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分析系列之一:超巡在突防中的意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6:25:45


不定期发表本系列文章。
本区原有一个帖子说超巡,适逢其会,从战场态势感知来分析其中一个方面。

首先,战场中不是一个人、一件武器、一个装备的单挑,需要融入到整个战场规划、攻防策略上来考虑。

本篇文章假定四代机作为前出突击力量,深入敌布防区域打击高价值目标。

嗯,再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应该可以给精华。不给的话作者会受打击,这种系统性的分析文章就会出得很慢了。

提示:这篇文章的分析重点,在于四代机本身所具有的低可探测性,在超巡的助力下,让对方主动探测系统失去对其航迹的连续跟踪能力,或者迫使对方降低门限、使自己淹没在噪声中,总体说来就是敌人的设备无法识别有东西来了,即使人工发现你来了也只能干瞪眼无法进行有效防御。

首先需要补充一下主动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在一个短的积累时间内,获得一定的信号能量,形成一个点状的目标,然后重复这一个步骤,形成一系列的点(点迹),再依据一定的算法,将这些点进行取舍、关联,判断出其中的运动规律,形成对目标信息的获取(形成航迹)。

这里需要用到四代机的两个重要指标:低可探测性、超音速巡航,分析这两点在反制敌主动探测时的用途。

1、低可探测性
这是基础。虽然重点在超巡,但超巡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如前所述,主动探测系统首先需要积累出点迹。由于自然环境、系统内部都存在噪声,探测系统本身具有噪底;目标本身带来的信号能量是淹没在噪底之中的。信号处理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噪底中将真实、有用信号挑选出来,即尽可能地把噪声抑制住、信号突出出来。由于四代机具有低可探测性,其带来的信号很微弱,即使经过有效的信号处理,最终获得的信噪比还是很低的。
信噪比很低是否还能发现呢?可以。两个办法:1、提高积累时间 —— 噪声是随机起伏的,而信号是有规律的,所以在进行积累时,信号所得到的提升要大于噪声;2、降低门限,让极小的信号也被显示(即往后面的处理环节送出去。若门限值高于信噪比,这个信号根本就不往后面送了)。两者的弊端:1、时间资源的消耗及对运动目标的信号失真(前者显而易见,后者的话目标可能根本就跑出探测范围了);2、出现大量疑似目标点(专业术语叫虚警点)。

由于低可探测性,四代机在敌方探测系统里的可发现概率很低,并不是每次探测都会成功形成点迹,或者说会在敌方探测系统内闪烁 —— 这个名词很熟吧。

2、超巡
基于上述闪烁,探测系统在四代机目标区域扫描时,并不是每次都能有“过门限”的发现,或者真实目标被淹没在一大堆噪声、杂波中。
探测系统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数据率,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刷新率。假如:一个系统的数据率是 0.1 Hz,即 10 秒扫一圈,那么,对于 90% (随便写的个概率)的发现概率,几乎可以认为每 10 秒会形成一个真实目标点;再假定这个目标的速度是 100 m/s,那么,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 100m/s*10s=1000m 。假如系统得到 5 个持续变化的点后开始为这个目标建立跟踪,则会出现这么个情况:目标每飞过一公里留下一个点,然后飞过 4 公里后被敌方识别是一个飞行器。
探测系统需要选择建立跟踪的依据:点与点之间间隔多远会认为是同一个目标。考虑一个飞机,认为最大飞行速度是两马赫,则这个系统需要能将相距 10s*2*340m/s=6800m 的点汇聚在一起,放宽余量至 8000m。

说了半天还没有进入超巡的意义。我不像某些“大神”只有只言片语,我习惯将事情说清楚,所以铺垫长。

说回来,超巡呢?

基于以上两点,基本上认为一个飞机在 10 s 内飞 8000 米还是会被发现,飞了 4*8=32 km之内会被跟踪。说明一下,这些数据都是现编的,而且在现实中很不实用,因为尼玛都32千米了才跟踪,超低空突防时都到眼皮子底下可以丢自由落体炸弹了 —— 当然,超低空不能飞那么快。

身为一架突防飞机,要怎么办才能让敌人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呢?

—— 让对方不知道自己来了。

假定该探测系统对该隐身飞机的发现概率是 0.5 ,姑且认为每扫两圈冒一个点出来。根据上面的分析,只要在 20 s 内飞超过八公里就行了,这样敌探测系统就不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目标而根本不理会。于是,V≥8000m/20s =400m/s 。

说完了。不总结。感兴趣的自己看数字的关系。

不定期发表本系列文章。
本区原有一个帖子说超巡,适逢其会,从战场态势感知来分析其中一个方面。

首先,战场中不是一个人、一件武器、一个装备的单挑,需要融入到整个战场规划、攻防策略上来考虑。

本篇文章假定四代机作为前出突击力量,深入敌布防区域打击高价值目标。

嗯,再补充一点:这篇文章应该可以给精华。不给的话作者会受打击,这种系统性的分析文章就会出得很慢了。

提示:这篇文章的分析重点,在于四代机本身所具有的低可探测性,在超巡的助力下,让对方主动探测系统失去对其航迹的连续跟踪能力,或者迫使对方降低门限、使自己淹没在噪声中,总体说来就是敌人的设备无法识别有东西来了,即使人工发现你来了也只能干瞪眼无法进行有效防御。

首先需要补充一下主动探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在一个短的积累时间内,获得一定的信号能量,形成一个点状的目标,然后重复这一个步骤,形成一系列的点(点迹),再依据一定的算法,将这些点进行取舍、关联,判断出其中的运动规律,形成对目标信息的获取(形成航迹)。

这里需要用到四代机的两个重要指标:低可探测性、超音速巡航,分析这两点在反制敌主动探测时的用途。

1、低可探测性
这是基础。虽然重点在超巡,但超巡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发挥良好的作用。
如前所述,主动探测系统首先需要积累出点迹。由于自然环境、系统内部都存在噪声,探测系统本身具有噪底;目标本身带来的信号能量是淹没在噪底之中的。信号处理的最大作用就是在噪底中将真实、有用信号挑选出来,即尽可能地把噪声抑制住、信号突出出来。由于四代机具有低可探测性,其带来的信号很微弱,即使经过有效的信号处理,最终获得的信噪比还是很低的。
信噪比很低是否还能发现呢?可以。两个办法:1、提高积累时间 —— 噪声是随机起伏的,而信号是有规律的,所以在进行积累时,信号所得到的提升要大于噪声;2、降低门限,让极小的信号也被显示(即往后面的处理环节送出去。若门限值高于信噪比,这个信号根本就不往后面送了)。两者的弊端:1、时间资源的消耗及对运动目标的信号失真(前者显而易见,后者的话目标可能根本就跑出探测范围了);2、出现大量疑似目标点(专业术语叫虚警点)。

由于低可探测性,四代机在敌方探测系统里的可发现概率很低,并不是每次探测都会成功形成点迹,或者说会在敌方探测系统内闪烁 —— 这个名词很熟吧。

2、超巡
基于上述闪烁,探测系统在四代机目标区域扫描时,并不是每次都能有“过门限”的发现,或者真实目标被淹没在一大堆噪声、杂波中。
探测系统有一个极为重要的指标:数据率,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刷新率。假如:一个系统的数据率是 0.1 Hz,即 10 秒扫一圈,那么,对于 90% (随便写的个概率)的发现概率,几乎可以认为每 10 秒会形成一个真实目标点;再假定这个目标的速度是 100 m/s,那么,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 100m/s*10s=1000m 。假如系统得到 5 个持续变化的点后开始为这个目标建立跟踪,则会出现这么个情况:目标每飞过一公里留下一个点,然后飞过 4 公里后被敌方识别是一个飞行器。
探测系统需要选择建立跟踪的依据:点与点之间间隔多远会认为是同一个目标。考虑一个飞机,认为最大飞行速度是两马赫,则这个系统需要能将相距 10s*2*340m/s=6800m 的点汇聚在一起,放宽余量至 8000m。

说了半天还没有进入超巡的意义。我不像某些“大神”只有只言片语,我习惯将事情说清楚,所以铺垫长。

说回来,超巡呢?

基于以上两点,基本上认为一个飞机在 10 s 内飞 8000 米还是会被发现,飞了 4*8=32 km之内会被跟踪。说明一下,这些数据都是现编的,而且在现实中很不实用,因为尼玛都32千米了才跟踪,超低空突防时都到眼皮子底下可以丢自由落体炸弹了 —— 当然,超低空不能飞那么快。

身为一架突防飞机,要怎么办才能让敌人死了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呢?

—— 让对方不知道自己来了。

假定该探测系统对该隐身飞机的发现概率是 0.5 ,姑且认为每扫两圈冒一个点出来。根据上面的分析,只要在 20 s 内飞超过八公里就行了,这样敌探测系统就不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目标而根本不理会。于是,V≥8000m/20s =400m/s 。

说完了。不总结。感兴趣的自己看数字的关系。
笑风多出出跟雷达有关的~让病友们开开脑~
能否科普下超音速掠袭的基本概念?
有意思,也就是说,雷达信号改变扫描节奏有一定概率提高发现隐形战机的能力,如果再多角度多机联合扫描概率有进一步提高的可能。

不过这个成本防御方很可能无法接受。
怎么一堆假设之后会得出了这么真实的结论⊙▽⊙
怎么一堆假设之后会得出了这么真实的结论⊙▽⊙
假设里面有数字,算的。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假设里面有数字,算的。
问题是这些数字是假设的…… 还有按这个算法,一架隐身飞机,假设雷达对它的发现概率是0.5,它以200m/s速度飞行,它就会被雷达发现?
HY2014 发表于 2015-5-30 22:12
问题是这些数字是假设的…… 还有按这个算法,一架隐身飞机,假设雷达对它的发现概率是0.5,它以200m/s速 ...
文中所有数字都是假的,临时拼凑。

但如果真的符合了那些参数,那你的结论是对的。
楼主的意思是?
我想知道B2和F22一起上 谁先被发现
我想知道B2和F22一起上 谁先被发现?
答:敌人.exe
楼主怎么看这个: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5-5-31 00:27
楼主怎么看这个:
你这样直接一巴掌打死别人帖子好嘛

lz好歹码了那么多字还要求加精了
wingtirl 发表于 2015-5-30 21:57
我能超巡而对方没有超巡性能时,想不想跟对方打完全看我的心情,对方开加力那随便呗,根本双方的速度特性不 ...
你这回复和本文没任何关系。

打不打的前提在于能否发现,看都看不到的话根本没有任何过招的机会,就像《大唐双龙传》里的影子刺客杨虚彦,一套影子剑法施展出来,敌人只能看到漫天的剑影,然后就经脉受击,挂了。

反制的办法和寇仲、徐子陵想出来的差不多:功聚双目,排除影子闪烁的影响,找出影子后面的真身,寻其破绽反击 —— 采用适合高速、低反射截面的波形,凝聚有效数据点,引导比对方更快的导弹击落之 —— 飞机再快也没导弹快。
笑风 发表于 2015-5-31 00:53
你这回复和本文没任何关系。

打不打的前提在于能否发现,看都看不到的话根本没有任何过招的机会,就像 ...
楼主填下13楼笑脸的坑吧
笑脸男人 发表于 2015-5-31 00:27
楼主怎么看这个:
主帖主要谈点迹凝聚,你的图在于信号处理。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你混淆了。

信号处理可以另起一帖。现在粗略地说说:相对静止的目标为何使用多普勒体制?作这幅图的人简直混淆视听。另,低速目标也是“低慢小”其中之一,本来就难以检测。

低速、强杂波环境,常用“圈间积累”杂波去相关等办法,至于机载适不适用我也需要查。

有兴趣的话可以搜搜论文,我的相关帖子不知道多久之后才会写。
hnok 发表于 2015-5-31 01:26
楼主填下13楼笑脸的坑吧
填过了,不劳操心

回帖动动脑子,浪费时间有什么好?

后面再有回复的话可能我会很久之后才能看到,不要急
问题是这些数字是假设的…… 还有按这个算法,一架隐身飞机,假设雷达对它的发现概率是0.5,它以200m/s速 ...
一个系统的数据率是 0.1 Hz,即 10 秒扫一圈,那么,对于 90% (随便写的个概率)的发现概率,几乎可以认为每 10 秒会形成一个真实目标点;再假定这个目标的速度是 100 m/s,那么,点与点之间的距离是 100m/s*10s=1000m 。假如系统得到 5 个持续变化的点后开始为这个目标建立跟踪,则会出现这么个情况:目标每飞过一公里留下一个点,然后飞过 4 公里后被敌方识别是一个飞行器。
——
带入速度算一下两个点之间的距离是不是超过判断距离阀值就是。
主帖主要谈点迹凝聚,你的图在于信号处理。这是两个不同的领域,你混淆了。

信号处理可以另起一帖。现 ...
对面超巡追你,你想零差速还不得超巡逃逸……
也就是说,如果低可探测机被发现的概率是普通机的50%,那么该型机以1.6马赫超巡的点迹间距是以0.8马赫飞行的点迹间距的4倍。

笑风发表于15小时前你这回复和本文没任何关系。
打不打的前提在于能否发现,看都看
先道个歉,现在一看长文就头痛但我必须要承认你这篇写得还算不错的文字比起畅谈区里遍地的烂文而言是不能混为一谈,请见谅的是我只看标题没咋看文章,即使看了标题也只想到超巡而没注意到突防所以还是说声抱歉。
至于你用某武侠小说来论证都不知你想证明什么,飞机是没导弹快但你永远都找不到燃料载量跟飞机一样的对空弹,射程就那么点,当对手与我的相对位置的距离完全由我掌控时,我随时几秒就能拉开跟对手超过30km的相对距离,对手即使发射了导弹,追上了,但经过我跟对手这么一段相对距离的消耗后,快蹭到我屁股了,然后,没燃料,嗝屁了,你想这时是该埋怨导弹设计师为啥不设计出燃料栽量更大,射程更高的导弹还是该去思考飞机为啥会被人随便就拉开这么大段距离呢?这还是在没考虑到飞机的电子对抗对导弹导引头的锁定实行干扰的条件下。要是对方的飞机有本事把双方的相对距离控制在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内会不会更能让你所说的导弹比飞机快的想法更能得到体现呢?
还有,你如果非要找能论证你观点的武侠小说段落,我更推荐笑傲江湖里的封禅台左冷禅对岳不群那场对决,被弄瞎眼的左冷禅即使狂舞剑把全身要害罩住但面对如鬼魅闪电般进退的岳不群时的无奈。还有漆黑山洞里令狐冲面对左冷禅率领的一群瞎子剑客,不过这个用在论证低讯迹对突防的意义更好。
窃以为对付低讯迹特性难度不在于能不能发现而在于发现后能不能有效锁定,而当你能找到有效锁定的办法时却又发现满足有效锁定的条件已超出了飞机本身飞行性能限制。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笑风发表于15小时前你这回复和本文没任何关系。
打不打的前提在于能否发现,看都看
先道个歉,现在一看长文就头痛但我必须要承认你这篇写得还算不错的文字比起畅谈区里遍地的烂文而言是不能混为一谈,请见谅的是我只看标题没咋看文章,即使看了标题也只想到超巡而没注意到突防所以还是说声抱歉。
至于你用某武侠小说来论证都不知你想证明什么,飞机是没导弹快但你永远都找不到燃料载量跟飞机一样的对空弹,射程就那么点,当对手与我的相对位置的距离完全由我掌控时,我随时几秒就能拉开跟对手超过30km的相对距离,对手即使发射了导弹,追上了,但经过我跟对手这么一段相对距离的消耗后,快蹭到我屁股了,然后,没燃料,嗝屁了,你想这时是该埋怨导弹设计师为啥不设计出燃料栽量更大,射程更高的导弹还是该去思考飞机为啥会被人随便就拉开这么大段距离呢?这还是在没考虑到飞机的电子对抗对导弹导引头的锁定实行干扰的条件下。要是对方的飞机有本事把双方的相对距离控制在导弹的不可逃逸区内会不会更能让你所说的导弹比飞机快的想法更能得到体现呢?
还有,你如果非要找能论证你观点的武侠小说段落,我更推荐笑傲江湖里的封禅台左冷禅对岳不群那场对决,被弄瞎眼的左冷禅即使狂舞剑把全身要害罩住但面对如鬼魅闪电般进退的岳不群时的无奈。还有漆黑山洞里令狐冲面对左冷禅率领的一群瞎子剑客,不过这个用在论证低讯迹对突防的意义更好。
窃以为对付低讯迹特性难度不在于能不能发现而在于发现后能不能有效锁定,而当你能找到有效锁定的办法时却又发现满足有效锁定的条件已超出了飞机本身飞行性能限制。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这么好的科普贴没人看?顶一下
笑风 发表于 2015-5-31 01:51
填过了,不劳操心

回帖动动脑子,浪费时间有什么好?
现在论坛上水军泛滥,楼主不必理会这些人,不过话说回来管理层也该想办法遏制一下水军了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楼主怎么看这个:
多普勒原理对所有采用这种方式探测飞行器位置和速度的雷达都一样,图二最后一句话对美帝以外……是个什么鬼……
笑风 发表于 2015-5-30 22:31
文中所有数字都是假的,临时拼凑。

但如果真的符合了那些参数,那你的结论是对的。
当探测系统清楚要探测可以超巡的目标的时候,能否放宽它的探测依据?比如从你说的8000m设置到更高?以便探测这类目标?
根据上面的分析,只要在 20 s 内飞超过八公里就行了,这样敌探测系统就不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目标而根本不理


这句话 我就是不懂 谁能帮我解释下?我认为无论多少周期或者多少概率发现目标,只要发现了,就能知道相邻两个目标点的精确位置和精确时间,目标速度自然得知,而且这个速度和雷达刷新率以及获取目标概率毫无关系,不可能刷新率变化或者概率变化了,探测到的目标经过计算速度也变化了,它就是目标本身的速度啊,所以我不理解楼主的最后的论证
楼主把原理讲的很清楚,只可惜不少回帖的没有基本的理工科知识,看不懂。开个科普贴还得被迫手把手普及基础知识,大概楼主也很无奈吧。
单位时间内经过的雷达探测区越多,被发现概率越大。
超巡速度越大,保持超巡大速度时间越长,外壳红外特征越明显

超巡跟隐身就是矛盾的
楼主,加油发!!!每天搬小板凳坐着等!
无双国士 发表于 2015-6-2 05:13
当探测系统清楚要探测可以超巡的目标的时候,能否放宽它的探测依据?比如从你说的8000m设置到更高?以便 ...
探测的时候,除了要保证高的 发现概率 ,还要保证低的 虚警概率,同时要让计算量控制在自己系统的能力范围内。

比如你说的这个方法,范围扩大之后,运算量、判断规则会复杂化。可取,前提是搞算法的人能容忍这么大的范围,以及硬件平台支持这个数据量。

SPY-1、E-2C 升级了很多次,估计升级的大头就在这些算法、规则的修改上。
Gregorian 发表于 2015-6-2 10:50
单位时间内经过的雷达探测区越多,被发现概率越大。
超巡速度越大,保持超巡大速度时间越长,外壳红外特征 ...
第一句话错了。跨越的“区”越多,要在这些不同的“区”里把它们关联起来越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10颗红豆混在一碗黄豆里和10颗红豆混在一盆黄豆里,哪种情况更容易把红豆挑出来?

第二句话也错了。先说第二半句“时间越长”:物体与空气摩擦,如果相对速度不变,则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其表面温度会达到一个稳定值,此时摩擦生热与“黑体辐射及热传导”平衡,在平衡之后继续保持相对速度不变地跑下去直到世界末日这个温度都不会变。再说第一半句“速度越大”,这个倒不能说是完全错了,而是不够严谨,比如写论文时这么加一句的话,在基础研究领域里这篇稿子肯定会被毙掉的 —— 不好意思,我搞基础研究搞习惯了,习惯性严谨 —— 物体与空气摩擦时,摩擦所产生的热量会与外界(空气及其自由空间)进行传播,在单位时间内,相对速度越大则产生的热量越多,相对速度越大则热传导散失的热量越多,温度越高则黑体辐射散失的热量越多 —— 重点在于前两者,由于涉及流体力学这样的我没学过的东西,不好作定量的计算,但从定性的角度来讲,物体的气动力学特征会显著改变这个平衡点的位置,所以像你那样简单地冒一句话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

顺便谈一下红外探测在这里的影响:这种低马赫级的气动发热,对物体表面温度的影响应该在 数十k 就顶天了,此时黑体辐射频谱移动并不明显,对红外感光来说需要较为灵敏的光谱仪(分光)才能测定,靠感光器件本身的频率响应特性至少我个人觉得是没有什么区别的。简单地算一下:假如空气温度 300k ,飞行器表面温度 400k (一百多摄氏度了,应该不会有这么烫吧),从光电转换的角度来说也就从 0.026eV 变到了 0.035eV ,只有不到十毫电子伏,和光谱实验中液氮温度下的剩余杂质热激发差不多(低温实验很久没做了,忘了具体数值)。

不管其中我不懂的那部分会有什么影响,综合你的依据来看,你的结论都是错的。
有模有样 发表于 2015-6-2 10:45
楼主把原理讲的很清楚,只可惜不少回帖的没有基本的理工科知识,看不懂。开个科普贴还得被迫手把手普及基础 ...
是很无奈呀,但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争论,多写点基础知识可以节约后面很多时间
小盆友有大梦想 发表于 2015-5-30 16:31
能否科普下超音速掠袭的基本概念?
这个不知道啊,没有战史知识支撑,不知道从哪里入手
pandaxy 发表于 2015-5-30 17:32
有意思,也就是说,雷达信号改变扫描节奏有一定概率提高发现隐形战机的能力,如果再多角度多机联合扫描概率 ...
我觉得你的逻辑推理能力很好。从相关资料来看,反隐身、反干扰都可以这么做。

以前论坛上有帖子说毛子的东西凝视某个区域可以把探距提到很高就是用的这个办法,以后有兴趣了我再写写。
撸发冲天 发表于 2015-6-2 07:12
根据上面的分析,只要在 20 s 内飞超过八公里就行了,这样敌探测系统就不认为这是一个真实目标而根本不理
...
在处理数据时有容量限制,一批数据不可能永久保存且能很快地重复调度,这会让系统崩溃,比如我写个 C 程序循环加多了就基本上会死循环了
没看懂你说的。。 我估计你也没看懂我说什么。。


我的意思是  举个例子 某一个周期发现这个目标 也就是点状能量 然后接下来的某一个周期又发现这个目标  只要任意其中两次发现了这个目标  那么这个目标每次发现的位置和发现的时间就已经确定 那么 相隔的位移差以及时间差就可以确定 那么这个目标的速度就可以精确的测定  也就说  只要可以保证两次发现的是同一个目标 无论间隔多久 就可以测定其速度   这个和刷新率以及获取目标的概率是毫无关系的   只需要保证这两次发现的目标是同一个目标即可  所以我完全不理解你最后的那个逻辑论证是怎么来的  我的结论就是只要测得的目标的速度是超过2倍音速  就不会显示轨迹 也就是无法发现目标
笑风 发表于 2015-6-2 21:37
第一句话错了。跨越的“区”越多,要在这些不同的“区”里把它们关联起来越困难。举个简单的例子:10颗红 ...
歇吧。你就没常识,一看你就没接触过雷达对抗知识。这都是雷达基本常识,你居然随便就说这是错
雷达组网已经成为普及,而且各种雷达波段复杂,经过的雷达区域越多,被截获和跟踪概率越高,乃基本定律。

其次,超音速飞行器表面温度高于亚音速飞行器,这也是基本常识。热相就是侦察细微温差。这些基本常识和定律你好像都是头回听说吧?
你娃就是凭自己想象扯蛋。
Gregorian 发表于 2015-6-2 22:34
歇吧。你就没常识,一看你就没接触过雷达对抗知识。这都是雷达基本常识,你居然随便就说这是错
雷达组网 ...
我们的区别在于:我从基本原理出发,利用数学推演过程,再用不太离谱的数据代入到简单的公式中,然后用计算结果得出结论;你从文字描述出发,直接从结论得到结论。

嗯,结论是我凭空想象了一堆原理和数学推导,我真tmd nb。

------

正经一点:你连黑体辐射和能隙都没看懂,还这么理直气壮,不怕丢人现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