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10年消失90万个古村落 冯骥才吁立法保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8:14:51
中国10年消失90万个古村落 冯骥才吁立法保护


2015年07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冯骥才看古民居修复。 胡雪柏 摄



冯骥才考察安徽蚌埠民居博览园。 胡雪柏 摄


  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 马海燕)晚年的冯骥才已经渐渐远离作家的光环,一年中有多半时间都在中国那些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间奔走,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人们称他“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中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古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价值绝不小于万里长城,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做天津古城保护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有人说,冯骥才你太奢侈了,老百姓住的房子那么破,你还在欣赏老房子上的砖雕。我记得我当时反驳说,中华民族在美上面从来都没奢侈过。”现在冯骥才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仍无法阻挡城镇化大潮下传统村落的消失。

  冯骥才认为,传统民居建筑是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其中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传统村落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发掘,可以为中华民族存留更多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

  在政协会上、在官方座谈会上等各种场合,他都不遗余力地讲传统村落保护,力图引起更多关注。2012年,中国启动传统村落名录普查,在冯骥才等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普查上报了1.2万个传统村落,其中有4000多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将为这些村落的保护拿出经费、制定规划。

  但列入名录的只是整体保存较好的村落,整体保存不好的、名录不收的,也就不在保护之列。如果一个村落大部分民居都已翻新,却还残留着一座祠堂,一座戏台,两三座民居,很有历史文化价值,怎么办?冯骥才认为,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在一个已经改天换地的环境里,孤零零的一两个老民居很难保存,最适合的方式是露天博物馆,也就是把这些散落乡野的零散珍贵民居收集起来,加以集中保护与展示。

  他列举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堪森户外民俗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桑斯安斯风车村、丹麦奥胡斯“老城”露天博物馆、俄罗斯苏兹达里的老木屋博物馆等,这些都是搜集本国各地典型的民间古建房屋、标志物和生活方式,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景于一体的经典项目。

  冯骥才说,在中国这种尝试也已经开始,比如晋中的王家大院和常家庄园,就是利用已经残缺的古代庄园为骨架,将周边地区零散的历史民居移入,集中加以保护。再比如私人出资建造的西安关中民居博物馆和安徽蚌埠民居博览园等,都是将散落四方、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来,易地重建,精心修缮,达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时又能供人欣赏传统和认识历史。

  当然,他也强调,易地重建的原则有如文物的“落架重修”,必须坚持历史的原真性。虽然露天博物馆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不能只为旅游效益而妄加改造,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以保护文物为主。

  “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古村落也应该有《中国古村落法》。”在冯骥才看来,古村落的保护也不能变成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靠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我们已经把600多个城市变成千城一面,就不要让村落消失得更彻底了。”73岁的冯骥才呼吁。(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7-19/7414210.shtml


中国10年消失90万个古村落 冯骥才吁立法保护


2015年07月19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冯骥才看古民居修复。 胡雪柏 摄


冯骥才考察安徽蚌埠民居博览园。 胡雪柏 摄

  中新网北京7月19日电 (记者 马海燕)晚年的冯骥才已经渐渐远离作家的光环,一年中有多半时间都在中国那些濒临消失的古村落间奔走,出现在媒体和公众面前谈论的也都是古村落保护。人们称他“传统村落保护第一人”。


  “2000年全国有360万个古村落,2010年是270万个,10年就消失了90万个,现在的自然村只有200万个左右。中国130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古村落里,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全部都在村落中。”冯骥才认为,古村落的价值绝不小于万里长城,抢救古村落就是和时间赛跑。

  “在上世纪90年代我做天津古城保护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不理解。有人说,冯骥才你太奢侈了,老百姓住的房子那么破,你还在欣赏老房子上的砖雕。我记得我当时反驳说,中华民族在美上面从来都没奢侈过。”现在冯骥才的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认同,但仍无法阻挡城镇化大潮下传统村落的消失。

  冯骥才认为,传统民居建筑是民间文化的承载空间,其中留存着大量的历史信息、文脉记忆、艺术创造和生活方式。传统村落每一处都凝结着先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智慧。对中国传统村落的有效保护与发掘,可以为中华民族存留更多鲜活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脉络。

  在政协会上、在官方座谈会上等各种场合,他都不遗余力地讲传统村落保护,力图引起更多关注。2012年,中国启动传统村落名录普查,在冯骥才等专家的共同参与下,普查上报了1.2万个传统村落,其中有4000多个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国家将为这些村落的保护拿出经费、制定规划。

  但列入名录的只是整体保存较好的村落,整体保存不好的、名录不收的,也就不在保护之列。如果一个村落大部分民居都已翻新,却还残留着一座祠堂,一座戏台,两三座民居,很有历史文化价值,怎么办?冯骥才认为,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的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的羽毛。在一个已经改天换地的环境里,孤零零的一两个老民居很难保存,最适合的方式是露天博物馆,也就是把这些散落乡野的零散珍贵民居收集起来,加以集中保护与展示。

  他列举了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斯堪森户外民俗博物馆、荷兰阿姆斯特丹的桑斯安斯风车村、丹麦奥胡斯“老城”露天博物馆、俄罗斯苏兹达里的老木屋博物馆等,这些都是搜集本国各地典型的民间古建房屋、标志物和生活方式,集历史、文化、民俗、风景于一体的经典项目。

  冯骥才说,在中国这种尝试也已经开始,比如晋中的王家大院和常家庄园,就是利用已经残缺的古代庄园为骨架,将周边地区零散的历史民居移入,集中加以保护。再比如私人出资建造的西安关中民居博物馆和安徽蚌埠民居博览园等,都是将散落四方、危在旦夕的民居收集起来,易地重建,精心修缮,达到了很好的保存效果,同时又能供人欣赏传统和认识历史。

  当然,他也强调,易地重建的原则有如文物的“落架重修”,必须坚持历史的原真性。虽然露天博物馆有很高的旅游价值,但不能只为旅游效益而妄加改造,其最终目的还是要以保护文物为主。

  “物质文化遗产有《国家文物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古村落也应该有《中国古村落法》。”在冯骥才看来,古村落的保护也不能变成官员的政绩、学者的科研成果、开发商的资源,靠立法保护势在必行。

  “古村落孕育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承载着我们的乡愁。每个村落都是一部厚厚的历史,我们已经把600多个城市变成千城一面,就不要让村落消失得更彻底了。”73岁的冯骥才呼吁。(完)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5/07-19/7414210.shtml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随着城镇化从城市到乡村越来越失去了自己原有的特色。
随着城镇化的进度,越来越多的村庄将会消失,这是历史的必然和进步。
没有人气的话, 建筑物很快就荒凉了,广东开平的碉堡楼申请了世遗并成功,但这些碉堡楼的保护并不容易,有些主人在海外,有些在偏僻地
请这位冯先生及徒子徒孙住在村里。。千万别叶公好龙
现代化的特点
多留点照片、图像、文字记录,选择性的做点实物搬迁算了。
要住自己去住
保护古迹谁都会讲,真正干起来就是一系列大问题,楼上说的对,个别有象征性的保护就够了
有这时间精力还不如为子孙后代创造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