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昧联储宣布放弃货币总量管理政策和西方国家准备金率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2:03:41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相继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和《加恩?圣杰曼法》,开始对存款准备制度进行调整,只要求支票账户、非个人定期账户和欧元存款账户等三类账户缴存准备金。并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目前,美联储首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只是辅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欧盟,欧元区央行仍有最低法定准备金要求,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很低,目前约为2%。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能应付其日常清算的需要。
目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已经取消了准备金制度。
1957年5月,日本确立存款准备金制度。长期以来,日本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很低,调整次数很少,调整幅度很小,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极其有限。实际上,日本央行基本上没有直接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当做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乃至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变化是放弃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最主要原因。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纯粹属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定义变得模糊不清,准确计量货币供应量的难度越来越大。1987年,美联储率先宣布不再设立M1目标。1993年,美联储又宣布放弃以任何货币总量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目标。其他诸如英国、加拿大、瑞典、日本等国也降低了货币总量目标的重要性,甚至取消了货币总量目标。这样一来,以控制货币供应,调节社会流动性为其主要功能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逐步丧失了施展的空间。
其次,存款准备率工具的冲击力过大,副作用过多。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主要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即使准备金率的一个较小的变化,也会带来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化,故频繁调整准备金率不利于货币供应的稳定。另一方面,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会迫使商业银行重新调整其资产组合政策,扰乱商业银行的经营,平添经营的不确定性,极易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所以,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并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而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不同的商业银行企业及其不同种类的存款具有不同的影响,其政策效果不易把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各国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实际上至始至终都秉持着谨慎的态度,西方发达国家很少出现频繁调整准备金的案例。
第三,金融创新的发展弱化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实际上,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影响。例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之类的非存款工具,既能充分利用货币市场融通资金,确保其理想的负债规模,又能逃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这就使得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力越来越小,最终促使许多国家的央行弱化乃至放弃货币总量这一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相继通过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和《加恩?圣杰曼法》,开始对存款准备制度进行调整,只要求支票账户、非个人定期账户和欧元存款账户等三类账户缴存准备金。并大幅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目前,美联储首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联邦基金目标利率,存款准备金制度只是辅助性的货币政策工具。欧盟,欧元区央行仍有最低法定准备金要求,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很低,目前约为2%。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准备金水平降低到了只能应付其日常清算的需要。
目前,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和瑞典等国已经取消了准备金制度。
1957年5月,日本确立存款准备金制度。长期以来,日本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很低,调整次数很少,调整幅度很小,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极其有限。实际上,日本央行基本上没有直接将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当做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逐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乃至取消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首先,央行货币政策目标的变化是放弃存款准备金工具的最主要原因。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纯粹属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金融创新的发展,货币定义变得模糊不清,准确计量货币供应量的难度越来越大。1987年,美联储率先宣布不再设立M1目标。1993年,美联储又宣布放弃以任何货币总量作为实施货币政策的目标。其他诸如英国、加拿大、瑞典、日本等国也降低了货币总量目标的重要性,甚至取消了货币总量目标。这样一来,以控制货币供应,调节社会流动性为其主要功能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逐步丧失了施展的空间。
其次,存款准备率工具的冲击力过大,副作用过多。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主要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即使准备金率的一个较小的变化,也会带来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化,故频繁调整准备金率不利于货币供应的稳定。另一方面,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会迫使商业银行重新调整其资产组合政策,扰乱商业银行的经营,平添经营的不确定性,极易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所以,存款准备金率工具并不适合作为日常的货币政策操作工具。而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不同的商业银行企业及其不同种类的存款具有不同的影响,其政策效果不易把握。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各国中央银行对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实际上至始至终都秉持着谨慎的态度,西方发达国家很少出现频繁调整准备金的案例。
第三,金融创新的发展弱化了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实际上,很多创新型金融工具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规避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影响。例如回购协议、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之类的非存款工具,既能充分利用货币市场融通资金,确保其理想的负债规模,又能逃避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约束。这就使得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对货币供给的作用力越来越小,最终促使许多国家的央行弱化乃至放弃货币总量这一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存款准备率工具的冲击力过大,副作用过多。一方面,存款准备金率工具主要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即使准备金率的一个较小的变化,也会带来货币供应量的较大变化,故频繁调整准备金率不利于货币供应的稳定。另一方面,准备金率政策的调整会迫使商业银行重新调整其资产组合政策,扰乱商业银行的经营,平添经营的不确定性,极易引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危机。

以上这一段值得盲从的中国人好好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