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张被派给的粮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3:11:24

  男主角:黄明理  年龄:69岁  学历:中专  职业:工程师(退休)

  女主角:张云英 年龄:71岁  学历:无 职业:工人(退休)

  黄明理老师是个很善谈的人,有许多拍案叫绝的话。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不知道你熟不熟悉我们那个时代,那时什么都是凭票购买的,我的婚姻就像毛主席派给的那张粮票,有了一张,就没有想过第二张。”

  “打”三天红糖水 迎娶“童养媳”

  1946年,10岁的黄明理从学堂回来。发现很多人涌在他家门前,看到他,一些叔叔婶子笑道:“明伢子,快去看呀,你的小媳妇来了。”他听了,脸立即红了大半边。以前也听人说过,他有过大两岁的“媳妇儿”,他一出生两家大人就订了亲,以前也没放在心上,哪知这就来了。

  他从人堆里挤进去,发现厅堂里坐了一圈人,一个小姑娘留着长辫儿被圈在中间,头低低的,什么都看不到。他顺着墙根溜到厨房,装了点饭菜又溜出来———虽然年纪小,也知道害羞,不敢像以前一样,爱热闹专往人堆里钻。

  妈妈奶奶显然很中意这个女孩,虽然只是迎个“童养媳”,却“打”了三天的红糖水———专门请人煮红糖茶请全村人来喝,这是当地当时最隆重的形式。

  那个女孩就是张云英。当时12岁。张云英十分聪慧能干。刚来不久,就能自己缝衣服。开始婆婆还不相信,将布裁好交给她,没想到几天后一条像模像样的裤子就出来。当着她的面,婆婆不说什么。背着她,却将裤子拿给七大姑八大婆看,口里啧啧赞叹。

  爱在无言中

  黄明理婚前从没与张云英搭过话。

  虽然,他吃的饭是张云英做的,穿的鞋是张云英缝的,身上的衣服是张云英洗的……可是他们从不说话,甚至连视线都不曾碰到过。如果某天,黄明理要考试,或是有点什么事,要起早点,便会当着张云英的面对妈妈说。不要婆婆吩咐,第二天,张云英就会起得更早,按时把饭做上。

  一直都是这样。他要对她说的话,总是说给第三人听。可是她知道,这些话是说给她的。

  这里面有种微妙而柔情的东西。今天听起这些细节,就像听着一个遥远的童话。里面的爱如此沉静而温柔。

  1954年,大人们张罗着给他们“圆房”。那时黄明理在读中专,是乡里远近闻名的“知识分子”。对这事最没有发言权的“童养媳”张云英却有自己的意见。一天清晨,她对婆婆说:“您能不能叫明理和我一起去摘韭菜?”

  清晨的薄霭里,这对小夫妻开始了平生的第一次谈话。那时,绿绿的韭菜叶上还挂着露珠吧,田畦里有蛙鸣虫叫,微风轻轻拍打两张年轻的脸庞。

  张云英的表情很严肃,像在最后通牒:“你是有知识的人,我大字不识;你见过大世面,我什么都不懂。你要是不喜欢我,现在告诉我还来得及,我回家,绝不怨你。”

  这是最打动黄明理的一刻。虽然以前一直暗暗留意着她,感动她的勤劳、善良。可是这突然迸发的个性才让黄明理更加心动。

  他给了她明确的答复:“是的,我喜欢你。”

  1955年,他们正式成了夫妻。

  相濡以沫的婚后生活

  195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招考,中专毕业的黄明理考上了。

  长江水利委员会当年直属中央。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家。

  黄明理每月工资25元。他只留下几块钱,剩下的全寄回来。张云英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每次去邮局取钱就用那个木质小私章;寄来的信就请娘家弟弟念。农活之余,张云英也会内心惶恐,与丈夫有这样大的悬殊,又长年不能见面,他真的能够忠于家庭吗?

  这样的担心不算多余。作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长得还颇为帅气的男人,黄明理确实受到许多诱惑。尤其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个乡长看中他,硬要将自己16岁的女儿嫁给他。结婚了,没关系可以离婚。把他和那女孩关在一间房,如此“艳福”带给他莫大的恐慌,死命地打门,跑出来后才想起,他连一眼都没正眼看那女孩,据说她还是那个乡的“一枝花”。

  很好奇他怎么能如此恪守“夫道”。他大笑起来,对我说:“不知道你熟不熟悉我们那个时代,那时什么都是凭票购买的,我的婚姻就像毛主席派给的那张粮票,有了一张,就没有想过第二张。”

  黄明理是“富农”出生。文化大革命时他不在老家,没受什么冲击。可是在老家的家人却逃不掉。有次春天种稻,大队居然把打农药的活派给张云英的才13岁的大儿子,别的脏活累活也算了,这可是会要命的事,何况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张云英疯了一样地去找大队长,在他家里寻死觅活,才把这事推掉。

  那段时间,有个亲戚找张云英谈,劝他离婚算了,丈夫不在身边,还要因为他吃苦,这样的日子过得不值得。她不说话,但以后再也不与那个亲戚往来。

  1977年,张云英患上阑尾炎。不是什么大病,可是发病时她总忍着,以为忍忍就过去了,倒实在痛得受不了时,创口已经化脓,县医院不肯收。几个同乡把她抬到武汉,送到武汉第六医院。检查后医生表示没有办法抢救。黄明理一下子傻了,近一米八的大个子,一下子跪到在床前,抱住妻子,哭得浑身颤抖,整个床都晃动起来。这样的情景让他的同事都看不下去了,几个人去求医生,表示不管有没有希望,也要手术看看。大家的努力下,医生终于同意抢救,庆幸的是,虽然伤口化脓,但没流出来,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夕阳岁月

  他们有五个孩子。前半生的日子一直拮据。可是,两人却从来没有因为钱争吵过。恩恩爱爱地过日子。

  现在孩子大了,家境也好了。黄明理年轻时奔波在外没有管过儿子女儿,现在却对饴儿弄孙有了兴趣,子女有了孩子,不敢给婴儿洗澡,他却是个中高手,哪家有了孩子,做爷爷的倒比做奶奶的忙———张云英以前带孩子带怕了,没了这份耐心,被分配到厨房做饭。

  老俩口常去旅游。为了省钱,又为了让妻子坐一把飞机,去海南时,黄明理将妻子送上飞机后,再自己坐火车到目的地。

  2005年1月,是他们“金婚”的日子,50年的岁月流过,他们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采访时,首先感受的就是他们亲密无间的气氛,如此和谐。

  一个是知识分子,一个大字不识;一个仪表堂堂,一个是大两岁的“童养媳”;一个走南闯北,一个以前没有离家百里……这些鸿沟般的差距,他们就这样简单地趟了过来。
来源:【武汉晚报】
  男主角:黄明理  年龄:69岁  学历:中专  职业:工程师(退休)

  女主角:张云英 年龄:71岁  学历:无 职业:工人(退休)

  黄明理老师是个很善谈的人,有许多拍案叫绝的话。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不知道你熟不熟悉我们那个时代,那时什么都是凭票购买的,我的婚姻就像毛主席派给的那张粮票,有了一张,就没有想过第二张。”

  “打”三天红糖水 迎娶“童养媳”

  1946年,10岁的黄明理从学堂回来。发现很多人涌在他家门前,看到他,一些叔叔婶子笑道:“明伢子,快去看呀,你的小媳妇来了。”他听了,脸立即红了大半边。以前也听人说过,他有过大两岁的“媳妇儿”,他一出生两家大人就订了亲,以前也没放在心上,哪知这就来了。

  他从人堆里挤进去,发现厅堂里坐了一圈人,一个小姑娘留着长辫儿被圈在中间,头低低的,什么都看不到。他顺着墙根溜到厨房,装了点饭菜又溜出来———虽然年纪小,也知道害羞,不敢像以前一样,爱热闹专往人堆里钻。

  妈妈奶奶显然很中意这个女孩,虽然只是迎个“童养媳”,却“打”了三天的红糖水———专门请人煮红糖茶请全村人来喝,这是当地当时最隆重的形式。

  那个女孩就是张云英。当时12岁。张云英十分聪慧能干。刚来不久,就能自己缝衣服。开始婆婆还不相信,将布裁好交给她,没想到几天后一条像模像样的裤子就出来。当着她的面,婆婆不说什么。背着她,却将裤子拿给七大姑八大婆看,口里啧啧赞叹。

  爱在无言中

  黄明理婚前从没与张云英搭过话。

  虽然,他吃的饭是张云英做的,穿的鞋是张云英缝的,身上的衣服是张云英洗的……可是他们从不说话,甚至连视线都不曾碰到过。如果某天,黄明理要考试,或是有点什么事,要起早点,便会当着张云英的面对妈妈说。不要婆婆吩咐,第二天,张云英就会起得更早,按时把饭做上。

  一直都是这样。他要对她说的话,总是说给第三人听。可是她知道,这些话是说给她的。

  这里面有种微妙而柔情的东西。今天听起这些细节,就像听着一个遥远的童话。里面的爱如此沉静而温柔。

  1954年,大人们张罗着给他们“圆房”。那时黄明理在读中专,是乡里远近闻名的“知识分子”。对这事最没有发言权的“童养媳”张云英却有自己的意见。一天清晨,她对婆婆说:“您能不能叫明理和我一起去摘韭菜?”

  清晨的薄霭里,这对小夫妻开始了平生的第一次谈话。那时,绿绿的韭菜叶上还挂着露珠吧,田畦里有蛙鸣虫叫,微风轻轻拍打两张年轻的脸庞。

  张云英的表情很严肃,像在最后通牒:“你是有知识的人,我大字不识;你见过大世面,我什么都不懂。你要是不喜欢我,现在告诉我还来得及,我回家,绝不怨你。”

  这是最打动黄明理的一刻。虽然以前一直暗暗留意着她,感动她的勤劳、善良。可是这突然迸发的个性才让黄明理更加心动。

  他给了她明确的答复:“是的,我喜欢你。”

  1955年,他们正式成了夫妻。

  相濡以沫的婚后生活

  1956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招考,中专毕业的黄明理考上了。

  长江水利委员会当年直属中央。一年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家。

  黄明理每月工资25元。他只留下几块钱,剩下的全寄回来。张云英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每次去邮局取钱就用那个木质小私章;寄来的信就请娘家弟弟念。农活之余,张云英也会内心惶恐,与丈夫有这样大的悬殊,又长年不能见面,他真的能够忠于家庭吗?

  这样的担心不算多余。作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长得还颇为帅气的男人,黄明理确实受到许多诱惑。尤其刚参加工作不久,一个乡长看中他,硬要将自己16岁的女儿嫁给他。结婚了,没关系可以离婚。把他和那女孩关在一间房,如此“艳福”带给他莫大的恐慌,死命地打门,跑出来后才想起,他连一眼都没正眼看那女孩,据说她还是那个乡的“一枝花”。

  很好奇他怎么能如此恪守“夫道”。他大笑起来,对我说:“不知道你熟不熟悉我们那个时代,那时什么都是凭票购买的,我的婚姻就像毛主席派给的那张粮票,有了一张,就没有想过第二张。”

  黄明理是“富农”出生。文化大革命时他不在老家,没受什么冲击。可是在老家的家人却逃不掉。有次春天种稻,大队居然把打农药的活派给张云英的才13岁的大儿子,别的脏活累活也算了,这可是会要命的事,何况还是个没长大的孩子。张云英疯了一样地去找大队长,在他家里寻死觅活,才把这事推掉。

  那段时间,有个亲戚找张云英谈,劝他离婚算了,丈夫不在身边,还要因为他吃苦,这样的日子过得不值得。她不说话,但以后再也不与那个亲戚往来。

  1977年,张云英患上阑尾炎。不是什么大病,可是发病时她总忍着,以为忍忍就过去了,倒实在痛得受不了时,创口已经化脓,县医院不肯收。几个同乡把她抬到武汉,送到武汉第六医院。检查后医生表示没有办法抢救。黄明理一下子傻了,近一米八的大个子,一下子跪到在床前,抱住妻子,哭得浑身颤抖,整个床都晃动起来。这样的情景让他的同事都看不下去了,几个人去求医生,表示不管有没有希望,也要手术看看。大家的努力下,医生终于同意抢救,庆幸的是,虽然伤口化脓,但没流出来,总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夕阳岁月

  他们有五个孩子。前半生的日子一直拮据。可是,两人却从来没有因为钱争吵过。恩恩爱爱地过日子。

  现在孩子大了,家境也好了。黄明理年轻时奔波在外没有管过儿子女儿,现在却对饴儿弄孙有了兴趣,子女有了孩子,不敢给婴儿洗澡,他却是个中高手,哪家有了孩子,做爷爷的倒比做奶奶的忙———张云英以前带孩子带怕了,没了这份耐心,被分配到厨房做饭。

  老俩口常去旅游。为了省钱,又为了让妻子坐一把飞机,去海南时,黄明理将妻子送上飞机后,再自己坐火车到目的地。

  2005年1月,是他们“金婚”的日子,50年的岁月流过,他们都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采访时,首先感受的就是他们亲密无间的气氛,如此和谐。

  一个是知识分子,一个大字不识;一个仪表堂堂,一个是大两岁的“童养媳”;一个走南闯北,一个以前没有离家百里……这些鸿沟般的差距,他们就这样简单地趟了过来。
来源:【武汉晚报】
现在的人太厉害了.都流行闪恋,10几秒可以爱上一个人,10几分钟可以谈个恋爱,10几个小时可以结个婚..最近报纸刊登了个消息.从认识到结婚的记录又刷新了.居然7个小时就决定结婚了.
7个小时....我估计连人家长什么摸样都还没记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