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抗战老兵记性不靠谱,老了吹吹牛该同情还是批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4:16:38
http://bbs.rednet.cn/thread-44576209-1-1.html

即使货真价实的抗战老兵,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被媒体争相采访时,往往也会让人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确实需要他们讲述亲身经历唤起社会关注,但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他们的回忆大都非常不靠谱。

被称为“松山战役研究第一人”的余戈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国老兵和日本老兵回忆:“日本老兵撰述或口述,基本上时间地点准确,记不清的地方可以参考公刊战史修订,也可以在战友会的交流活动中彼此互证,因此可以做史料引用;中国老兵的口述或撰述,基本上是蒙太奇片段,其间偶有莫言笔法,因此更适合写小说或做电视剧。”

文化与回忆

除了手撕鬼子略显夸张外,横店抗日神剧并不离奇,很多抗战老兵的经历比横店还传奇:魏X楼老先生13岁参加八路,半年后就用炸药包炸毁一列军火专列,宋X才老先生16岁参加八路,第一仗就在拼刺刀时刺杀了三名日军,谭X老先生甚至在11岁参加游击队的第三天就参加伏击战救出了6名盟军飞行员。

虽然老兵们真谈到日军战斗力时,都普遍认为远高于中国士兵,但幸存抗战老兵大都亲自消灭过日本兵,甚至不乏四颗子弹就打死三个日军的神枪手,而抗战八年消耗步机枪子弹18亿颗,约计每3700颗杀死一名日军。(数据来自腾讯专题短史记:多少颗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日军)

人们在传播某些信息时,为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往往会有意无意强化其数量和程度,通常灾难事故发生时,人们会不自觉倾向于采信更严重的版本。老兵今天才得社会重视,本能会为增加自己的重要性添枝加叶。

对缺少文化的老人来说,离奇的夸张是常见现象。中国“长寿之乡”多在贫困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是因为老寿星们的家乡环境优良生活方式健康,而是因为他们多不识字搞不清自己的年龄,并且地方官员有挖掘宣传本地老寿星的优良传统。一个120多岁的老太太却有六十来岁的儿子,这种情形只会在少数地方反复出现。

信息污染也让老兵们的回忆看上去特别离奇。别处听来的、看到的,甚至是脑补想象出来的,很容易会植入记忆。能清楚分清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哪些是事实,哪些只是想象,哪些只是自己希望的“事实”,或对这种区分特别在意,是特殊文化熏陶的结果,中国似乎并无这样的传统。

抗战期间的中国军队,连排以下多为文盲,他们很难区分事实、传闻、想象。不可靠的回忆,一旦反复叙述,尤其是对媒体吹嘘自己的经历,很容易快速迭代升级,上次捅死一个鬼子,下次就变成两个。说多了自己甚至都会信,并且会不断巩固。

而当时的日军,士兵普遍完成小学教育,基层军官均受过中学教育,尤其是日军整体上都接受了充分的现代军事教育,不但会养成严格、准确的行为习惯,还培养出理性、缜密的思维方式。另外,日军不但多有日记习惯,很多并非参谋出身的人,也能绘制较准确的地图。

战争状态下,估算相关数字难度极大。即便是理性著称的古希腊人,他们历史中的波斯侵略军也是动辄百万。缅甸人更不含糊,他们描述古代与中国的战争史中,有一次缅甸方面出动的军队数字高达7200万,中国更是一来就好多亿,光军队里割马草的人就把缅甸军队围了三层。(出自缅甸官修正史《琉璃宫史》)

中日文化教育上的巨大落差,会出现对待数字态度上的极大差别。东京审判时,曾有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在法庭上证明亲眼目睹上万人被杀,被法庭认为技术上不可信,今天,更夸张的描述依然能出现在报纸上,譬如魏X楼老先生对记者回忆,他在炸毁军列、刀挑两名鬼子后,还参与攻克阳泉兵工厂,缴获日军山炮6000门,俘获3000日军技工。

但是,日军老兵回忆比中国老兵更准确可信,教育水平高下并不是最决定性的因素。

集体与记忆

不少心理学实验证明,在紧张混乱环境下,几乎没人能准确判断和观察发生的事实,战争是最紧张混乱的环境,尤其是战场上的士兵,其观察和记忆必定是破碎而失真的。

战场上的观察,日本兵并不比中国兵表现得更准确,但日本军队有良好的战史传统。即使日本战败,通过各式各样的战友会,组建修订了不同层级部队的战史。

这种集体战史,不但完成了上下级单位战史的对接,还可让不同个体的记忆汇集勘验,以拼接方式还原可信的战场态势,一旦确定,便集结出版,形成固化的集体记忆。

中国军队一直缺少良好的战史传统,退伍老兵有各种战友会,但组织松散,主要是联络感情,很少有固化记忆的出版物。

部队修订的官方战史,往往重政治层面的宣传教育效果,少有真正战史层面的总结梳理,往往很难据以还原战场。即使是发生不久,甚至离部队驻地不远的战斗,具体情形往往也不甚了然。

譬如1969年8月13日的新疆塔城裕民县铁列克提边防站的中苏武装冲突,官方长期报称的战场地点与实际地点偏离一公里,战斗经过一直模糊不清,后在大批军迷跟进研究后才有准确呈现。

集体记忆的有无,对抗战老兵的回忆有明显影响。共产党一方的抗战老兵,极少出现不记得自己所属部队各级番号的,只要不是嘴滑,把别人经历说成亲历,多能讲出大致的时间地点——虽然相对日军的回忆精度极差。

而国民党一方的抗战老兵,则由于六十多年忘却身份,经常会有人只记得师级和基层单位番号和军官,大量中间层级的番号被遗忘。由于缺少交流,不太容易出现其他作战单位的详细战斗过程植入自己记忆的情形。

社科院施爱东博士曾到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收集红军“四度赤水”的故事,其《口头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土城老人讲述的红色故事为例》关于历史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对比颇有启发意义。

当年红军什么装束? 50岁以下的中年人描述的红军更像电影中的红军——服装整齐,都戴八角帽,上有红五星、70岁左右的老人都说红军是灰布衣服、服装不整齐,80岁以上则说红军穿的是青布衣服,有些老人说是纯粹的黑色,而不是绿色或蓝色。

但当时发生在附近青杠坡的战斗,虽然土城镇人无一亲历,但描述却出奇的一致:“许多老人随时都能夹叙夹议地讲出一大串,尤其是说道红军为什么会失利时,各个都像是军事分析家,有些老人还会挪用桌上物品当沙盘进行讲解。”

他们对这场完全不曾参与的战斗如此全能全知,是因为“只有官方才是战斗故事的权威讲述者。故事权威的单极化以及高频讲述的强化作用,决定了故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不过,在抗战老兵的回忆是否可信这个问题上,未必与官方权威讲述的版本完全一致就是可信的,哪怕故事有足够多的准确细节。

譬如1945年2月26日,广东东江纵队一部击毙飞机失事迫降的日本陆军少将安田利喜雄(日方资料显示,安田利喜雄同日阵亡于新加坡,追授中将)。综合各方回忆,当时参战者不过十余人,但今天在媒体上找到能至少四名亲历者,他们描述的细节高度一致,但似乎并不知道对方存在。

集体记忆未必总是可靠的,张承志在《心灵史》中提到,在哲合忍耶的传说中,满清的官吏的名字都叫作“申兆林”。如果没有文字,甚至会发生最极端的情形:整个重要的历史系统都是植入的外来记忆。

西藏人坚信格萨尔王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乃至有根据19世纪的作品将其出生年份确定为公元1027/1038年的。但格萨尔王很大可能是一个西方传入西藏的故事。格萨尔(Gesar)和古罗马皇帝的头衔凯撒(Caesar)非常相似。这个王称后来东传,不但罗马后继者拜占庭帝国使用,跟拜占庭打过交道的突厥人和蒙古人也都先后引入该词。

格萨尔故事的直接来源很可能是八世纪巴克特里亚(Bactria)健陀罗地区的突厥统治者,他们使用的头衔是From Kesar,即罗马凯撒(拉丁语Roma>伊朗语言frōm-hrōm)。这个故事本是罗马凯撒打败阿拉伯军队,在藏族占据拉达克地区后流入西藏,情节不断添加,佛教化,最终藏化为格萨尔王的故事。

柯尔克孜人的超长史诗《玛纳斯》情况与之相若,靠口耳相传,导致其各版本分歧严重,大多数玛纳斯说唱者能掌握的第一部玛纳斯情节还大致相似,第二第三部也还过得去,但只有极少数会唱的后面几部,个人发挥的成分明显极为浓重。最关键的是,19世纪的版本,玛纳斯还是诺盖人的领袖,20世纪才彻底变成柯尔克孜人。

失落者的回忆

抗战老兵中那些人生成功者,回忆当年时,即便添油加醋自我吹嘘,也懂得节制。甚至有些人很少会谈抗战经历,因为他们有更显赫的经历和身份,而且抗战经历对其身份和地位,并非决定性因素。

回忆时大谈辉煌战绩的老兵,几乎个个生活境遇不良。晚景不佳,往往是他们忍不住自我放大的内在动力,他们更希望引起社会关注、同情,甚至援助和国家补偿。

前文提到曾被大量媒体报道过的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老兵池炳文,被军迷广泛质疑后,有媒体后续报道提及,池退休时仅为科级干部。即使保守看待他的履历,他退伍后的仕途发展也不算顺利。

老兵的失落或许在中国更容易发生。

从拿破仑后,欧美国家逐步形成了一套从伤残军人的抚养、安置,退伍军人的国家保障,到各种退伍军人协会的系统。而中国则对需要援助、救济的退役军人长期实行的是在地的社会化救助。

虽然幸存的抗战老兵逐渐被纳入国家优抚系统,但并不算优厚,尤其是对国民党老兵来说,一切来得未免太迟。当国家记忆突然开始强调抗战的历史地位时,他们自然会唤起早已忘却的失落。

那些生命即将终结的老兵,唯一值得一说的经历,就是抗战,无论是主动保家卫国,还是被抓壮丁卷入战争,无论是立过功,还是从未与敌人战场相遇。他们青春岁月离开父母,芒鞋千里转战异乡,用这个国家唯一不缺的血肉之躯来抵挡现代化的敌人,这些当年参战国中最苦难的士兵,能从枪弹中、饥饿疾病中幸存至今,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吹吹牛,我们应该同情性地理解。

http://bbs.rednet.cn/thread-44576209-1-1.html

即使货真价实的抗战老兵,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被媒体争相采访时,往往也会让人陷入两难困境:一方面,确实需要他们讲述亲身经历唤起社会关注,但令人尴尬的事实是,他们的回忆大都非常不靠谱。

被称为“松山战役研究第一人”的余戈先生曾这样评价中国老兵和日本老兵回忆:“日本老兵撰述或口述,基本上时间地点准确,记不清的地方可以参考公刊战史修订,也可以在战友会的交流活动中彼此互证,因此可以做史料引用;中国老兵的口述或撰述,基本上是蒙太奇片段,其间偶有莫言笔法,因此更适合写小说或做电视剧。”

文化与回忆

除了手撕鬼子略显夸张外,横店抗日神剧并不离奇,很多抗战老兵的经历比横店还传奇:魏X楼老先生13岁参加八路,半年后就用炸药包炸毁一列军火专列,宋X才老先生16岁参加八路,第一仗就在拼刺刀时刺杀了三名日军,谭X老先生甚至在11岁参加游击队的第三天就参加伏击战救出了6名盟军飞行员。

虽然老兵们真谈到日军战斗力时,都普遍认为远高于中国士兵,但幸存抗战老兵大都亲自消灭过日本兵,甚至不乏四颗子弹就打死三个日军的神枪手,而抗战八年消耗步机枪子弹18亿颗,约计每3700颗杀死一名日军。(数据来自腾讯专题短史记:多少颗子弹才能打死一名日军)

人们在传播某些信息时,为引起听者的注意和重视,往往会有意无意强化其数量和程度,通常灾难事故发生时,人们会不自觉倾向于采信更严重的版本。老兵今天才得社会重视,本能会为增加自己的重要性添枝加叶。

对缺少文化的老人来说,离奇的夸张是常见现象。中国“长寿之乡”多在贫困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不是因为老寿星们的家乡环境优良生活方式健康,而是因为他们多不识字搞不清自己的年龄,并且地方官员有挖掘宣传本地老寿星的优良传统。一个120多岁的老太太却有六十来岁的儿子,这种情形只会在少数地方反复出现。

信息污染也让老兵们的回忆看上去特别离奇。别处听来的、看到的,甚至是脑补想象出来的,很容易会植入记忆。能清楚分清自己脑子里的东西,哪些是事实,哪些只是想象,哪些只是自己希望的“事实”,或对这种区分特别在意,是特殊文化熏陶的结果,中国似乎并无这样的传统。

抗战期间的中国军队,连排以下多为文盲,他们很难区分事实、传闻、想象。不可靠的回忆,一旦反复叙述,尤其是对媒体吹嘘自己的经历,很容易快速迭代升级,上次捅死一个鬼子,下次就变成两个。说多了自己甚至都会信,并且会不断巩固。

而当时的日军,士兵普遍完成小学教育,基层军官均受过中学教育,尤其是日军整体上都接受了充分的现代军事教育,不但会养成严格、准确的行为习惯,还培养出理性、缜密的思维方式。另外,日军不但多有日记习惯,很多并非参谋出身的人,也能绘制较准确的地图。

战争状态下,估算相关数字难度极大。即便是理性著称的古希腊人,他们历史中的波斯侵略军也是动辄百万。缅甸人更不含糊,他们描述古代与中国的战争史中,有一次缅甸方面出动的军队数字高达7200万,中国更是一来就好多亿,光军队里割马草的人就把缅甸军队围了三层。(出自缅甸官修正史《琉璃宫史》)

中日文化教育上的巨大落差,会出现对待数字态度上的极大差别。东京审判时,曾有南京大屠杀的亲历者在法庭上证明亲眼目睹上万人被杀,被法庭认为技术上不可信,今天,更夸张的描述依然能出现在报纸上,譬如魏X楼老先生对记者回忆,他在炸毁军列、刀挑两名鬼子后,还参与攻克阳泉兵工厂,缴获日军山炮6000门,俘获3000日军技工。

但是,日军老兵回忆比中国老兵更准确可信,教育水平高下并不是最决定性的因素。

集体与记忆

不少心理学实验证明,在紧张混乱环境下,几乎没人能准确判断和观察发生的事实,战争是最紧张混乱的环境,尤其是战场上的士兵,其观察和记忆必定是破碎而失真的。

战场上的观察,日本兵并不比中国兵表现得更准确,但日本军队有良好的战史传统。即使日本战败,通过各式各样的战友会,组建修订了不同层级部队的战史。

这种集体战史,不但完成了上下级单位战史的对接,还可让不同个体的记忆汇集勘验,以拼接方式还原可信的战场态势,一旦确定,便集结出版,形成固化的集体记忆。

中国军队一直缺少良好的战史传统,退伍老兵有各种战友会,但组织松散,主要是联络感情,很少有固化记忆的出版物。

部队修订的官方战史,往往重政治层面的宣传教育效果,少有真正战史层面的总结梳理,往往很难据以还原战场。即使是发生不久,甚至离部队驻地不远的战斗,具体情形往往也不甚了然。

譬如1969年8月13日的新疆塔城裕民县铁列克提边防站的中苏武装冲突,官方长期报称的战场地点与实际地点偏离一公里,战斗经过一直模糊不清,后在大批军迷跟进研究后才有准确呈现。

集体记忆的有无,对抗战老兵的回忆有明显影响。共产党一方的抗战老兵,极少出现不记得自己所属部队各级番号的,只要不是嘴滑,把别人经历说成亲历,多能讲出大致的时间地点——虽然相对日军的回忆精度极差。

而国民党一方的抗战老兵,则由于六十多年忘却身份,经常会有人只记得师级和基层单位番号和军官,大量中间层级的番号被遗忘。由于缺少交流,不太容易出现其他作战单位的详细战斗过程植入自己记忆的情形。

社科院施爱东博士曾到贵州省习水县土城镇收集红军“四度赤水”的故事,其《口头知识的不确定性——以土城老人讲述的红色故事为例》关于历史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的对比颇有启发意义。

当年红军什么装束? 50岁以下的中年人描述的红军更像电影中的红军——服装整齐,都戴八角帽,上有红五星、70岁左右的老人都说红军是灰布衣服、服装不整齐,80岁以上则说红军穿的是青布衣服,有些老人说是纯粹的黑色,而不是绿色或蓝色。

但当时发生在附近青杠坡的战斗,虽然土城镇人无一亲历,但描述却出奇的一致:“许多老人随时都能夹叙夹议地讲出一大串,尤其是说道红军为什么会失利时,各个都像是军事分析家,有些老人还会挪用桌上物品当沙盘进行讲解。”

他们对这场完全不曾参与的战斗如此全能全知,是因为“只有官方才是战斗故事的权威讲述者。故事权威的单极化以及高频讲述的强化作用,决定了故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不过,在抗战老兵的回忆是否可信这个问题上,未必与官方权威讲述的版本完全一致就是可信的,哪怕故事有足够多的准确细节。

譬如1945年2月26日,广东东江纵队一部击毙飞机失事迫降的日本陆军少将安田利喜雄(日方资料显示,安田利喜雄同日阵亡于新加坡,追授中将)。综合各方回忆,当时参战者不过十余人,但今天在媒体上找到能至少四名亲历者,他们描述的细节高度一致,但似乎并不知道对方存在。

集体记忆未必总是可靠的,张承志在《心灵史》中提到,在哲合忍耶的传说中,满清的官吏的名字都叫作“申兆林”。如果没有文字,甚至会发生最极端的情形:整个重要的历史系统都是植入的外来记忆。

西藏人坚信格萨尔王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乃至有根据19世纪的作品将其出生年份确定为公元1027/1038年的。但格萨尔王很大可能是一个西方传入西藏的故事。格萨尔(Gesar)和古罗马皇帝的头衔凯撒(Caesar)非常相似。这个王称后来东传,不但罗马后继者拜占庭帝国使用,跟拜占庭打过交道的突厥人和蒙古人也都先后引入该词。

格萨尔故事的直接来源很可能是八世纪巴克特里亚(Bactria)健陀罗地区的突厥统治者,他们使用的头衔是From Kesar,即罗马凯撒(拉丁语Roma>伊朗语言frōm-hrōm)。这个故事本是罗马凯撒打败阿拉伯军队,在藏族占据拉达克地区后流入西藏,情节不断添加,佛教化,最终藏化为格萨尔王的故事。

柯尔克孜人的超长史诗《玛纳斯》情况与之相若,靠口耳相传,导致其各版本分歧严重,大多数玛纳斯说唱者能掌握的第一部玛纳斯情节还大致相似,第二第三部也还过得去,但只有极少数会唱的后面几部,个人发挥的成分明显极为浓重。最关键的是,19世纪的版本,玛纳斯还是诺盖人的领袖,20世纪才彻底变成柯尔克孜人。

失落者的回忆

抗战老兵中那些人生成功者,回忆当年时,即便添油加醋自我吹嘘,也懂得节制。甚至有些人很少会谈抗战经历,因为他们有更显赫的经历和身份,而且抗战经历对其身份和地位,并非决定性因素。

回忆时大谈辉煌战绩的老兵,几乎个个生活境遇不良。晚景不佳,往往是他们忍不住自我放大的内在动力,他们更希望引起社会关注、同情,甚至援助和国家补偿。

前文提到曾被大量媒体报道过的解放战争、朝鲜战争老兵池炳文,被军迷广泛质疑后,有媒体后续报道提及,池退休时仅为科级干部。即使保守看待他的履历,他退伍后的仕途发展也不算顺利。

老兵的失落或许在中国更容易发生。

从拿破仑后,欧美国家逐步形成了一套从伤残军人的抚养、安置,退伍军人的国家保障,到各种退伍军人协会的系统。而中国则对需要援助、救济的退役军人长期实行的是在地的社会化救助。

虽然幸存的抗战老兵逐渐被纳入国家优抚系统,但并不算优厚,尤其是对国民党老兵来说,一切来得未免太迟。当国家记忆突然开始强调抗战的历史地位时,他们自然会唤起早已忘却的失落。

那些生命即将终结的老兵,唯一值得一说的经历,就是抗战,无论是主动保家卫国,还是被抓壮丁卷入战争,无论是立过功,还是从未与敌人战场相遇。他们青春岁月离开父母,芒鞋千里转战异乡,用这个国家唯一不缺的血肉之躯来抵挡现代化的敌人,这些当年参战国中最苦难的士兵,能从枪弹中、饥饿疾病中幸存至今,在生命的最后时光吹吹牛,我们应该同情性地理解。

当年八路军还有比较正规的记录,国民党军基本一塌糊涂,抓了多少人上前线都搞不准,更别说具体战斗经过的记录了。
话说,抗战老兵的回忆不可信就能发明历史了是吧?
脸还要不要了?不信第一手资料信什么?
狗屁文章,仅此而已
有啥好怕的,孤证不立,人家就是吹牛也有吹牛的资格,有些笔杆子不就是见不得人家活着,没法发明历史么?好意思说人家老战士
这篇文章的史观有问题,且不说可以轻易引申出日本最爱说的南京大屠杀真伪问题(日本右翼一直认为南京大屠杀数字不可靠,进而认为整个大屠杀都是假的,这种辩论方法在现代法庭辩论中是有效的,即局部证据被证伪将导致整个证据链被判无效),另外关于格萨尔王的传说更过分,仅凭读音相近就说Gesar可能来自Cesar,你好歹加句说这人物没有考古资料支持吧。
呵呵,搞笑,连番号都千差万别。。。
你应该理解。
辽海秋风起 发表于 2015-8-18 18:21
当年八路军还有比较正规的记录,国民党军基本一塌糊涂,抓了多少人上前线都搞不准,更别说具体战斗经过的记 ...
国民党抗日战争的档案其实是比较完整的,应该是保存在台湾。
楼主,老兵经历过残酷的战争,徘徊在生死边缘,现在年纪那么大,记错说错不是很正常吗?要求不要这么高。不要在这些事情上找茬了。
日本老兵话就可信,中国老兵话就不可信?
被鬼子杀了的人不会跟你回忆,杀了鬼子的人才幸存下来,老兵跟你说干掉几个日本兵有什么好吃惊的?
国民党抗日战争的档案其实是比较完整的,应该是保存在台湾。
高层也许有,基层就别提了。溃逃那么多次,有档案就见鬼了。就算建制始终完整的,除了中央军,多数基本制度都没有。
大象公会的文章就呵呵了
一股日杂味,或者就是日畜的味道
wuliaozi 发表于 2015-8-18 19:00
这篇文章的史观有问题,且不说可以轻易引申出日本最爱说的南京大屠杀真伪问题(日本右翼一直认为南京大屠杀 ...
学界研究的多数观点表明,《格萨尔》中的格萨尔其原型是个历史人物,而且是藏族史上的一个历史人物。
其一,是以《宋史·吐蕃传》记载为根据,结合史诗《格萨尔》所描述的历史背景、格萨尔的身世及其活动方位与角厮罗的生卒年代、身世和居住之地,都有许多吻合之处,估计格萨尔可能是角厮罗译音的变音,确认格萨尔就是角厮罗。
--按楼主说法,凯撒说不定就是角厮罗,参见王韶平河州之役,和青唐羌有关系的。
其二,是以《灵犀宝卷》、《西藏王臣尼》、《续藏史鉴》、《答问》、《续自治通鉴长篇》和《德格上司世谱》等文献的记载为根据,相互印证,进行分析研究,确认格萨尔就是林葱土司的先祖。
其三,是以《朗吉布第西罗》、《答问》、《帕龙传》和《得噶珠依》等藏文古籍中的记载为根据,认为在藏族历史上确有格萨尔其人。在古代西藏地方政权的“法典”和藏文木刻版《岗底斯山玛帕木湖简志》中也看到有关格萨尔王的一些记载。有一部“法典”在谈到“杀人命价律”时说:“下部身格萨尔国王( smad-ge-sar-rgyai-po)被丹玛(ldan-ma)所害,其命价至今尚未偿还。”另一部“法典”也记载道:“上部雅则国王被霍尔杀,偿命金和尸体一样重;下部格萨尔兰被丹玛杀,命价至今未还清。”这与《答问》中关于“……格萨尔到丹部落去,为该地的猛犬追逐,马惊堕地,因而致死”之说,基本吻合。“法典”中不但明确指出格萨尔王被丹冯所害,而且指出格萨尔王就是下部(smad)地方之人。
格斯尔,是蒙文《格斯尔》中的主人公,也是藏文《格萨尔》中的主人公。格斯尔与格萨尔,同是藏文ge-sar一同的音译·藏文一词ge-sar是花蕊的意思,蒙文有音无义。蒙文《格斯尔》和藏文《格萨尔》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蒙文《格斯尔》来源于藏文《格萨尔》,其中有的是直接译自藏文《格萨尔》,有的是有所加工和改编,有的是有所发展和创作,但无论是加工改编,或者是发展创作,都是以藏文《格萨尔》为蓝本的。因此,把蒙文《格斯尔》和藏文《格萨尔》说成是“同源分流”是不恰当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
同样,在上述实例中,在其它史料和藏文《格萨尔》中,我们至今还尚未发现《格萨尔》来源于外国的任何痕迹,何况史诗的主要内容与吐蕃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系,石泰安教授说格萨尔是罗马凯撒大帝,进而考订整个族名人名统统是自西方输入的,这是难以置信的;也尚未发现《格萨尔》来源于国内其它民族的任何痕迹,说格萨尔是蒙古的成吉思汗,是汉族的关圣帝,这只不过是一种臆说罢了。
因此,蒙古人民共和国学者达木丁苏伦早先提出的“想必两个史诗-蒙古与西藏的-有一个共同的起源”的观点是不合事实的;倒是他近来提出的“今后继续研究格萨尔传中的人名,可以进一步证实《格萨尔》确实属于西藏的这个理论”的观点,是一个符合《格萨尔王传》实际的说法。

注:石泰安(Rolf Alfred Stein,1911-1999) ,法国著名的中国学家、藏学家。1911年6月13日诞生于德国施韦茨的一个犹太家庭。在柏林大学获得汉语文凭以后,离开德国,移居法国。
保藏资料 发表于 2015-8-18 19:27
国民党抗日战争的档案其实是比较完整的,应该是保存在台湾。
果党没船位留给历史档案的。果党连自己的党史档案都留在大陆了好么
这货跟日本人洗地的手法一模一样啊。
偷师的还是亲传的?
抗战八年,解放三年,抗美……呵呵,能吹牛的都是活下来的人,有些让人惊讶的过去才正常。
出现这种现象的都是国民党的老兵,我党我军的老兵的回忆更有职业军人的荣誉感。
记忆偏差其实很正常,重要的是有没有其他途径验证。话说中共一大代表不是都不记得开会的确切日期了吗,所以纪念日就定在了七一。
人老了,记忆偏差很正常。
连老兵都不放过,几个意思?
看似同情,实则诛心


番号不记得也算了,连自己驻扎地都搞错了的老兵也有。。。还有,从来不说自己在哪里的老兵也有,还有故意隐瞒老兵是谁的部队也有。。。以为感情真的可以替代历史。。。我呸。。老子这里几十年前牺牲了几个新四军,几十年后为了确认情况,还要找当地人证明,以为就是靠一张嘴么

番号不记得也算了,连自己驻扎地都搞错了的老兵也有。。。还有,从来不说自己在哪里的老兵也有,还有故意隐瞒老兵是谁的部队也有。。。以为感情真的可以替代历史。。。我呸。。老子这里几十年前牺牲了几个新四军,几十年后为了确认情况,还要找当地人证明,以为就是靠一张嘴么
假的居多。为了医药费骗人的不少。
这篇网文在原出处大象公会微信公众号里已经被封了。
这里真是有容乃大!
这种文章本身才是槽点满满,恶意十足。

满篇的臆猜和瞎扯,其心不正,立意不正,这种浅薄作者经手过的文章,不扭曲才怪。

国民党只有吹牛超过土鳖
以前有过一个外语学院的日语系学生问家族中的前辈老八路,说你当年学历不高,怎么日语说得那么好?那个前辈说:我们那批在敌后工作的,很多时候要冒充日本人,日语学得不好的都死了……
逆向种族主义的观点。

倭畜有组织有系统的消灭关键战争证据是铁的事实。
而抗战八年消耗步机枪子弹18亿颗,约计每3700颗杀死一名日军”。

尼玛,这里面有多少是八路打出去的?某些历史发明家还要不要脸?
同情?楼主你有这个资格?
同情和批评都是居高临下地口气,你一个后生凭什么对人家居高临下。你需要做的,只是分辨哪些能采信,哪些不能采信而已
吹牛不用同情也不必批评,别当正史就可以了
这文章怎么一股子老坛酸菜味道
因为你们记者找的都是国民党散兵游勇,找个共产党的,看看会不会乱讲。
真是有病不浅啊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想咋吹咋吹 美帝珍珠港和狂怒 两部抗日抗美神剧 小日本和德国照样不敢说个不字 一到中国 某些渣滓就摇旗呐喊 说这不对 那不对
这货跟日本人洗地的手法一模一样啊。
偷师的还是亲传的?
估计亲传的
以后写这种文章的一枪打后脑,多简单,动下指头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