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狼牙山五壮士来谈一谈“墙缝战斗”,消灭3500日本兵的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7:03:41


“镜泊湖连环战”首战“墙缝战斗”,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补充团700人利用极其特殊的有利地形和日军骄狂心态,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 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在10小时战斗中毙伤日军3500人以上,而自己只牺牲7人。

这可能吗?我认为是可能的。狼牙山五壮士在棋盘坨的悬崖绝壁上,打退了500多日伪军多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而他们五个人没有被打死,是在弹药用完之后跳崖的。假如给五壮士配备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狙击步枪,弹药足够,我想他们打死500日本兵也是不难的。那么我军主动设伏,弹药充足,地形又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700人打死3500人,这有什么不可能?

狼牙山五壮士在被100倍敌人偷袭,包围,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能打出1比10,“墙缝战斗”我军准备充分,以绝对有利地形设伏,对付10倍的敌人(行军状态), 为什么就打不出1比5?

****************************
具体的战斗细节:日军习惯用两面包抄、中间突破战术做进攻,也注意撒开散兵线。但在狭长的“墙缝”,无法两翼包抄,也无法攀登垂直光秃的岩石,撒开散兵线更无意义。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协同作战能力,在这里都起不到作用,日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向30多个缝口冲击,只要能突破其中一个缝口,就能横向反包围抗日军。

日军指挥官按小队、中队建制反复驱赶士兵向上冲。战斗持续到10个小时,天野终于发现救国军的薄弱环节,改向埋伏在西山掩护补充团后翼的“戴营”发动强攻。见“戴营”撤退,为避免被抄后路,李延禄才下令补充团按预定路线及时撤退。

按照我的简单计算,假如400人在开战一分钟内扔出2000个手榴弹,那么杀死2000日本兵不难吧?日本人那是排着队挤在一起啊。日本人反击时,处在开阔地,没有掩护,没有交通壕,没有观察哨、火力点,什么都没有,死个1500人也不难。


高永新踏访墙缝战斗遗址

补充:
 在镜泊乡后雨村,记者见到了李延禄在《过去的年代》一书中提到的当年在“墙缝”战斗中负责侦察地形的“炮手李长发”的儿子李玉田,老人已经87岁了,但他清晰记得父亲年轻时讲述的战斗经历:“战斗从太阳没冒红开始,一直打到太阳落山,日军几千人,血水把地上的白雪都染红了。”

按照这个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是地上有积雪的,可能还有冰,在太阳升起前就开打了。惊慌失措的日本兵踏着积雪和冰去向高处冲锋,难度不小;受伤的日本兵倒在雪地里,会很快死亡。

这个细节可能加大了对日军的杀伤力。

“镜泊湖连环战”首战“墙缝战斗”,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的补充团700人利用极其特殊的有利地形和日军骄狂心态,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 以手榴弹为主要武器,在10小时战斗中毙伤日军3500人以上,而自己只牺牲7人。

这可能吗?我认为是可能的。狼牙山五壮士在棋盘坨的悬崖绝壁上,打退了500多日伪军多次冲锋,打死敌人50多名。而他们五个人没有被打死,是在弹药用完之后跳崖的。假如给五壮士配备重机枪,迫击炮、手榴弹,狙击步枪,弹药足够,我想他们打死500日本兵也是不难的。那么我军主动设伏,弹药充足,地形又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700人打死3500人,这有什么不可能?

狼牙山五壮士在被100倍敌人偷袭,包围,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能打出1比10,“墙缝战斗”我军准备充分,以绝对有利地形设伏,对付10倍的敌人(行军状态), 为什么就打不出1比5?

****************************
具体的战斗细节:日军习惯用两面包抄、中间突破战术做进攻,也注意撒开散兵线。但在狭长的“墙缝”,无法两翼包抄,也无法攀登垂直光秃的岩石,撒开散兵线更无意义。无论单兵作战能力还是协同作战能力,在这里都起不到作用,日军唯一的选择就是向30多个缝口冲击,只要能突破其中一个缝口,就能横向反包围抗日军。

日军指挥官按小队、中队建制反复驱赶士兵向上冲。战斗持续到10个小时,天野终于发现救国军的薄弱环节,改向埋伏在西山掩护补充团后翼的“戴营”发动强攻。见“戴营”撤退,为避免被抄后路,李延禄才下令补充团按预定路线及时撤退。

按照我的简单计算,假如400人在开战一分钟内扔出2000个手榴弹,那么杀死2000日本兵不难吧?日本人那是排着队挤在一起啊。日本人反击时,处在开阔地,没有掩护,没有交通壕,没有观察哨、火力点,什么都没有,死个1500人也不难。

7845c42ed07016c21a210a.jpg (49.99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5-17 15:12 上传


高永新踏访墙缝战斗遗址

补充:
 在镜泊乡后雨村,记者见到了李延禄在《过去的年代》一书中提到的当年在“墙缝”战斗中负责侦察地形的“炮手李长发”的儿子李玉田,老人已经87岁了,但他清晰记得父亲年轻时讲述的战斗经历:“战斗从太阳没冒红开始,一直打到太阳落山,日军几千人,血水把地上的白雪都染红了。”

按照这个叙述,我们可以知道,当时是地上有积雪的,可能还有冰,在太阳升起前就开打了。惊慌失措的日本兵踏着积雪和冰去向高处冲锋,难度不小;受伤的日本兵倒在雪地里,会很快死亡。

这个细节可能加大了对日军的杀伤力。
狼牙山五壮士的战斗记录是谁做的?
aagun911 发表于 2015-5-17 14:22
狼牙山五壮士的战斗记录是谁做的?
好吧,狼牙山五壮士打死25个日本兵,这样不算离谱吧。那700人排队扔手榴弹炸行军队伍中的日本兵,打死3500人也只是这样的交换比啊。
好吧,狼牙山五壮士打死25个日本兵,这样不算离谱吧。那700人排队扔手榴弹炸行军队伍中的日本兵,打死350 ...
你就别费劲了,人家根本就认为所谓的狼牙山五壮士就是编的,其实就是五个逃兵,跑到绝路上了,一没留神自己失足跌落山崖而已。你跟这类人怎么解释?
挖掘历史可以,但有时候不要过度挖坑,不然埋了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回事
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九日清晨,从敦化沿湖而来的日军山田支队主力一万余人,在当地猎户陈文起的带领下,进入我抗日救国军设伏的牡丹江北岸的墙缝小龙湾。
一万余人的日军肯定是战役规模的吧,还叫一个猎户带路去干什么?整件事疑点太多,基本可肯定是造假。不排除打战术上的胜仗,但规模肯定造假
当年亲历者又不是没写过回忆文章,这种战绩注水文连宣传价值都没有,也就是新黄瓜社的如获至宝捡起来胡扯
感觉日本鬼子没有装备手榴弹,任凭对方扔手榴弹炸自己。
狼牙山五壮士的战斗记录是谁做的?
偷袭珍珠港的记录是谁做的?好莱坞与横店本质相同,其实这些事情从来就没发生过,包括日本战败,全都是假的。
感觉日本鬼子没有装备手榴弹,任凭对方扔手榴弹炸自己。
日本鬼子有掷弹筒,火力比中国军队猛的多,国军近战都被日军的掷弹筒压制的抬不起头。
一人多高的陡崖,不要工具不要人梯翻越无难度啊哈哈哈,扔手榴弹,谁的手榴弹更多,人更多?

党史严格考证,不比野史胡吹!
实际上日本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二战,你们说的二颗原子弹其实是好莱坞拍的神剧。
是不是想黑五壮士?
2015-5-17 15:10 上传



这地形确实不容易展开部队。你今天是了解了情况在评论,可是当日本兵被伏击时,他们不知道石头后面是什么呀。咱们到底有多少人伏击他,他也没数啊,就那么混乱的几分钟,被打死2000人不可能吗?


几十米高的一线天还能说说,一人高也叫陡崖?就一石头台子
不是说不相信事实,而是说出来要让人信服,不然,一粉顶十黑啊

几十米高的一线天还能说说,一人高也叫陡崖?就一石头台子
不是说不相信事实,而是说出来要让人信服,不然,一粉顶十黑啊
这个只有日本的战报来印证了。
这个只有日本的战报来印证了。
日本人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二战,珍珠港与广岛实际上是好莱坞为了商业利益拍的神剧。
一九三二年三月十九日清晨,从敦化沿湖而来的日军山田支队主力一万余人,在当地猎户陈文起的带领下,进入我 ...
对,肯定是造假,我们日本猪从来没有参加过什么二战,所以说想要击败皇军只能是在神剧里,包括广岛与长崎,这些都是好莱坞拍的神剧。
24号机 发表于 2015-5-17 15:12
高永新踏访墙缝战斗遗址
好吧,即便你说的这个成立,但是鬼子也有手榴弹,扔的更远杀伤力更大的那种,更有掷弹筒,而且鬼子没有跑,那意味着鬼子是在做催死挣扎,或者在反击,那岩缝里的天兵天将是如何躲鬼子的手雷或者掷弹筒的呢,他们都会八九玄功么
流星雪 发表于 2015-5-17 15:31
好吧,即便你说的这个成立,但是鬼子也有手榴弹,扔的更远杀伤力更大的那种,更有掷弹筒,而且鬼子没有跑 ...
鬼子怎么就没打死狼牙山五壮士呢?
从这篇文章的效果来看 钓鱼与智商无关 只要符合别人的立场 没鱼饵也会有人自动咬钩。
值得学习 佳作。
3500砍掉一个零,我就信了。
24号机 发表于 2015-5-17 15:45
鬼子怎么就没打死狼牙山五壮士呢?
这是两个概念的事情
五壮士是依据有利地形边打边退,俗话说的打一枪换个地方,充分发挥机动性和灵巧性,鬼子即便有火力优势,但是目标难以确定,你让五壮士呆在一个手榴弹可以投掷的距离内死守几个小时看看,只怕手雷、掷弹筒、迫击炮会轰得他们连渣子都不剩
流星雪 发表于 2015-5-17 16:33
这是两个概念的事情
五壮士是依据有利地形边打边退,俗话说的打一枪换个地方,充分发挥机动性和灵巧性, ...
你这么说也有道理。不过,鬼子被伏击的时候可能比较混乱啊, 弹药不足也有可能啊
有多少人实勘察过地形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24号机 发表于 2015-5-17 16:38
你这么说也有道理。不过,鬼子被伏击的时候可能比较混乱啊, 弹药不足也有可能啊
参考平型关,日本兵反应很快的,即便是二流部队
24号机 发表于 2015-5-17 16:38
你这么说也有道理。不过,鬼子被伏击的时候可能比较混乱啊, 弹药不足也有可能啊
知道不知道在白俄罗斯战役时候,苏联军队面对河滩地带密集队形徒步突围的德国溃兵,机关枪加榴弹炮打了多久才打死了3000人?
别把手榴弹想的太厉害,那东西攻击密集队形的效果不怎么样,况且第1发落地就都卧倒了,还能炸到几个
LZ啊,吹牛吹过头就成黑了。
好吧,狼牙山五壮士打死25个日本兵,这样不算离谱吧。那700人排队扔手榴弹炸行军队伍中的日本兵,打死350 ...
打死5倍于己的日军,拖住敌人帮助大部队转移,去除神话,五壮士是真正的英雄
就是个社科院近史所的家伙去东北做调研时,被当地政府忽悠搞出的幺蛾子。
新华社上周差点发出来,最后一环审核时被撤下,相关人员受到批评。近史所自己的《抗战研究》也受到稿件,这回初审没通过,因为史料大多经不起基本的推敲。
地方政府想趁今年抗战纪念的热点搞特色旅游,就忽悠了一个近史所的书呆子,灌两斤黄汤下去这家伙就什么都信了。倒是应该不存在学术腐败,因为这家伙应该是真信了。
对二战战术有基本认识,对陆战的空间特点有基本认识,或者说对人事有基本认识,都不会信这种东西的。但这种东西能出来还真是很神奇的事情。


在1932年的东北,即便在东线,700多人的抗日军队都不该叫团了,应该叫军了。
两党在抗战初期的战绩上都有不小水分,没办法,被打得那么惨,实在没什么能宣传的干货。基本上有一场能说得过去的胜利都经过反复宣传成大捷了。然后,某位专家听了几个地方政府官员和老兵的话,就相信当时两党都在一场伟大胜利前选择性失明。
其实,不管我们队抗日神剧的吐槽有多少,看着不断推陈出新的神剧,和不断刷新的下线,以及持续走高的票房和收视率。真的,对我们自己已经没什么说的了。
别搭理我,让我静静。

在1932年的东北,即便在东线,700多人的抗日军队都不该叫团了,应该叫军了。
两党在抗战初期的战绩上都有不小水分,没办法,被打得那么惨,实在没什么能宣传的干货。基本上有一场能说得过去的胜利都经过反复宣传成大捷了。然后,某位专家听了几个地方政府官员和老兵的话,就相信当时两党都在一场伟大胜利前选择性失明。
其实,不管我们队抗日神剧的吐槽有多少,看着不断推陈出新的神剧,和不断刷新的下线,以及持续走高的票房和收视率。真的,对我们自己已经没什么说的了。
别搭理我,让我静静。
我在类似其它的几个帖子回复时说了,真要想验证,可以到实地,弄7000个人来,加上一个旅团编制内的汽车火炮辎重(因为文中有“机械化部队”、“炮弹”,所以有汽车火炮,或者不用多,一个联队编制总该有的吧),塞到这条小径里,看看是个什么状况,看看汽车能不能开进去,能不能塞得下,行的了军,不就结了。
poincu 发表于 2015-5-17 16:58
就是个社科院近史所的家伙去东北做调研时,被当地政府忽悠搞出的幺蛾子。
新华社上周差点发出来,最后一环 ...
我在搜狐首页上看到新华社发的文了,上午的,评论了下把我的评论删了,刚才去看首页看不到了。
就不能看看诺曼底么?神马开放地域,双方神马战斗力,每个滩头也就这么多人。多了都展不开。你Y的手榴弹就能拼得这么个战果。哪3500是蚂蚁吧!
smwifego 发表于 2015-5-17 17:11
我在搜狐首页上看到新华社发的文了,上午的,评论了下把我的评论删了,刚才去看首页看不到了。
应该是最初的通讯稿吧,那个没拦住。上周四有一篇极长的文章被投到新华社下面的一家杂志社,前三次审核都通过了,最后他们终于意识到要查一下鬼子那时在东北的兵力部署了。
poincu 发表于 2015-5-17 17:20
应该是最初的通讯稿吧,那个没拦住。上周四有一篇极长的文章被投到新华社下面的一家杂志社,前三次审核都 ...
哈!哈!哈!
不过就是直钩钓鱼也是能钓上来几只的,要是长文章发表出来作为正式历史,到时候再来一些有良心的历史学家来论证这个是真实的那就有意思了。
现在各个地方政府为了旅游资源什么都敢做,西门庆潘金莲什么的也都可以弄,趁着70周年红色旅游也是个好机会啊。
一粉顶十黑果然不错。。。

smwifego 发表于 2015-5-17 17:29
哈!哈!哈!
不过就是直钩钓鱼也是能钓上来几只的,要是长文章发表出来作为正式 ...


千古奇冤@(一-一)@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

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铭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从中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但绝非沿街卖炊饼的平庸之辈。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原本贤良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后世描述成“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妓”,且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恶名,遭到唾骂,实在是比窦娥还要冤!

据1946年武植墓的发掘者依据比例和经验推断,武大郎实际身高应在1.78米以上,算的上伟岸。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武植墓的规模比较大,并且棺木用料是珍贵的楠木,这岂是一般人家所能做到?又岂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丧葬待遇?那么,武、潘二人的真实面貌为什么遭受历史残酷的“毁容”呢?据武植的24世孙武双福等武家后人介绍,

这其中另有因由: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资助,武植做官之后,这位王姓同窗家境败落,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职位。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仍不见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拔他,他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在回乡的路上还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故事的雏形)。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被不知真相的人越发传的离谱,并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巷尾,且版本颇多,令其声誉遭受极大损毁。而王姓书生回家以后才发现,武植早已为他重修了房舍,并购置了家当。这时,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懊悔,并发疯似地揭撕自己沿街张贴的污蔑言论,然而,谣言一旦传开,又如何能收回呢?

后世的文学作品,不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都举足轻重。但是,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蓝本做史学家们一样的确凿考证。于是,在他们取得文学创作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对这些原本用以污蔑诋毁的“谣言”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smwifego 发表于 2015-5-17 17:29
哈!哈!哈!
不过就是直钩钓鱼也是能钓上来几只的,要是长文章发表出来作为正式 ...


千古奇冤@(一-一)@


武大郎本名武植,河北清河县武家那村人。武植虽出身贫寒,但聪颖过人,崇文尚武,中年即考中进士,出任山东阳谷县县令。而潘金莲乃知州家的千金,住在距武家那村1.5公里处的黄金庄。

史载,武、潘二人和睦恩爱,育有四子。武大郎的墓碑铭文就是最有力证据:“武公讳植字田岭,童时谓大郎,暮年尊爱四老,公之夫人潘氏,名门淑媛。公先祖居晋阳郡,系殷武丁后裔,后徙清河县孔宋庄定居。公幼年殁父,与母相似,衣食难济。少时聪敏,崇文尚武,尤喜诗书;中年举进士,官拜七品,兴利除弊,清廉公明,乡民聚万民伞敬之。然悠悠岁月,历历沧桑,名节无端诋毁,古墓横遭毁劫,令良士贤妇饮恨九泉,痛惜武公,以示后人,是为铭记焉。” 铭文中的“孔宋庄”即武家那村。从中不难看出,武大郎虽然出身贫苦、历经坎坷,但绝非沿街卖炊饼的平庸之辈。相反,他是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而本是名门淑媛、原本贤良的县令夫人潘金莲却被后世描述成“裁缝家的穷苦女,九岁被卖做家妓”,且以美女荡妇的形象背负千载恶名,遭到唾骂,实在是比窦娥还要冤!

据1946年武植墓的发掘者依据比例和经验推断,武大郎实际身高应在1.78米以上,算的上伟岸。另外,不容忽视的是,武植墓的规模比较大,并且棺木用料是珍贵的楠木,这岂是一般人家所能做到?又岂是一般人所能享有的丧葬待遇?那么,武、潘二人的真实面貌为什么遭受历史残酷的“毁容”呢?据武植的24世孙武双福等武家后人介绍,

这其中另有因由:早年贫苦的武植曾经得到过一位王姓同窗好友的资助,武植做官之后,这位王姓同窗家境败落,便千里迢迢来投奔武植,希望能谋得一个职位。然而,在武家一直住了大半年,仍不见为官清正廉明的武植提拔他,他愤怒之下便不辞而别。为发泄心中怨恨,他在回乡的路上还四处编造、张贴武、潘二人的各种丑事,极尽污蔑损毁之能事(这或许就是后世各种故事的雏形)。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被不知真相的人越发传的离谱,并且煽风点火,添油加醋,很快,有关武、潘的各种谣言便传遍街头巷尾,且版本颇多,令其声誉遭受极大损毁。而王姓书生回家以后才发现,武植早已为他重修了房舍,并购置了家当。这时,他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无比的懊悔,并发疯似地揭撕自己沿街张贴的污蔑言论,然而,谣言一旦传开,又如何能收回呢?

后世的文学作品,不论是《水浒传》还是《金瓶梅》,就文学创作本身而言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其价值和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都举足轻重。但是,为了创作的需要或者剧情的安排,作者都不可能也没必要对这些道听途说的故事蓝本做史学家们一样的确凿考证。于是,在他们取得文学创作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对这些原本用以污蔑诋毁的“谣言”的流传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poincu 发表于 2015-5-17 17:05
在1932年的东北,即便在东线,700多人的抗日军队都不该叫团了,应该叫军了。
两党在抗战初期的战绩上都有 ...
看来这个和争论孙悟空的出生地有异曲同工之神奇了
研究历史的专家也真是良莠不齐,这种事情还有专家真信
另外,到底是你要上静静,还是静静要上你
乌良海 发表于 2015-5-17 15:03
一人多高的陡崖,不要工具不要人梯翻越无难度啊哈哈哈,扔手榴弹,谁的手榴弹更多,人更多?

党史严格考 ...
你要先想到这是个山沟,巨岩都在两侧山头,你爬过山吧?两山作战防御阶段越军怎么不和解放军对扔手榴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