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中国正从“世界工厂”向“制造强国”转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3 19:44:44
2015年03月26日 09:51
来源:环球网 作者:王欢
《日本经济新闻》3月26日文章,原题: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关键

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中国一直向世界供应大量工业产品,如今正努力成为领先于世界的“制造强国”。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极限,但同时也显示出自认制造业是国力源泉的执着。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较弱”,提供车载设备和地图信息数据等的民营企业、武汉光庭科技董事长朱敦尧如此感叹。

全球汽车行业如今正竞相研发通过配备摄像头和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为了掌握未来汽车制造的主导权,谷歌和苹果等美国信息化技术(IT)巨头、以及在图像传感器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索尼等其它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加入竞争。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有可能被明显改写。

中国新一代汽车仍是电动汽车唱主角

中国似乎没有跟上这种世界趋势。虽然号称具有占世界4分之1的新车销售规模,但在中国提到新一代汽车,如今仍是纯电动汽车(EV)唱主角。“中国汽车产业为了在世界上生存,必须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朱敦尧董事长自己率先行动,在武汉成立了产学共同研究联盟。

“目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就是明天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持这种观点的是中国大型机器人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截至2014年接近20万台。由于人工费上涨,在制造一线引进机器人的积极性正在提高,到2017年将超过40万台,有望成为世界最大规模。

但是,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日本发那科和瑞士ABB等外资企业控制。这种局面与外资品牌车席卷中国市场的汽车行业如出一辙。“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国内企业在完成发展之前就被卷入了与外资的激烈竞争”(曲道奎总裁)。技术实力较弱的中国企业非常烦恼。

“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显示出对制造业的危机感。

陷入困境的发展模式

中国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向世界供应服装、家电和信息设备。但随着人工费不断上升,这种发展模式也已经陷入困境。此外,外资企业也相继撤出中国。

李克强发布了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的10年计划,提出了积极发展制造业的方针。“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词正如德国倡导的“工业4.0”战略。

当然,中国刚刚迎来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过的“第3次革命”,通过计算机实现工厂的自动化。距离借助网络将已实现自动化的工厂连接起来的“工业4.0”仍然遥远。

但是,中国仍然致力于成为“制造强国”,这或许是源自一种野心,希望以本国生产的国产品牌打入世界市场,而不再是外资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

比任何人都强烈具有这种想法的是中国制造业一线。认为这将以单纯的“梦想”告终的看法过于简单。中国实现这种野心的基础正在逐渐加强。

其一是海外留学归来人数。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时间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留学生总数超过180万人。光庭科技的朱敦尧董事长也曾有1990年代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在海外学到的技术和建立的人脉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产生巨大贡献。

力争利用海外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另一个便是2008年雷曼危机后加速推进的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并购(M&A)。海尔接手了三洋电机的家电部门。浙江吉利将瑞典知名汽车厂商“沃尔沃”收归旗下。三一和光伏电池巨头汉能控股集团也收购了欧美企业。并购领域极其广泛。

各企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并购企业的品牌及海外销路,还有一个中长期构想,就是通过利用海外的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2014年,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为64.8%,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8.2%)。在打算将经济发展引擎由“投资”和“出口”改为“消费”、加紧转变结构的中国,上海的表现十分出色。 

不过,由当地上海海立集团和日立制作所集团联手设立的空调用压缩机合资公司——上海日立电器副总裁李海滨却这样表示,“上海如果光靠金融业、物流业,没有像样的制造业,整个产业链条就是残缺的”。

这反映出了中国经济靠制造业支撑的自信。日本制造业也因为一线对产品制造一直保持热情和执着,因此才能让响当当的“Made In Japan”持续下来。中国是否也能走这条路呢?今后10年将决出胜负的关键。(作者:《日经新闻》记者菅原透)
http://news.ifeng.com/a/20150326/43421140_0.shtml2015年03月26日 09:51
来源:环球网 作者:王欢
《日本经济新闻》3月26日文章,原题:从制造大国到强国的关键

作为“世界工厂”和“制造大国”,中国一直向世界供应大量工业产品,如今正努力成为领先于世界的“制造强国”。基于廉价劳动力的发展模式已经面临极限,但同时也显示出自认制造业是国力源泉的执着。

“中国汽车电子技术较弱”,提供车载设备和地图信息数据等的民营企业、武汉光庭科技董事长朱敦尧如此感叹。

全球汽车行业如今正竞相研发通过配备摄像头和雷达来实现自动驾驶的技术。为了掌握未来汽车制造的主导权,谷歌和苹果等美国信息化技术(IT)巨头、以及在图像传感器技术领域具有优势的索尼等其它行业的企业也纷纷加入竞争。汽车产业的竞争版图有可能被明显改写。

中国新一代汽车仍是电动汽车唱主角

中国似乎没有跟上这种世界趋势。虽然号称具有占世界4分之1的新车销售规模,但在中国提到新一代汽车,如今仍是纯电动汽车(EV)唱主角。“中国汽车产业为了在世界上生存,必须开发自动驾驶技术”,朱敦尧董事长自己率先行动,在武汉成立了产学共同研究联盟。

“目前的中国汽车产业就是明天的中国机器人产业”,持这种观点的是中国大型机器人企业、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截至2014年接近20万台。由于人工费上涨,在制造一线引进机器人的积极性正在提高,到2017年将超过40万台,有望成为世界最大规模。

但是,这个巨大市场的大部分份额被日本发那科和瑞士ABB等外资企业控制。这种局面与外资品牌车席卷中国市场的汽车行业如出一辙。“在中国机器人市场,国内企业在完成发展之前就被卷入了与外资的激烈竞争”(曲道奎总裁)。技术实力较弱的中国企业非常烦恼。

“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上也显示出对制造业的危机感。

陷入困境的发展模式

中国一直以廉价劳动力为武器,向世界供应服装、家电和信息设备。但随着人工费不断上升,这种发展模式也已经陷入困境。此外,外资企业也相继撤出中国。

李克强发布了被称为“中国制造2025”的10年计划,提出了积极发展制造业的方针。“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词正如德国倡导的“工业4.0”战略。

当然,中国刚刚迎来发达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经历过的“第3次革命”,通过计算机实现工厂的自动化。距离借助网络将已实现自动化的工厂连接起来的“工业4.0”仍然遥远。

但是,中国仍然致力于成为“制造强国”,这或许是源自一种野心,希望以本国生产的国产品牌打入世界市场,而不再是外资品牌的“中国制造”产品。

比任何人都强烈具有这种想法的是中国制造业一线。认为这将以单纯的“梦想”告终的看法过于简单。中国实现这种野心的基础正在逐渐加强。

其一是海外留学归来人数。自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时间里从海外留学归来的留学生总数超过180万人。光庭科技的朱敦尧董事长也曾有1990年代在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经历。在海外学到的技术和建立的人脉将对中国制造业的升级产生巨大贡献。

力争利用海外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另一个便是2008年雷曼危机后加速推进的中国制造业的海外并购(M&A)。海尔接手了三洋电机的家电部门。浙江吉利将瑞典知名汽车厂商“沃尔沃”收归旗下。三一和光伏电池巨头汉能控股集团也收购了欧美企业。并购领域极其广泛。

各企业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并购企业的品牌及海外销路,还有一个中长期构想,就是通过利用海外的研究人才,提高技术实力。


2014年,上海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为64.8%,大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8.2%)。在打算将经济发展引擎由“投资”和“出口”改为“消费”、加紧转变结构的中国,上海的表现十分出色。 

不过,由当地上海海立集团和日立制作所集团联手设立的空调用压缩机合资公司——上海日立电器副总裁李海滨却这样表示,“上海如果光靠金融业、物流业,没有像样的制造业,整个产业链条就是残缺的”。

这反映出了中国经济靠制造业支撑的自信。日本制造业也因为一线对产品制造一直保持热情和执着,因此才能让响当当的“Made In Japan”持续下来。中国是否也能走这条路呢?今后10年将决出胜负的关键。(作者:《日经新闻》记者菅原透)
http://news.ifeng.com/a/20150326/43421140_0.shtml
升级转型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