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反舰弹道导弹?设障、迟滞与火力战的历史经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8:04:16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战争在工业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数次重大转换。在一战爆发前,各国军事战略的核心是大规模战略机动,打击敌国纵深的经济、政治目标,迫使敌人求和。因此德军总参谋部制定的《施利芬计划》,法国总参谋部制定的《第17号计划》都是以主动的、大规模的铁路战略机动为依托,派遣百万大军向敌国纵深发动突击行动。机动战是当时各国军事思想的核心,然而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铁路机动的战略优势,却没有带来公路摩托化机动的战术优势,公路摩托化机动需要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化才能实现。这是当时欧洲各国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的科技进化。因此,德国、沙俄和法国虽然可以迅速动员大军投入前线,却没有办法持续的为前线部队提供“最后十公里”的补给。这导致施利芬计划陷入了后继无力的境地,而法国人却通过铁路和“巴黎出租车队”及时填补了战线空缺,把德军赶跑了。

上述事实说明,以工业革命结束而第二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技术条件,欧洲列强无法支撑如此大规模、长距离的机动战。此后双方逐步陷入僵化的堑壕战正是机动作战失败的结果。另一个促成堑壕战的因素在于,重工业的兴起为火炮、机枪、炸药的生产提供了足够的支持,而堑壕、铁丝网、地雷构成了复杂的人工设障体系。在人工设障系统的阻碍下,步兵徒步推进遭到了巨大的阻碍,而被迟滞的步兵线列越是在敌火力下暴露,则伤亡越严重,直至失去推进能力。机枪并不是杀伤士兵的主要因素,炮弹才是,但是如果没有机枪起到了强烈的迟滞作用,炮火将无法及时地杀伤敌人。二战时期,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飞机的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各种设障系统无法阻挡机械化的推进,而机枪、炮弹也无法阻碍装甲车辆,只有专业反坦克火炮才能够起到阻止作用,但是反坦克火炮往往威力有限,机动力差,防护薄弱。更重要的是,坦克一方拥有战术主动权,而反坦克一方则被动迎敌,坦克的数量和进攻方向总是会超过反坦克一方的预料。

反舰弹道导弹、航空兵和潜艇兵构成了新的”火力战“系统。潜艇兵扮演”迟滞系统“的作用,压迫敌人的活动空间,延缓敌人纵深攻击的速度和广度。航空兵扮演”火力压制“的角色,通过大范围、大当量投射反舰火力,压制敌人航空兵和防空反导火力的使用,阻塞敌人火力通道。反舰弹道导弹扮演”炮火覆盖“的角色,最后投入战场实现致命一击。反舰弹道导弹其实就是一种远程炮兵系统,与炮兵一样依赖于间接情报保障,依靠快速的火力反应和远距离投射,大规模杀伤敌人。但是,正如一战时期那样,如果没有设障体系的阻碍,敌人将快速通过炮火覆盖区;如果没有机枪的压制,敌人可以找到抵御炮火袭击的机会。虽然西太平洋的茫茫大海地域广阔,但如果潜艇限制了敌人的活动空间,航空兵与敌人展开了广泛的交火,那么要想找到航母的位置也就容易多了。我们最后可以通过临时发射小卫星扮演”炮兵观察员“的角色,完成终极锁定。

要想突破这种火力战系统,只有在机动力上完成一次飞跃才行,恐怕就要依靠”空天飞行“了。为了实现这种飞行能力,必须研发变循环发动机,在涡扇和冲压两种工作状态之间轮回使用。但是超燃冲压的技术难度很大,目前比较现实的是发展3.3马赫级别,3万米高空飞行的高速侦察轰炸机,来突破敌人的防线。为减少自身的信号特征,除了采用雷达隐身措施外,还要采取主动冷却技术来降低红外信号特征。这样,高空高速隐身的大型侦察打击飞机将会是未来的有力兵器。

进入20世纪以来,人类战争在工业革命、第二次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发生了数次重大转换。在一战爆发前,各国军事战略的核心是大规模战略机动,打击敌国纵深的经济、政治目标,迫使敌人求和。因此德军总参谋部制定的《施利芬计划》,法国总参谋部制定的《第17号计划》都是以主动的、大规模的铁路战略机动为依托,派遣百万大军向敌国纵深发动突击行动。机动战是当时各国军事思想的核心,然而工业革命虽然带来了铁路机动的战略优势,却没有带来公路摩托化机动的战术优势,公路摩托化机动需要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深化才能实现。这是当时欧洲各国还没有来得及完成的科技进化。因此,德国、沙俄和法国虽然可以迅速动员大军投入前线,却没有办法持续的为前线部队提供“最后十公里”的补给。这导致施利芬计划陷入了后继无力的境地,而法国人却通过铁路和“巴黎出租车队”及时填补了战线空缺,把德军赶跑了。

上述事实说明,以工业革命结束而第二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技术条件,欧洲列强无法支撑如此大规模、长距离的机动战。此后双方逐步陷入僵化的堑壕战正是机动作战失败的结果。另一个促成堑壕战的因素在于,重工业的兴起为火炮、机枪、炸药的生产提供了足够的支持,而堑壕、铁丝网、地雷构成了复杂的人工设障体系。在人工设障系统的阻碍下,步兵徒步推进遭到了巨大的阻碍,而被迟滞的步兵线列越是在敌火力下暴露,则伤亡越严重,直至失去推进能力。机枪并不是杀伤士兵的主要因素,炮弹才是,但是如果没有机枪起到了强烈的迟滞作用,炮火将无法及时地杀伤敌人。二战时期,坦克、装甲车和自行火炮、飞机的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各种设障系统无法阻挡机械化的推进,而机枪、炮弹也无法阻碍装甲车辆,只有专业反坦克火炮才能够起到阻止作用,但是反坦克火炮往往威力有限,机动力差,防护薄弱。更重要的是,坦克一方拥有战术主动权,而反坦克一方则被动迎敌,坦克的数量和进攻方向总是会超过反坦克一方的预料。

反舰弹道导弹、航空兵和潜艇兵构成了新的”火力战“系统。潜艇兵扮演”迟滞系统“的作用,压迫敌人的活动空间,延缓敌人纵深攻击的速度和广度。航空兵扮演”火力压制“的角色,通过大范围、大当量投射反舰火力,压制敌人航空兵和防空反导火力的使用,阻塞敌人火力通道。反舰弹道导弹扮演”炮火覆盖“的角色,最后投入战场实现致命一击。反舰弹道导弹其实就是一种远程炮兵系统,与炮兵一样依赖于间接情报保障,依靠快速的火力反应和远距离投射,大规模杀伤敌人。但是,正如一战时期那样,如果没有设障体系的阻碍,敌人将快速通过炮火覆盖区;如果没有机枪的压制,敌人可以找到抵御炮火袭击的机会。虽然西太平洋的茫茫大海地域广阔,但如果潜艇限制了敌人的活动空间,航空兵与敌人展开了广泛的交火,那么要想找到航母的位置也就容易多了。我们最后可以通过临时发射小卫星扮演”炮兵观察员“的角色,完成终极锁定。

要想突破这种火力战系统,只有在机动力上完成一次飞跃才行,恐怕就要依靠”空天飞行“了。为了实现这种飞行能力,必须研发变循环发动机,在涡扇和冲压两种工作状态之间轮回使用。但是超燃冲压的技术难度很大,目前比较现实的是发展3.3马赫级别,3万米高空飞行的高速侦察轰炸机,来突破敌人的防线。为减少自身的信号特征,除了采用雷达隐身措施外,还要采取主动冷却技术来降低红外信号特征。这样,高空高速隐身的大型侦察打击飞机将会是未来的有力兵器。
这个类比有点......牵强
我觉得央视说得好

反舰弹道导弹是非对称反介入作战武器
我觉得楼主说的很合理。
满太平洋布满潜艇一样不现实。
rafersd30 发表于 2015-9-5 13:07
我觉得央视说得好

反舰弹道导弹是非对称反介入作战武器
戳到点上去了。,各干各事。
猎杀m1a2 发表于 2015-9-5 13:29
满太平洋布满潜艇一样不现实。
堑壕战也不是把自己国土统统挖成沟沟壑壑啊
而是通过侦查,缜密的分析,在敌人最有可能的推进路线上,拦截敌人。
反了- -DF-26才是火力压制,航空兵仍然是炮火覆盖的主力

DF-26/21D可以在2000-4000km这个级别上压制住航母的放飞、着舰和C4I能力,给航空兵的后续打击提供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