料的长征6号的周期不超过7个工作日。

很显然,中国已经有了两种“快速响应”运载火箭,但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快速响应体系已经构建起来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要从“快速响应空间体系”这个概念说起。
根据中国《快速响应空间体系与应用》一书的介绍,快速响应空间体系是以满足特定用户(主要是战役战术用户)对空间能力的紧急需求为目标,由快速响应空间航天器、快速响应空间运载器、快速响应发射系统、指挥与应用系统组成的集合。这一描述比通常媒体和军迷了解的快速响应的范围要更加广阔。不仅用快速响应运载火箭发射卫星属于这一范畴,调动太空中的卫星系统进行变轨机动也属于这一体系。在冷战中,由于美苏每年都大量制造和发射人造卫星,其产量之高,使得所谓的“应急响应”发射的都是与普通卫星无异的一流产品。例如在1977年的“欧加登空运”中,苏联在空运开始后第7天发射的“宇宙964”号侦察卫星便是专门用于侦察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边境地区的应急响应卫星;而美国在历次局部战争中使用的侦察卫星变轨则更是家常便饭的“应急响应”。从这一角度,搜寻MH370失联客机时中国卫星的几次变轨也算是一种“应急响应”。

比起应急响应发射,这种响应更快捷,但却是建立在本国卫星网络基本完整的基础上的。冷战后兴起的“应急响应发射”最初则是建立在对热点地区的情报需要与对本国卫星系统受到大规模打击的担忧之上的。因此应急响应发射非常强调使用这一技术对缺损的卫星网实施修复和强化。可以说这一技术是与太空战的现实威胁共同发展起来的。

既然卫星是“应急响应”,那么自然要在很短时间内发射,这对运载火箭的准备和卫星技术同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运载火箭而言,首先要能在短时间内准备,其次要能携带多种载荷,这样才能适应不同的响应要求。而对于卫星技术,应急响应空间系统的要求要更高。它不仅要求使用国在平时就储备有部分具备特定功能的卫星之外,还要求能够根据特定的情况“定制”卫星,传统卫星制造少则数月多则几年,定制卫星则要能像组装一台兼容机一样,用几天时间快捷地将各种任务模块组装到卫星平台上。当然,还有更快的应急响应——那就是像战备值班的导弹一样,已经组装完毕,可以随时发射的应急响应卫星。

根据这三种不同的响应方式,我们大致能将国内的各种应急响应卫星排个座次:星箭一体的“快舟”反应速度最快,可以迅速从储存状态取出发射执行任务,但是载荷单一,任务弹性较差;长征11号可以用24小时完成准备,可以根据需要将储备好的卫星直接与火箭对接后发射使用;长征6号则用于那些需要组装的小卫星,用来在几天后发射使用,更高效率地完成相关任务。至于更先进、运载能力更强的应急响应火箭,则要看中国未来大型固体火箭发动机的进展情况。

http://www.cannews.com.cn/2015/0930/135885.shtml
长征11药柱人工雕刻的,雕刻一件要一个月,快速响应也就是生产好的、库存的那些吧。具体见雕刻致残八股文。
长征11药柱人工雕刻的,雕刻一件要一个月,快速响应也就是生产好的、库存的那些吧。具体见雕刻致残八股文。
药柱为什么要手工雕刻呢,难道是机器切削修剪会出现意外?
无敌金王 发表于 2015-10-2 12:46
药柱为什么要手工雕刻呢,难道是机器切削修剪会出现意外?
不知道,可能像劳斯莱斯,纯手工才高档嘛
不知道,可能像劳斯莱斯,纯手工才高档嘛
不可能,111
无敌金王 发表于 2015-10-2 12:46
药柱为什么要手工雕刻呢,难道是机器切削修剪会出现意外?
可能是需求小用机器太贵吧
许狒狒死对头 发表于 2015-10-2 17:52
可能是需求小用机器太贵吧
跟随古代英国手工业者的步伐,用行动反对“机器吃人”。
目前,火药整形无法完全用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这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
黑火药 发表于 2015-10-2 21:36
目前,火药整形无法完全用机械来代替手工操作,这在世界上都是一个难题。
3D打印精准样模—翻造金属模——精机加工—人工达标精准样模—微量仿形机加工生产(强风或惰性气体流防升温),这可行否


快舟是星箭一体化的定制设计---融合了“上面级航天器”、快速检测和发射等技术,以星箭组合体的方式出厂并长期储存,需要时开箱检测后让发射车拉到指定位置即可快速发射------非常明显的与另外两个对象的差别(就是军用准备的)----这个对应美国人搞的ORS/Tacsat(快速响应/战术卫星)---缩短发射时间,缩短/取消在轨检测和矫正过程同时要满足低成本,入轨后即可投入军事使用(弥补战时的战术侦查,监视与通信能力),载荷本身在轨的控制也和通常的卫星是有区别的

来源:《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5期  作者:李长海;刘佳妮;
应急空间飞行器技术阵地贮存管理探析
收藏本文  分享
应急空间飞行器(简称“产品”)是一类快速集成、快速入轨、快速实现、具有星箭一体化创新特点的新概念飞行器[1]。技术阵地是“产品”交付部队后,技术分队对其进行贮存和技术准备的场地,通常由贮存库、装配测试间、转运和阵地保障设施等组成,用于完成“产品”的贮存、装配和水平测试[2]。技术阵地贮存管理,是为使“产品”在贮存中处于良好技术状态而采取的相关活动和措施。加强技术阵地贮存管理研究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技术阵地建设水平和促进“产品”管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技术阵地贮存管理的任务与特点常规空间飞行器通常是研制1颗、生产1颗、发射1颗,而“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导弹武器一样,批量生产,长期贮备,一次性使用[3]。因而,“产品”技术阵地贮存,是其交付部队后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部队装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4]。1.1任务技术阵地贮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1)确保“产品”的贮存性能“产品”主要由固体小运载、一体化共用服务舱、有效载荷等构成,其单元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对贮存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有较高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的监控力度,保证“产品”的贮存环境[5]


CZ-11是固发(发射常规的小卫星),CZ-6是煤油-----更适合民用




快舟是星箭一体化的定制设计---融合了“上面级航天器”、快速检测和发射等技术,以星箭组合体的方式出厂并长期储存,需要时开箱检测后让发射车拉到指定位置即可快速发射------非常明显的与另外两个对象的差别(就是军用准备的)----这个对应美国人搞的ORS/Tacsat(快速响应/战术卫星)---缩短发射时间,缩短/取消在轨检测和矫正过程同时要满足低成本,入轨后即可投入军事使用(弥补战时的战术侦查,监视与通信能力),载荷本身在轨的控制也和通常的卫星是有区别的

来源:《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05期  作者:李长海;刘佳妮;
应急空间飞行器技术阵地贮存管理探析
收藏本文  分享
应急空间飞行器(简称“产品”)是一类快速集成、快速入轨、快速实现、具有星箭一体化创新特点的新概念飞行器[1]。技术阵地是“产品”交付部队后,技术分队对其进行贮存和技术准备的场地,通常由贮存库、装配测试间、转运和阵地保障设施等组成,用于完成“产品”的贮存、装配和水平测试[2]。技术阵地贮存管理,是为使“产品”在贮存中处于良好技术状态而采取的相关活动和措施。加强技术阵地贮存管理研究是现实的客观要求,对于提高技术阵地建设水平和促进“产品”管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1技术阵地贮存管理的任务与特点常规空间飞行器通常是研制1颗、生产1颗、发射1颗,而“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它与导弹武器一样,批量生产,长期贮备,一次性使用[3]。因而,“产品”技术阵地贮存,是其交付部队后寿命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部队装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4]。1.1任务技术阵地贮存管理的主要任务是:1)确保“产品”的贮存性能“产品”主要由固体小运载、一体化共用服务舱、有效载荷等构成,其单元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对贮存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有较高要求。因此,需要加强对温、湿度和空气洁净度的监控力度,保证“产品”的贮存环境[5]


CZ-11是固发(发射常规的小卫星),CZ-6是煤油-----更适合民用

130359jf55988eem35k91o.jpg (70.7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3 06:08 上传


222128dbma1xzdmbtgh02s.jpg (61.5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0-3 06:08 上传

3D打印精准样模—翻造金属模——精机加工—人工达标精准样模—微量仿形机加工生产(强风或惰性气体流防升 ...
好像每个药柱都不能完全一样的雕刻,所以无法机械化。我是这个理解的
3D打印精准样模—翻造金属模——精机加工—人工达标精准样模—微量仿形机加工生产(强风或惰性气体流防升 ...
我8楼的话是那个微整形固体火箭装药的新闻里面的原文。
固体火箭装药貌似是在“药”还是“液体”的情况下直接装到固体火箭的壳体的。
你上面说的没看出来的固体火箭装药无余量有什么关联啊。
怕静电,这个活就像瓦工一样,机械的不方便。
yaowandang 发表于 2015-10-3 07:40
好像每个药柱都不能完全一样的雕刻,所以无法机械化。我是这个理解的
每个药柱都不能完全一样的雕刻?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说有很多种规格、形制吧,这不是艺术品,绝对不会追求个性化的
黑火药 发表于 2015-10-3 11:50
我8楼的话是那个微整形固体火箭装药的新闻里面的原文。
固体火箭装药貌似是在“药”还是“液体”的情况 ...
我是就大家说的【每个必须人工雕刻】问题展开工艺改进想象,与固体火箭装药无余量没有有什么关联从你的话中我得知可能是液态转入自行凝固,那就不存在雕不雕得精准的事了
黄鹤楼上看 发表于 2015-10-3 19:43
我是就大家说的【每个必须人工雕刻】问题展开工艺改进想象,与固体火箭装药无余量没有有什么关联{:handsh ...
这个微整形具体怎样我也不清楚。
是将装药所有的面都用刀修一遍,还是看情况而定有的多修、有的少修、有的不修,我也不清楚。
快舟长征6和11号 为何需要那么多快速响应火箭?
=====================================

一旦爆发世界大战,中美两国必然会大规模袭击对方星座,尤其是美国,不把中国海洋监视卫星全都打瞎,在DF2126面前他的航母编队根本保不住。

你现在懂了吧?  快速响应火箭是用来补卫星的

黑火药 发表于 2015-10-3 20:01
这个微整形具体怎样我也不清楚。
是将装药所有的面都用刀修一遍,还是看情况而定有的多修、有的少修、有 ...


如果是固体装筒,不可能是对药筒修正,药筒壁的立体精准度应该是万分位以上的精准的(各种先进的机加工手段完全能保证),就剩下是药在固形后出膜时造成的形变,影响到无余量装筒。如果是这样,是可以机械仿形精磨加工的。问题是这个药固态硬度可能是很低的,不适合提前精加工,因为从保存它的包装体内拿出来又会有形变,这就麻烦了,每个战位或二线战位都需要一个削药工了。这种情形那得类似装子弹一样解决,最里层包装成一并装筒,并保证无余量。
      这里还有位同志认为是液态无余量加注后凝固的。但可能存在凝固时间长或需要在什么外界技术条件才能完成凝固,这就不符合实战需要的固态反应做功的时间与环境要求了。大概还是预先凝固,临战装填的。
黑火药 发表于 2015-10-3 20:01
这个微整形具体怎样我也不清楚。
是将装药所有的面都用刀修一遍,还是看情况而定有的多修、有的少修、有 ...


如果是固体装筒,不可能是对药筒修正,药筒壁的立体精准度应该是万分位以上的精准的(各种先进的机加工手段完全能保证),就剩下是药在固形后出膜时造成的形变,影响到无余量装筒。如果是这样,是可以机械仿形精磨加工的。问题是这个药固态硬度可能是很低的,不适合提前精加工,因为从保存它的包装体内拿出来又会有形变,这就麻烦了,每个战位或二线战位都需要一个削药工了。这种情形那得类似装子弹一样解决,最里层包装成一并装筒,并保证无余量。
      这里还有位同志认为是液态无余量加注后凝固的。但可能存在凝固时间长或需要在什么外界技术条件才能完成凝固,这就不符合实战需要的固态反应做功的时间与环境要求了。大概还是预先凝固,临战装填的。
yaowandang 发表于 2015-10-3 07:40
好像每个药柱都不能完全一样的雕刻,所以无法机械化。我是这个理解的
我的理解是雕刻的药柱形状能够决定燃烧的顺序(好像新闻里说了的),反正不是很明白
打仗了,星星被毁了,要补充,用液体的,太慢,固体的可以快速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