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昧国政府和日本政府对高科技的扶持看迷信市场的中国产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7:02:32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困难,一部分人认为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然代价,而且中国产业升级正在进行中。
我已经多次发帖指出,当前的中国的经济困难,与产业升级无关,纯粹就是当局受到西方刻意推出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在西方通过福特基金会等表面的民间慈善组织对中国经济学界进行渗透,然后通过被渗透的中国经济学界对中国政府和舆论而实施的骗局的欺骗,而走上了错误的休克疗法的发展道路所导致的。
当然了,如果中国可以产业升级成功,那么现在的中国的经济困难确实是可以忍受的,但是中国经济按照目前的经济政策,有可能取得产业升级的成功吗?
我们可以看看科技发达的两个国家,昧国和日本,看看这两个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科技企业做了什么?
昧国政府和日本政府是不是高度信任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仅仅依靠市场而不对企业进行扶持呢?
不,情况不是这样的。
昧国政府对昧国的高科技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扶持,而日本政府在推动九州岛由原来的煤炭生产基地,转型为日本的硅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其顺利的实施转型做了巨大的推动,到现在,日本政府也还在不断的推动九州的产业集群的工作,进一步整合九州的科技竞争力。
日本政府推动的九州产业转型,对中国的东北工业基地的转型,对中国山西的经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先看看昧国政府对其半导体产业进行了什么样的扶持
利用政府采购创造产业需求



  政府采购是美国扶持特定产业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合同研发、购买产品等方式,美国政府庞大的政府采购支出极大地激励了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尤其足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美国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政府采购法的实施。1960年,美国集成电路开始大规模投产,60年代中期几乎全部集成电路产品和40%的半导体器件都由国防部购买,对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期,这一比例降到10%。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美国半导体霸主地位受到冲击。90年代克林顿上台不久采取措施,仅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政府采购就高达90亿美元,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美国重新夺回了集成电路工业的世界主导地位。
除了在国内实行政府采购外,美国还努力争取各国政府采购美国的科技产品,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极力消除各国政府对美国产品采购的歧视,争取更多的国外政府采购。从某种意义可以说,美国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在政府采购的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政府采购甚至被认为是美国政府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隐蔽的产业政策。


促进企业间协作
设立半导体制造技术产业联盟(SEMATECH)



  美国早期的半导体产业主要是由分析仪器、精密设备等公司,以及由半导体公司的离职员工所成立的公司等组成。自1980年开始,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转变为制程技术(Process Technology)的研发,而竞争力指标以生产的良品率(Yield)及周期时间(Cycle Time)为主.大部分的器件厂商(Device Maker)则在制程能力方面显得不足,必须依赖半导体制程设备厂商的协助,因此半导体厂与设备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密切。



  但对于愈来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使半导体厂商不得不回头要求设备厂商降低成本。但即使如此,许多半导体厂商开始因设备成本过高因素寻求能够提供较为低价的设备供应商,这种无法共存共荣情势使得两者关系恶化而渐行渐远。此外因为IDM厂商考虑到时间、成本及自有技术外流等风险因素,渐渐减少与设备厂商共同合作与提供设备测试环境。设备厂商在得不到技术与订单的双重打击下,在品质、可靠度等方面的竞争力渐渐不及日本。

对于美国半导体竞争力日渐下降的困境,美国政府在1987年补助50%经费,包括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与美国多家IC厂成立SEMATECH(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组织,每年计有2亿美元的经费支持。SEMATECH的做法为促进元件厂与设备供应商(主要为SEMI/SEMATECH成员)的合作关系,鼓励SEMATECH会员与供应商会员分享策略目标与计划,为设备开发成本的控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分析资料。整体而言,虽然美国微影设备在日本Nikon与Canon等强劲竞争下无法取得领先地位,但通过R&D经费的补助,SEMATECH已大幅降低会员厂商在评估下一代设备与材料方面的风险,并加速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研发能力,重拾市场竞争力。



  SEMATECH推动半导体业界公开化贡献良多,尤其发挥其主导权的标准化问题,努力求得制造设备本身或设备之间界面的标准化,这将可降低设备开发成本与加速设备开发速度。至今SEMATECH仍持续与各半导体设备厂商进行下一代设备开发工作,合作大厂包括Applied Materials、ASML、Novellus Systems等,而现在除了美国半导体厂商为会员之外,还有来自韩国、法国、德国、荷兰及台湾地区的厂商,该组织已将其版图拓展成为国际性先进半导体研发组织。
通过税收减免激励和支持私人企业的研发活动
为激励私人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如《经济恢复税法》将资本收益税从28%降至20%,将研发投资税从原来的49%降到25%,凡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超过前三年平均值的,可按超过部分的25%抵免所得税。此外,美国税法还鼓励企业、非营利机构或个人捐款给研究机构,该部分捐款可获得相应的减税待遇。美国的科技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1978年《美国国内税法》、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及1986年修正案、1986年《税收改革法》、1987年《投资收益税降低法案》中。此类政策措施极大地鼓励了半导体企业投入巨资开展研发活动。
制定《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保护集成电路知识产权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现了集成电路布图的芯片产品,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类产品之中,例如计算机、移动电话、电视机、照相机、飞机、火车、汽车、生产线、医疗器械等。与这种情况相对应,在现代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半导体芯片产业也居于核心的地位。研究和开发新的芯片产品,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和大量的人力劳动。然而,体现在芯片产品中的集成电路布图,又难以纳入传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一方面,作为集成电路基本构成要件的半导体器件,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专利权的保护,另一方面,设计集成电路布图的技术图纸或相关的图形,也可以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只有处于二者之间的集成电路布图,既不能获得专利权的保护,也不能获得版权法的保护。



由于专利法、版权法都不能有效地保护集成电路布图,在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初,布图设计者的投资和创新几乎得不到任何法律保护。根据当时的资料显示,研究和开发一个芯片产品所需要的费用可以高达10亿美元,而竞争者只要花费5万美元的成本就可以大量复制相同的产品。面对芯片复制者的廉价产品,付出了大量投资的芯片设计者只能尽力压低自己产品的价钱,不仅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甚至难以收回相关的资金投入。在当时,复制他人的集成电路已经成了芯片产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威胁着布图设计者的合法利益,而且威胁着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迫使芯片产业积极游说国会,制定有效的保护集成电路布图的法律。



  通过国会和产业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1984年通过的《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对集成电路布图采取了一种特别权利的保护方式。这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法,既不同于版权法,又从版权法中借用了大量的概念和原则。同时,这部法律还针对集成电路布图保护的特殊性质,创设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原则,并且吸取了专利法中的一些要素。由此而形成的保护,相当于是一种“工业版权”的保护。根据众议院的报告,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半导体芯片产品,以便奖励创新,鼓励半导体产业的革新、研究和投资,以及防止盗版,并在同时保护社会公众。”


美国国会分别在1987年、1988年、1990年和1997年对《半导体芯片保护法》进行了一些细微的修改。自1984年以来,《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就被纳入了美国版权法中,成为版权法的第9章。自此以后,这部法律不仅影响了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当时的欧盟成员国的立法,而且影响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时至今日,对集成电路布图提供特别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的义务。

以上引用自:http://www.chinairn.com/doc/70280/135931.html
关于SEMATECH还可以看以下链接的介绍
各国政府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历史回顾 - 市场动态 - 电子工程世界网 http://www.eeworld.com.cn/manufacture/2012/0131/article_6817.html
以及维基百科的介绍:
SEMATECH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MATECH
综合的来说,昧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企业需求,通过成立SEMATECH推动企业联合研发,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以及通过税收减免等等多种手段对昧国的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全方面的扶持。
如果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互联网的发明中昧国政府所起到的作用。
1960年,由政府主导的兰德智库(RAND Corporation)内,有一个名为保尔·巴兰(Paul Baran)的工程师。他发现AT&T为美国架设的电信网络存在很大的结构问题。电信网络过度依赖于几个中央节点,一旦中央节点发生故障,整个网络也将陷入瘫痪。为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巴兰主张在每个小节点之间改用分组交换的方式连接,摆脱之前“总-分”的网络结构。这样一来,即使网络中有很大一部分陷入瘫痪,剩下的部分也能正常运转。不过,AT&T认为巴兰“对网络运营一窍不通”,直接驳回了他的提议。之后,巴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国防部,美国政府才开始介入网络的开发。

当然,不能事后来指责AT&T缺乏洞察力与预见性。对于AT&T而言,自己老一套的行为方式已经被市场证明是合理并且有效的,他们没有必要推翻已有的一切,去接纳一个听起来有些疯狂的点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就变得必不可少。

从这个角度看,像创建互联网这么一个需要投入巨大,却无法给与明确产出的项目,对于企业方而言确是难以承受。比如说计算机,是美国军方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IBM才能紧随其后成为一方霸主。比如说多点触控技术,苹果公司从2000年起投身开发,但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先人在荒地中铺上了垫脚石,他们之中不乏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比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如果没有政府建立的卫星网络,这一切只能是天方夜谭。

http://tech.163.com/12/0815/22/88VV8AJN00094MOK.html
我们接着看日本政府在引导九州岛从日本传统的煤产地转型为半导体生产基地做了什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石油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原料、燃料价格相继上涨,以重化工业产品为主的贸易基本饱和,加之环境公害日趋严重等原因,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能源节约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九州的支柱型产业如平炉炼钢、炼铝、造船、化肥又被1978年5月颁布的《特定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指定为“结构性萧条产业”。此后,北九州的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如1935年,北九州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3%,1960年占4%,1969年占2.2%,1980年已降到1.2%。

  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加快了对九州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过20余年的改造,九州老工业基地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成功转型,产业结构实现了从重化工业为中心到以加工工业为中心的转换,并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新兴工业的主要基地,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工业正逐步恢复到以前的地位。
(一)采取循序渐进政策调整资源型产业,使其实现软着陆

  日本政府对九州煤炭等资源产业采用的是“渐进式”调整战略,在资源尚未枯竭期,控制资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与此同时,积极主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扶植成长型替代产业,引导衰退产业的资源稳步、循序向新产业转移。

  自上世纪50年代煤炭产业开始衰退,到1997年3月日本国内最大、最古老的三井三池煤矿以及2002年1月并入钏路煤矿的池岛煤矿的关闭,九州煤炭产业彻底宣告消亡,日本政府用了近40年的时间调整九州的煤炭产业,使九州的煤炭产业顺利实现软着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循序渐进,先后九次调整煤炭政策。二战后,面对九州煤炭工业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企业亏损日益严重等问题,日本政府于1955年出台了《煤炭工业合理化临时措置法》,以整治低效率煤矿,扶持高效率煤矿,实行多元化经营。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量廉价石油的冲击,煤炭企业的经营恶化仍然继续。1962年7月日本制定第一次煤炭政策,截止到1991年7月日本政府共9次修改煤炭政策。前三次煤炭政策主要力求稳定煤炭产量,保证国内生产需求,而第四次煤炭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了“煤炭工业的自立发展已经没有可能,应勇敢地去选择进退”的煤炭工业夕阳化路线,第八次煤炭政策明确提出加大国外煤炭开发。9次煤炭政策调整反映出日本政府对煤炭产业从保护、扶持到放弃的演变过程,对九州地区煤炭产业的软着陆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衰退产业调整与新产业扶持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意识到煤炭工业的衰退已不可避免,即开始着手煤炭产业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和向原煤炭产地诱导新产业。1961年政府制定了《产煤地域振兴临时措置法》,1962年设立了“产煤地域振兴事业团”。由“产煤地域振兴事业团”(1972年后重组为“产业重组/产煤地域振兴事业团)出资、融资开发工业园小区,然后再将开发好的土地附以长期贷款、减免税等措施转让给投资者,吸引投资者来产媒区建厂。这一措施相当有效,到1993年全国就建立了136个工业园区小区,其中拥有筑丰、三池、福冈三大煤矿的福冈县内就建有66个,占工业园总数的40%。截止2002年,福冈已有96个工业园小区,占地1538公顷,先后有521家企业在此投资建厂,共创造就业机会5615个。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重视失业人员的培训与安置,保障失业人员就业平稳过渡。日本政府为安置关闭煤矿后的失业人员制定了(煤炭矿业结构调整临时措施法》、《煤矿职工队伍稳定雇佣临时措施法》和《煤炭矿业年金基金法》,对在合理调整中离岗的煤矿职工发放退职金和离职金,通过实施援助职业转换、办理职业训练和再就业援助等措施,使离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和保障生活稳定,避免因矿山关闭造成社会和经济混乱。日本对煤矿离岗人员的培训从开始讨论煤矿封井问题之日起即开始着手到最终决定封井一直进行,这种做法确保了煤矿工人在下岗前都基本掌握了比较高的技能,再就业比较顺利。例如,福冈的三井三池煤矿关闭后,再就业人员比例达到80.7%。

  (二)产业调整与区位优势重构相结合,发展新兴替代产业

  日本在九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在原有资源产业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发展接续产业,而是对九州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重构,结合区位优势重新定位产业结构,植入新兴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其中,最典型就是九州的集成电路(IC)产业。

  大量富余的廉价劳动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以及发达的航空运输设施为九州发展IC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及时在九州发展以生产和组装为主的IC工业。IC产业为九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极大地促进了九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自1965年三菱电机公司确定在九州建造第一座集成电路工厂以来,东芝、日本电气、松下、富士通、索尼等大公司接踵而至,甚至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也将其集成电路工厂建在九州。随着半导体产业繁荣发展,IT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开发基地不断聚集到九州,德国国立信息处理研究所(GMD--Japan)、英国Cranfield大学日本中心等世界性研究所和大学先后落户九州,而日本国内的日立、索尼、三菱、富士通等大企业也就近成立研究所。九州正成为日本名符其实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三)创立了“技术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产、学、官”结合

  “技术城”(Technopolis)是日本人造的词,它是以高技术研究开发为基础,将产(业)、学(术)、住(生活环境)有机结合成三位一体的、以原有地方城市为母城的新型中小城市。技术城在地域上大体是按圈层模式规划的。高技术缄本身是核心,为内圈,包括产、学、住基本功能齐全的独立生活圈;将高速公路或铁路行程为1-2.5小时的中心城市地区规划为中间圈;以飞机航程1小时左右为界作为外圈。中间圈和外圈属于日归型行动圈。

  技术城与其它高科技开发区的最大差异在于技术堀追求一种理想的城市形式,它要“把田园的宽裕带给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带给田园”。其基本设想,是把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产业技术结合为整体,把开发高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将产、学、住有机融合,以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和一定的技术经济基础,吸引外地人才和大企业,目的是提高地方实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促进地方工业发展,实现地区经济振兴。

  1983年,日本在全国设立的26个技术缄,九州地区就占6个,即久留米?鸟栖(福冈、佐贺两县)、环大村湾(长崎县)、熊本(熊本县)、县北国东(大分县)、宫崎SUN(宫崎县)、国分隼人(鹿儿岛县)技术城。技术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对推动九州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九州的这6个区的工业生产总值达到42541亿日元,占九州当年工业总值的22.5%,在区内的从业人口约18万人。

  在“技术缄”带动下,遵循“产、学、官”原则,九州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九州地方于2002年成立了地区“产学官交流中心”,负责汇总企业需求、掌握技术资源信息、匹配科研院所、提供交流信息、指导科研方向等。“产、学、官”结合活动成果显著,对促进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地区产业技术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2年,九州企业与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的项目数为810件,5年间增长了2.57倍,已占到全国的12.0%。截止到2003年7月,九州地区被认可的TLO(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数量为6个,已占到全国总量的16.7%。

  (四)注重环境修复,推广生态工业园建设,发展循环型经济

  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日本由于片面发展经济,环保意识薄弱,工业集中地区的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九州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四大公害”事件九州就占了2个。以北九州市为例,1965年该地区的年均降尘量达80吨/月,最高时达108吨/月,创日本最高记录,洞海湾内的溶解氧量为0毫克/升,化学需氧量则高达36毫克/升,一度被称为“死海”。自上世纪70年代始,九州开始加强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措施有:

  第一,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制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恶臭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进入90年代,日本又推出《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及2部综合性法律和6部专门法。九州地方制定了比国家法律更为严格的地方法律,如:北九州市“北九州公害防治条例”;关于废弃物减量和妥善处理的条例和规则;大型垃圾、产业废弃物处理的相关规定;防止乱扔废罐等物品的条例和实施规则;生态工业园条例等。

  第二,官、产、民协调一致改善环境。日本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特别重视社会力量,国家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国民等相关主体根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引导,企业积极配合,民众积极参与实施监督。如北九州市政府与企业签订“公害防治协议”,对中小企业防污控制提供援助,环境局每年都要将环境情况向市民公开,以求得市民监督等。

  第三,环境修复与国土整治相结合。在矿区原址建设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娱乐中心、旅游景点。例如福冈的饭市利用煤矿原址建立起市民公园、赛车场、游乐场等娱乐设施,不仅环境得到修复,而且还有效地将煤矿的负遗产顺利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如今,饭市己由过去的煤区转变成文化城。

  第四,建立“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为改善九州的环境,日本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在发挥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在九州大力培育和引进环保产业,强化循环再生利用,建立多处“生态工业园”示范区。截至2004年10月,日本先后批准建设了23个生态工业园区,九州占有3个,分别在北九州市、福冈县的大牟田市和熊本县水俣市。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九州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污染最为严重的北九州市现已成为日本以及世界“生态城”、“循环型城市”的代表,多次受到经济合作组织和联合国表彰。目前,环境产业已成为九州极具潜力的下一代支柱产业,1998年,九州环境产业产值2.3万亿日元,占地区GDP43万亿日元的5.3%,占全国同类产业的10.6%

http://region.cei.gov.cn/www/NewsInfo.asp?NewsId=385
当日本九州转型成功以后,日本政府还是在不断的推动其科技产业的发展,例如推动九州科技产业集群的政策
为了解决以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日本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济产业省自2001年开始推行了产业集群计划。目标是建立起集中于地方的中小企业与大学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交流,代替原有系列内的水平的相互提携关系,形成实现共同技术开发、能拓展新事业的产业集群。计划根据研发能力和产业集中的特征,在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冲绳9个地区,建成19个产业集群区域,内有约3000家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中坚、中小企业和大约150所大学组成。2003年经济产业省为了构筑地方中小企业经营者与大学研究者之间的协作关系,促成地方区域内产、学、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提携,分别采用各种形式,从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外依靠补助金、区域产学协同研究委托费等支持实用技术开发,完善企业家培育设施,相关预算每年将超过300亿日元。文部科学省则实施了知识集群计划,以在区域内形成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集群关系作为目标,期限是2002年至2007年,预算规模每年超过60亿日元,以补助金的形式提供给知识集群项目实施主体。2001年在全国30个区域进行了可行性调查,2002年1月由各自治体提出构想方案,经专家评价,选出了札幌、仙台、长野·上田、浜松、关西、京都、关西广域(大阪府、神户市)、广岛、高松、九州广域(福冈、北九州)12个区域的10个集群,实施计划。2003年春季又追加了3个区域,现在共有15个区域13个产业集群。

  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发挥区域自主性和潜能,选择重点对象。在政策对象选择上,过去基本采取全国平均的形式,预算和补助金都存在均摊的特征。并且事先指定区域,政策具有很强的区域针对性。而产业集群计划的对象则不是由省厅指定的,而是自治体自己找出的拥有很大潜能的地区,并且采取自主参加的形式,充分地尊重了区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产业集群不是在没有特色的地点从零开始,而是瞄准最强区域,激活、强化其优势。第二,从工艺创新向价值创新转移。传统集中促进政策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以改善效率为目标的工艺创新。而产业集群则是以效率为前提,把如何创造新的附加价值,生产出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为目标,产业集群的效果在于创造新的附加价值。第三,扩大集中范围,形成整体价值链。传统的产业集中促进政策往往只是集中在上游技术开发活动上,仅限于生产技术或开发是不充分的,必须是要考虑能够涉及到下游最终客户,把握客户需求的集聚。从这一点看,产业集群的范围不仅仅是生产加工企业和支撑它的技术开发企业或机构的集聚,而且包括商品化、销售、流通在内产业链整体的机构或组织。过去的高技术密集型城市等政策,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乡村振兴也仅是销售当地的土特产品,没有考虑整体的价值链,而产业集群计划则将这些统统包括在内。

http://www.cnjpetr.org/html/ribe ... /20100312/7966.html
如果与昧国政府,日本政府,特别是日本政府在推动九州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方面的工作来比,现在的中国政府做的是什么“腾笼换鸟”是不断的取消政府管制,以为只要政府不管了,企业就会自动的成为高科技巨人,甚至鼓动20年来都没有怎么走出过课堂的年轻人去创业,你以为年轻人都是比尔盖茨?你以为今天的中国拥有当年昧国的环境拥有当年比尔盖茨的历史机遇?
需要市场,不意味着政府不能,没有必要对企业进行扶持,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要靠他自己,但是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一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高科技企业更是这样,一个亟需从传统产业转型到高科技产业的企业就更是这样。
日本的高科技赶超历史告诉我们,作为后发的国家的企业,需要在政府的组织下凝聚起来,形成一个拳头,才能更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而昧国的SEMATECH组织更是告诉人们,即使是技术领先,政府也要在推动企业的协作方面出大力。
其实每一个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政府,在其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反过来诸如拉眉等陷入发展陷阱的国家,政局动荡是常事,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更是形同虚设。
那么为什么鼓吹政府解除干预,政府把一切交给市场,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在中国如此大面积的传播,并且成为了中国财经舆论的主流,并且已经直接对中国政府最高层的思路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为什么?
这是不是又是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学欺骗的又一个例证?

总之,目前的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想指望这些政策能够带来产业升级是完全没影的事情。

中国当然能够产业升级,中国当然能够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甚至是科技超级大国,我对这一点拥有高度的信心,但是中国经济要成功,要跨过很多的坎
而现在的这个坎就是休克疗法紧缩货币卡死企业
                盲目迷信市场让中国丧失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

跨过这个坎,中国一定会成功,所以虽然现在由于当局的错误政策,中国的各项经济数据会不可避免的一路走低,甚至可能引发中国剧烈的经济动荡,但是中国人民最终会克服这一切,并且深刻的认识中国经济挫折的根源,进而果敢的选择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道路,并且迅速的崛起,并且崛起的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的人均GDP达到日本的水准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有这个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着较大的困难,针对目前中国经济的困难,一部分人认为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必然代价,而且中国产业升级正在进行中。
我已经多次发帖指出,当前的中国的经济困难,与产业升级无关,纯粹就是当局受到西方刻意推出的新自由主义学派,在西方通过福特基金会等表面的民间慈善组织对中国经济学界进行渗透,然后通过被渗透的中国经济学界对中国政府和舆论而实施的骗局的欺骗,而走上了错误的休克疗法的发展道路所导致的。
当然了,如果中国可以产业升级成功,那么现在的中国的经济困难确实是可以忍受的,但是中国经济按照目前的经济政策,有可能取得产业升级的成功吗?
我们可以看看科技发达的两个国家,昧国和日本,看看这两个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科技企业做了什么?
昧国政府和日本政府是不是高度信任市场的看不见的手的力量,仅仅依靠市场而不对企业进行扶持呢?
不,情况不是这样的。
昧国政府对昧国的高科技企业进行了多方面的扶持,而日本政府在推动九州岛由原来的煤炭生产基地,转型为日本的硅岛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其顺利的实施转型做了巨大的推动,到现在,日本政府也还在不断的推动九州的产业集群的工作,进一步整合九州的科技竞争力。
日本政府推动的九州产业转型,对中国的东北工业基地的转型,对中国山西的经济转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先看看昧国政府对其半导体产业进行了什么样的扶持
利用政府采购创造产业需求



  政府采购是美国扶持特定产业的重要政策工具,通过合同研发、购买产品等方式,美国政府庞大的政府采购支出极大地激励了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尤其足信息技术等高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活动。美国集成电路及半导体工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20世纪60年代政府采购法的实施。1960年,美国集成电路开始大规模投产,60年代中期几乎全部集成电路产品和40%的半导体器件都由国防部购买,对集成电路和半导体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70年代末期,这一比例降到10%。20世纪80年代,日本半导体产业崛起,美国半导体霸主地位受到冲击。90年代克林顿上台不久采取措施,仅计算机及其相关产品的政府采购就高达90亿美元,这一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支持美国重新夺回了集成电路工业的世界主导地位。
除了在国内实行政府采购外,美国还努力争取各国政府采购美国的科技产品,在对外贸易谈判中极力消除各国政府对美国产品采购的歧视,争取更多的国外政府采购。从某种意义可以说,美国的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是在政府采购的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政府采购甚至被认为是美国政府推动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隐蔽的产业政策。


促进企业间协作
设立半导体制造技术产业联盟(SEMATECH)



  美国早期的半导体产业主要是由分析仪器、精密设备等公司,以及由半导体公司的离职员工所成立的公司等组成。自1980年开始,美国半导体产业竞争转变为制程技术(Process Technology)的研发,而竞争力指标以生产的良品率(Yield)及周期时间(Cycle Time)为主.大部分的器件厂商(Device Maker)则在制程能力方面显得不足,必须依赖半导体制程设备厂商的协助,因此半导体厂与设备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密切。



  但对于愈来愈大的市场竞争压力,使半导体厂商不得不回头要求设备厂商降低成本。但即使如此,许多半导体厂商开始因设备成本过高因素寻求能够提供较为低价的设备供应商,这种无法共存共荣情势使得两者关系恶化而渐行渐远。此外因为IDM厂商考虑到时间、成本及自有技术外流等风险因素,渐渐减少与设备厂商共同合作与提供设备测试环境。设备厂商在得不到技术与订单的双重打击下,在品质、可靠度等方面的竞争力渐渐不及日本。

对于美国半导体竞争力日渐下降的困境,美国政府在1987年补助50%经费,包括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与美国多家IC厂成立SEMATECH(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组织,每年计有2亿美元的经费支持。SEMATECH的做法为促进元件厂与设备供应商(主要为SEMI/SEMATECH成员)的合作关系,鼓励SEMATECH会员与供应商会员分享策略目标与计划,为设备开发成本的控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分析资料。整体而言,虽然美国微影设备在日本Nikon与Canon等强劲竞争下无法取得领先地位,但通过R&D经费的补助,SEMATECH已大幅降低会员厂商在评估下一代设备与材料方面的风险,并加速半导体设备与材料的研发能力,重拾市场竞争力。



  SEMATECH推动半导体业界公开化贡献良多,尤其发挥其主导权的标准化问题,努力求得制造设备本身或设备之间界面的标准化,这将可降低设备开发成本与加速设备开发速度。至今SEMATECH仍持续与各半导体设备厂商进行下一代设备开发工作,合作大厂包括Applied Materials、ASML、Novellus Systems等,而现在除了美国半导体厂商为会员之外,还有来自韩国、法国、德国、荷兰及台湾地区的厂商,该组织已将其版图拓展成为国际性先进半导体研发组织。
通过税收减免激励和支持私人企业的研发活动
为激励私人企业增加研究开发投入,美国政府通过税收减免激励企业的研发活动,如《经济恢复税法》将资本收益税从28%降至20%,将研发投资税从原来的49%降到25%,凡是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超过前三年平均值的,可按超过部分的25%抵免所得税。此外,美国税法还鼓励企业、非营利机构或个人捐款给研究机构,该部分捐款可获得相应的减税待遇。美国的科技税收优惠主要体现在1978年《美国国内税法》、1981年《经济复兴税法》及1986年修正案、1986年《税收改革法》、1987年《投资收益税降低法案》中。此类政策措施极大地鼓励了半导体企业投入巨资开展研发活动。
制定《半导体芯片保护法》保护集成电路知识产权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现了集成电路布图的芯片产品,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各类产品之中,例如计算机、移动电话、电视机、照相机、飞机、火车、汽车、生产线、医疗器械等。与这种情况相对应,在现代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半导体芯片产业也居于核心的地位。研究和开发新的芯片产品,需要耗费巨额的资金和大量的人力劳动。然而,体现在芯片产品中的集成电路布图,又难以纳入传统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围。一方面,作为集成电路基本构成要件的半导体器件,在符合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专利权的保护,另一方面,设计集成电路布图的技术图纸或相关的图形,也可以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只有处于二者之间的集成电路布图,既不能获得专利权的保护,也不能获得版权法的保护。



由于专利法、版权法都不能有效地保护集成电路布图,在20世纪的70年代和80年代初,布图设计者的投资和创新几乎得不到任何法律保护。根据当时的资料显示,研究和开发一个芯片产品所需要的费用可以高达10亿美元,而竞争者只要花费5万美元的成本就可以大量复制相同的产品。面对芯片复制者的廉价产品,付出了大量投资的芯片设计者只能尽力压低自己产品的价钱,不仅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资金,甚至难以收回相关的资金投入。在当时,复制他人的集成电路已经成了芯片产业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不仅威胁着布图设计者的合法利益,而且威胁着芯片产业的进一步发展,这迫使芯片产业积极游说国会,制定有效的保护集成电路布图的法律。



  通过国会和产业界、学术界的共同努力,1984年通过的《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对集成电路布图采取了一种特别权利的保护方式。这是一种新型的知识产权法,既不同于版权法,又从版权法中借用了大量的概念和原则。同时,这部法律还针对集成电路布图保护的特殊性质,创设了一些新的概念和原则,并且吸取了专利法中的一些要素。由此而形成的保护,相当于是一种“工业版权”的保护。根据众议院的报告,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是:“保护半导体芯片产品,以便奖励创新,鼓励半导体产业的革新、研究和投资,以及防止盗版,并在同时保护社会公众。”


美国国会分别在1987年、1988年、1990年和1997年对《半导体芯片保护法》进行了一些细微的修改。自1984年以来,《半导体芯片保护法》就被纳入了美国版权法中,成为版权法的第9章。自此以后,这部法律不仅影响了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和当时的欧盟成员国的立法,而且影响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条约》和世界贸易组织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时至今日,对集成电路布图提供特别权利的保护,已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所有成员的义务。

以上引用自:http://www.chinairn.com/doc/70280/135931.html
关于SEMATECH还可以看以下链接的介绍
各国政府对于半导体产业的扶持政策历史回顾 - 市场动态 - 电子工程世界网 http://www.eeworld.com.cn/manufacture/2012/0131/article_6817.html
以及维基百科的介绍:
SEMATECH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MATECH
综合的来说,昧国政府通过政府采购支持企业需求,通过成立SEMATECH推动企业联合研发,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立法,以及通过税收减免等等多种手段对昧国的高科技产业提供了全方面的扶持。
如果要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们可以看互联网的发明中昧国政府所起到的作用。
1960年,由政府主导的兰德智库(RAND Corporation)内,有一个名为保尔·巴兰(Paul Baran)的工程师。他发现AT&T为美国架设的电信网络存在很大的结构问题。电信网络过度依赖于几个中央节点,一旦中央节点发生故障,整个网络也将陷入瘫痪。为了增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巴兰主张在每个小节点之间改用分组交换的方式连接,摆脱之前“总-分”的网络结构。这样一来,即使网络中有很大一部分陷入瘫痪,剩下的部分也能正常运转。不过,AT&T认为巴兰“对网络运营一窍不通”,直接驳回了他的提议。之后,巴兰将自己的想法传达给国防部,美国政府才开始介入网络的开发。

当然,不能事后来指责AT&T缺乏洞察力与预见性。对于AT&T而言,自己老一套的行为方式已经被市场证明是合理并且有效的,他们没有必要推翻已有的一切,去接纳一个听起来有些疯狂的点子。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介入就变得必不可少。

从这个角度看,像创建互联网这么一个需要投入巨大,却无法给与明确产出的项目,对于企业方而言确是难以承受。比如说计算机,是美国军方推出了全世界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IBM才能紧随其后成为一方霸主。比如说多点触控技术,苹果公司从2000年起投身开发,但在这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先人在荒地中铺上了垫脚石,他们之中不乏政府资助的研究人员。比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如果没有政府建立的卫星网络,这一切只能是天方夜谭。

http://tech.163.com/12/0815/22/88VV8AJN00094MOK.html
我们接着看日本政府在引导九州岛从日本传统的煤产地转型为半导体生产基地做了什么?
20世纪70年代以后,受“石油危机”的冲击,国际市场上原料、燃料价格相继上涨,以重化工业产品为主的贸易基本饱和,加之环境公害日趋严重等原因,日本提出产业结构能源节约化和高加工度化的发展战略。这一时期,九州的支柱型产业如平炉炼钢、炼铝、造船、化肥又被1978年5月颁布的《特定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指定为“结构性萧条产业”。此后,北九州的工业在全国工业中的比重不断降低,如1935年,北九州工业产值占全国的8.3%,1960年占4%,1969年占2.2%,1980年已降到1.2%。

  8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相关配套措施,加快了对九州老工业基地的改造。经过20余年的改造,九州老工业基地发生了明显变化,经济成功转型,产业结构实现了从重化工业为中心到以加工工业为中心的转换,并成为日本高科技产业、新兴工业的主要基地,经济重新焕发活力,工业正逐步恢复到以前的地位。
(一)采取循序渐进政策调整资源型产业,使其实现软着陆

  日本政府对九州煤炭等资源产业采用的是“渐进式”调整战略,在资源尚未枯竭期,控制资源产业的发展逐步摆脱对自然资源的过分依赖。与此同时,积极主动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大力扶植成长型替代产业,引导衰退产业的资源稳步、循序向新产业转移。

  自上世纪50年代煤炭产业开始衰退,到1997年3月日本国内最大、最古老的三井三池煤矿以及2002年1月并入钏路煤矿的池岛煤矿的关闭,九州煤炭产业彻底宣告消亡,日本政府用了近40年的时间调整九州的煤炭产业,使九州的煤炭产业顺利实现软着陆。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第一,循序渐进,先后九次调整煤炭政策。二战后,面对九州煤炭工业生产技术落后、效率低下、企业亏损日益严重等问题,日本政府于1955年出台了《煤炭工业合理化临时措置法》,以整治低效率煤矿,扶持高效率煤矿,实行多元化经营。20世纪60年代,由于大量廉价石油的冲击,煤炭企业的经营恶化仍然继续。1962年7月日本制定第一次煤炭政策,截止到1991年7月日本政府共9次修改煤炭政策。前三次煤炭政策主要力求稳定煤炭产量,保证国内生产需求,而第四次煤炭产业政策中明确提出了“煤炭工业的自立发展已经没有可能,应勇敢地去选择进退”的煤炭工业夕阳化路线,第八次煤炭政策明确提出加大国外煤炭开发。9次煤炭政策调整反映出日本政府对煤炭产业从保护、扶持到放弃的演变过程,对九州地区煤炭产业的软着陆起到了关键作用。

  第二,衰退产业调整与新产业扶持相结合。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意识到煤炭工业的衰退已不可避免,即开始着手煤炭产业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和向原煤炭产地诱导新产业。1961年政府制定了《产煤地域振兴临时措置法》,1962年设立了“产煤地域振兴事业团”。由“产煤地域振兴事业团”(1972年后重组为“产业重组/产煤地域振兴事业团)出资、融资开发工业园小区,然后再将开发好的土地附以长期贷款、减免税等措施转让给投资者,吸引投资者来产媒区建厂。这一措施相当有效,到1993年全国就建立了136个工业园区小区,其中拥有筑丰、三池、福冈三大煤矿的福冈县内就建有66个,占工业园总数的40%。截止2002年,福冈已有96个工业园小区,占地1538公顷,先后有521家企业在此投资建厂,共创造就业机会5615个。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重视失业人员的培训与安置,保障失业人员就业平稳过渡。日本政府为安置关闭煤矿后的失业人员制定了(煤炭矿业结构调整临时措施法》、《煤矿职工队伍稳定雇佣临时措施法》和《煤炭矿业年金基金法》,对在合理调整中离岗的煤矿职工发放退职金和离职金,通过实施援助职业转换、办理职业训练和再就业援助等措施,使离岗人员实现再就业和保障生活稳定,避免因矿山关闭造成社会和经济混乱。日本对煤矿离岗人员的培训从开始讨论煤矿封井问题之日起即开始着手到最终决定封井一直进行,这种做法确保了煤矿工人在下岗前都基本掌握了比较高的技能,再就业比较顺利。例如,福冈的三井三池煤矿关闭后,再就业人员比例达到80.7%。

  (二)产业调整与区位优势重构相结合,发展新兴替代产业

  日本在九州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并没有简单地在原有资源产业基础上向前或向后延伸发展接续产业,而是对九州地区的区位优势进行重构,结合区位优势重新定位产业结构,植入新兴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其中,最典型就是九州的集成电路(IC)产业。

  大量富余的廉价劳动力、良好的空气质量和水质以及发达的航空运输设施为九州发展IC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上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及时在九州发展以生产和组装为主的IC工业。IC产业为九州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不仅对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形成明显的集聚效应,极大地促进了九州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自1965年三菱电机公司确定在九州建造第一座集成电路工厂以来,东芝、日本电气、松下、富士通、索尼等大公司接踵而至,甚至美国得克萨斯仪器公司和仙童公司也将其集成电路工厂建在九州。随着半导体产业繁荣发展,IT相关产业的研究机构、开发基地不断聚集到九州,德国国立信息处理研究所(GMD--Japan)、英国Cranfield大学日本中心等世界性研究所和大学先后落户九州,而日本国内的日立、索尼、三菱、富士通等大企业也就近成立研究所。九州正成为日本名符其实的高科技产业基地。

  (三)创立了“技术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产、学、官”结合

  “技术城”(Technopolis)是日本人造的词,它是以高技术研究开发为基础,将产(业)、学(术)、住(生活环境)有机结合成三位一体的、以原有地方城市为母城的新型中小城市。技术城在地域上大体是按圈层模式规划的。高技术缄本身是核心,为内圈,包括产、学、住基本功能齐全的独立生活圈;将高速公路或铁路行程为1-2.5小时的中心城市地区规划为中间圈;以飞机航程1小时左右为界作为外圈。中间圈和外圈属于日归型行动圈。

  技术城与其它高科技开发区的最大差异在于技术堀追求一种理想的城市形式,它要“把田园的宽裕带给城市,把城市的活力带给田园”。其基本设想,是把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产业技术结合为整体,把开发高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将产、学、住有机融合,以优良的环境、优惠的政策和一定的技术经济基础,吸引外地人才和大企业,目的是提高地方实业的技术水平,进而促进地方工业发展,实现地区经济振兴。

  1983年,日本在全国设立的26个技术缄,九州地区就占6个,即久留米?鸟栖(福冈、佐贺两县)、环大村湾(长崎县)、熊本(熊本县)、县北国东(大分县)、宫崎SUN(宫崎县)、国分隼人(鹿儿岛县)技术城。技术城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了新产品、新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对推动九州的工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94年,九州的这6个区的工业生产总值达到42541亿日元,占九州当年工业总值的22.5%,在区内的从业人口约18万人。

  在“技术缄”带动下,遵循“产、学、官”原则,九州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效果明显。九州地方于2002年成立了地区“产学官交流中心”,负责汇总企业需求、掌握技术资源信息、匹配科研院所、提供交流信息、指导科研方向等。“产、学、官”结合活动成果显著,对促进地区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地区产业技术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002年,九州企业与大学等科研院所共同研究的项目数为810件,5年间增长了2.57倍,已占到全国的12.0%。截止到2003年7月,九州地区被认可的TLO(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数量为6个,已占到全国总量的16.7%。

  (四)注重环境修复,推广生态工业园建设,发展循环型经济

  战后50年代至60年代初,日本由于片面发展经济,环保意识薄弱,工业集中地区的环境不断恶化,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九州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日本的“四大公害”事件九州就占了2个。以北九州市为例,1965年该地区的年均降尘量达80吨/月,最高时达108吨/月,创日本最高记录,洞海湾内的溶解氧量为0毫克/升,化学需氧量则高达36毫克/升,一度被称为“死海”。自上世纪70年代始,九州开始加强环境建设,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措施有:

  第一,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律。20世纪60-70年代,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噪音规制法》、《水质污染防治法》、《海洋污染防治法》、《恶臭防治法》和《自然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环保法律。进入90年代,日本又推出《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及2部综合性法律和6部专门法。九州地方制定了比国家法律更为严格的地方法律,如:北九州市“北九州公害防治条例”;关于废弃物减量和妥善处理的条例和规则;大型垃圾、产业废弃物处理的相关规定;防止乱扔废罐等物品的条例和实施规则;生态工业园条例等。

  第二,官、产、民协调一致改善环境。日本在解决环境问题上特别重视社会力量,国家各部门、地方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国民等相关主体根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政府通过法律、政策引导,企业积极配合,民众积极参与实施监督。如北九州市政府与企业签订“公害防治协议”,对中小企业防污控制提供援助,环境局每年都要将环境情况向市民公开,以求得市民监督等。

  第三,环境修复与国土整治相结合。在矿区原址建设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娱乐中心、旅游景点。例如福冈的饭市利用煤矿原址建立起市民公园、赛车场、游乐场等娱乐设施,不仅环境得到修复,而且还有效地将煤矿的负遗产顺利转变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如今,饭市己由过去的煤区转变成文化城。

  第四,建立“生态工业园”,发展循环经济。为改善九州的环境,日本以建设循环型社会为目标,在发挥地区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在九州大力培育和引进环保产业,强化循环再生利用,建立多处“生态工业园”示范区。截至2004年10月,日本先后批准建设了23个生态工业园区,九州占有3个,分别在北九州市、福冈县的大牟田市和熊本县水俣市。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九州的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污染最为严重的北九州市现已成为日本以及世界“生态城”、“循环型城市”的代表,多次受到经济合作组织和联合国表彰。目前,环境产业已成为九州极具潜力的下一代支柱产业,1998年,九州环境产业产值2.3万亿日元,占地区GDP43万亿日元的5.3%,占全国同类产业的10.6%

http://region.cei.gov.cn/www/NewsInfo.asp?NewsId=385
当日本九州转型成功以后,日本政府还是在不断的推动其科技产业的发展,例如推动九州科技产业集群的政策
为了解决以九州半导体产业集群为代表的日本产业集群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经济产业省自2001年开始推行了产业集群计划。目标是建立起集中于地方的中小企业与大学等研究机构之间的密切交流,代替原有系列内的水平的相互提携关系,形成实现共同技术开发、能拓展新事业的产业集群。计划根据研发能力和产业集中的特征,在北海道、东北、关东、中部、近畿、中国、四国、九州、冲绳9个地区,建成19个产业集群区域,内有约3000家以世界市场为目标的中坚、中小企业和大约150所大学组成。2003年经济产业省为了构筑地方中小企业经营者与大学研究者之间的协作关系,促成地方区域内产、学、官之间的交流和相互提携,分别采用各种形式,从多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另外依靠补助金、区域产学协同研究委托费等支持实用技术开发,完善企业家培育设施,相关预算每年将超过300亿日元。文部科学省则实施了知识集群计划,以在区域内形成大学与公共研究机构集群关系作为目标,期限是2002年至2007年,预算规模每年超过60亿日元,以补助金的形式提供给知识集群项目实施主体。2001年在全国30个区域进行了可行性调查,2002年1月由各自治体提出构想方案,经专家评价,选出了札幌、仙台、长野·上田、浜松、关西、京都、关西广域(大阪府、神户市)、广岛、高松、九州广域(福冈、北九州)12个区域的10个集群,实施计划。2003年春季又追加了3个区域,现在共有15个区域13个产业集群。

  日本的产业集群计划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发挥区域自主性和潜能,选择重点对象。在政策对象选择上,过去基本采取全国平均的形式,预算和补助金都存在均摊的特征。并且事先指定区域,政策具有很强的区域针对性。而产业集群计划的对象则不是由省厅指定的,而是自治体自己找出的拥有很大潜能的地区,并且采取自主参加的形式,充分地尊重了区域的自主性。也就是说,产业集群不是在没有特色的地点从零开始,而是瞄准最强区域,激活、强化其优势。第二,从工艺创新向价值创新转移。传统集中促进政策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实现以改善效率为目标的工艺创新。而产业集群则是以效率为前提,把如何创造新的附加价值,生产出价值更高的产品或服务为目标,产业集群的效果在于创造新的附加价值。第三,扩大集中范围,形成整体价值链。传统的产业集中促进政策往往只是集中在上游技术开发活动上,仅限于生产技术或开发是不充分的,必须是要考虑能够涉及到下游最终客户,把握客户需求的集聚。从这一点看,产业集群的范围不仅仅是生产加工企业和支撑它的技术开发企业或机构的集聚,而且包括商品化、销售、流通在内产业链整体的机构或组织。过去的高技术密集型城市等政策,主要集中在技术开发。乡村振兴也仅是销售当地的土特产品,没有考虑整体的价值链,而产业集群计划则将这些统统包括在内。

http://www.cnjpetr.org/html/ribe ... /20100312/7966.html
如果与昧国政府,日本政府,特别是日本政府在推动九州产业转型产业升级方面的工作来比,现在的中国政府做的是什么“腾笼换鸟”是不断的取消政府管制,以为只要政府不管了,企业就会自动的成为高科技巨人,甚至鼓动20年来都没有怎么走出过课堂的年轻人去创业,你以为年轻人都是比尔盖茨?你以为今天的中国拥有当年昧国的环境拥有当年比尔盖茨的历史机遇?
需要市场,不意味着政府不能,没有必要对企业进行扶持,就如同一个人的成长,要靠他自己,但是也需要别人的帮助一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高科技企业更是这样,一个亟需从传统产业转型到高科技产业的企业就更是这样。
日本的高科技赶超历史告诉我们,作为后发的国家的企业,需要在政府的组织下凝聚起来,形成一个拳头,才能更强大的跨国公司竞争,而昧国的SEMATECH组织更是告诉人们,即使是技术领先,政府也要在推动企业的协作方面出大力。
其实每一个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政府,在其产业升级的过程中,政府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韩国和中国台湾,反过来诸如拉眉等陷入发展陷阱的国家,政局动荡是常事,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更是形同虚设。
那么为什么鼓吹政府解除干预,政府把一切交给市场,由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理论在中国如此大面积的传播,并且成为了中国财经舆论的主流,并且已经直接对中国政府最高层的思路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为什么?
这是不是又是西方对中国的经济学欺骗的又一个例证?

总之,目前的中国政府所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想指望这些政策能够带来产业升级是完全没影的事情。

中国当然能够产业升级,中国当然能够成为科技大国,科技强国,甚至是科技超级大国,我对这一点拥有高度的信心,但是中国经济要成功,要跨过很多的坎
而现在的这个坎就是休克疗法紧缩货币卡死企业
                盲目迷信市场让中国丧失产业升级的历史机遇

跨过这个坎,中国一定会成功,所以虽然现在由于当局的错误政策,中国的各项经济数据会不可避免的一路走低,甚至可能引发中国剧烈的经济动荡,但是中国人民最终会克服这一切,并且深刻的认识中国经济挫折的根源,进而果敢的选择一条真正适合中国的道路,并且迅速的崛起,并且崛起的速度越来越快。

  中国的人均GDP达到日本的水准是完全有可能的,我有这个信心。
上至正負下至屁民,要求的是快速賺錢,股票地產才是他們的最愛。
太长的产业链会导致社会分裂,因为产业链两端创造和获得财富的差距太大,高端产业需要高级人才却不需要更多的人,对就业和人口出生率是强有力的遏制,说不客气点,现在全面转向高端产业就是作死。低端产业在保障就业上更有力,但是在人均GDP上会拖后腿。如果国家人口少,解决贫富差距大的问题不算困难,可是涉及十几亿人口,这个问题基本无解。所以像中国这么复杂的国家,产业发展带来的贫富差距必定是空前的,保持产业活力和充分就业就不可能追求高人均GDP。国家只能尽可能发展中端产业以保证两头兼顾,不过中端产业需要大规模资本投入,环境压力也非常大,而且这部分产业的出路现在还不是很清楚。
高科技(电子,集成电路)产业的税收优惠一直在有,评价国企央企的科技投入指标一直在考核。
温总经理:把36个产业轮番振兴一遍,产业就升级了
李总经理:把神创板炒飞上天,产业就升级了
你每次发这样的贴准备细致,工作态度真不错,像这样质量的贴能挣多少?求带路,最近手头紧
中国给的科技发展支持如果不是最多的,也是之一了,关键是效率,不反腐给多少钱也一样
这玩意也太长了。
lynxliu2008 发表于 2015-5-16 09:39
中国给的科技发展支持如果不是最多的,也是之一了,关键是效率,不反腐给多少钱也一样
同意,社会运作成本高,而且不止是腐败问题。

即使没有这些问题,要考虑到产业升级,竞争对手不一样了。
以前就是和地球村里的差等生竞争,现在开始逐渐要和优等生甚至顶尖生竞争了,竞争压力会越来越大。
囿空间 发表于 2015-5-16 08:24
太长的产业链会导致社会分裂,因为产业链两端创造和获得财富的差距太大,高端产业需要高级人才却不需要更多 ...
多学习,再说话。LZ也是。
hcbhcb 发表于 2015-5-16 08:39
你每次发这样的贴准备细致,工作态度真不错,像这样质量的贴能挣多少?求带路,最近手头紧
手头紧让你妈卖逼去,傻逼!
太长的产业链会导致社会分裂,因为产业链两端创造和获得财富的差距太大,高端产业需要高级人才却不需要更多 ...
你说得太到位了
多学习,再说话。LZ也是。
他说得不对吗?
楼主的帖子很有内容,那些动辄扣带路党帽子的请自觉,如果反驳就拿出点实际内容,不要拉低超大的平均水平
囿空间 发表于 2015-5-16 08:24
太长的产业链会导致社会分裂,因为产业链两端创造和获得财富的差距太大,高端产业需要高级人才却不需要更多 ...
你的观点类似于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发展推动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进而加大贫富差距。
但是不管你和马克思都不对
1,高端产业所接纳的劳动力也并不少
例如日本九州的半导体产业
其实高端产业主要体现在设计的高端,工艺设备的高端,工作标准的高端,工作质量的标准的高端等等,有了这些的高端,普通人例如一些手巧心细的女工就可以成为合格的从业者
2,高端产业本身所产生的高端设备的需求,以及所带动的就业的数量也很大。
例如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带动半导体原材料产业,带动半导体生产设备
3,高端产业推动原来的低端产业的高端化
原本相对低端的,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在高端产业发展以后,走向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能
例如造船业,钢铁业本来是最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型和重工业,但是现在中国的造船业的自动化也做得很不错了
4,产业升级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原本偏僻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导致产业的地区分布更加的均衡
现在中国出现的大量的人拥挤到一线城市,本身也是中国政府缺乏相应的产业的地理布局,并且在这样的布局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引导所导致的经济的地理分布极不均衡的体现。在政府有了明确的产业地理布局的战略引导,加上产业升级的成功,中国的大中小城市也就可以更均衡的发展
5,产业升级推动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推动绿色环保产业的发展以及绿色环保社区的建设。
这一点你可以看我主贴中谈到的日本的技术城和生态工业园区的概念。
6,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的细分化
日本是产业升级做得很不错的国家,日本现在就基本上没有什么失业问题,就是一个例证。
所以,不需要担心产业升级以后的什么社会分裂的问题,今天中国的环境污染等等恰好是产业升级受阻的体现。
mmmmmmm 发表于 2015-5-16 08:34
高科技(电子,集成电路)产业的税收优惠一直在有,评价国企央企的科技投入指标一直在考核。
是的,中国政府并不是没有做一点的事情,特别是温家宝和温家宝以前的总理都是比较实干的,中国政府的核高基计划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但是政府做得还不够。
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政府做得就很不够。
如果说偷个几百块,几千块是小偷,那么知识产权的盗窃就是大偷,其危害比小偷的危害要大得多,而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中国科技产业就是遍地小偷----这样怎么能够发展起来?
rolltide 发表于 2015-5-16 10:21
多学习,再说话。LZ也是。
你这样的学习方法绝对是错误的
要多学习,多说话
在昧国的课堂上老师就要求学生多发表看法,然后大家一起讨论。
不敢发表意见的人绝对是没有多少的独立思考的,因为你不敢发言,你也就不敢独立思考,这样的学习有什么用?
还不如不学。
你这样的学习方法绝对是错误的
要多学习,多说话
在昧国的课堂上老师就要求学生多发表看法,然后大家一 ...
你说得很对
多思考多发言是我一直大力提倡的。
是的,中国政府并不是没有做一点的事情,特别是温家宝和温家宝以前的总理都是比较实干的,中国政府的核高 ...
政府做得远远不够。现在都不怎么提产业升级了。现在最兴的是房地产经济。
你每次发这样的贴准备细致,工作态度真不错,像这样质量的贴能挣多少?求带路,最近手头紧
你要是能写出这样的帖,有那水平还需要人带路?
没水平的人,就算有人带路也是白搭。
楼主在准备论文。
楼主在准备论文。
我在论坛上发言都是以发论文的态度发帖
来自:关于超级大本营
反腐的作用确实十分明显。之前一些单位部门用经费吃喝,现在不敢了,拿去买软件买设备,直接促进了经济,以 ...
固定资产购置一样是反腐重点区域……而且固定资产是逐年摊销,不会列入管理费用,所以吃饭的钱拿去买设备这个说法,不敢苟同……而且预算编制的时候,固定资产购买也不是和管理费用一起列入。管理费用中才有接待费。随着预算管理加强,你用不了的不是让你列入其他门类,而是给你砍了,一样没有多的钱……两回事儿。
囿空间 发表于 2015-5-16 08:24
太长的产业链会导致社会分裂,因为产业链两端创造和获得财富的差距太大,高端产业需要高级人才却不需要更多 ...
的确,未来需要的是人才而不是人口。有时感觉有些人鼓吹的完全放开2胎政策会把兔子好不容易追赶第一阵营的曙光给抹杀掉,到时连中等陷阱都将是奢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