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野战军,英雄排座次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17:21:49
作者:亡日灭美
                  
一:6纵(12军)
中野的部队可以说是各个都不错,要想挑第一还真不容易,但我还是选择了6纵(12军)。从历史看,6纵底子是红25军75师一部,其中的16旅46团是红军团,但是属于杂牌红军团,比起1、3、4纵是差远了,1纵拥有模范红5团和红12团,3纵拥有百将团和朱德警卫团,4纵拥有红93师,都是老牌红军部队。可以说中野四大主力属6纵资历最浅,所以46年巨野战役前王近山才会说“其他都是主力,我们6纵最年轻,让我们去牺牲拼消耗”的话。但是谁知道6纵竟然一步一步的打成了主力,战斗力(起码是勇猛)居中野之冠。须知解放军的五个6纵除68军不是很厉害外其他四个都不是善鸟,基本都以勇猛善战著称,虽然纵队番号都是6纵,都比较靠后,但12军又和6军、24军和43军不同。其他三个军番号靠后却不代表部队年轻。6军纵队番号靠后可两个主力旅却都是老部队甚至是陕甘宁资格最老的部队,所以番号靠后(乍看挺矛盾,因为除6纵外其他纵队都是贺龙在山西编好才派过黄河的),战斗力却很强。24军纵队番号靠后是因为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合编造成的,而且2旅和6师又合编,改成6纵也方便,战斗力可不是第六,而是老虎军,连对整74师这种部队都敢记仇。43军则更可怕,底子最老无人能比,排6纵是因为辽东早早就把3、4纵番号给占了,林总那会又不象后来不介意5纵这个番号,再加上7旅单独抽出来和7师合编,战斗力可是牛的不行。

12军就不一样了,是实实在在的最新的部队,本应该当小弟弟的部队。可就是这样的新部队却硬是凭一股猛劲成为“中野常胜军”(这可不是我封的),这就不简单了。6纵究竟是如何由新部队变成中野第一号虎军(起码我认为是)的,我认为就在于那种精神,勇猛往前不怕死的精神。6纵的这种精神我最佩服,全纵队上起司令员王近山王疯子,下到普通战士,口头禅都是“烧铺草”,全纵队一到打仗就嗷嗷的,有股疯劲,而到了战场上这种疯劲却是敌人最畏惧的,以至于连南京国防部都承认6纵为“匪之主力纵队”。之所以选6纵第一就在于这种精神,当然解放军都有这种精神,不然不可能能一弱胜强,连霉菌都害怕,但各野战军都有自己的代表,也就是表现最明显的部队,如1军,20军、27军、38军和43军等,中野表现最明显的就是12军,老6纵。选6纵第一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中野最关键的一仗是6纵打出来的。哪一仗?47年跃进大别山的强渡汝河。若不是6纵18旅(旅长就是百战将星之一的肖永银少将)在敌人已经占领河对岸渡口的情况下从吴绍周的85师手中硬是又重新夺下这个大雷岗渡口,16旅(旅长就是后来的27军军长尤太忠少将,许世友的铁杆,他倒是与王牌军有缘)又拼命掩护了侧翼,中野12万大军将全军覆没,起码野战军司令部包括刘邓要被端掉,跃进大别山将成为笑话,32年后的改革开放就更不可能了。当时这两个旅都不满员啊,各少一个团,而且还是疲惫之军,居然能强渡一条河并从敌人手里抢回桥头堡还撵了敌人20里远,连旅长都亲自带头拼刺刀(华野战斗激烈超过中野,师长也牺牲不少,但是师长亲自要拼刺刀的场面还没有过),真是当之无愧的勇者!可以说,没有6纵打好这一仗,就没有整个中野。所以当时刘伯承司令员才会将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送给6纵:狭路相逢勇者胜!6纵的闪光点当然不止这些,从首战兰封告捷缴获坦克11辆开始,继克杞县,接着参加定陶战役,主攻大杨湖,全歼守敌第59团,为取得战役全胜奠定基础。后参加巨野、鄄南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出现了闻名全军刘帅评价国军一个师也不换的战斗英雄王克勤,第52团第1连班长王克勤,作战勇敢,创造性地发挥了战斗互助作用,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守住了阵地,成为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12月以《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为题发表社论,在全军推广王克勤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的带兵经验。1947年1月,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第六纵队执行群众路线和古田会议精神的成就》、《向六纵学习》两篇社论。一个纵队连着如此宣传,全军唯一吧?以及后来的滑县战役,豫北战役(连王近山都差点挂了可见6纵多拼命),定陶战役,血战六营集、羊山集的战斗,可谓出色表现(可惜王克勤就是当时牺牲的),在后来的襄樊战役中6纵更是独当一面,可见刘邓的信任。淮海战役作为南线核心在阻止黄维突围(尤其是110师起义那次)是立了头功的,何况后来还吃掉了18军最有名的老虎团和威武团(和华野一起),虽然最后歼敌人数不是最多的,也足以称赞。

这里有个疑问,电影《大决战》上110师起义前夜去指挥部见刘邓的纵队领导人究竟是哪个,从台词看不是王近山,也不象,估计也不是肖永银,难道是政委杜义德?49年改编成12军,号称“中野常胜军”,在整个中野都是狂的不得了的角色,威风八面的不仅盖过了太行老大哥11军,连王牌13军比之也要稍逊风骚。这样一支部队相信排第一是没说的。建国后,12军撤消36师番号,调入中野虎师31师,上朝鲜又热闹了一翻,在上甘岭让霉菌闻风丧胆。可惜15军会抢功,秦基伟会赖帐,用12军的部队给自己写功劳簿,否则说不定今天还有个空降12军呢!回国后,12军归属南京军区,先是驻扎金华,后来又调苏北淮阴,再调安徽蚌埠,一个军区内几次换防区倒也少见。最后与济南军区68军闹矛盾闹的替南京军区争了口气,不仅把68军赶出了防区自己占了下来,还把原来归济南军区的徐连地区给重新划归南京军区管辖,从南京军区看,12军可是功劳不小啊,难怪许世友喜欢这个部队。69年重排番号,31师改称36师,逐渐成为12军头号主力师。这里我要多句嘴。就是老12军的三个师究竟哪个是第一主力师是中野乃至全军最难分的。刘邓曾经有份报告对中野各部队有介绍,其中说16旅有个红军团,战斗力最强。我个人斗胆推翻这个结论,原因是从那份报告中刘邓太看中红军团。如在他们看来1纵1旅和2旅是最强的,可实际上20旅却是该纵最能打的部队,表现远好于1旅和2旅,尤其2旅,失误不断,在浍河阻击黄维时因为失误连红12团都差点全军覆没。所以刘邓的报告不能完全作为判断的凭证。17旅,倒有个襄阳团,可我最看不好的也是这个旅,因为除了襄阳主攻外17旅在整个12军战史都没有什么闪光之处,而襄阳之战除了绕山攻城在战术上值得称道外本身并没有什么难度,康泽当时靠的都是什么部队啊。当时6纵担心白崇僖增援把最强的部队用来阻援了。后来裁军时王近山与其说是想保留35师不如说是想保留103团这个12军唯一荣誉团。我还是最喜欢18旅,因为从6纵成军开始18旅基本上各战都是6纵的主攻旅,无论在内线作战还是外线挺进(这可不是平常行军可以主力居中,挺进大别山的紧急性决定开路的必然是第一主力,就象长征时的红4团,否则换个菜旅汝河就全军完蛋了),可以说6纵的战史18旅谱写了大半。许多人反对的意见莫过于后来36师最先撤消番号,我觉得当初可能是这么回事:34师有红军团,不能撤,而且可能刘邓印象也不错,35师有个荣誉团,撤了也说不过去,而36师老师长那时又已经高升副军长,无论从平衡角度还是做姿态,肖都会同意撤消36师的,何况36师的主力团106团还保留下来与34师102团对调了呢。所以我认为12军的头号主力师应该是老36师,当然后来则是新36师。85年裁军12军作为中野常胜军,邓主席的老部队当然不会波及,但是不幸的是老对手20军走了,又来个更横的1军,虽然战功一般却是西野独苗,不然12军肯定稳居南京军区头把交椅的。85年改编为集团军,调入原60军大名鼎鼎的“临汾旅”179师(也是南京军区有名的甲种师,对外表演部队),成为5师两旅制,比1军也“瘦”不到那里去,可不几年,179师缩编为名副其实的“临汾旅”,35师改编为江苏省预备役步兵35师,34师也缩编为旅,只有36师还风光依旧,并且由于调入原100团(就是发明大比武的那个12军唯一嫡系红军团),使36师成为全军唯一的一师三个红军团(原来保持了几十年记录的11师正好同时给喀嚓了一个红军团,巧合的很),又有个快速反应的传说,使的36师一下子名气直追天下第一师,而且36师也确实有地理位置之便,每年全师都要拉到海边锻炼身体练游泳,俨然对台第二师的味道。结果离台湾太远,台湾人还没什么感觉,附近的鬼子倒吓的半死,把吹上天的第7装假师一个劲西调,估计就是给36师吓的,没看到小犬蠢一狼至今脑袋上的狼毛还竖着落不下来吗?可惜36师一师三红军团的记录才保持五年,去年就缩编为旅了,一下子一个红军团都没有了,真不知道军委怎么想的,一家伙就喀嚓了三个红军团,还都是大名鼎鼎的大牌红军团,真是晕头了(11师又该心中窃喜了)!今天的12军是典型的轻型军,只是不知道装甲2师是否也缩编了,不然就怪异了。从人事看,12军也是名将辈出啊。第一任司令员就不说了,第二任是全军大名鼎鼎的王疯子,连毛泽东都说他疯的有水平,搞的全军都跟着疯,一下子就疯成了王牌军(是否该建议全国所有精神病人都集中起来搞一支特殊的军队专对付鬼子?),可惜最后疯子难过美人关,白白抛弃了大好前途。下面三个师长也很争气:34师师长的尤太忠后来是27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35师师长李德生后来是12军军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36师师长肖永银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协助许世友掌握南京军区大权达数十年,让丁盛硬是做个光杆司令没脾气。总的看,12军是忠军,所以12军出身的将领也基本都是对人民对党忠心耿耿的。12军历经百战,靠一股疯劲保存至今,不愧为“中野常胜军”!

二:4纵(13军,14军)
许多朋友对我把12军排中野第一非常的不满,因为他们认为排第一的应是13军(除此之外我还没遇到有提名第二个军的)。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我的个人见解。12军我欣赏的理由前面已经说了,为什么我不选13军呢?原因只有一个:我觉得13军的辉煌更多的可以说是陈庚将军个人的辉煌,可以说整个13军都被陈庚将军的光环笼罩了,以至于13军军史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硬仗恶仗或者体现部队特点的东西(相对其他部队而言的),所有的仗打的都好象很轻松,敌人仿佛在陈大将的谈笑中就灰飞烟灭了,整个13军战史简直就是陈庚大将的个人英雄史(这可不象华野和东野,粟林的指挥天才是公认的,可两大野战军的战斗力也是公认的)。当然无可否认的是4纵在双堆集最后歼灭12兵团的战斗表现的是比6纵强(前面没的比,各有各的亮点),可因为南线是黄维可能趁总攻时突围的方向,而且南线部队前面在黄维突围战中伤亡很大,所以当时野司的布置是由东集团的4、9纵先对敌人发动总攻,到核心阵地时再将重心转到南线南线接着总攻。可谁知道12兵团基本东集团一捶就不行了,何况南线又还有华野7纵(在华野不行可战斗力总的来说还是比残破的中野6纵强的),中野6纵的战果怎么可能很强呢,就象洛阳战役中野4纵一样也抢不过华野3纵一样,而且不管怎么说12兵团最强的老虎团和威武团都是6纵和华野一起吃掉的,足以抵消4纵歼敌数字上的优势了吧。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部队不能单纯的看战果的,还要客观分析实际情况。四野公认战斗力最强可战果却不是最多的,华野4纵淮海歼敌最多,可大家还是认为不如9纵能打。所以我觉得中野4纵应该排第二。中野4纵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

具体说来就这么几点:一、出了个大将司令员,这个全军只有两个,可许光达除了留过学外其他都不能和陈庚比的。陈赓是解放军中传奇色彩最重的将领,早期就在“黄埔三杰”位居第二,救过一个后来恨不能活捉的人的命,早期在上海搞特科扮什么象什么,还是有名的万金油,除了林彪外没听说谁不喜欢他(网上有人说刘帅不喜欢他,不知道有证据没),还是有名的搞笑专家(这个像我,呵呵),后来又办了个今天在中国仍然遍地是踪影却又好象那里也不存在的意义深远的哈军工。所有这一切都是别人基本没有的。这么个活宝就足足直接领导13军及其前身长达十几年。

二、编制最大,别的解放军纵队都基本是三师(旅)制,有的还可怜巴巴的只有两个,可4纵好,先是强占了个13旅的番号(反正没有5纵,不怕有人不乐意),后来又把原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60军)的主力22旅给强要来不还了,害的60军长期只有两个旅,最后整编后最前面的178师居然是最垃圾的一个师。4纵编制高峰期达到5个旅四万多人,真是不仅是解放军中最大的纵队,而且大的离谱,一个顶俩!

三、4纵和别的纵队不一样49年基本都只整编为一个军,4纵是给拆成了两个军(19军虽然是4纵12旅为主干组成的,4纵其实是一个纵队3个军的,是全军唯一,但19军49年后一直归西北军区指挥,所以我就放一野了),即13军和14军,足以让其他纵队羡慕要死了。这也就罢了,让其他纵队最羡慕的是4纵这两个军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是公认的王牌军,威慑阿三不敢轻举妄动;一个是有名的“丛林猛虎”,收拾老司令的学生毫不手软,打的他们屁股啪啪响直叫娘。从历史看,4纵应该有至少两个红军团才对,当年的386旅771和772团哪个不是能征善战之师,可后来硬被眼红的老彭强撬一个去,而且还不珍惜,建国初就喀嚓了。害的4纵只剩下772团一个宝贝了,自然倍加珍惜。772团(俗称老二团)也不愧是大牌红军团,绝对争气,到解放战争时也不过番号改称28团,却将整个4纵的架子撑了起来,战斗力一直是4纵第一,以至于洛阳城从华野身上找脸面从上到下都想起这个团。这个团现在也是13集团军乃至整个成都军区唯一的红军团,痛心的是却不再被珍惜。

现在再看看4纵解放战争中的表现。4纵(13军)的闪光点全在50年前,先是上党搞掉史泽波,让阉军从此不敢打太岳纵队的主意,转而一心一意的对徐帅的那点部队下手(谁知道还是打不过,谁让他们是全中国最垃圾的军队呢)。再是独立歼灭“天下第一旅”,号称胡军的第一王牌,刚开打就被轻松吃掉,不知道是4纵牛还是胡军太垃圾,反正心疼的胡宗南这个陈大将一期同窗宁愿用未婚老婆换,如果可以的话。47年全军8万多人强渡黄河,逼近潼关,又吓得胡草包一身冷汗,这才发现原来4纵魅力比西野大多了,吸引的胡军纷纷回关中。接着免费带着整三师李铁军武装旅游豫西山区后才歼灭,人道待遇到极点,连国际人权组织都不得不佩服。再后来强攻洛阳,生擒邱行湘,只是有点小丢人,洛阳营没争到手,不过华野确实船坚炮利,主攻的又是全军闻名的攻坚老虎,所以也不怪4纵,只能怪邱小虎(碰上华野3纵这个真正老虎,邱行湘敢不改叫小虎吗)不该在4纵方向设防。作为补偿,淮海大战4纵可捡了个大便宜,同野战军的主力都实力大减,1纵阻击黄维就损失惨重,2纵本来实力就不行,又被调去打阻击了,3纵刚攻打过宿县,疲惫的很,还一直负责次要方向,6纵光阻击黄维的四个师突围就使出了吃奶的劲,力量耗差不多了,结果老天要把立头功的机会让给4纵真是拦都拦不住。一个总攻下来斩获惊人。(怪了,淮海战役两大野战军歼敌最多的都是4纵,看来不愧是“4”纵啊,真是国军名副其实的死神啊)

49年,4纵整编为13军和14军,同归4兵团,其中13军主力是原来的10旅和13旅,14军主力是原来的11旅和22旅,陈庚倒是很会平衡战斗力啊。渡江后解放两广,云南,两军功劳多的简直没法数,不爽的就是老蒋一人而已。建国后,13军和14军基本都原地踏步驻地只在西南范围内做过小范围的调整,也都没入朝作战,不用说和当时越南一直在被法军和霉菌大爽有关。13军先是驻防云南,后来54军北调后移防四川,一直到现在就没动过。新时期作为刘邓大军的主力,13军自然沾光多多,85年同军区的50军撤消后主力149师(师长就是前段时间炒的很热的王西欣,据说现已任13集团军参谋长)转归13军,同时39师改编为13集团军装甲旅。1996年38师改编为武警机动师。现在13军就剩两个步兵师,即37师和149师。奇怪的是拥有红军团的37师现在地位远不如外来户149师,虽然149师在对印和对越战争都表现出色。149师不仅在13军,就是在整个成都军区都是最受重视的第一主力师,据说《突出重围》中的A师原型就是149师,而C师原型就是38师,幸亏不是37师,不过就这样37师也一定很郁闷了,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不知道陈庚大将在九泉之下会不会和杨勇上将打嘴仗!14军,原本在4兵团的老二,从进云南后至今五十多年就没挪过窝(指省内),在全军是很少见的,我算算也就还有个31军也是这样。本来14军是默默无闻的,能在建国初期的裁军潮中保留我觉得应该谢谢法军的。但是谁知道14军一叫就惊人,和平数十年后却还能把老首长的学生揍的哭爹喊娘,一下子博得了“丛林猛虎”的美名,吓的安南人听到14军就小便失禁,同时也在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今天14军的头号主力师还是当年的11旅,即40师,这点比兄弟13军强。另外一个师就是原17军49师,后来的11军31师(新),这个师在越南前线也打的很好,所以盖过了原来的22旅41师被保留了下来,而41师却可怜巴巴的成了武警。从人事看,14军的军长廖锡龙在主政成都军区若干年后总算傲到了军委,可见14军的人气还不错。最近的裁军13军没听说有什么事,14军的炮兵师缩编为旅了,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动静不,大家翘首等着看吧。

三:3纵(11军)
最近在舰船上看见友人把11军评价为杂牌军,真不知道这个家伙怎么想的,11军要是杂牌军那中野大部分部队就是杂牌中的杂牌了。怎么看,11军都是中野主力军啊。从领导人看,3纵司令陈锡联绝对是大名鼎鼎的虎将,人称“军中赵子龙”(谁能说说这个外号怎么来的,我不知道,据说他年轻时很帅?),一个37年的团长能变成后来的385旅旅长,解放战争主力纵队的司令,官拜上将,绝对是打出来的,别忘了这可不是老毛嫡系115师。从阳明堡开始,陈锡联一战成名,从此不可收拾,战功彪炳,建国后长期为老毛信任,作为四方面军的将领,能盖过大部分一方面军出身的,老实说,除许世友和他我还没发现第三个。67年武汉军区司令要是他,所谓兵变绝对吹不出来。后来长期掌握北京军区军权直到老毛逝世,可见“龙恩浩荡”了!从部队历史看,3纵和6纵一样是太行山走出来的,是6纵的老大哥,而且老部队就是385旅的精华都在这个部队。385旅的两个老团,769团和770团,当年是许世友、王建安带出来的四方面军第一主力(我觉得4军是四方面军最能打的部队,超过李先念的31军即386旅)红4军的10师和12师,可惜的是张才千任团长的770团长期留守陕甘宁,最后白白糟蹋在中原突围中,是八路军最老的14个团中唯一没有留下任何余脉的部队,要是在太行就将又是一个王牌军啊,真令人扼腕叹息!而385旅的独苗769团则不愧主力的声誉,“百将团”的名气,成为3纵乃至整个中野最能打的团(我个人感觉31师强过37师,769团强过772团,当然抗战时772团战绩确实多),这是3纵的第一个红军团。3纵第二个红军团是八路军总部白送的,人称“朱德警卫团”,名气也不比“百将团”低多少。这两个团就撑起了3纵的架子,尤其两个红军团所在的7旅,被刘邓称为“战斗力极强”,我认为两大红军团所在的7旅应该是中野战斗力最强的旅,后来上甘岭证明31师的战斗力确实极强。从战史看,和4纵长期在豫西晋南独当一面不同,3纵则和6纵一样参加了刘邓大军的几乎全部战役,战功显赫,被誉为“老虎纵队“。在3纵战史上最有名的是三个战役,也是刘邓大军相当关键的三个战役。第一个是喋血羊山,在羊山集为了消灭国军战斗力相当强的整编66师,3纵将士和2纵一起前仆后继,伤亡惨重但是却最终吃掉了这个硬骨头,从而延缓了全军在鲁西南的困难局面。

第二个战役是在大别山的高山铺战役,3纵全歼国军整5*师(不记得了,呵呵),从而成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转折点,极大鼓舞了全军的士气,给当时实际已经陷入困境的全军以希望。同时也吓的老白慌手慌脚的向老蒋要兵要将(最终大别山国军达到33个旅,3纵该居首功,虽然这个首功让3纵弟兄很不爽,呵呵),使国军将士能更多的到大别山进行战时旅游,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3纵打的最关键也是最漂亮一仗是抢占宿县。宿县是津浦路的重要枢纽,城高兵多,可3纵在9纵配合下一夜就喀嚓搞定了,从而实现了淮海战役中的关门打狗,可谓意义深远,否则华野不可能最终能吃掉老杜三个兵团的几乎全部。要是当时3纵战斗力不行,打宿县就拖不决大家想象一下会如何,历史将改写。3纵的这个温柔一枪还吓的刚过宿县和快到宿县的16兵团和12兵团一个护着屁股一个捂着头的狂叫“侥幸”,延长了一两个月生命。可见3纵是随着刘邓的脚步指哪儿打哪儿,素来在关键时刻被作为主力来使用,一直到淮海战役最后双堆集生擒黄维。49年3纵改编为11军,与兄弟12军一起追着四川的国军屁股一路猛踹,一直挺进大西南,最后解放重庆,作为西南第一重镇的重庆入城式是11军搞的,可见11军在刘邓心中的地位了(同年41军在北平、6军在西安、43军在广州、60军在成都还搞过大规模的入城式,都是各自的主力啊,上海南京好象没有)。建国后,11军番号很快撤消(我觉得可惜),但三个师都保留下来了,主力31师编入亲兄弟12军,后来入朝为15军的功劳簿重重的写了一笔,同时也让霉菌狠狠龇牙咧嘴了一番,回国后 69年改番号为36师,至今在12军内,现为12集团军36旅(可惜了两个红军团,呜呜)。32师调归堂兄弟16军,也参加了朝战,69年该称48师,98年缩编为旅,在这次裁军前也还在16集团军编制内,不知道现在如何。33师调归陌生人26军,69年改称76师,现为山东省预备役步兵76师。后来11军于69年重建,属于昆明军区,将原来的17军49师拿来作为31师,又重建了32师和33师。可惜新11军还是没挺过85年。85年裁军后,新31师归14集团军,现还在,32师现为云南省预备役步兵32师,33师撤消。从人事看,我觉得严格说老廖应该算11军的人,所以部队虽然不在了,人还在啊,而且官还不小呢,算是对英雄11军的安慰吧,哈哈!

四:1纵(16军、18军)
一般各野战军1纵都是老部队,甚至基本是第一,起码也是前三,中野不行,怪异啊,可能1、2、3、4各纵队都基本是同时建立的,称“第一纵队”并不代表最老最强吧!1纵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头头是杨得志上将,本来1纵按中央的意思是要挺进东北的,可后来不去了,不去就不去吧,到河北部队回来了,可头头给老聂扣下了,刘邓无奈,只能对这种挖人方式(哪里是挖,压根就是明抢,今天的NBA和各国足球俱乐部可以效仿,呵呵)表示默默愤慨!最有意思的因为和华北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关系,弄的华北很被动,例如华北一兵团始终沿用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番号,所以才会部队不多却能冒出全军唯一的14纵、15纵这样的天文数字(一野绝对只能仰视,偶尔可以梦见,呵呵),东北70万野战军也没这么夸张(林总入关后肯定后悔没把独立师全编成纵队,不然至少可到18纵,华野也肯定后悔没把鲁纵、勃纵和胶东部队编成数字纵队,不然可以到16纵呢)。而晋察冀野战军则长期不设1纵,让人怎么感觉都好象中野1纵是他们借给中野用的,不知道刘邓心里什么感受,要是我肯定很不爽的。以至于弄的最后堂堂华北野战军1纵(66军)居然是全野战军第N个建立的纵队,而且长期是地方部队(足以让其他几个1纵嘴巴合不拢),在华北只是二流,连前五名(63军,67军,64军,60军,65军)都排不进,这在五大野战军是绝无仅有的。杨得志留下了,刘邓心说看你们穷,人才少,不和你们计较,我们人才多着呢,杨勇上。于是老的晋冀鲁豫1、7纵就合编为中野1纵了(我倒觉得再提拔一个纵队司令还搞两个纵队好,不知道刘邓怎么想的),老聂倒是帮了杨勇的忙,否则5兵团他肯定是副司令。不过杨勇本人我很佩服,从军事素养来说虽然在上将中也就中等偏上,但是光是对蒙哥马利露了一手就值得现在的高级将领们学习。老蒙蒂怎么会得出那个至今让我们解放军和全国人民自豪的结论的(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作战,这是军事禁条),除了观看了当时解放军大比武的成果外,杨勇上将的枪法也是另一半原因啊,试问现在那些大腹便便的高级将领们还有几个行?这个与军事素养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代表了一支军队的精神面貌,试问连五六十岁的高级军官都能做到的惊人成绩有什么理由怀疑二十岁的普通士兵做不到呢!(我姨夫那个老四野做高干几十年身上却始终保持军人风范,而且非常正直,很象“石光荣”,80年代时就连警卫员从军区拿个普通窗帘给他家安上都被臭骂一顿还了回去,可这样的人却被命令提前离休,最后郁郁而终,他要是文化再高一点,人不那么直,现在就不好说了。现在的军队,哼哼,人事方面我是不太信任)

而且从文革看,杨勇上将也是比较正直的,当初向另一个上将开炮三杨可是主力啊,呵呵!1、7纵两军一合并不大紧,也大的吓人,虽然3旅和21旅都打散并入其他旅了,还是达到4个旅,即使不如4纵夸张,也不简单了,和其他纵队比起来一样巨无霸。而且这么一来没有任何红军底子的7纵一下子冒出两个红军团来,而且都是大牌,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是苏区就大名鼎鼎的“模范红5团”,战斗力很棒,以至于湘江一战湘军唯一没有一个一个检验尸体的(俘虏活的有赏)就是红5团的阵地,因为他们不认为经过那么激烈的战斗后(连团政委都牺牲了,不然也是一个上将)还能有活人剩下来,连红4团都没享受这种“待遇”,当时番号1旅1团。另外一个是老彭的老部下,红3军团战斗力最强的红4师的12团。大名鼎鼎的红3军团第一师的战斗力有多强介绍一下其他两个团就可以看出来。红4师三个团各个不孬种,红10团就是今天整个解放军中最狂的38军334团,红11团是华野3纵的第一主力团8师23团,整个攻坚老虎的架子就是23团给扛起来的,王麓水,王吉文都是这个团出来的,一个23团(前身只是686团2营而已)就弄的陈庚的772团整团都很没面子。可见红12团的战斗力也绝对不差,结果前些年张震去红12团视察时写下“平江起义团”,搞的38军的334团很不爽还没办法。当时的番号是2旅4团。拥有这么两个宝贝的1纵按理战斗力应该不弱的,何况原7纵的20旅也是以打硬仗著称的,19旅旅长吴大明更是刘邓爱将。结果呢,1纵在解放战争中可谓跟随刘邓转战大半个中国,可翻开二野战史,1纵值得我们称道的战役并不多,没留下什么很为史学界称颂的经典战役。可以说有点随大溜,通俗的说,就是仗都打了,可功劳都是别人的。在我的大脑里淮海前还记得的1纵功劳就是鄄城战役创造的一个纵队歼敌1个旅的记录(可能我记忆力不佳还有忘记了,哈),后来就默默无闻一直到淮海浍河阻击12兵团了。而且很讽刺啊,整个解放战争1纵表现最好的不是拥有红军团的1旅和2旅,而是没有红军底子的20旅。20旅为原7纵第一主力,尤其19旅旅长吴大明牺牲后20旅更加突出,以至于中野转出大别山时为坚持大别山1纵干脆丢掉了19旅(谁知道19旅后来下落?并入湖北军区了吗?),但是刚并到1纵时吸引杨勇眼球的显然是红军部队,连刘邓的报告也认为1、2旅比20旅强。可谁知道1纵的仗20旅一仗比一仗好,尤其是阻击黄维,在2旅严重失误的情况下20旅居然能想到坐船顺流而下堵住口子,而且阵地几天岿然不动,12兵团牙都崩掉了几颗还硬是啃不动。一下子打出了20旅的威风,也打出了旅长吴忠的名气,为他后来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最后连老毛都夸奖他“吴忠有忠”。今天149师气的37师要撞山不能说和当初浍河一战没有关系。这个也能算是1纵的漂亮仗了,但是综合看,1纵不如6纵勇,不如4纵巧,还不如3纵狠,所以只能排第四。可以说这是一支英雄中的一般的部队,简单平凡到49年王疯子不服杨勇当正职兵团司令,资历是没得比,一方面军的师政委赶上四方面军的军长了,唯一的理由就是比战功,和6纵的显赫勇猛比起来,1纵显得太平淡了,包括后来到朝鲜,还是没听说16军有什么惊人之举。49年1纵拆成两个军,1旅和2旅组成16军,20旅单独组成18军。这里我要抨击二野和一野一样山头主义严重,典型在各兵团划分上。3兵团显然基本是太行出来的(11军和12军),加上冀南出来的10军。4兵团则是太岳的天下,15军虽是太行子弟兵,但一直在陈庚手下打仗,早同化了。5兵团则典型的冀鲁豫的天下了,3个军全是。4兵团一直是陈庚兵团,有情可原。而5兵团就夸张了,1纵不是军番号排第一的10军而是16军,只是为了迁就老首长带老部队,太夸张了,全军只有二野一家(华北虽然类似,但人家三个兵团是整编前就划好的),真应该向三野学学。渡江后5兵团全在国军屁股后面撵狗,虽然兵团奉命经营贵州,但16军和18军却一直撵到四川,以至于18军从此不归建。建国后,16军撤消48师调入11军32师入朝作战,58年归国后一直驻扎东北至今。值得一提的是16军出了个“花花军长”尹先炳,全军为了女人丢掉前程的军长只有三个,一个是二野兄弟12军军长王近山,另一个就是31军军长周志坚。可他还不如那两个,人家都是中将,而尹却只是个大校。他们三个显然不如45军的那一对军长政委“聪明”,女人照玩,前程不误,因为人家只是包个“二奶”什么的,没休妻,可这三个因为做了“陈世美”就全倒霉了。站在今天的角度当时是处理太重,人家都是自由恋爱,又不是强奸。可看当时的入城后美女多了男同胞们普遍蠢蠢欲动的环境下处理个别人对抵制和延缓那种不良风气是有利的。85年,由于有个外来户68军垫背所以裁军没波及,而且怎么也有两个红军团保驾护航,因为16军战绩在整个沈阳军区是数一数二的,当然是倒着数。16军改编为集团军后又是好运连连。99年47师改编为吉林省预备役步兵47师(红12团139团转归46师),98年48师缩编为旅,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为什么说16军好运连连呢,首先是人事上,这个后面谈。其次,98年裁军沈阳军区要裁掉一个集团军,军区居然在考虑64军和40军选一个而不是16军,64军的红13团前身可是百色起义的红7军啊,老邓嫡系的嫡系,而40军更是东野主力的旋风纵队,战绩远非16军可比,真不知道当时军区怎么想的,我琢磨还是人事的缘故。好,如果98年喀嚓64军还是大家意料之中的话(原因居然是为了保留第一机械化师190师,这个是当时谁也想不到的,都从战绩和部队名气推测会裁64军而已),那么去年裁军前大家一致认为会裁16军保留23军,因为23军的战绩和名气都赶上几个16军了,而且23军也有个有名的老虎红军团,结果16军居然还活着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有军迷的地方都是一地眼镜片(眼镜厂倒大赚了一笔,肯定巴不得裁军),最夸张的是如果不是运输力量不足的话,我们就要拥有和霉菌一样的姐妹空降军了而且我们连番号都连着,比霉菌还强。所以说16军运气好呢,能战胜几轮强大的对手保留下来,除了红军团的面子外,运气是唯二能解释的因素了(不是唯一,还有关系因素)。

裁军后的16军传说编入了23军的69师和67旅,具体如何还不清楚。再看人事,16军这些年人气非常旺,军方16军出身的高级将领一大堆,可惜我都记不住了,就记得两个,一个是南京军区前政委方祖歧上将,另一个就是现在的总政治部主任徐才厚上将。大家想想,能徐主任一上台就裁他的老部队吗?23军就哭粟总怎么现在不健在吧,所有喜欢23军的兄弟们一起哭,包括我。再看看1纵另一分支18军。18军也很运气,因为原定入藏的10军不行,于是好运降落在18军身上,不然不仅18军肯定会在裁军中喀嚓,现在的149师估计也不会存在。但是当时18军将士可不会觉得这是好事,因为西藏,呵呵,旅游还值得去,长期驻扎,不是为了祖国,内地人谁愿意啊!(我一个大学兄弟,毕业时哭着喊着要去援藏,我用坦克都没拉住,可才去半年就辞职回来了,宁愿失业也不干了,理由是命更要紧,可见西藏多可怕)可因为在西藏扎根,62年又把阿三揍的至今提我们天朝上国的名字就朝拜,所以主力52师(藏独分子和阿三闻风丧胆的藏字419部队)赢得了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赞扬(据说他赞扬过的部队全军就两个,还有一个127师),于69年与当时驻扎四川的50军149师番号驻地调换(全军唯一,是够怪异的,谁知道当时是谁的宝贝脑袋想出来的这个天才创意,不会是林总吧,他的祖宗好苦),估计那帮倒霉的老149师兄弟在心里肯定把出这主意的人和52师全师人的所有祖宗都问候了一遍,呵呵,因为他们至今还在青藏高原受苦受难呢!149师入川后79年教训小霸又表现出色,于是一跃成为成都军区头号主力师,85年50军撤消后转归13集团军,把13军的老底子37师挤兑的除了跳江没脾气,让广州军区同样情况的163师羡慕的要命,恨不能早点把火撒到台湾人身上!今天的149师可牛了,不仅是成都军区的头号王牌师,还有个快速反应的好名声(全军传说快反的师有好几个,149师是公认的一个),前些日子又借着央视宣传师长王西欣火了一把,看来人气只会越来越旺。谁能想到当年刘邓大军的中上现在一北一南都这么牛呢?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在军队,平凡不代表什么好事,但是有关系绝对是好事,再平凡又何妨,平凡的1纵有强大的关系就不再平凡。

作者:亡日灭美
                  
一:6纵(12军)
中野的部队可以说是各个都不错,要想挑第一还真不容易,但我还是选择了6纵(12军)。从历史看,6纵底子是红25军75师一部,其中的16旅46团是红军团,但是属于杂牌红军团,比起1、3、4纵是差远了,1纵拥有模范红5团和红12团,3纵拥有百将团和朱德警卫团,4纵拥有红93师,都是老牌红军部队。可以说中野四大主力属6纵资历最浅,所以46年巨野战役前王近山才会说“其他都是主力,我们6纵最年轻,让我们去牺牲拼消耗”的话。但是谁知道6纵竟然一步一步的打成了主力,战斗力(起码是勇猛)居中野之冠。须知解放军的五个6纵除68军不是很厉害外其他四个都不是善鸟,基本都以勇猛善战著称,虽然纵队番号都是6纵,都比较靠后,但12军又和6军、24军和43军不同。其他三个军番号靠后却不代表部队年轻。6军纵队番号靠后可两个主力旅却都是老部队甚至是陕甘宁资格最老的部队,所以番号靠后(乍看挺矛盾,因为除6纵外其他纵队都是贺龙在山西编好才派过黄河的),战斗力却很强。24军纵队番号靠后是因为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合编造成的,而且2旅和6师又合编,改成6纵也方便,战斗力可不是第六,而是老虎军,连对整74师这种部队都敢记仇。43军则更可怕,底子最老无人能比,排6纵是因为辽东早早就把3、4纵番号给占了,林总那会又不象后来不介意5纵这个番号,再加上7旅单独抽出来和7师合编,战斗力可是牛的不行。

12军就不一样了,是实实在在的最新的部队,本应该当小弟弟的部队。可就是这样的新部队却硬是凭一股猛劲成为“中野常胜军”(这可不是我封的),这就不简单了。6纵究竟是如何由新部队变成中野第一号虎军(起码我认为是)的,我认为就在于那种精神,勇猛往前不怕死的精神。6纵的这种精神我最佩服,全纵队上起司令员王近山王疯子,下到普通战士,口头禅都是“烧铺草”,全纵队一到打仗就嗷嗷的,有股疯劲,而到了战场上这种疯劲却是敌人最畏惧的,以至于连南京国防部都承认6纵为“匪之主力纵队”。之所以选6纵第一就在于这种精神,当然解放军都有这种精神,不然不可能能一弱胜强,连霉菌都害怕,但各野战军都有自己的代表,也就是表现最明显的部队,如1军,20军、27军、38军和43军等,中野表现最明显的就是12军,老6纵。选6纵第一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我认为中野最关键的一仗是6纵打出来的。哪一仗?47年跃进大别山的强渡汝河。若不是6纵18旅(旅长就是百战将星之一的肖永银少将)在敌人已经占领河对岸渡口的情况下从吴绍周的85师手中硬是又重新夺下这个大雷岗渡口,16旅(旅长就是后来的27军军长尤太忠少将,许世友的铁杆,他倒是与王牌军有缘)又拼命掩护了侧翼,中野12万大军将全军覆没,起码野战军司令部包括刘邓要被端掉,跃进大别山将成为笑话,32年后的改革开放就更不可能了。当时这两个旅都不满员啊,各少一个团,而且还是疲惫之军,居然能强渡一条河并从敌人手里抢回桥头堡还撵了敌人20里远,连旅长都亲自带头拼刺刀(华野战斗激烈超过中野,师长也牺牲不少,但是师长亲自要拼刺刀的场面还没有过),真是当之无愧的勇者!可以说,没有6纵打好这一仗,就没有整个中野。所以当时刘伯承司令员才会将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送给6纵:狭路相逢勇者胜!6纵的闪光点当然不止这些,从首战兰封告捷缴获坦克11辆开始,继克杞县,接着参加定陶战役,主攻大杨湖,全歼守敌第59团,为取得战役全胜奠定基础。后参加巨野、鄄南战役。在这次战役中,出现了闻名全军刘帅评价国军一个师也不换的战斗英雄王克勤,第52团第1连班长王克勤,作战勇敢,创造性地发挥了战斗互助作用,连续打退敌人多次进攻,守住了阵地,成为全军闻名的战斗英雄。延安《解放日报》1946年12月以《普遍开展王克勤运动》为题发表社论,在全军推广王克勤思想互助、体力互助、技术互助的带兵经验。1947年1月,晋冀鲁豫解放区《人民日报》先后发表《第六纵队执行群众路线和古田会议精神的成就》、《向六纵学习》两篇社论。一个纵队连着如此宣传,全军唯一吧?以及后来的滑县战役,豫北战役(连王近山都差点挂了可见6纵多拼命),定陶战役,血战六营集、羊山集的战斗,可谓出色表现(可惜王克勤就是当时牺牲的),在后来的襄樊战役中6纵更是独当一面,可见刘邓的信任。淮海战役作为南线核心在阻止黄维突围(尤其是110师起义那次)是立了头功的,何况后来还吃掉了18军最有名的老虎团和威武团(和华野一起),虽然最后歼敌人数不是最多的,也足以称赞。

这里有个疑问,电影《大决战》上110师起义前夜去指挥部见刘邓的纵队领导人究竟是哪个,从台词看不是王近山,也不象,估计也不是肖永银,难道是政委杜义德?49年改编成12军,号称“中野常胜军”,在整个中野都是狂的不得了的角色,威风八面的不仅盖过了太行老大哥11军,连王牌13军比之也要稍逊风骚。这样一支部队相信排第一是没说的。建国后,12军撤消36师番号,调入中野虎师31师,上朝鲜又热闹了一翻,在上甘岭让霉菌闻风丧胆。可惜15军会抢功,秦基伟会赖帐,用12军的部队给自己写功劳簿,否则说不定今天还有个空降12军呢!回国后,12军归属南京军区,先是驻扎金华,后来又调苏北淮阴,再调安徽蚌埠,一个军区内几次换防区倒也少见。最后与济南军区68军闹矛盾闹的替南京军区争了口气,不仅把68军赶出了防区自己占了下来,还把原来归济南军区的徐连地区给重新划归南京军区管辖,从南京军区看,12军可是功劳不小啊,难怪许世友喜欢这个部队。69年重排番号,31师改称36师,逐渐成为12军头号主力师。这里我要多句嘴。就是老12军的三个师究竟哪个是第一主力师是中野乃至全军最难分的。刘邓曾经有份报告对中野各部队有介绍,其中说16旅有个红军团,战斗力最强。我个人斗胆推翻这个结论,原因是从那份报告中刘邓太看中红军团。如在他们看来1纵1旅和2旅是最强的,可实际上20旅却是该纵最能打的部队,表现远好于1旅和2旅,尤其2旅,失误不断,在浍河阻击黄维时因为失误连红12团都差点全军覆没。所以刘邓的报告不能完全作为判断的凭证。17旅,倒有个襄阳团,可我最看不好的也是这个旅,因为除了襄阳主攻外17旅在整个12军战史都没有什么闪光之处,而襄阳之战除了绕山攻城在战术上值得称道外本身并没有什么难度,康泽当时靠的都是什么部队啊。当时6纵担心白崇僖增援把最强的部队用来阻援了。后来裁军时王近山与其说是想保留35师不如说是想保留103团这个12军唯一荣誉团。我还是最喜欢18旅,因为从6纵成军开始18旅基本上各战都是6纵的主攻旅,无论在内线作战还是外线挺进(这可不是平常行军可以主力居中,挺进大别山的紧急性决定开路的必然是第一主力,就象长征时的红4团,否则换个菜旅汝河就全军完蛋了),可以说6纵的战史18旅谱写了大半。许多人反对的意见莫过于后来36师最先撤消番号,我觉得当初可能是这么回事:34师有红军团,不能撤,而且可能刘邓印象也不错,35师有个荣誉团,撤了也说不过去,而36师老师长那时又已经高升副军长,无论从平衡角度还是做姿态,肖都会同意撤消36师的,何况36师的主力团106团还保留下来与34师102团对调了呢。所以我认为12军的头号主力师应该是老36师,当然后来则是新36师。85年裁军12军作为中野常胜军,邓主席的老部队当然不会波及,但是不幸的是老对手20军走了,又来个更横的1军,虽然战功一般却是西野独苗,不然12军肯定稳居南京军区头把交椅的。85年改编为集团军,调入原60军大名鼎鼎的“临汾旅”179师(也是南京军区有名的甲种师,对外表演部队),成为5师两旅制,比1军也“瘦”不到那里去,可不几年,179师缩编为名副其实的“临汾旅”,35师改编为江苏省预备役步兵35师,34师也缩编为旅,只有36师还风光依旧,并且由于调入原100团(就是发明大比武的那个12军唯一嫡系红军团),使36师成为全军唯一的一师三个红军团(原来保持了几十年记录的11师正好同时给喀嚓了一个红军团,巧合的很),又有个快速反应的传说,使的36师一下子名气直追天下第一师,而且36师也确实有地理位置之便,每年全师都要拉到海边锻炼身体练游泳,俨然对台第二师的味道。结果离台湾太远,台湾人还没什么感觉,附近的鬼子倒吓的半死,把吹上天的第7装假师一个劲西调,估计就是给36师吓的,没看到小犬蠢一狼至今脑袋上的狼毛还竖着落不下来吗?可惜36师一师三红军团的记录才保持五年,去年就缩编为旅了,一下子一个红军团都没有了,真不知道军委怎么想的,一家伙就喀嚓了三个红军团,还都是大名鼎鼎的大牌红军团,真是晕头了(11师又该心中窃喜了)!今天的12军是典型的轻型军,只是不知道装甲2师是否也缩编了,不然就怪异了。从人事看,12军也是名将辈出啊。第一任司令员就不说了,第二任是全军大名鼎鼎的王疯子,连毛泽东都说他疯的有水平,搞的全军都跟着疯,一下子就疯成了王牌军(是否该建议全国所有精神病人都集中起来搞一支特殊的军队专对付鬼子?),可惜最后疯子难过美人关,白白抛弃了大好前途。下面三个师长也很争气:34师师长的尤太忠后来是27军军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35师师长李德生后来是12军军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副主席;36师师长肖永银是南京军区副司令兼参谋长,协助许世友掌握南京军区大权达数十年,让丁盛硬是做个光杆司令没脾气。总的看,12军是忠军,所以12军出身的将领也基本都是对人民对党忠心耿耿的。12军历经百战,靠一股疯劲保存至今,不愧为“中野常胜军”!

二:4纵(13军,14军)
许多朋友对我把12军排中野第一非常的不满,因为他们认为排第一的应是13军(除此之外我还没遇到有提名第二个军的)。我在这里解释一下我的个人见解。12军我欣赏的理由前面已经说了,为什么我不选13军呢?原因只有一个:我觉得13军的辉煌更多的可以说是陈庚将军个人的辉煌,可以说整个13军都被陈庚将军的光环笼罩了,以至于13军军史没有什么可圈可点的硬仗恶仗或者体现部队特点的东西(相对其他部队而言的),所有的仗打的都好象很轻松,敌人仿佛在陈大将的谈笑中就灰飞烟灭了,整个13军战史简直就是陈庚大将的个人英雄史(这可不象华野和东野,粟林的指挥天才是公认的,可两大野战军的战斗力也是公认的)。当然无可否认的是4纵在双堆集最后歼灭12兵团的战斗表现的是比6纵强(前面没的比,各有各的亮点),可因为南线是黄维可能趁总攻时突围的方向,而且南线部队前面在黄维突围战中伤亡很大,所以当时野司的布置是由东集团的4、9纵先对敌人发动总攻,到核心阵地时再将重心转到南线南线接着总攻。可谁知道12兵团基本东集团一捶就不行了,何况南线又还有华野7纵(在华野不行可战斗力总的来说还是比残破的中野6纵强的),中野6纵的战果怎么可能很强呢,就象洛阳战役中野4纵一样也抢不过华野3纵一样,而且不管怎么说12兵团最强的老虎团和威武团都是6纵和华野一起吃掉的,足以抵消4纵歼敌数字上的优势了吧。很多时候我们看一个部队不能单纯的看战果的,还要客观分析实际情况。四野公认战斗力最强可战果却不是最多的,华野4纵淮海歼敌最多,可大家还是认为不如9纵能打。所以我觉得中野4纵应该排第二。中野4纵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独特之处。

具体说来就这么几点:一、出了个大将司令员,这个全军只有两个,可许光达除了留过学外其他都不能和陈庚比的。陈赓是解放军中传奇色彩最重的将领,早期就在“黄埔三杰”位居第二,救过一个后来恨不能活捉的人的命,早期在上海搞特科扮什么象什么,还是有名的万金油,除了林彪外没听说谁不喜欢他(网上有人说刘帅不喜欢他,不知道有证据没),还是有名的搞笑专家(这个像我,呵呵),后来又办了个今天在中国仍然遍地是踪影却又好象那里也不存在的意义深远的哈军工。所有这一切都是别人基本没有的。这么个活宝就足足直接领导13军及其前身长达十几年。

二、编制最大,别的解放军纵队都基本是三师(旅)制,有的还可怜巴巴的只有两个,可4纵好,先是强占了个13旅的番号(反正没有5纵,不怕有人不乐意),后来又把原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60军)的主力22旅给强要来不还了,害的60军长期只有两个旅,最后整编后最前面的178师居然是最垃圾的一个师。4纵编制高峰期达到5个旅四万多人,真是不仅是解放军中最大的纵队,而且大的离谱,一个顶俩!

三、4纵和别的纵队不一样49年基本都只整编为一个军,4纵是给拆成了两个军(19军虽然是4纵12旅为主干组成的,4纵其实是一个纵队3个军的,是全军唯一,但19军49年后一直归西北军区指挥,所以我就放一野了),即13军和14军,足以让其他纵队羡慕要死了。这也就罢了,让其他纵队最羡慕的是4纵这两个军至今还保留着,一个是公认的王牌军,威慑阿三不敢轻举妄动;一个是有名的“丛林猛虎”,收拾老司令的学生毫不手软,打的他们屁股啪啪响直叫娘。从历史看,4纵应该有至少两个红军团才对,当年的386旅771和772团哪个不是能征善战之师,可后来硬被眼红的老彭强撬一个去,而且还不珍惜,建国初就喀嚓了。害的4纵只剩下772团一个宝贝了,自然倍加珍惜。772团(俗称老二团)也不愧是大牌红军团,绝对争气,到解放战争时也不过番号改称28团,却将整个4纵的架子撑了起来,战斗力一直是4纵第一,以至于洛阳城从华野身上找脸面从上到下都想起这个团。这个团现在也是13集团军乃至整个成都军区唯一的红军团,痛心的是却不再被珍惜。

现在再看看4纵解放战争中的表现。4纵(13军)的闪光点全在50年前,先是上党搞掉史泽波,让阉军从此不敢打太岳纵队的主意,转而一心一意的对徐帅的那点部队下手(谁知道还是打不过,谁让他们是全中国最垃圾的军队呢)。再是独立歼灭“天下第一旅”,号称胡军的第一王牌,刚开打就被轻松吃掉,不知道是4纵牛还是胡军太垃圾,反正心疼的胡宗南这个陈大将一期同窗宁愿用未婚老婆换,如果可以的话。47年全军8万多人强渡黄河,逼近潼关,又吓得胡草包一身冷汗,这才发现原来4纵魅力比西野大多了,吸引的胡军纷纷回关中。接着免费带着整三师李铁军武装旅游豫西山区后才歼灭,人道待遇到极点,连国际人权组织都不得不佩服。再后来强攻洛阳,生擒邱行湘,只是有点小丢人,洛阳营没争到手,不过华野确实船坚炮利,主攻的又是全军闻名的攻坚老虎,所以也不怪4纵,只能怪邱小虎(碰上华野3纵这个真正老虎,邱行湘敢不改叫小虎吗)不该在4纵方向设防。作为补偿,淮海大战4纵可捡了个大便宜,同野战军的主力都实力大减,1纵阻击黄维就损失惨重,2纵本来实力就不行,又被调去打阻击了,3纵刚攻打过宿县,疲惫的很,还一直负责次要方向,6纵光阻击黄维的四个师突围就使出了吃奶的劲,力量耗差不多了,结果老天要把立头功的机会让给4纵真是拦都拦不住。一个总攻下来斩获惊人。(怪了,淮海战役两大野战军歼敌最多的都是4纵,看来不愧是“4”纵啊,真是国军名副其实的死神啊)

49年,4纵整编为13军和14军,同归4兵团,其中13军主力是原来的10旅和13旅,14军主力是原来的11旅和22旅,陈庚倒是很会平衡战斗力啊。渡江后解放两广,云南,两军功劳多的简直没法数,不爽的就是老蒋一人而已。建国后,13军和14军基本都原地踏步驻地只在西南范围内做过小范围的调整,也都没入朝作战,不用说和当时越南一直在被法军和霉菌大爽有关。13军先是驻防云南,后来54军北调后移防四川,一直到现在就没动过。新时期作为刘邓大军的主力,13军自然沾光多多,85年同军区的50军撤消后主力149师(师长就是前段时间炒的很热的王西欣,据说现已任13集团军参谋长)转归13军,同时39师改编为13集团军装甲旅。1996年38师改编为武警机动师。现在13军就剩两个步兵师,即37师和149师。奇怪的是拥有红军团的37师现在地位远不如外来户149师,虽然149师在对印和对越战争都表现出色。149师不仅在13军,就是在整个成都军区都是最受重视的第一主力师,据说《突出重围》中的A师原型就是149师,而C师原型就是38师,幸亏不是37师,不过就这样37师也一定很郁闷了,真的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啊,不知道陈庚大将在九泉之下会不会和杨勇上将打嘴仗!14军,原本在4兵团的老二,从进云南后至今五十多年就没挪过窝(指省内),在全军是很少见的,我算算也就还有个31军也是这样。本来14军是默默无闻的,能在建国初期的裁军潮中保留我觉得应该谢谢法军的。但是谁知道14军一叫就惊人,和平数十年后却还能把老首长的学生揍的哭爹喊娘,一下子博得了“丛林猛虎”的美名,吓的安南人听到14军就小便失禁,同时也在85年的百万大裁军中保住了自己的位置。今天14军的头号主力师还是当年的11旅,即40师,这点比兄弟13军强。另外一个师就是原17军49师,后来的11军31师(新),这个师在越南前线也打的很好,所以盖过了原来的22旅41师被保留了下来,而41师却可怜巴巴的成了武警。从人事看,14军的军长廖锡龙在主政成都军区若干年后总算傲到了军委,可见14军的人气还不错。最近的裁军13军没听说有什么事,14军的炮兵师缩编为旅了,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动静不,大家翘首等着看吧。

三:3纵(11军)
最近在舰船上看见友人把11军评价为杂牌军,真不知道这个家伙怎么想的,11军要是杂牌军那中野大部分部队就是杂牌中的杂牌了。怎么看,11军都是中野主力军啊。从领导人看,3纵司令陈锡联绝对是大名鼎鼎的虎将,人称“军中赵子龙”(谁能说说这个外号怎么来的,我不知道,据说他年轻时很帅?),一个37年的团长能变成后来的385旅旅长,解放战争主力纵队的司令,官拜上将,绝对是打出来的,别忘了这可不是老毛嫡系115师。从阳明堡开始,陈锡联一战成名,从此不可收拾,战功彪炳,建国后长期为老毛信任,作为四方面军的将领,能盖过大部分一方面军出身的,老实说,除许世友和他我还没发现第三个。67年武汉军区司令要是他,所谓兵变绝对吹不出来。后来长期掌握北京军区军权直到老毛逝世,可见“龙恩浩荡”了!从部队历史看,3纵和6纵一样是太行山走出来的,是6纵的老大哥,而且老部队就是385旅的精华都在这个部队。385旅的两个老团,769团和770团,当年是许世友、王建安带出来的四方面军第一主力(我觉得4军是四方面军最能打的部队,超过李先念的31军即386旅)红4军的10师和12师,可惜的是张才千任团长的770团长期留守陕甘宁,最后白白糟蹋在中原突围中,是八路军最老的14个团中唯一没有留下任何余脉的部队,要是在太行就将又是一个王牌军啊,真令人扼腕叹息!而385旅的独苗769团则不愧主力的声誉,“百将团”的名气,成为3纵乃至整个中野最能打的团(我个人感觉31师强过37师,769团强过772团,当然抗战时772团战绩确实多),这是3纵的第一个红军团。3纵第二个红军团是八路军总部白送的,人称“朱德警卫团”,名气也不比“百将团”低多少。这两个团就撑起了3纵的架子,尤其两个红军团所在的7旅,被刘邓称为“战斗力极强”,我认为两大红军团所在的7旅应该是中野战斗力最强的旅,后来上甘岭证明31师的战斗力确实极强。从战史看,和4纵长期在豫西晋南独当一面不同,3纵则和6纵一样参加了刘邓大军的几乎全部战役,战功显赫,被誉为“老虎纵队“。在3纵战史上最有名的是三个战役,也是刘邓大军相当关键的三个战役。第一个是喋血羊山,在羊山集为了消灭国军战斗力相当强的整编66师,3纵将士和2纵一起前仆后继,伤亡惨重但是却最终吃掉了这个硬骨头,从而延缓了全军在鲁西南的困难局面。

第二个战役是在大别山的高山铺战役,3纵全歼国军整5*师(不记得了,呵呵),从而成为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转折点,极大鼓舞了全军的士气,给当时实际已经陷入困境的全军以希望。同时也吓的老白慌手慌脚的向老蒋要兵要将(最终大别山国军达到33个旅,3纵该居首功,虽然这个首功让3纵弟兄很不爽,呵呵),使国军将士能更多的到大别山进行战时旅游,开发了当地的旅游资源,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3纵打的最关键也是最漂亮一仗是抢占宿县。宿县是津浦路的重要枢纽,城高兵多,可3纵在9纵配合下一夜就喀嚓搞定了,从而实现了淮海战役中的关门打狗,可谓意义深远,否则华野不可能最终能吃掉老杜三个兵团的几乎全部。要是当时3纵战斗力不行,打宿县就拖不决大家想象一下会如何,历史将改写。3纵的这个温柔一枪还吓的刚过宿县和快到宿县的16兵团和12兵团一个护着屁股一个捂着头的狂叫“侥幸”,延长了一两个月生命。可见3纵是随着刘邓的脚步指哪儿打哪儿,素来在关键时刻被作为主力来使用,一直到淮海战役最后双堆集生擒黄维。49年3纵改编为11军,与兄弟12军一起追着四川的国军屁股一路猛踹,一直挺进大西南,最后解放重庆,作为西南第一重镇的重庆入城式是11军搞的,可见11军在刘邓心中的地位了(同年41军在北平、6军在西安、43军在广州、60军在成都还搞过大规模的入城式,都是各自的主力啊,上海南京好象没有)。建国后,11军番号很快撤消(我觉得可惜),但三个师都保留下来了,主力31师编入亲兄弟12军,后来入朝为15军的功劳簿重重的写了一笔,同时也让霉菌狠狠龇牙咧嘴了一番,回国后 69年改番号为36师,至今在12军内,现为12集团军36旅(可惜了两个红军团,呜呜)。32师调归堂兄弟16军,也参加了朝战,69年该称48师,98年缩编为旅,在这次裁军前也还在16集团军编制内,不知道现在如何。33师调归陌生人26军,69年改称76师,现为山东省预备役步兵76师。后来11军于69年重建,属于昆明军区,将原来的17军49师拿来作为31师,又重建了32师和33师。可惜新11军还是没挺过85年。85年裁军后,新31师归14集团军,现还在,32师现为云南省预备役步兵32师,33师撤消。从人事看,我觉得严格说老廖应该算11军的人,所以部队虽然不在了,人还在啊,而且官还不小呢,算是对英雄11军的安慰吧,哈哈!

四:1纵(16军、18军)
一般各野战军1纵都是老部队,甚至基本是第一,起码也是前三,中野不行,怪异啊,可能1、2、3、4各纵队都基本是同时建立的,称“第一纵队”并不代表最老最强吧!1纵的前身是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头头是杨得志上将,本来1纵按中央的意思是要挺进东北的,可后来不去了,不去就不去吧,到河北部队回来了,可头头给老聂扣下了,刘邓无奈,只能对这种挖人方式(哪里是挖,压根就是明抢,今天的NBA和各国足球俱乐部可以效仿,呵呵)表示默默愤慨!最有意思的因为和华北有跳进黄河也洗不清的关系,弄的华北很被动,例如华北一兵团始终沿用晋冀鲁豫野战军的番号,所以才会部队不多却能冒出全军唯一的14纵、15纵这样的天文数字(一野绝对只能仰视,偶尔可以梦见,呵呵),东北70万野战军也没这么夸张(林总入关后肯定后悔没把独立师全编成纵队,不然至少可到18纵,华野也肯定后悔没把鲁纵、勃纵和胶东部队编成数字纵队,不然可以到16纵呢)。而晋察冀野战军则长期不设1纵,让人怎么感觉都好象中野1纵是他们借给中野用的,不知道刘邓心里什么感受,要是我肯定很不爽的。以至于弄的最后堂堂华北野战军1纵(66军)居然是全野战军第N个建立的纵队,而且长期是地方部队(足以让其他几个1纵嘴巴合不拢),在华北只是二流,连前五名(63军,67军,64军,60军,65军)都排不进,这在五大野战军是绝无仅有的。杨得志留下了,刘邓心说看你们穷,人才少,不和你们计较,我们人才多着呢,杨勇上。于是老的晋冀鲁豫1、7纵就合编为中野1纵了(我倒觉得再提拔一个纵队司令还搞两个纵队好,不知道刘邓怎么想的),老聂倒是帮了杨勇的忙,否则5兵团他肯定是副司令。不过杨勇本人我很佩服,从军事素养来说虽然在上将中也就中等偏上,但是光是对蒙哥马利露了一手就值得现在的高级将领们学习。老蒙蒂怎么会得出那个至今让我们解放军和全国人民自豪的结论的(不要和中国军队在地面作战,这是军事禁条),除了观看了当时解放军大比武的成果外,杨勇上将的枪法也是另一半原因啊,试问现在那些大腹便便的高级将领们还有几个行?这个与军事素养没有直接联系,但是却代表了一支军队的精神面貌,试问连五六十岁的高级军官都能做到的惊人成绩有什么理由怀疑二十岁的普通士兵做不到呢!(我姨夫那个老四野做高干几十年身上却始终保持军人风范,而且非常正直,很象“石光荣”,80年代时就连警卫员从军区拿个普通窗帘给他家安上都被臭骂一顿还了回去,可这样的人却被命令提前离休,最后郁郁而终,他要是文化再高一点,人不那么直,现在就不好说了。现在的军队,哼哼,人事方面我是不太信任)

而且从文革看,杨勇上将也是比较正直的,当初向另一个上将开炮三杨可是主力啊,呵呵!1、7纵两军一合并不大紧,也大的吓人,虽然3旅和21旅都打散并入其他旅了,还是达到4个旅,即使不如4纵夸张,也不简单了,和其他纵队比起来一样巨无霸。而且这么一来没有任何红军底子的7纵一下子冒出两个红军团来,而且都是大牌,都是大家很熟悉的。一个是苏区就大名鼎鼎的“模范红5团”,战斗力很棒,以至于湘江一战湘军唯一没有一个一个检验尸体的(俘虏活的有赏)就是红5团的阵地,因为他们不认为经过那么激烈的战斗后(连团政委都牺牲了,不然也是一个上将)还能有活人剩下来,连红4团都没享受这种“待遇”,当时番号1旅1团。另外一个是老彭的老部下,红3军团战斗力最强的红4师的12团。大名鼎鼎的红3军团第一师的战斗力有多强介绍一下其他两个团就可以看出来。红4师三个团各个不孬种,红10团就是今天整个解放军中最狂的38军334团,红11团是华野3纵的第一主力团8师23团,整个攻坚老虎的架子就是23团给扛起来的,王麓水,王吉文都是这个团出来的,一个23团(前身只是686团2营而已)就弄的陈庚的772团整团都很没面子。可见红12团的战斗力也绝对不差,结果前些年张震去红12团视察时写下“平江起义团”,搞的38军的334团很不爽还没办法。当时的番号是2旅4团。拥有这么两个宝贝的1纵按理战斗力应该不弱的,何况原7纵的20旅也是以打硬仗著称的,19旅旅长吴大明更是刘邓爱将。结果呢,1纵在解放战争中可谓跟随刘邓转战大半个中国,可翻开二野战史,1纵值得我们称道的战役并不多,没留下什么很为史学界称颂的经典战役。可以说有点随大溜,通俗的说,就是仗都打了,可功劳都是别人的。在我的大脑里淮海前还记得的1纵功劳就是鄄城战役创造的一个纵队歼敌1个旅的记录(可能我记忆力不佳还有忘记了,哈),后来就默默无闻一直到淮海浍河阻击12兵团了。而且很讽刺啊,整个解放战争1纵表现最好的不是拥有红军团的1旅和2旅,而是没有红军底子的20旅。20旅为原7纵第一主力,尤其19旅旅长吴大明牺牲后20旅更加突出,以至于中野转出大别山时为坚持大别山1纵干脆丢掉了19旅(谁知道19旅后来下落?并入湖北军区了吗?),但是刚并到1纵时吸引杨勇眼球的显然是红军部队,连刘邓的报告也认为1、2旅比20旅强。可谁知道1纵的仗20旅一仗比一仗好,尤其是阻击黄维,在2旅严重失误的情况下20旅居然能想到坐船顺流而下堵住口子,而且阵地几天岿然不动,12兵团牙都崩掉了几颗还硬是啃不动。一下子打出了20旅的威风,也打出了旅长吴忠的名气,为他后来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基础,最后连老毛都夸奖他“吴忠有忠”。今天149师气的37师要撞山不能说和当初浍河一战没有关系。这个也能算是1纵的漂亮仗了,但是综合看,1纵不如6纵勇,不如4纵巧,还不如3纵狠,所以只能排第四。可以说这是一支英雄中的一般的部队,简单平凡到49年王疯子不服杨勇当正职兵团司令,资历是没得比,一方面军的师政委赶上四方面军的军长了,唯一的理由就是比战功,和6纵的显赫勇猛比起来,1纵显得太平淡了,包括后来到朝鲜,还是没听说16军有什么惊人之举。49年1纵拆成两个军,1旅和2旅组成16军,20旅单独组成18军。这里我要抨击二野和一野一样山头主义严重,典型在各兵团划分上。3兵团显然基本是太行出来的(11军和12军),加上冀南出来的10军。4兵团则是太岳的天下,15军虽是太行子弟兵,但一直在陈庚手下打仗,早同化了。5兵团则典型的冀鲁豫的天下了,3个军全是。4兵团一直是陈庚兵团,有情可原。而5兵团就夸张了,1纵不是军番号排第一的10军而是16军,只是为了迁就老首长带老部队,太夸张了,全军只有二野一家(华北虽然类似,但人家三个兵团是整编前就划好的),真应该向三野学学。渡江后5兵团全在国军屁股后面撵狗,虽然兵团奉命经营贵州,但16军和18军却一直撵到四川,以至于18军从此不归建。建国后,16军撤消48师调入11军32师入朝作战,58年归国后一直驻扎东北至今。值得一提的是16军出了个“花花军长”尹先炳,全军为了女人丢掉前程的军长只有三个,一个是二野兄弟12军军长王近山,另一个就是31军军长周志坚。可他还不如那两个,人家都是中将,而尹却只是个大校。他们三个显然不如45军的那一对军长政委“聪明”,女人照玩,前程不误,因为人家只是包个“二奶”什么的,没休妻,可这三个因为做了“陈世美”就全倒霉了。站在今天的角度当时是处理太重,人家都是自由恋爱,又不是强奸。可看当时的入城后美女多了男同胞们普遍蠢蠢欲动的环境下处理个别人对抵制和延缓那种不良风气是有利的。85年,由于有个外来户68军垫背所以裁军没波及,而且怎么也有两个红军团保驾护航,因为16军战绩在整个沈阳军区是数一数二的,当然是倒着数。16军改编为集团军后又是好运连连。99年47师改编为吉林省预备役步兵47师(红12团139团转归46师),98年48师缩编为旅,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为什么说16军好运连连呢,首先是人事上,这个后面谈。其次,98年裁军沈阳军区要裁掉一个集团军,军区居然在考虑64军和40军选一个而不是16军,64军的红13团前身可是百色起义的红7军啊,老邓嫡系的嫡系,而40军更是东野主力的旋风纵队,战绩远非16军可比,真不知道当时军区怎么想的,我琢磨还是人事的缘故。好,如果98年喀嚓64军还是大家意料之中的话(原因居然是为了保留第一机械化师190师,这个是当时谁也想不到的,都从战绩和部队名气推测会裁64军而已),那么去年裁军前大家一致认为会裁16军保留23军,因为23军的战绩和名气都赶上几个16军了,而且23军也有个有名的老虎红军团,结果16军居然还活着的消息传出后全国有军迷的地方都是一地眼镜片(眼镜厂倒大赚了一笔,肯定巴不得裁军),最夸张的是如果不是运输力量不足的话,我们就要拥有和霉菌一样的姐妹空降军了而且我们连番号都连着,比霉菌还强。所以说16军运气好呢,能战胜几轮强大的对手保留下来,除了红军团的面子外,运气是唯二能解释的因素了(不是唯一,还有关系因素)。

裁军后的16军传说编入了23军的69师和67旅,具体如何还不清楚。再看人事,16军这些年人气非常旺,军方16军出身的高级将领一大堆,可惜我都记不住了,就记得两个,一个是南京军区前政委方祖歧上将,另一个就是现在的总政治部主任徐才厚上将。大家想想,能徐主任一上台就裁他的老部队吗?23军就哭粟总怎么现在不健在吧,所有喜欢23军的兄弟们一起哭,包括我。再看看1纵另一分支18军。18军也很运气,因为原定入藏的10军不行,于是好运降落在18军身上,不然不仅18军肯定会在裁军中喀嚓,现在的149师估计也不会存在。但是当时18军将士可不会觉得这是好事,因为西藏,呵呵,旅游还值得去,长期驻扎,不是为了祖国,内地人谁愿意啊!(我一个大学兄弟,毕业时哭着喊着要去援藏,我用坦克都没拉住,可才去半年就辞职回来了,宁愿失业也不干了,理由是命更要紧,可见西藏多可怕)可因为在西藏扎根,62年又把阿三揍的至今提我们天朝上国的名字就朝拜,所以主力52师(藏独分子和阿三闻风丧胆的藏字419部队)赢得了当时主持军委工作的林彪赞扬(据说他赞扬过的部队全军就两个,还有一个127师),于69年与当时驻扎四川的50军149师番号驻地调换(全军唯一,是够怪异的,谁知道当时是谁的宝贝脑袋想出来的这个天才创意,不会是林总吧,他的祖宗好苦),估计那帮倒霉的老149师兄弟在心里肯定把出这主意的人和52师全师人的所有祖宗都问候了一遍,呵呵,因为他们至今还在青藏高原受苦受难呢!149师入川后79年教训小霸又表现出色,于是一跃成为成都军区头号主力师,85年50军撤消后转归13集团军,把13军的老底子37师挤兑的除了跳江没脾气,让广州军区同样情况的163师羡慕的要命,恨不能早点把火撒到台湾人身上!今天的149师可牛了,不仅是成都军区的头号王牌师,还有个快速反应的好名声(全军传说快反的师有好几个,149师是公认的一个),前些日子又借着央视宣传师长王西欣火了一把,看来人气只会越来越旺。谁能想到当年刘邓大军的中上现在一北一南都这么牛呢?这充分说明了一点:在军队,平凡不代表什么好事,但是有关系绝对是好事,再平凡又何妨,平凡的1纵有强大的关系就不再平凡。



五:2纵(10军)
2纵前身是冀南纵队,是中原野战军早期建立的几个纵队中唯一没有任何红军底子的部队,不知道战斗力差是否与这个有关,反正2纵确实是中野几个主力纵队中最“渣”的一个。五大野战军的2纵可谓各有千秋。一野2纵底子很老,打仗不行。三野2纵也一样底子很老,打仗却一般。也许21军应该还不错的,但是三野实在人才济济,使21军很不突出。四野2纵倒是五个2纵中最牛的,就是在全军也是排前三的王牌军。华北2纵在全军还可以,国外战争打的比国内好,在华北是绝对的第二主力。丢人的就是一野和二野的2纵,全是第五名。2纵历史不如人,可现实表现也不争气。2纵在挺进大别山以前唯一打的有名的一仗就是“喋血羊山”,和3纵一起吃掉了整编66师,但是却也伤亡惨重,5旅基本打残。接着挺进大别山,由于环境困难,部队军纪日渐废弛,2纵5旅正好撞刘邓枪口上,气的邓小平大骂“活土匪”(怪事,2纵在中野有个外号,叫“姑娘纵队”,意思是军纪中野第一,这时可没表现出来啊,看来该改叫“土匪纵队”了,呵呵!)。倒霉的5旅后来被整旅留在大别山,从此与野战军无缘,不知道根子是否就在这里。转出大别山,可怜的2纵只剩两个旅,人数基本是中野人数最少的主力纵队了,接着就基本和6纵一起在刘帅领导下做黄维兵团旅游豫西的免费导游,费尽功夫不让黄维回师华东。好容易熬到淮海,可怜的2纵明显已经失宠,被发配去打阻击,吃12兵团这块肥肉的边都没碰到,还不如小弟弟9纵和11纵。战争中打阻击就意味着吃亏,伤亡大,歼敌少还没缴获和俘虏。所以华野10纵后来才会在济南战役前夕集体闹脾气,华野6纵由于后一阶段被调到南线对付刘李兵团,所以淮海战绩是华野几大王牌军中最少的。而在中野这种“幸运奖”就让2纵给中了,2纵还只能眼巴巴的没脾气。打阻击还打不好,顶不住,又把华野6纵给拉下水,害的华野6纵这个大牌在淮海战役中很没面子,憋了满肚子火在心里的全军两万多将士肯定集体问候了2纵的祖宗,当然李刘兵团的祖宗肯定更惨。部队失宠,当然也连累当头的,49年,2纵改编为10军,老司令陈再道怎么也是一员虎将,楞是3个兵团里连把副交椅都没排上,被调河南军区当土皇帝去了。还好后来东山再起,当上了武汉军区司令,可文革时又被诬陷上倒霉的“七二零”兵变,还好老毛还信任他,否则就不好说了。

10军隶属3兵团,番号最前却明显是兵团最垫底的部队,和11军、12军两大王牌为伍注定10军在后来的战斗中基本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基本都在白跑腿,相信全军将士的马拉松成绩提高是唯一收获了。没办法,和16军一样,10军在《二野战史》这部戏剧里表演的也是主角中的配角,也就是舞台上扮演什么大树电线竿子的那种,一向默默无闻,而且确切来说,还不如16军,16军可能还能扮演仆人什么的,偶尔有句台词,所以10军排后面也是正常的。2纵在中野有个外号,叫“姑娘纵队”(这么损的外号谁起的?),意思是军纪中野第一,当然还有个言外之意就是打仗软绵绵的(我觉得好多泼妇太妹WT什么的打架或出口成“脏”一点不软绵绵啊,看来妇女是解放过头了!放在现代2纵该中野最猛了,呵呵!)。我觉得作为一个部队,在当时妇女普遍淑女(我喜欢)的年代赢得这样的外号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军队嘛,宁愿象东野那样军纪差点,只要能打胜仗,野战军嘛,该野还得野!可10军正好相反,所以我估计原来安排10军去西藏可能就考虑到那儿没什么大仗,搞好军民团结却很重要。我记得我还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当年最先解放重庆的是10军,可刘邓硬让10军撤出,入城式让11军搞。现在想起来刘邓不太可能干这种胡宗南式的“蠢事”,但从这传闻可见10军的地位了。不过10军部队也并非无耀人之处,可惜那是在52年的上甘岭,在10军喀嚓以后。10军建国初就喀嚓了,从此没重建过,不过各师却基本保留下来了。28师调归23兵团即后来的69军,69年番号改称205师,85年69军撤消后转隶28集团军,1998年28集团军撤消后缩编为旅转归内蒙古军区,据说这次裁军给喀嚓了。我感觉28师是“扫帚星”,跟哪个部队哪个部队就撤消番号,从10军到69军再28军,几个军最后全给喀嚓了,最后没有可以喀嚓的了(总不能裁掉省军区吧),于是只好喀嚓自己了(65集团军一定一边擦汗一边暗说侥幸)。主力29师1951年改归第15军,在上甘岭打出了10军部队的威风,不仅出了个闻名全军的英雄邱少云,而且还冒出个创个人歼敌记录的胡修道,一个人干掉敌人280多,值得全军学习啊(假如我军今天还能每人都能达到,杀光日本猪美国狗也就百万大军足矣!)。可惜10军已经不在了,29师功劳写多少,15军就照单收多少(连12军的功劳都敢抢,何况名义上还归自己的区区29师),秦基伟笑了。29师为15军扬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最后15军却利用完了就把29师一脚踢开,典型的过河拆桥!1961年29师改为武汉军区独立师,1967年归新建的第17军建制,1969年改为第49师 1973年第17军撤销,再归武汉军区,1976年并入第19军56师,1985年19军撤消后转归47集团军,98年缩编为旅。一个师的隶属反复变化这么多,估计全军也就29师一个没第二个了,虽然命运多桀但却笑到了最后,至今还在解放军的序列里。30师改编为海军航空兵部队,后来1969年重建,1985年改为内蒙古军区第30旅,1999年改为陆军预备役步兵30师。今天看来2纵也就剩56旅这个独苗了,不过能熬过这次裁军还能保留下来实在不容易,看来比起很多王牌部队(如44军),2纵还是可以值得骄傲的。

六:9纵(15军)
可能有些“千岁军”的拥护者要扔板砖了,你丫先别急。从历史看,9纵和3、6纵一样都是太行子弟兵(怪了,全是三的倍数,正好各加三),本来应该和3兵团亲的,可9纵成立时刘邓主力包括3、6纵早跑远了,9纵这个小弟弟暗骂那两个亲哥哥不够意气,只好和眼面前的堂兄4纵混了,虽然是堂兄,可毕竟还是亲戚,何况还很壮很能打脑子也灵活,能罩的住小兄弟。9纵底子很薄弱,基本都是新部队,只是在26旅76团里有一个红3连,可这已经足以保证这个团成为9纵第一团了。9纵的头儿是秦基伟,这家伙可很有意思,自从红军时期在电话上闹过笑话后就对什么新事物都感兴趣,总要研究研究,包括抗战时学自行车,要在美国搞不好又一个爱迪生呢!不过当初解放战争时他可不出名,即使到49年也不过是二野一个二流军的军长而已。要不是朝鲜战争美国鬼子拉一把,秦基伟还不知道后来会怎么样呢。可他的运气就是好啊,本来二流部队的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同时也造就了秦基伟的辉煌前程。回国后,60年成为昆明军区司令,是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大军区司令。而他最辉煌的时候莫过于改革后了。作为老邓的亲信担任北京军区司令,84年的阅兵总指挥一下子全国家喻户晓(我记得当年我看阅兵时还心说这老头谁啊),88年又成为少有的55年中将晋升上将中的一个(还有个张校长),一直干到90年退休。从战绩看,9纵是典型的4纵小兄弟,从成立起就一直跟着4纵混,由于陈庚的出色,连王牌4纵的战功都不明显,9纵就更可以想象了,好象只在郑州战役露了点小脸。一直到淮海围歼黄维,9纵才跟在4纵屁股后面吃个饱(把大哥3纵二哥6纵可馋坏了)。49年9纵改编为15军,又在4兵团排最后,不仅不如13军,连14军(人家可也是4纵嫡系啊)都可以骑在15军头上。所以15军的功绩可以想象是少的可怜,好象只混了个中野渡江第一军,以至于建国后就差点成为公安军。15军正满眼垂泪哀叹自己命不好时,关键时刻,“好心”的山姆大叔出现了,说你们中国至今还没有空降军多可怜啊,我们都有两个师了,我推荐15军,保证能打。军委心说这老家伙该不会果子狸吃多了吧,非典到脑子里去了。山姆大叔为了证实自己永远“正确”,霉菌在52年的金化攻势中着实卖力的脱掉裤子让15军狠踹了一顿屁股(以至于霉菌今天一听到15军的名字就恨自己为什么不比普通人少长个器官)。虽然说这功劳真正能归15军自己的只有50%(不算29师只能是25%),可毕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军2万多人基本都搭进去了,还出了个全军仅有的两个天大英雄之一的黄继光,于是军委最后还是接受了山姆大叔的“肢体建议”,在61年的建立空降军的时候选择了15军,以至于15军由原来的二流军一下子变成了“千岁军”(谁知道这是谁起的?),从此迈进了王牌军的行列,牛的不行,今天还是台湾人关注的第一对象,暗恋程度甚至超过了1军。但是15军也许后来在建国后很威风,不过在解放战争时期,9纵就是一直属于中野二流部队,一直在打配合战,一直是助攻的位置,一直是小弟弟。所以说还是只能排第六。建国后,43师撤消,调入10军29师,61年调出,后来又编入最早的伞兵部队空降1旅(现在的43师),一直至今。说来很讽刺,当年的15军最牛的是拥有红3连的44师,一直是15军头号主力师,但是由于在上甘岭时秦基伟判断失误,在霉菌主攻方向上配备的是二流的45师,使的45师在上甘岭中异军突起,再加上出现了特等英雄黄继光,从而使45师一下子取代44师成为15军的头号主力师。昔日的主力44师今天在15军内居然变成了一个专门训练新兵的训练师了。不过好在44师师长向守志后来官拜南京军区司令,比45师师长崔建功要强的多,总算替44师争回点面子。今天空降15军一直驻扎华中,是我军爪子可以伸的最远的部队,为了空降15军,军委专门在附近部署了一个运输师,以便保证他们可以随时向邻国元首送去我国人民最真挚的“问候”!全国人民都期待着老李和小陈能开个好头,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一对收到这种“问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省长”!看在15军将士为了你们整天拼命训练的份上,老李、小陈你们也配合一下吧?

七:11纵(17军)
从历史看,11纵和2纵一样属于新部队,一样的默默无闻,因此在中野这个大牌红军部队多多的情况下必然注定要做二三流部队,要做小弟弟。所以这个部队也和9纵一样在解放战争时就是中野二流部队,一直在打配合战,一直是助攻的位置,而且还不如9纵。9纵起码一直是在配合4纵,在帮自己人。从历史编成看,11纵属于冀鲁豫,是1纵的亲弟弟,可1947年8月,11纵成立时亲哥哥1纵却随刘邓主力去大别山观光去了,而且当时冀鲁豫没有中野任何野战部队,9纵成立时还可以跟着4纵这个堂兄弟混,11纵却成了没人要的孩子。好在有我们华野热心的粟总,不久华野挺进豫皖苏,正式收留了11纵。华野这个邻居虽然和11纵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很乐于助人,于是11纵就跟着华野老大哥打了不少仗,着实开了眼界。从表现看,在豫东战役中11纵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11纵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区兵团。在淮海战役中,11纵队先是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军第107军第261师,保证了华野主力能够从容消灭7兵团。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纵正式归建中野,在围歼12兵团时,首先攻占敌人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可见,跟着华野这个邻居混的一年中,11纵的战斗力还是获得很大提高的。49年,11纵改称17军,归5兵团这个冀鲁豫大家庭。在渡江作战中虽然没打什么打仗,但在追歼国军逃兵时却也小有收获,一直打到福建江西。后来西进大西南却基本剿匪了,因为17军虽然同属冀鲁豫子弟兵,但是毕竟才归建不久,和两个哥哥16军、18军还是很陌生,何况那两个军都是杨司令的嫡系,所以17军没能和其他部队一样挺进到大西南腹地,而是在贵州原地踏步,要论长跑成绩,17军在二野肯定倒数第一,呵呵!52年,17军番号撤消,所属三个师全部撤消,后来重建17军和三个师,但还是连文革都没挺过,只有新49师改称31师现在在14集团军编制内,也算是17军唯一的独苗吧。17军军长是王秉璋中将,后来长期在空军任职,直到副司令员。第一任政委张霖之,后来到地方任职,一直做到煤炭部长,不知道怎么让老毛不喜欢(以至于被点了名),居然在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活活鞭打致死,算是17军的悲剧了。总的看,17军功绩不大,基本都是打的小规模战斗,促进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团结也许是其最大的功劳了,综合看,应该排第七。

八:10纵(58军)
中野内部径渭分明的分为四大快,第一的是太行帮(前身385旅),后来的3兵团,出了11、12和15军三个王牌军,而且由于抗战时刘邓基本也在太行,归他们直接指挥,所以在中野占据老大位置。第二的太岳帮(前身386旅),后来的4兵团,出了王牌13军和14军。由于领导人陈庚的出色能力以及部队的英勇善战,所以虽然不如太行帮有领导照应,却也势力不小,最后连太行帮的15军都倒戈了。第三的是冀鲁豫帮(前身115师一部),后来的5兵团,代表是16军、17军和18军,虽然战斗力一般,却也拥有三个军,还有杨勇这个勇将。最可怜的就是冀南帮(前身129师挺进纵队)了,作为老大的10军自己就不争气,一个兵团番号也争来,不得不跑去3兵团入伙,连累的小弟弟58军连野战军都没挤进去。10纵就是47年8月在2纵留下部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和9、11纵一样,成立时在野战军内的亲哥哥就已经挺进大别山了,和9、11纵又不一样的是他们都适应力强,很快就找到各自强有力的老大罩着了,10纵一直孤苦伶仃一人流浪。无奈,就借着野战军主力送给养兵员的机会南下大别山,趁机和野战军会合。10纵心说:这下可熬到头了吧,可笑9、11纵还在一个跟着堂兄弟混,一个跟着邻居当跑腿,哪儿比的上自己跟着野战军主力混树大好乘凉啊。谁知道当时刘邓主力虽然损失惨重却还是看不上10纵这个穷小弟,不久10纵就给一脚踢到桐柏山去建立根据地去了,改编为桐柏军区,在全军也就只能在最没人爱的小弟弟12纵身上找平衡了。49年,桐柏军区改称58军。人民解放军的“5”字辈的大多数都是垃圾军(只有50、54和55军例外),起义部队占了绝对大多数,58军处在这个堆子里自然爽不到那里去。整个58军历史就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是不是冀南部队都不行?),唯一的贡献就是剿匪和解放了一些城镇。所以7个月部队番号便撤消了,58军部队今天一个留下的也没有。10纵看来想不排第八都不容易。不过别看10纵不吸引人,纵队领导人可都不简单。司令员王宏坤,第一任385旅旅长(全军不过六个),上将,后来的海军第一副司令员,要不是后来上了林彪的船本该名留青史的。我怀疑王宏坤指挥能力不行,第一任385旅旅长,后来一直做军区工作,385旅很多老部下后来都超过他了。解放战争时混的也不好,先是做6纵司令,可没当多久就让给王近山了,后来又做10纵司令,真是越活越倒退了,不知道他48年和6纵一起打襄阳时心里什么滋味。谁知道什么原因让他这么背?政治委员刘志坚,上将,后来的总政治部副主任,一直让林总很不爽的一个人,10纵倒是典型的军政分家,呵呵。副司令员孔庆德,中将,百战将星,从38军军长到后来的58军军长不知道他心里有何感受,倒是命里该发财之人,呵呵。副政治委员最牛,全国70个军都赶不上的,因为是赵紫阳,后来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要不是15年前犯错误,58军本该是全军最骄傲的部队的。

九:12纵
和19军等部队不同,全军有军番号没有纵队番号的部队很多,但是有纵队番号没有军番号的实在仅此一家,如假包换。12纵前身我没查到,应该是中原军区原来的新四军5师(新四军七个师中最不争气的一个,还不如6师)的部队。47年建立后和10纵一起挺进大别山,后来建立江汉军区,原司令员赵基梅病势后,由张才千接任。张才千也够背的,八路军最老的14个主力团第一任团长之一,只因为老部队770团一直被当作留守兵团,后来又在中原突围中被打散,导致老张也很没出路,到解放战争后期时居然才混个地方军区司令,而其他老团长基本都混到兵团司令一级了,最背的120师那几个也是野战军的军级。还好后来张才千授了中将,解放后官也不小,否则真的没脸见老战友了。不知道为什么,江汉军区在49年居然没有整编为野战军,不知道是否刘邓干脆就把他们忘记了,还是因为那是个令他们伤心的地方,实在不愿意再想起来,还是12纵实在没什么战绩。以至于12纵在解放军54个纵队中创了个唯一的记录,也是不值得称颂的记录。这样的部队能不排最后嘛!

总评价:从历史看,中野为原四方面军大部和一方面军、新四军5师一部演变而成,红军底子十分浓厚,光正牌红军团就6个。从编制看,本来中野最高峰时达13个纵队,加38军实际上相当于14个纵队,可是1纵部分和主力8纵、13、14和15纵都留在原来的晋冀鲁豫军区后来被华北顺理成章的接受过去(可华北才打几个大胜仗啊,不如给中野),10、12纵又变成地方部队(野战军地方化可能是中野特色,全军找不到第二个,只是不知道是谁的主意,嫌野战军多了用不完?),再加上1、7纵合并,使得中野实际上仅1、2、3、4、6、9、11纵共7个纵队,倒也还可以,总兵力仍然可以达到20余万的。从中野前期战史(45年8月到47年6月)看,表现非常出色,有刘帅这个全军排名前三的著名军事家指挥,再加上中野将士的英勇善战,从上党到鲁西南,全都打的很漂亮(有个别消耗战)。而且中野还有个其他野战军都没有的优势,就是存在一个陈庚兵团。由于陈庚的出色指挥再加上本身实力不弱,使的中野主力可以与陈庚兵团在中原大地打出小配合,在华东大地又与华野打出大配合(这是其他野战军基本都不具备的,东野的南满兵团与华野的山东兵团虽然也表现不错,但是和陈庚兵团比还是要差一点)。本来照这样发展下去,我军在华东中原是非常有为的。从兵力看,最高峰时两大野战军总兵力可以达到55万人左右,绝对不比国军少多少;从将领看,无论刘帅还是粟总,哪个不是有名的军事家,以弱胜强的老手?全军指挥艺术前三名,这里有两个。从军队素质看,中野华野的将士的单兵素质与协作,武器装备是比东野要差点,可战斗意志和英勇顽强程度绝对不比后来被捧上天的四野差什么。本来照这样发展,我大胆预言,华东可以提前半年解决的,可最后却拖到了49年1月,什么缘故,挺进大别山!一个因为某些原因被吹上天的败笔!80年代中后期,电视开始频繁演出中野战史的影片,如《上党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等,现在想想当时是有用意的。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挺进大别山有了真正的了解。但是真正开始理解却是我对军史真正开始有所吃透,懂得什么叫战术战略之后,大概在十来年前吧,从那时起我就对挺进大别山产生了怀疑。我这个系列发表以后,有许多网站都转载了(郁闷的是至今还没有标明作者的,有的甚至写“原创”!),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啊,中间有很多都遭到质疑,如一野的三大主力旅问题,二野应该13军排第一的问题,三野20军排不了那么高、28军偏低,四野38军应该排第一,四野意义说的不足,应该是贡献最大的野战军云云等,这些都是我意料之中的。而有些则纯粹出乎我当初发帖的预见,如2军应该排第二,15军解放战争就很牛(有个家伙就这么说的),挺进大别山意义重大、该歌颂,21军和25军甚至31军都应该排前五,22军很垃圾,七月分兵等等,中间最让我吃惊的就是大别山问题,原来我以为研究军史的都应该看的很清楚,观点基本一致,结果这个居然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现在我就来谈谈我对大别山的理解,应该还历史一个公正,不能因为是老毛决策老邓执行的就碰不得。

首先看看我们是否有挺进大别山的必要。当时挺进大别山不过两个理由,一个是要“将战火引到蒋管区,减轻解放区的负担”。当时解放区负担是很重,吃的穿的和民工支前以及战争损失都对解放区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可还没到支持不下去的地步,否则就不可能一直坚持到解放了。中野离开后,中央又让人数更多的华野外线兵团去填补这个空白,可见减轻解放区负担这个目的恐怕只有山东解放区达到了,而且由于华野主力的离开使山东好多解放区落入敌手,损失其实更大。何况后来中野在大别山战不住脚时给养不还是老解放区送过去的吗?中间还加上了运输费用和战斗损失,解放区人民负担其实是更重了。站在今天物流学上看,实在是莫大的浪费。而直到我军渡江,也没听说大别山在兵员和经济上对我军有什么帮助。可见,从经济角度看绝对是失败,是不必要的。其次,挺进大别山另一个理由也是主要理由莫过于“哑铃说”,即一把尖刀插进蒋结石的心脏,减轻陕北山东的负担,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我首先解释心脏说,当时我看着地图看了半天也没看出这个大别山是如何成为老蒋心脏的(他的心脏倒够大的,鲸鱼也比不了),你们看看那里离南京和武汉有多远,何况还隔着长江(不会有哪个白痴会相信当时刘邓有渡江南下的本事吧)。有人会说老蒋不是很急吗,最后调那么多部队呢。可你忘记老蒋是战略白痴了,否则他不会光盯着华东而忽视东北了。他急不是因为我军插入了他的心脏而是任何共产党部队靠他统治区这么近(相对其他野战军而言)他都急。再看看挺进实际效果,一个挺进大别山,中野本身部队光沿途被俘就达8000,再加上损失和留下坚持大别山的相当于4个旅的兵力,最后中野竟然只剩7万人,一直到渡江后才恢复元气。如果上述目的达到也还值得,可偏偏基本没达到。从陕北看,为了吸引胡军北上而不调入中原战场(当然也根据当时西北战场需要),西野北上打榆林,结果失利。形势反而不如以前。沙家店不过是榆林失利的副产品,并非西野本意。山东战场呢?为了掩护中野南下,老毛不顾粟总反对强令华野分兵,造成了华野历史上最惨痛的七月失利,部队减员高达五万多,主力1、4纵几乎失去战斗力。真是减轻两大战场负担的目的不仅没达到,两大战场反倒更倒霉。那么调动敌人的目的达到了吗?达到一点,堂堂中野只吸引了敌人10个旅回防。(有人很搞笑,专门写文章就此反驳我,证明大别山敌军最终是33个旅,而不是10个旅,还问我懂不懂国军的编制。我不知道他究竟是不懂历史还是不认识汉字,连回防是什么意思都不懂!)这10个旅中野若留在老区再来一个鲁西南战役就能搞定(又有人有意见了,认为当时中野是疲惫之军,没那么大的战斗力,看来他也承认一个鲁西南战役中野吃掉9个半旅国军的事实。可我说让他们立刻就与敌人开战了吗?鲁西南那么大难道还不够他们运动周旋的吗,不够还有附近的华野配合嘛,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山东和华野会合或者南下去豫皖苏嘛,你以为刘帅是老聂,陈毅啊!)。为了这一次战役就可以吃掉的10个旅让中野损失几万人去千里之外武装游行在军事上值吗?

有人说中野当时疲惫之师不能与敌人周旋,而且国军已经包围上来了,奥,运动战打不了,千里跃进倒不累了,而且还很轻松的就突出敌人重围了,什么道理啊!放着中原广大地区不要非要跑到千里之外的大别山看风景,中野又不是北大山鹰社!而且最后中原这块地方军委不还是舍不得,那么这个倒霉的耕耘任务当然就归华野了,害的山东根据地丢了一大半,华野主力却不得不到豫皖苏开辟新根据地,主力几乎全部分散去剿匪发动群众去了(这就给哈林族攻击华野外线兵团47年下半年到48年上半年没有大的战果提供了口实。实际上呢,华野不过在做东野一年前做过的事而已,何况这哪里是粟总和华野愿意的,纯粹是军委的命令罢了)。当时要是换中野在这里做同样的事呢,不比在大别山事半功倍吗,山东根据地也不会丢!还好山东兵团还争气,不然要是中野在大别山残了,华野的山东根据地再全丢了,整个历史就真要改写了。可见,挺进大别山在军事上也是没有必要的。然后再看战术上,赞成大别山的人还有最后一个理由,就是两大野战军这么一调动,敌人也就跟着动,就出现了战机,两大野战军可以配合作战。你懂军事不,你以为当时我军和现在的38军似的全军机械化啊,达到这个目的用的着跑那么远吗?中野在鲁西南,豫皖苏和豫东机动一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效果更好,跑大别山太远了,两大野战军反倒变的遥不可及,持这个意见的人可以在地图上丈量一下距离,在那头放颗原子弹这头都听不见,根本就无法配合。48年后中野在饱受重创后还是不得不回到豫皖苏,还是要在河南大地机动作战,要是在挺进前就这么想的开,头疼的就该是国军了呀。最后我们再看结果。跃进前中野已经达到一次战役歼灭5万正规军的水平,可出来后呢?一次顶多吃掉2万就不错了,最后豫东打阻击连全军都上都顶不住一个18军,而华野顶5军可就一个10纵2个师啊。结果47年7月后到淮海前华东中原的大仗基本都是华野打的,中野简直成了鸡肋,大仗打不了,小仗没的打,而且打了对局势也帮助不大,甚至连给华野当助手都当不好。而且还害的刘帅跟着名声受损,从挺进大别山后他的军事才能就没得到什么发挥,本来客观的说粟、刘、林三人从战术指挥上说应该是伯仲之间的,可由于在最关键的解放战争中后期缺乏著名的经典战役(刘帅虽强,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的对手可不是阉军那种垃圾,几万弱兵就能吃的下,这点上运气连徐帅都不如),以至于最后居然被大部分网友称为“军事学家”,而不是军事家。应该说,从表现看,这个称呼还是比较客观的,但对刘帅实力未免不公,谁让他在最关键的时候缺乏实践呢!所以挺进大别山究竟是损失大还是利益大,答案不问自明!幸亏粟裕没有南下,否则华东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放呢,说不定就要靠东野南下了。

最后再谈谈淮海战役围歼12兵团的斩获问题,这个也是网上争议非常大的。按照官方和老同志的回忆,基本上都说淮海战役华野歼敌43万多,中野歼敌12万多(包括各自所属的地方部队歼敌),明显有水分,中野歼敌数字显然把华野参战部队的战果都算进去了(难怪秦基伟敢鲸吞12军的功劳,这是有老传统的,不过上行下效而已),谁让中野政委是老邓呢,对于这个显然是不能信的。因为淮海实际一共就四仗,中野参加的就是11纵阻击邱李兵团,2纵阻击刘李兵团和围歼12兵团。11纵和2纵这两仗歼敌不会太多,加起来我估计有万人左右,剩下的就是全军一起上对付黄维了,12兵团一共12万中野啃掉11万,照这个算法参战的华野四个纵队在中野打仗时就一直友好观摩了,始终没动手,怎么可能。我们来具体算算:参加这场战役的中野部队一共约14万人(大家熟悉的12万没包括11纵和地方部队),参加了围歼12兵团的整个过程,而参战的华野四个纵队大概10万人左右,主要参加了后半部分。但是华野部队素质比中野综合要高,毕竟身经百战,尤其技术娴熟的俘虏兵比中野绝对多,而且华野部队装备比中野好不是一个档次。不客气的说当时中野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4、6纵队一对一都未必是华野二流纵队7、13纵的对手。所以10万华野将士的战斗力基本可以算做与14万中野持平,但由于华野到中期才加入,所以双方歼敌应该是6:4的水平,何况根据战后各纵队统计的歼敌数字中野全部歼敌也不过7万多,我认为这个数字是合理的基本正确的。所以淮海战役华野总共歼敌应该在48万人左右。

说了这么多,我要声明我绝对没有贬低中野的意思,我认为中野是解放战争中牺牲最大(虽然很多牺牲是很不值的),走路最多的野战军,对解放战争的贡献非常大。可以说,没有中野,华野也打不了那么多大仗硬仗恶仗,起码打不了那么好。


五:2纵(10军)
2纵前身是冀南纵队,是中原野战军早期建立的几个纵队中唯一没有任何红军底子的部队,不知道战斗力差是否与这个有关,反正2纵确实是中野几个主力纵队中最“渣”的一个。五大野战军的2纵可谓各有千秋。一野2纵底子很老,打仗不行。三野2纵也一样底子很老,打仗却一般。也许21军应该还不错的,但是三野实在人才济济,使21军很不突出。四野2纵倒是五个2纵中最牛的,就是在全军也是排前三的王牌军。华北2纵在全军还可以,国外战争打的比国内好,在华北是绝对的第二主力。丢人的就是一野和二野的2纵,全是第五名。2纵历史不如人,可现实表现也不争气。2纵在挺进大别山以前唯一打的有名的一仗就是“喋血羊山”,和3纵一起吃掉了整编66师,但是却也伤亡惨重,5旅基本打残。接着挺进大别山,由于环境困难,部队军纪日渐废弛,2纵5旅正好撞刘邓枪口上,气的邓小平大骂“活土匪”(怪事,2纵在中野有个外号,叫“姑娘纵队”,意思是军纪中野第一,这时可没表现出来啊,看来该改叫“土匪纵队”了,呵呵!)。倒霉的5旅后来被整旅留在大别山,从此与野战军无缘,不知道根子是否就在这里。转出大别山,可怜的2纵只剩两个旅,人数基本是中野人数最少的主力纵队了,接着就基本和6纵一起在刘帅领导下做黄维兵团旅游豫西的免费导游,费尽功夫不让黄维回师华东。好容易熬到淮海,可怜的2纵明显已经失宠,被发配去打阻击,吃12兵团这块肥肉的边都没碰到,还不如小弟弟9纵和11纵。战争中打阻击就意味着吃亏,伤亡大,歼敌少还没缴获和俘虏。所以华野10纵后来才会在济南战役前夕集体闹脾气,华野6纵由于后一阶段被调到南线对付刘李兵团,所以淮海战绩是华野几大王牌军中最少的。而在中野这种“幸运奖”就让2纵给中了,2纵还只能眼巴巴的没脾气。打阻击还打不好,顶不住,又把华野6纵给拉下水,害的华野6纵这个大牌在淮海战役中很没面子,憋了满肚子火在心里的全军两万多将士肯定集体问候了2纵的祖宗,当然李刘兵团的祖宗肯定更惨。部队失宠,当然也连累当头的,49年,2纵改编为10军,老司令陈再道怎么也是一员虎将,楞是3个兵团里连把副交椅都没排上,被调河南军区当土皇帝去了。还好后来东山再起,当上了武汉军区司令,可文革时又被诬陷上倒霉的“七二零”兵变,还好老毛还信任他,否则就不好说了。

10军隶属3兵团,番号最前却明显是兵团最垫底的部队,和11军、12军两大王牌为伍注定10军在后来的战斗中基本连喝汤的机会都没有,基本都在白跑腿,相信全军将士的马拉松成绩提高是唯一收获了。没办法,和16军一样,10军在《二野战史》这部戏剧里表演的也是主角中的配角,也就是舞台上扮演什么大树电线竿子的那种,一向默默无闻,而且确切来说,还不如16军,16军可能还能扮演仆人什么的,偶尔有句台词,所以10军排后面也是正常的。2纵在中野有个外号,叫“姑娘纵队”(这么损的外号谁起的?),意思是军纪中野第一,当然还有个言外之意就是打仗软绵绵的(我觉得好多泼妇太妹WT什么的打架或出口成“脏”一点不软绵绵啊,看来妇女是解放过头了!放在现代2纵该中野最猛了,呵呵!)。我觉得作为一个部队,在当时妇女普遍淑女(我喜欢)的年代赢得这样的外号实在不是什么值得庆贺的事,军队嘛,宁愿象东野那样军纪差点,只要能打胜仗,野战军嘛,该野还得野!可10军正好相反,所以我估计原来安排10军去西藏可能就考虑到那儿没什么大仗,搞好军民团结却很重要。我记得我还看到过一篇文章说当年最先解放重庆的是10军,可刘邓硬让10军撤出,入城式让11军搞。现在想起来刘邓不太可能干这种胡宗南式的“蠢事”,但从这传闻可见10军的地位了。不过10军部队也并非无耀人之处,可惜那是在52年的上甘岭,在10军喀嚓以后。10军建国初就喀嚓了,从此没重建过,不过各师却基本保留下来了。28师调归23兵团即后来的69军,69年番号改称205师,85年69军撤消后转隶28集团军,1998年28集团军撤消后缩编为旅转归内蒙古军区,据说这次裁军给喀嚓了。我感觉28师是“扫帚星”,跟哪个部队哪个部队就撤消番号,从10军到69军再28军,几个军最后全给喀嚓了,最后没有可以喀嚓的了(总不能裁掉省军区吧),于是只好喀嚓自己了(65集团军一定一边擦汗一边暗说侥幸)。主力29师1951年改归第15军,在上甘岭打出了10军部队的威风,不仅出了个闻名全军的英雄邱少云,而且还冒出个创个人歼敌记录的胡修道,一个人干掉敌人280多,值得全军学习啊(假如我军今天还能每人都能达到,杀光日本猪美国狗也就百万大军足矣!)。可惜10军已经不在了,29师功劳写多少,15军就照单收多少(连12军的功劳都敢抢,何况名义上还归自己的区区29师),秦基伟笑了。29师为15军扬名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可最后15军却利用完了就把29师一脚踢开,典型的过河拆桥!1961年29师改为武汉军区独立师,1967年归新建的第17军建制,1969年改为第49师 1973年第17军撤销,再归武汉军区,1976年并入第19军56师,1985年19军撤消后转归47集团军,98年缩编为旅。一个师的隶属反复变化这么多,估计全军也就29师一个没第二个了,虽然命运多桀但却笑到了最后,至今还在解放军的序列里。30师改编为海军航空兵部队,后来1969年重建,1985年改为内蒙古军区第30旅,1999年改为陆军预备役步兵30师。今天看来2纵也就剩56旅这个独苗了,不过能熬过这次裁军还能保留下来实在不容易,看来比起很多王牌部队(如44军),2纵还是可以值得骄傲的。

六:9纵(15军)
可能有些“千岁军”的拥护者要扔板砖了,你丫先别急。从历史看,9纵和3、6纵一样都是太行子弟兵(怪了,全是三的倍数,正好各加三),本来应该和3兵团亲的,可9纵成立时刘邓主力包括3、6纵早跑远了,9纵这个小弟弟暗骂那两个亲哥哥不够意气,只好和眼面前的堂兄4纵混了,虽然是堂兄,可毕竟还是亲戚,何况还很壮很能打脑子也灵活,能罩的住小兄弟。9纵底子很薄弱,基本都是新部队,只是在26旅76团里有一个红3连,可这已经足以保证这个团成为9纵第一团了。9纵的头儿是秦基伟,这家伙可很有意思,自从红军时期在电话上闹过笑话后就对什么新事物都感兴趣,总要研究研究,包括抗战时学自行车,要在美国搞不好又一个爱迪生呢!不过当初解放战争时他可不出名,即使到49年也不过是二野一个二流军的军长而已。要不是朝鲜战争美国鬼子拉一把,秦基伟还不知道后来会怎么样呢。可他的运气就是好啊,本来二流部队的15军上甘岭一战成名,同时也造就了秦基伟的辉煌前程。回国后,60年成为昆明军区司令,是当时全军最年轻的大军区司令。而他最辉煌的时候莫过于改革后了。作为老邓的亲信担任北京军区司令,84年的阅兵总指挥一下子全国家喻户晓(我记得当年我看阅兵时还心说这老头谁啊),88年又成为少有的55年中将晋升上将中的一个(还有个张校长),一直干到90年退休。从战绩看,9纵是典型的4纵小兄弟,从成立起就一直跟着4纵混,由于陈庚的出色,连王牌4纵的战功都不明显,9纵就更可以想象了,好象只在郑州战役露了点小脸。一直到淮海围歼黄维,9纵才跟在4纵屁股后面吃个饱(把大哥3纵二哥6纵可馋坏了)。49年9纵改编为15军,又在4兵团排最后,不仅不如13军,连14军(人家可也是4纵嫡系啊)都可以骑在15军头上。所以15军的功绩可以想象是少的可怜,好象只混了个中野渡江第一军,以至于建国后就差点成为公安军。15军正满眼垂泪哀叹自己命不好时,关键时刻,“好心”的山姆大叔出现了,说你们中国至今还没有空降军多可怜啊,我们都有两个师了,我推荐15军,保证能打。军委心说这老家伙该不会果子狸吃多了吧,非典到脑子里去了。山姆大叔为了证实自己永远“正确”,霉菌在52年的金化攻势中着实卖力的脱掉裤子让15军狠踹了一顿屁股(以至于霉菌今天一听到15军的名字就恨自己为什么不比普通人少长个器官)。虽然说这功劳真正能归15军自己的只有50%(不算29师只能是25%),可毕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全军2万多人基本都搭进去了,还出了个全军仅有的两个天大英雄之一的黄继光,于是军委最后还是接受了山姆大叔的“肢体建议”,在61年的建立空降军的时候选择了15军,以至于15军由原来的二流军一下子变成了“千岁军”(谁知道这是谁起的?),从此迈进了王牌军的行列,牛的不行,今天还是台湾人关注的第一对象,暗恋程度甚至超过了1军。但是15军也许后来在建国后很威风,不过在解放战争时期,9纵就是一直属于中野二流部队,一直在打配合战,一直是助攻的位置,一直是小弟弟。所以说还是只能排第六。建国后,43师撤消,调入10军29师,61年调出,后来又编入最早的伞兵部队空降1旅(现在的43师),一直至今。说来很讽刺,当年的15军最牛的是拥有红3连的44师,一直是15军头号主力师,但是由于在上甘岭时秦基伟判断失误,在霉菌主攻方向上配备的是二流的45师,使的45师在上甘岭中异军突起,再加上出现了特等英雄黄继光,从而使45师一下子取代44师成为15军的头号主力师。昔日的主力44师今天在15军内居然变成了一个专门训练新兵的训练师了。不过好在44师师长向守志后来官拜南京军区司令,比45师师长崔建功要强的多,总算替44师争回点面子。今天空降15军一直驻扎华中,是我军爪子可以伸的最远的部队,为了空降15军,军委专门在附近部署了一个运输师,以便保证他们可以随时向邻国元首送去我国人民最真挚的“问候”!全国人民都期待着老李和小陈能开个好头,可以成为世界上第一对收到这种“问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省长”!看在15军将士为了你们整天拼命训练的份上,老李、小陈你们也配合一下吧?

七:11纵(17军)
从历史看,11纵和2纵一样属于新部队,一样的默默无闻,因此在中野这个大牌红军部队多多的情况下必然注定要做二三流部队,要做小弟弟。所以这个部队也和9纵一样在解放战争时就是中野二流部队,一直在打配合战,一直是助攻的位置,而且还不如9纵。9纵起码一直是在配合4纵,在帮自己人。从历史编成看,11纵属于冀鲁豫,是1纵的亲弟弟,可1947年8月,11纵成立时亲哥哥1纵却随刘邓主力去大别山观光去了,而且当时冀鲁豫没有中野任何野战部队,9纵成立时还可以跟着4纵这个堂兄弟混,11纵却成了没人要的孩子。好在有我们华野热心的粟总,不久华野挺进豫皖苏,正式收留了11纵。华野这个邻居虽然和11纵没有任何血缘关系,却很乐于助人,于是11纵就跟着华野老大哥打了不少仗,着实开了眼界。从表现看,在豫东战役中11纵在兄弟部队配合下,主攻涧岗集、陈小楼两地,全歼国民党军新21旅。随后,11纵阻击国民党军援兵黄百韬兵团,激战两昼夜,保证了华东野战军主力全歼区兵团。在淮海战役中,11纵队先是在徐州东南陈桥地区,全歼国军第107军第261师,保证了华野主力能够从容消灭7兵团。淮海战役第二阶段,11纵正式归建中野,在围歼12兵团时,首先攻占敌人核心阵地——双堆集的外围阵地张围子、杨四麻子、杨老五、杨子全等一线,对于保证其它部队围歼双堆集之敌起了重要作用。可见,跟着华野这个邻居混的一年中,11纵的战斗力还是获得很大提高的。49年,11纵改称17军,归5兵团这个冀鲁豫大家庭。在渡江作战中虽然没打什么打仗,但在追歼国军逃兵时却也小有收获,一直打到福建江西。后来西进大西南却基本剿匪了,因为17军虽然同属冀鲁豫子弟兵,但是毕竟才归建不久,和两个哥哥16军、18军还是很陌生,何况那两个军都是杨司令的嫡系,所以17军没能和其他部队一样挺进到大西南腹地,而是在贵州原地踏步,要论长跑成绩,17军在二野肯定倒数第一,呵呵!52年,17军番号撤消,所属三个师全部撤消,后来重建17军和三个师,但还是连文革都没挺过,只有新49师改称31师现在在14集团军编制内,也算是17军唯一的独苗吧。17军军长是王秉璋中将,后来长期在空军任职,直到副司令员。第一任政委张霖之,后来到地方任职,一直做到煤炭部长,不知道怎么让老毛不喜欢(以至于被点了名),居然在文革初期被红卫兵活活鞭打致死,算是17军的悲剧了。总的看,17军功绩不大,基本都是打的小规模战斗,促进华野、中野两大野战军团结也许是其最大的功劳了,综合看,应该排第七。

八:10纵(58军)
中野内部径渭分明的分为四大快,第一的是太行帮(前身385旅),后来的3兵团,出了11、12和15军三个王牌军,而且由于抗战时刘邓基本也在太行,归他们直接指挥,所以在中野占据老大位置。第二的太岳帮(前身386旅),后来的4兵团,出了王牌13军和14军。由于领导人陈庚的出色能力以及部队的英勇善战,所以虽然不如太行帮有领导照应,却也势力不小,最后连太行帮的15军都倒戈了。第三的是冀鲁豫帮(前身115师一部),后来的5兵团,代表是16军、17军和18军,虽然战斗力一般,却也拥有三个军,还有杨勇这个勇将。最可怜的就是冀南帮(前身129师挺进纵队)了,作为老大的10军自己就不争气,一个兵团番号也争来,不得不跑去3兵团入伙,连累的小弟弟58军连野战军都没挤进去。10纵就是47年8月在2纵留下部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和9、11纵一样,成立时在野战军内的亲哥哥就已经挺进大别山了,和9、11纵又不一样的是他们都适应力强,很快就找到各自强有力的老大罩着了,10纵一直孤苦伶仃一人流浪。无奈,就借着野战军主力送给养兵员的机会南下大别山,趁机和野战军会合。10纵心说:这下可熬到头了吧,可笑9、11纵还在一个跟着堂兄弟混,一个跟着邻居当跑腿,哪儿比的上自己跟着野战军主力混树大好乘凉啊。谁知道当时刘邓主力虽然损失惨重却还是看不上10纵这个穷小弟,不久10纵就给一脚踢到桐柏山去建立根据地去了,改编为桐柏军区,在全军也就只能在最没人爱的小弟弟12纵身上找平衡了。49年,桐柏军区改称58军。人民解放军的“5”字辈的大多数都是垃圾军(只有50、54和55军例外),起义部队占了绝对大多数,58军处在这个堆子里自然爽不到那里去。整个58军历史就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是不是冀南部队都不行?),唯一的贡献就是剿匪和解放了一些城镇。所以7个月部队番号便撤消了,58军部队今天一个留下的也没有。10纵看来想不排第八都不容易。不过别看10纵不吸引人,纵队领导人可都不简单。司令员王宏坤,第一任385旅旅长(全军不过六个),上将,后来的海军第一副司令员,要不是后来上了林彪的船本该名留青史的。我怀疑王宏坤指挥能力不行,第一任385旅旅长,后来一直做军区工作,385旅很多老部下后来都超过他了。解放战争时混的也不好,先是做6纵司令,可没当多久就让给王近山了,后来又做10纵司令,真是越活越倒退了,不知道他48年和6纵一起打襄阳时心里什么滋味。谁知道什么原因让他这么背?政治委员刘志坚,上将,后来的总政治部副主任,一直让林总很不爽的一个人,10纵倒是典型的军政分家,呵呵。副司令员孔庆德,中将,百战将星,从38军军长到后来的58军军长不知道他心里有何感受,倒是命里该发财之人,呵呵。副政治委员最牛,全国70个军都赶不上的,因为是赵紫阳,后来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要不是15年前犯错误,58军本该是全军最骄傲的部队的。

九:12纵
和19军等部队不同,全军有军番号没有纵队番号的部队很多,但是有纵队番号没有军番号的实在仅此一家,如假包换。12纵前身我没查到,应该是中原军区原来的新四军5师(新四军七个师中最不争气的一个,还不如6师)的部队。47年建立后和10纵一起挺进大别山,后来建立江汉军区,原司令员赵基梅病势后,由张才千接任。张才千也够背的,八路军最老的14个主力团第一任团长之一,只因为老部队770团一直被当作留守兵团,后来又在中原突围中被打散,导致老张也很没出路,到解放战争后期时居然才混个地方军区司令,而其他老团长基本都混到兵团司令一级了,最背的120师那几个也是野战军的军级。还好后来张才千授了中将,解放后官也不小,否则真的没脸见老战友了。不知道为什么,江汉军区在49年居然没有整编为野战军,不知道是否刘邓干脆就把他们忘记了,还是因为那是个令他们伤心的地方,实在不愿意再想起来,还是12纵实在没什么战绩。以至于12纵在解放军54个纵队中创了个唯一的记录,也是不值得称颂的记录。这样的部队能不排最后嘛!

总评价:从历史看,中野为原四方面军大部和一方面军、新四军5师一部演变而成,红军底子十分浓厚,光正牌红军团就6个。从编制看,本来中野最高峰时达13个纵队,加38军实际上相当于14个纵队,可是1纵部分和主力8纵、13、14和15纵都留在原来的晋冀鲁豫军区后来被华北顺理成章的接受过去(可华北才打几个大胜仗啊,不如给中野),10、12纵又变成地方部队(野战军地方化可能是中野特色,全军找不到第二个,只是不知道是谁的主意,嫌野战军多了用不完?),再加上1、7纵合并,使得中野实际上仅1、2、3、4、6、9、11纵共7个纵队,倒也还可以,总兵力仍然可以达到20余万的。从中野前期战史(45年8月到47年6月)看,表现非常出色,有刘帅这个全军排名前三的著名军事家指挥,再加上中野将士的英勇善战,从上党到鲁西南,全都打的很漂亮(有个别消耗战)。而且中野还有个其他野战军都没有的优势,就是存在一个陈庚兵团。由于陈庚的出色指挥再加上本身实力不弱,使的中野主力可以与陈庚兵团在中原大地打出小配合,在华东大地又与华野打出大配合(这是其他野战军基本都不具备的,东野的南满兵团与华野的山东兵团虽然也表现不错,但是和陈庚兵团比还是要差一点)。本来照这样发展下去,我军在华东中原是非常有为的。从兵力看,最高峰时两大野战军总兵力可以达到55万人左右,绝对不比国军少多少;从将领看,无论刘帅还是粟总,哪个不是有名的军事家,以弱胜强的老手?全军指挥艺术前三名,这里有两个。从军队素质看,中野华野的将士的单兵素质与协作,武器装备是比东野要差点,可战斗意志和英勇顽强程度绝对不比后来被捧上天的四野差什么。本来照这样发展,我大胆预言,华东可以提前半年解决的,可最后却拖到了49年1月,什么缘故,挺进大别山!一个因为某些原因被吹上天的败笔!80年代中后期,电视开始频繁演出中野战史的影片,如《上党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等,现在想想当时是有用意的。从那时起我开始对挺进大别山有了真正的了解。但是真正开始理解却是我对军史真正开始有所吃透,懂得什么叫战术战略之后,大概在十来年前吧,从那时起我就对挺进大别山产生了怀疑。我这个系列发表以后,有许多网站都转载了(郁闷的是至今还没有标明作者的,有的甚至写“原创”!),可以说是褒贬不一啊,中间有很多都遭到质疑,如一野的三大主力旅问题,二野应该13军排第一的问题,三野20军排不了那么高、28军偏低,四野38军应该排第一,四野意义说的不足,应该是贡献最大的野战军云云等,这些都是我意料之中的。而有些则纯粹出乎我当初发帖的预见,如2军应该排第二,15军解放战争就很牛(有个家伙就这么说的),挺进大别山意义重大、该歌颂,21军和25军甚至31军都应该排前五,22军很垃圾,七月分兵等等,中间最让我吃惊的就是大别山问题,原来我以为研究军史的都应该看的很清楚,观点基本一致,结果这个居然形成泾渭分明的两派。现在我就来谈谈我对大别山的理解,应该还历史一个公正,不能因为是老毛决策老邓执行的就碰不得。

首先看看我们是否有挺进大别山的必要。当时挺进大别山不过两个理由,一个是要“将战火引到蒋管区,减轻解放区的负担”。当时解放区负担是很重,吃的穿的和民工支前以及战争损失都对解放区经济造成了很大破坏,可还没到支持不下去的地步,否则就不可能一直坚持到解放了。中野离开后,中央又让人数更多的华野外线兵团去填补这个空白,可见减轻解放区负担这个目的恐怕只有山东解放区达到了,而且由于华野主力的离开使山东好多解放区落入敌手,损失其实更大。何况后来中野在大别山战不住脚时给养不还是老解放区送过去的吗?中间还加上了运输费用和战斗损失,解放区人民负担其实是更重了。站在今天物流学上看,实在是莫大的浪费。而直到我军渡江,也没听说大别山在兵员和经济上对我军有什么帮助。可见,从经济角度看绝对是失败,是不必要的。其次,挺进大别山另一个理由也是主要理由莫过于“哑铃说”,即一把尖刀插进蒋结石的心脏,减轻陕北山东的负担,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我首先解释心脏说,当时我看着地图看了半天也没看出这个大别山是如何成为老蒋心脏的(他的心脏倒够大的,鲸鱼也比不了),你们看看那里离南京和武汉有多远,何况还隔着长江(不会有哪个白痴会相信当时刘邓有渡江南下的本事吧)。有人会说老蒋不是很急吗,最后调那么多部队呢。可你忘记老蒋是战略白痴了,否则他不会光盯着华东而忽视东北了。他急不是因为我军插入了他的心脏而是任何共产党部队靠他统治区这么近(相对其他野战军而言)他都急。再看看挺进实际效果,一个挺进大别山,中野本身部队光沿途被俘就达8000,再加上损失和留下坚持大别山的相当于4个旅的兵力,最后中野竟然只剩7万人,一直到渡江后才恢复元气。如果上述目的达到也还值得,可偏偏基本没达到。从陕北看,为了吸引胡军北上而不调入中原战场(当然也根据当时西北战场需要),西野北上打榆林,结果失利。形势反而不如以前。沙家店不过是榆林失利的副产品,并非西野本意。山东战场呢?为了掩护中野南下,老毛不顾粟总反对强令华野分兵,造成了华野历史上最惨痛的七月失利,部队减员高达五万多,主力1、4纵几乎失去战斗力。真是减轻两大战场负担的目的不仅没达到,两大战场反倒更倒霉。那么调动敌人的目的达到了吗?达到一点,堂堂中野只吸引了敌人10个旅回防。(有人很搞笑,专门写文章就此反驳我,证明大别山敌军最终是33个旅,而不是10个旅,还问我懂不懂国军的编制。我不知道他究竟是不懂历史还是不认识汉字,连回防是什么意思都不懂!)这10个旅中野若留在老区再来一个鲁西南战役就能搞定(又有人有意见了,认为当时中野是疲惫之军,没那么大的战斗力,看来他也承认一个鲁西南战役中野吃掉9个半旅国军的事实。可我说让他们立刻就与敌人开战了吗?鲁西南那么大难道还不够他们运动周旋的吗,不够还有附近的华野配合嘛,实在不行还可以去山东和华野会合或者南下去豫皖苏嘛,你以为刘帅是老聂,陈毅啊!)。为了这一次战役就可以吃掉的10个旅让中野损失几万人去千里之外武装游行在军事上值吗?

有人说中野当时疲惫之师不能与敌人周旋,而且国军已经包围上来了,奥,运动战打不了,千里跃进倒不累了,而且还很轻松的就突出敌人重围了,什么道理啊!放着中原广大地区不要非要跑到千里之外的大别山看风景,中野又不是北大山鹰社!而且最后中原这块地方军委不还是舍不得,那么这个倒霉的耕耘任务当然就归华野了,害的山东根据地丢了一大半,华野主力却不得不到豫皖苏开辟新根据地,主力几乎全部分散去剿匪发动群众去了(这就给哈林族攻击华野外线兵团47年下半年到48年上半年没有大的战果提供了口实。实际上呢,华野不过在做东野一年前做过的事而已,何况这哪里是粟总和华野愿意的,纯粹是军委的命令罢了)。当时要是换中野在这里做同样的事呢,不比在大别山事半功倍吗,山东根据地也不会丢!还好山东兵团还争气,不然要是中野在大别山残了,华野的山东根据地再全丢了,整个历史就真要改写了。可见,挺进大别山在军事上也是没有必要的。然后再看战术上,赞成大别山的人还有最后一个理由,就是两大野战军这么一调动,敌人也就跟着动,就出现了战机,两大野战军可以配合作战。你懂军事不,你以为当时我军和现在的38军似的全军机械化啊,达到这个目的用的着跑那么远吗?中野在鲁西南,豫皖苏和豫东机动一样可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效果更好,跑大别山太远了,两大野战军反倒变的遥不可及,持这个意见的人可以在地图上丈量一下距离,在那头放颗原子弹这头都听不见,根本就无法配合。48年后中野在饱受重创后还是不得不回到豫皖苏,还是要在河南大地机动作战,要是在挺进前就这么想的开,头疼的就该是国军了呀。最后我们再看结果。跃进前中野已经达到一次战役歼灭5万正规军的水平,可出来后呢?一次顶多吃掉2万就不错了,最后豫东打阻击连全军都上都顶不住一个18军,而华野顶5军可就一个10纵2个师啊。结果47年7月后到淮海前华东中原的大仗基本都是华野打的,中野简直成了鸡肋,大仗打不了,小仗没的打,而且打了对局势也帮助不大,甚至连给华野当助手都当不好。而且还害的刘帅跟着名声受损,从挺进大别山后他的军事才能就没得到什么发挥,本来客观的说粟、刘、林三人从战术指挥上说应该是伯仲之间的,可由于在最关键的解放战争中后期缺乏著名的经典战役(刘帅虽强,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他的对手可不是阉军那种垃圾,几万弱兵就能吃的下,这点上运气连徐帅都不如),以至于最后居然被大部分网友称为“军事学家”,而不是军事家。应该说,从表现看,这个称呼还是比较客观的,但对刘帅实力未免不公,谁让他在最关键的时候缺乏实践呢!所以挺进大别山究竟是损失大还是利益大,答案不问自明!幸亏粟裕没有南下,否则华东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解放呢,说不定就要靠东野南下了。

最后再谈谈淮海战役围歼12兵团的斩获问题,这个也是网上争议非常大的。按照官方和老同志的回忆,基本上都说淮海战役华野歼敌43万多,中野歼敌12万多(包括各自所属的地方部队歼敌),明显有水分,中野歼敌数字显然把华野参战部队的战果都算进去了(难怪秦基伟敢鲸吞12军的功劳,这是有老传统的,不过上行下效而已),谁让中野政委是老邓呢,对于这个显然是不能信的。因为淮海实际一共就四仗,中野参加的就是11纵阻击邱李兵团,2纵阻击刘李兵团和围歼12兵团。11纵和2纵这两仗歼敌不会太多,加起来我估计有万人左右,剩下的就是全军一起上对付黄维了,12兵团一共12万中野啃掉11万,照这个算法参战的华野四个纵队在中野打仗时就一直友好观摩了,始终没动手,怎么可能。我们来具体算算:参加这场战役的中野部队一共约14万人(大家熟悉的12万没包括11纵和地方部队),参加了围歼12兵团的整个过程,而参战的华野四个纵队大概10万人左右,主要参加了后半部分。但是华野部队素质比中野综合要高,毕竟身经百战,尤其技术娴熟的俘虏兵比中野绝对多,而且华野部队装备比中野好不是一个档次。不客气的说当时中野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的4、6纵队一对一都未必是华野二流纵队7、13纵的对手。所以10万华野将士的战斗力基本可以算做与14万中野持平,但由于华野到中期才加入,所以双方歼敌应该是6:4的水平,何况根据战后各纵队统计的歼敌数字中野全部歼敌也不过7万多,我认为这个数字是合理的基本正确的。所以淮海战役华野总共歼敌应该在48万人左右。

说了这么多,我要声明我绝对没有贬低中野的意思,我认为中野是解放战争中牺牲最大(虽然很多牺牲是很不值的),走路最多的野战军,对解放战争的贡献非常大。可以说,没有中野,华野也打不了那么多大仗硬仗恶仗,起码打不了那么好。
写的挺有意思的,拜读了。
关于跃进大别山的观点不能苟同,沈大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轩辕天行 发表于 2015-3-25 18:56
关于跃进大别山的观点不能苟同,沈大对此有什么看法吗
我的观点全写在老电影《挺进中原》背后的故事中了。
此文比较主观
这是老沈10年前的文吗
长空鹰击 发表于 2015-3-25 21:31
这是老沈10年前的文吗
这是亡日灭美的,原舰船军事和军事历史研究论坛的高手。
觉得韩先楚很不错,楼主讲讲吧。
一、六纵18旅旅长什么时候拼过刺刀?是54团1营那个记录?二、突破汝河时18旅是满编的, 肖永银写的回忆文章里52、53、54三个团都参战了,还有尤旅部份当预备队。
大别山后,中野就像个要饭的
再看人事,16军这些年人气非常旺,军方16军出身的高级将领一大堆,可惜我都记不住了,就记得两个,一个是南京军区前政委方祖歧上将,另一个就是现在的总政治部主任徐才厚上将。
---------------------------------------------------

如今看到这段文字 16军不知道是喜是悲?
二野说白了就是769和772。而12又有3个红军团,这是13没法比的。再加之769是刘邓一直带着的“嫡系”,故排第一。
“副政治委员最牛,全国70个军都赶不上的,因为是赵紫阳。”,63军政委,胡耀邦,赶得上58军。
本来好好的一支野战军,依托老根据地作战极其主动,硬要千里大跃进,搞得人生地不熟,被国军咬住屁股到处撵,主力军变成了地方军。本来1947年夏华东野战军和晋冀鲁豫野战军就可以合流展开大决战了,硬要自毁长城。解放军也太低估自己的力量,太高估国军的力量了。
闪击英雄001 发表于 2015-3-27 10:14
本来好好的一支野战军,依托老根据地作战极其主动,硬要千里大跃进,搞得人生地不熟,被国军咬住屁股到处撵 ...
没啥自毁长城的,挺进大别山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就够了。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7 10:24
没啥自毁长城的,挺进大别山的战略目的达到了就够了。
达到什么目的了?以跃进的损失去打大歼灭战要有价值多了。两大野战军原本兵强马壮,集中起来能让国军3个整编师猬集起来都保证不了安全,照样被强行包围歼灭,而且还有充足的力量阻援。其结果是国军只能收缩到最小范围的防御圈中去,然后享受长春守军的待遇。47年是可以而且是必须决战的时刻了,先前丢失土地太多了,其实很多都是不必要的。

粟裕就不想带三个纵队去江南,人家理由充足得很,这理由也完全适应刘邓大军不出征大别山。没有老根据地的依托,解放军的威力就要下降几个档次。
闪击英雄001 发表于 2015-3-27 10:50
达到什么目的了?以跃进的损失去打大歼灭战要有价值多了。两大野战军原本兵强马壮,集中起来能让国军3个 ...
仔细读啊,不要只有几句意见根本不看史料分析,一句没读到就要找你碴。
闪击英雄001 发表于 2015-3-27 10:50
达到什么目的了?以跃进的损失去打大歼灭战要有价值多了。两大野战军原本兵强马壮,集中起来能让国军3个 ...
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一年时间里,战争基本上是扭在解放区内打的。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当时的形势是敌强我弱,不得不实行主动的内线作战。这样可以依托老根据地的有利条件,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掩护,有人力补充部队消耗,容易得到粮食供应,伤病员也能得到较好地安置。而且解放军对根据地的地形熟悉,便于诱敌深入后能在运动中伺机歼灭敌人。这样打了一年,共消灭国民党军97个半旅,包括其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74师,极大消耗了国民党军的实力。同时,解放军在连续作战中得到了锻炼,缴获了敌人的很多武器装备,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实力有了很大增强,并完成了从分散游击作战到集中主力实施大兵团作战的转变。上述种种,都为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准备了有利条件。

然而,长期的内线作战也打烂了解放区,造成了对解放区经济的严重破坏。晋冀鲁豫野战军第2纵队司令员陈再道后来回忆说:“前几个月在冀鲁豫地区拉锯式的战斗,打过来,打过去,有些地方,老百姓的耕牛、猪、羊、鸡、鸭几乎全打光了。地里种不上粮食,部队没饭吃,怎么能打仗。当时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都用于军费开支。一个战士一年平均要用三千斤小米,包括吃穿用及装具等。野战军、地方军加起来四十多万人,长期下去实在养不起。我们早一点打出去,就可以早一点减轻解放区人民的负担。战争,是军事、政治、经济的总体战。再强的军队,没饭吃是打不了仗的。”

众所周知,从古至今,打仗实际上就是打钱粮,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是无法将战争进行下去的。上述的晋冀鲁豫解放区情况就已如此严重,经济条件更差的陕甘宁边区则被摧毁成了一片残破。到了1947年,因为战争和天灾,陕甘宁边区内本来就较少的田地基本上都未能得到及时耕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所有纺织运输等副业生产全部停顿,至1948年春荒时就有40万人民群众陷入了饥饿状态,已经接近全区剩余总人口的一半。而军队的粮食则来自于老百姓缴纳的公粮,老百姓自己都没地种、没饭吃了,军队还怎么能吃饱肚子打仗呢?即便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山东解放区,为了支持部队作战,人民群众也承受了极大的负担,仅粮食一项就几乎被征走了总收成的35%,有的地区甚至更多,老百姓的日子快要过不下去了。随着国民党军不断集团推进,山东解放区的面积被日益压缩,大量资源丧失,解放军回旋困难,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后来谈到当时的局面时曾感叹道:“山东的水都快喝干了!”

为了打倒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人民解放军就要不断发展壮大。然而解放区的经济在战争中遭到了极大破坏,人民群众自身的生存都艰难万分,已无力供养中共庞大的党政军人员。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中共中央不得不发出指示,要求各解放区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厉行节约,精简机关和后方人员,增加生产和财政收入,减轻群众负担,一切为了战争胜利。后来,毛泽东将之概括为“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的口号,向全党全军推广。

更加重要的是,为了总体战的胜利,从内线作战转到外线作战,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去,获得新的资源供给,并破坏国统区的战争潜力,已经成为战争发展的必然趋势。毛泽东之所以被称为是伟大的战略家,就在于他总是目光如炬,谋划在先,超人一筹,并有极强的实行力。早在战争之初,毛泽东就决心发动外线攻势,扩大解放区,大量歼灭敌人,以迫使蒋介石停止战争。为此他亲自制定了几个战略计划,要求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主力向中原的豫东、徐州地区出击;华中野战军主力出击津浦铁路蚌浦段及其东侧地区;晋察冀野战军、晋绥野战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条铁路和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中原军区主力突围后西进鄂西北及豫陕鄂边地区,分散坚持和钳制部分敌人。因为当时国共军队力量悬殊,上述外线攻势或未能实施,或遭到失败。毛泽东不得不逐步将外线作战方针调整为内线作战方针,先立足于内线歼敌,以待时机扭转战局。

经过了第一年作战后,解放军的力量得到了很大增强,转入外线作战的条件已逐步成熟。同时,解放区的经济也难以继续支持战争,客观上要求必须考虑转入外线作战。而进入1947年后,国民党军变全面进攻为重点进攻,集中力量先攻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原防御则缺乏主力部队支撑,有空虚之虞。因此,毛泽东决心抓住有利时机,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据此命令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首先南渡黄河,经略中原,与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夹津浦铁路密切配合作战,机动歼敌,击破国民党军顾祝同集团对山东的重点进攻。同时命令陈赓、谢富治纵队西进陕北,直接配合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作战,打破国民党军胡宗南集团的重点进攻。此时,在毛泽东的战略规划中,刘邓大军南下中原作战是确定了的,但还没有将跃进大别山作为最终目标。

根据中央的命令,刘伯承、邓小平组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经过一段时间休整后,于1947年6月30日突然从鲁西南地区强渡黄河,一举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黄河天险。随后刘邓指挥发起了鲁西南战役,连续作战到7月底,取得大捷,共歼灭国民党军9个半旅5.6万余人,打乱了国民党军重点进攻的部署,支援了陕北和山东战场的作战。影片《挺进中原》的开头即是在这时候。在此期间,毛泽东命令陈赓、谢富治纵队不去陕北,而是准备南渡黄河进入豫西,配合陕北和中原战场机动作战。同时,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也奉中央命令分成三路,部分跳到外线,寻机歼敌,配合刘邓大军转战。经过这一连串手笔,毛泽东导演的人民解放军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的大戏就此拉开了序幕。

在鲁西南战役中,刘邓所部因为歼击据守羊山集的国民党军整编第66师而啃上了硬骨头,久攻不克。就在双方酣战之时,7月23日,毛泽东电告刘邓:“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确保与扩大已经开始取得的主动权,对军事部署建议如下: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要知道,在此之前,毛泽东曾多次指示刘邓,要求他们争取在陇海路以北的内线多歼灭敌人,有依托地向外线发展。现在却突然建议刘邓不要后方,南下直出大别山作战。这不是一个小的战略部署改动,而是关系到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未来生死存亡的大抉择。本来,无论是在冀鲁豫,还是在鲁西南,或是出豫皖苏地区机动歼敌,既能依托老区,又有兄弟部队支援配合,就地展开和得到后方接济都较为容易。而大别山虽是革命老区,但已沦于敌手多年,群众基础已经不好,粮食、弹药、冬衣、人员补充、伤员安置都是问题,能不能建立根据地实是未知之数。且鲁西南战役尚未结束,即使结束,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经连续作战,需要休整,大批伤员、民工和俘虏军官需要送到黄河以北,补充进部队的大量解放战士也需要教育改造,这都要求有一定时间进行消化处理。中央为什么这么急呢?

不久当鲁西南战役全胜结束后,刘邓致电中央,除拥护中央7月23日电报的指示精神外,又陈述了自己的困难,并建议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先在陇海路南北机动作战两个月,争取歼敌7、8个旅后再南下大别山。第二天,毛泽东给刘邓发了一封绝密电报,其中有一段文字深深震动了二人:“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已面告陈赓),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以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军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致陕北不能支持,则两个月后胡军主力可能东调,你们困难亦将增加。”这就是说,如果不是陕北战局真困难到了难以支持的地步,毛泽东是不会如此急地想让刘邓迅速出动以调动敌人的。然而毛泽东并没有下死命令,而仍然是建议的口吻,让刘邓自己选择是继续在内线歼敌还是直出大别山。

对此,42年后,邓小平回忆说:“部队过黄河后一下消灭了敌人四个师部、九个半旅,旗开得胜,那气势是很了不起的。过黄河实际上就是开始反攻。但是,反攻深入到什么程度?歼敌九个半旅,这只是一个声势,更重要的是我们怎么进一步行动?我们打电报给军委,说趁势还能够在晋冀鲁豫地区继续歼灭一些敌人,吸引和牵制更多的敌人,形势很好啊。毛主席打了个极秘密的电报给刘邓,写的是陕北‘甚为困难’。当时我们二话没说,立即复电,半个月后行动,跃进到敌人后方去,直出大别山。实际上不到十天,就开始行动。”

毛泽东的密电非是虚言。陕北本来就是贫瘠之地,又经战争反复折腾,当时已是赤地千里,经济全面破产,陕甘宁边区人口死走逃亡已接近一半。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只能得到些黑豆充饥,还经常饿着肚子打仗,连彭德怀本人都虚弱得长年拉稀。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领中央机关人员冒死转战陕北,日夜与胡宗南部打圈圈。毛泽东在给刘邓的电报中把话说得很重,如果真的不能尽快调动敌人,减轻陕北的压力,那么一旦陕北失败,胡宗南几十万大军就将东调加入中原战场,解放战争形势危矣!当时中共中央仍在陕北,而陕北要是失败了,中央将会如何?这是一个天大的责任!

刘邓焉能看不懂电文中的意思,他们对全国战局,对鲁西南形势变化进行了反复权衡。当时华东野战军在七月分兵后突然连吃败仗,内外线兵团均遭重创,一时仅能自保,无力调动敌人。而陈赓、谢富治纵队还在山西,且实力不足。能在中原战场足够吸引调动国民党军队的战略行动,只有依靠刘邓所部来完成。在这种危急形势下,刘邓执行中央命令不打折扣,有再多的困难,还是毅然扛下了这副重担。7月30日,他们即致电中央,“决心于休整半个月后出动,以适应全局之需。照现在情况,我们当面有十九个旅,至少有十个旅会尾我行动,故我不宜仍在豫皖苏,而以直趋大别山,先与陈谢集团成犄角势,实行宽大机动为宜,准备无后方作战。”刘邓不去豫皖苏,要直出大别山了。虽万千人,吾往矣!

因为进入8月后,鲁西南地区连降暴雨,黄河水位猛涨。国民党军的飞机又天天飞到大堤附近投弹轰炸,黄河大堤有决口的危险。这时四周的国民党军也围拢过来,企图逼迫刘邓大军在黄河以南背水决战。形势危急,刘邓决定不与敌人恋战,不再休整半月,抓紧时间南进,越快越好。8月7日,刘邓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4个主力纵队分三路南下,直奔大别山。

为了配合刘邓部南下,毛泽东又调整了部署,命令陈毅、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主力7个纵队组成西兵团,在鲁西南地区掩护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然后挺进豫皖苏地区,在外线机动歼敌,逐步将鲁西南、豫皖苏两区创造成有利战场及支援刘邓的后方。华东野战军另外3个纵队组成东兵团,在许世友、谭震林指挥下担任保卫胶东解放区和钳制山东战场国民党军的任务。陈赓、谢富治纵队经加强力量组成陈谢集团并归刘邓指挥后,南渡黄河挺进豫西,放手发展,机动作战,东可配合刘邓、陈粟,西可配合陕北战场作战。这样,经毛泽东的一流规划后,除华北军区部队外,关内战场的其余各部人民解放军已组成了五大战略集团:彭德怀的西北野战军在陕北拖住胡宗南集团,许世友、谭震林的华野东兵团在山东拖住范汉杰集团,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则于中央突破,挺进中原,威逼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及和南京、武汉等重镇。如此,全国性的战略反攻布局已成,人民解放军要彻底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从根本上扭转战局。

在关键的中原地区,毛泽东对成品字形挺进的三路大军寄寓了厚望。其中尤其是担负着最艰巨任务的刘邓大军。对于刘邓所部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毛泽东在8月6日给刘邓的电报中做了预测:“我两路南出后,合肥、安庆、鄂东、汉口、平汉沿线汉水流域及南阳、潼关、洛阳等地均须守备,而要守备这许多地方,非有几十个旅不可。敌在山东、鲁西、陕北之机动部队共有四十五个旅(山东二十九、鲁西八、陕北八),守备兵力则有九十六个旅(被歼者在内)。为要抽出几十个旅守备长江、汉水、平汉各地,不但有大减陇海线及其以北各地守备兵力之可能,且有将机动兵力一部改为守备兵力之可能。如此,则全局可能起变化。只有在我南出兵团不能大量歼敌,因而不能立足,被迫缩回之情况下,就只能起临时调动敌人之作用,不能起变化全局之作用,且需付以较大伤亡、减员之代价。此种代价,无论起何种作用均须准备付出,但如能取得变化全局之作用,则付出此种代价更加值得。”

毛泽东说得非常明白了。之所以要刘邓部千里跃进大别山,既是早已有所构思的外线战略反攻,又是被陕北、山东战场危局所逼出来的。只要能调动陕北、山东战场的国民党军回援,减轻两解放区压力,哪怕仅是临时调动了敌人,也是迫切需要的。为此而付出一定的代价,是值得的。毛泽东站在全局的高度上设下了一个巨大的战略赌局,他在赌人民解放军终于能够打到外线并在中原立住脚,迫使国民党军不得不改重点进攻为重点守备,从而扭转战局,从根本上变战略防御为战略进攻,直至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

经过了上述考察,我们就能知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略行动有其一定的必然性。刘邓大军既然已南渡黄河开始转入外线作战,也就没有半途而归的道理。鲁西南战役结束没几天,就面临了背水而战的危机。此时最保险的就是先去豫皖苏展开,但因华野刚遭重创,战斗力大减,亟待休整,两军联手大量歼敌的机会不大,刘邓部仍有可能在南下时遭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即如此,索性拉开战略空间,越过豫皖苏,直入大别山,即使遭到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仍会对国民党政权腹心地区造成重大威胁,有可能调动部分敌人主力回援,从而减轻陕北、山东战场的压力,给兄弟部队寻机展开歼敌的有利战机。而国民党军在大别山地区兵力空虚,刘邓大军容易先敌展开,迅速建立根据地。一旦在大别山站住脚,则外线作战的趋势便已形成,敌人腹心压力加大,不回兵都不可能了,有利于晋冀鲁豫、陕北、山东各解放区逐步度过难关。后来的历史证明,陈谢集团向南挺进后,胡宗南不得不抽调2个整编军拱卫西安,增援豫西,从而减轻了陕北战场的压力。而刘邓大军更是吸引了国民党军23个旅回援,减轻了山东战场的压力。由此,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部署完全被打乱,不得不在保持攻势的同时还要紧急抽调兵力东防西堵。陈毅、粟裕则抓住战机,率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突然越过陇海铁路进入敌人兵力空虚的豫皖苏地区,迅速展开,机动作战,开辟了大片新区,使得外线作战趋势已不可逆转。国民党军在陕北、山东的重点进攻久未取得决定性战果,而解放军主力已先后转入外线作战,迅速控制了大片地区,在中原地区形成了新的战略攻势,威胁长江沿线的国民党政权腹心地区。国民党军不得不收缩兵力,转攻为守,这又给了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大量歼敌的战机。从此,战争主动权转入了解放军之手,毛泽东的豪赌终于取得了成功。
闪击英雄001 发表于 2015-3-27 10:50
达到什么目的了?以跃进的损失去打大歼灭战要有价值多了。两大野战军原本兵强马壮,集中起来能让国军3个 ...
让粟裕于48年中跃进江南和刘邓跃进大别山时形势完全不一样。刘邓时根本中原无一步一卒,部队都在应付敌人重点进攻,不存在粟提出的集中兵力在中原打大仗的条件。
闪击英雄001 发表于 2015-3-27 10:50
达到什么目的了?以跃进的损失去打大歼灭战要有价值多了。两大野战军原本兵强马壮,集中起来能让国军3个 ...
华野在刘邓挺进大别山前过的也很艰难的,西北过的更艰难。别拿48年后的那个战略态势做比较。也就在刘邓南下,陈谢渡过黄河后战略态势才扭转过来。依托根据地,迟早把根据地拖垮。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7 10:54
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一年时间里,战争基本上是扭在解放区内打的。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当时的 ...


记得电影《巍巍昆仑》中就有描述,老毛到一户农户家住下,家里只有奶奶和一个小孩,她丈夫和儿子在前期蟠龙战役中牺牲,用种子粮给老毛下了一碗面条,自己完全用野菜糊糊果腹,数量也不多,老毛吃得很不是滋味。

我个人觉得,虽然在军事上,刘邓跃进大别山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战果,但从战略上,这是必须做的,哪怕是牺牲了刘邓大军,也会为解放区的经济生产恢复提供时间。这一点,刘、邓、陈、粟、谭、陈大将、谢都看得很清楚。
对于刘邓大军的宿命,在《大决战》中也有体现,杜义德向邓要兵,邓对杜说,就我们三个了,我们跟你去好了。我早就说过,只要消灭了南线敌军主力,花多大代价都值得,即便整个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他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咧。
这就是TG跟国民党的差别,打下上海的时候,全军都睡在街上,上海市民一看就知道,国民党是回不来了。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7 10:54
从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后,在一年时间里,战争基本上是扭在解放区内打的。对于人民解放军来说,当时的 ...


记得电影《巍巍昆仑》中就有描述,老毛到一户农户家住下,家里只有奶奶和一个小孩,她丈夫和儿子在前期蟠龙战役中牺牲,用种子粮给老毛下了一碗面条,自己完全用野菜糊糊果腹,数量也不多,老毛吃得很不是滋味。

我个人觉得,虽然在军事上,刘邓跃进大别山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战果,但从战略上,这是必须做的,哪怕是牺牲了刘邓大军,也会为解放区的经济生产恢复提供时间。这一点,刘、邓、陈、粟、谭、陈大将、谢都看得很清楚。
对于刘邓大军的宿命,在《大决战》中也有体现,杜义德向邓要兵,邓对杜说,就我们三个了,我们跟你去好了。我早就说过,只要消灭了南线敌军主力,花多大代价都值得,即便整个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他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咧。
这就是TG跟国民党的差别,打下上海的时候,全军都睡在街上,上海市民一看就知道,国民党是回不来了。
dapengzxd 发表于 2015-3-27 12:32
华野在刘邓挺进大别山前过的也很艰难的,西北过的更艰难。别拿48年后的那个战略态势做比较。也就在刘邓南 ...
华野的艰难是因为配合刘邓大军跃进才造成的,本来滋润得很的内线态势,硬被仓促远征闹得个乱七八糟。如果刘邓没有千里跃进的念头,渡黄河后直指济宁兖州,完全可以配合有根据地依托的华野内外夹击,直接把国军撵出山东。华野自身都有能力阻止国军,加上刘邓(陈谢大军同样应调来和刘邓主力一起)的密切配合,不把国军打得满地找牙才怪。
至于西北,老彭那里根本没有问题,蘑菇战术滋润得很,反倒是为了配合陈谢大军南征而北打榆林进而引起国军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积极行动,反而陷入了暂时被动。


记得电影《巍巍昆仑》中就有描述,老毛到一户农户家住下,家里只有奶奶和一个小孩,她丈夫和儿子在前期蟠龙战役中牺牲,用种子粮给老毛下了一碗面条,自己完全用野菜糊糊果腹,数量也不多,老毛吃得很不是滋味。
——————————————
陕北本来就穷,老毛吃的当然不舒服,但占绝对数量优势的国军在这种地方武装游行更加不舒服得多,这与刘邓大军是否南征没有关系。就是这种破地方才更具有牵制价值,牢牢牵住胡宗南,那就是最大的胜利。至于粮食么,那还得靠河东晋绥支援,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反正国军更加难以坚持。看问题是得辩证的。相反,刘邓陈谢南征,反而让胡宗南下决心不在陕北游行了,抽调不少兵力东去,使得陕北的牵制价值大幅降低了。


我个人觉得,虽然在军事上,刘邓跃进大别山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战果,但从战略上,这是必须做的,哪怕是牺牲了刘邓大军,也会为解放区的经济生产恢复提供时间。这一点,刘、邓、陈、粟、谭、陈大将、谢都看得很清楚。
对于刘邓大军的宿命,在《大决战》中也有体现,杜义德向邓要兵,邓对杜说,就我们三个了,我们跟你去好了。我早就说过,只要消灭了南线敌军主力,花多大代价都值得,即便整个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他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咧。
这就是TG跟国民党的差别,打下上海的时候,全军都睡在街上,上海市民一看就知道,国民党是回不来了。
——————————————
要为解放区的生产恢复提供时间需要跑那么远么?坚决集中,依托根据地坚决打大歼灭战,比什么都顶用。单靠华野在国军密集队形中打大歼灭战还有点难度,但也仅仅只是有点难度而已,国军完全就是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根本就不敢在解放区采取机动战,如果再加上晋冀鲁豫野战军,打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不管国军是如何坚固设防,更不用说打运动战了。

记得电影《巍巍昆仑》中就有描述,老毛到一户农户家住下,家里只有奶奶和一个小孩,她丈夫和儿子在前期蟠龙战役中牺牲,用种子粮给老毛下了一碗面条,自己完全用野菜糊糊果腹,数量也不多,老毛吃得很不是滋味。
——————————————
陕北本来就穷,老毛吃的当然不舒服,但占绝对数量优势的国军在这种地方武装游行更加不舒服得多,这与刘邓大军是否南征没有关系。就是这种破地方才更具有牵制价值,牢牢牵住胡宗南,那就是最大的胜利。至于粮食么,那还得靠河东晋绥支援,坚持一下就过去了,反正国军更加难以坚持。看问题是得辩证的。相反,刘邓陈谢南征,反而让胡宗南下决心不在陕北游行了,抽调不少兵力东去,使得陕北的牵制价值大幅降低了。


我个人觉得,虽然在军事上,刘邓跃进大别山并没有取得特别大的战果,但从战略上,这是必须做的,哪怕是牺牲了刘邓大军,也会为解放区的经济生产恢复提供时间。这一点,刘、邓、陈、粟、谭、陈大将、谢都看得很清楚。
对于刘邓大军的宿命,在《大决战》中也有体现,杜义德向邓要兵,邓对杜说,就我们三个了,我们跟你去好了。我早就说过,只要消灭了南线敌军主力,花多大代价都值得,即便整个中原野战军拼光了,其他各部队照样过长江,解放全中国咧。
这就是TG跟国民党的差别,打下上海的时候,全军都睡在街上,上海市民一看就知道,国民党是回不来了。
——————————————
要为解放区的生产恢复提供时间需要跑那么远么?坚决集中,依托根据地坚决打大歼灭战,比什么都顶用。单靠华野在国军密集队形中打大歼灭战还有点难度,但也仅仅只是有点难度而已,国军完全就是一副被动挨打的架势,根本就不敢在解放区采取机动战,如果再加上晋冀鲁豫野战军,打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就没有任何问题了,不管国军是如何坚固设防,更不用说打运动战了。
就一个问题,跃进大别山究竟是刘邓自作主张、自行其是,还是由毛泽东及中央军委下命令的?
smzjh 发表于 2015-3-27 20:52
就一个问题,跃进大别山究竟是刘邓自作主张、自行其是,还是由毛泽东及中央军委下命令的?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告刘邓:“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确保与扩大已经开始取得的主动权,对军事部署建议如下:刘、邓对羊山集、济宁两点之敌,判断确有迅速攻歼把握则攻歼之。否则,立即集中全军休整十天左右,除扫清过路小敌及民团外,不打陇海,不打新黄河以东,亦不打平汉路,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肃清民团,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吸引敌人向我进攻打运动战。”
大别山刘帅是非去不可,即使内心一万个不愿意也得高高兴兴地去。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7 21:38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告刘邓:“在目前情况下,为了确保与扩大已经开始取得的主动权,对军事部署建议 ...
1、建议露珠拿出电报照片,否则被说篡改电文掺杂私货是小事,直接被指责为历史发明家才精彩。
2、如果说跃进大别山战果不理想,责任在于决策者还是执行者??
smzjh 发表于 2015-3-27 22:14
1、建议露珠拿出电报照片,否则被说篡改电文掺杂私货是小事,直接被指责为历史发明家才精彩。
2、如果说 ...
这么点常识也拿什么照片没有任何意义。你去百度吧,看我是不是历史发明家。
16军打仗不行,搞邪门歪道厉害,乱搞女秘书被一锅端,不仅尹军长撤职,政委和师主管也被撤了,外来户32师都瞧不起他们,以后学毛著出名个红九连,搞运动军长抄政委的家,派仗打的享誉全军。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7 22:20
这么点常识也拿什么照片没有任何意义。你去百度吧,看我是不是历史发明家。
问题是露珠应该见识过66-76粉丝团的精彩表现,不多说了
smzjh 发表于 2015-3-28 00:04
问题是露珠应该见识过66-76粉丝团的精彩表现,不多说了
我想一堆只会百度不加分析就信的人的智商是不会问出你提出的问题来的。这封电报一百度就能搜出3000多条信息,有几个会吃饱了撑的有现成的不用要照片呢。
主力转出外线作战是非常愚蠢的行为,别的不说,光是伤员就是非常头痛的问题,一仗下来几千伤员根本没法安置,哪敢随便下决心打硬仗。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惨痛教训摆在那里,都是经历过长征的人,居然一点教训都不吸取,没有根据地的依托,共军的战斗能力要下降一半。相反国军是绝对欢迎在国统区作战的,其在解放区作战,情报、补给、卫生勤务,样样都是大问题,在国统区作战样样顺心,仗好打多了。而共军在解放区作战,情报、后勤样样方便得很,出国统区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此消彼长,优劣一看就知道了,国军在国统区作战都敢采取大胆的机动战(在解放区是绝对不敢的)。共军的威力本来就是靠三位一体(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的武装力量,在国统区作战则只剩下野战军了,而地方军和民兵的建立是需要付出很大精力和代价的,何必要离开那么好的老根据地呢?

事实上,共军的对策根本就是错误的,对付全力重点进攻的山东国军,就应该毫无犹豫的坚决采用以主力对主力,以重点对重点的方针,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最理想的方式直接调入山东内线,与华东野战军一起合兵作战,假如刘邓的1、2、3、4、6纵(陈赓的4纵就应该和刘邓主力一起,9纵则应调到平汉路正面遂行牵制防御任务)全部直接与华东野战军一起在山东内线,依托老根据地进行空前规模的大战,那么决战局面就必然出现,问题已经不是把国军撵出山东,而是坚决彻底地就地消灭。此时的刘邓还是相当强悍的,根本不是一年多以后淮海战役时所能相比的,特别是1、2、3、4纵都是主力纵队,加上华野的1、3、4、6纵四大主力,总共有8个主力纵队,外加6个一般纵队,依托老根据地完全能打空前规模的大歼灭战。国军要是还稍微有点脑子就不敢再有什么积极动作,赶紧收缩才是根本之道,而共军只需采用攻潍打援和攻济打援的方针就能轻易肃清内部毒瘤,再全力南下端掉国军主力,国军根本就没半点脾气。国军再多也是一堆烂葡萄,就5军、11师两个硬核桃,加上7军、8军、25师、54师稍微能打一下,再从其余战场增兵也几乎都是烂葡萄,在共军主力云集时根本就是送菜,来多少吞多少。





47年夏季就可以大决战了,无论东北还是华东,都是如此。
中原野战军是几个野战军中最弱的,几乎没有啥值得显耀的战役
风雷动1 发表于 2015-3-28 10:05
中原野战军是几个野战军中最弱的,几乎没有啥值得显耀的战役
大家公认四大野战军最弱的是一野,人数最少,装备最差,最后是靠华北大输血,才有能力打到新疆的!
lanxue2001 发表于 2015-3-28 15:43
大家公认四大野战军最弱的是一野,人数最少,装备最差,最后是靠华北大输血,才有能力打到新疆的!
不能那么说一野战斗力其实是最强的,兵力之悬殊是各大野战军之首,但是一野打的很好
风雷动1 发表于 2015-3-28 16:21
不能那么说一野战斗力其实是最强的,兵力之悬殊是各大野战军之首,但是一野打的很好
我不得不问你一句,西野(不要上来就一野,一野编成后进军西北时是含华北18、19兵团和华北军区炮兵一部的)怎么战斗力最强了?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8 16:25
我不得不问你一句,西野(不要上来就一野,一野编成后进军西北时是含华北18、19兵团和华北军区炮兵一部的 ...
二万多对胡宗南二十多万进犯军,哪一个其他解放区有如此大的悬殊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