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遣唐使墓志證實日本國號与中國淵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5:08:18
□本報記者 秦文 閭宏 西安北京報道
  核心提示
  8月24日,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東京展出時,日本天皇親臨參觀。這方墓志在西安發現后,引發了中日雙方對遣唐使和墓志主人井真成的研究熱潮。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日本學者已有明确認識,但這方墓志則傳達出更為复雜深遠的曆史情感:它再次證實了日本國號与中國的淵源,還表達了當時的唐朝天子對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個人情誼。
  更多的學者借著這方墓志的緣由,重新審視了千年來的中日交往史。
  這是塊不同尋常的石頭。蓋為青石,底是白石,近方形,上有楷書刻字。
  當賈麥明用軟毛筆刷淨石頭上的土,看清上面的字時,手開始不停地顫抖。石蓋刻有“國號日本”字樣,底座上則有開元年號。“我當場就斷定這是一個日本遣唐使的墓志。”
  作為西北大學曆史博物館的副館長,賈麥明偶然中征集到的這塊石頭,在隨后的研究中被證明為迄今發現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
  墓志面世在日本引起的轟動讓賈麥明惊奇:在這位遣唐使的故鄉藤井寺市里,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會,發行了關于他的紀念郵票,并打算用他作為這座城市的形象。2005年8月24日,墓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日本天皇親臨參觀。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日本學者已有明确認識,木宮泰彥在《中日交通史》中說:“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也。”
  然而這塊石頭所傳遞出來的曆史情感要复雜得多。這方墓志除了再次證實了日本國號為中國所賜,還表達了當時的唐朝天子對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個人情誼。
  更多的學者借著這方墓志的緣由,重新審視了千年來的中日交往史。
  少年“才稱天縱”
  李白的摯友阿倍仲麻呂,回國后利用漢字創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備和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長岡等人,和井真成同時入唐。這些赫赫名聲的人,都還只是群十八九歲的孩子。
  1200多年前,難波港(今日本大阪)內一派熱鬧的景象,又一支准備渡海前往中國的使團船隊要出發了。四只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著,每只船上都能載一百多人,船舷和桅杆上彩帶飄揚。日本天皇舉行宴會,作歌送行。
  侍臣們唱起天皇寫的送行詩:
  希望你們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聯翩,
  不日平安歸航!
  這方墓志的主人當時就坐在其中一艘巨船中,被祥和、悠長的祝愿聲圍裹著,离開港口,駛向蒼茫大海。他的名字叫做井真成。
  离開故鄉之時,井真成多大年紀,墓志上的文字并無記載,只寫道,公元734年,這位才能出眾的遣唐使,因病死于長安,享年36歲。
  《新唐書》記載,在公元717年和公元733年各有一批遣唐使從日本出發。如果是在733年出海,井真成已35歲。日本奈良大學文學部教授東野治之認為可能性不大。
  在日本的遣唐使團中,除了學問僧外還有兩种人,一种是年輕的留學生,年齡一般十八九歲,他們將在中國學習二三十年后,才被允許重回日本。另一种是請益生,他們的年齡較大,只在中國住1年。
  “作為三十過半的請益生,很難想象在日本沒有一官半職。官員入唐后,其稱呼會在墓志上被保留。”而井真成的墓志上并未記錄他生前的官職,東野治之說,因此,基本可以斷定,井真成應當是在717年入唐,正好19歲。
  這是日本第九次派遣遣唐使入唐,500多人擠在4艘大船里。這些年輕的留學生都是日本中層官僚的子女,而且還要經過嚴格挑選,必須學識、樣貌都需要達到才俊的標准才能入唐。
  井真成在這方墓志上被形容為“才稱天縱”。
  巨船之上,還有日后成為李白摯友的阿倍仲麻呂,回國后利用漢字創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備和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長岡等人,他們和井真成同時入唐。當時,這些在中日兩國曆史上留下了赫赫名聲的人,都還只是群十八九歲的孩子。□本報記者 秦文 閭宏 西安北京報道
  核心提示
  8月24日,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在東京展出時,日本天皇親臨參觀。這方墓志在西安發現后,引發了中日雙方對遣唐使和墓志主人井真成的研究熱潮。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日本學者已有明确認識,但這方墓志則傳達出更為复雜深遠的曆史情感:它再次證實了日本國號与中國的淵源,還表達了當時的唐朝天子對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個人情誼。
  更多的學者借著這方墓志的緣由,重新審視了千年來的中日交往史。
  這是塊不同尋常的石頭。蓋為青石,底是白石,近方形,上有楷書刻字。
  當賈麥明用軟毛筆刷淨石頭上的土,看清上面的字時,手開始不停地顫抖。石蓋刻有“國號日本”字樣,底座上則有開元年號。“我當場就斷定這是一個日本遣唐使的墓志。”
  作為西北大學曆史博物館的副館長,賈麥明偶然中征集到的這塊石頭,在隨后的研究中被證明為迄今發現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志。
  墓志面世在日本引起的轟動讓賈麥明惊奇:在這位遣唐使的故鄉藤井寺市里,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會,發行了關于他的紀念郵票,并打算用他作為這座城市的形象。2005年8月24日,墓志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日本天皇親臨參觀。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日本學者已有明确認識,木宮泰彥在《中日交通史》中說:“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也。”
  然而這塊石頭所傳遞出來的曆史情感要复雜得多。這方墓志除了再次證實了日本國號為中國所賜,還表達了當時的唐朝天子對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個人情誼。
  更多的學者借著這方墓志的緣由,重新審視了千年來的中日交往史。
  少年“才稱天縱”
  李白的摯友阿倍仲麻呂,回國后利用漢字創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備和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長岡等人,和井真成同時入唐。這些赫赫名聲的人,都還只是群十八九歲的孩子。
  1200多年前,難波港(今日本大阪)內一派熱鬧的景象,又一支准備渡海前往中國的使團船隊要出發了。四只巨大的木制帆船依次排列著,每只船上都能載一百多人,船舷和桅杆上彩帶飄揚。日本天皇舉行宴會,作歌送行。
  侍臣們唱起天皇寫的送行詩:
  希望你們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聯翩,
  不日平安歸航!
  這方墓志的主人當時就坐在其中一艘巨船中,被祥和、悠長的祝愿聲圍裹著,离開港口,駛向蒼茫大海。他的名字叫做井真成。
  离開故鄉之時,井真成多大年紀,墓志上的文字并無記載,只寫道,公元734年,這位才能出眾的遣唐使,因病死于長安,享年36歲。
  《新唐書》記載,在公元717年和公元733年各有一批遣唐使從日本出發。如果是在733年出海,井真成已35歲。日本奈良大學文學部教授東野治之認為可能性不大。
  在日本的遣唐使團中,除了學問僧外還有兩种人,一种是年輕的留學生,年齡一般十八九歲,他們將在中國學習二三十年后,才被允許重回日本。另一种是請益生,他們的年齡較大,只在中國住1年。
  “作為三十過半的請益生,很難想象在日本沒有一官半職。官員入唐后,其稱呼會在墓志上被保留。”而井真成的墓志上并未記錄他生前的官職,東野治之說,因此,基本可以斷定,井真成應當是在717年入唐,正好19歲。
  這是日本第九次派遣遣唐使入唐,500多人擠在4艘大船里。這些年輕的留學生都是日本中層官僚的子女,而且還要經過嚴格挑選,必須學識、樣貌都需要達到才俊的標准才能入唐。
  井真成在這方墓志上被形容為“才稱天縱”。
  巨船之上,還有日后成為李白摯友的阿倍仲麻呂,回國后利用漢字創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備和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長岡等人,他們和井真成同時入唐。當時,這些在中日兩國曆史上留下了赫赫名聲的人,都還只是群十八九歲的孩子。
吾邦兴盛,方有四夷来朝。

空洞的叫嚣和嘶吼,皆无法换来辉煌再现。

为了民族复兴,国人还是塌实一些吧
那又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