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bcrhaitian 造谣加人身攻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3:13:30
http://lt.cjdby.net/thread-1996503-1-1.html



我原帖没有任何地方“要中国伸手”,“那你还要中国伸手?”纯属对我的造谣



无凭无据,攻击我是缅甸人



无凭无据,攻击我拿钱发帖(虽然我主贴已经说了拿钱发帖死一户口本)

http://lt.cjdby.net/thread-1996503-1-1.html

a.JPG (91.74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02:59 上传



我原帖没有任何地方“要中国伸手”,“那你还要中国伸手?”纯属对我的造谣

b.JPG (56.28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02:59 上传



无凭无据,攻击我是缅甸人

c.JPG (57.08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4-14 03:01 上传



无凭无据,攻击我拿钱发帖(虽然我主贴已经说了拿钱发帖死一户口本)

那好,给你贴点资料,科普一下,你看,这才是汉语。


第二人称的非常规使用

“你”一般是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但有时“你”不是用来指听话人,而是泛指任何人。如:

(11)学校的政策是这样:你要是不胜任,你就得走人。

以上是笔者听到的日常对话。这是一位教师对他的一位不做教师的朋友介绍学校的政策,“你”显然不是指听话人,而是泛指任何一位该校的教师。再如:

(12)“干吗呀,值当么?我家算有点地位的了,有的事不也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中国的事不必太认真,我就不在乎,你有本事你厉害,我不理你就完了。”(王朔《人莫予毒》)

此例中说话人在劝听话人不要太认真,其中的“你”显然也是泛指,不是指听话人。

    (13)资本家的这个,你只要不什么他就解雇。(北京话口语材料,取自郭锐老师语料库)

     用第二人称作泛指代词可以强调所谈论的对象,拉近所谈对象与听话人的距离,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使听话人能够保持对所谈对象的兴趣。这也是一种跨语言普遍使用的谈话策略,英语中的you也有这种用法。这一谈话策略也可以由移情因素来作出解释。听话人与说话人的关系在言语交际中是一种最首要最突显的关系,因为二者都在现场,与此相比,说话人与谈论对象的关系则显得不那么直接,因为谈论对象可能不在现场,甚或只是虚拟的。如果说话人用指称听话人的第二人称来指称并不在当下的谈论对象,这就将说话者与谈论对象之间的我-他关系变成了虚拟式的我-你关系,这样说话者与谈论对象的距离就拉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说话者是在移情于谈论对象,只不过这种移情比采用第一人称的移情要弱一些。由于谈论对象被以一种虚拟的方式从言语场外拉到言语场内,因此同在言语场内的听话者与谈论对象的距离也就相应地被拉近了,因此能够更好地关注谈论对象。

有时“你”可以用来指称第一人称,如:

(14)我有时想,算了吧,人家又没得罪你,你干嘛跟人家过不去?(日常谈话)

以上例中“你”指的实际对象是说话人自己,这种用第二人称来指称第一人称的情况往往是出现在谈话者表述自己的考虑和想法时。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是在思想中脱离自身,用一个第三者的态度来反观自身,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与自身实际上分离为两个:一个是实体的自我(被观察、被反思的对象),一个是处于思维中的自我(观察者、思考者)。这样说话人对实体的自己就可以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来指称,由于说话人将实体的自我作为一个外在的观察对象来看待,因此与实体的自我形成了距离,这就表明说话人对作为实体的自我的移情度降低了。

有些情况下,“你”实际上是泛指,只是这个泛指的群体中也包括说话人自己,我们不把这种情况看作“你”指第一人称的例子,仍将其归作“你”指第三人称的例子,如:

(15)她这个人有时比较敏感,你还没说什么,她就不高兴了。(日常谈话)
看到没有,这叫做代词的非话事人用法。亏你还在帖子里说“那些语文不好的”,这算不算群嘲吧?
@bcrhaitian 对“你”的理解
请版主自己判断,这种辩解,是否可以采信。

来来来,给你科普一下:
第二人称的非常规使用

“你”一般是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但有时“你”不是用来指听话人,而是泛指任何人。如:

(11)学校的政策是这样:你要是不胜任,你就得走人。

以上是笔者听到的日常对话。这是一位教师对他的一位不做教师的朋友介绍学校的政策,“你”显然不是指听话人,而是泛指任何一位该校的教师。再如:

(12)“干吗呀,值当么?我家算有点地位的了,有的事不也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得过且过?中国的事不必太认真,我就不在乎,你有本事你厉害,我不理你就完了。”(王朔《人莫予毒》)

此例中说话人在劝听话人不要太认真,其中的“你”显然也是泛指,不是指听话人。

    (13)资本家的这个,你只要不什么他就解雇。(北京话口语材料,取自郭锐老师语料库)

     用第二人称作泛指代词可以强调所谈论的对象,拉近所谈对象与听话人的距离,引起听话人的注意,使听话人能够保持对所谈对象的兴趣。这也是一种跨语言普遍使用的谈话策略,英语中的you也有这种用法。这一谈话策略也可以由移情因素来作出解释。听话人与说话人的关系在言语交际中是一种最首要最突显的关系,因为二者都在现场,与此相比,说话人与谈论对象的关系则显得不那么直接,因为谈论对象可能不在现场,甚或只是虚拟的。如果说话人用指称听话人的第二人称来指称并不在当下的谈论对象,这就将说话者与谈论对象之间的我-他关系变成了虚拟式的我-你关系,这样说话者与谈论对象的距离就拉近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说话者是在移情于谈论对象,只不过这种移情比采用第一人称的移情要弱一些。由于谈论对象被以一种虚拟的方式从言语场外拉到言语场内,因此同在言语场内的听话者与谈论对象的距离也就相应地被拉近了,因此能够更好地关注谈论对象。

有时“你”可以用来指称第一人称,如:

(14)我有时想,算了吧,人家又没得罪你,你干嘛跟人家过不去?(日常谈话)

以上例中“你”指的实际对象是说话人自己,这种用第二人称来指称第一人称的情况往往是出现在谈话者表述自己的考虑和想法时。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是在思想中脱离自身,用一个第三者的态度来反观自身,在这种情况下,说话人与自身实际上分离为两个:一个是实体的自我(被观察、被反思的对象),一个是处于思维中的自我(观察者、思考者)。这样说话人对实体的自己就可以用第二人称代词“你”来指称,由于说话人将实体的自我作为一个外在的观察对象来看待,因此与实体的自我形成了距离,这就表明说话人对作为实体的自我的移情度降低了。

有些情况下,“你”实际上是泛指,只是这个泛指的群体中也包括说话人自己,我们不把这种情况看作“你”指第一人称的例子,仍将其归作“你”指第三人称的例子,如:

(15)她这个人有时比较敏感,你还没说什么,她就不高兴了。(日常谈话)


看得懂不?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至于那个宾馆里发帖,我说你了没有?你这是碰瓷啊。{:soso_e141:}
bcrhaitian 发表于 2015-4-14 03:12
至于那个宾馆里发帖,我说你了没有?你这是碰瓷啊。
请版主判断啊
你慌什么
我先睡觉了
等版主明天明察

明天还要做实验,抓紧时间睡一会儿。
不慌不慌,又没有对你恶言相向,也没有说你就是缅甸人(看上面代词的用法)。相信版主的公正。

资料来源
齐沪扬主编《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397-406页
@onono008 @机车调度 请斑竹及时处理我的举报,谢谢!
你弄了那么多怨气话,也要等人家版主一条一条看完吧?真像个娃娃。
真是没事找事的典范。
至于那什么说你拿钱不拿钱的,不知道你语文跟哪国人学的,我不过是说我没拿钱发帖,所以没必要守着你去,时间到了该睡觉了,到你这里成说你拿钱了。那是不是要说你这才是造谣呢
碰磁不是这么碰的,朋友。
两位打到站务来了。都冷静一下好嘛。

不是多大的事,就是观点之争嘛。各自
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不理智的发言。
河北老乡 发表于 2015-4-14 12:05
两位打到站务来了。都冷静一下好嘛。

不是多大的事,就是观点之争嘛。各自
谢谢版主
我欢迎观点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