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昆仑关之战漫记 作者:萨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1:33:27
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的一部分。关于这个战役,网上网下都有精彩讨论,重复战役的过程不免画蛇添足,且写就一篇漫记,谈谈战役中几个不太为人重视的侧面,顺便谈谈国民党军中独特的杜聿明系统的构成。最近比较忙碌,时间,先不给自己限定了。

对于昆仑关战役,存在一定的争议看法。按照陕西大学张宏志老师的看法,昆仑关战役打得并不精彩,因为最后昆仑关还是失守了,而且战后的检讨会上,白崇禧,徐廷瑶以下都被处分或检讨。张老师认为国民党内部都认为是败仗,何能称为大捷呢?

张老师对这场战役的理解有他的道理,不过,战后的军事检讨会议,徐廷瑶被撤职,即便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见,以杜聿明为主,认为不够公平。

说起来,徐廷瑶这个人非常有特色,在国民党将领中,徐才华出众,深得军心,但蒋介石对他一直不肯重用,虽然一再让他出任重要职务,但一有风吹草动,必对徐加以贬斥。这会不会是和陈明仁一样,存在个人的偏见呢?徐相貌堂堂,按蒋的选将标准,应该相当合意才对,徐不被看好的具体原因实在不得而知。[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实际上徐很会打仗,早在北伐时期,孙传芳在南京发动反击,北伐军抵挡不住,被迫后撤,但身为第一军副军长的徐廷瑶,在前线没有接到军长刘峙后撤的命令,反而指挥所部猛攻孙军。因为徐攻势凌厉,本来形势大好的孙军竟被击溃,北伐军反败为胜,是为龙潭之役。奇怪的是此战之后徐并未得到什么奖励,反而是刘峙因此称为“福将”,不免莫名其妙。

古北口抗战,徐廷瑶出任第十七军军长,北上抗日,一挽热河溃败的颓唐,南方草鞋兵打出了长城抗战的精彩篇章,第十七军的高中级将领,如关麟征,黄杰,刘勘,杜聿明等从此深受重用。但是军长徐廷瑶却被免去军权,到装甲兵学校搞教育去了。

这一次,第三十八集团军(不是解放军的万岁军,是国民党军以第五军为核心的桂南战役主力)是昆仑关大捷的主力,而且徐的部下杜聿明等纷纷受表彰,身为长官和杜的老师,徐却被撤职查办!当然理由不是没有,徐的司令部在战役后期被日军轰炸通讯中断,直接导致了前线部队的失控。可是大家都明白这不能怪徐廷瑶阿,因为他的司令部选的地方并不坏,并不是象蒋鼎文那样放在敌人眼皮底下,被轰炸是他运气不好,怎么说司令部的防空也不是总司令的责任么。[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但徐还是被免职了,这件事杜曾以顶戴力争不可,或许老蒋就是因为徐太得军心才不免对他严厉些,否则难以解释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徐过不去。

至于说到失利,应该不是指的昆仑关。会议中,白崇禧的军事报告是欲扬先遏,先谈责任,续谈昆仑关的英勇,所谓失利,指的是此战未能达成收复南宁的战略目标,对昆仑关之战本身,国民党军内部持肯定态度,主攻昆仑关的戴安澜荣获青天白日勋章,杜聿明带回第五军的云摩勋章就有一大盒,此外,昆仑关最后还是落入中国军队手中,或许张老师没有通读过这个报告。

那么,此战战果究竟如何呢?中国方面纪录,此战,击毙日军中村正雄中将旅团长以下数千人,中村连尸首都落入了中国军队手中。

参战日军兵力,张老师的看法认为日军只有一万七千兵力,而中国军队至少十五万之众,这可能有点儿偏颇,日军的兵力只谈了一线兵力,而谈中国军队却是战区整个兵力的布防,这个对比不大公平。日军在此战役中出动的番号,即便不记海军陆战队,除了第五师团以外,至少还有第十八师团,近卫混成旅团,台湾旅团,而一个第五师团,其兵力就远在一万七千之上。[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从日军自己的供述看,昆仑关之战阵亡人员4100余人(台儿庄之战日军也只承认阵亡两千余人),按照伤亡比例3:1的军事研究公式,日军总伤亡已经接近一万七千。当然,因为昆仑关是歼灭战,日军伤亡比例不应该这样高,可是依然可以断定,在重创之下日军能够在战役后期发动有力的反击,其兵力不可能只有不到两万。相对来说,中国军队数量较多,但由于运输水平和战略指挥问题,调动困难,远没有日军的机动能力出色,因此,从地图上常常可以感到中国军队有“一盘散沙”的感觉,兵力不容易集中有效的使用,这就不是一个战役的问题了。

如果因为以多打少就认为一次大捷不值得称道,抗战中就很少有值得称道的战斗了,由于训练,装备等问题,中国军队唯一可以压制日军的,就是人数。假如说按照技术兵器和弹药投放量,只怕很少有不是日军“以多打少”的战役。

不过,比之其他战役,昆仑关大捷的歼敌数量的确不是很多,那么,昆仑关的魅力何在呢?[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让我们看看日军的说法吧。

在日本军史专家儿岛襄的《日中战争》第三卷中,是这样描述昆仑关战役的。

儿岛认为,昆仑关之战,是中国军队组织的桂南大反攻三路军队中的一路,称为北路军,当时东路,西路军的攻势,遭到日军阻击,包括国民党军引为骄傲的“高峰隘”突袭,都未能突破日军防卫圈,基本已经停滞。所以,即便占领昆仑关,中国方面也不大可能孤军深入攻占南宁。这种情况下,昆仑关战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避免日军攻占昆仑关,作为巩固南宁的支点,只要昆仑关保持在中国军队手中,就有威胁南宁的底牌。事实上日军在南宁的防卫确实也一直无法稳定,最后只好撤离了事。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让儿岛襄自己来说吧。在周边战线逐渐凝滞的情况下。“日中两军的荣誉和意志,就凝筑在只有猫额大的昆仑关上。。。”

[待续]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的一部分。关于这个战役,网上网下都有精彩讨论,重复战役的过程不免画蛇添足,且写就一篇漫记,谈谈战役中几个不太为人重视的侧面,顺便谈谈国民党军中独特的杜聿明系统的构成。最近比较忙碌,时间,先不给自己限定了。

对于昆仑关战役,存在一定的争议看法。按照陕西大学张宏志老师的看法,昆仑关战役打得并不精彩,因为最后昆仑关还是失守了,而且战后的检讨会上,白崇禧,徐廷瑶以下都被处分或检讨。张老师认为国民党内部都认为是败仗,何能称为大捷呢?

张老师对这场战役的理解有他的道理,不过,战后的军事检讨会议,徐廷瑶被撤职,即便国民党内部也有很多不同意见,以杜聿明为主,认为不够公平。

说起来,徐廷瑶这个人非常有特色,在国民党将领中,徐才华出众,深得军心,但蒋介石对他一直不肯重用,虽然一再让他出任重要职务,但一有风吹草动,必对徐加以贬斥。这会不会是和陈明仁一样,存在个人的偏见呢?徐相貌堂堂,按蒋的选将标准,应该相当合意才对,徐不被看好的具体原因实在不得而知。[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实际上徐很会打仗,早在北伐时期,孙传芳在南京发动反击,北伐军抵挡不住,被迫后撤,但身为第一军副军长的徐廷瑶,在前线没有接到军长刘峙后撤的命令,反而指挥所部猛攻孙军。因为徐攻势凌厉,本来形势大好的孙军竟被击溃,北伐军反败为胜,是为龙潭之役。奇怪的是此战之后徐并未得到什么奖励,反而是刘峙因此称为“福将”,不免莫名其妙。

古北口抗战,徐廷瑶出任第十七军军长,北上抗日,一挽热河溃败的颓唐,南方草鞋兵打出了长城抗战的精彩篇章,第十七军的高中级将领,如关麟征,黄杰,刘勘,杜聿明等从此深受重用。但是军长徐廷瑶却被免去军权,到装甲兵学校搞教育去了。

这一次,第三十八集团军(不是解放军的万岁军,是国民党军以第五军为核心的桂南战役主力)是昆仑关大捷的主力,而且徐的部下杜聿明等纷纷受表彰,身为长官和杜的老师,徐却被撤职查办!当然理由不是没有,徐的司令部在战役后期被日军轰炸通讯中断,直接导致了前线部队的失控。可是大家都明白这不能怪徐廷瑶阿,因为他的司令部选的地方并不坏,并不是象蒋鼎文那样放在敌人眼皮底下,被轰炸是他运气不好,怎么说司令部的防空也不是总司令的责任么。[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但徐还是被免职了,这件事杜曾以顶戴力争不可,或许老蒋就是因为徐太得军心才不免对他严厉些,否则难以解释一而再,再而三的和徐过不去。

至于说到失利,应该不是指的昆仑关。会议中,白崇禧的军事报告是欲扬先遏,先谈责任,续谈昆仑关的英勇,所谓失利,指的是此战未能达成收复南宁的战略目标,对昆仑关之战本身,国民党军内部持肯定态度,主攻昆仑关的戴安澜荣获青天白日勋章,杜聿明带回第五军的云摩勋章就有一大盒,此外,昆仑关最后还是落入中国军队手中,或许张老师没有通读过这个报告。

那么,此战战果究竟如何呢?中国方面纪录,此战,击毙日军中村正雄中将旅团长以下数千人,中村连尸首都落入了中国军队手中。

参战日军兵力,张老师的看法认为日军只有一万七千兵力,而中国军队至少十五万之众,这可能有点儿偏颇,日军的兵力只谈了一线兵力,而谈中国军队却是战区整个兵力的布防,这个对比不大公平。日军在此战役中出动的番号,即便不记海军陆战队,除了第五师团以外,至少还有第十八师团,近卫混成旅团,台湾旅团,而一个第五师团,其兵力就远在一万七千之上。[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从日军自己的供述看,昆仑关之战阵亡人员4100余人(台儿庄之战日军也只承认阵亡两千余人),按照伤亡比例3:1的军事研究公式,日军总伤亡已经接近一万七千。当然,因为昆仑关是歼灭战,日军伤亡比例不应该这样高,可是依然可以断定,在重创之下日军能够在战役后期发动有力的反击,其兵力不可能只有不到两万。相对来说,中国军队数量较多,但由于运输水平和战略指挥问题,调动困难,远没有日军的机动能力出色,因此,从地图上常常可以感到中国军队有“一盘散沙”的感觉,兵力不容易集中有效的使用,这就不是一个战役的问题了。

如果因为以多打少就认为一次大捷不值得称道,抗战中就很少有值得称道的战斗了,由于训练,装备等问题,中国军队唯一可以压制日军的,就是人数。假如说按照技术兵器和弹药投放量,只怕很少有不是日军“以多打少”的战役。

不过,比之其他战役,昆仑关大捷的歼敌数量的确不是很多,那么,昆仑关的魅力何在呢?[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让我们看看日军的说法吧。

在日本军史专家儿岛襄的《日中战争》第三卷中,是这样描述昆仑关战役的。

儿岛认为,昆仑关之战,是中国军队组织的桂南大反攻三路军队中的一路,称为北路军,当时东路,西路军的攻势,遭到日军阻击,包括国民党军引为骄傲的“高峰隘”突袭,都未能突破日军防卫圈,基本已经停滞。所以,即便占领昆仑关,中国方面也不大可能孤军深入攻占南宁。这种情况下,昆仑关战役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是避免日军攻占昆仑关,作为巩固南宁的支点,只要昆仑关保持在中国军队手中,就有威胁南宁的底牌。事实上日军在南宁的防卫确实也一直无法稳定,最后只好撤离了事。

更重要的,恐怕还是让儿岛襄自己来说吧。在周边战线逐渐凝滞的情况下。“日中两军的荣誉和意志,就凝筑在只有猫额大的昆仑关上。。。”

[待续]
昆仑关之战,对于中国军队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这一点首先在于昆仑关之战不是一场被动的战役,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常常在“死守”,也就是说,被人家逼到那儿了,不能不打。比如武汉战役,双方都大量中暑休克,可中国军队没办法,日军在疯狂进攻,你说我不打了,我休整休整,这是不可能的,而昆仑关是反攻南宁的作战,属于中国军队的主动进攻。就像百团大战一样,战果是次要的,关键是我不是在退,在跑,在躲,在防,而是上前去主动攻你。在整个战局处在劣势的时候,这种作战困难,牺牲也肯定大,但是价值非凡。单单这一点就能让当时的军心民心振奋。

其次,这一战是一场地地道道的攻坚战,抗战开始以后,中国军队攻坚战很少得手,这主要是重武器太少,在日军强大火力面前牺牲太大。因此,无论是淞沪,南昌,宜昌还是广济,中国军队攻坚的成绩都不太好。这一次,中国方面调动了装备最佳的第五军为主力,猛攻昆仑关,甚至在不利于机械化部队的山地使用了装甲部队。日军无论守备队还是增援部队,也都是精兵,地域狭窄没有回旋余地,双方可以说是硬碰硬的死斗。同时,抗日战争以后正面战场对日军的胜利基本是击退战,消耗战,绝少平型关那样的歼灭战。此战,最后日军终于弃守昆仑关,而且增援的中村旅团主力全部被歼,大量杀伤了日军的有生力量,这也是正面战场罕见的战例。[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综合攻坚战,歼灭战,现代化兵器的大量使用,是战术上昆仑关之战的魅力所在。

昆仑关战役,应该分成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日军突袭强占昆仑关,中国军队组织反攻。第二阶段,日军守备队支撑不住的时候,中村正雄帅其旅团主力增援,被中国军队歼灭,中国军队随后攻占昆仑关。第三阶段,精锐的第五军撤离昆仑关,而日军发动反击。这时,徐廷瑶的指挥部被炸,失去和属下部队的联络,因此中国军队陷入被动,日军重夺昆仑关。第四阶段,日军受补给制约,且战略上始终无法突破内线作战的局面,放弃昆仑关,宾阳等地,中国军队重占昆仑关,战役结束。

中国方面描写昆仑关战役,着重于第二阶段,特别是集中于第五军的战斗。

我没有看过《铁血昆仑关》这部片子,但是如果编剧,以下几个亮点似乎应该特别提到。

中国方面战役的指挥系统可算一个亮点,颇值得玩味。

总指挥官是“小诸葛”白崇禧。应该说他的作战指挥还是比较到位的,抗战中白崇禧几次指挥作战,显示了他对于大兵团作战的驾驭能力,看桂南战役,白崇禧的兵力部署散而不乱,主次有序,各部有机结合,如臂使指,想打垮他如同连根拔掉一棵树,很不容易,所以日军在桂南会战中只能取得战术级别的胜利,战略上始终被动。[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但是昆仑关的前敌指挥官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却不是白崇禧的人。

白崇禧不是没有想过拉杜聿明,第五军开赴昆仑关之前在广西某地驻扎,移防的时候白崇禧主动在车队中找到杜聿明促膝谈心,对杜在当地建工厂的举动作了很多赞扬 – 实际上那是杜的太太曹秀清闲得太久,想借此发动军属赚钱,曹是共产党叛徒出身,能力出众,果然很快把工厂办起来,可是第五军却要移防了,只好交给地方。杜后来的回忆是对白颇有戒心,因为他作为黄埔军校的高材生,是深知蒋桂矛盾的。他怕被戴上广西帽子以后可就吃不开了。也许白很清楚他这个顾虑,所以越发亲热,弄得杜很被动。他对白崇禧颇有些希望保持距离。

那么,一线指挥官和总指挥关系微妙,这个仗能打好么?

杜是谁的人呢?杜是何应钦系的台柱子,何的爱将。这就让他和白崇禧之间虽然有些矛盾,却不至于翻脸。国民党嫡系将领基本继承了老蒋善于制造内斗的秉性,蒋桂虽有矛盾,何应钦作为黄埔系的精神领袖,却和桂系关系不错,他最大的敌人,反而是“袖珍委员长”陈诚。这就是因为看敌人不是看主义之争,而是看威胁了。桂系再可恨,何不认为他们斗得过蒋,斗得过黄埔系,而陈诚真的可以取他而代之。所以,如果这场作战的指挥官是陈诚,那才真叫热闹呢。[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因此,作战前何曾关照杜和白搞好关系,至少双方见面还是互相大灌老米汤的。

杜从感情上,相当亲近老师徐庭瑶。徐庭瑶当时正在杜聿明和白崇禧之间,担任38集团军总司令。徐是个比较有正义感,倾向于职业军人不太参与派别斗争的高级将领,因此,有他从中斡旋,白,杜之间的指挥关系比较顺畅。而他对杜聿明的宠信,又使杜能够较好的获得38集团军其他各部友军的支援。

所以昆仑关之战,并未发生随枣会战李宗仁和汤恩伯那样令人难堪的场面。白的战役组织能力和杜的指挥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挥。

这次战役中,将领的群像也是一个亮点,这次战役中表现突出的将领,后来多半称为国民党青年将领派系 – 杜聿明系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在昆仑关的表现,也正显示了他们各自的作战特点

我们来看几个名字。

郑洞国,这一战率领荣誉第一师,在日军被压缩到昆仑关后,担任对昆仑关正面的强攻。这一场战斗中,郑所部伤亡最大,在他的步兵与日军拼死鏖战中,邱清泉率新22师抄了日军后路,攻破昆仑关。当时,郑洞国在正面强攻中遭到日军反击,部队伤亡惨重,被迫求援,杜准备让邱清泉前去救援。邱表示不如我来包抄,打一个奇袭。杜同意了,而郑洞国为了实现这个战役构想,就用他的残兵在正面死撑,吸引了日军的主要兵力,为邱的奇袭创造条件。首功是邱清泉的,郑却损失最大,在国民党军中,如此能够坚决执行命令,不计较个人得失的将领凤毛麟角。而如果不是郑在部下中的威望,荣誉第一师也很难撑住。我认为,他是杜聿明帐下最重要的两个将领之一,是跟着杜一直打上来的老底子。他的特点是性格宽厚,容忍,认真,因此在驻印军中,史迪威藐视一切中国将领,只有对郑洞国颇为尊重。在解放战争中郑是长春守将,困守孤城,最后粮尽投降,悲剧型的人物。其实,长春本来也是一块死地,郑就不该接这个烂摊子,可是他接了,因为他是郑洞国。[cchere.com 西西河 萨苏]

第二个,就说说邱清泉吧。邱清泉在杜聿明系中,应该算半个人。

[待续]
好文!!!!!!!!!!!!!
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
日寇中村正雄毙命前感叹遇到了比日俄战争时期俄国军队还硬的军队~~~~~```````
怎么不继续贴了  等着呢
首先你的观点全部建立在几个学者的或者甚至是当时国民政府的观点之上,没有创新
他们说对的,你就说是错的
同样的事实,个人有不同的表述是没错的
但是和你所说的相比
我还是比较倾向于他们的说法
也是我看了一些关于昆仑关之战的书
才有此感觉的
下文呢?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