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最近纽约时报等美国媒体变本加利鼓吹港独的舆论战,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3:17:20


经过查询,发现纽约时报中文网确实在15号刊登了港独分子陈云的文章,文章以个人观点的名义,向西方民众灌输香港城邦的歪理邪说。
纽约时报吹嘘自己代表了所谓中产阶级偏左,其实该媒体完全代表了以盎格鲁白人为中心的殖民主义心态。陈云大吹英国殖民主义带来的香港分裂特性,正好迎合了殖民主义白人中心论的心态,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白人都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而且很符合奥巴马亚太再平衡的目的,给中国制造麻烦。纽约时报也嗅到了这一气息,为美国政客推波助澜,也为盎格鲁白人造势。在报道手法上,纽约时报故意忽略大多数香港人的观点,而着重突出极端人士的极端观点,移花接木,制造出港独代表香港舆论的假象。这完全有悖于新闻报道客观的原则。这恐怕就是希望利用自身舆论影响力,在敏感的时间段,达到颜色革命的政治目的了。
关键是,我国的舆论宣传部门是否太过被动了?人家的媒体都明晃晃地亮出刀子了,我们还是四平八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自己的位置,就当它不存在,或者不痛不痒地反驳一下,有气无力。我们的媒体,为什么不能主动出击,着重报道美国的分裂分子和反政府分子的言论,我们也可以以个人观点的名义,让一些美国黑人或者美国的反政府分子刊登文章,宣传分裂美国的言论嘛?这到底是把柄被捏着了,还是真的不自信?
----------------------------------

观点
大陆可与香港建立“华夏邦联”
陈云 2015年06月15日
一月,香港亲民主派议员在香港特首梁振英发言前举黄伞退场,表示对北京选举计划的抗议。
Philippe Lopez/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一月,香港亲民主派议员在香港特首梁振英发言前举黄伞退场,表示对北京选举计划的抗议。
打印
转发
寄信给编辑
字号
香港——围绕着香港领导人在2017年应以何种方式选举的争论再次爆发。本周晚些时候,本地立法会将会就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争议性方案进行投票。这一方案去年秋天激起了“雨伞运动”,导致城中的几大街区被示威者长时间占领。

按照中国政府提出的方案,香港行政长官的候选人要先经过一个由其亲自挑选的提名委员会的筛查。香港的民主派认为,这种筛查制度让北京向港人做出的普选最高官员的承诺形同虚设。

相关文章
香港抗议者重回街头
北京重申香港新选举方案不可更改
香港行政长官选举新方案快速解读
北京曾多次反对港英政府引入选举
香港学生运动拉开“占中”序幕
香港大学生罢课抗议北京限制普选
吴霭仪:香港民主的困境
当北京拿“一国两制”来说明其自身立场的合理性的时候,是在指向香港的独特性,同时又佯装这片地区不过是大陆下属的又一座普通城市而已。然而,这两套体制有着天壤之别,不能容于同一个国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新界定。

到了1997年英国将香港移交给北京的时候,这片土地已有逾150年不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在此期间,中国大陆经历了一小段共和时期,随后是较长时间的共产党执政时期。除了许多政治上的变迁,它还抛弃了华夏正统的宗教习俗、汉字传统的书写方法和粤语等汉语本土语言的古典读音。然而,在香港,这些东西得以保留,乃至发扬光大。

近20年后,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的文化差距已不是古怪有趣的地域差异,而是代表了对华夏正统的不同阐释。今天的香港文化比中国大陆的文化更为现代、更接近华夏正统——或者说是更多地植根于古老传统。

这一点,再加上香港业已享有的相对自治,有着重大的政治含义。尽管香港在名义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但实际上更像是个联盟性质的实体。香港和中国大陆将来也理应这样彼此相待:在一个同时包含港澳台和中国大陆的正式华夏邦联中,成为相互平等的成员。

香港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英国殖民。1925到1926年间,不远处的广州发生大罢工,吸引了逾25万港人声援。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意识到,这种防御性爱国情绪可能会令这片殖民地的臣民与大陆同胞联系在一起。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引入了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政策——比如聘用在中华民国不得志的前清官员和学者,让他们在香港的新公立院校教授中华国学典籍。

在共产党于1949年上台后,香港的这项文化复兴政策变得更为明了。香港殖民当局倡导在正式场合中采用粤语,而不是官话、客家话或潮州话,从而将粤语从市井语言提升至学校用语,后来又使之进入了司法和立法系统。殖民当局还保留了华夏宗教与民间习俗,向外来游客宣扬它们代表了古老的中国。

与此同时,大批大陆人涌入香港:根据某些统计,1945年到1953年间,香港人口从60万左右增至逾200万,而随着共产化的中国推行集体所有制,移民人数持续攀升。大批逃难者来自沪宁京津地区,而这些地方当时在商业、教育、艺术和大众娱乐方面比起香港来要更为前卫。将现代气息带到香港极为传统的广东文化氛围中的同时,他们也在这片地方的言论自由和基本开放的文化中找到了一个适合自我表达的安全港。到了70年代,大批移民涌入造成的经济冲击基本得以消化之后,这种族群的融合孕育出了一批独特的文化产品,比如功夫片。

英中之间于1984年签署的协议规定了香港1997年交接的事宜,并对它在其后50年享有的地位做了安排,其中承认并维护香港的这种独特的文化身份,以及它在英国人治下获得的实质性自治。这份名为《中英联合声明》的协议呼吁为香港起草一部准宪法,也就是后来的《基本法》。《基本法》正式界定了“一国两制”的概念,并规定“行政长官……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

只是,“一国两制”的概念有些不当,而且明显是一种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被正式认可为一个国家——在联合国拥有席位,甚至在安理会还有否决权——但它却名不副实。这个国家没有民主,只有名义上的宪政,人权保护也得不到保障。它已经偏离了铸造文化统一的民族共和国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说是实际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追求:它是中国共产党兜售的政治概念,是一种控制手段,也是对其自身合法性的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像一个政党国家,而非民族国家。

香港自身则有一些国家的特征。它有自己的护照、货币、货币储备、关税制度和法律制度。有些国际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将香港作为中国之外的独立成员对待。甚至北京政府有时也将香港当作另一个国家:中国大陆的投资法把香港投资者看作国外投资者;中国政府也在其年度统计中将来自香港的投资算作国外投资。

香港现在这种准国家的形态,跟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欧洲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汉萨同盟式的城邦非常相似,最好被看做是中华邦联的前身。

这一构想并不像它听起来的那么不切实际。香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与北京政府缔结协议(即《基本法》)取得极大自治权的地方政府。虽然这一协议到2047年才会失效,香港和中国很快就必须就此重新展开谈判。香港的经济活力有赖于其投资环境的稳定和可预见性,很多按揭和其他金融工具都有30年的有效期,意味着它们的基本参数至少要在2017年之前确定。

北京政府不会简单地续用原先的《基本法》:之前约定的50年期限实际是一种试用期。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不能在2047年直接接管香港。最近几年,它越来越多地以一种半隐密的形式控制着香港的高官、资本、地产、主流媒体和大学管理人员。但它不能全盘控制香港,损害它作为拥有法治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

如今,北京政府拒绝给予香港更多民主自由,因为,归根结底它担心香港会因此在未来要求完全自治。所以与其在民主问题上陷入僵局,不如直面潜在的主权问题,而建立正式的中华邦联则可以缓解北京政府的忧虑——最终因香港独立而失去它。

主权问题一旦解决,就可以更冷静地讨论邦联中的成员各自选择何种社会制度。那时,这种讨论的风险就会减低,香港取得真正的民主制度的机会也会更大。

建立中华邦联对中国也是好事。它可以帮北京解决香港问题,还可以以此方式一并解决台湾问题。既然邦联中的各个成员可以选择各自的治理制度,香港地区获得更多民主也就不意味着大陆也要如此。允许香港按照香港人的意愿发展,也有助于中国政府在大陆维持现状。

陈云是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香港复兴会创始人。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50615/c15edchin/



经过查询,发现纽约时报中文网确实在15号刊登了港独分子陈云的文章,文章以个人观点的名义,向西方民众灌输香港城邦的歪理邪说。
纽约时报吹嘘自己代表了所谓中产阶级偏左,其实该媒体完全代表了以盎格鲁白人为中心的殖民主义心态。陈云大吹英国殖民主义带来的香港分裂特性,正好迎合了殖民主义白人中心论的心态,这种心态,说白了就是白人都是对的,其他人都是错的,而且很符合奥巴马亚太再平衡的目的,给中国制造麻烦。纽约时报也嗅到了这一气息,为美国政客推波助澜,也为盎格鲁白人造势。在报道手法上,纽约时报故意忽略大多数香港人的观点,而着重突出极端人士的极端观点,移花接木,制造出港独代表香港舆论的假象。这完全有悖于新闻报道客观的原则。这恐怕就是希望利用自身舆论影响力,在敏感的时间段,达到颜色革命的政治目的了。
关键是,我国的舆论宣传部门是否太过被动了?人家的媒体都明晃晃地亮出刀子了,我们还是四平八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影响自己的位置,就当它不存在,或者不痛不痒地反驳一下,有气无力。我们的媒体,为什么不能主动出击,着重报道美国的分裂分子和反政府分子的言论,我们也可以以个人观点的名义,让一些美国黑人或者美国的反政府分子刊登文章,宣传分裂美国的言论嘛?这到底是把柄被捏着了,还是真的不自信?
----------------------------------

观点
大陆可与香港建立“华夏邦联”
陈云 2015年06月15日
一月,香港亲民主派议员在香港特首梁振英发言前举黄伞退场,表示对北京选举计划的抗议。
Philippe Lopez/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一月,香港亲民主派议员在香港特首梁振英发言前举黄伞退场,表示对北京选举计划的抗议。
打印
转发
寄信给编辑
字号
香港——围绕着香港领导人在2017年应以何种方式选举的争论再次爆发。本周晚些时候,本地立法会将会就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争议性方案进行投票。这一方案去年秋天激起了“雨伞运动”,导致城中的几大街区被示威者长时间占领。

按照中国政府提出的方案,香港行政长官的候选人要先经过一个由其亲自挑选的提名委员会的筛查。香港的民主派认为,这种筛查制度让北京向港人做出的普选最高官员的承诺形同虚设。

相关文章
香港抗议者重回街头
北京重申香港新选举方案不可更改
香港行政长官选举新方案快速解读
北京曾多次反对港英政府引入选举
香港学生运动拉开“占中”序幕
香港大学生罢课抗议北京限制普选
吴霭仪:香港民主的困境
当北京拿“一国两制”来说明其自身立场的合理性的时候,是在指向香港的独特性,同时又佯装这片地区不过是大陆下属的又一座普通城市而已。然而,这两套体制有着天壤之别,不能容于同一个国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新界定。

到了1997年英国将香港移交给北京的时候,这片土地已有逾150年不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在此期间,中国大陆经历了一小段共和时期,随后是较长时间的共产党执政时期。除了许多政治上的变迁,它还抛弃了华夏正统的宗教习俗、汉字传统的书写方法和粤语等汉语本土语言的古典读音。然而,在香港,这些东西得以保留,乃至发扬光大。

近20年后,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的文化差距已不是古怪有趣的地域差异,而是代表了对华夏正统的不同阐释。今天的香港文化比中国大陆的文化更为现代、更接近华夏正统——或者说是更多地植根于古老传统。

这一点,再加上香港业已享有的相对自治,有着重大的政治含义。尽管香港在名义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但实际上更像是个联盟性质的实体。香港和中国大陆将来也理应这样彼此相待:在一个同时包含港澳台和中国大陆的正式华夏邦联中,成为相互平等的成员。

香港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英国殖民。1925到1926年间,不远处的广州发生大罢工,吸引了逾25万港人声援。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意识到,这种防御性爱国情绪可能会令这片殖民地的臣民与大陆同胞联系在一起。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引入了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政策——比如聘用在中华民国不得志的前清官员和学者,让他们在香港的新公立院校教授中华国学典籍。

在共产党于1949年上台后,香港的这项文化复兴政策变得更为明了。香港殖民当局倡导在正式场合中采用粤语,而不是官话、客家话或潮州话,从而将粤语从市井语言提升至学校用语,后来又使之进入了司法和立法系统。殖民当局还保留了华夏宗教与民间习俗,向外来游客宣扬它们代表了古老的中国。

与此同时,大批大陆人涌入香港:根据某些统计,1945年到1953年间,香港人口从60万左右增至逾200万,而随着共产化的中国推行集体所有制,移民人数持续攀升。大批逃难者来自沪宁京津地区,而这些地方当时在商业、教育、艺术和大众娱乐方面比起香港来要更为前卫。将现代气息带到香港极为传统的广东文化氛围中的同时,他们也在这片地方的言论自由和基本开放的文化中找到了一个适合自我表达的安全港。到了70年代,大批移民涌入造成的经济冲击基本得以消化之后,这种族群的融合孕育出了一批独特的文化产品,比如功夫片。

英中之间于1984年签署的协议规定了香港1997年交接的事宜,并对它在其后50年享有的地位做了安排,其中承认并维护香港的这种独特的文化身份,以及它在英国人治下获得的实质性自治。这份名为《中英联合声明》的协议呼吁为香港起草一部准宪法,也就是后来的《基本法》。《基本法》正式界定了“一国两制”的概念,并规定“行政长官……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

只是,“一国两制”的概念有些不当,而且明显是一种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被正式认可为一个国家——在联合国拥有席位,甚至在安理会还有否决权——但它却名不副实。这个国家没有民主,只有名义上的宪政,人权保护也得不到保障。它已经偏离了铸造文化统一的民族共和国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说是实际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追求:它是中国共产党兜售的政治概念,是一种控制手段,也是对其自身合法性的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像一个政党国家,而非民族国家。

香港自身则有一些国家的特征。它有自己的护照、货币、货币储备、关税制度和法律制度。有些国际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将香港作为中国之外的独立成员对待。甚至北京政府有时也将香港当作另一个国家:中国大陆的投资法把香港投资者看作国外投资者;中国政府也在其年度统计中将来自香港的投资算作国外投资。

香港现在这种准国家的形态,跟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欧洲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汉萨同盟式的城邦非常相似,最好被看做是中华邦联的前身。

这一构想并不像它听起来的那么不切实际。香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与北京政府缔结协议(即《基本法》)取得极大自治权的地方政府。虽然这一协议到2047年才会失效,香港和中国很快就必须就此重新展开谈判。香港的经济活力有赖于其投资环境的稳定和可预见性,很多按揭和其他金融工具都有30年的有效期,意味着它们的基本参数至少要在2017年之前确定。

北京政府不会简单地续用原先的《基本法》:之前约定的50年期限实际是一种试用期。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不能在2047年直接接管香港。最近几年,它越来越多地以一种半隐密的形式控制着香港的高官、资本、地产、主流媒体和大学管理人员。但它不能全盘控制香港,损害它作为拥有法治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

如今,北京政府拒绝给予香港更多民主自由,因为,归根结底它担心香港会因此在未来要求完全自治。所以与其在民主问题上陷入僵局,不如直面潜在的主权问题,而建立正式的中华邦联则可以缓解北京政府的忧虑——最终因香港独立而失去它。

主权问题一旦解决,就可以更冷静地讨论邦联中的成员各自选择何种社会制度。那时,这种讨论的风险就会减低,香港取得真正的民主制度的机会也会更大。

建立中华邦联对中国也是好事。它可以帮北京解决香港问题,还可以以此方式一并解决台湾问题。既然邦联中的各个成员可以选择各自的治理制度,香港地区获得更多民主也就不意味着大陆也要如此。允许香港按照香港人的意愿发展,也有助于中国政府在大陆维持现状。

陈云是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香港复兴会创始人。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50615/c15edchin/

什么时候我们的大使敢在群众游行示威现场发表支持演讲,提供物资支持,接见组织首领的时候,才能称为一个大国
键盘政治局已阅
大乱才能大治

顺其自然吧
冷思 发表于 2015-6-16 12:59
大乱才能大治

顺其自然吧
我觉得西方媒体的宣传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通常是四两拨千斤,深谙群体心理学
my_107 发表于 2015-6-16 12:58
什么时候我们的大使敢在群众游行示威现场发表支持演讲,提供物资支持,接见组织首领的时候,才能称为一个大 ...
是啊,有气无力地反驳一两句,要么就是装作不知道,时间长了要心理变态的
我觉得西方媒体的宣传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通常是四两拨千斤,深谙群体心理学
其实这正是我们乐于看到的,美国还自以为得计,还是比这个更能统战全国人民的事吗
美国以为在香港拉拢民主派鼓动上街能风动大陆人民心向往之,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在替我们统战啊
上下五千光年 发表于 2015-6-16 13:03
其实这正是我们乐于看到的,美国还自以为得计,还是比这个更能统战全国人民的事吗
是的,美媒可以让中国人团结一致,但是它的欺骗,从国际环境来说,可以煽风点火,给一些热点制造更多麻烦
说白了就是怕啊,美国明目张胆搞垮我们,我们还大声跟人家说我们绝不输出革命,请你们放心,从心里面就认怂了
观点
大陆可与香港建立“华夏邦联”
陈云 2015年06月15日
一月,香港亲民主派议员在香港特首梁振英发言前举黄伞退场,表示对北京选举计划的抗议。
Philippe Lopez/Agence France-Presse — Getty Images
一月,香港亲民主派议员在香港特首梁振英发言前举黄伞退场,表示对北京选举计划的抗议。
打印
转发
寄信给编辑
字号
香港——围绕着香港领导人在2017年应以何种方式选举的争论再次爆发。本周晚些时候,本地立法会将会就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争议性方案进行投票。这一方案去年秋天激起了“雨伞运动”,导致城中的几大街区被示威者长时间占领。

按照中国政府提出的方案,香港行政长官的候选人要先经过一个由其亲自挑选的提名委员会的筛查。香港的民主派认为,这种筛查制度让北京向港人做出的普选最高官员的承诺形同虚设。

相关文章
香港抗议者重回街头
北京重申香港新选举方案不可更改
香港行政长官选举新方案快速解读
北京曾多次反对港英政府引入选举
香港学生运动拉开“占中”序幕
香港大学生罢课抗议北京限制普选
吴霭仪:香港民主的困境
当北京拿“一国两制”来说明其自身立场的合理性的时候,是在指向香港的独特性,同时又佯装这片地区不过是大陆下属的又一座普通城市而已。然而,这两套体制有着天壤之别,不能容于同一个国家,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必须重新界定。

到了1997年英国将香港移交给北京的时候,这片土地已有逾150年不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在此期间,中国大陆经历了一小段共和时期,随后是较长时间的共产党执政时期。除了许多政治上的变迁,它还抛弃了华夏正统的宗教习俗、汉字传统的书写方法和粤语等汉语本土语言的古典读音。然而,在香港,这些东西得以保留,乃至发扬光大。

近20年后,香港和中国大陆之间的文化差距已不是古怪有趣的地域差异,而是代表了对华夏正统的不同阐释。今天的香港文化比中国大陆的文化更为现代、更接近华夏正统——或者说是更多地植根于古老传统。

这一点,再加上香港业已享有的相对自治,有着重大的政治含义。尽管香港在名义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但实际上更像是个联盟性质的实体。香港和中国大陆将来也理应这样彼此相待:在一个同时包含港澳台和中国大陆的正式华夏邦联中,成为相互平等的成员。

香港的独特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英国殖民。1925到1926年间,不远处的广州发生大罢工,吸引了逾25万港人声援。港督金文泰(Cecil Clementi)意识到,这种防御性爱国情绪可能会令这片殖民地的臣民与大陆同胞联系在一起。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他引入了促进当地传统文化的政策——比如聘用在中华民国不得志的前清官员和学者,让他们在香港的新公立院校教授中华国学典籍。

在共产党于1949年上台后,香港的这项文化复兴政策变得更为明了。香港殖民当局倡导在正式场合中采用粤语,而不是官话、客家话或潮州话,从而将粤语从市井语言提升至学校用语,后来又使之进入了司法和立法系统。殖民当局还保留了华夏宗教与民间习俗,向外来游客宣扬它们代表了古老的中国。

与此同时,大批大陆人涌入香港:根据某些统计,1945年到1953年间,香港人口从60万左右增至逾200万,而随着共产化的中国推行集体所有制,移民人数持续攀升。大批逃难者来自沪宁京津地区,而这些地方当时在商业、教育、艺术和大众娱乐方面比起香港来要更为前卫。将现代气息带到香港极为传统的广东文化氛围中的同时,他们也在这片地方的言论自由和基本开放的文化中找到了一个适合自我表达的安全港。到了70年代,大批移民涌入造成的经济冲击基本得以消化之后,这种族群的融合孕育出了一批独特的文化产品,比如功夫片。

英中之间于1984年签署的协议规定了香港1997年交接的事宜,并对它在其后50年享有的地位做了安排,其中承认并维护香港的这种独特的文化身份,以及它在英国人治下获得的实质性自治。这份名为《中英联合声明》的协议呼吁为香港起草一部准宪法,也就是后来的《基本法》。《基本法》正式界定了“一国两制”的概念,并规定“行政长官……最终达至由一个有广泛代表性的提名委员会按民主程序提名后普选产生的目标”。

只是,“一国两制”的概念有些不当,而且明显是一种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虽然被正式认可为一个国家——在联合国拥有席位,甚至在安理会还有否决权——但它却名不副实。这个国家没有民主,只有名义上的宪政,人权保护也得不到保障。它已经偏离了铸造文化统一的民族共和国的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其说是实际的存在,不如说是一种追求:它是中国共产党兜售的政治概念,是一种控制手段,也是对其自身合法性的宣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更像一个政党国家,而非民族国家。

香港自身则有一些国家的特征。它有自己的护照、货币、货币储备、关税制度和法律制度。有些国际机构如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将香港作为中国之外的独立成员对待。甚至北京政府有时也将香港当作另一个国家:中国大陆的投资法把香港投资者看作国外投资者;中国政府也在其年度统计中将来自香港的投资算作国外投资。

香港现在这种准国家的形态,跟文艺复兴时期现代欧洲国家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汉萨同盟式的城邦非常相似,最好被看做是中华邦联的前身。

这一构想并不像它听起来的那么不切实际。香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通过与北京政府缔结协议(即《基本法》)取得极大自治权的地方政府。虽然这一协议到2047年才会失效,香港和中国很快就必须就此重新展开谈判。香港的经济活力有赖于其投资环境的稳定和可预见性,很多按揭和其他金融工具都有30年的有效期,意味着它们的基本参数至少要在2017年之前确定。

北京政府不会简单地续用原先的《基本法》:之前约定的50年期限实际是一种试用期。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不能在2047年直接接管香港。最近几年,它越来越多地以一种半隐密的形式控制着香港的高官、资本、地产、主流媒体和大学管理人员。但它不能全盘控制香港,损害它作为拥有法治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声誉。

如今,北京政府拒绝给予香港更多民主自由,因为,归根结底它担心香港会因此在未来要求完全自治。所以与其在民主问题上陷入僵局,不如直面潜在的主权问题,而建立正式的中华邦联则可以缓解北京政府的忧虑——最终因香港独立而失去它。

主权问题一旦解决,就可以更冷静地讨论邦联中的成员各自选择何种社会制度。那时,这种讨论的风险就会减低,香港取得真正的民主制度的机会也会更大。

建立中华邦联对中国也是好事。它可以帮北京解决香港问题,还可以以此方式一并解决台湾问题。既然邦联中的各个成员可以选择各自的治理制度,香港地区获得更多民主也就不意味着大陆也要如此。允许香港按照香港人的意愿发展,也有助于中国政府在大陆维持现状。

陈云是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助理教授、香港复兴会创始人。
http://cn.nytimes.com/opinion/20150615/c15edchin/
汝屌家知 发表于 2015-6-16 13:22
说白了就是怕啊,美国明目张胆搞垮我们,我们还大声跟人家说我们绝不输出革命,请你们放心,从心里面就认怂 ...
我们舆论工作者有的还以纽约时报为楷模,进行学习,哈哈,
是啊,港毒台毒都往霉过跑,除了霉国耙粑,谁还能救它们
宣传部门战五渣的论断早已深入人心!
怎么港独不光有周永康还有陈云?
这群人的名字。。。以前有个港灿叫康师傅的,现在又出来个陈云
jialiang1949 发表于 2015-6-16 13:28
这群人的名字。。。以前有个港灿叫康师傅的,现在又出来个陈云
在反政府人士的取名上,都充满了奴性........
苍蝇哪会放掉有缝的蛋~
我觉得西方媒体的宣传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通常是四两拨千斤,深谙群体心理学
被这样就吹的就没脑只能说,国外的教育害人啊!马哲没学好!
大国泱泱,富而不刚,四方欺我,且让且商
只提抗议,不动刀枪,天长日久,纵狗成狼
民欲宣战,军可敢当?多少男儿,志在沙场
言犹不许,处处提防,删我原帖,阻我诗章
拒民忧国,致民崇洋,尔等如此,为虎作伥
百年之辱,忆犹心伤,毛谆邓嘱,何弃耳旁
佞臣鼠辈,为乱朝纲,多图自保,鲜思守疆
哀我中华,魏征难举,痛我国防,再无陈汤
如今黄海,剑拔弩张。我朝无将,且退且让
日倭嚣张,占岛为王。本我故土,无权巡航
外蒙藏南,收复无望。南海西沙,抗议协商
稀土矿藏,列强储藏。视我华夏,尧舜禹汤
时至今日,日落夕阳。不孝子嗣,妄称富强
掩耳盗铃,  一让再让。除了抗议,就剩嘴仗。
前巳有虎,后又聚狼。再不清醒,国将危亡。
跳吧,以后就没机会了
ruanyin80 发表于 2015-6-16 13:01
我觉得西方媒体的宣传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通常是四两拨千斤,深谙群体心理学
古斯塔夫勒芒

《乌合之众》
周永康,陈云,港独不会还有叫毛泽东,邓小平的吧?
我觉得西方媒体的宣传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通常是四两拨千斤,深谙群体心理学
这种伎俩能永远玩下去?
中国历史上一直反对这种术的政治
讲究大义和正气
现实中中国也一直这样做,你看现在西方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从高高在上公正无私到现在看穿嘴脸 才多少年?
zchzyh 发表于 2015-6-16 13:47
这种伎俩能永远玩下去?
中国历史上一直反对这种术的政治
讲究大义和正气
是的,心术不正,结果必然失败
不过,理在我们这边,术有时候也是必要的

华盛顿红军 发表于 2015-6-16 13:53
lz的小心灵太脆弱。

每年8*8时候美国报纸发什么文章你肯定没看过,更没见过华盛顿国会山门口长年累月摆 ...


有道理,
不过这篇文章应该不光是给美国人看的,他也在中文网上,同时也有点黄之锋上时代周刊的意味,相当于给香港的泛民表态打气,香港和大陆的舆论环境和美国不一样,这个还是有鲜明政治目的的
华盛顿红军 发表于 2015-6-16 13:53
lz的小心灵太脆弱。

每年8*8时候美国报纸发什么文章你肯定没看过,更没见过华盛顿国会山门口长年累月摆 ...


有道理,
不过这篇文章应该不光是给美国人看的,他也在中文网上,同时也有点黄之锋上时代周刊的意味,相当于给香港的泛民表态打气,香港和大陆的舆论环境和美国不一样,这个还是有鲜明政治目的的
gmgm201 发表于 2015-6-16 13:47
周永康,陈云,港独不会还有叫毛泽东,邓小平的吧?
這人原名叫陳雲根, 他說是將筆名刻意改成與中共元老陳雲名字相同, 為的是讓內地人誤以為其文章是革命元老所作, 在大陸互聯網無法障蔽而暢通無阻, 之後大家都只記得他叫陳雲, 原名反而淡忘了
這人被那幫本土派尊稱為「國師」, 像是對明星偶像一樣地盲目崇拜追隨, 本土派那些偏激思想不少都是源出於他
scut_m 发表于 2015-6-16 13:28
怎么港独不光有周永康还有陈云?
记得这个香港陈云 原名叫 陈云根
他出书的笔名是陈云  
lz的小心灵太脆弱。

每年8*8时候美国报纸发什么文章你肯定没看过,更没见过华盛顿国会山门口长年累月摆 ...
有些愤青,毛左,还是当年乾隆的心态,自己是最好的,不需要外国的东西。我到觉得香港人说得有道理,就是上街过激了。让香港实验吧。说到底,上面的怕负责任,按照以前的执行。
ruanyin80 发表于 2015-6-16 13:59
有道理,
不过这篇文章应该不光是给美国人看的,他也在中文网上,同时也有点黄之锋上时代周刊的意味, ...
过于反华或者过于亲华的文章,对美国人影响力都有限。

其实还是华人在国际上不够自信,觉得在洋人报纸上发个文章就能狐假虎威、吓唬对方。而美国人平时很少关心别国报纸怎么评价美国的事务,他们觉得别国管不着美国的事。
华盛顿红军 发表于 2015-6-16 14:14
过于反华或者过于亲华的文章,对美国人影响力都有限。

其实还是华人在国际上不够自信,觉得在洋人报纸 ...

这个就是软实力的推行了。。。。
美国的媒体可以利用别国人的舆论环境,甚至影响到别国政局
但是自己的媒体和别国媒体却很难影响到自己
关系是不对等的

ruanyin80 发表于 2015-6-16 13:01
我觉得西方媒体的宣传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通常是四两拨千斤,深谙群体心理学


西媒在自己的圈子里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到了中国的地头也只不过用一些所谓网络大V来含沙射影了,倒是大裤衩里有些人比较值得警惕,虽说并没有什么卵用,但吃里扒外的样子实在是恶心得很。
ruanyin80 发表于 2015-6-16 13:01
我觉得西方媒体的宣传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通常是四两拨千斤,深谙群体心理学


西媒在自己的圈子里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到了中国的地头也只不过用一些所谓网络大V来含沙射影了,倒是大裤衩里有些人比较值得警惕,虽说并没有什么卵用,但吃里扒外的样子实在是恶心得很。
sunhboy 发表于 2015-6-16 14:13
有些愤青,毛左,还是当年乾隆的心态,自己是最好的,不需要外国的东西。我到觉得香港人说得有道理,就是 ...
美国媒体充满各种偏激观点,那是人家的一种社会传统。人家自己都没把它们当成多大的事,我们无需反应过度,反而显得自己不够自信、太在乎洋人的言论。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5-6-16 14:19
西媒在自己的圈子里想怎样玩就怎样玩,不干中国事,到了中国他们也只能利用一些所谓网络大V含沙射影了, ...
大裤钗和西方传媒接触多了,变色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把纽时这类报纸,奉为传媒正朔的,吃里扒外的,有不少。
逗想的都很理想,现实执行起来就逗
华盛顿红军 发表于 2015-6-16 14:20
美国媒体充满各种偏激观点,那是人家的一种社会传统。人家自己都没把它们当成多大的事,我们无需反应过度 ...

在美国社会,应该是如此
但是,当纽约时报的人意识到一个偏激的观点能够在大陆和香港掀起大波澜的时候
就像冷战时美国人也发现美国之音能够呼唤苏联的不同政见者
这种报道就变成了有意针对中国或香港的特点而为之的,变成了一种武器
不过,实力和历史传承还是决定一切的,嘴炮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ruanyin80 发表于 2015-6-16 13:01
我觉得西方媒体的宣传方式确实值得我们借鉴,通常是四两拨千斤,深谙群体心理学
慢慢地学习如何做大国,也要过程。
智动铅笔 发表于 2015-6-16 14:19
西媒在自己的圈子里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到了中国的地头也只不过用一些所谓网络大V来含沙射影了,倒是大 ...
严重同意啊
上下五千光年 发表于 2015-6-16 13:06
美国以为在香港拉拢民主派鼓动上街能风动大陆人民心向往之,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在替我们统战啊
哈哈,美帝的嘴脸除了一小部分XXX的人,全体中国人民早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