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试飞技术研究书写航空工业腾飞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8:37:14
2015-09-28 12:05 中国航空报
核心提示: 翻开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每一型航空产品的定型,都凝聚着航空试飞人对技术前沿的无限追求和突破。试飞技术研究将责任与使命落实为具体行动,助力航空试飞人用实力让“航空报国”的情怀落地,催生了中航工业百花齐放。

翻开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每一型航空产品的定型,都凝聚着航空试飞人对技术前沿的无限追求和突破。试飞技术研究将责任与使命落实为具体行动,助力航空试飞人用实力让“航空报国”的情怀落地,催生了中航工业百花齐放。

试飞中心成立56年来,一代代航空试飞人栉风沐雨、搏击蓝天,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谱写了无数辉煌;56年来,中国航空试飞试验理论不断丰富,试验方法不断升级,试验技术和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加快了航空工业脱胎换骨的发展进程;56年来,试飞中心瞄准国际航空技术发展趋势,坚持自力更生,矢志创新,在曲折中突破多变之局,有力助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力更生 展现世纪风采

准确地说,中国的飞行试验技术研究工作起步于1959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原空军十一航校的旧址上,第一代航空试飞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提出了“一边建设,一边研究,迅速发展,逐步建成”的方针,为飞行创造条件。凭着“用脸盆给飞机加油”的精神,靠着原苏联专家遗留下的几本油印的技术小册子,试飞中心在1960年6月17日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飞行试验的第一架次,为试飞技术的发展打响了“第一枪”。随后,红专502鉴定试飞、651发动机、歼5、歼6、强5飞机的飞行试验研究任务接踵而至,试飞中心很快掌握了从亚音速到超音速飞机的飞机性能试飞的科学规律和动力装置的基本试飞方法,初步具备了飞机航电武器系统的鉴定试飞能力。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试飞中心顶住“文革”动乱干扰,完成了多个型号飞机、发动机试飞,在尾旋试飞、气动导数和颤振试飞等高难度、高风险科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试飞测试系统和设备。同期,试飞中心系统科学地建成了100多个专业和相应的科研设施,形成了一批专业齐全的科研骨干队伍。

20世纪80年代,随着测绘和自行研制的飞机型号相继增加,越来越多的设计问题使飞行试验更加复杂化。试飞中心及时建立了型号试飞行政与技术的矩阵管理系统,强化了不同专业单位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大大提高了试飞效率。

至1996年首届珠海航展,歼8Ⅱ首次公开亮相,世人突然发现,中国航空飞行试验技术的发展已悄然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加速度发展模式”,试飞中心以令世界惊讶的速度优质地完成了多型飞机、发动机和航空武器的定型试飞,并在重大军民用飞机鉴定试飞和适航取证试飞上取得关键突破。然而,更令世界关注的是,试飞中心的预先研究水平迅速提高,以变稳技术研究为代表的一大批成果让他们看到了航空试飞人打破中国战斗机研制水平距离国际前沿存在“两代之差”的坚定信心。

矢志创新 成就历史跨越

2008年第七届珠海航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横空出世,迅速拉近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中国航空工业从推出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战斗机到第三代战斗机仅用了12年时间。

有专家说,歼10的试飞之路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除了新的试飞项目和新的试飞方法,技术管理理念也有许多标新之处。按照“一个试飞总体方案,一个彼此衔接的试飞计划,一套贯穿始终的测试系统,一支聚设计、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试飞队伍”的方针,试飞中心不仅要抓飞机状态,管技术分析,还要为研制服务,并充分利用型号试飞平台提高飞行试验技术,完善试飞设施,培养试飞人才。

12年时间,通过对使命的深思与升华,试飞中心确立了“打造世界一流试飞机构”的战略目标,结合型号任务展开试飞技术管理创新,对矩阵管理、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使其日益成为构筑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动力。

12年时间,试飞中心依靠“自我为主,建立健全我们自己的航空技术体系”,研制开发了多个新型系统,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试飞方法、测试监控、数据处理、维修保障、试飞驾驶等技术创新,确保了试飞安全和效率。专家鉴定:歼10试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试飞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试飞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2年时间,试飞中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将飞机的飞行包线推向前所未有的边界,采用了以往从未采用的试飞技术,进行了以往未曾进行过的试飞科目,在人机闭环飞行品质试飞、飞控稳定裕度试飞、利用颤振激励系统(FES)进行的颤振/气动伺服弹性试飞、迎角限制边界的大迎角试飞、进发匹配试飞、全机载荷测量、电子战、三性和综保评估、环境可靠性试飞以及自带工质和负载的应急动力系统(EPS)它机试飞、机动状态下的它机弹射试飞等新技术和新项目试飞中成功突围。

12年时间,试飞中心自主研制出的数据采集系统实是上实是系统在试飞中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系统在国内首次攻克了包括三代机、飞控等一大批专用采集器研制技术,磁(带)遥(测)视(频)三合一的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系统总采样率达8MB/S,地面监控参数达2000个,总速率达3MB/S,监控显示画面约60幅,使80%的试飞数据做到了实时和准实时处理。以ADAS/GDAS研制成功为标志,中国航空试飞测试技术全面进入综合测试阶段,测试技术实现与国际接轨。有媒体评论说,“ADAS/GDAS成功树立中国试飞测试技术发展里程碑,我国的测试系统建设从‘交钥匙工程’的成套引进方式转为自行进行系统设计、部分测试设备自行开发、自行调试和系统集成、自行完成鉴定试飞的建设模式。”

12年时间,弹指一挥间,试飞中心以型号为牵引,成功实现了以定型试飞为主向定型试飞与研究性试飞并举的转变,以有人驾驶飞行器飞行试验为主向飞机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飞行试验并举的转变,以飞行试验为主向飞行试验与拓展航空器研发并举的转变。同期,试飞中心在试飞指南、规范、软件、情报、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将预研工作与未来型号发展相结合、与科研室业务发展相结合、与新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埋首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工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国航空工业“井喷式”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再造魂魄 助力大国博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014年11月11日,中航工业史上最强装备阵容聚集珠海,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开放自信的力量与形象。在这种开放自信中,我们看到了试飞中心以勇于创新赢得突破、以不懈创新赢得空间、以开放创新赢得进步的载梦跃升。

以“航空情托举中国梦”,试飞中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拓宽试飞道路、突破关键技术、提升科研能力上奋发有为,铺就了更多新机的通天大路。

对标美国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美国爱德华空军试飞中心及波音公司试飞鉴定部门,试飞中心通过科技部和飞行试验技术与工程中心两级技术发展管理部门将飞行试验专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预先研究和型号试飞支持技术、试飞专业规划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最小行政单元、最小技术单元”的作用发挥,在跨专业专项研究项目管理机制的探索等方面取得成功。

“十二五”以来,试飞中心自筹创新基金,以“平等竞争、择优资助、立足自主、鼓励创新”的原则激励各科研单位完成了大量航空支撑、总装共性技术和总装目标特性等任务,不断强化前瞻性研究,夯实技术战略储备。在实践中,试飞中心突出型号任务带动技术发展的主题,持续开展型号试飞支持技术项目研究,型号项目不断扩展;以型号任务为牵引,突破了多项发动机专项维修技术、试验机设计改装技术等,有力支撑了型号任务和产品研发;以标准规范建设促试飞技术沉淀,完成新增、修订标准和规范百余项,逐步完善了民机适航试飞管理体系,并在飞行试验指南的编写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着眼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及作战理念更新等新技术领域的背景型号、演示验证等试飞需求,试飞中心建立了行政单位技术发展履历,并总结各专业技术发展现状,形成“飞行试验关键技术图谱”,以此指导各项技术研究工作,促进了关键技术成熟度快速提高。通过对基础类技术、发展类技术、预研类技术和探索类技术的细分,试飞中心在技术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了针对性指导和控制,使得关键技术研究脉络更加清晰,技术发展“综合效益”更加显著。

以产品“成果树”为导向牵引关键技术发展,试飞中心有效利用项目资源,系统串联技术研究工作,促进了技术发展与科研任务有效融合、相互推进。

2014年,试飞中心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网络化通用机载测试系统。利用该项目的8大关键技术突破、10余项技术创新及一套适合于科研试飞未来发展的综合遥测网络标准,试飞中心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拓展产品研发范围和定制服务,在大型试验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范围内形成战略产业和支柱产品,服务于航空、航天、兵器等军工领域的试验测试,逐步取代国外进口。而“十四五”期间,试飞中心将以“飞机健康管理系统(PHM)”研发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在国内探索研发信息化条件下的军用网络及其测试产品、武器装备的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军工领域形成列装。

起步于一穷二白,中国航空试飞技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航空工业发展差距方面的深层次变化: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背后是试飞中心综合飞行试验实力的整体跃升。放眼世界航空工业大舞台,试飞中心将以“数字化试飞”的新理念促进飞行试验技术转型升级,继续在试飞精确化预测与分析、基于能力的联合试飞和综合试飞、空天地一体化试飞综合测试、试验机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http://www.cannews.com.cn/2015/0928/135711.shtml2015-09-28 12:05 中国航空报
核心提示: 翻开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每一型航空产品的定型,都凝聚着航空试飞人对技术前沿的无限追求和突破。试飞技术研究将责任与使命落实为具体行动,助力航空试飞人用实力让“航空报国”的情怀落地,催生了中航工业百花齐放。

翻开新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每一型航空产品的定型,都凝聚着航空试飞人对技术前沿的无限追求和突破。试飞技术研究将责任与使命落实为具体行动,助力航空试飞人用实力让“航空报国”的情怀落地,催生了中航工业百花齐放。

试飞中心成立56年来,一代代航空试飞人栉风沐雨、搏击蓝天,为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谱写了无数辉煌;56年来,中国航空试飞试验理论不断丰富,试验方法不断升级,试验技术和水平得到了整体提升,加快了航空工业脱胎换骨的发展进程;56年来,试飞中心瞄准国际航空技术发展趋势,坚持自力更生,矢志创新,在曲折中突破多变之局,有力助推了我国航空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自力更生 展现世纪风采

准确地说,中国的飞行试验技术研究工作起步于1959年,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原空军十一航校的旧址上,第一代航空试飞人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提出了“一边建设,一边研究,迅速发展,逐步建成”的方针,为飞行创造条件。凭着“用脸盆给飞机加油”的精神,靠着原苏联专家遗留下的几本油印的技术小册子,试飞中心在1960年6月17日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飞行试验的第一架次,为试飞技术的发展打响了“第一枪”。随后,红专502鉴定试飞、651发动机、歼5、歼6、强5飞机的飞行试验研究任务接踵而至,试飞中心很快掌握了从亚音速到超音速飞机的飞机性能试飞的科学规律和动力装置的基本试飞方法,初步具备了飞机航电武器系统的鉴定试飞能力。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试飞中心顶住“文革”动乱干扰,完成了多个型号飞机、发动机试飞,在尾旋试飞、气动导数和颤振试飞等高难度、高风险科目上取得重大突破,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代试飞测试系统和设备。同期,试飞中心系统科学地建成了100多个专业和相应的科研设施,形成了一批专业齐全的科研骨干队伍。

20世纪80年代,随着测绘和自行研制的飞机型号相继增加,越来越多的设计问题使飞行试验更加复杂化。试飞中心及时建立了型号试飞行政与技术的矩阵管理系统,强化了不同专业单位间的配合和信息交流,大大提高了试飞效率。

至1996年首届珠海航展,歼8Ⅱ首次公开亮相,世人突然发现,中国航空飞行试验技术的发展已悄然开启了中国航空工业“加速度发展模式”,试飞中心以令世界惊讶的速度优质地完成了多型飞机、发动机和航空武器的定型试飞,并在重大军民用飞机鉴定试飞和适航取证试飞上取得关键突破。然而,更令世界关注的是,试飞中心的预先研究水平迅速提高,以变稳技术研究为代表的一大批成果让他们看到了航空试飞人打破中国战斗机研制水平距离国际前沿存在“两代之差”的坚定信心。

矢志创新 成就历史跨越

2008年第七届珠海航展,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三代战斗机歼10横空出世,迅速拉近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中国航空工业从推出自主研发的第二代战斗机到第三代战斗机仅用了12年时间。

有专家说,歼10的试飞之路是一条开拓创新之路。除了新的试飞项目和新的试飞方法,技术管理理念也有许多标新之处。按照“一个试飞总体方案,一个彼此衔接的试飞计划,一套贯穿始终的测试系统,一支聚设计、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试飞队伍”的方针,试飞中心不仅要抓飞机状态,管技术分析,还要为研制服务,并充分利用型号试飞平台提高飞行试验技术,完善试飞设施,培养试飞人才。

12年时间,通过对使命的深思与升华,试飞中心确立了“打造世界一流试飞机构”的战略目标,结合型号任务展开试飞技术管理创新,对矩阵管理、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等进行了有益探索,并使其日益成为构筑核心竞争能力的重要动力。

12年时间,试飞中心依靠“自我为主,建立健全我们自己的航空技术体系”,研制开发了多个新型系统,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试飞方法、测试监控、数据处理、维修保障、试飞驾驶等技术创新,确保了试飞安全和效率。专家鉴定:歼10试飞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试飞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试飞技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2年时间,试飞中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将飞机的飞行包线推向前所未有的边界,采用了以往从未采用的试飞技术,进行了以往未曾进行过的试飞科目,在人机闭环飞行品质试飞、飞控稳定裕度试飞、利用颤振激励系统(FES)进行的颤振/气动伺服弹性试飞、迎角限制边界的大迎角试飞、进发匹配试飞、全机载荷测量、电子战、三性和综保评估、环境可靠性试飞以及自带工质和负载的应急动力系统(EPS)它机试飞、机动状态下的它机弹射试飞等新技术和新项目试飞中成功突围。

12年时间,试飞中心自主研制出的数据采集系统实是上实是系统在试飞中发挥出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系统在国内首次攻克了包括三代机、飞控等一大批专用采集器研制技术,磁(带)遥(测)视(频)三合一的系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系统总采样率达8MB/S,地面监控参数达2000个,总速率达3MB/S,监控显示画面约60幅,使80%的试飞数据做到了实时和准实时处理。以ADAS/GDAS研制成功为标志,中国航空试飞测试技术全面进入综合测试阶段,测试技术实现与国际接轨。有媒体评论说,“ADAS/GDAS成功树立中国试飞测试技术发展里程碑,我国的测试系统建设从‘交钥匙工程’的成套引进方式转为自行进行系统设计、部分测试设备自行开发、自行调试和系统集成、自行完成鉴定试飞的建设模式。”

12年时间,弹指一挥间,试飞中心以型号为牵引,成功实现了以定型试飞为主向定型试飞与研究性试飞并举的转变,以有人驾驶飞行器飞行试验为主向飞机有人驾驶与无人驾驶飞行试验并举的转变,以飞行试验为主向飞行试验与拓展航空器研发并举的转变。同期,试飞中心在试飞指南、规范、软件、情报、信息化建设等领域取得了大量成果,将预研工作与未来型号发展相结合、与科研室业务发展相结合、与新的管理方法相结合,埋首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工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中国航空工业“井喷式”发展的趋势愈发明显。

再造魂魄 助力大国博弈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2014年11月11日,中航工业史上最强装备阵容聚集珠海,展示了中国航空工业开放自信的力量与形象。在这种开放自信中,我们看到了试飞中心以勇于创新赢得突破、以不懈创新赢得空间、以开放创新赢得进步的载梦跃升。

以“航空情托举中国梦”,试飞中心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在拓宽试飞道路、突破关键技术、提升科研能力上奋发有为,铺就了更多新机的通天大路。

对标美国德莱顿飞行研究中心、美国爱德华空军试飞中心及波音公司试飞鉴定部门,试飞中心通过科技部和飞行试验技术与工程中心两级技术发展管理部门将飞行试验专业技术体系的建设与完善、预先研究和型号试飞支持技术、试飞专业规划与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落到实处,积极推进“最小行政单元、最小技术单元”的作用发挥,在跨专业专项研究项目管理机制的探索等方面取得成功。

“十二五”以来,试飞中心自筹创新基金,以“平等竞争、择优资助、立足自主、鼓励创新”的原则激励各科研单位完成了大量航空支撑、总装共性技术和总装目标特性等任务,不断强化前瞻性研究,夯实技术战略储备。在实践中,试飞中心突出型号任务带动技术发展的主题,持续开展型号试飞支持技术项目研究,型号项目不断扩展;以型号任务为牵引,突破了多项发动机专项维修技术、试验机设计改装技术等,有力支撑了型号任务和产品研发;以标准规范建设促试飞技术沉淀,完成新增、修订标准和规范百余项,逐步完善了民机适航试飞管理体系,并在飞行试验指南的编写上取得阶段性成果。

着眼于武器装备的更新换代及作战理念更新等新技术领域的背景型号、演示验证等试飞需求,试飞中心建立了行政单位技术发展履历,并总结各专业技术发展现状,形成“飞行试验关键技术图谱”,以此指导各项技术研究工作,促进了关键技术成熟度快速提高。通过对基础类技术、发展类技术、预研类技术和探索类技术的细分,试飞中心在技术发展中进一步加强了针对性指导和控制,使得关键技术研究脉络更加清晰,技术发展“综合效益”更加显著。

以产品“成果树”为导向牵引关键技术发展,试飞中心有效利用项目资源,系统串联技术研究工作,促进了技术发展与科研任务有效融合、相互推进。

2014年,试飞中心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网络化通用机载测试系统。利用该项目的8大关键技术突破、10余项技术创新及一套适合于科研试飞未来发展的综合遥测网络标准,试飞中心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拓展产品研发范围和定制服务,在大型试验测试技术和测试设备范围内形成战略产业和支柱产品,服务于航空、航天、兵器等军工领域的试验测试,逐步取代国外进口。而“十四五”期间,试飞中心将以“飞机健康管理系统(PHM)”研发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在国内探索研发信息化条件下的军用网络及其测试产品、武器装备的智能管理系统等,在军工领域形成列装。

起步于一穷二白,中国航空试飞技术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在航空工业发展差距方面的深层次变化:从“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再到“同台竞技”,从“跟踪发展”到“自主创新”,背后是试飞中心综合飞行试验实力的整体跃升。放眼世界航空工业大舞台,试飞中心将以“数字化试飞”的新理念促进飞行试验技术转型升级,继续在试飞精确化预测与分析、基于能力的联合试飞和综合试飞、空天地一体化试飞综合测试、试验机的研究与应用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http://www.cannews.com.cn/2015/0928/135711.shtml
期待大神解毒下,我水平不够
期待大神解毒下,我水平不够
试飞技术本身的发展情况,和型号没有直接关系,不过能看出是随着型号的发展而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