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一战促成抗日 八路军血战山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4:23:06
http://book.sohu.com/s2015/balujun/

01
不好打也要打:三大方面军死磕胡宗南一个旅

陕北中央从瓦窑堡撤到保安(今志丹县),西线又陷危局。保安虽说是个县城,却只有百把人口,而且地瘠人稀,属于名副其实的“穷窝窝”,要是中央红军再一退进来,即便国民党军暂时不大举进攻,最后也注定只能放弃陕北,东渡黄河。这种形势就不仅仅是不利,而是相当危险了。

要守住西线,就要打好仗,11月15日,中央军委对三大方面军领导人下令,要求绝对服从彭德怀的命令,军委本身也不再直接指挥各方面军。

这时红军正撤离甜水堡,向山城堡转移。进入11月份,西北高原已极其寒冷,鹅毛大雪飘个不停。敌我两军几乎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他们不仅要顶风冒雪,忍饥受冻,还要在这一干旱地区不断地寻找水源。山城堡虽然只有数户人家,但此地正有一股笔孔大的泉水。

人可以几天不吃饭,然而无法一日不喝水。彭德怀估计胡宗南部一旦离开甜水堡,将无处找到饮水,所以也非得到山城堡不可。山城堡一带山连塬,塬连沟,土寨子较多,部队便于隐蔽集结,也便于发动攻击,与吴起镇颇有几分类似,是个理想的设伏地形。

彭德怀当即决定在山城堡布下埋伏圈,并以三大方面军联手的方式,对胡部予以重击。那时候的实际情况是,红二、红四方面军刚刚长征结束,已近五个月没有得到休整,干部战士的体质都十分虚弱,弹药方面也十分缺乏,有的部队步枪仅有三发子弹。红一方面军经历西征,也是连续作战,同样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三大方面军各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尽量保存实力,避免自己部队过多伤亡的想法,打仗时也瞻前顾后,争打恶仗硬仗的热情和勇气大不如前。

针对部队中对山城堡一战要不要打、能不能打的疑问,彭德怀进行了反复动员,说明山城堡已处于陕甘宁苏区边缘,为了稳定局面,无论如何要打这一仗,否则就会给红军和苏区造成极大困难。

11月20日黄昏,胡部前锋丁德隆旅果然闯入山城堡,并抢修出野战工事。虽然红军已隐蔽于山城堡南北地区,且未被发现,但看到胡部训练有素的战术动作,究竟还要不要打,又进入了“有争议”状态。

不主张打的理由是丁德隆在山城堡内修了工事,伏击战变成了攻坚战,仗不好打了。彭德怀当然不能同意:部队已经展开,好打要打,不好打也得打!

21日,彭德怀一声令下,三大方面军的参战部队同时从不同方向发起猛攻。

决战前夜,三大方面军领导人曾联合下发《决战动员令》,再次强调了山城堡一役的重要性及联合作战的决心。可是真到协同作战的时候,又出现了“锣齐鼓不齐”的情况,有的是因为通信联络不好,产生了误会,有的却明显是领导下不了决心。本来是三面进击,但直到作为主力的红一军团已插入前沿,其余部队仍未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

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急了,立即向彭德怀报告。彭德怀深知,现在部队不仅展开,而且战斗已经打响,若决心再动摇,即便本来是胜仗也会打成败仗,因此他立刻对迟疑不进的部队进行严厉督促。

经过三令五申,各部终于将山城堡团团围住。战斗从黄昏打起,一直打到第二天上午才结束。仗打得极其艰苦,丁德隆旅虽被歼灭大半,红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红五团政委陈雄在内的一批将士均阵亡于此役。

02
山城堡苦战意外收获:张学良坚定合作决心闹兵谏

胡宗南带了五个旅,折了一个,还有四个,本钱多得很。这一战结束,他又率另外四个旅由左路进击。看到胡宗南重新追了上来,中路的毛炳文、王钧部和右路的东北军也只好继续紧跟。

12月上旬,红军已退到靠近内蒙古边界的盐池、定边一带。那一带全是大草原,人烟稀少,搞粮食也非常困难。红军驻地更接近沙漠,外面整天狂风怒号,漫天飞沙。眼前的形势已变得危若累卵,彭德怀日思夜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再打一仗,以求得红军的生存和发展。

虽然国民党军还是多路进攻,但实际上真正卖力且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胡宗南第一军。说打仗,也就是跟胡宗南打,因为其余几路只需杀鸡儆猴,就可以吓退。

不过经过山城堡战斗的检验,可以发现与胡宗南的第一军作战确实很困难,即便杀敌一千,你还得倒贴进去八百。原先彭德怀有过消灭对方一两个师的目标,现在只能置换成消灭一两个旅。

12月12日深夜,彭德怀仍在和刚被指定为前敌政委的任弼时一起点灯看地图,研究作战方案。这时译电员送来电报,以不同于以往的音调高声喊道:“蒋介石被张学良捉起来了!”

早在三大方面军会师的时候,红军同张学良的关系已经搞得很好了。中央派叶剑英到西安去和张学良联系,有一次叶剑英听张学良说,他不想让蒋介石在西北留这么多兵,在说这句话时,张学良无意间还流露了一句:“必要时进行兵谏。”

叶剑英回来汇报时,没有遗漏掉张学良的这句话。杨尚昆说他听了之后觉得有点惊讶,但没有想到张学良后来会真的把蒋介石抓起来。

据说对张学良发动兵谏起到进一步影响作用的就是山城堡之役。作为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斗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大战役,然而对张学良的震动很大——红军一退再退,却仍可以消灭胡宗南一个旅,其战斗力之强可以想见,这一下子就坚定了他和红军联合抗日的决心。

13日拂晓,胡宗南和其他几路追兵都趁夜撤走了。张学良将东北军集结于西安,原来东北军所据的延安、洛川、庆阳诸城都被他让给了红军,红军和苏区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也转瞬化为无形。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抗日统一战线开始形成。其间围绕联合抗战,国共两党几经磋商,但拖了几个月也没能达成一致,谈判多次陷入僵局。直到“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日军突然发动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蒋介石被迫做出重大让步,答应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谈判方才宣告尘埃落定。

1937年8月22日,蒋介石正式发表公告,同意将红军全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并分别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03
平型关首战告捷 彭德怀深感惋惜

彭德怀虽然名为八路军副总指挥,只协助朱德分管军事,但八路军的作战部署,实际多由彭德怀主导。早在来山西之前,他就对华北地形进行过认真研究,曾经整天待在地图前沉思。彭德怀的部下说他不是在看地图,而是在读地图,“吃”地图。

这位昔日的红军宿将已把晋北、晋东地形都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他知道日军有机械化作战的优势,但只要截断其交通和给养,就可以陷其于不利,而后者正是八路军的特长之一。

用兵方面,包括阎锡山在内的国民党将官与八路军有明显不同。他们一般情况下不敢集中兵力出击敌人的薄弱点,更不敢向对方的侧后进行突击。针对阎锡山作战计划中的这一空白点,彭德怀提出,可以让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日军前进道路两侧,待对方进攻平型关时,从侧后实施夹击。

彭德怀的建议得到了阎锡山的同意。9月23日,八路军总部到达五台山下的南茹村,彭德怀即命令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外侧选择地形,进入伏击状态,并相机出击。

两天后,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成功伏击了板垣师团所部。首战告捷,总部人员为之欢欣鼓舞,一片沸腾。

板垣师团虽在平型关受阻,但另一支日军却从茹越口突破内长城南下,阎锡山被迫下令晋绥军往忻口撤退。转眼之间,日军已进逼至太原北大门。

彭德怀对此深感惋惜。他并不认为日军有什么了不起,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只是神话,归根结底,还是晋军太不会打仗了(绥军还比较有战斗力),阎锡山的军事指挥也笨拙之至。

在平型关,板垣师团不过才投入了半个师团的兵力,阎锡山动用六个军都没法把它装进口袋,这就明显是指挥失误的问题。在彭德怀看来,既然想歼灭板垣,那就要狠一点,主力必须全部用于突击,不必多留预备队,以求一击成功。可是阎锡山既想吃着又怕烫着,说是要对板垣扎口袋,但迟迟舍不得动用主力,多数兵力都在平型关上进行单纯防御。这种样子,怎么可能逮得住板垣呢?

在总部与朱德等人闲谈时,彭德怀说如果八路军有二十万的常规部队,又有蒋介石中央军的装备,再能配备若干炮兵,别说让日军突破内长城,就是要打进山西,也是比较困难的。

可惜的是,现在的八路军没有那么强的实力,打个平型关伏击战就竭尽所能了,晋绥军倒是数量很多,武器也不错,但是兵不强将不勇,指挥者又笨手笨脚。那段时间,彭德怀自称“我似乎是以八路军代表名义到各处联络,做统战工作”,总的感觉是,干着急,很不得劲。

04
日军九路围攻晋西南 一二九师长乐村血战重创敌寇

1938年4月4日,日军开始对晋东南地区扫荡。参与扫荡的总兵力达到三万多,部队编制囊括四个师团,其中第一○八师团更是倾巢出动。所有这些敌兵分九路出击,试图对晋东南实施小十字架式的分割占领,他们把这叫作“广大广大地展开,压缩压缩地歼灭”。

八路军总部处于“九路围攻”的中心地带。4月8日,第一○八师团一一七联队(高树联队)侵入沁县,朱、彭率总部离开小东岭,向武乡石盘山转移。

高树联队先前未受打击即占领沁县,接着便攻入武乡县,并在武乡进行了屠杀。血海深仇,不能不报。眼看“一锤子收拾”的时机已到,彭德怀下令待机的一二九师主力星夜赶赴武乡,准备在运动中歼灭高树联队。

4月16日,天刚微亮,在武乡以东约四十里的长乐村附近,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发现了日军部署于侧翼的警戒部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陈赓不等后续部队赶到,即下令先到随其行动的七七二团展开攻击。

这时七七一团也赶到长乐村并向北展开突击。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下令两团同时发起全线冲锋,团长以下干部全部到坡下指挥。浊漳河两岸顿时喊杀声连天,除了端着刺刀的八路军战士外,拿红缨枪的自卫队也加入了战团,没有红缨枪也没有刺刀的,就搬大石头砸。渐渐地,有的地方就只能看到一片烟雾,以及一闪一闪的刺刀寒光,而再也见不到人了。

发现其主力被截住后,高树联队已过长乐村的一千余人赶紧回援,向七七二团左翼的戴家垴猛扑。刘伯承急忙变阵,临时从七七二团抽出一个连担任阻击。该连在戴家垴激战数个小时,击退敌人的多次猛攻,终因寡不敌众且伤亡太大而被迫撤下阵地。

戴家垴失守,直接影响了全线阵地的稳定,幸好在中午12点,六八九团拍马赶到,立即对已失守阵地实施了强有力的反击,仅肉搏冲锋就达七八次之多,最后硬是用虎口拔牙的精神将阵地重新夺了回来。

战局从这时候开始又发生了新的转变。按照朱、彭一开始的部署,友军曾万钟第三军负责在蟠龙一线阻击工藤联队,一二九师在长乐村专心歼灭高树联队。可是曾万钟部的实力太差,作战意志也相当薄弱,他们就像观战者一样,轻而易举地便将工藤联队放了过来。

增援之敌加上当面之敌,向八路军阵地发起反冲锋。战场上弹飞如雨,激烈程度为抗战以来所罕见。下午5点,工藤联队又有千余援兵到达长乐村。眼看全歼高树联队已无把握,为避免过大牺牲,刘伯承、陈赓下令部队立即撤离。

未能实现全歼目标,是陈赓感到“最可惜与最不幸的一件事”,他事后主要归咎于曾万钟部没有配合好,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日军主力部队武器精良,单兵作战能力强,反应和机动速度也较快,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长乐村一战中,八路军统计伤亡四百余人,尤以七七二团伤亡最大,团长叶成焕当场阵亡。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在改编成八路军时,所有将领都是降职使用,有的降了还不止一级。叶成焕在改编前系师政委,他也成为八路军在长乐村战斗,乃至反“九路围攻”中阵亡的最高级指挥员。

另外一二九师的缴获也不多。从长乐村撤出时,落在山沟里的辎重和枪械大多没能够作为战利品搬走。可以肯定的是,日军确实在长乐村战斗中遭到了重创,高树联队光遗弃的死马就有五六百匹,陈赓估计敌人死伤在2200人以上,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则认为消灭日军有1500人。战场上,日军的尸体横七竖八,满坑满谷,掩护收容的日军后卫部队仅焚烧尸体即达两日之久,长乐村的村民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股令人恶心的焦臭味。http://book.sohu.com/s2015/balujun/

01
不好打也要打:三大方面军死磕胡宗南一个旅

陕北中央从瓦窑堡撤到保安(今志丹县),西线又陷危局。保安虽说是个县城,却只有百把人口,而且地瘠人稀,属于名副其实的“穷窝窝”,要是中央红军再一退进来,即便国民党军暂时不大举进攻,最后也注定只能放弃陕北,东渡黄河。这种形势就不仅仅是不利,而是相当危险了。

要守住西线,就要打好仗,11月15日,中央军委对三大方面军领导人下令,要求绝对服从彭德怀的命令,军委本身也不再直接指挥各方面军。

这时红军正撤离甜水堡,向山城堡转移。进入11月份,西北高原已极其寒冷,鹅毛大雪飘个不停。敌我两军几乎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他们不仅要顶风冒雪,忍饥受冻,还要在这一干旱地区不断地寻找水源。山城堡虽然只有数户人家,但此地正有一股笔孔大的泉水。

人可以几天不吃饭,然而无法一日不喝水。彭德怀估计胡宗南部一旦离开甜水堡,将无处找到饮水,所以也非得到山城堡不可。山城堡一带山连塬,塬连沟,土寨子较多,部队便于隐蔽集结,也便于发动攻击,与吴起镇颇有几分类似,是个理想的设伏地形。

彭德怀当即决定在山城堡布下埋伏圈,并以三大方面军联手的方式,对胡部予以重击。那时候的实际情况是,红二、红四方面军刚刚长征结束,已近五个月没有得到休整,干部战士的体质都十分虚弱,弹药方面也十分缺乏,有的部队步枪仅有三发子弹。红一方面军经历西征,也是连续作战,同样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休息。三大方面军各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尽量保存实力,避免自己部队过多伤亡的想法,打仗时也瞻前顾后,争打恶仗硬仗的热情和勇气大不如前。

针对部队中对山城堡一战要不要打、能不能打的疑问,彭德怀进行了反复动员,说明山城堡已处于陕甘宁苏区边缘,为了稳定局面,无论如何要打这一仗,否则就会给红军和苏区造成极大困难。

11月20日黄昏,胡部前锋丁德隆旅果然闯入山城堡,并抢修出野战工事。虽然红军已隐蔽于山城堡南北地区,且未被发现,但看到胡部训练有素的战术动作,究竟还要不要打,又进入了“有争议”状态。

不主张打的理由是丁德隆在山城堡内修了工事,伏击战变成了攻坚战,仗不好打了。彭德怀当然不能同意:部队已经展开,好打要打,不好打也得打!

21日,彭德怀一声令下,三大方面军的参战部队同时从不同方向发起猛攻。

决战前夜,三大方面军领导人曾联合下发《决战动员令》,再次强调了山城堡一役的重要性及联合作战的决心。可是真到协同作战的时候,又出现了“锣齐鼓不齐”的情况,有的是因为通信联络不好,产生了误会,有的却明显是领导下不了决心。本来是三面进击,但直到作为主力的红一军团已插入前沿,其余部队仍未按规定时间到达指定位置。

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急了,立即向彭德怀报告。彭德怀深知,现在部队不仅展开,而且战斗已经打响,若决心再动摇,即便本来是胜仗也会打成败仗,因此他立刻对迟疑不进的部队进行严厉督促。

经过三令五申,各部终于将山城堡团团围住。战斗从黄昏打起,一直打到第二天上午才结束。仗打得极其艰苦,丁德隆旅虽被歼灭大半,红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包括红五团政委陈雄在内的一批将士均阵亡于此役。

02
山城堡苦战意外收获:张学良坚定合作决心闹兵谏

胡宗南带了五个旅,折了一个,还有四个,本钱多得很。这一战结束,他又率另外四个旅由左路进击。看到胡宗南重新追了上来,中路的毛炳文、王钧部和右路的东北军也只好继续紧跟。

12月上旬,红军已退到靠近内蒙古边界的盐池、定边一带。那一带全是大草原,人烟稀少,搞粮食也非常困难。红军驻地更接近沙漠,外面整天狂风怒号,漫天飞沙。眼前的形势已变得危若累卵,彭德怀日思夜想的都是怎样才能再打一仗,以求得红军的生存和发展。

虽然国民党军还是多路进攻,但实际上真正卖力且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胡宗南第一军。说打仗,也就是跟胡宗南打,因为其余几路只需杀鸡儆猴,就可以吓退。

不过经过山城堡战斗的检验,可以发现与胡宗南的第一军作战确实很困难,即便杀敌一千,你还得倒贴进去八百。原先彭德怀有过消灭对方一两个师的目标,现在只能置换成消灭一两个旅。

12月12日深夜,彭德怀仍在和刚被指定为前敌政委的任弼时一起点灯看地图,研究作战方案。这时译电员送来电报,以不同于以往的音调高声喊道:“蒋介石被张学良捉起来了!”

早在三大方面军会师的时候,红军同张学良的关系已经搞得很好了。中央派叶剑英到西安去和张学良联系,有一次叶剑英听张学良说,他不想让蒋介石在西北留这么多兵,在说这句话时,张学良无意间还流露了一句:“必要时进行兵谏。”

叶剑英回来汇报时,没有遗漏掉张学良的这句话。杨尚昆说他听了之后觉得有点惊讶,但没有想到张学良后来会真的把蒋介石抓起来。

据说对张学良发动兵谏起到进一步影响作用的就是山城堡之役。作为红军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打的最后一仗,山城堡战斗虽然谈不上是什么大战役,然而对张学良的震动很大——红军一退再退,却仍可以消灭胡宗南一个旅,其战斗力之强可以想见,这一下子就坚定了他和红军联合抗日的决心。

13日拂晓,胡宗南和其他几路追兵都趁夜撤走了。张学良将东北军集结于西安,原来东北军所据的延安、洛川、庆阳诸城都被他让给了红军,红军和苏区所面临的严重危机也转瞬化为无形。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得抗日统一战线开始形成。其间围绕联合抗战,国共两党几经磋商,但拖了几个月也没能达成一致,谈判多次陷入僵局。直到“八一三”淞沪战事爆发,日军突然发动对上海的大规模进攻,蒋介石被迫做出重大让步,答应承认中共的合法地位和陕甘宁边区政府,谈判方才宣告尘埃落定。

1937年8月22日,蒋介石正式发表公告,同意将红军全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八路军),并分别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

03
平型关首战告捷 彭德怀深感惋惜

彭德怀虽然名为八路军副总指挥,只协助朱德分管军事,但八路军的作战部署,实际多由彭德怀主导。早在来山西之前,他就对华北地形进行过认真研究,曾经整天待在地图前沉思。彭德怀的部下说他不是在看地图,而是在读地图,“吃”地图。

这位昔日的红军宿将已把晋北、晋东地形都深深地刻在了自己的脑子里。他知道日军有机械化作战的优势,但只要截断其交通和给养,就可以陷其于不利,而后者正是八路军的特长之一。

用兵方面,包括阎锡山在内的国民党将官与八路军有明显不同。他们一般情况下不敢集中兵力出击敌人的薄弱点,更不敢向对方的侧后进行突击。针对阎锡山作战计划中的这一空白点,彭德怀提出,可以让八路军第一一五师隐蔽集结于日军前进道路两侧,待对方进攻平型关时,从侧后实施夹击。

彭德怀的建议得到了阎锡山的同意。9月23日,八路军总部到达五台山下的南茹村,彭德怀即命令一一五师在平型关外侧选择地形,进入伏击状态,并相机出击。

两天后,一一五师在平型关成功伏击了板垣师团所部。首战告捷,总部人员为之欢欣鼓舞,一片沸腾。

板垣师团虽在平型关受阻,但另一支日军却从茹越口突破内长城南下,阎锡山被迫下令晋绥军往忻口撤退。转眼之间,日军已进逼至太原北大门。

彭德怀对此深感惋惜。他并不认为日军有什么了不起,所谓“日本皇军不可战胜”只是神话,归根结底,还是晋军太不会打仗了(绥军还比较有战斗力),阎锡山的军事指挥也笨拙之至。

在平型关,板垣师团不过才投入了半个师团的兵力,阎锡山动用六个军都没法把它装进口袋,这就明显是指挥失误的问题。在彭德怀看来,既然想歼灭板垣,那就要狠一点,主力必须全部用于突击,不必多留预备队,以求一击成功。可是阎锡山既想吃着又怕烫着,说是要对板垣扎口袋,但迟迟舍不得动用主力,多数兵力都在平型关上进行单纯防御。这种样子,怎么可能逮得住板垣呢?

在总部与朱德等人闲谈时,彭德怀说如果八路军有二十万的常规部队,又有蒋介石中央军的装备,再能配备若干炮兵,别说让日军突破内长城,就是要打进山西,也是比较困难的。

可惜的是,现在的八路军没有那么强的实力,打个平型关伏击战就竭尽所能了,晋绥军倒是数量很多,武器也不错,但是兵不强将不勇,指挥者又笨手笨脚。那段时间,彭德怀自称“我似乎是以八路军代表名义到各处联络,做统战工作”,总的感觉是,干着急,很不得劲。

04
日军九路围攻晋西南 一二九师长乐村血战重创敌寇

1938年4月4日,日军开始对晋东南地区扫荡。参与扫荡的总兵力达到三万多,部队编制囊括四个师团,其中第一○八师团更是倾巢出动。所有这些敌兵分九路出击,试图对晋东南实施小十字架式的分割占领,他们把这叫作“广大广大地展开,压缩压缩地歼灭”。

八路军总部处于“九路围攻”的中心地带。4月8日,第一○八师团一一七联队(高树联队)侵入沁县,朱、彭率总部离开小东岭,向武乡石盘山转移。

高树联队先前未受打击即占领沁县,接着便攻入武乡县,并在武乡进行了屠杀。血海深仇,不能不报。眼看“一锤子收拾”的时机已到,彭德怀下令待机的一二九师主力星夜赶赴武乡,准备在运动中歼灭高树联队。

4月16日,天刚微亮,在武乡以东约四十里的长乐村附近,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发现了日军部署于侧翼的警戒部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陈赓不等后续部队赶到,即下令先到随其行动的七七二团展开攻击。

这时七七一团也赶到长乐村并向北展开突击。为了尽快结束战斗,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下令两团同时发起全线冲锋,团长以下干部全部到坡下指挥。浊漳河两岸顿时喊杀声连天,除了端着刺刀的八路军战士外,拿红缨枪的自卫队也加入了战团,没有红缨枪也没有刺刀的,就搬大石头砸。渐渐地,有的地方就只能看到一片烟雾,以及一闪一闪的刺刀寒光,而再也见不到人了。

发现其主力被截住后,高树联队已过长乐村的一千余人赶紧回援,向七七二团左翼的戴家垴猛扑。刘伯承急忙变阵,临时从七七二团抽出一个连担任阻击。该连在戴家垴激战数个小时,击退敌人的多次猛攻,终因寡不敌众且伤亡太大而被迫撤下阵地。

戴家垴失守,直接影响了全线阵地的稳定,幸好在中午12点,六八九团拍马赶到,立即对已失守阵地实施了强有力的反击,仅肉搏冲锋就达七八次之多,最后硬是用虎口拔牙的精神将阵地重新夺了回来。

战局从这时候开始又发生了新的转变。按照朱、彭一开始的部署,友军曾万钟第三军负责在蟠龙一线阻击工藤联队,一二九师在长乐村专心歼灭高树联队。可是曾万钟部的实力太差,作战意志也相当薄弱,他们就像观战者一样,轻而易举地便将工藤联队放了过来。

增援之敌加上当面之敌,向八路军阵地发起反冲锋。战场上弹飞如雨,激烈程度为抗战以来所罕见。下午5点,工藤联队又有千余援兵到达长乐村。眼看全歼高树联队已无把握,为避免过大牺牲,刘伯承、陈赓下令部队立即撤离。

未能实现全歼目标,是陈赓感到“最可惜与最不幸的一件事”,他事后主要归咎于曾万钟部没有配合好,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日军主力部队武器精良,单兵作战能力强,反应和机动速度也较快,同样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长乐村一战中,八路军统计伤亡四百余人,尤以七七二团伤亡最大,团长叶成焕当场阵亡。值得注意的是,红军在改编成八路军时,所有将领都是降职使用,有的降了还不止一级。叶成焕在改编前系师政委,他也成为八路军在长乐村战斗,乃至反“九路围攻”中阵亡的最高级指挥员。

另外一二九师的缴获也不多。从长乐村撤出时,落在山沟里的辎重和枪械大多没能够作为战利品搬走。可以肯定的是,日军确实在长乐村战斗中遭到了重创,高树联队光遗弃的死马就有五六百匹,陈赓估计敌人死伤在2200人以上,一二九师副师长徐向前则认为消灭日军有1500人。战场上,日军的尸体横七竖八,满坑满谷,掩护收容的日军后卫部队仅焚烧尸体即达两日之久,长乐村的村民老远就能闻到一股股令人恶心的焦臭味。
怀念彭总,怀念老一辈。总算现在有些烧火棍了,可是又不能随便砸人了
电视剧:《延安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