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应对中国纺织品放宽设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1:34:29
卡琳•范根尼普(KARIEN VAN GENNIP)本特•本特森(Bendt Bendtsen)托马斯•厄斯特罗斯(Thomas Östros) 保拉•莱赫托迈基(Paula Lehtomäki)

08月19日 星期五 金融时报


       一船一船的毛衣堆积在欧洲的大门口,在这个“购买毛衣的季节”,欧洲零售商和消费者的选择却比平时少得多。大量欧洲贸易公司面临破产或严重的财务亏损。就业机会可能会大量流失。

       这就是7月12日生效的欧洲对中国多种纺织品进口限制所带来的后果,更准确地说,是没有适当考虑现代商业的现实就采取这些限制措施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

       在欧盟盛行的思维似乎基于一个过时的贸易概念:外国公司生产商品,然后尽力将它们卖给海外顾客,进口商买入一定的数量,然后将之运回本国市场。在这个简单的概念中,保护行动、反倾销关税和报复性措施,至少在短期内主要对出口国不利。

        现代商业则不同,越来越多的欧洲公司深深地介入了它们进口的商品的生产过程,因为它们在其它国家设立了生产工厂,或者把那些已经无利可图的产品生产外包出去。通过上述做法,通过把专注它们有竞争优势的活动,这些欧洲公司得以生存下来,而且通常生意兴隆。外包是一个日趋明显的趋势。在欧洲和美国,很多人将外包视为一个重大威胁。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看法。企图阻止进口和外包无异于经济自杀。

       欧洲的纺织品和服装行业是最好的例子。在 20世纪60和70年代,该行业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生产商的威胁,因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商能从低工资成本中获益。在我们这些国家中,这一进程早就开始了。工厂关闭,工人们被迫寻找其它工作。但很多公司生存了下来,而且通常还很兴旺,因为它们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生产外包了出去。一些公司则完全停止了生产,进行了自我转化,将重点转到设计、组织全球生产和营销等方面。很多公司相当成功,赚了很多钱,还提供了大批就业机会。

       其它某些欧盟成员国的态度则截然不同。由于受到政府的支持,企业躲在欧盟贸易政策措施的保护下,坚守着传统的制造业。结果,当200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履行其义务,最终迫使欧洲放弃纺织品配额,终结了30多年喘息期的时候,这些公司就开始上气不接下气,不能面对竞争了。

       难怪才几个星期,我们便开始听到重新实施保护的呼声。我们认为,重新对中国的某些纺织和服装产品实行进口配额制度,也救不了欧洲剩下的纺织工业。还让我们担忧的是,重新实行配额时没有进行足够的过渡安排。

       在现代社会,很多贸易活动都发生在公司内部,或是交易那些应进口商主动要求而生产的商品。这意味着商品是预订的,通常提前数月付款。进口商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新的贸易环境。我们从绝望的进口商那里不断地听到,它们很久之前就下了订单,当时根本没有任何确凿的迹象显示,会重新实行配额制度。欧盟委员会在4月 29日开始其保护措施调查时,进口商们已在法律上受到合同的制约了。

        如果欧盟冷落这些进口商,那会对欧洲生产商有利吗?我们对此表示怀疑。毛衣是为冬季准备的,最迟应在9月初进入商店。欧盟制造商不可能及时替代这5000万件毛衣。

       解决方案需要考虑现代国际商业现实。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全取消保护性贸易措施,或者至少限制它们在明显不合理竞争的情况下使用。

       但只要保护性贸易措施是我们欧洲现实情况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至少应该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一个可预知、而且可靠的商业环境,消除无意中对我们的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的伤害,例如,我们应该豁免限制措施宣布前签订的合同所涉及的进口商品。

编者注:卡琳•范根尼普(Karien van Gennip)是荷兰外贸大臣。本特•本特森(Bendt Bendtsen) 是丹麦副首相兼经济、贸工大臣。托马斯•厄斯特罗斯(Thomas Östros) 是瑞典工贸大臣。保拉•莱赫托迈基(Paula Lehtomäki) 是芬兰外贸和发展部长。

译者/李功文卡琳•范根尼普(KARIEN VAN GENNIP)本特•本特森(Bendt Bendtsen)托马斯•厄斯特罗斯(Thomas Östros) 保拉•莱赫托迈基(Paula Lehtomäki)

08月19日 星期五 金融时报


       一船一船的毛衣堆积在欧洲的大门口,在这个“购买毛衣的季节”,欧洲零售商和消费者的选择却比平时少得多。大量欧洲贸易公司面临破产或严重的财务亏损。就业机会可能会大量流失。

       这就是7月12日生效的欧洲对中国多种纺织品进口限制所带来的后果,更准确地说,是没有适当考虑现代商业的现实就采取这些限制措施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

       在欧盟盛行的思维似乎基于一个过时的贸易概念:外国公司生产商品,然后尽力将它们卖给海外顾客,进口商买入一定的数量,然后将之运回本国市场。在这个简单的概念中,保护行动、反倾销关税和报复性措施,至少在短期内主要对出口国不利。

        现代商业则不同,越来越多的欧洲公司深深地介入了它们进口的商品的生产过程,因为它们在其它国家设立了生产工厂,或者把那些已经无利可图的产品生产外包出去。通过上述做法,通过把专注它们有竞争优势的活动,这些欧洲公司得以生存下来,而且通常生意兴隆。外包是一个日趋明显的趋势。在欧洲和美国,很多人将外包视为一个重大威胁。我们认为,这是错误看法。企图阻止进口和外包无异于经济自杀。

       欧洲的纺织品和服装行业是最好的例子。在 20世纪60和70年代,该行业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生产商的威胁,因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商能从低工资成本中获益。在我们这些国家中,这一进程早就开始了。工厂关闭,工人们被迫寻找其它工作。但很多公司生存了下来,而且通常还很兴旺,因为它们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生产外包了出去。一些公司则完全停止了生产,进行了自我转化,将重点转到设计、组织全球生产和营销等方面。很多公司相当成功,赚了很多钱,还提供了大批就业机会。

       其它某些欧盟成员国的态度则截然不同。由于受到政府的支持,企业躲在欧盟贸易政策措施的保护下,坚守着传统的制造业。结果,当200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履行其义务,最终迫使欧洲放弃纺织品配额,终结了30多年喘息期的时候,这些公司就开始上气不接下气,不能面对竞争了。

       难怪才几个星期,我们便开始听到重新实施保护的呼声。我们认为,重新对中国的某些纺织和服装产品实行进口配额制度,也救不了欧洲剩下的纺织工业。还让我们担忧的是,重新实行配额时没有进行足够的过渡安排。

       在现代社会,很多贸易活动都发生在公司内部,或是交易那些应进口商主动要求而生产的商品。这意味着商品是预订的,通常提前数月付款。进口商需要更多时间来适应新的贸易环境。我们从绝望的进口商那里不断地听到,它们很久之前就下了订单,当时根本没有任何确凿的迹象显示,会重新实行配额制度。欧盟委员会在4月 29日开始其保护措施调查时,进口商们已在法律上受到合同的制约了。

        如果欧盟冷落这些进口商,那会对欧洲生产商有利吗?我们对此表示怀疑。毛衣是为冬季准备的,最迟应在9月初进入商店。欧盟制造商不可能及时替代这5000万件毛衣。

       解决方案需要考虑现代国际商业现实。当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完全取消保护性贸易措施,或者至少限制它们在明显不合理竞争的情况下使用。

       但只要保护性贸易措施是我们欧洲现实情况的一部分,那么,我们至少应该为我们的企业提供一个可预知、而且可靠的商业环境,消除无意中对我们的企业和消费者造成的伤害,例如,我们应该豁免限制措施宣布前签订的合同所涉及的进口商品。

编者注:卡琳•范根尼普(Karien van Gennip)是荷兰外贸大臣。本特•本特森(Bendt Bendtsen) 是丹麦副首相兼经济、贸工大臣。托马斯•厄斯特罗斯(Thomas Östros) 是瑞典工贸大臣。保拉•莱赫托迈基(Paula Lehtomäki) 是芬兰外贸和发展部长。

译者/李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