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型防空导弹受电磁干扰“致盲”问题获解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07:33:13
2015-04-24 09:2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万明杰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多种型号导弹受到电磁干扰而“致盲”的问题,推动了防空兵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进入新阶段。
去年盛夏,位于西南某地的某训练基地内,一名“老兵”正紧张地测试某新型防空导弹的性能数据。只见他从导弹战车上爬上爬下,一边测量一边向战士们讲解操作原理。
这名“老兵”,就是我军防空兵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全国优秀教师、防空兵学院导弹系教授万明杰。他自己已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来部队一线进行调研和实践。
三十年军旅筑梦,二十六载讲台躬耕。万明杰始终保持心系战场、蓄势待发的冲锋姿态。他身在讲台,但目光永远投向战场!
学生们说——
他的眼睛里装着战场,讲课紧扣作战需求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授课。
“2号区域发现敌机两架”“雷达交替开机,注意隐蔽”……锁定目标后,导弹迅速发射。呼啸声中,只见大屏幕上出现了两个代表战机被击落的圆圈交叉图标。
一场备受关注的防空兵指挥对抗演练正在防空兵学院展开。演练场外的课堂内,学员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演练录像。随着万明杰的教鞭抖动,大家的心忽上忽下。
课堂,竟设在了演练现场!
学员们清楚记得,类似这样课堂设在战场、授课连着打仗的场景,在万明杰的执教中十分常见。学员们常常感叹:听万教授的课,脑子累身子疲,但很解渴!他的眼睛里装着战场,讲课紧扣作战需求。
好教师不仅是信息源,更应当是思想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万明杰没少下功夫。多年来,他参与全军重大科研和演训任务30余项,紧贴部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所编写的200多份教案中没有一份相同。
“教员若是不能直面学员的困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就是失职甚至是渎职。”万明杰这样说更这样做。一次,课堂上大家讨论:近年来大型防空导弹大量列装,自己所学便携式防空导弹射程近、威力小,上了战场作用有多大?
万明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利比亚战争。“尽管利比亚的防空体系不够健全,但其2万多具便携式导弹,对低空飞行的各类飞行器构成了较大威胁……”翔实的数据、鲜活的讲述、严密的分析,令学员们豁然开朗。
多年来,万明杰带出了一大批全军有影响的优秀指挥和技术人才,众多学员成长为防空部队的“指挥员标兵”“金牌射手”。
官兵们说——
他的眼里揉不得沙子,用不上的科研从来不搞
2014年秋,潍北靶场,一场防空对抗演练正酣。导弹划破长空,“敌机”被当场击毁。
走出阵地,第13集团军某导弹营营长何庆勇感叹:“多亏万教授给导弹驱散‘迷雾’,我们才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克敌制胜。”
时针拨回2007年。一次演习中,红方导弹蓄势待发,雷达却在蓝方强电磁干扰下丢失目标,错失了最佳战机。“知道是干扰也防不住,这仗败得憋屈。”参演官兵的一句抱怨刺痛了万明杰的心,也坚定了他攻克难关的决心。
随后3年间,万明杰开始辗转演训场和实验室,累计行程数万公里,采集数据、建立模型、反复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万明杰主导的《车载式地空导弹干扰训练系统》终于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相关著作也相继问世,研究成果得到上级肯定。同行专家表示,万明杰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多种型号导弹受到电磁干扰而“致盲”的问题,推动了防空兵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进入新阶段。
每年,万明杰都会深入一线作战部队实地调研,在演训现场听官兵对装备、对战法的心里话、“牢骚话”。熟悉万明杰的官兵深知,他的眼里揉不得沙子,用不上的科研从来不搞。
2012年,某新型导弹定型后逐渐列装部队,但因缺乏相关教材和保障资料,影响了日常训练。忧心忡忡间,官兵打来电话向万明杰求助。
时间紧迫。面对无装备、无图纸、无资料的“三无”状况,万明杰带领6名教员打起背包住进工厂。3个月下来,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整理出上万份图纸资料,编成多本保障流程图表传回部队。半年之后,多个导弹部队驾驭该型装备在演习中大显身手。
战友们说——
他的眼界对接未来,千方百计为人才培养蓄能
2006年11月,一纸任命将万明杰调整为学院导弹测控教研室主任。捧着手中花名册,体会其中传递的信息,万明杰顿感压力如山,一夜未眠。
全教研室29人,导弹专业出身的不到三分之一,硕士以上学历的不到三分之一,讲师以上职称的不到三分之一……教员队伍专业薄弱、经验缺乏,成为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
有人劝他:你已经名声在外,搞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即可;年纪也不小了,精力有限,教研室的事差不多就行了。可万明杰意识到,人才培养等不起、慢不得,他下定决心要改变教研室的面貌。他让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年轻教员担任专业教室建设负责人、重点课题组组长;安排理论基础较好的教员学习新型装备,为新装备教学做好人才和知识储备。
万明杰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教研室共派出89人次到部队、工厂、研究所学习代职,推送14人次出国留学、读研深造。不管教研室事情多急多忙,万明杰都没有提前召回过一人。
2007年6月,正值教研室《地空导弹制导技术》课程进入参评军队院校优质课程的关键时期,可2名骨干人员突然生病住院,有人建议把在部队代职的教研尖子董翔宇召回。万明杰没有采纳,而是自己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一个月后,课程申报成功,可他的体重急剧下降到不足百斤。
每每念及此事,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的董翔宇由衷说道:“他的眼界对接未来,千方百计为人才培养蓄能。跟着万教授干,暖心又受益。”
近年来,万明杰所在教研室已有6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上百人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教研室还被评为“总参人才培养先进单位”,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主人公小传:万明杰,防空兵学院导弹系教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参与30余项重大科研及演训任务,两次荣立二等功,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精品课程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高 伍 唐玉江 本报特约记者 吴 旭)
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5/0424/754866.shtml2015-04-24 09:2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
核心提示:万明杰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多种型号导弹受到电磁干扰而“致盲”的问题,推动了防空兵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进入新阶段。
去年盛夏,位于西南某地的某训练基地内,一名“老兵”正紧张地测试某新型防空导弹的性能数据。只见他从导弹战车上爬上爬下,一边测量一边向战士们讲解操作原理。
这名“老兵”,就是我军防空兵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全国优秀教师、防空兵学院导弹系教授万明杰。他自己已记不清,这是第多少次来部队一线进行调研和实践。
三十年军旅筑梦,二十六载讲台躬耕。万明杰始终保持心系战场、蓄势待发的冲锋姿态。他身在讲台,但目光永远投向战场!
学生们说——
他的眼睛里装着战场,讲课紧扣作战需求
这是一堂别开生面的授课。
“2号区域发现敌机两架”“雷达交替开机,注意隐蔽”……锁定目标后,导弹迅速发射。呼啸声中,只见大屏幕上出现了两个代表战机被击落的圆圈交叉图标。
一场备受关注的防空兵指挥对抗演练正在防空兵学院展开。演练场外的课堂内,学员们聚精会神地观看演练录像。随着万明杰的教鞭抖动,大家的心忽上忽下。
课堂,竟设在了演练现场!
学员们清楚记得,类似这样课堂设在战场、授课连着打仗的场景,在万明杰的执教中十分常见。学员们常常感叹:听万教授的课,脑子累身子疲,但很解渴!他的眼睛里装着战场,讲课紧扣作战需求。
好教师不仅是信息源,更应当是思想源。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万明杰没少下功夫。多年来,他参与全军重大科研和演训任务30余项,紧贴部队实际更新教学内容,所编写的200多份教案中没有一份相同。
“教员若是不能直面学员的困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就是失职甚至是渎职。”万明杰这样说更这样做。一次,课堂上大家讨论:近年来大型防空导弹大量列装,自己所学便携式防空导弹射程近、威力小,上了战场作用有多大?
万明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利比亚战争。“尽管利比亚的防空体系不够健全,但其2万多具便携式导弹,对低空飞行的各类飞行器构成了较大威胁……”翔实的数据、鲜活的讲述、严密的分析,令学员们豁然开朗。
多年来,万明杰带出了一大批全军有影响的优秀指挥和技术人才,众多学员成长为防空部队的“指挥员标兵”“金牌射手”。
官兵们说——
他的眼里揉不得沙子,用不上的科研从来不搞
2014年秋,潍北靶场,一场防空对抗演练正酣。导弹划破长空,“敌机”被当场击毁。
走出阵地,第13集团军某导弹营营长何庆勇感叹:“多亏万教授给导弹驱散‘迷雾’,我们才能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克敌制胜。”
时针拨回2007年。一次演习中,红方导弹蓄势待发,雷达却在蓝方强电磁干扰下丢失目标,错失了最佳战机。“知道是干扰也防不住,这仗败得憋屈。”参演官兵的一句抱怨刺痛了万明杰的心,也坚定了他攻克难关的决心。
随后3年间,万明杰开始辗转演训场和实验室,累计行程数万公里,采集数据、建立模型、反复实验。
功夫不负有心人。万明杰主导的《车载式地空导弹干扰训练系统》终于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相关著作也相继问世,研究成果得到上级肯定。同行专家表示,万明杰的研究有效解决了多种型号导弹受到电磁干扰而“致盲”的问题,推动了防空兵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进入新阶段。
每年,万明杰都会深入一线作战部队实地调研,在演训现场听官兵对装备、对战法的心里话、“牢骚话”。熟悉万明杰的官兵深知,他的眼里揉不得沙子,用不上的科研从来不搞。
2012年,某新型导弹定型后逐渐列装部队,但因缺乏相关教材和保障资料,影响了日常训练。忧心忡忡间,官兵打来电话向万明杰求助。
时间紧迫。面对无装备、无图纸、无资料的“三无”状况,万明杰带领6名教员打起背包住进工厂。3个月下来,他们不分白天黑夜整理出上万份图纸资料,编成多本保障流程图表传回部队。半年之后,多个导弹部队驾驭该型装备在演习中大显身手。
战友们说——
他的眼界对接未来,千方百计为人才培养蓄能
2006年11月,一纸任命将万明杰调整为学院导弹测控教研室主任。捧着手中花名册,体会其中传递的信息,万明杰顿感压力如山,一夜未眠。
全教研室29人,导弹专业出身的不到三分之一,硕士以上学历的不到三分之一,讲师以上职称的不到三分之一……教员队伍专业薄弱、经验缺乏,成为摆在他面前最大的难题。
有人劝他:你已经名声在外,搞好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即可;年纪也不小了,精力有限,教研室的事差不多就行了。可万明杰意识到,人才培养等不起、慢不得,他下定决心要改变教研室的面貌。他让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年轻教员担任专业教室建设负责人、重点课题组组长;安排理论基础较好的教员学习新型装备,为新装备教学做好人才和知识储备。
万明杰担任教研室主任期间,教研室共派出89人次到部队、工厂、研究所学习代职,推送14人次出国留学、读研深造。不管教研室事情多急多忙,万明杰都没有提前召回过一人。
2007年6月,正值教研室《地空导弹制导技术》课程进入参评军队院校优质课程的关键时期,可2名骨干人员突然生病住院,有人建议把在部队代职的教研尖子董翔宇召回。万明杰没有采纳,而是自己带领团队夜以继日攻坚克难。一个月后,课程申报成功,可他的体重急剧下降到不足百斤。
每每念及此事,已成为学科带头人的董翔宇由衷说道:“他的眼界对接未来,千方百计为人才培养蓄能。跟着万教授干,暖心又受益。”
近年来,万明杰所在教研室已有6人获军队院校育才奖,上百人次获军队科技进步奖,教研室还被评为“总参人才培养先进单位”,4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主人公小传:万明杰,防空兵学院导弹系教授,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军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参与30余项重大科研及演训任务,两次荣立二等功,其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国家精品课程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高 伍 唐玉江 本报特约记者 吴 旭)
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5/0424/754866.shtml
没有不能干扰的雷达,干扰和反干扰的斗争将永远持续下去。
这种技术型大牛是我军灵魂之一了
电子战已是现代战争的必备手段
纯文科记者胡扯八股。电磁干扰哪有克服一说?
总是能干扰的,除非还没找到干扰方法,比如这东西用了量子通信且
正在楼上做弹弓 发表于 2015-4-24 11:41
纯文科记者胡扯八股。电磁干扰哪有克服一说?
对,

矛盾交替螺旋上升
漆室葵忧 发表于 2015-4-24 10:25
没有不能干扰的雷达,干扰和反干扰的斗争将永远持续下去。
八股文有时候真的然人不知道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