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封建统治其实是法家治国,而套了一层儒家的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7:09:10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节选小说“草清”

第五十五章 帝王三等



“老夫让你读此书,不过是看你的本心搁在何处。”

他长身而起,负手看向窗外的青山,语气再无之前的漂浮,凝得像是金石一般,直直敲入李肆的心扉。

“你是不是觉得,帝王术,就是俗言里那些帝王心术?”

李肆呆呆点头,之前他的确是这么感觉的,而且这老头不自己也说了吗?帝王术,研究的是帝王之心。

“《管子-心术篇》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后人解为置心无为,即可拿捏,庸言也!”

这时候的段宏时,再无一丝平日那种慵懒猥琐的气息,整个人像是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浑厚的纯粹气息正淡淡飘溢,慑得李肆也凝起心神,认真听着。

“老夫解为,置心无为,即进大道!术,本与行同义,都解为道,什么是道?循其直行即为道!后人将术解为‘非曲不可求’的谋变之策,连带帝王心术,也失了本意,殊为可恨!”

李肆心中嘀咕,文人就是文人,就知道钻字眼……不过……听他这么一说,帝王心术,还真不是什么心理学的东西?

“老夫要教你的,是帝王的本心之道!绝不是深闺怨坊里那些妇人勾心斗角,争位固宠的鄙俚伎俩!”

段宏时字字如潮,冲刷着李肆的心灵。

“不说当世,即说历代文人,但凡说到为君之道,都只一个‘亲君子、远小人’,以此及上,谈得深一些,也无过于御臣之术。其用心何为,暂不深述,就说这千百年而下,不但世人都将帝王心术当作了御臣之术,连带推及到为官心术、为僚心术,全都靠到‘曲求’之径。更有诸多庸君,也都觉得为君只管治臣即可,君视臣为妾,臣视君为恩客,上天赋人灵智,竟然大半都用在相互猥玩之上!”

这一段话,竟然扫尽历史,横跨君臣,李肆已觉自己刚才的话在这时代很是刺耳,没想到段宏时更是一个喷尽三千年历史的大愤青,竟然直白说君王把臣子当婊子,臣子把君王当嫖客,嗯……深合朕心……

“李肆,我问你,这三千年上下,皇帝有分几等?”

段宏时话头一拐,找上了李肆。

这问题见仁见智,李肆只好献上大众版答案。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那都不是皇帝,不予评价。第一等自然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接着就有些争议了,李肆选了汉文、光武、唐高、宋高以及明太祖和成祖,这是第二等。其他算第三等,亡国之君算第四等。标准是对历史的影响,而不是个人的喜好,基于理性认识。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乃至满鞑……去死……理性序列上没有这些东西,这也是理性认识后得出的结论。

“你这也是庸人之识!”

段宏时淡淡鄙夷道,李肆不服气了,撇嘴就等着他又有什么惊人之语。

却不料段宏时话锋一转,并没正面继续阐述,而是说起了早就该展开的正题。

“老夫轻视御臣之术,却没说它非帝王术,只是它不过是帝王术最基本的一等,譬如这童子入蒙学一般。若是连御臣之术都不通,那就是个昏聩之君,即便在世未受臣子左右,身后事也会一塌糊涂。”

到此时,老头终于吐出了真货。

“老夫所究之帝王术,有分三等,御臣是最低一等,其上还有御制,最上则是御势。”

他看向李肆,像是把李肆当作了一个范例。

“御臣何须曲中求?不过是识人二字!识人而用,不合则迁,废则舍之,有何难哉?《韩非子-定法》曰,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说的就是这一条。”

李肆举手,他不同意这个观点。

“帝王用人,也该是一篇大学问吧。说起历代,因臣而兴废的例子不要太多,比如霍光,安禄山,比如王安石,比如张居正,比如袁崇焕……”

“这些人上位,是因人而上,还是因时而上?”

段宏时一声反问,顿时让李肆没了言语,这一问的本质就是“历史是伟人创造的,还是历史创造了伟人?”他可没有答案。

“不光是因时而上,这些人本就是因时而生!”

段宏时的结论倒是很清晰,话题也转到了第二等。

“那么什么是时呢?”

接着段宏时像是中学老师,循循善诱起来。

“时乃制化,这里就说到了御制。所谓‘制’,就是‘经制’。势如季风,时则是季风在日月间的变化,时势连在一起,方成历史。每朝初成,即凝下了经制,如能驾御这经制,那就算是懂得了帝王术的次等。”

说到这里,李肆开始有些明白段宏时的思路了,他心中微微抽了口凉气,这老头还真不是酸儒,这样的东西,可不是圣贤书上能读得出来的。

“帝王若能御制,就能择臣,臣循制而逐利,只要稍能识人,御臣水到渠成。这次等的帝王,即便心机远不如那些灵智只放在御臣的帝王,可借经制之力,成就也远远高过只知和臣子周旋的帝王。”

说到这,段宏时开始举例。

“你刚才说到了王安石,张居正,连带他们身后的两位神宗,后人都贬过于褒。可以老夫看来,只论那两位神宗,却是强过了大多数帝王。他们二位在位时,不论国政成败,朝局至少是稳稳在手。”

唉!?

李肆再举手,这里问题大了。宋神宗不说,明神宗,也就是万历,那可是三十年不上朝,跟整个文官体系对抗的大牛啊。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不管是万历三大征,还是万历怠政,都是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元史的跟明史的,用心不一样,笔下的动作却都是一样。”

段宏时低低这么说着,李肆心里也是一跳,他下意识地去找段宏时的眼神,老头却偏开了视线。

尽管段宏时这观点值得商榷,可李肆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个皇帝,确实不是傀儡,更不是碌碌无为。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明神宗享受张居正变法,这两个时期,正是华夏历史的两道重大门槛。

想到这,李肆有些开始接受段宏时的分类标准,确实,能把握段宏时所谓的“经制”,也就握住了国政朝局的关键,在这个基础上,臣子的力量就淡了许多,臣僚是贴着国政朝局而上的。当然现实的历史脉络没有这么简单,还有太多因素夹杂在里面,但把这么一条脉络抽出来单独看,至少评判帝王成就的标准是清晰了许多。

“那么……御势这一等,基本就是留给了开国帝王的吧?”

李肆做出推论,段宏时点头,却又摇头。

“势有天地之分,老夫还没参透这天之势,只能看到地势。以地势而论,你的说法勉强平准,却遗漏了一些帝王。”

段宏时又开始举例,这次李肆感觉不那么突兀了。

“秦皇,武功最盛,可文治空白,大秦朝转瞬皆灭,他不过是提起了前势。汉高借这前势奠定了后势,汉文以黄老之治稳住了余潮,这三人算是分御了大势。”

哟嗬,这老头眼光还真高,秦皇汉高汉文三个人加起来,才算是一个一等。

“汉武,独起一势,此势荡漾华夏千年,直至今日,他一人独御一势!”

说到这,段宏时的语气也显得很有些纠结,李肆心想,莫非这是个仇视儒家的怪物?汉武的武功不说,独尊儒术,的确是影响了整个华夏的历史。

“再之后,隋文帝杨坚,独起一势,以朝代论,虽然杨广未能守业,可唐高甚至太宗,都沾其余漾,不过顺势成业而已,史书对唐溢赞,却不书前隋砥业,很不公平。”

李肆点头,后世对隋朝的评价确实高了很多,这个观点,他勉强能接受。

“如果说到顺势成业,宋太祖太宗两兄弟是此中翘楚,可正因为他们太过顺势,也就不得不拘于经制,未能再进一步,老夫可不认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肆确认了,这老头真跟儒家有仇,宋朝是华夏所谓文治最盛的朝代,士大夫的待遇最好,可在段宏时眼里,却不过是享受前朝红利,赵大赵二还缩手缩脚。结合时势、经制什么的,李肆感觉这老头的帝王心术,估摸着就是法家的东西,刚才他不直接引了《韩非子》的话么。

接着段宏时语气低沉了。

“汉武隋文之外,再起一势的,就是前明太祖,惜乎这一势……唉。”

这时候段宏时的话题绕了回来。

“让你看元史食货志,就是让你明白,前明太祖所知的前势。历代开国御势之君,莫不以前朝为鉴。前明太祖将元治归结为宋治的张扬,由此连百年国运都没有,所以才力图复古。虽然背后有诸多文人作祟,可他个人的好恶也是重要原因。”

嗯!?

李肆真的被惊住了,这话说的是朱元璋矫枉过正,定下了彻底打压商业的明初国策,由此影响了有明一代。这国策有如噩梦,缠绕在他之后的历代皇帝身上,也将华夏在明代继续走在文明前列的步伐给拖了下来。

听段宏时这话,他显然是在否定朱元璋这国策,同时叹息华夏之势的沉沦,这是一个三百年前的古人所能有的观点?

李肆前世对历史理论懂得不多,也就接触了一些黄仁宇一类的普及书,有那么一点“大历史观”的懵懂概念,但这样的概念,埋在圣贤书的古人显然很难具备,即便挣脱了儒家之学,也没有后世那种精细科学的眼光来重新梳理历史。

这个段宏时……到底是什么来历?

这个疑问,再次猛烈席卷着李肆的思绪。



“你既然能从这书里看出治国根本,本心足以容下地势,老夫可以接着向深里说。”

之前段宏时说到的天地之势,李肆还只当是文人随口夸言,可听现在这么一说,还真有什么名堂。这时候琴声悠悠,节奏舒缓,李肆听不出是什么曲子,只觉心神沉静,这琴声是素淡的背景,段宏时的话是浓墨重彩,混在一起,竟然不觉有丝毫杂乱。

“你不必再猜疑,老夫此学,确实脱出了孔儒之锢。”

段宏时再度开篇,这老头的眼神确实厉害。

“可你要以为此学是法家之学,那可就大谬矣!”

二郎腿一端,段宏时滔滔不绝。

“申不害究术,重在御臣,要帝王独断独视独听,肤浅!慎到尊势,他的这个势,将天地之势归于帝王,混淆权柄和时势,下乘!商鞅崇法,以帝王为法王,织法网而暴彰,限法于绝地,愚蠢!韩非将法势术糅杂一端,却失去筋骨,时久日迁,反成不可登堂之言,昏聩!”

好了,喷遍法家几个大拿,果然不是法家门人。

“再说孔儒,儒本非孔孟独占,可后人却只以这什么二圣为祖,殊为……嗯咳!”

看样子他还准备骂点无耻卑鄙的话,只是眼下这时候,正是程朱理学的酱缸期,要骂孔孟可是很危险的,所以段宏时急急咬住了舌头。

“这孔儒所论,本出自上古亲亲家国,汉初沿袭秦时法度,文景稍废,武帝再兴,悟到了前秦的教训,才将这孔儒之道扯来遮掩。外儒内法,华夏千年之治,就此砥定。”

段宏时再度拿出一个重量级的结论。

“这外儒内法,就是俗世所谓的帝王术!”

李肆小心翼翼地问:“那么老师您的帝王术,是别开局面了?”

段宏时矜持地微笑。

“老夫这帝王术,有两言可说,其一就是:跳出儒法外。”

接着段宏时的话,让李肆又陷入到呆滞状态,对这老头的来历,已然从世外高人,隐隐转到了又一个穿越者……

“儒法为何能内外相结?就在于一个‘一’!”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随着段宏时语调高亢,远处的琴声也变得锐利起来,每个音符都像是一把刀剑,可巧都插在段宏时每一个字之间,将他的话音托得更为鲜亮。

琴声攀上峰顶后,又渐渐和缓下来,段宏时的话语也放慢了。

“可有一,就有二……”

李肆已是感悟满腹,以后世的历史学观点来看,这就是华夏大统一的前提,同时也是大统一的代价,像是宿命一般,避无可避。但正如段宏时所言,诸多因素在推动这个一的同时,还有很多因素在化解这个一。这样的东西,很难从道德层面上去评判,但如果仅仅从把握时势的角度去看,还真是另有一套东西存在。

只是这套东西,不该叫什么帝王术吧,这根本就是看透历史的大学问……

“儒法之言,在书上无比光鲜,落到实处却是满目疮痍。如果把外儒内法当作是金銮玉殿上的制礼,老夫的帝王术则是乡间农人的田头小曲。”

段宏时看向远处的青山,微微叹气。

“金銮玉殿,不过是天下一点,乡野山水,才是天下的本色。”

听到这,李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谓外儒内法,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士人治世,以理想代替现实,按设计笼罩天下,不去理会其中的差异。仿若将治疗天下当成堆积木,符合自己设想的东西捡起来,不符合的丢掉,凑在一起,看着搭成的楼宇宫殿,自得地说这是个多美的世界,而其他乱七八糟丢在一边的东西,根本就闭眼不视。

说起来,还真跟柏拉图的理想国分外相似……只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只在想象里,而华夏大地上,理想国已经存在了千年,当然,一直是破破烂烂,士人们还在锲而不舍地搭着。朝代更迭不过是垮了一次,根基没有变,蓝图也没变,重新再来就好。没办法,这是他们的田地,就如农人一般,耕田得食是天性。

“那么老师,这二……必然是和一相悖的么?”

李肆有些纠结,看起来这个“一”是宿命,去触动这个“一”,所做的事情,所得的结果,放在后世,是不是要被评价为卖国、汉奸、历史罪人?

“一而二,二不能一吗?”

段宏时遥望山峦,像是在嘲笑某个群体。

“儒法的一,得利者是行儒法之人,若这利转给他人,难道就不能也得一了?”

李肆恍然,得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啊。

华夏大一统,靠的是儒法,可并不意味着这是唯一之径,也并不是不变之径,儒法之所以能推着华夏总是内聚,那是因为有儒法背后那些人的利,那些人是谁?

看了一眼段宏时,李肆暗道,那些人,不就是读书人么……

先是说这帝王术里,如何评判帝王的标准,接着说到这帝王术和儒法之帝王术的不同,李肆的胃口已经被吊得足足的。

核心一个问题,段宏时这帝王术,到底说的是什么?

“这就要说到老夫之学的第二言……”

段宏时也吐了口长气,刚才一番激论,还着实费了力气。

“老夫之学,不仅跳出儒法外,还不在五德中。”

五德?

李肆愣了一阵才明白过来,这话说的是,段宏时此学,对朝代更迭,另有一番见解?

“世人都言,真龙之气,存世不过三百年,以五德更替相承……”

段宏时这话,跟李肆后世接触的“王朝周期律”很有些相合,不过那个什么周期律,都只将朝代更迭归结为人口激增,土地兼并,社会结构破坏等等,即便只以李肆那点微末道行,也觉得这说法不过是中学教科书水准的东西。

他也跷起了二郎腿,等着段宏时的高论。

“老夫刚才说到过,帝王三等,御臣御制御势,势有天地之分。朝代更迭,本因都在这地势的驾御上。”

什么是天之势?

“风云山水,草木兽鸟,人外即天,天自有天道,不以人力人心而变,此乃天之势。”

什么是地之势?

“人立于地,食于地,来往于地,地结人道,此乃地之势。”

嗯……李肆大致是理解了,天之势,说的是自然,地之势,说的是社会。

“儒法之帝王术,求的是一个静,有所变动,靠儒遮掩,靠法支吾。天之势如风云跌宕,一直在变,这变化非人力所能撼,姑且不论,每朝算是同样的境遇。而地之势也自有一番变化,每朝立国,立起经制,就像是砌起一座堤坝,地势变化也如江水,年年蓄积,这堤坝却不曾加高,更不敢想掘堤引流,只能等着江水蓄满,最终崩堤。”

“宋时王安石,明时张居正,都想对这堤坝动手,可前者生出‘丰亨豫大’,北宋覆灭,后者如一剂猛药,余毒至今。”

这说法的细节李肆有些不明白,可大致道理懂了,儒法要的是一个“停滞的社会”,人人安守本分,各不逾矩,士人和帝王的统治就能万万年。可社会是一直变化的,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就是自己被变了。

“那么,地之势,该怎么去看?”

李肆问到了要点。

段宏时呵呵轻笑,又转了话题。

“李肆,你对气理之论是怎么看的?”

李肆傻傻摇头,心中只两个字:“臆想!”

儒家的气理之论,就李肆个人而言,那都是群死宅捧着脑袋瞎想出来的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话说得圆润周到,逻辑自洽,目的就是让别人无懈可击。归结起来,本质就是让儒家士子们能把握所谓学问的制高点,自我YY而已。

“那么对于这理学,你也该是不甚了了,正好……正好……”

段宏时笑得很有些贼。

“程朱理学,轻技贱器,说什么器乃各有适用,理不相通,不过是理的细枝末节。可到明末,格物究器之学却异常兴盛,老夫这番言论,放在那时,根本就算不得骇人之语。眼下在这……朝说出口,那就是下乘而无稽之论。”

正说到这,远处琴声铮地滑了一下,段宏时又是一声嗯咳,转回了正题。

“看势,得由器而入。”

他这话出口,李肆皱眉,难道这老头,是王夫之的弟子?王夫之说的就是器中见道,器道合一。算算王夫之现在……死了二十年,段老秀才的年纪,应该还能凑得上。

“你可知道,明亡之因是什么?”

段宏时打断了李肆的杂念。



明亡之因,这话题大得没边,也忌讳得不行。

“没什么忌讳的,本朝可算不得亡明之因,虽然……嗯咳!”

又一声清亮琴音,打断了段宏时的发挥,李肆瞅了一眼远处,心想这个侍女跟老头的同步率居然这么高呢?

“官绅压迫太重,皇室贪淫奢侈,天怒人怨,满天下草民揭竿而起,最终亡在了李闯手里,大概……是这样吧?”

李肆随口背着标准答案。

“压迫?贪淫?哈哈……”

段宏时的笑声带着点愤懑,可李肆注意力还在那个脑袋一直埋着的侍女那,并没注意到。

“天灾不算,你可知明末之时,即便算上地方官僚绅胥的压榨,草民之累,也并不比现在重?”

段宏时低低说着,像是刻意不让那侍女听到。

李肆脑子一个激灵,转过头来,盯住了段宏时,这可是危险言论!和他对视的段宏时也是凝神以待,正在观察着他的神色。

“真的?”

李肆也低声反问,转了转眼珠,再重复了一声:“真的”,这可不是反问,而是确定。

以凤田村之前的遭遇来看,就在破家流离的边缘挣扎着,不是老百姓变得麻木了,加之官府又有张天罗地网,他可真不相信村人不反,至少拒交皇粮那种程度的事,早就该干出来了。

“真的。”

段宏时接着低声道:“本朝承袭前明的赋役,其中人役部分,本在前明多折入正税,而到了本朝,这部分被掩去了来处,人役依旧还在摊派。本朝对亲民官的考成,钱粮必须十成收足才算合格,就算绅衿也不能免【1】,而前明只是六成,收到七成就算优异,绅衿也都全免。算下来,前明草民所累,怎么也不该比本朝重。”

见李肆微微皱眉,段宏时轻笑:“本朝所谓免三饷,多恩免,那不过是文人手脚耳。”

李肆已经是信了,但这就难理解了,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到了眼下,负担更重,却一个个乖乖地当顺民?仅仅只是剃头就剃乖了?

像是对李肆的反应放了心,段宏时继续加码:“所谓的贪奢,前明皇室和各地藩王,的确奢靡巨耗,可与本朝相比,却并非有天壤之别……”

李肆点头,也压低了嗓音:“旗人数十上百万,足以抵前明皇室所费。”

段宏时接着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啊,哪里呢?

霎时间,绿营汛塘的分布,乡绅官吏的勾连,对地方变局的反应,一连串的场景在李肆脑袋里闪过。

以对地方的掌控深度而论,满清确实远远强于明朝。

“就说这造反,有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能活下去却偏要造反的难道没有?前明到本朝,后者裹挟前者的事例比比皆是,差别只在本朝能将这可能压到最低,前明的手脚却弱了许多。”

这话李肆不必想就能理解,之前在寨堡剿灭的那帮贼匪,放在明朝,不知道会膨胀成一股多大的势力。

段宏时悠悠长叹:“前明国策,亲民官不得滋扰乡间,甚至出县城都不允许。后来迫于形势才有所更张,可祖制却像一道槛,始终掐着朝廷控制地方的手。以地方和中央的相处形势来看,就财税而论,本朝比前明挖得更深。前明留给地方的钱粮存留还在三成左右,而本朝给地方的存留不过一成,但是……”

远处那侍女也是悠悠一叹,李肆没好气地瞪了过去,看到的依然是一颗埋下去的脑袋。

“但是,前明没有本朝的捐纳之途【2】,地方乡绅和朝廷在‘利出一孔’上颇不一致。前明的镇戎被本朝分割得异常零碎,汛塘星罗棋布。前明虽崇理学,却不独尊,人人耳目宽裕,本朝……本朝对地方的管治,在亲民官上削弱了,却在礼教和兵事上强化了,总而言之……”

段宏时给出了结论。

“明亡,在于粗疏!”

李肆越来越想问,您老真是不是后世穿过来的?这个结论虽然也有些粗疏,可跟后世黄仁宇的观点性质相似。黄仁宇就认为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破产,而财政破产的原因,在于明初国策大幅度退步,没让政府挑起更多责任,而只指望乡间自理,由此也没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财税机器,外忧内患,还有天灾,这才亡了国。

“要看到这样的势,不是去翻儒家的道德文章,不是去查法家的典章规制,而是得分析具体的国政枝节,这些东西,对儒法之士来说,那就是器。正是在这些器上,老夫方能看到势!”

“老夫前二十年学儒,后十年学法,终究看不透世势。之后为生计而作师爷,视野才豁然开朗!”

“这地之势,看的不是历代帝王、朝堂诸公他们说什么,作什么,看的是他们作成了什么样子。老夫之学,根基就在一个字:真!”

“究枝节之真,合大势之真,儒是在说,法是在做,老夫尽皆不管,埋头只寻这真!”

这话让李肆感慨不已,这就是后世的大历史观啊。后世研究历史的方向就是这样,甩开官史,以零碎实证而上,由一点摸一面,再来跟官史比对,是一种解剖学的思路。

真没想到,这样的东西,自己居然在1712年听到了。

也真没想到,这老头同是一肚子反水……

李肆神色复杂地看着段宏时,想继续深入这个话题,犹豫了一下,却又放弃了。以这老头的年纪,对明朝还带着眷念是很正常的,话语间带些牢骚,随口抨击几句,都能理解,可真不能跟反水混淆,自己的心思,还是小心藏着的好。

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话说得深了,段宏时停了下来,闭口不言,琴声又缓缓响起。

沉默了好一阵,李肆再度开口。

“那么老师,又该如何以这真字,以器见势?”

段宏时呵呵一笑。

“你这就问到了实处,老夫要教你的东西,都含在这问题上。”

他举起手,竖起了三根指头。

“其实就三个字,人、财、军!”

李肆心跳加快,真是要说造反么?是不是接下来还要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什么的?

“以知县李老爷为例,他最要紧的是哪三件事?钱粮!刑名!安靖!”

段宏时连话带神色,粉碎了李肆的妄想。

“钱粮即是财,财兑万物,无财寸步难行。刑名对应人,上迎下抚,周应人心。军对应安靖,否则财不留手,人不回头。照着这三点去抓枝节看,就能窥得势头的真。小势汇大势,总归而上,这地之势就能明明白白。”

老秀才这帝王术,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这只是总则,而李肆也只是隐约有所领悟。

可他接着就醒悟到一个绝大的问题。

“老师,我……到底学来何用?”

段宏时也愣了片刻,接着脸上泛红,生气了。

“你这蠢材!这两个多月来,你能逢凶化吉,连番整治了钟上位和杨春,不就是借势而为吗?可惜你只是懵懂自行,并未自觉。如果能察知前势,何须还如这般缩手缩脚,只等着别人欺上门?想做什么……”

段宏时深呼吸:“借势而上,自有作为!”

李肆揉脑袋,已经被这老头塞了一脑袋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真是没想明白。

段宏时接着沉声道:“老夫这帝王术,讲的就是……我心即帝王!”

嘣……

远处那侍女的琴弦断了,李肆额头也微微出汗。

“老师是否姓黄?”

李肆乍着胆子问,思想这么超前,胆子这么明显,他简直怀疑是黄仁宇黄老先生穿越而来了。

“老夫名讳你都敢忘!?至于什么黄,老夫确实受教于梨州先生,遗憾的是,不曾名列门墙。”

段宏时到处找着东西,似乎是想敲李肆的脑袋。

“弟子说的是另外一个黄……”

哟,还跟黄宗羲学过?李肆锲而不舍,继续求证,段宏时一怔,脸上扭拧起来,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咳嗽。

好吧,黄老先生在那个时代,早就过世了,想想黄宗羲那一辈人,思想格外开放,教出这么个叛逆弟子,也还勉强能说得过去。

李肆放弃了追索,心中却是微微激动,这么说,自己还勉强能算是黄宗羲的徒孙了?虽然只是外门弟子……

“今日就到这里,见你还算有悟性,老夫勉强评你及格,之后的学问,到你那里再慢慢教来。”

段宏时开始赶人,李肆呆呆点头,今天这收获可是沉甸甸的,就是一下子不清楚到底得到了什么……

正要离开,品着段宏时的话,李肆心中忽然像是透开了一扇窗户。

儒法之道,在于守一,在于持静……

财兑万物……

财兑万物……

心中震动,李肆又问:“老师,您说以器见势,那么以器生势可行吗?”

段宏时眼眉一展,显得很是吃惊:“那可是……很久之后才可能教给你的东西……”

李肆笑了,脑子里闪过早前萧胜骂他搅屎棍的话来。

像是自语,又像是询问,李肆低声道:“那么黄金……算不算生势之器呢?”

段宏时吐出两个字:“废话!”

李肆笑意更足,说着老秀才完全听不懂的话:“铁水要搅才能成钢,玻璃液要搅才能不结气泡,酱缸要变流水,那也得搅才行……”

他猛然向段宏时深深鞠躬:“我明白了,谢谢老师的教诲!我就当当这搅屎……不,搅史棍吧!”

李肆几乎是大笑着离开,段宏时瞅着他的身影,一脸呆滞。

“叔爷,看来您这两个月的准备,终究是没压倒您这个弟子呢。”

柔白身影立在了段宏时身后,话语如初秋微风般柔润。

“这小子,到底明白了什么?”

段宏时揪着胡须,纠结了好一阵,像是想通了,眼眉舒展,也呵呵低笑起来。

“有这样的徒弟,此生何憾。”


http://read.qidian.com/BookReader/2050926,34224013.aspx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节选小说“草清”

第五十五章 帝王三等



“老夫让你读此书,不过是看你的本心搁在何处。”

他长身而起,负手看向窗外的青山,语气再无之前的漂浮,凝得像是金石一般,直直敲入李肆的心扉。

“你是不是觉得,帝王术,就是俗言里那些帝王心术?”

李肆呆呆点头,之前他的确是这么感觉的,而且这老头不自己也说了吗?帝王术,研究的是帝王之心。

“《管子-心术篇》曰,心术者,无为而制窍者也。后人解为置心无为,即可拿捏,庸言也!”

这时候的段宏时,再无一丝平日那种慵懒猥琐的气息,整个人像是一座云雾缭绕的大山,浑厚的纯粹气息正淡淡飘溢,慑得李肆也凝起心神,认真听着。

“老夫解为,置心无为,即进大道!术,本与行同义,都解为道,什么是道?循其直行即为道!后人将术解为‘非曲不可求’的谋变之策,连带帝王心术,也失了本意,殊为可恨!”

李肆心中嘀咕,文人就是文人,就知道钻字眼……不过……听他这么一说,帝王心术,还真不是什么心理学的东西?

“老夫要教你的,是帝王的本心之道!绝不是深闺怨坊里那些妇人勾心斗角,争位固宠的鄙俚伎俩!”

段宏时字字如潮,冲刷着李肆的心灵。

“不说当世,即说历代文人,但凡说到为君之道,都只一个‘亲君子、远小人’,以此及上,谈得深一些,也无过于御臣之术。其用心何为,暂不深述,就说这千百年而下,不但世人都将帝王心术当作了御臣之术,连带推及到为官心术、为僚心术,全都靠到‘曲求’之径。更有诸多庸君,也都觉得为君只管治臣即可,君视臣为妾,臣视君为恩客,上天赋人灵智,竟然大半都用在相互猥玩之上!”

这一段话,竟然扫尽历史,横跨君臣,李肆已觉自己刚才的话在这时代很是刺耳,没想到段宏时更是一个喷尽三千年历史的大愤青,竟然直白说君王把臣子当婊子,臣子把君王当嫖客,嗯……深合朕心……

“李肆,我问你,这三千年上下,皇帝有分几等?”

段宏时话头一拐,找上了李肆。

这问题见仁见智,李肆只好献上大众版答案。三皇五帝和夏商周三代,那都不是皇帝,不予评价。第一等自然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接着就有些争议了,李肆选了汉文、光武、唐高、宋高以及明太祖和成祖,这是第二等。其他算第三等,亡国之君算第四等。标准是对历史的影响,而不是个人的喜好,基于理性认识。至于成吉思汗忽必烈乃至满鞑……去死……理性序列上没有这些东西,这也是理性认识后得出的结论。

“你这也是庸人之识!”

段宏时淡淡鄙夷道,李肆不服气了,撇嘴就等着他又有什么惊人之语。

却不料段宏时话锋一转,并没正面继续阐述,而是说起了早就该展开的正题。

“老夫轻视御臣之术,却没说它非帝王术,只是它不过是帝王术最基本的一等,譬如这童子入蒙学一般。若是连御臣之术都不通,那就是个昏聩之君,即便在世未受臣子左右,身后事也会一塌糊涂。”

到此时,老头终于吐出了真货。

“老夫所究之帝王术,有分三等,御臣是最低一等,其上还有御制,最上则是御势。”

他看向李肆,像是把李肆当作了一个范例。

“御臣何须曲中求?不过是识人二字!识人而用,不合则迁,废则舍之,有何难哉?《韩非子-定法》曰,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说的就是这一条。”

李肆举手,他不同意这个观点。

“帝王用人,也该是一篇大学问吧。说起历代,因臣而兴废的例子不要太多,比如霍光,安禄山,比如王安石,比如张居正,比如袁崇焕……”

“这些人上位,是因人而上,还是因时而上?”

段宏时一声反问,顿时让李肆没了言语,这一问的本质就是“历史是伟人创造的,还是历史创造了伟人?”他可没有答案。

“不光是因时而上,这些人本就是因时而生!”

段宏时的结论倒是很清晰,话题也转到了第二等。

“那么什么是时呢?”

接着段宏时像是中学老师,循循善诱起来。

“时乃制化,这里就说到了御制。所谓‘制’,就是‘经制’。势如季风,时则是季风在日月间的变化,时势连在一起,方成历史。每朝初成,即凝下了经制,如能驾御这经制,那就算是懂得了帝王术的次等。”

说到这里,李肆开始有些明白段宏时的思路了,他心中微微抽了口凉气,这老头还真不是酸儒,这样的东西,可不是圣贤书上能读得出来的。

“帝王若能御制,就能择臣,臣循制而逐利,只要稍能识人,御臣水到渠成。这次等的帝王,即便心机远不如那些灵智只放在御臣的帝王,可借经制之力,成就也远远高过只知和臣子周旋的帝王。”

说到这,段宏时开始举例。

“你刚才说到了王安石,张居正,连带他们身后的两位神宗,后人都贬过于褒。可以老夫看来,只论那两位神宗,却是强过了大多数帝王。他们二位在位时,不论国政成败,朝局至少是稳稳在手。”

唉!?

李肆再举手,这里问题大了。宋神宗不说,明神宗,也就是万历,那可是三十年不上朝,跟整个文官体系对抗的大牛啊。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不管是万历三大征,还是万历怠政,都是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写元史的跟明史的,用心不一样,笔下的动作却都是一样。”

段宏时低低这么说着,李肆心里也是一跳,他下意识地去找段宏时的眼神,老头却偏开了视线。

尽管段宏时这观点值得商榷,可李肆也不得不承认,这两个皇帝,确实不是傀儡,更不是碌碌无为。宋神宗用王安石变法,明神宗享受张居正变法,这两个时期,正是华夏历史的两道重大门槛。

想到这,李肆有些开始接受段宏时的分类标准,确实,能把握段宏时所谓的“经制”,也就握住了国政朝局的关键,在这个基础上,臣子的力量就淡了许多,臣僚是贴着国政朝局而上的。当然现实的历史脉络没有这么简单,还有太多因素夹杂在里面,但把这么一条脉络抽出来单独看,至少评判帝王成就的标准是清晰了许多。

“那么……御势这一等,基本就是留给了开国帝王的吧?”

李肆做出推论,段宏时点头,却又摇头。

“势有天地之分,老夫还没参透这天之势,只能看到地势。以地势而论,你的说法勉强平准,却遗漏了一些帝王。”

段宏时又开始举例,这次李肆感觉不那么突兀了。

“秦皇,武功最盛,可文治空白,大秦朝转瞬皆灭,他不过是提起了前势。汉高借这前势奠定了后势,汉文以黄老之治稳住了余潮,这三人算是分御了大势。”

哟嗬,这老头眼光还真高,秦皇汉高汉文三个人加起来,才算是一个一等。

“汉武,独起一势,此势荡漾华夏千年,直至今日,他一人独御一势!”

说到这,段宏时的语气也显得很有些纠结,李肆心想,莫非这是个仇视儒家的怪物?汉武的武功不说,独尊儒术,的确是影响了整个华夏的历史。

“再之后,隋文帝杨坚,独起一势,以朝代论,虽然杨广未能守业,可唐高甚至太宗,都沾其余漾,不过顺势成业而已,史书对唐溢赞,却不书前隋砥业,很不公平。”

李肆点头,后世对隋朝的评价确实高了很多,这个观点,他勉强能接受。

“如果说到顺势成业,宋太祖太宗两兄弟是此中翘楚,可正因为他们太过顺势,也就不得不拘于经制,未能再进一步,老夫可不认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肆确认了,这老头真跟儒家有仇,宋朝是华夏所谓文治最盛的朝代,士大夫的待遇最好,可在段宏时眼里,却不过是享受前朝红利,赵大赵二还缩手缩脚。结合时势、经制什么的,李肆感觉这老头的帝王心术,估摸着就是法家的东西,刚才他不直接引了《韩非子》的话么。

接着段宏时语气低沉了。

“汉武隋文之外,再起一势的,就是前明太祖,惜乎这一势……唉。”

这时候段宏时的话题绕了回来。

“让你看元史食货志,就是让你明白,前明太祖所知的前势。历代开国御势之君,莫不以前朝为鉴。前明太祖将元治归结为宋治的张扬,由此连百年国运都没有,所以才力图复古。虽然背后有诸多文人作祟,可他个人的好恶也是重要原因。”

嗯!?

李肆真的被惊住了,这话说的是朱元璋矫枉过正,定下了彻底打压商业的明初国策,由此影响了有明一代。这国策有如噩梦,缠绕在他之后的历代皇帝身上,也将华夏在明代继续走在文明前列的步伐给拖了下来。

听段宏时这话,他显然是在否定朱元璋这国策,同时叹息华夏之势的沉沦,这是一个三百年前的古人所能有的观点?

李肆前世对历史理论懂得不多,也就接触了一些黄仁宇一类的普及书,有那么一点“大历史观”的懵懂概念,但这样的概念,埋在圣贤书的古人显然很难具备,即便挣脱了儒家之学,也没有后世那种精细科学的眼光来重新梳理历史。

这个段宏时……到底是什么来历?

这个疑问,再次猛烈席卷着李肆的思绪。



“你既然能从这书里看出治国根本,本心足以容下地势,老夫可以接着向深里说。”

之前段宏时说到的天地之势,李肆还只当是文人随口夸言,可听现在这么一说,还真有什么名堂。这时候琴声悠悠,节奏舒缓,李肆听不出是什么曲子,只觉心神沉静,这琴声是素淡的背景,段宏时的话是浓墨重彩,混在一起,竟然不觉有丝毫杂乱。

“你不必再猜疑,老夫此学,确实脱出了孔儒之锢。”

段宏时再度开篇,这老头的眼神确实厉害。

“可你要以为此学是法家之学,那可就大谬矣!”

二郎腿一端,段宏时滔滔不绝。

“申不害究术,重在御臣,要帝王独断独视独听,肤浅!慎到尊势,他的这个势,将天地之势归于帝王,混淆权柄和时势,下乘!商鞅崇法,以帝王为法王,织法网而暴彰,限法于绝地,愚蠢!韩非将法势术糅杂一端,却失去筋骨,时久日迁,反成不可登堂之言,昏聩!”

好了,喷遍法家几个大拿,果然不是法家门人。

“再说孔儒,儒本非孔孟独占,可后人却只以这什么二圣为祖,殊为……嗯咳!”

看样子他还准备骂点无耻卑鄙的话,只是眼下这时候,正是程朱理学的酱缸期,要骂孔孟可是很危险的,所以段宏时急急咬住了舌头。

“这孔儒所论,本出自上古亲亲家国,汉初沿袭秦时法度,文景稍废,武帝再兴,悟到了前秦的教训,才将这孔儒之道扯来遮掩。外儒内法,华夏千年之治,就此砥定。”

段宏时再度拿出一个重量级的结论。

“这外儒内法,就是俗世所谓的帝王术!”

李肆小心翼翼地问:“那么老师您的帝王术,是别开局面了?”

段宏时矜持地微笑。

“老夫这帝王术,有两言可说,其一就是:跳出儒法外。”

接着段宏时的话,让李肆又陷入到呆滞状态,对这老头的来历,已然从世外高人,隐隐转到了又一个穿越者……

“儒法为何能内外相结?就在于一个‘一’!”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随着段宏时语调高亢,远处的琴声也变得锐利起来,每个音符都像是一把刀剑,可巧都插在段宏时每一个字之间,将他的话音托得更为鲜亮。

琴声攀上峰顶后,又渐渐和缓下来,段宏时的话语也放慢了。

“可有一,就有二……”

李肆已是感悟满腹,以后世的历史学观点来看,这就是华夏大统一的前提,同时也是大统一的代价,像是宿命一般,避无可避。但正如段宏时所言,诸多因素在推动这个一的同时,还有很多因素在化解这个一。这样的东西,很难从道德层面上去评判,但如果仅仅从把握时势的角度去看,还真是另有一套东西存在。

只是这套东西,不该叫什么帝王术吧,这根本就是看透历史的大学问……

“儒法之言,在书上无比光鲜,落到实处却是满目疮痍。如果把外儒内法当作是金銮玉殿上的制礼,老夫的帝王术则是乡间农人的田头小曲。”

段宏时看向远处的青山,微微叹气。

“金銮玉殿,不过是天下一点,乡野山水,才是天下的本色。”

听到这,李肆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所谓外儒内法,全都建立在一个基础上,那就是士人治世,以理想代替现实,按设计笼罩天下,不去理会其中的差异。仿若将治疗天下当成堆积木,符合自己设想的东西捡起来,不符合的丢掉,凑在一起,看着搭成的楼宇宫殿,自得地说这是个多美的世界,而其他乱七八糟丢在一边的东西,根本就闭眼不视。

说起来,还真跟柏拉图的理想国分外相似……只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只在想象里,而华夏大地上,理想国已经存在了千年,当然,一直是破破烂烂,士人们还在锲而不舍地搭着。朝代更迭不过是垮了一次,根基没有变,蓝图也没变,重新再来就好。没办法,这是他们的田地,就如农人一般,耕田得食是天性。

“那么老师,这二……必然是和一相悖的么?”

李肆有些纠结,看起来这个“一”是宿命,去触动这个“一”,所做的事情,所得的结果,放在后世,是不是要被评价为卖国、汉奸、历史罪人?

“一而二,二不能一吗?”

段宏时遥望山峦,像是在嘲笑某个群体。

“儒法的一,得利者是行儒法之人,若这利转给他人,难道就不能也得一了?”

李肆恍然,得从这样的角度来看啊。

华夏大一统,靠的是儒法,可并不意味着这是唯一之径,也并不是不变之径,儒法之所以能推着华夏总是内聚,那是因为有儒法背后那些人的利,那些人是谁?

看了一眼段宏时,李肆暗道,那些人,不就是读书人么……

先是说这帝王术里,如何评判帝王的标准,接着说到这帝王术和儒法之帝王术的不同,李肆的胃口已经被吊得足足的。

核心一个问题,段宏时这帝王术,到底说的是什么?

“这就要说到老夫之学的第二言……”

段宏时也吐了口长气,刚才一番激论,还着实费了力气。

“老夫之学,不仅跳出儒法外,还不在五德中。”

五德?

李肆愣了一阵才明白过来,这话说的是,段宏时此学,对朝代更迭,另有一番见解?

“世人都言,真龙之气,存世不过三百年,以五德更替相承……”

段宏时这话,跟李肆后世接触的“王朝周期律”很有些相合,不过那个什么周期律,都只将朝代更迭归结为人口激增,土地兼并,社会结构破坏等等,即便只以李肆那点微末道行,也觉得这说法不过是中学教科书水准的东西。

他也跷起了二郎腿,等着段宏时的高论。

“老夫刚才说到过,帝王三等,御臣御制御势,势有天地之分。朝代更迭,本因都在这地势的驾御上。”

什么是天之势?

“风云山水,草木兽鸟,人外即天,天自有天道,不以人力人心而变,此乃天之势。”

什么是地之势?

“人立于地,食于地,来往于地,地结人道,此乃地之势。”

嗯……李肆大致是理解了,天之势,说的是自然,地之势,说的是社会。

“儒法之帝王术,求的是一个静,有所变动,靠儒遮掩,靠法支吾。天之势如风云跌宕,一直在变,这变化非人力所能撼,姑且不论,每朝算是同样的境遇。而地之势也自有一番变化,每朝立国,立起经制,就像是砌起一座堤坝,地势变化也如江水,年年蓄积,这堤坝却不曾加高,更不敢想掘堤引流,只能等着江水蓄满,最终崩堤。”

“宋时王安石,明时张居正,都想对这堤坝动手,可前者生出‘丰亨豫大’,北宋覆灭,后者如一剂猛药,余毒至今。”

这说法的细节李肆有些不明白,可大致道理懂了,儒法要的是一个“停滞的社会”,人人安守本分,各不逾矩,士人和帝王的统治就能万万年。可社会是一直变化的,以不变应万变,结果就是自己被变了。

“那么,地之势,该怎么去看?”

李肆问到了要点。

段宏时呵呵轻笑,又转了话题。

“李肆,你对气理之论是怎么看的?”

李肆傻傻摇头,心中只两个字:“臆想!”

儒家的气理之论,就李肆个人而言,那都是群死宅捧着脑袋瞎想出来的东西,最大的特点就是,话说得圆润周到,逻辑自洽,目的就是让别人无懈可击。归结起来,本质就是让儒家士子们能把握所谓学问的制高点,自我YY而已。

“那么对于这理学,你也该是不甚了了,正好……正好……”

段宏时笑得很有些贼。

“程朱理学,轻技贱器,说什么器乃各有适用,理不相通,不过是理的细枝末节。可到明末,格物究器之学却异常兴盛,老夫这番言论,放在那时,根本就算不得骇人之语。眼下在这……朝说出口,那就是下乘而无稽之论。”

正说到这,远处琴声铮地滑了一下,段宏时又是一声嗯咳,转回了正题。

“看势,得由器而入。”

他这话出口,李肆皱眉,难道这老头,是王夫之的弟子?王夫之说的就是器中见道,器道合一。算算王夫之现在……死了二十年,段老秀才的年纪,应该还能凑得上。

“你可知道,明亡之因是什么?”

段宏时打断了李肆的杂念。



明亡之因,这话题大得没边,也忌讳得不行。

“没什么忌讳的,本朝可算不得亡明之因,虽然……嗯咳!”

又一声清亮琴音,打断了段宏时的发挥,李肆瞅了一眼远处,心想这个侍女跟老头的同步率居然这么高呢?

“官绅压迫太重,皇室贪淫奢侈,天怒人怨,满天下草民揭竿而起,最终亡在了李闯手里,大概……是这样吧?”

李肆随口背着标准答案。

“压迫?贪淫?哈哈……”

段宏时的笑声带着点愤懑,可李肆注意力还在那个脑袋一直埋着的侍女那,并没注意到。

“天灾不算,你可知明末之时,即便算上地方官僚绅胥的压榨,草民之累,也并不比现在重?”

段宏时低低说着,像是刻意不让那侍女听到。

李肆脑子一个激灵,转过头来,盯住了段宏时,这可是危险言论!和他对视的段宏时也是凝神以待,正在观察着他的神色。

“真的?”

李肆也低声反问,转了转眼珠,再重复了一声:“真的”,这可不是反问,而是确定。

以凤田村之前的遭遇来看,就在破家流离的边缘挣扎着,不是老百姓变得麻木了,加之官府又有张天罗地网,他可真不相信村人不反,至少拒交皇粮那种程度的事,早就该干出来了。

“真的。”

段宏时接着低声道:“本朝承袭前明的赋役,其中人役部分,本在前明多折入正税,而到了本朝,这部分被掩去了来处,人役依旧还在摊派。本朝对亲民官的考成,钱粮必须十成收足才算合格,就算绅衿也不能免【1】,而前明只是六成,收到七成就算优异,绅衿也都全免。算下来,前明草民所累,怎么也不该比本朝重。”

见李肆微微皱眉,段宏时轻笑:“本朝所谓免三饷,多恩免,那不过是文人手脚耳。”

李肆已经是信了,但这就难理解了,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到了眼下,负担更重,却一个个乖乖地当顺民?仅仅只是剃头就剃乖了?

像是对李肆的反应放了心,段宏时继续加码:“所谓的贪奢,前明皇室和各地藩王,的确奢靡巨耗,可与本朝相比,却并非有天壤之别……”

李肆点头,也压低了嗓音:“旗人数十上百万,足以抵前明皇室所费。”

段宏时接着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啊,哪里呢?

霎时间,绿营汛塘的分布,乡绅官吏的勾连,对地方变局的反应,一连串的场景在李肆脑袋里闪过。

以对地方的掌控深度而论,满清确实远远强于明朝。

“就说这造反,有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能活下去却偏要造反的难道没有?前明到本朝,后者裹挟前者的事例比比皆是,差别只在本朝能将这可能压到最低,前明的手脚却弱了许多。”

这话李肆不必想就能理解,之前在寨堡剿灭的那帮贼匪,放在明朝,不知道会膨胀成一股多大的势力。

段宏时悠悠长叹:“前明国策,亲民官不得滋扰乡间,甚至出县城都不允许。后来迫于形势才有所更张,可祖制却像一道槛,始终掐着朝廷控制地方的手。以地方和中央的相处形势来看,就财税而论,本朝比前明挖得更深。前明留给地方的钱粮存留还在三成左右,而本朝给地方的存留不过一成,但是……”

远处那侍女也是悠悠一叹,李肆没好气地瞪了过去,看到的依然是一颗埋下去的脑袋。

“但是,前明没有本朝的捐纳之途【2】,地方乡绅和朝廷在‘利出一孔’上颇不一致。前明的镇戎被本朝分割得异常零碎,汛塘星罗棋布。前明虽崇理学,却不独尊,人人耳目宽裕,本朝……本朝对地方的管治,在亲民官上削弱了,却在礼教和兵事上强化了,总而言之……”

段宏时给出了结论。

“明亡,在于粗疏!”

李肆越来越想问,您老真是不是后世穿过来的?这个结论虽然也有些粗疏,可跟后世黄仁宇的观点性质相似。黄仁宇就认为明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财政破产,而财政破产的原因,在于明初国策大幅度退步,没让政府挑起更多责任,而只指望乡间自理,由此也没能获得一个强有力的财税机器,外忧内患,还有天灾,这才亡了国。

“要看到这样的势,不是去翻儒家的道德文章,不是去查法家的典章规制,而是得分析具体的国政枝节,这些东西,对儒法之士来说,那就是器。正是在这些器上,老夫方能看到势!”

“老夫前二十年学儒,后十年学法,终究看不透世势。之后为生计而作师爷,视野才豁然开朗!”

“这地之势,看的不是历代帝王、朝堂诸公他们说什么,作什么,看的是他们作成了什么样子。老夫之学,根基就在一个字:真!”

“究枝节之真,合大势之真,儒是在说,法是在做,老夫尽皆不管,埋头只寻这真!”

这话让李肆感慨不已,这就是后世的大历史观啊。后世研究历史的方向就是这样,甩开官史,以零碎实证而上,由一点摸一面,再来跟官史比对,是一种解剖学的思路。

真没想到,这样的东西,自己居然在1712年听到了。

也真没想到,这老头同是一肚子反水……

李肆神色复杂地看着段宏时,想继续深入这个话题,犹豫了一下,却又放弃了。以这老头的年纪,对明朝还带着眷念是很正常的,话语间带些牢骚,随口抨击几句,都能理解,可真不能跟反水混淆,自己的心思,还是小心藏着的好。

似乎也意识到自己话说得深了,段宏时停了下来,闭口不言,琴声又缓缓响起。

沉默了好一阵,李肆再度开口。

“那么老师,又该如何以这真字,以器见势?”

段宏时呵呵一笑。

“你这就问到了实处,老夫要教你的东西,都含在这问题上。”

他举起手,竖起了三根指头。

“其实就三个字,人、财、军!”

李肆心跳加快,真是要说造反么?是不是接下来还要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什么的?

“以知县李老爷为例,他最要紧的是哪三件事?钱粮!刑名!安靖!”

段宏时连话带神色,粉碎了李肆的妄想。

“钱粮即是财,财兑万物,无财寸步难行。刑名对应人,上迎下抚,周应人心。军对应安靖,否则财不留手,人不回头。照着这三点去抓枝节看,就能窥得势头的真。小势汇大势,总归而上,这地之势就能明明白白。”

老秀才这帝王术,自然不是这么简单,这只是总则,而李肆也只是隐约有所领悟。

可他接着就醒悟到一个绝大的问题。

“老师,我……到底学来何用?”

段宏时也愣了片刻,接着脸上泛红,生气了。

“你这蠢材!这两个多月来,你能逢凶化吉,连番整治了钟上位和杨春,不就是借势而为吗?可惜你只是懵懂自行,并未自觉。如果能察知前势,何须还如这般缩手缩脚,只等着别人欺上门?想做什么……”

段宏时深呼吸:“借势而上,自有作为!”

李肆揉脑袋,已经被这老头塞了一脑袋乱七八糟的东西,还没来得及消化,这么简单的道理,还真是没想明白。

段宏时接着沉声道:“老夫这帝王术,讲的就是……我心即帝王!”

嘣……

远处那侍女的琴弦断了,李肆额头也微微出汗。

“老师是否姓黄?”

李肆乍着胆子问,思想这么超前,胆子这么明显,他简直怀疑是黄仁宇黄老先生穿越而来了。

“老夫名讳你都敢忘!?至于什么黄,老夫确实受教于梨州先生,遗憾的是,不曾名列门墙。”

段宏时到处找着东西,似乎是想敲李肆的脑袋。

“弟子说的是另外一个黄……”

哟,还跟黄宗羲学过?李肆锲而不舍,继续求证,段宏时一怔,脸上扭拧起来,接着就是一阵急促的咳嗽。

好吧,黄老先生在那个时代,早就过世了,想想黄宗羲那一辈人,思想格外开放,教出这么个叛逆弟子,也还勉强能说得过去。

李肆放弃了追索,心中却是微微激动,这么说,自己还勉强能算是黄宗羲的徒孙了?虽然只是外门弟子……

“今日就到这里,见你还算有悟性,老夫勉强评你及格,之后的学问,到你那里再慢慢教来。”

段宏时开始赶人,李肆呆呆点头,今天这收获可是沉甸甸的,就是一下子不清楚到底得到了什么……

正要离开,品着段宏时的话,李肆心中忽然像是透开了一扇窗户。

儒法之道,在于守一,在于持静……

财兑万物……

财兑万物……

心中震动,李肆又问:“老师,您说以器见势,那么以器生势可行吗?”

段宏时眼眉一展,显得很是吃惊:“那可是……很久之后才可能教给你的东西……”

李肆笑了,脑子里闪过早前萧胜骂他搅屎棍的话来。

像是自语,又像是询问,李肆低声道:“那么黄金……算不算生势之器呢?”

段宏时吐出两个字:“废话!”

李肆笑意更足,说着老秀才完全听不懂的话:“铁水要搅才能成钢,玻璃液要搅才能不结气泡,酱缸要变流水,那也得搅才行……”

他猛然向段宏时深深鞠躬:“我明白了,谢谢老师的教诲!我就当当这搅屎……不,搅史棍吧!”

李肆几乎是大笑着离开,段宏时瞅着他的身影,一脸呆滞。

“叔爷,看来您这两个月的准备,终究是没压倒您这个弟子呢。”

柔白身影立在了段宏时身后,话语如初秋微风般柔润。

“这小子,到底明白了什么?”

段宏时揪着胡须,纠结了好一阵,像是想通了,眼眉舒展,也呵呵低笑起来。

“有这样的徒弟,此生何憾。”


http://read.qidian.com/BookReader/2050926,34224013.aspx
几千年封建统治其实是法家治国,而套了一层儒家的皮!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用得着这么复杂吗。。。。。



《汉书·元帝纪》:“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儒家起的是裱糊匠糊墙的作用!
儒家思想本是规范个人道德的思想,用在教育人心领域,是最适当的;无法用于治国,就只能实际上用法家施政,然后包装成儒家!
乱世用重典,盛世施仁道。张弛有度,哪有一成不变的。
儒法之帝王术,求的是一个静,有所变动,靠儒遮掩,靠法支吾。天之势如风云跌宕,一直在变,这变化非人力所能撼,姑且不论,每朝算是同样的境遇。而地之势也自有一番变化,每朝立国,立起经制,就像是砌起一座堤坝,地势变化也如江水,年年蓄积,这堤坝却不曾加高,更不敢想掘堤引流,只能等着江水蓄满,最终崩堤。
内儒外法,相辅相成,兼而有之……

内儒外法,是几千年的帝王之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内儒外法 某种程度上与 说话要和气,手里有大棒,有相似的地方,但其内涵的深度广度远远超过西方文明…………
“你可知道,明亡之因是什么?”

段宏时打断了李肆的杂念。



明亡之因,这话题大得没边,也忌讳得不行。

“没什么忌讳的,本朝可算不得亡明之因,虽然……嗯咳!”

又一声清亮琴音,打断了段宏时的发挥,李肆瞅了一眼远处,心想这个侍女跟老头的同步率居然这么高呢?

“官绅压迫太重,皇室贪淫奢侈,天怒人怨,满天下草民揭竿而起,最终亡在了李闯手里,大概……是这样吧?”

李肆随口背着标准答案。

“压迫?贪淫?哈哈……”

段宏时的笑声带着点愤懑,可李肆注意力还在那个脑袋一直埋着的侍女那,并没注意到。

“天灾不算,你可知明末之时,即便算上地方官僚绅胥的压榨,草民之累,也并不比现在重?”

段宏时低低说着,像是刻意不让那侍女听到。

李肆脑子一个激灵,转过头来,盯住了段宏时,这可是危险言论!和他对视的段宏时也是凝神以待,正在观察着他的神色。

“真的?”

李肆也低声反问,转了转眼珠,再重复了一声:“真的”,这可不是反问,而是确定。

以凤田村之前的遭遇来看,就在破家流离的边缘挣扎着,不是老百姓变得麻木了,加之官府又有张天罗地网,他可真不相信村人不反,至少拒交皇粮那种程度的事,早就该干出来了。

“真的。”

段宏时接着低声道:“本朝承袭前明的赋役,其中人役部分,本在前明多折入正税,而到了本朝,这部分被掩去了来处,人役依旧还在摊派。本朝对亲民官的考成,钱粮必须十成收足才算合格,就算绅衿也不能免【1】,而前明只是六成,收到七成就算优异,绅衿也都全免。算下来,前明草民所累,怎么也不该比本朝重。”

见李肆微微皱眉,段宏时轻笑:“本朝所谓免三饷,多恩免,那不过是文人手脚耳。”

李肆已经是信了,但这就难理解了,为什么明末农民起义遍地开花,到了眼下,负担更重,却一个个乖乖地当顺民?仅仅只是剃头就剃乖了?

像是对李肆的反应放了心,段宏时继续加码:“所谓的贪奢,前明皇室和各地藩王,的确奢靡巨耗,可与本朝相比,却并非有天壤之别……”

李肆点头,也压低了嗓音:“旗人数十上百万,足以抵前明皇室所费。”

段宏时接着道:“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是啊,哪里呢?

霎时间,绿营汛塘的分布,乡绅官吏的勾连,对地方变局的反应,一连串的场景在李肆脑袋里闪过。

以对地方的掌控深度而论,满清确实远远强于明朝。

“就说这造反,有活不下去才造反的,能活下去却偏要造反的难道没有?前明到本朝,后者裹挟前者的事例比比皆是,差别只在本朝能将这可能压到最低,前明的手脚却弱了许多。”

这话李肆不必想就能理解,之前在寨堡剿灭的那帮贼匪,放在明朝,不知道会膨胀成一股多大的势力。

段宏时悠悠长叹:“前明国策,亲民官不得滋扰乡间,甚至出县城都不允许。后来迫于形势才有所更张,可祖制却像一道槛,始终掐着朝廷控制地方的手。以地方和中央的相处形势来看,就财税而论,本朝比前明挖得更深。前明留给地方的钱粮存留还在三成左右,而本朝给地方的存留不过一成,但是……”

远处那侍女也是悠悠一叹,李肆没好气地瞪了过去,看到的依然是一颗埋下去的脑袋。

“但是,前明没有本朝的捐纳之途【2】,地方乡绅和朝廷在‘利出一孔’上颇不一致。前明的镇戎被本朝分割得异常零碎,汛塘星罗棋布。前明虽崇理学,却不独尊,人人耳目宽裕,本朝……本朝对地方的管治,在亲民官上削弱了,却在礼教和兵事上强化了,总而言之……”

段宏时给出了结论。

“明亡,在于粗疏!”
LZ刚睡醒么?儒皮法骨这个观点老早之前就在史学界有了····
学了手段而已,精神没学会
不开后宫魔理沙 发表于 2015-6-14 09:47
用得着这么复杂吗。。。。。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shfcyt 发表于 2015-6-14 10:03
乱世用重典,盛世施仁道。张弛有度,哪有一成不变的。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shuiguodao 发表于 2015-6-14 10:07
内儒外法,相辅相成,兼而有之……

内儒外法,是几千年的帝王之道,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噬无者 发表于 2015-6-14 10:11
LZ刚睡醒么?儒皮法骨这个观点老早之前就在史学界有了····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以利万世之治,儒家要人不逾矩,心不沾尘,三纲五常,百年如息;法家尊帝王为法王,孔儒尊帝王为圣人,这儒法,本就是天生一家!”
gaohuaide 发表于 2015-6-14 10:13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 ...
看来你是看土匪的《草清》看的入魔了啊····
噬无者 发表于 2015-6-14 10:15
看来你是看土匪的《草清》看的入魔了啊····
说的有道理
片面的,也是简单化的观点……
说的有道理
什么有道理,内儒外法的观点早已有之。而且儒家法家还是有区别。。草清的观点,你喜欢就行,不用向我们安利了
不开后宫魔理沙 发表于 2015-6-14 10:19
什么有道理,内儒外法的观点早已有之。而且儒家法家还是有区别。。草清的观点,你喜欢就行,不用向我们安 ...
我不评论,我只转帖
gaohuaide 发表于 2015-6-14 10:16
说的有道理
小说家之言,你最好不要完全信之;再者这个观点也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土匪自己加入了一些观点,还是辩证的看吧
gaohuaide 发表于 2015-6-14 10:13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 ...
你连论语都背不了几篇,就别谈什么孔儒之道了。丢人现眼。
shfcyt 发表于 2015-6-14 10:22
你连论语都背不了几篇,就别谈什么孔儒之道了。丢人现眼。
我不评论,我只转帖


法家中的韩非子貌似很排斥儒家的。只能说后世的儒家和法家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统一了。

法家中的韩非子貌似很排斥儒家的。只能说后世的儒家和法家在维护封建统治方面统一了。
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积淀(从未没彻底打断),形成了一个人文层面的“自稳定体”,能对周边其他文明兼容并包、同化吸收及传播影响……

不要小看这个“自稳定体”,它意味着中华文明虽然会经历波折,关键在于不轻易被打断,始终是波浪式前进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超强……

中华文明的组织动员能力超强,在封建时代,农耕思想压抑了工商业和科技创新,但在今天,中华文明的组织动员能力在跨越式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组织动员能力在经济、军事上优势也十分明显),当然,中华文明的一些弊端,是不利于商业创新和基层创新的,随着80、90、00的成长,及中华文明的吸收能力,587和政府的大力倡导,相信会逐渐有所改观……

所以,我始终认为人类进化到下一个较高阶段时,整体上应该是更像中华文明,而不是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赢家通吃,急功近利,吃相尽显,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个四五十岁人看一个小青年一样……文明的成熟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

-------------------------------------------------------------------------------------------------------------------

回到儒家思想上来,其弊端是挺明显的,但是,其对社会、对人文层面的稳定性贡献是无出其右的。所以,我们老祖宗又在儒家思想中,加入了“外法”这味药加以调和……

我借金灿荣先生的一句话,对儒家思想的认识,我自己年轻时真的时候确实不大懂事,几千年圣人不是白叫的哈……
“秦皇,武功最盛,可文治空白,大秦朝转瞬皆灭,他不过是提起了前势。汉高借这前势奠定了后势,汉文以黄老之治稳住了余潮,这三人算是分御了大势。”

哟嗬,这老头眼光还真高,秦皇汉高汉文三个人加起来,才算是一个一等。

“汉武,独起一势,此势荡漾华夏千年,直至今日,他一人独御一势!”

说到这,段宏时的语气也显得很有些纠结,李肆心想,莫非这是个仇视儒家的怪物?汉武的武功不说,独尊儒术,的确是影响了整个华夏的历史。

“再之后,隋文帝杨坚,独起一势,以朝代论,虽然杨广未能守业,可唐高甚至太宗,都沾其余漾,不过顺势成业而已,史书对唐溢赞,却不书前隋砥业,很不公平。”

李肆点头,后世对隋朝的评价确实高了很多,这个观点,他勉强能接受。

“如果说到顺势成业,宋太祖太宗两兄弟是此中翘楚,可正因为他们太过顺势,也就不得不拘于经制,未能再进一步,老夫可不认为他们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肆确认了,这老头真跟儒家有仇,宋朝是华夏所谓文治最盛的朝代,士大夫的待遇最好,可在段宏时眼里,却不过是享受前朝红利,赵大赵二还缩手缩脚。结合时势、经制什么的,李肆感觉这老头的帝王心术,估摸着就是法家的东西,刚才他不直接引了《韩非子》的话么。

接着段宏时语气低沉了。

“汉武隋文之外,再起一势的,就是前明太祖,惜乎这一势……唉。”

这时候段宏时的话题绕了回来。

“让你看元史食货志,就是让你明白,前明太祖所知的前势。历代开国御势之君,莫不以前朝为鉴。前明太祖将元治归结为宋治的张扬,由此连百年国运都没有,所以才力图复古。虽然背后有诸多文人作祟,可他个人的好恶也是重要原因。”

嗯!?

李肆真的被惊住了,这话说的是朱元璋矫枉过正,定下了彻底打压商业的明初国策,由此影响了有明一代。这国策有如噩梦,缠绕在他之后的历代皇帝身上,也将华夏在明代继续走在文明前列的步伐给拖了下来。
gaohuaide 发表于 2015-6-14 10:23
我不评论,我只转帖
你转(la)帖(shi)不(bu)搞(cha)评(pi)论(gu)。

我是要向看了你转的这个东西人传达“你转的是错的”
什么有道理,内儒外法的观点早已有之。而且儒家法家还是有区别。。草清的观点,你喜欢就行,不用向我们安 ...
不是儒表法里么?
不是儒表法里么?
吖我打错了。是外儒内法。o(╯□╰)o
gaohuaide 发表于 2015-6-14 10:13
“法家讲天下一民,利出一孔,孔儒讲道统归一,仁礼划一;法家要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愚天下之民, ...
儒家法家都是帝王之道,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本事同根生,枝叶各不同,所以自然想通……

道家佛家偏修身之道,讲个人处世的……
shuiguodao 发表于 2015-6-14 10:33
儒家法家都是帝王之道,都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本事同根生,枝叶各不同,所以自然想通……

道家佛家偏修 ...
真是,附议。


有人看了点东西,就飘飘然自以为是了, 其实连儒家是什么? 法家是什么?都说不清楚。
不开后宫魔理沙 发表于 2015-6-14 10:32
吖我打错了。是外儒内法。o(╯□╰)o
内儒外法,我感觉,在执行的层面,还是外,在精神层面,还是内哈……

外儒内法,表象层面是外,内在层面是内……
外儒内法,个人感觉有贬义,沦为术的层面……

内儒外法,我感觉,是褒义,更能反映出实质的东西……
归根一句话,虽然这个世界很XX……但内在的东西还是需要的……

抛弃儒家一些形式化的东西、政治的工具,很多精华,还是值得内化与心的哈……

当然,斗争起来,该下手时,绝不手软哈……
内儒外法,我感觉,在执行的层面,还是外,在精神层面,还是内哈……

外儒内法,表象层面是外,内在层 ...
但我看的政治史,法制史都这么评价——外儒内法
这楼里谈这么多什么法家,什么儒家的。  有几个知道论语有几篇,孟子有几篇,中庸,大学能背几段。   法家的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历史上用法家思想治国的典型例子能举几个,用儒家思想治国的典型例子能举几个。
儒为体,法为衣,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道德为上,律法辅之, 法家可以撑起一个国家,但撑不起一个文明,尤其是这么长久庞大的文明。
不开后宫魔理沙 发表于 2015-6-14 10:47
但我看的政治史,法制史都这么评价——外儒内法
是俺有点造次了哈,比较喜欢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感觉合适的就用,感觉不那么合适的就改改哈。

其实这个事情,应该是三个层面。宣传与口号(儒),执行与控制(法),王道与精神内核(儒)

儒的一些东西,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纳什均衡,即对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尊重,对内的自我约束,这也是王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现实主义者,把王道与精神内核,也统统归入宣传与口号层面,或者说术的层面……这个个人总觉得不大好,因为没有足够的精神内核,天天表演是不能长久的……内圣而外王嘛……

其实,荀子还是蛮强悍的,但他的两个高徒都滑向了法家,个人观点,只能说,不同时期侧重不同,不能说,儒法有优劣之分……

经济腾飞,贫富差距加大,各种羡慕嫉妒恨,社会动荡,物欲膨胀大于理性积累,自然法家吃香些(包括当下),但经济稳定、民生富裕、政治清明的时候,自然儒家可能吃香些。简单的例子就是经济腾飞时期的所有国家,以及现在的北欧国家。

所以,我还是偏理想主义,坚信最最最内核部分还是要儒的。
rogerkkk123 发表于 2015-6-14 10:59
儒为体,法为衣,应该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典型特征。道德为上,律法辅之, 法家可以撑起一个国家,但撑不起一 ...
深表赞同,中华文明最内核还是儒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