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卫星创研制最快纪录 提高对船舶识别精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1:00:14
中国微卫星创研制最快纪录 提高对船舶识别精度


2015年06月29日  来源:解放军报 



   学员在教员指导下分析卫星图像。章飞钹摄 

  主人公小传:国防科技大学纳星创新团队中的青年学员群体,以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也有少数本科生,共30多人,平均年龄26岁。他们是我国“天拓”系列微纳卫星设计研制的骨干力量,被誉为航天领域的一支“新军”。

  浩瀚太空,繁星点点。

  国防科技大学纳星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验室内灯火通明,一群年轻的学员正在电脑前比对分析我国首颗视频成像体制微卫星——“天拓二号”从遥远太空发回的图像。

  仰望星空,学员们自豪不已:由他们参与研制的这颗卫星,每天都会从学校上空划过。尽管用肉眼看不到,但大家依然习惯性地抬头看天,他们说:星星知我心。

  天上划过年轻的中国星。23岁的女学员杨俊杰看上去像个高中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小姑娘,竟是国防科大微纳卫星研究团队的骨干成员。杨俊杰是该校首届“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学员。去年本科毕业前夕,她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托“天拓一号”实测数据对卫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卫星组网新方法,提高了卫星对船舶自动识别的精度。她撰写的毕业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交流。

  “年轻的星,报国的心。别看他们才20出头,可都是微纳卫星的设计研制者!”国防科大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介绍,为培养航天领域的后继人才,该院组建了全国首个纳星研究生创新基地,吸收在校学员参与卫星科研。目前,进入纳星团队的学员有30多人,以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也有像杨俊杰那样的优秀本科生。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博生研究生张熠说,每次学习领会习主席的这些教诲,心情都很激动,这些话说到了同学们的心坎上,增强了大家知识报国、知识强军的责任感。

  张熠是该校本硕博连读学员,今年3月正式进入微纳卫星创新团队学习深造,按照分工,他负责微纳卫星中的星上计算机研究。星上计算机操作系统移植,是微纳卫星研究的一道难题,张熠经过艰苦努力,最终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

  纳星团队的导师说,学员们思维活跃、想法大胆,在研究中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当一个个创新的设想最终得以实现,每个人都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科学研究既需要创新的火花,也需要辛勤的耕耘!”全程参与“天拓一号”研制的博士研究生刘鹏飞回忆,那段时间,导师带着他们马不停蹄地跑试验基地、测控中心、发射场,连续在外奔波10个多月,直到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应用。

  与时间赛跑,“白加黑”“5+2”成了常态。在教员的带领下,学员们苦战1年零9个月,完成了“天拓一号”研制工作,创造了我国卫星研制用时最短纪录。

  几年来,纳星团队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这里快速成长。从学员成长为教员,微纳卫星工程中心副研究员姚雯是团队发展壮大的受益者。她最大的感受是:团队浓厚的创新氛围筑就了广阔的成才平台。

  创新无止境。作为我国航天领域一支备受关注的新生力量,学员们又向新的目标发起了冲锋:手机卫星、飞卫星、“天拓”系列卫星新成员……(记者 蔡鹏程 王握文 通讯员 蔡渭滨)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5/06-29/7371565.shtml


中国微卫星创研制最快纪录 提高对船舶识别精度


2015年06月29日  来源:解放军报 



   学员在教员指导下分析卫星图像。章飞钹摄 

  主人公小传:国防科技大学纳星创新团队中的青年学员群体,以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也有少数本科生,共30多人,平均年龄26岁。他们是我国“天拓”系列微纳卫星设计研制的骨干力量,被誉为航天领域的一支“新军”。

  浩瀚太空,繁星点点。

  国防科技大学纳星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实验室内灯火通明,一群年轻的学员正在电脑前比对分析我国首颗视频成像体制微卫星——“天拓二号”从遥远太空发回的图像。

  仰望星空,学员们自豪不已:由他们参与研制的这颗卫星,每天都会从学校上空划过。尽管用肉眼看不到,但大家依然习惯性地抬头看天,他们说:星星知我心。

  天上划过年轻的中国星。23岁的女学员杨俊杰看上去像个高中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还带着几分稚气的小姑娘,竟是国防科大微纳卫星研究团队的骨干成员。杨俊杰是该校首届“钱学森创新拓展班”学员。去年本科毕业前夕,她在导师的指导下,依托“天拓一号”实测数据对卫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进行应用研究,提出卫星组网新方法,提高了卫星对船舶自动识别的精度。她撰写的毕业论文,在国际会议上交流。

  “年轻的星,报国的心。别看他们才20出头,可都是微纳卫星的设计研制者!”国防科大航天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导介绍,为培养航天领域的后继人才,该院组建了全国首个纳星研究生创新基地,吸收在校学员参与卫星科研。目前,进入纳星团队的学员有30多人,以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主,也有像杨俊杰那样的优秀本科生。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博生研究生张熠说,每次学习领会习主席的这些教诲,心情都很激动,这些话说到了同学们的心坎上,增强了大家知识报国、知识强军的责任感。

  张熠是该校本硕博连读学员,今年3月正式进入微纳卫星创新团队学习深造,按照分工,他负责微纳卫星中的星上计算机研究。星上计算机操作系统移植,是微纳卫星研究的一道难题,张熠经过艰苦努力,最终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

  纳星团队的导师说,学员们思维活跃、想法大胆,在研究中常有一些奇思妙想。当一个个创新的设想最终得以实现,每个人都获得了成就感和幸福感。

  “科学研究既需要创新的火花,也需要辛勤的耕耘!”全程参与“天拓一号”研制的博士研究生刘鹏飞回忆,那段时间,导师带着他们马不停蹄地跑试验基地、测控中心、发射场,连续在外奔波10个多月,直到卫星成功发射并投入应用。

  与时间赛跑,“白加黑”“5+2”成了常态。在教员的带领下,学员们苦战1年零9个月,完成了“天拓一号”研制工作,创造了我国卫星研制用时最短纪录。

  几年来,纳星团队成了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一大批优秀人才在这里快速成长。从学员成长为教员,微纳卫星工程中心副研究员姚雯是团队发展壮大的受益者。她最大的感受是:团队浓厚的创新氛围筑就了广阔的成才平台。

  创新无止境。作为我国航天领域一支备受关注的新生力量,学员们又向新的目标发起了冲锋:手机卫星、飞卫星、“天拓”系列卫星新成员……(记者 蔡鹏程 王握文 通讯员 蔡渭滨)




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5/06-29/7371565.shtml


两年不到,低轨道微纳卫星~ 星上计算机操作系统移植~~

好多关键词~
主要是全球那多少艘大船吧
到时候MD就会说我们的航母隐藏好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