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石原慎太狼其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5:32:23
在抗战结束六十周年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降到了最低点:钓鱼岛领土问题、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纷争、反日游行——
  石原之流的得势与猖獗,正好点破了问题的实质:日本政界的整体右翼化,是催生中日关系摩擦不断的核心所在。
  ■赵晓
  因为否定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支持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怂恿右翼议员将户籍迁到冲鸟礁等极端举动,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臭名远播。
  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这个人是一个极右翼分子,辱华仇华,大放厥词,态度凶悍,行事疯狂,不可理喻,不断制造中日乃至国际争端。在国内的媒体中,对他的报道也充斥着“叫嚣”、“嘴脸”、“疯狗”等贬低性字眼。这似乎就是石原慎太郎的全部。
  然而,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位名声不佳的东京都知事又确实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曾是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最年轻的得主;是名噪一时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的两位作者之一;两次高票当选为东京都知事;他是反华先锋,更是反美先锋……可以说,在反华的石原慎太郎之外,还有文学的和政治的石原慎太郎。
  文学的石原:
  芥川奖最年轻的得主
  无论人们对石原慎太郎的反华行径如何耳熟能详,在日本人眼里,石原首先是一个作家。
  在1968年参政以前,石原慎太郎就因为文学成就而早已为日本人所熟知:他1932年9月30日生于神户。1952年进入一桥大学,195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灰色的教室》,受到评论界注意。
  1955年石原出版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第一届文学界新人奖,并成为当时日本史上最年轻的芥川龙之介奖(日本最著名文学奖,由《文艺春秋》主办)获得者,从此成为一个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太阳的季节》以颂扬的笔调描述战后追求享乐的一代青年,在社会上和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既有热烈赞美的,也有彻底否定的,而“太阳族”则成为流行名词。
  1970年代后,石原作品中的色情描写减少,政治色彩开始浓厚起来,如在《挑战》和《日本零年》中,推崇战前积极为军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效劳和主张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的人物,宣扬他们的冒险精神,把日本现在和将来的希望寄托在这类人物身上。参政之后,创作数量逐渐减少。
  1996年,石原慎太郎从哥哥的角度,以日本昭和时代文艺界的宠儿、他弟弟石原 裕次郎的一生为题材,写下了发行量突破120万本的长篇小说《弟弟》。该小说后来改编成五集电视连续剧,在日本引起了极大反响,据说,几乎所有观众都以“感动和泪水”来评价该剧。
  政治的石原:
  两度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
  不过石原慎太郎似乎没有满足于他在文学界的成就。身为日本自民党的一员,他1968年参加日本参议院选举,成为日本第一位取得300万张支持票当选的参议员,并连续8次当选众议员。从这里开始,石原的反华面目开始初露端倪:他竞选的口号是“不让日本赤化”,他还攻击当时的田中内阁“抛弃了台湾”。
  1970年代初石原组成“青岚会”,自任干事长,鼓吹复活军国主义。1995年,因为政见不合,石原退出了自民党,成为无党派人士。为表示自己对日本政治的不信任,他同时辞去众议员职务,宣布不再过问政治。在背后,他扶植儿子石原伸晃,在自己的选区内填补他辞职后留下的空缺,体面地完成了议员席位的“世袭”,而他又开始谋划新的从政之路。1999年,石原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并依靠其强大的民意支持,在2003年以日本历史第一高票308万选票续任至今。
  他的竞选演说集中在普通人关心的大气污染、治安和中小企业对策等领域。他决定征收银行税,限制柴油车对东京的污染,为增加税收开设赌场,提倡地铁民营化以及羽田机场的国际化等。这些便民政策在石原任职期间一一得到落实,而他全面提升东京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东京革命”,更极大降低了东京地区的自杀率,为他博得了广泛好评。
  而且,他在宣讲自己的政绩和主张的同时,不忘抨击中央政府,突出其改革者形象,以至于不少日本人都把一个力挽狂澜的“强者”形象加在石原身上。
  石原是一个长相温和甚至有点慈祥的老头,这种相貌很容易让人放松,他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人缘和亲和力。其次,他每周都要做客NHK的几档收视率挺高的访谈节目,谈日本历史,谈日本利益,谈中日关系,回答现场以及电视观众的问题,语气和缓,引经据典,把自己的观点自自然然地灌输到观众的脑子中。那些本来就对中日历史不甚了了的日本青年人,接受他的观点,无疑就是对未知的知识的吸收。
  目前,日本政界广泛流传“石原首相待望论”。人气冲天的石原能否当上日本首相呢?由于自民党总裁今秋任满,自民党内反小泉派推举石原建立新党的风声不断。石原也表示:“如果日本的政治走进死胡同,不排除(出马的)可能性。”
  反华的石原:疯癫的背后
  石原公然对中国攻击: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对中国说“不”,诬蔑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甚至还挑衅地在台湾问题上大放厥词……这样的言论出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首都行政长官之口,实在令人惊讶和愤慨。
  对于石原的惯用伎俩,一位日本在野党国会议员打了一个比喻:“石原如同一条周期性发病的狂犬,它狂叫时,希望得到人们的某种反应,人们的反应越强烈,它越是洋洋自得。”这位议员的比喻真是太贴切了,但石原“发病”的病根在哪?
  据一知情人士指出,石原的父亲因为直接参与、指挥日军侵华的战争,战后被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受到惩处。石原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而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日本普遍抬头。石原这种人能在日本政坛上坐稳并呼风唤雨,必然有其民众基础,而且还不是“一小撮”。
  近几年来,将日本军队描写成亚洲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卫士的连环漫画书《战争论》成了畅销书,赞美战犯东条英机的电影《自尊:命运的瞬间》获得了最高票房。1970年,妄图恢复军国主义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只能选择剖腹自杀的方式来呼吁军国主义的复活,而1999年的石原慎太郎却能争取到东京市最多的选票,成为那里的市长。不到30年时间,主张对外强硬的右派政治家、文学家的行动和观点为普通日本人接受的程度已大大提高。在政界,原首相佐藤荣作、中曾根康弘非常器重石原;现任参议院议长扇千景,主张对华强硬的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领土问题上经常制造麻烦的参议院议员西村真悟,保守的政治人物龟井静香、平沼赳夫等都是石原的亲密朋友。并不是说石原的政治朋友都是右翼,但保守、主张对外强硬,这一点他们是共通的。
  而发人深省的是,石原的反华言论由来已久,他在20多年前就攻击中日邦交正常化,而多数国人对此竟浑然不知。读者们看到的大都是那些号召亚洲国家团结奋战,反击美国金融霸权阴谋、抵制国际货币组织金融“占领军”和宣扬所谓“亚洲价值观”的言论。是不是因为与反美相比,石原的反华不过是小节问题?
  石原慎太郎以强硬作风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朝鲜,他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敢于反对日本方针的国家都有着强硬的态度。在日本人看来,这位有着“愤青”头脑的知事与其说是反华严重不如说是反美情绪更猛烈,只不过被中国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罢了。
  石原慎太郎只有一个,反华与反美是他的两面旗帜,并无矛盾,大和民族至上的民族主义是共同的基本点。对于在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衰退中挣扎的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危机的原因推给外人既方便又体面的了。
  而对于恨不得和石原对骂对打的许多国人来说,辱骂和情绪性的宣泄都不是战斗。以石原为代表的日本右翼最害怕的,莫过于一个强大的邻国的出现,中国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等于一千次一万次地回击石原这样的日本右翼。
  在此之前,即便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家、财阀、政治家最终淡出我们的视野,谁能保证就一定不再出来第二个、第三个石原慎太郎呢?在抗战结束六十周年的背景下,今年以来,中日两国关系降到了最低点:钓鱼岛领土问题、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小泉不断参拜靖国神社、东海石油纷争、反日游行——
  石原之流的得势与猖獗,正好点破了问题的实质:日本政界的整体右翼化,是催生中日关系摩擦不断的核心所在。
  ■赵晓
  因为否定日本侵华历史和南京大屠杀、支持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怂恿右翼议员将户籍迁到冲鸟礁等极端举动,石原慎太郎这个名字在中国可谓臭名远播。
  在一般中国人的印象中,这个人是一个极右翼分子,辱华仇华,大放厥词,态度凶悍,行事疯狂,不可理喻,不断制造中日乃至国际争端。在国内的媒体中,对他的报道也充斥着“叫嚣”、“嘴脸”、“疯狗”等贬低性字眼。这似乎就是石原慎太郎的全部。
  然而,在人们的视线之外,这位名声不佳的东京都知事又确实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他曾是日本文学最高奖芥川奖最年轻的得主;是名噪一时的《日本可以说“不”》一书的两位作者之一;两次高票当选为东京都知事;他是反华先锋,更是反美先锋……可以说,在反华的石原慎太郎之外,还有文学的和政治的石原慎太郎。
  文学的石原:
  芥川奖最年轻的得主
  无论人们对石原慎太郎的反华行径如何耳熟能详,在日本人眼里,石原首先是一个作家。
  在1968年参政以前,石原慎太郎就因为文学成就而早已为日本人所熟知:他1932年9月30日生于神户。1952年进入一桥大学,1954年发表处女作中篇小说《灰色的教室》,受到评论界注意。
  1955年石原出版短篇小说《太阳的季节》,获得第一届文学界新人奖,并成为当时日本史上最年轻的芥川龙之介奖(日本最著名文学奖,由《文艺春秋》主办)获得者,从此成为一个有影响的青年作家。《太阳的季节》以颂扬的笔调描述战后追求享乐的一代青年,在社会上和文学界引起激烈争论,既有热烈赞美的,也有彻底否定的,而“太阳族”则成为流行名词。
  1970年代后,石原作品中的色情描写减少,政治色彩开始浓厚起来,如在《挑战》和《日本零年》中,推崇战前积极为军国主义掠夺殖民地效劳和主张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的人物,宣扬他们的冒险精神,把日本现在和将来的希望寄托在这类人物身上。参政之后,创作数量逐渐减少。
  1996年,石原慎太郎从哥哥的角度,以日本昭和时代文艺界的宠儿、他弟弟石原 裕次郎的一生为题材,写下了发行量突破120万本的长篇小说《弟弟》。该小说后来改编成五集电视连续剧,在日本引起了极大反响,据说,几乎所有观众都以“感动和泪水”来评价该剧。
  政治的石原:
  两度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
  不过石原慎太郎似乎没有满足于他在文学界的成就。身为日本自民党的一员,他1968年参加日本参议院选举,成为日本第一位取得300万张支持票当选的参议员,并连续8次当选众议员。从这里开始,石原的反华面目开始初露端倪:他竞选的口号是“不让日本赤化”,他还攻击当时的田中内阁“抛弃了台湾”。
  1970年代初石原组成“青岚会”,自任干事长,鼓吹复活军国主义。1995年,因为政见不合,石原退出了自民党,成为无党派人士。为表示自己对日本政治的不信任,他同时辞去众议员职务,宣布不再过问政治。在背后,他扶植儿子石原伸晃,在自己的选区内填补他辞职后留下的空缺,体面地完成了议员席位的“世袭”,而他又开始谋划新的从政之路。1999年,石原高票当选东京都知事,并依靠其强大的民意支持,在2003年以日本历史第一高票308万选票续任至今。
  他的竞选演说集中在普通人关心的大气污染、治安和中小企业对策等领域。他决定征收银行税,限制柴油车对东京的污染,为增加税收开设赌场,提倡地铁民营化以及羽田机场的国际化等。这些便民政策在石原任职期间一一得到落实,而他全面提升东京市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素质的“东京革命”,更极大降低了东京地区的自杀率,为他博得了广泛好评。
  而且,他在宣讲自己的政绩和主张的同时,不忘抨击中央政府,突出其改革者形象,以至于不少日本人都把一个力挽狂澜的“强者”形象加在石原身上。
  石原是一个长相温和甚至有点慈祥的老头,这种相貌很容易让人放松,他在日本有着广泛的人缘和亲和力。其次,他每周都要做客NHK的几档收视率挺高的访谈节目,谈日本历史,谈日本利益,谈中日关系,回答现场以及电视观众的问题,语气和缓,引经据典,把自己的观点自自然然地灌输到观众的脑子中。那些本来就对中日历史不甚了了的日本青年人,接受他的观点,无疑就是对未知的知识的吸收。
  目前,日本政界广泛流传“石原首相待望论”。人气冲天的石原能否当上日本首相呢?由于自民党总裁今秋任满,自民党内反小泉派推举石原建立新党的风声不断。石原也表示:“如果日本的政治走进死胡同,不排除(出马的)可能性。”
  反华的石原:疯癫的背后
  石原公然对中国攻击:否认南京大屠杀,鼓吹对中国说“不”,诬蔑中国政府的西藏政策;甚至还挑衅地在台湾问题上大放厥词……这样的言论出自“一衣带水”的邻邦的首都行政长官之口,实在令人惊讶和愤慨。
  对于石原的惯用伎俩,一位日本在野党国会议员打了一个比喻:“石原如同一条周期性发病的狂犬,它狂叫时,希望得到人们的某种反应,人们的反应越强烈,它越是洋洋自得。”这位议员的比喻真是太贴切了,但石原“发病”的病根在哪?
  据一知情人士指出,石原的父亲因为直接参与、指挥日军侵华的战争,战后被军事法庭判为甲级战犯,受到惩处。石原对此一直耿耿于怀。而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在日本普遍抬头。石原这种人能在日本政坛上坐稳并呼风唤雨,必然有其民众基础,而且还不是“一小撮”。
  近几年来,将日本军队描写成亚洲抗击西方殖民主义者的卫士的连环漫画书《战争论》成了畅销书,赞美战犯东条英机的电影《自尊:命运的瞬间》获得了最高票房。1970年,妄图恢复军国主义的作家三岛由纪夫只能选择剖腹自杀的方式来呼吁军国主义的复活,而1999年的石原慎太郎却能争取到东京市最多的选票,成为那里的市长。不到30年时间,主张对外强硬的右派政治家、文学家的行动和观点为普通日本人接受的程度已大大提高。在政界,原首相佐藤荣作、中曾根康弘非常器重石原;现任参议院议长扇千景,主张对华强硬的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在领土问题上经常制造麻烦的参议院议员西村真悟,保守的政治人物龟井静香、平沼赳夫等都是石原的亲密朋友。并不是说石原的政治朋友都是右翼,但保守、主张对外强硬,这一点他们是共通的。
  而发人深省的是,石原的反华言论由来已久,他在20多年前就攻击中日邦交正常化,而多数国人对此竟浑然不知。读者们看到的大都是那些号召亚洲国家团结奋战,反击美国金融霸权阴谋、抵制国际货币组织金融“占领军”和宣扬所谓“亚洲价值观”的言论。是不是因为与反美相比,石原的反华不过是小节问题?
  石原慎太郎以强硬作风闻名于世,不仅是中国、朝鲜,他对包括美国在内的一切敢于反对日本方针的国家都有着强硬的态度。在日本人看来,这位有着“愤青”头脑的知事与其说是反华严重不如说是反美情绪更猛烈,只不过被中国媒体有意无意地忽略罢了。
  石原慎太郎只有一个,反华与反美是他的两面旗帜,并无矛盾,大和民族至上的民族主义是共同的基本点。对于在长达十几年的经济衰退中挣扎的日本人来说,没有什么比把危机的原因推给外人既方便又体面的了。
  而对于恨不得和石原对骂对打的许多国人来说,辱骂和情绪性的宣泄都不是战斗。以石原为代表的日本右翼最害怕的,莫过于一个强大的邻国的出现,中国人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国家,等于一千次一万次地回击石原这样的日本右翼。
  在此之前,即便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家、财阀、政治家最终淡出我们的视野,谁能保证就一定不再出来第二个、第三个石原慎太郎呢?
所说的就是死鬼石原莞尔,是策动918事变的三个主谋之一.
记住吧,石原家族对中国人犯下了滔天罪行!!!
楼上的:
    是真的吗?那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有证据吗?
石原做为一个地方官员还是有本事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3 4:52:01编辑过]
石原莞爾(西元一八八六~一九四九年),日本國山形縣鶴岡市人。曾任日本陸軍中將,乃策畫滿洲事變軍人之一。明治四十二年,畢業於日本士官學校,任官步兵少尉,為若松步兵第六十五聯隊附。後入日本陸軍大學,以優等生畢業於該校,旋任日本教育總監部附,經中國派遣軍司令部附,陸軍大學教官後,赴德國留學。歸國後,於昭和三年,晉升中佐(中校)。於同年十月,任關東軍參謀,赴任旅順。當時日本陸軍,正在我東北(滿洲)圖謀不軌,致我東北騷動,遂於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滿洲事變因之而起。石原任關東軍作戰主任參謀,乘機活躍,獨斷爆擊錦州,發生國際問題,使事變擴大。翌昭和七年,晉升大佐(上校)而歸回日本。當時我政府將日本侵略我東北問題,向日內瓦國際聯盟總部控訴,經受理而舉行國際聯盟大會,日本政府派遣松岡洋右為全權代表,石原隨行。會議中松岡洋右全權代表與我國代表團代表顧維鈞,舉行辯論,經表決日方因理屈而失敗,日本代表憤而退出國際聯盟,石原隨同松岡歸回日本。後經日本仙臺步兵第四聯隊長、參謀本部課長,晉升少將。旋任日本參謀本部作戰部長,此時正在中日事變期間,因石原作戰上之意見不能見容於上司,改任關東軍副參謀長,至滿洲就職。後因其有關偽滿洲國對策意見,與其上司相左,因而稱病歸回日本。旋任日本舞鶴要塞司令官,後轉任日本京都第十六師團長。於昭和十六年一月,因當時東亞聯盟關係,東條英機陸相乃將其編入預備役(後備軍人),石原與東條間之意見時相對立,因而退役,任東亞聯盟指導。鬱鬱不得志,因而怒罵東條為「誤國元兇」不已。石原之對華政策,係溫和派,其意見時與急進派之上司不合。其宗教信仰為日蓮宗,由於信仰,曾著有「世界最終戰論」一書,甚得信徒重視。於昭和二十四年八月,因宿疾復發,歿於日本鶴岡市,享年六十有一。(朱浩然)
恩,对6楼的说法有点意见,也许是个有水平的敌人,但罪犯就是罪犯,杀害了中国人就是杀害了中国人…哦不认为对他有"尊敬"的必要…
与东条英机的矛盾,导致石原莞尔离开了关东军,而且以后他处境更加艰难。这种由于侵略策略上的分歧而受到的排挤,日后竟成了他逃避军事法庭审判的“好借口”
  刚刚晋升为陆军大佐的石原莞尔,1932年8月8日奉调回国,担任兵器本厂厂附。1933年8月1日,石原莞尔转任第二师团步兵第四联队联队长。这时的石原莞尔抓住一切机会鼓吹他的“南进”计划,还写了一篇《由军事上看皇国之国策及国防计划纲要》,提出具体的侵


略策略:“以迅速巧妙之手段使中国本部归我支配、以日、‘满’、华三国为基本范围实行自给经济”,为“日美大战”做好准备。
  1935年8月1日,石原莞尔出任参谋本部作战课课长。任职期间,他不遗余力地制订策划日本侵略国策大纲,提出了“扩充日满经济力量,加强扶植‘满洲国’,增强大陆兵力,建设无敌空军”的具体计划,为扩充日本侵略实力出谋划策。
  1936年6月上旬,参谋本部新设指导战争及判断战争形势为主要任务的作战课,石原莞尔担任该课课长。6月30日,以石原莞尔为首,参谋本部形成了一份《国防国策大纲》。7月,以此大纲为指导,他又主持制订了《战争准备计划方针》。8月,制订了《对苏战争指导计划大纲》。这一系列的作战大纲和具体计划,勾勒出了日本侵略行动的“蓝图”。1937年3月1日,石原莞尔晋升为陆军少将。
  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9月27日,石原莞尔被任命为关东军副参谋长,当时担任关东军参谋长的是东条英机。二人早有间隙,而且石原莞尔十分不情愿给资历相仿的东条英机做副手,两人关系紧张。石原莞尔对东条英机经常冷嘲热讽,多次当面称呼东条英机是“亲爱的傻瓜”。心胸狭窄的东条英机当然采取各种手段压制、打击石原莞尔。石原莞尔在关东军任职不到一年便待不下去了,只得称病回国。
  预备役时的石原莞尔1938年12月5日,石原莞尔出任日本舞鹤要塞司令官。1939年8月,调任驻守京都的陆军第十六师团师团长。在此期间,石原莞尔出面组织了所谓的“东亚联盟运动”。这个运动以日、“满”、华相互提携为幌子,建立所谓的“三方提携”的东亚联盟。这个联盟自然以承认“满洲国”为前提,日本是东亚的保护者和指导者自然居于“盟主”地位。他的险恶用心明显就是要使日本控制中国,使中国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对他个人利益而言,组织“东亚联盟运动”则可以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东山再起。不过,东条英机的排挤粉碎了他的迷梦。
  1940年7月,东条英机出任近卫内阁陆相后,促使内阁于1941年1月宣布“东亚联盟运动”为非法组织。3月1日,东条英机以此为借口解除了石原莞尔担任的第十六师团师团长职务。3月31日,石原莞尔被迫退出现役,转入预备役。
  被排挤出军界的石原莞尔在立命馆大学担任国防研究所所长,专门讲授《国防论》,继续宣传他的侵略主张。东条英机除了因以前的过节,更重要的原因是,石原莞尔在国内大力反对迅速扩大战争,主张持久的战争计划,这与东条英机的图谋相左,所以东条英机不仅派宪兵跟踪监视石原莞尔,后来干脆命令立命馆大学辞退了石原莞尔。石原莞尔迫不得已,只得于1942年9月返回鹤冈家乡闲居。
  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后,石原莞尔乘机将自己装扮成受东条英机迫害的“和平战士”,以逃避被当作发动侵略战争的罪犯而受审。石原莞尔接连发表了《我们的世界观笔记》、《新日本的出路》等文章,假惺惺地提出什么“放弃战争”,建设“不要战争的文明”的主张,企图投美国人之所好。石原莞尔还专门给驻日盟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写了一封建议书,提出所谓“超阶级的政治”,胡说什么“过去的政治是为阶级利益的政治”,而“超阶级政治”只是“为了理想”。石原莞尔见风使舵、混淆视听的投机钻营,终于使他逃脱了远东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
  1949年8月15日,石原莞尔因膀胱癌病死家中,终年60岁
转载自新浪读书:连载:侵华日军主要将帅的最后结局   作者:朱晓艳,班惠英   出版社:华文出版社
在侵华这一点上感觉东条和石原只是在战略战术上的分歧,目的指向确是相同的。就算他逃过了战争审判但是侵华主犯的事实是不容否认的。如果只是说敌人的智略“高超”就值得尊敬的话,那更像是日本人的思维方式。这种以灭亡和入侵别的国家继而称霸为目的的战略眼光我实在觉得尊敬不起来[em27]
呵呵,国人的评价总喜欢带上主观色彩和所谓价值道德上的判断,不想对所谓日式思维进行何种辩驳,我所指的尊敬仅仅出于战略军事层面。如果10楼这种评价标准也能贯彻到国人对二战德军将领的评价中或许会更有信服力。
石原莞尔也好山本五十六也好不管他们对一些侵略决策和方式有没有反对,他们策划实施侵略行为是公认的事实。看来楼上的可能比较欣赏石原这个人。不过我实在看不到楼上的言论的客观性依据。就像我们举了这么多史料和事实依据来支持我们认为石原应被认定为战犯并且不值得尊敬的观点。你如果认为你的观点比我们这些“国人”的要客观请相应的用实例和证据来说明。如果说和战争的最高领导人有战略上的冲突就不是战犯,那曼施坦因就不该被国际法庭定战争罪了。[em27]
犯常识性错误了不是。战犯本身是法理上的概念而不是政治词汇,从法理上讲对于任何人必须经过程序和过程合法的审判才能被认定是否有罪,对于有罪者才能使用战犯或犯罪分子这一类的法律专用词汇。
下面离清几个事实:1、远东国际法庭对石原有过明确认定所以-远东国际法庭判决石原没有主要战争责任而不予起诉。虽然不能说石原对日本侵华就不需要承担责任但至少证明石原不是战犯 2、中国政府是直接参与并接受远东国际法庭对战犯的审判和量刑定罪的,至少在法理上证明政府接受对石原的认定。
所以根据远东国家法庭的认定和我国政府在东京审判中的立场对于石原战犯说完全是立不住脚的,当然你如果要站在推翻远东国际法庭和国际法的立场上也就不属于这里讨论范畴了。
至于那些所谓控诉的文章大多带有强烈的主观偏向性从证据学角度看别说作为有效证据即使是实例都谈不上
情感是情感法律是法律不能混为一谈,我安照的无非是法律上的标准或者是远东国际法庭的标准,呵呵。
希望你去好好了解远东国际法庭对石原免于起诉的原因而不是看些骗稿费的东东就妄下结论
[em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