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新闻》: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9:10:04
http://news.ifeng.com/a/20150326/43421140_0.shtml

《日本经济新闻》3月26日文章,原题: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关键

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中国一直向世界供应大量工业产品,如今正努力成为领先于世界的“制造强国”。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极限,但同时也显示出自认制造业是国力源泉的执着。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较弱”,提供车载设备和地图信息数据等的民营企业、武汉光庭科技董事长朱敦尧如此感叹。

全球汽车行业如今正竞相研发通过配备摄像头和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为了掌握未来汽车制造的主导权,谷歌和苹果等美国信息化技术(IT)巨头、以及在图像传感器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索尼等其它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加入竞争。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有可能被明显改写。

中国新一代汽车仍是电动汽车唱主角

中国似乎没有跟上这种世界趋势。虽然号称具有占世界4分之1的新车销售规模,但在中国提到新一代汽车,如今仍是纯电动汽车(EV)唱主角。“中国汽车产业为了在世界上生存,必须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朱敦尧董事长自己率先行动,在武汉成立了产学共同研究联盟。

“目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就是明天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持这种观点的是中国大型机器人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截至2014年接近20万台。由于人工费上涨,在制造一线引进机器人的积极性正在提高,到2017年将超过40万台,有望成为世界最大规模。

但是,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日本发那科和瑞士ABB等外资企业控制。这种局面与外资品牌车席卷中国市场的汽车行业如出一辙。“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国内企业在完成发展之前就被卷入了与外资的激烈竞争”(曲道奎总裁)。技术实力较弱的中国企业非常烦恼。

“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显示出对制造业的危机感。

陷入困境的发展模式

中国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向世界供应服装、家电和信息设备。但随着人工费不断上升,这种发展模式也已经陷入困境。此外,外资企业也相继撤出中国。

李克强发布了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的10年计划,提出了积极发展制造业的方针。“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词正如德国倡导的“工业4.0”战略。

当然,中国刚刚迎来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过的“第3次革命”,通过计算机实现工厂的自动化。距离借助网络将已实现自动化的工厂连接起来的“工业4.0”仍然遥远。

但是,中国仍然致力于成为“制造强国”,这或许是源自一种野心,希望以本国生产的国产品牌打入世界市场,而不再是外资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

比任何人都强烈具有这种想法的是中国制造业一线。认为这将以单纯的“梦想”告终的看法过于简单。中国实现这种野心的基础正在逐渐加强。

其一是海外留学归来人数。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时间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留学生总数超过180万人。光庭科技的朱敦尧董事长也曾有1990年代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在海外学到的技术和建立的人脉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产生巨大贡献。

力争利用海外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另一个便是2008年雷曼危机后加速推进的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并购(M&A)。海尔接手了三洋电机的家电部门。浙江吉利将瑞典知名汽车厂商“沃尔沃”收归旗下。三一和光伏电池巨头汉能控股集团也收购了欧美企业。并购领域极其广泛。

各企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并购企业的品牌及海外销路,还有一个中长期构想,就是通过利用海外的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2014年,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为64.8%,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8.2%)。在打算将经济发展引擎由“投资”和“出口”改为“消费”、加紧转变结构的中国,上海的表现十分出色。 

不过,由当地上海海立集团和日立制作所集团联手设立的空调用压缩机合资公司——上海日立电器副总裁李海滨却这样表示,“上海如果光靠金融业、物流业,没有像样的制造业,整个产业链条就是残缺的”。

这反映出了中国经济靠制造业支撑的自信。日本制造业也因为一线对产品制造一直保持热情和执着,因此才能让响当当的“Made In Japan”持续下来。中国是否也能走这条路呢?今后10年将决出胜负的关键。(作者:《日经新闻》记者菅原透)
http://news.ifeng.com/a/20150326/43421140_0.shtml

《日本经济新闻》3月26日文章,原题: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关键

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中国一直向世界供应大量工业产品,如今正努力成为领先于世界的“制造强国”。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极限,但同时也显示出自认制造业是国力源泉的执着。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较弱”,提供车载设备和地图信息数据等的民营企业、武汉光庭科技董事长朱敦尧如此感叹。

全球汽车行业如今正竞相研发通过配备摄像头和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为了掌握未来汽车制造的主导权,谷歌和苹果等美国信息化技术(IT)巨头、以及在图像传感器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索尼等其它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加入竞争。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有可能被明显改写。

中国新一代汽车仍是电动汽车唱主角

中国似乎没有跟上这种世界趋势。虽然号称具有占世界4分之1的新车销售规模,但在中国提到新一代汽车,如今仍是纯电动汽车(EV)唱主角。“中国汽车产业为了在世界上生存,必须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朱敦尧董事长自己率先行动,在武汉成立了产学共同研究联盟。

“目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就是明天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持这种观点的是中国大型机器人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截至2014年接近20万台。由于人工费上涨,在制造一线引进机器人的积极性正在提高,到2017年将超过40万台,有望成为世界最大规模。

但是,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日本发那科和瑞士ABB等外资企业控制。这种局面与外资品牌车席卷中国市场的汽车行业如出一辙。“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国内企业在完成发展之前就被卷入了与外资的激烈竞争”(曲道奎总裁)。技术实力较弱的中国企业非常烦恼。

“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显示出对制造业的危机感。

陷入困境的发展模式

中国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向世界供应服装、家电和信息设备。但随着人工费不断上升,这种发展模式也已经陷入困境。此外,外资企业也相继撤出中国。

李克强发布了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的10年计划,提出了积极发展制造业的方针。“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词正如德国倡导的“工业4.0”战略。

当然,中国刚刚迎来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过的“第3次革命”,通过计算机实现工厂的自动化。距离借助网络将已实现自动化的工厂连接起来的“工业4.0”仍然遥远。

但是,中国仍然致力于成为“制造强国”,这或许是源自一种野心,希望以本国生产的国产品牌打入世界市场,而不再是外资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

比任何人都强烈具有这种想法的是中国制造业一线。认为这将以单纯的“梦想”告终的看法过于简单。中国实现这种野心的基础正在逐渐加强。

其一是海外留学归来人数。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时间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留学生总数超过180万人。光庭科技的朱敦尧董事长也曾有1990年代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在海外学到的技术和建立的人脉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产生巨大贡献。

力争利用海外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另一个便是2008年雷曼危机后加速推进的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并购(M&A)。海尔接手了三洋电机的家电部门。浙江吉利将瑞典知名汽车厂商“沃尔沃”收归旗下。三一和光伏电池巨头汉能控股集团也收购了欧美企业。并购领域极其广泛。

各企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并购企业的品牌及海外销路,还有一个中长期构想,就是通过利用海外的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2014年,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为64.8%,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8.2%)。在打算将经济发展引擎由“投资”和“出口”改为“消费”、加紧转变结构的中国,上海的表现十分出色。 

不过,由当地上海海立集团和日立制作所集团联手设立的空调用压缩机合资公司——上海日立电器副总裁李海滨却这样表示,“上海如果光靠金融业、物流业,没有像样的制造业,整个产业链条就是残缺的”。

这反映出了中国经济靠制造业支撑的自信。日本制造业也因为一线对产品制造一直保持热情和执着,因此才能让响当当的“Made In Japan”持续下来。中国是否也能走这条路呢?今后10年将决出胜负的关键。(作者:《日经新闻》记者菅原透)
http://mil.news.sina.com.cn/2015-03-25/1723825757.html

中企趁欧元贬值在欧洲掀起并购潮 对欧投资增3倍

  随着欧元的贬值和国内经济的放缓,中国企业家瞄准了变得更加便宜的欧洲资产。在过去9个多月,中国企业家在西欧投资已近120亿美元。而最近比较受关注的中国化工集团将控股意大利轮胎公司倍耐力。

  报道称,中国化工集团22日出资71亿欧元收购意大利轮胎制造企业倍耐力集团。这是近期内规模最大的一笔收购。倍耐力集团是全球第五大轮胎生产商,世界一级方程式赛车轮胎供应商。

  根据协议,中国化工将首先出资18亿欧元收购倍耐力最大股东Camfin持有的26.2%的股份。之后,中国化工将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收购剩余的流通股股份。

  根据协议,中国化工将持有全部(流通股+非流通股)65%的股权,成新公司大股东,俄罗斯石油公司和以倍耐力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马可-特龙凯蒂-普罗韦拉为首的意大利财团将持有剩余的35%股权。

  对于拥有雄厚资金和庞大产能的雄心勃勃的卖家来说,倍耐力是非常理想的收购对象。其市值只有71亿欧元(相比之下,中国化工去年的收入接近400亿美元),其品牌影响力可以给这家中国轮胎巨头带来国际声望。这有点像中国吉利公司收购沃尔沃——不仅是为了技术,而且为了国际声誉。

  中国化工收购倍耐力将使倍耐力集团进军中国市场,并让这家意大利集团的工业论坛销量翻一番,从600万升至1200万。这家公司打算把运营和技术基地留在米兰。

  熟悉此事的银行家称,中国搞化工此次收购倍耐力在轮胎业引起了极大震动,将“轮胎行业的普拉达”置于一家廉价生产商的手中,有利于后者积极抢占市场份额。

  法国巴黎银行证券营业部分析师斯图尔特·皮尔逊表示,“这将是行业机构的彻底改变。如果我是米其林、马牌或者固特异,我会非常害怕。”

  该协议将使倍耐力获得中国化工在中国境内得到分销网络。中国化工则可以利用倍耐力的网络进入拉美和美国市场。

  全球并购数据服务商Dealogic提供的信息显示,2014年中国在西欧总投资超过220亿美元,是2013年投资总额的四倍。而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倍耐力是中国在欧洲规模第三大收购。

  就中企在欧洲的收购而言,法国、意大利和荷兰去年是最热门的国家。

  中国的收购热潮覆盖了意大利电网运营商Terna和Snam、涡轮机制造商Ansaldo、豪华游艇制造商Ferretti,中国央行也对意大利蓝筹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投资。此外,银行家透露,中国日上免税店和韩国乐天集团均已出价竞投贝纳通家族的世界免税店。据消息人士透露,麻烦缠身的意大利锡耶纳银行也在吸引中国企业对其收购。去年也有中国企业竞投意大利油服集团Saipem。

  中国企业还出资3亿欧元买下了法国图卢兹机场49.99%的股份。法国度假酒店地中海俱乐部也被中企收入囊中。目前,复星正在与平安保险竞购位于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的18栋大楼,目标价15亿欧元。

  直至2011年之前,中国主要是欧洲投资的主要接受者。不过,另一方面,主权债务危机压低了欧洲资产的价格。一些政府不得不私有化,很多欧洲大企业也丧失了对潜在投资人“挑肥拣瘦”的底气。

  2010年,中国买家将瑞典汽车制造商沃尔沃纳入麾下。后来,标致雪铁龙集团的大部分股份、法国的时尚大牌SonyaRykiel、希腊的PiraeusPort、意大利的披萨品牌PizzaExpress,以及来自英国的时尚界经典Aquascutum,都成了中国投资者的目标。

  欧元贬值及经济恢复迹象,促使中国企业纷纷涌入欧洲市场。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德勒的分析师称,欧元区资产价格低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投资机会”。

  油价下跌提振欧元区经济增长,疲弱欧元促进出口,加之欧洲央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势头良好。

  德勤宣称,欧洲制造业和科技行业最受中国企业青睐。另外,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具有较强吸引力,其发达的中型企业也为投资者提供诱人商机。

  同时欧元区以外的英国也是中国的热门投资市场。截至目前,中国在英国的收购金额达13亿。伦敦房地产市场持续吸引中国投资浪潮。

  由于经济放缓,中国公司可能相对不那么基金,不过它们也不大可能甘于人后。海通证券等证券公司已经开始利用股市上涨筹集的资金跟踪海外客户。最近还有迹象显示,对中国个人海外投资的限制有可能会放款,这将会进一步刺激海外投资热。今后将会看到更多的抄底交易。

日经还是比较靠谱的
产业升级按部就班,稳步推进。
工控行业,国家一贯的不重视,这个要等国家扶持的,国家不重视只能像汽车行业一样,钱全让外国人赚走了
倭媒这是要闹哪样?
一个能够独立作出4代机的国家,你说它制造业不强,这不是说胡话呢嘛
日落西山红霞飞
毫无疑问,日本人被洗脑了。


去年国内搞过一场自动驾驶的比赛,北交大与比亚迪联手夺得头名。比亚迪的汽车电子在国内排弟一应该没什么问题

去年国内搞过一场自动驾驶的比赛,北交大与比亚迪联手夺得头名。比亚迪的汽车电子在国内排弟一应该没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