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主要通道(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8 23:15:21


看完后觉得触目惊心,我们的社会真的到那个地步了么?大家讨论下吧,觉得文章有点可读性,隧转过来
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2028220-1.shtml

   三年前,我们在天涯经坛发表了《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主要通道》,时过境迁,三年之后的今天,打老虎、国企改革的社会环境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对净化社会环境的期望变为了希望,一些国企高管层人士也感受到了社会政治环境压力,一些地方官员与国企腐败势力至今不思悔过,顶风采取了与时俱进手段,以更加隐蔽的,更加模糊的、更加依附政策边际的多种手段,变本加厉的仍然操纵着国有资产规模化转移,高效率进入私人帐下。
  还是这位朋友的记录,窥探其行为轨迹,只是清晰的感受到一些国企高管们仿佛变得更加聪明了:
  合同转移与减员增效手段并用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通道之九
  十年前,一家省属国有企业因为资产控制权派系争斗不止,不仅扰乱了省级机关之间的秩序,企业内部两大派系之间的调和问题牵动着各大机关利益派系缠斗的问题,也使省里无从下手治理,于是,这家省属国企先是下放为市属企业,继而运作由一家央企兼并收购。
  问题就从这个环节开始恶化了。央企兼并收购运作中不仅有资产的运作,还同时加入了官企派系势力的角逐。最终结果以“消除内耗”为由排挤走了一派的领导,继而这一派的人员受到内部排斥陆续离开了国企加盟到了一家民企。
  获胜的一派先是利用政策为大获全胜的各级管理人员大幅度的增加了薪酬、福利,通过推行全员合同制改革,利用买断工龄政策向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发放了一笔丰厚的一次性身份置换工龄补偿金。
  先是对中层管理人员大幅调整,细化了合同分拆加工效率,强化了对外协作力度,使大量合同实现了分拆高效生产,分拆计价,分块委托给外协厂家生产。
  接着是大刀阔斧的更新设备,压缩主要加工设备使用年限,淘汰一批不算太陈旧的一线生产设备。
  继而,大刀阔斧的加力实施减员增效业绩考核,放宽内退条件,使大量年富力强,技术业务娴熟的50岁以上员工离开了企业,回家养老。
  这样运作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才发现,外委出去的配套设备产品价格明显高于留在企业内部加工的同类产品,且加工难度,质量要求均低于内部加工部分。再后来员工们发现,国企内部的产品加工质量效率越来越不如外委产品了。最后员工们倒腾明白了,外委的加工协作企业都是企业老总们的亲属企业,被“淘汰”的设备大都进了这些企业,内退的大量员工也进入了这些企业,这些企业的效益增长水平远高于处于这个生产经营核心部位的自家国企,一些大型产品完成毛坯制作后就直接外运加工,成品直接发往用户。
  到了2013年社会政治风向快速转向之前,这个生产经营局面已经定型,逆转困难了。这时已经出现了国企员工人数已经大幅度减少,但仍然出现设备员工经常闲着没事做,外围加工的协作产品照样满足供应。国企已经出现了连年亏损,而协作企业的业绩早已完成了跳跃式发展期,且仍在逐年快速增长,并将大量利润投向了其它产业。
  成立合伙企业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通道之十
  八年前,一家从国企分流出的员工在当地开发区成立了一家民营合伙企业,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是少数几个原国企员工出资的,企业的员工也是陆续从这家国企离职、内退、减员下来的。
  人们不难看到的是,这些人中的骨干人员大都是在国企工作期间就非常忙,但企业考核常常被排在末位,却没有一人一次做下岗处理的。
  更明显的是,这家合伙企业成立以来发展扩张速度意想不到的快,对原国企员工的吸引力优势日趋明显,一些原国企的管理技术生产骨干人员也义无返顾的加盟了进来。
  据后来因经济纠纷离开了这家合伙企业的一位管理人员介绍,这家企业的大股东有的还留在那家国企担任公司高中管,国企的一系列政策都在暗中支持这家合资企业的发展,甚至国企一些骨干员工跳槽到这里都异常顺利,基本没有遇阻。
  国企高管与券商协作共赢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通道之十一
  十几年前,一家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内部职工股即将上市流通了,按照当时许多上市公司的做法,这家企业通过班子会集体决定出资两亿元委托一家券商托市,帮助内部职工股卖出一个好价钱。
  两亿资金到账,内部职工股正是流通当天公司股价高开高走,持续一个小时后达到了顶点,之后股价反复震荡直至上午收盘。接下来股价就开始下跌,一周时间股价跌去三分之一。
  时隔不久,公司传出消息,受托托市的那家券商关门歇业了;随后一段时间公司内部又流传消息,老总的儿子许久没有消息了,其所有的同学都无法再找到其下落。一年之后,有人说在日本看到了他,随之又有人说在韩国看到了他,再之后有人证实这位公子在香港、深圳都添置了房产;
  一年后,公司领导班子换届,新班子中有人质疑内部职工股上市首日上午,本公司股票总成交量没有超过两亿资金,当时出资托市的两亿资金最多只用掉了一半。不知道是什么人将此事告到了省里,随后省里委托市审计机关对公司财务资产状况进行整体审计。
  一些知晓更多的事情的人的预料真的发生了,审计机关到位翻底账的第三天,前任班子的总会计师暴病死于家中,继而,审计机关人员工作热情陡然谢落。事后人们才知晓,公司的账上没有显示有两亿托市资金转出,公司的账面实际坏账达到了四亿多元,公司负债率93%,没有可能再拿到银行贷款。
  一位纪检监察机关的老手一语道破了天机:“这种投资损失的帐没人愿意碰,对当事人定罪,最重不过集体决策失误,法律、党纪政纪都没有量刑定位。再之,定罪如锤下,等于承认了损失既成事实,日后的变数责任谁也说不清。否认当事人有过错?谁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因此,按照同业惯例-----责任由领导来定,领导拍板要实际证据,投资被套三五年看不出结果,扯皮的事还没搞清楚,届时新班子的事或已经东窗事发,或已经摆平了贪嘴、贪银子的主事们,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业内的潜规则,没人再敢淌这类案件的浑水了。
  国企高管与民间资本协作置换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通道之十二
  一位三年前退休的国企高管背后背着国企员工们的一堆非议,有说这位老总卷走了一亿资金,有说卷走了两亿不止,员工们的检举依据就是,总资产规模只有十几亿的企业,这位高管经营最后两三年就形成了由应收账款、质量赔付金等导致的注销坏账四个多亿。在员工中确有准确数字检举的,却始终没有招来执法执纪机关的核实调查。
  后来的一些证据显示,这位国企原高管在任期间就结交了一批省里国企高管任命机关的官员、社会民企经营者、社会贤达人员等,与某券商的关系非同一般。
  退休之前,这位高管就与一些民企老板关系甚密,并在利用官商关系帮助一些民企申请上市融资。在其退休之前,一家民企上市成功,公司股票自上市交易起就连续大幅上涨,积累了一定涨幅之后,神秘资本不惜高位买套,吸引大量市场资本一同被套在了高位,券商、上市之初潜伏进去的民间资本高位套现成功离场。
  一位熟知券商业潜规则的朋友介绍,这些高位接套的资金都不是圈外的,只是苦了跟风追套的市场散户,圈内的被套资金不会损失一分,还会另外得到一笔不菲的佣金。最大的收益来源还在于上市前的原始股东收益数十倍于入股资本。
  显然,员工们对这位原国企高管的模糊非议线索已经浮出了水面,即便日后东窗事发,方方面面都做了布局,有民间资本的灵活运筹,有另一个圈里的运作规则发挥作用,这位国企前高管也肥的流油的完成了退休前的运作。
  双向或多向联手互助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通道之十三
  二十多年前当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涌动着第一次群众自发的反腐败高潮时,人们就发现,一些官员、企事业单位高管为了将子女、亲友即安置的有前途,又不招惹世人的眼球,相继传授采取了张厂长热心安置了李厂长的儿子,孙主任又招进了张厂长的女儿,在李厂长特别关照下孙主任的女婿又成为了厂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二十多年后,在中央发动的第二次反腐败高潮的形势下,人们又发现,这种双向或多向联手互动的利益关系发展到了获取国有、社会大众财富、联网互助互动的方向。李总的企业只认孙主任关照的供货厂商的材料配套产品,张总总能顺利拿到孙主任那边发来的订单,李总、张总总是被员工检举举报纠缠不休,但每次总会有人格外关照,“告也没用,没人理你”员工们每次等到的无一例外的都是这样的结果。尽管采购的东西质量不高,价格不便宜,但每次招标都不会有意外。
  后面的结果自然不难预料,三个单位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三个单位的当家人们却从来没有为此犯过难。有知道内情的员工甚至一五一十的将老总的转移国有资产主要通道、手段、大致数额都端给了执法执纪机关,却仍然是“告也没用,没人理你”的结局。
  

看完后觉得触目惊心,我们的社会真的到那个地步了么?大家讨论下吧,觉得文章有点可读性,隧转过来
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2028220-1.shtml

   三年前,我们在天涯经坛发表了《国有资产隐性流失的主要通道》,时过境迁,三年之后的今天,打老虎、国企改革的社会环境不仅激发了全国人民对净化社会环境的期望变为了希望,一些国企高管层人士也感受到了社会政治环境压力,一些地方官员与国企腐败势力至今不思悔过,顶风采取了与时俱进手段,以更加隐蔽的,更加模糊的、更加依附政策边际的多种手段,变本加厉的仍然操纵着国有资产规模化转移,高效率进入私人帐下。
  还是这位朋友的记录,窥探其行为轨迹,只是清晰的感受到一些国企高管们仿佛变得更加聪明了:
  合同转移与减员增效手段并用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通道之九
  十年前,一家省属国有企业因为资产控制权派系争斗不止,不仅扰乱了省级机关之间的秩序,企业内部两大派系之间的调和问题牵动着各大机关利益派系缠斗的问题,也使省里无从下手治理,于是,这家省属国企先是下放为市属企业,继而运作由一家央企兼并收购。
  问题就从这个环节开始恶化了。央企兼并收购运作中不仅有资产的运作,还同时加入了官企派系势力的角逐。最终结果以“消除内耗”为由排挤走了一派的领导,继而这一派的人员受到内部排斥陆续离开了国企加盟到了一家民企。
  获胜的一派先是利用政策为大获全胜的各级管理人员大幅度的增加了薪酬、福利,通过推行全员合同制改革,利用买断工龄政策向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发放了一笔丰厚的一次性身份置换工龄补偿金。
  先是对中层管理人员大幅调整,细化了合同分拆加工效率,强化了对外协作力度,使大量合同实现了分拆高效生产,分拆计价,分块委托给外协厂家生产。
  接着是大刀阔斧的更新设备,压缩主要加工设备使用年限,淘汰一批不算太陈旧的一线生产设备。
  继而,大刀阔斧的加力实施减员增效业绩考核,放宽内退条件,使大量年富力强,技术业务娴熟的50岁以上员工离开了企业,回家养老。
  这样运作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才发现,外委出去的配套设备产品价格明显高于留在企业内部加工的同类产品,且加工难度,质量要求均低于内部加工部分。再后来员工们发现,国企内部的产品加工质量效率越来越不如外委产品了。最后员工们倒腾明白了,外委的加工协作企业都是企业老总们的亲属企业,被“淘汰”的设备大都进了这些企业,内退的大量员工也进入了这些企业,这些企业的效益增长水平远高于处于这个生产经营核心部位的自家国企,一些大型产品完成毛坯制作后就直接外运加工,成品直接发往用户。
  到了2013年社会政治风向快速转向之前,这个生产经营局面已经定型,逆转困难了。这时已经出现了国企员工人数已经大幅度减少,但仍然出现设备员工经常闲着没事做,外围加工的协作产品照样满足供应。国企已经出现了连年亏损,而协作企业的业绩早已完成了跳跃式发展期,且仍在逐年快速增长,并将大量利润投向了其它产业。
  成立合伙企业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通道之十
  八年前,一家从国企分流出的员工在当地开发区成立了一家民营合伙企业,企业的注册资本金是少数几个原国企员工出资的,企业的员工也是陆续从这家国企离职、内退、减员下来的。
  人们不难看到的是,这些人中的骨干人员大都是在国企工作期间就非常忙,但企业考核常常被排在末位,却没有一人一次做下岗处理的。
  更明显的是,这家合伙企业成立以来发展扩张速度意想不到的快,对原国企员工的吸引力优势日趋明显,一些原国企的管理技术生产骨干人员也义无返顾的加盟了进来。
  据后来因经济纠纷离开了这家合伙企业的一位管理人员介绍,这家企业的大股东有的还留在那家国企担任公司高中管,国企的一系列政策都在暗中支持这家合资企业的发展,甚至国企一些骨干员工跳槽到这里都异常顺利,基本没有遇阻。
  国企高管与券商协作共赢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通道之十一
  十几年前,一家大型国企上市公司内部职工股即将上市流通了,按照当时许多上市公司的做法,这家企业通过班子会集体决定出资两亿元委托一家券商托市,帮助内部职工股卖出一个好价钱。
  两亿资金到账,内部职工股正是流通当天公司股价高开高走,持续一个小时后达到了顶点,之后股价反复震荡直至上午收盘。接下来股价就开始下跌,一周时间股价跌去三分之一。
  时隔不久,公司传出消息,受托托市的那家券商关门歇业了;随后一段时间公司内部又流传消息,老总的儿子许久没有消息了,其所有的同学都无法再找到其下落。一年之后,有人说在日本看到了他,随之又有人说在韩国看到了他,再之后有人证实这位公子在香港、深圳都添置了房产;
  一年后,公司领导班子换届,新班子中有人质疑内部职工股上市首日上午,本公司股票总成交量没有超过两亿资金,当时出资托市的两亿资金最多只用掉了一半。不知道是什么人将此事告到了省里,随后省里委托市审计机关对公司财务资产状况进行整体审计。
  一些知晓更多的事情的人的预料真的发生了,审计机关到位翻底账的第三天,前任班子的总会计师暴病死于家中,继而,审计机关人员工作热情陡然谢落。事后人们才知晓,公司的账上没有显示有两亿托市资金转出,公司的账面实际坏账达到了四亿多元,公司负债率93%,没有可能再拿到银行贷款。
  一位纪检监察机关的老手一语道破了天机:“这种投资损失的帐没人愿意碰,对当事人定罪,最重不过集体决策失误,法律、党纪政纪都没有量刑定位。再之,定罪如锤下,等于承认了损失既成事实,日后的变数责任谁也说不清。否认当事人有过错?谁心里都清楚这意味着什么。因此,按照同业惯例-----责任由领导来定,领导拍板要实际证据,投资被套三五年看不出结果,扯皮的事还没搞清楚,届时新班子的事或已经东窗事发,或已经摆平了贪嘴、贪银子的主事们,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业内的潜规则,没人再敢淌这类案件的浑水了。
  国企高管与民间资本协作置换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流失主要通道之十二
  一位三年前退休的国企高管背后背着国企员工们的一堆非议,有说这位老总卷走了一亿资金,有说卷走了两亿不止,员工们的检举依据就是,总资产规模只有十几亿的企业,这位高管经营最后两三年就形成了由应收账款、质量赔付金等导致的注销坏账四个多亿。在员工中确有准确数字检举的,却始终没有招来执法执纪机关的核实调查。
  后来的一些证据显示,这位国企原高管在任期间就结交了一批省里国企高管任命机关的官员、社会民企经营者、社会贤达人员等,与某券商的关系非同一般。
  退休之前,这位高管就与一些民企老板关系甚密,并在利用官商关系帮助一些民企申请上市融资。在其退休之前,一家民企上市成功,公司股票自上市交易起就连续大幅上涨,积累了一定涨幅之后,神秘资本不惜高位买套,吸引大量市场资本一同被套在了高位,券商、上市之初潜伏进去的民间资本高位套现成功离场。
  一位熟知券商业潜规则的朋友介绍,这些高位接套的资金都不是圈外的,只是苦了跟风追套的市场散户,圈内的被套资金不会损失一分,还会另外得到一笔不菲的佣金。最大的收益来源还在于上市前的原始股东收益数十倍于入股资本。
  显然,员工们对这位原国企高管的模糊非议线索已经浮出了水面,即便日后东窗事发,方方面面都做了布局,有民间资本的灵活运筹,有另一个圈里的运作规则发挥作用,这位国企前高管也肥的流油的完成了退休前的运作。
  双向或多向联手互助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通道之十三
  二十多年前当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涌动着第一次群众自发的反腐败高潮时,人们就发现,一些官员、企事业单位高管为了将子女、亲友即安置的有前途,又不招惹世人的眼球,相继传授采取了张厂长热心安置了李厂长的儿子,孙主任又招进了张厂长的女儿,在李厂长特别关照下孙主任的女婿又成为了厂里最年轻的中层干部。
  二十多年后,在中央发动的第二次反腐败高潮的形势下,人们又发现,这种双向或多向联手互动的利益关系发展到了获取国有、社会大众财富、联网互助互动的方向。李总的企业只认孙主任关照的供货厂商的材料配套产品,张总总能顺利拿到孙主任那边发来的订单,李总、张总总是被员工检举举报纠缠不休,但每次总会有人格外关照,“告也没用,没人理你”员工们每次等到的无一例外的都是这样的结果。尽管采购的东西质量不高,价格不便宜,但每次招标都不会有意外。
  后面的结果自然不难预料,三个单位的经济效益每况愈下,三个单位的当家人们却从来没有为此犯过难。有知道内情的员工甚至一五一十的将老总的转移国有资产主要通道、手段、大致数额都端给了执法执纪机关,却仍然是“告也没用,没人理你”的结局。
科研成果兜圈子卖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通道之十四
  “国企就是一所实习学校,就是一家有实力的科研院所”这话在国企圈子里说了不知道有多少年了,十几年前,人们听习惯了这其中的褒贬内涵,这几年当国企圈子里的人们听到这些时有的会心领神会的一笑了之,有的会隐隐作痛的强咽下早已无奈的牢骚,有的会甩出一句“国家的企业就该帮助地方企业”这让谁听了都有五味瓶子翻了一地的话。
  说是天机,其实不如说是一些人早已玩的随心所欲的市场经济游戏。许多员工都知道所在的国企立项攻关某生产材料工艺技术许多年了,但总会有一些与这家国企有千丝万缕联系的民企、私企先于国企使用上了这些新技术。于是,国企告民企、私企剽窃国企科研成果,民企、私企总能拿出证据证明科研成果是自家的产品,中间撮合之后,国企出巨资买回了这些“科研产品”。这样的竞争循环往复,往而复始,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企私企在许多地方就不再是不可思议的事了。
  以至这些民企私企又要上市融资了,员工们才发现,一些原国企的骨干技术研发人员已经是民企私企的大股东了。一些知情的人们还知道,而这些大股东背后的大股东仍然是国企的当家人,总后勤。
  这些年对这事知根底的国企员工并不在少数,但敢于道破天机的员工寥寥无几,根上的问题正是“减员增效”好政策被一批居心叵测的高管们充分发挥利用了。
  小金库扮演的金钥匙角色是国有资产流失通道之十五
  直到几年前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关还在狠批的小金库问题今天不少人终于明白了,这个小金库的作用可不是简单的攻关经费、消遣经费、腐化消费那么简单的角色。
  从其主要来源上就不难辨别其性质,一是大头发票转出账外的资金,二是商贸往来回扣有意缴公的资金,三是协作厂商送礼、馈赠等不好处理的资金,还有一个少有人知晓的来路,已经注销了的应收坏账,由于双方又开始合作关系重新复活了的资金,由于前任已经离职,后任不知底细不敢乱收的资金。
  当下,这些小金库的资金已经被一些企事业单位用活了,环保机关上门查排污,私下送上几万、几十万这事就撂了。接着低成本生产,再查再送;税务机关联税检查,不规范的业务往来票据也可以私下了结,10%,20%的回礼这事也就过去了;常到上级监管机关走走,日常的问题基本上就摆平了;换班子的时候这里的文章还要靠小金库使足劲,几笔“装孙子”合同下来,几百万、上千万账外资金就打入了莫名账户,从此,大力发展协作生产经营转移资产,商企、官企勾结转移资产,包高档酒店休闲场所花天酒地,出资雇人截访、删帖、造谣惑众、联谊执法执纪人员-------。总之,新班子做什么生意?怎么个做法都可以作为创新,甚至可以名利双收,以致把企业折腾到亏损仍然是“好家伙”。
  投其所好,扶持地方经济是国有资产流失的主要通道之十六
  自从GDP考核干部以来:当地的GDP曲线走势已经成了不少地方官员的命根子,仕途的基础条件,辅之以敲门砖的投其所好,也就成为了许多年中官场游戏的核心内容。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官场就有了名正言顺的发展经验,地方GDP走势好,一靠财政融资能力,二靠大国企的火车头作用,三靠争取中央项目落地生根。这种发展经验也不例外的被一些国企老总们看好。
  一座不太大的城市里只有一家省属大型国企,这家国企的新班子也是按照潜规则优胜劣汰而来,上下左右都有坚固的保护伞、防护网,地方政府的利益自然很容易与国企老总们的利益达成默契。
  十几年前,市里的新领导带来了新思路,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这家国企没有应邀参与扶持市里点名的民企,而是另外拉进了一批以往没有被人发现的民企私企,既然都有拉动地方经济的显现作用,市里的新领导也没必要围着一些生面孔做文章了。
  当数年之后,人们发现这家国企的扶持对象没有一家外人,都是本企业核心成员的家族企业、亲属企业、主要个人注资企业时,市里的新领导已经功德圆满,另有重用了。新来的领导们自有自己该忙的事,没人会为得罪前任干傻事了。
  由此,当地人、这家国企的员工们、窝着一肚子火的小公务员们都相信了:“民告官?门都没有;”的前人经验了。
  ------
  真的叫起真来,社会上更多的竞争型国企员工们的经济利益长期受到层层盘剥,员工权益被用滥了的改革放权政策长期压制,社会上公务员的名声越来越臭,社会基层人员的人格尊严长期被任意蹂躏。可以说没有多少社会基层人员会满足于这样的现状,反腐败的愿望、热情不言而喻。
  也让人不难感受的问题却依然存在,即热情反腐败,又少有人愿做出头鸟,另一个层面的问题至今显而易见:
  许多央企子公司的腐败问题至今地方上无从插手治理,源于经济利益格局权限所限,也源于腐败势力成员触角至今讳莫如深,令人难测。做和平官强于、易于做时代官,先锋官,百姓官的社会环境依然存在,反腐改革大潮涌动取向尚未明朗。
  买官卖官泛滥是腐败泛滥的真正动力,这个社会演变逻辑关系谁都明白,至今买官卖官案件查处锋芒尚不凸显,甚至实例检举数年、十数年的案子至今仍然处在不了了之状态,难免使“一些大老虎是否能被掀翻?”的疑虑成为反腐败、深化改革的现实障碍。
  一家央企子公司一些员工不堪忍受历史企业腐败,现实腐败势力仍在变本加厉霍霍国有资产问题,实例数据检举到省里,不了了之;检举到高层执法执纪机关,也长时间不见有老虎胆怯、员工兴奋的事件发生。
  -----
  这些正是我们当前许多基层人员疑惑的关节点。
  追根溯源,一系列问题的根源在于十几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买官卖官社会化、全行业化泛滥问题,顺理成章,只有抓住抓死十几年前就已经发生的买官卖官典型案例,抽丝剥茧,疏通脉络,做实案件才能够摆脱“线索众多混乱,核心重点难找难定位”的反腐败被动局面,困扰局面。
先把国企做亏损,然后引进投资者,低价卖股份,辞职,投资者给钱。

我以前的公司,两个副总都是把几个亿的国企几乎零成本卖给民企,然后过来做领导,拿股份,赚钱的
如本届反腐,公务员体制改革不作为,不深入,后患无穷。央企国企就更不要讲了,权力没有监督和足够强大的制衡,名义上属于全民,一任一任得而挖之的无底洞。
如本届反腐,公务员体制改革不作为,不深入,后患无穷。央企国企就更不要讲了,权力没有监督和足够强大的制 ...
反正我看着是揪心,
相对老百姓,他们是领导、高管
相对他们的上级领导,他们也就是“老百姓”
现在打工挣钱,有几个在乎良心道德法律的
为什么我现在回复都要审核?就因为发了这个帖子么?
开了我的小眼
现在不需要流失,在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在一些政策上对国有企业给予隐性歧视、限制,遏制竞争力,也能起到等同于私有化的作用。
系列文章……在这里大声疾呼能上达天庭?
系列文章……在这里大声疾呼能上达天庭?
弼马温被压五指山 哪吒又抽了某龙筋 杨戬救完母他外甥又准备救他妹
其它大仙估计各自在日理万鸡
不过曹国舅 天蓬元帅 卷帘大将 弥勒佛有空要约么@(一-一)@
注销坏账四个多亿。在员工中确有准确数字检举的,却始终没有招来执法执纪机关的核实调查。
估计监督也出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