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 也不是一开始就铁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0:08:50
http://bbs.huanqiu.com/forum.php ... =3230785&extra=

4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伊斯兰堡,开始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据媒体报道,中巴两国将围绕“一带一路”所涉项目签署20多笔交易,并披露一项规模46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访问前夕,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称“感觉就像到自己兄弟家中探访一样”,并表示“两国正在稳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

此前,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央视《新闻联播》中,习近平曾在与巴基斯坦总统见面时称,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杆朋友”。而在中国网络论坛中,一些网友将巴基斯坦称为“巴铁”。

实际上,在冷战时期,巴基斯坦曾是美国盟友,但在中巴美三角关系的博弈中,中巴关系越走越近, 美巴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巴基斯坦转而成为中国在美国联盟内部的契子。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这个有着7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1.7亿多人口的“四好国家”却不为中国人所熟知,中国学界对中巴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中巴到底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独一无二”的关系?分析一下1962-1965年间中巴关系的嬗变以及变化的动力,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经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中巴间“全天候”的友谊还能历久弥新。

50年代:中巴分属不同的阵营

“巴基斯坦统治阶级进一步投靠美帝, 政治上越来越反动的必然”。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1954年总结报告

印巴分治后,两国因克什米尔等问题而长期对立。巴基斯坦无论在人口还是在土地面积上都大大弱于印度。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印度横亘其间,成为楔入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一个硕大的充满敌意的楔子。

巴基斯坦一直被当作地缘政治的一个棋子,没有一个“自在”的权力。巴基斯坦前外长乔德里坦言: “巴是个小国, 它需要依靠外力帮助。”在经历过短暂的外交中立后,巴基斯坦迅速倒向美国,成为美国主导下的两个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 的重要成员。

尽管巴基斯坦是承认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是第三个非共产主义、第一个穆斯林国家。但在50年代初,中巴两国分属相互竞争的阵营,两国关系并不亲厚。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1952-1954年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无一例外地抱怨,巴基斯坦政府很少邀请中方人员参加他们的宴会, 并把这种冷遇归结为“巴基斯坦统治阶级进一步投靠美帝, 政治上越来越反动的必然”。

50年代,巴基斯坦在朝鲜战争、中国联合国席位等系列问题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加之,热络的中印关系让这一时期的中巴关系冷淡有余而热情不足,甚至还“偶有碰撞”,主要是其长期维持和美国“亲密”的关系,先是1953-1960年, 巴基斯坦连续八年跟随美国反对中国入联。后是1959年,巴基斯坦外长接见蒋介石的“朝觐团”,接着又是巴美联盟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几乎和美国缠绵在一起。

不过,在这一时期,中巴交往也不乏“短暂的甜蜜”,当然是中国主动示好,这种“甜蜜”表现有二:

一是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1951年中国成为巴基斯坦棉花的第二大买主, 1952年跃居第一位. 1953年3月, 中巴签订了关于棉花和煤炭的贸易协定。这个协定与其说有助于打破美国对华的经济封锁, 毋宁说是中巴两国建立信任、改善关系的重要举措。

二是两国领导人互访频仍,周恩来、宋庆龄都曾访问巴基斯坦,贺龙的访问开创了中国“打猎外交”的先例。通过多次与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打猎,贺龙、耿飚与巴基斯坦领导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个人关系。米尔扎总统曾不加掩饰地对贺龙说:“亚洲需要有一个领袖国家。我们认为中国便是这样的国家,中国就好比是亚洲的鼻子。”

中印交恶:巴基斯坦两面“下注”

“阿尤布为了取得美援,进一步投靠美帝,并密切配合美帝,不惜重大让步, 积极拉拢印度,以图达到联防反华的目的:对中国基本态度不友好,害怕中国影响扩大,对中方更多限制。”
——1961年初,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

1959年,西藏出现叛乱,达赖出逃, 随之而来的是中印边境相继发生流血的“郎久事件”“空喀山事件”。中印关系出现逆转。到1962年底, 两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边关系从此跌入谷底。而对于夹在中间的巴基斯坦深知,长期与两个相邻大国同时为敌,并非良策。于是巴基斯坦开始“两面下注”,既向中方屡屡抛出橄榄枝,又向印度提议“印巴联防”。

在1960年、1961年,巴方两次主动“示好”中国,愿意进行边界谈判,中方都反应冷淡,直到1962年2月才正式同意与巴基斯坦商谈一项临时性的边界协定。中方的冷漠在于在当时,也就是中印关系恶化之初,毛泽东的天平仍然偏向印度,不想与之彻底决裂。1959年,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而不是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 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也在看准机会,积极谋求改善与印度的关系。

1959年西藏动乱升级后, 巴基斯坦外长卡迪尔在4月23日放言, 西藏事件证明缔结区域性条约的必要性,令人觉得有可能把印度拉入东南亚组织集团和使它“靠近”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则在次日称,一旦印度遭到“外来威胁”,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应该彼此合作,共同“保卫”这一地区。

然而,印度对此并无兴趣。5月4日, 尼赫鲁总理明确指出:“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不打算与任何国家订立军事同盟,我要非常清楚地说明这点。”

巴基斯坦还试图利用中印矛盾,通过“巴印联防”拉拢印度以使印度在印巴有争议的问题上让步的做法,引起中方的不满。1961年初,中国驻巴使馆认为:“阿尤布为了取得美援,进一步投靠美帝,并密切配合美帝,不惜重大让步,积极拉拢印度,以图达到联防反华的目的;对中国基本态度不友好,害怕中国影响扩大,对中方更多限制。”

中印交恶,还让美英两国看到契机,印度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迅速蹿升,除去极力劝说印巴两国捐弃前嫌, 联手对付中国外,美国大幅增加对印度的援助。

1959年12月, 艾森豪威尔访印时正式向尼赫鲁表示, 美国将给予印度一切可能的援助。1960年5月4日, 美印签署协定, 美国同意在今后四年向印出售价值12176亿美元的剩余小麦和大米。印度政府将以印度货币卢比支付这笔货款,而美国政府将把货款的85%,即约10176亿美元作为给予印度的经济“援助”,其中一半是贷款,另一半是赠款。1961年6月,“援印俱乐部”决定向印度提供22亿美元贷款,其中美国在1961-1962财政年度提供712亿美元。

美国援印的初衷虽然是拉拢印度抗衡中国,但却引起盟友巴基斯坦的不满。巴基斯坦抱怨美国重印轻巴,给印度的援助太多,而给盟国巴基斯坦的援助太少。巴基斯坦媒体从1961年1月至6月,密集抨击美国“重印轻巴”政策。

边境谈判: 中巴接近

中国驻巴使馆在1963年1月就认定:“1962年下半年,巴基斯坦的形势,主要是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在中印边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以后,更加明显,巴出现了阿尤布上台以来空前的反印、抗美和要求发展中巴友好关系的高潮。这对我反印斗争,实际上起到了配合作用。”

显然,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值得完全依靠的盟友,而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恶又令巴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巴基斯坦转而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从1961年3月以来,巴基斯坦官员和报刊基本上未再发表正面攻击中国的评论,要求改善中巴关系的言论渐成气候。

1961年12月16日,在第十六届联大表决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苏联提案时,巴基斯坦投了赞成票。在中国关切的西藏和台湾问题上,巴基斯坦成为美国盟友中唯一公开同情中国的国家。

这为中巴关系正常化开启大门。1962年5月4日,中巴同时发表新闻公报,确认两国进行双边谈判。1962年10月12日,就在中印边界狼烟四起之际,中巴举行了第一次正式边界会谈。11月14日, 巴基斯坦军方向中国驻巴使馆武官通报了印军调动情况,并请求中国援助那加族以便进一步分散印度的兵力。毋庸置疑,中巴边界谈判是巴基斯坦对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驻巴使馆在分析1962年上半年巴基斯坦形势时已经看到阿尤布政府对外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使馆认为:(1) 1962年上半年,中巴关系有显著的改善,巴与我谈判边界问题,“其目的在于拉我打印,对美讨价还价”;(2) 帝国主义(美国) )对巴控制努力虽深,但这种势力正在日益削弱;(3)巴、印矛盾是扩张与反扩张的矛盾, 大国欺负小国的矛盾,是不易调和的。基于上述分析,中国驻巴使馆认为:“巴与我搞友好关系,取得对印斗争、对美讨价还价以及对内统治的资本,这是主流。”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美英等国开始对印度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在高调宣布向印度赶运12架/C-1300运输机后,美国政府宣布给予印度2510万美元的新贷款。尽管巴基斯坦对此十分恼火,但它仍然没有与美闹崩的决心和打算。

面对美英要求巴印和解的重压以及印度在中印冲突中新败的虚弱地位,巴基斯坦凭借其与中国边界谈判中所获得的新筹码,在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哈里曼和英国联邦关系大臣桑迪斯的斡旋下,就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进行谈判。印度做出了明显让步,一改过去不肯与巴基斯坦谈判克什米尔问题的顽固立场。

为进一步给印度施加压力,就在巴印第一轮部长级会谈开始之际,巴基斯坦率先公布中巴已原则达成边界协议的消息。总之,1962年底至1963年初巴基斯坦虽继续两面下注的做法,但此时中国对其外交走向已不再那么担心了。

中国驻巴使馆在1963年1月就认定:“1962年下半年, 巴基斯坦的形势,主要是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在中印边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以后, 更加明显,巴出现了阿尤布上台以来空前的反印、抗美和要求发展中巴友好关系的高潮。这对我反印斗争,实际上起到了配合作用。”

联手抗印:中巴结成事实同盟

1963年,在巴印谈判举步维艰之时,中巴关系开始迅速升温。1963年1月3日,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访巴成功,不仅签订了贸易协定,而且还同意给巴低息贷款。巴外长布托在1963年2月多次会见中国驻巴大使丁国钰,反复询问丁“对中巴两国根本关系的看法如何?”丁大使向布托保证:“我们对巴友好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是权宜之计,我们两国的关系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今后仍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963年3月2日,布托突然现身北京,同中方高调签署了边界协议。

1963年8月,巴基斯坦顶住美英等国的压力与中国签订了《航空运输协定》。同月,中国驻巴大使趁热打铁以周恩来的名义向巴基斯坦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修建一条从中国新疆到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公路,中国可给予巴基斯坦援助。

中巴间的热度升温,遭到美国的反弹。为阻止中巴接近, 美国减少或停止了对巴的部分经济援助。1964-1965年间, 巴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在“巴基斯坦要么选择美国,要么选择中国。两个朋友,不能都要,要选择一个”的重压之下,中巴关系反倒更上层楼。

1964年,周恩来与阿尤布的密谈中,周恩来表示: “(1)中巴两国友好关系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出自我们两国的需要;(2)当一方遭到外来侵略和威胁的时候,这种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周恩来与阿尤布讨论了中国向巴提供军事援助的可能性。

1965年2月,与巴基斯坦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方给予巴基斯坦贷款6000万美元。同年3月, 阿尤布访华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与中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刘少奇向阿尤布做出了更明确的承诺: “(1)中国不希望巴基斯坦退出《东南亚条约组织》,巴在内部能起到牵制美英的建设性作用;(2)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中国将支持巴方,支持的方式到时可听巴方的意见;(3)如果发生世界大战,印度打巴基斯坦,中国就可以抄印度的后路去德里。”中巴针对印度的事实同盟已经确立。

中巴同盟在1965年8月的印巴战争中经历了第一次真正的考验。战争爆发后,阿尤布写信向中国求援,要求中方出兵援助,使印度处于两面夹攻之下。

中国政府在9月7日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印度武装进攻巴基斯坦,继而启动了对巴军事援助。9月16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使馆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印度政府必须在9月22日午夜前撤除其在中锡边境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

尽管因为印度满足了通牒的各项要求, 中方没有动武,但中国的武力威慑加速了印巴战争的结束,从而支持了处于危难之中的巴基斯坦。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限令印巴双方在三天内实现停火。9月22日,印巴双方同意于当日停火。布托称联合国安理会9月20日的决议是“中国决议”,因为中国对印最后通牒引起大国的恐慌,迫使他们在联合国采取行动中止印巴战争。(本文节选自《中国-巴基斯坦关系的嬗变:1962-1964》,原载《南亚研究》)http://bbs.huanqiu.com/forum.php ... =3230785&extra=

4月2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伊斯兰堡,开始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据媒体报道,中巴两国将围绕“一带一路”所涉项目签署20多笔交易,并披露一项规模46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访问前夕,习近平在巴基斯坦媒体发表署名文章,称“感觉就像到自己兄弟家中探访一样”,并表示“两国正在稳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建设,致力于打造中巴命运共同体”。

此前,在2014年APEC会议期间,央视《新闻联播》中,习近平曾在与巴基斯坦总统见面时称,巴基斯坦是中国的“铁杆朋友”。而在中国网络论坛中,一些网友将巴基斯坦称为“巴铁”。

实际上,在冷战时期,巴基斯坦曾是美国盟友,但在中巴美三角关系的博弈中,中巴关系越走越近, 美巴关系越来越疏远,最终,巴基斯坦转而成为中国在美国联盟内部的契子。

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这个有着79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和1.7亿多人口的“四好国家”却不为中国人所熟知,中国学界对中巴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中巴到底有着一种什么样的“独一无二”的关系?分析一下1962-1965年间中巴关系的嬗变以及变化的动力,有助于理解为什么经历四十多年的风风雨雨后,中巴间“全天候”的友谊还能历久弥新。

50年代:中巴分属不同的阵营

“巴基斯坦统治阶级进一步投靠美帝, 政治上越来越反动的必然”。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1954年总结报告

印巴分治后,两国因克什米尔等问题而长期对立。巴基斯坦无论在人口还是在土地面积上都大大弱于印度。更重要的是,巴基斯坦分为东西两部分,印度横亘其间,成为楔入东、西巴基斯坦之间的一个硕大的充满敌意的楔子。

巴基斯坦一直被当作地缘政治的一个棋子,没有一个“自在”的权力。巴基斯坦前外长乔德里坦言: “巴是个小国, 它需要依靠外力帮助。”在经历过短暂的外交中立后,巴基斯坦迅速倒向美国,成为美国主导下的两个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 的重要成员。

尽管巴基斯坦是承认中国共产党政权的是第三个非共产主义、第一个穆斯林国家。但在50年代初,中巴两国分属相互竞争的阵营,两国关系并不亲厚。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1952-1954年的年度工作总结报告无一例外地抱怨,巴基斯坦政府很少邀请中方人员参加他们的宴会, 并把这种冷遇归结为“巴基斯坦统治阶级进一步投靠美帝, 政治上越来越反动的必然”。

50年代,巴基斯坦在朝鲜战争、中国联合国席位等系列问题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加之,热络的中印关系让这一时期的中巴关系冷淡有余而热情不足,甚至还“偶有碰撞”,主要是其长期维持和美国“亲密”的关系,先是1953-1960年, 巴基斯坦连续八年跟随美国反对中国入联。后是1959年,巴基斯坦外长接见蒋介石的“朝觐团”,接着又是巴美联盟和《东南亚条约组织》,几乎和美国缠绵在一起。

不过,在这一时期,中巴交往也不乏“短暂的甜蜜”,当然是中国主动示好,这种“甜蜜”表现有二:

一是两国经贸关系发展迅速。1951年中国成为巴基斯坦棉花的第二大买主, 1952年跃居第一位. 1953年3月, 中巴签订了关于棉花和煤炭的贸易协定。这个协定与其说有助于打破美国对华的经济封锁, 毋宁说是中巴两国建立信任、改善关系的重要举措。

二是两国领导人互访频仍,周恩来、宋庆龄都曾访问巴基斯坦,贺龙的访问开创了中国“打猎外交”的先例。通过多次与巴基斯坦总统米尔扎打猎,贺龙、耿飚与巴基斯坦领导人建立了较为密切的个人关系。米尔扎总统曾不加掩饰地对贺龙说:“亚洲需要有一个领袖国家。我们认为中国便是这样的国家,中国就好比是亚洲的鼻子。”

中印交恶:巴基斯坦两面“下注”

“阿尤布为了取得美援,进一步投靠美帝,并密切配合美帝,不惜重大让步, 积极拉拢印度,以图达到联防反华的目的:对中国基本态度不友好,害怕中国影响扩大,对中方更多限制。”
——1961年初, 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

1959年,西藏出现叛乱,达赖出逃, 随之而来的是中印边境相继发生流血的“郎久事件”“空喀山事件”。中印关系出现逆转。到1962年底, 两国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双边关系从此跌入谷底。而对于夹在中间的巴基斯坦深知,长期与两个相邻大国同时为敌,并非良策。于是巴基斯坦开始“两面下注”,既向中方屡屡抛出橄榄枝,又向印度提议“印巴联防”。

在1960年、1961年,巴方两次主动“示好”中国,愿意进行边界谈判,中方都反应冷淡,直到1962年2月才正式同意与巴基斯坦商谈一项临时性的边界协定。中方的冷漠在于在当时,也就是中印关系恶化之初,毛泽东的天平仍然偏向印度,不想与之彻底决裂。1959年,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的敌人是在东方,而不是印度,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 西方又树敌于印度。”

另一方面,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也在看准机会,积极谋求改善与印度的关系。

1959年西藏动乱升级后, 巴基斯坦外长卡迪尔在4月23日放言, 西藏事件证明缔结区域性条约的必要性,令人觉得有可能把印度拉入东南亚组织集团和使它“靠近”巴基斯坦。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则在次日称,一旦印度遭到“外来威胁”,巴基斯坦和印度都应该彼此合作,共同“保卫”这一地区。

然而,印度对此并无兴趣。5月4日, 尼赫鲁总理明确指出:“不管发生什么样的事情,我们不打算与任何国家订立军事同盟,我要非常清楚地说明这点。”

巴基斯坦还试图利用中印矛盾,通过“巴印联防”拉拢印度以使印度在印巴有争议的问题上让步的做法,引起中方的不满。1961年初,中国驻巴使馆认为:“阿尤布为了取得美援,进一步投靠美帝,并密切配合美帝,不惜重大让步,积极拉拢印度,以图达到联防反华的目的;对中国基本态度不友好,害怕中国影响扩大,对中方更多限制。”

中印交恶,还让美英两国看到契机,印度在美国战略中的地位迅速蹿升,除去极力劝说印巴两国捐弃前嫌, 联手对付中国外,美国大幅增加对印度的援助。

1959年12月, 艾森豪威尔访印时正式向尼赫鲁表示, 美国将给予印度一切可能的援助。1960年5月4日, 美印签署协定, 美国同意在今后四年向印出售价值12176亿美元的剩余小麦和大米。印度政府将以印度货币卢比支付这笔货款,而美国政府将把货款的85%,即约10176亿美元作为给予印度的经济“援助”,其中一半是贷款,另一半是赠款。1961年6月,“援印俱乐部”决定向印度提供22亿美元贷款,其中美国在1961-1962财政年度提供712亿美元。

美国援印的初衷虽然是拉拢印度抗衡中国,但却引起盟友巴基斯坦的不满。巴基斯坦抱怨美国重印轻巴,给印度的援助太多,而给盟国巴基斯坦的援助太少。巴基斯坦媒体从1961年1月至6月,密集抨击美国“重印轻巴”政策。

边境谈判: 中巴接近

中国驻巴使馆在1963年1月就认定:“1962年下半年,巴基斯坦的形势,主要是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在中印边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以后,更加明显,巴出现了阿尤布上台以来空前的反印、抗美和要求发展中巴友好关系的高潮。这对我反印斗争,实际上起到了配合作用。”

显然,美国已不再是一个值得完全依靠的盟友,而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交恶又令巴处于腹背受敌的状态,巴基斯坦转而寻求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从1961年3月以来,巴基斯坦官员和报刊基本上未再发表正面攻击中国的评论,要求改善中巴关系的言论渐成气候。

1961年12月16日,在第十六届联大表决恢复中国合法权利的苏联提案时,巴基斯坦投了赞成票。在中国关切的西藏和台湾问题上,巴基斯坦成为美国盟友中唯一公开同情中国的国家。

这为中巴关系正常化开启大门。1962年5月4日,中巴同时发表新闻公报,确认两国进行双边谈判。1962年10月12日,就在中印边界狼烟四起之际,中巴举行了第一次正式边界会谈。11月14日, 巴基斯坦军方向中国驻巴使馆武官通报了印军调动情况,并请求中国援助那加族以便进一步分散印度的兵力。毋庸置疑,中巴边界谈判是巴基斯坦对华关系的一个转折点。

中国驻巴使馆在分析1962年上半年巴基斯坦形势时已经看到阿尤布政府对外关系的新变化。中国使馆认为:(1) 1962年上半年,中巴关系有显著的改善,巴与我谈判边界问题,“其目的在于拉我打印,对美讨价还价”;(2) 帝国主义(美国) )对巴控制努力虽深,但这种势力正在日益削弱;(3)巴、印矛盾是扩张与反扩张的矛盾, 大国欺负小国的矛盾,是不易调和的。基于上述分析,中国驻巴使馆认为:“巴与我搞友好关系,取得对印斗争、对美讨价还价以及对内统治的资本,这是主流。”

中印边界冲突爆发后,美英等国开始对印度大规模的军事援助。在高调宣布向印度赶运12架/C-1300运输机后,美国政府宣布给予印度2510万美元的新贷款。尽管巴基斯坦对此十分恼火,但它仍然没有与美闹崩的决心和打算。

面对美英要求巴印和解的重压以及印度在中印冲突中新败的虚弱地位,巴基斯坦凭借其与中国边界谈判中所获得的新筹码,在美国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哈里曼和英国联邦关系大臣桑迪斯的斡旋下,就克什米尔问题与印度进行谈判。印度做出了明显让步,一改过去不肯与巴基斯坦谈判克什米尔问题的顽固立场。

为进一步给印度施加压力,就在巴印第一轮部长级会谈开始之际,巴基斯坦率先公布中巴已原则达成边界协议的消息。总之,1962年底至1963年初巴基斯坦虽继续两面下注的做法,但此时中国对其外交走向已不再那么担心了。

中国驻巴使馆在1963年1月就认定:“1962年下半年, 巴基斯坦的形势,主要是朝着有利于我的方向发展。在中印边界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以后, 更加明显,巴出现了阿尤布上台以来空前的反印、抗美和要求发展中巴友好关系的高潮。这对我反印斗争,实际上起到了配合作用。”

联手抗印:中巴结成事实同盟

1963年,在巴印谈判举步维艰之时,中巴关系开始迅速升温。1963年1月3日,中国政府贸易代表团访巴成功,不仅签订了贸易协定,而且还同意给巴低息贷款。巴外长布托在1963年2月多次会见中国驻巴大使丁国钰,反复询问丁“对中巴两国根本关系的看法如何?”丁大使向布托保证:“我们对巴友好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是权宜之计,我们两国的关系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今后仍将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1963年3月2日,布托突然现身北京,同中方高调签署了边界协议。

1963年8月,巴基斯坦顶住美英等国的压力与中国签订了《航空运输协定》。同月,中国驻巴大使趁热打铁以周恩来的名义向巴基斯坦提出一个大胆的建议:修建一条从中国新疆到巴基斯坦吉尔吉特的公路,中国可给予巴基斯坦援助。

中巴间的热度升温,遭到美国的反弹。为阻止中巴接近, 美国减少或停止了对巴的部分经济援助。1964-1965年间, 巴美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在“巴基斯坦要么选择美国,要么选择中国。两个朋友,不能都要,要选择一个”的重压之下,中巴关系反倒更上层楼。

1964年,周恩来与阿尤布的密谈中,周恩来表示: “(1)中巴两国友好关系不是权宜之计, 而是出自我们两国的需要;(2)当一方遭到外来侵略和威胁的时候,这种友谊是经得起考验的。”周恩来与阿尤布讨论了中国向巴提供军事援助的可能性。

1965年2月,与巴基斯坦签订了经济技术合作协定,中方给予巴基斯坦贷款6000万美元。同年3月, 阿尤布访华并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与中国领导人达成共识。刘少奇向阿尤布做出了更明确的承诺: “(1)中国不希望巴基斯坦退出《东南亚条约组织》,巴在内部能起到牵制美英的建设性作用;(2)如果印度侵略巴基斯坦,中国将支持巴方,支持的方式到时可听巴方的意见;(3)如果发生世界大战,印度打巴基斯坦,中国就可以抄印度的后路去德里。”中巴针对印度的事实同盟已经确立。

中巴同盟在1965年8月的印巴战争中经历了第一次真正的考验。战争爆发后,阿尤布写信向中国求援,要求中方出兵援助,使印度处于两面夹攻之下。

中国政府在9月7日发表措辞严厉的声明,谴责印度武装进攻巴基斯坦,继而启动了对巴军事援助。9月16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使馆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印度政府必须在9月22日午夜前撤除其在中锡边境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

尽管因为印度满足了通牒的各项要求, 中方没有动武,但中国的武力威慑加速了印巴战争的结束,从而支持了处于危难之中的巴基斯坦。9月20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限令印巴双方在三天内实现停火。9月22日,印巴双方同意于当日停火。布托称联合国安理会9月20日的决议是“中国决议”,因为中国对印最后通牒引起大国的恐慌,迫使他们在联合国采取行动中止印巴战争。(本文节选自《中国-巴基斯坦关系的嬗变:1962-1964》,原载《南亚研究》)
中印、中巴关系互相牵制而已。
利息不影响友谊。当然有友谊更好
不管当年铁不铁 现在我们需要这种铁
这就够了
这世界上本来就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所以兔子想把巴基斯坦的经济也拉一把,光有政治、军事合作显然是不够的。
利息不影响友谊。当然有友谊更好
没有利息友谊就不稳固,当然有利息也未必就有友谊,所以一步一步的来。

归根结底有印度在,中巴关系不会太差的,像好的方向发展是必然的。
命运缔造出了中巴超越种族和信仰,如钢铁一般的关系!
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就是中巴边境的反特故事。
这么看的话,巴比世上大多数国家更有战略眼光,也更有决心
这个NB啊,难怪印度敌视中国,要搞核武。
+++++++++++++++++++++++++++++
。。。。。。9月16日,中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使馆递交最后通牒,要求印度政府必须在9月22日午夜前撤除其在中锡边境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

尽管因为印度满足了通牒的各项要求, 中方没有动武。。。。。。
这个需要先对上眼,对上眼了就成夫妻了。
不是一个爹妈生的,凭什么跟你一开始就亲?想想4V,对比小巴,哪个人品,心知肚明。

heiyo 发表于 2015-4-22 12:49
这么看的话,巴比世上大多数国家更有战略眼光,也更有决心
比越南什么的是要强不少。
国与国之间若想建立长久关系,首先双方得有共同的利益才成。
中国把巴基斯坦经济绑在中国的战车上以后,巴基斯坦跑都跑不掉了。政治、军事、经济都跟中国一条船了,以后关系只会越来越好。
国与国之间只有利益,好比两家人之间相处,哪有什么知心知己,说什么铁哥们,好朋友,估计当事人自己都不相信,唯有利益好处才是王道
很正常,关系是处出来的,从不认识到认识再到铁哥们肯定有过程的
巴铁有原因是因为美国这么个反面代表
任何国家的领导人都不是小孩子,选择的任何政策都是在主观上试图寻求自己国家的最大利益!

影响国家领导人政策选择的,一是战略远见,二是对于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平衡

但利益是外交的骨干,情感是血肉,尤其是在中国价值和文明为基础的外交理念中,从来不会赤裸裸的只讲利益,或者说只讲短期利益!

以这个来看,中巴两国当时的领导人都具有足够优秀的战略远见,都很好的掌握了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平衡,都做出了对各自国家最好的战略选择!

以巴基斯坦而论,89风波的时候,巴可是在承受被美国经济制裁的巨大代价,在联合国公开支持中国的极少数国家之一,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短期利益,但收获了中国的情感,在中国发展良好之后的今天,巴必将收获更好的长期利益

90年代中后期,中国外交学界和舆论界曾经在亲美势力的影响下,出现过放弃中巴友好优先的策略,而主张中印友好优先,如果没有印度在核爆之后公开宣称核爆的对象就是中国,将中国公开确定为战略敌人,恐怕在南亚就会造成巨大的战略损失,这就是当时的中国短期利益至上论(拜金主义)在外交界的影响导致的短视

甚至在75事件的时候,美国操纵伊斯兰国家组织,试图通过伊斯兰世界对于中国的公开谴责声明,也是在巴基斯坦冒着和其它绝大多数伊斯兰国家不愉快的前提下,唯一坚决反对下,才没有通过这个声明。

中巴之间的友好,南亚的地缘政治结构是骨架,是基础(就像周总理说的,中巴两国友好不是权宜之计,是两国各自需要的),而对于长期利益和战略利益的重视,对于短期利益的不短视,是让中巴友好更丰满更牢固的血肉
heiyo 发表于 2015-4-22 12:49
这么看的话,巴比世上大多数国家更有战略眼光,也更有决心
头像超屌,喜欢的非常
关键美国人在对巴基斯坦的问题上,一到关键时刻就拉稀
对巴的经济拉动和文化交流要更快推动起来了,巴家还好因为长期军事压力,世俗化做的比较好,但还是要小心宗教极端主义的动向。另外作为目前穆斯林,特别是什叶派唯一拥核国家,巴家在穆斯林区域的影响力对我国也颇有助力。

亚投行貌似第一笔项目就是巴家,不错不错。
唯一的兄弟,值得信赖!
还得看阿三
各取所需,而且双方都讲信用。
我对小巴唯一遗憾的地方,就是巴铁哪都好,就绿教......
只要有阿三存在,巴铁也一直会存在下去的。
比越南什么的是要强不少。
巴基斯坦不担心中国同化他,而越南还是很怕的。毕竟历史上做过中国的属国。巴基斯坦怕什么,都是冰川,没有资源又不能住人,也不是交通要道。而南海就不一样了。

其实有共同利益的盟友才是可靠的盟友。
各取所需,而且双方都讲信用。
我对小巴唯一遗憾的地方,就是巴铁哪都好,就绿教......
绿教觉得会是个定时炸弹。双方交往的越多,矛盾就会越多。
卧龙电气飞 发表于 2015-4-22 15:41
巴基斯坦不担心中国同化他,而越南还是很怕的。毕竟历史上做过中国的属国。巴基斯坦怕什么,都是冰川,没 ...
有道理。
卧龙电气飞 发表于 2015-4-22 15:41
巴基斯坦不担心中国同化他,而越南还是很怕的。毕竟历史上做过中国的属国。巴基斯坦怕什么,都是冰川,没 ...
翻翻历史书吧,比如“勃律”之类的属国还是有的,尤其是咱“祖上曾经阔过”的几个朝代经略西域的时候。
当然后来关系确实没那么紧密了,不过还是不要小瞧中华文化的同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