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太行山上》背后的故事(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1:29:02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一部精心打造的抗日战争题材史诗巨片——《太行山上》。该片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视角为线索,反映了从1937年到194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程。《太行山上》的总投资达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前所未有地大量使用了数字特技进行制作,使画面非常富有质感,实现了主旋律影片的又一次创新突破。当时,该片就被官方定为了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影片,以及“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二战经典战争巨片选映”的主打影片。

《太行山上》的导演是韦廉、沈东、陈健,编剧是陆柱国。其中韦廉是八一厂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导演过《雷场相思树》、《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等著名战争影片。沈东、陈健则是八一厂后起的实力派导演,沈东的作品如《刑警故事》、《惊心动魄》,陈健的作品如《快乐时光》、《风雪同行》等,都获得了电影界好评。陆柱国更不用说了,雄视中国电影编剧界的一代老将,《战火中的青春》、《海鹰》、《闪闪的红星》等作品感染了几代中国电影观众。他早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就是笔者少年时最喜欢读的文学作品之一。进入90年代后,陆柱国年事渐高,又担任了八一厂文学副厂长的领导职务,因而作品不多。当20世纪末拍摄《大进军》系列时,陆柱国再次出手,担纲了《南线大追歼》、《席卷大西南》的编剧。这回到了《太行山上》,一个抗战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片,故事还要写得好看,何人能担此重任?八一厂又一次祭出了宝刀,将编剧任务交给了陆柱国。

就陆柱国本人而言,搞编剧创作50年,写了很多歌颂革命战争的作品,其中却没有一部是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他早就有了一个念头,要写一部关于抗日战争重头戏的作品。为此,陆柱国进行了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平时一有空闲就翻阅史料,想方设法登门拜访一些老同志。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搞创作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机会终于来了,陆柱国兴奋地接受了厂里的任务。对于如何表现我党我军领导人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陆柱国进行了苦苦思索。最后,决定以朱总司令为主线,串起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主要作战经过,展现他在民族危亡和战争的紧要关头时,顾全大局,大智大勇,机智灵活地处理对敌、对我、对友军三方面不同关系的独特人格魅力。同时,对我党我军领袖毛泽东不作正面表现,而是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贯穿影片始终,从而映射出敌后战场越战越强,最后取得了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确定了谋篇架构之后,陆柱国就把自己关在招待所里开始写作。当时八一厂要求一个月内就得拿出电影文学剧本,陆柱国不顾自己77岁的高龄日夜苦干,其间还得了重感冒,仍然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坚持写作。23天之后,他终于完成了剧本。此时,陆老的体重却由71公斤一下降到了66公斤,真可谓是呕心沥血!事后证明,八一厂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太行山上》,果然好看。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影坛已很少见主旋律的战争史诗大片,《太行山上》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热映之后,该片先后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夏衍剧本文学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音乐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金鹿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技术创新奖等,可谓风头一时无二。

影片取名《太行山上》,主要有三层寓意:一是在抗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日,所创建的最大的根据地,就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无论在军事斗争,还是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都树立了一流样板,为中共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太行山地区的抗日斗争,是当时敌后战场的一个标杆;二是取自于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将太行山寓为中华民族坚决抗战的脊梁,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与影片主题形成了很好的结合;三是影片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活动,也主要发生在太行山及其周围地区,从而能够呼应全篇。

在影片的开头,即出现了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总司令)朱德的矫健身影。其肩负中共中央的重要使命,指挥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打击南犯日军。影片通过画外音明确了朱德的角色,是引领全片的重要线索人物。饰演朱德的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王伍福,在刘怀正去世之后,他成为了“全国第一朱德特型”。其外形酷似真实的朱德,甚至还超过了刘怀正。30多年来,王伍福在近70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朱德,如《长征》、《八路军》、《延安颂》、《中国命运的决战》等,可谓脍炙人口。笔者稍稍感到有些不足的是,历史上的朱德就像个淳朴的农民,外表朴实无华,而王伍福则一身正气,显得有点太精神了。

影片中在朱德之后出现的是几位大反派人物: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华北方面军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关东军第1师团第1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少将等。这几位坐在军用飞机上从空中欣赏太行山,挨个表决心,要占领太行山,“斩断中国人的脊梁”。不管上述诸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有机会同机旅游观风景,影片中将他们圈到了一块,导演的用意则非常明显: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示一下,即将在片中与国共两军大打出手的几位日方主角。为了更真实塑造好日军将领的形象,导演全部选用了日本演员来饰演日本军官。其中饰演阿部规秀的还是日本实力派演员工藤俊作,这是他第一次在银幕上出演军人形象,感觉很兴奋。后来工藤俊作还表示,影片《太行山上》的拍摄使得他对于这场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影片中就表现朱德来到了山西代县太和岭口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见到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二人相见甚欢,阎锡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盼望八路军(已改称第18集团军)来山西助战的急迫心情,朱德则豪爽地表示八路军有2个师已先后出动,正昼夜兼程赶往前线。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二人这回实际上已是第二次相见了。1937年8月29日,为组织大同会战,阎锡山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设在了雁门关南侧的太和岭口。9月18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已改称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北上到达了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山西定襄县)。此地是阎锡山的故乡,当时他正在河边村家中小住。朱德即前往拜访,阎锡山在家中东花园以上宾之礼接待了朱德,二人就抗日大计进行了商讨。9 月21 日傍晚,朱德又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及左权、彭雪枫等八路军将领来到了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与阎锡山进一步商谈了关于八路军的游击地区、军队驻防及兵力使用等问题。此时,山西战局已是火烧眉毛了。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了平津地区,然后将中国驻屯军(所谓支那驻屯军)升级为华北方面军(日语称北支那方面军),增兵添将,继续向华北进犯。第二战区部队紧急于南口布防,与日军发生激战。由于参战的第29军刘汝明部斗志不坚,晋绥军第61军李服膺部反攻不力,导致南口、张家口等要点于8月底相继失守,南口会战失利,察哈尔省全境沦陷。其后日本华北方面军以主力沿平汉路、津浦路进攻河北与山东,而东条英机率领的关东军蒙疆兵团则在伪蒙军配合下则沿平绥路扑向晋北重镇大同。在历史上,欲控制华北,必夺取山西,此处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土皇帝是阎锡山,天生精明会算,多年来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与国内各种势力周旋,谁都拿他没多大办法。这回日本人真的打上门来了,阎锡山再怎么算也没用了,必须要亮招。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吸取了张学良的教训,不拼点老本就得成丧家之犬,铁算盘也只有高呼抗战了。阎锡山判断,日军在晋北搞动作,要运送部队、军火、给养,展开机械化部队,首先就得拿下公路、铁路枢纽大同,战场将在雁北地区摆开。而大同是太原北方的重要屏障,不可有失。他当即部署了大同会战,调晋绥军傅作义第7集团军、杨爱源第6集团军分别组成北南兵团,向大同以东聚乐堡地区已设国防工事地带集结,准备对进犯日军发动钳形攻势;第61军军长李服膺率部防守大同东北侧有国防工事依托的天镇、阳高地区,阻止日军前进,为北南兵团集结赢得时间;待部署完成后,李服膺部沿平绥路节节后撤,将日军诱至聚乐堡正面主抵抗阵地,北南兵团再趁势对敌实施包围钳击。

按照阎锡山最初的命令,李服膺部要在天镇守3天,一边消耗日军,一边为后方主力集结赢得时间。从9月3日开始,东条兵团就向天镇发起了猛攻。按理说天镇有国防工事,应该可以守一阵。然而其名为国防工事,却在修建时因上下腐败而层层克扣施工款,最后只修成了个样子货,根本防不住日军的炮火轰击。李服膺部在天镇顶了3天后,工事已全成废墟,部队伤亡惨重,但还是守住了主阵地。然而阎锡山电令李服膺部续守3天,以掩护大同会战。李服膺咬牙指挥部队又顶了3天,部下已伤亡逾半。不料此后阎锡山既无指示,也不增援,把李服膺晾这了。日军调集兵力再次发起猛攻,守军的盘山主阵地终于被突破,部队开始溃退。此时李服膺手上已无预备队进行反击,也无法掌握四散溃逃的败兵,只好再三向上级傅作义请求支援。最后,他接到了傅作义转来的阎锡山命其“相机撤退”的电令。在日军进攻下,第61军部队先后放弃天镇、阳高,一路溃退,甚至都没有按照原定作战方案北上与傅作义主力会合,而是一直向南边的雁门关方向跑了很远才站住脚。李服膺部在天镇死守了7天,应该说还是尽了力。但李服膺不去一线指挥,没有掌握住部队,导致形成溃败,打乱了整个会战部署,这个责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9月11日,东条兵团相继攻占天镇、阳高,大同东北已门户顿开。随后东条兵团继续沿平绥路扑向大同,又与配置在聚乐堡阵地的晋绥军发生战斗。奇怪的是,形势这么吃紧,晋绥军主力却迟迟不动。原来,阎锡山虽然部署了大同会战,但总是舍不得拿老本去硬拼,还幻想着能外交解决。为此他派密使去会见了伪蒙军将领李守信,请求李守信能代为与日本人周旋,企望日军绕开山西去侵扰别的地区。因此才故意含糊敷衍李服膺,期望能多拖些时间。当傅作义建议及早发动大同会战时,阎锡山却以蒋介石派来入晋增援的刘茂恩第15军未到为由按兵不动。然而,在日本人的野心面前,阎锡山的想法不过是春秋大梦而已。就在东条兵团猛攻天镇之时,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1旅团,于9月6日由南口方向南下占领蔚县、涞源,并直趋广灵,从斜刺里又猛插了阎锡山一刀。阎锡山发觉不对,日军主力似乎不在大同方向,而是在东边的平型关方向。如此一来,山西腹地已告急,雁北乃至绥远就都顾不上了。他急忙就近抽调兵力驰援平型关,并决定终止大同会战,放弃大同,将在雁北地区作战的部队南撤到雁门关一带布防,包括绥远傅作义部主力,摆出了北倚恒山、雁门关,东向平型关的阵势。但是阎锡山又犹豫不决,将过多兵力放在雁门关一线,没有决心将防御重心转向平型关,还想着能两面撑住,这就给了板垣师团以可乘之机。

9月13日,东条兵团攻占重镇大同,晋北失守,举国震动。而日军在攻占天镇后,为泄愤又屠杀了2300多名老百姓,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的首例大规模暴行。此事经新闻界披露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国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阎锡山,责骂他畏敌如虎。蒋介石也发来电报,斥责阎锡山“临阵慌乱,御敌不力”。阎锡山慌了,为了推卸战败责任,他以开会为名扣押了李服膺。后南京政府电令将李服膺解送南京,阎锡山怕战败的真实原因和国防工事贪污腐败之丑暴露,便不顾李无可杀之罪而强行将其就地处决。李服膺本是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晋绥军中人缘极好,连傅作义都得叫他一声大哥。杀了李服膺后,国内各大报纸一时转为吹捧阎锡山是“挥泪斩马谡”,晋北连连战败的恶劣形象又得到了改观。李服膺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因作战不力而被处决的国军高级将领,实际上是当了阎锡山的替罪羊。

大同失守后,阎锡山坐镇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又要组织雁山会战,期望能将日军挡在雁门关外。同时,他向中共方面求援,请求正进入山西的八路军驰援平型关、雁门关和五台山地区,配合国军作战。然而东条兵团并未急于沿同蒲路南下,而是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直取因傅作义主力入晋参战而兵力空虚的绥远。就在晋绥军主力云集雁门关一带之际,另一路日军板垣师团却进展迅速,在洗马河地区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进占广灵,随后又西进南下连夺浑源、涞源、灵丘,兵锋已直指平型关。



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最早编组的7个师团之一,又是侵华日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样板师团,号称“钢军”。其下辖步兵第9、第21旅团的4个步兵联队,以及直辖的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野战炮兵联队、骑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等,总兵力2.8万余人。本来第5师团是作为华北方面军预备队而在南口投入作战,有所斩获后已无新的作战任务。为了攻占保定,日军大本营将第9旅团抽出派往平汉路方向参加作战,板垣手里当时只剩下了半个师团。然而板垣不愧是曾经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死硬分子,胆大包天,不甘心守南口,竟然想要去打山西。当时日军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都没有这个计划,也不支持板垣这么干。但板垣一贯玩下克上惯了,直拉找了在参谋本部当作战部部长的好哥们石原莞尔,结果一番游说后绿灯放行。板垣就带着半个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团出发,协同东条英机的蒙疆兵团向山西发起了进攻。

板垣想打山西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了。在日本军界,板垣是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并列的陆军“三大中国通”,对当时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相当熟悉。早在一年多前,坂垣还当着关东军参谋长时,就以到五台山进香为借口考察了山西各地,暗中勘察好了一旦开战后的进攻路线。板垣的盯住的目标就是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内长城上,是恒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东通冀北,西抵雁门,为晋冀两省的重要门户。在两山夹谷中,纵贯着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谷道——蔚(县)代(县)公路。其中从平型关山口通向灵丘县东河南镇一段,总长近30公里,公路两侧沟深谷多,地形复杂,部队运动不便,易遭到伏击。从此处进攻本属用兵之大忌,因此这段公路在战略上被视为是一条“静态走廊”。由于是两省交界处,也是第一、第二战区的接合部,加之地形的关系,中国军队在这一带的防御比较薄弱。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山西的地形,是很难抓住这个空当的。阎锡山就认为日本人不熟悉中国地理,不会冒险从此进攻,所以在这个方向只部署了少量兵力以防万一。偏偏板垣就是要从此处打进去,沿蔚代公路奔袭平型关,突破内长城,再继续南下抄断雁门关中国守军的后路,配合东条兵团将其一举歼灭,然后直取太原。因此,他派粟饭原秀大佐率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以下简称粟饭支队)于9月13日攻击洗马河,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前卫团,并乘势一举攻占广灵,刘奉滨在战斗中负伤后率残部逃往平型关。打开突破口后,粟饭支队从广灵继续西进向浑源进攻,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指挥旅团主力南下向灵丘推进。至9月20日,浑源、灵丘先后陷落,平型关及内长城一线立时暴露于敌前。与此同时,向平汉路进攻的第5师团第9旅团主力也占领了涞源,保障了板垣师团主力的侧背安全。至此,山西战场的局势已急转直下。

随着平型关方向局势恶化,阎锡山猛然发觉自己误算了,板垣这老小子是要给他来个釜底抽薪呀!一旦平型关防线失守,日军就可直取地形开阔的滹沱河谷,第二战区部队只有后退150公里到忻口方能立足。如此不但雁门关防线已形同虚设,太原也将直面日军攻击。他不得不放弃雁山会战计划,重新对部署进行调整。经过一番苦思后,阎锡山还真琢磨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构想:10年前北伐战争时,阎锡山曾响应国民政府,与张作霖的奉军在晋东北展开大战。当时他放开了平型关门户,将奉军诱至平型关以西的繁峙、五台地区予以痛击,一举获胜。有此成功经验,老阎的铁算盘又打得噼啪响了。他决心复制历史,拟放纵日军逾越平型关,诱其深入到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的砂河一带开阔地,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从五台山、恒山南北发动钳击,同时截断平型关后路,将板垣主力一举围歼。阎锡山自诩这是一个“口袋阵”,“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

就在这时,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主任彭雪枫来太和岭口拜会阎锡山,通报了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正昼夜兼程向平型关地区开进。阎锡山大喜,当即表示要抗战到底。在向八路军求援的同时,阎锡山还答应先送给八路军79式步枪子弹50万发和冲锋枪、机枪200支。对于向来小抠算计的阎老西来说,这也算是一次大出血了。影片中饰演阎锡山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徐光明,擅长塑造国民党高级军政要人形象,除阎锡山外,还出演过何应钦、陈诚、顾祝同、胡宗南、蒋经国、陈长捷、刘勘等角色。在《太行山上》中,徐光明将阎锡山逢场作戏、首鼠两端的性格特征拿捏得非常到位,显出了深厚的表演功力。

形成了决心后,阎锡山随即调整部署,以王靖国第19军、杨澄源第34军于雁门关、茹越口、砂河北方向布防,监视东条兵团动向,机动戒备;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指挥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第33军、高桂滋第17军及从广灵退下来的刘奉滨第73师(已由旅长王思田代理师长职务),沿平型关、团城口附近内长城线已设阵地布防,抗击从灵丘西犯的日军,掩护主力向平型关方向集结。任务完成后,孙楚、高桂滋部主动转移到繁峙南侧的五台山地区转为南机动兵团;以陈长捷预备第1军、郭宗汾预备第2军占领繁峙南北一带的主抵抗阵地,由第34军军长杨澄源担任总指挥,在加强的野炮团、重炮营支援下,吸引日军强攻,消耗其战力;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绥远第35军、刘茂恩第15军等部组成北机动兵团,潜出于繁峙东北的恒山地区,待机与南机动兵团同时出击,南北钳击板垣师团;另以第33军孟宪吉独立第8旅、王思田第73师,以及应邀前来支援的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共同抄击平型关、团城口,强力截断日军后方,配合主力全歼板垣师团。集合10万之众来围歼板垣师团不到2万人,阎锡山对自己搞出的这个作战计划非常得意,期望着历史能够重演。

应该说,阎锡山制定的这个平型关会战计划相当有可取之处,不愧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真要能够实施,板垣师团可就有点好罪受了。偏偏,这时有人出来坏事了。

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虽受命指挥平型关、团城口方向作战,但其本人一向没什么主意,对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是言听计从。第6集团军总司令部设在平型关以西约15公里的大营镇后,杨爱源也很少来司令部,实际主持作战指挥的就是副总司令孙楚。对于放日军进平型关内打的“口袋阵”计划,孙楚很有意见。他认为进犯广灵、灵丘的日军不过是一支游动牵制的奇兵而已,而其主力是机械化兵团,势必要依赖铁路运输,可经大同沿同蒲铁路迅速指向雁门关,不会舍长就短倾力来攻荒山野岭的平型关。如果将担任疑兵的日军放进平型关内打,恐正中敌计,使我方兵力分散,而利于敌人分进合击。现在平型关方向已部署了3个师加2个独立旅,不下16、7个团,又有八路军林彪师抄击于敌后,兵力足够将日军阻止于平型关外了。孙楚这个人常有神来之想,语出惊人,因而有个外号叫“孙神经”。这次他坚定了想法后,就使劲撺掇杨爱源,说阎长官判断错误,作战计划断不可行,必须使其改变云云。杨爱源当然赞成孙楚,立即就回了太和岭口向阎锡山面陈。偏巧第19军军长王靖国也担心其负责的茹越口至雁门关方向兵力单薄,便跟着忽悠说雁门关才是日军进攻晋北的主要目标,应该保留兵力为在雁门关前与敌人决战做准备。可怜的阎锡山本胸有成竹,可架不住手下几个嫡系大将一说再说,最后就同意了孙楚要求坚守平型关的建议。遂改变部署,将原本组成北机动兵团的傅作义、刘茂恩等部转为重点守备雁门关方向。

为了加强平型关方向的防御,阎锡山起初想让远道赶来的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协同高桂滋等部在平型关正面展开。然而周恩来、朱德等人在与阎锡山商谈时,表示打正规战并非八路军之所长,根据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提出的建议,不如让第115师隐蔽集结于日军前进道路的侧面,包抄伏击日军侧后,发挥其游击战的长处,配合平型关正面的友军作战。这就是影片中朱德与阎锡山会晤时重点提出的八路军作战策略。而阎锡山为保卫山西盼望八路军助战如盼云霓,于是痛快答应了这一要求。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拉开了帷幕。

9月20日,板垣征四郎下达了进攻平型关的作战命令,要求各部一举突破内长城,尔后在大营镇集合,以利继续向太原或保定突击。三浦敏事当即指挥第21旅团3个步兵大队为基干的部队共2000余人(以下简称三浦支队),于22日从灵丘向平型关正面发起进攻。而粟饭支队则从浑源南下,准备向平型关侧翼攻击,配合旅团主力作战。当天,三浦支队就猛扑高桂滋第17军84师防守的团城口阵地和孟宪吉独立第8旅防守的东跑池阵地,双方发生激烈交战。日军在重炮支援下,连续多日发起猛攻,并组织兵力分路夹击守军。高桂滋第17军84师、孟宪吉独立第8旅、王思田第73师与日军进行了反复争夺,阵地多次易手,伤亡很大。高桂滋部第84师在团城口阵地受到的压力最重,还需要分兵去增援翼侧东跑池阵地,打得是焦头烂额。而名义上归其第17军指挥的李仙洲第21师却又调不动。不得已之下,高桂滋连发电报向孙楚求援。然而孙楚手里已没兵可调了,只是饬令高桂滋坚决守住阵地,不得擅退,等待后续援军。高桂滋盼援军急如星火,自己又不属晋绥军系统,没那么客气,于是就直接向太和岭口的阎长官求援。

阎锡山此际才结束与周恩来、朱德等人的会谈不久,得到了八路军出兵助战的承诺,却不料日军来得如此之快。他只好致电刚刚进驻山西五台县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要求八路军即刻出兵配合作战。朱德也刚回到八路军总部不久,接到阎锡山的电报后,立即与副总司令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参谋长左权等人进行了商议。根据彭德怀曾提出的作战建议和林彪部的位置,他们电复阎锡山,林彪第115师已向平型关东南潜出,集结于日军必经之路的侧面,准备伺机从敌后抄击进犯平型关的日军,配合正面友军作战。阎锡山接电后精神一振,爽快地同意了朱彭的建议。随后,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不想坚守平型关了,而是要以主力从平型关正面出击,再让八路军抄击日军后路,来个关前大决战,一举让板垣吃个瘪。23日凌晨5时,阎锡山电话命令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说已调第2军郭宗汾部第71师前往大营镇布防,要求傅作义的第35军速乘汽车输送至大营镇附近,增援平型关战斗,并令傅作义与杨爱源联合指挥平型关战事。同时阎锡山电告孙楚并转高桂滋,已派郭宗汾部前往增援,要其务必守住阵地。

傅作义是舍弃了自己的省防重地绥远而带着子弟兵第35军来保卫山西的。他极力主张在日军大批增援部队尚未赶到之际,集中优势兵力多路出击,全歼平型关前的敌人。接到阎锡山的命令后,他立即通知朱德、郭宗汾、陈长捷等部,速向平型关地区集结,准备协同动作夹击日军,出击时间为9月24日18时。这次出击预计动用晋绥军3个师另2个旅16个团兵力,加上八路军第115师,总计约4万人,对平型关前已有相当消耗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然而郭宗汾这时却来了事,称第71师一路赶来行军疲劳,先是要求改于24日晚20时出击,不久又改成午夜24时出击。傅作义无奈,只好赶快通知八路军总部转告林彪部,因准备出击的部队未能按时进抵平型关地区,故推迟到25日凌晨出击。当时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电台正要关机出发,险些错过了这份电报。由于部队正向平型关以东预定的冉庄集结地域行进中,师部无法与各旅、团的电台取得联络,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只好派骑兵分队分头去向各部传达这一新命令,弄得是手忙脚乱。

郭宗汾部进抵大营镇后,高桂滋又来电话向孙楚请援,要求郭部迅速增援团城口阵地。秉承阎锡山的旨意,孙楚答复说郭部是要与八路军配合向关前之敌出击用的,令高桂滋坚决守住阵地,以待明日情况好转。高桂滋一再相请,却无济于事。这时,他已将所有的预备队全顶上去了,仅24日当天就伤亡团长、副团长、营长数名,连排长30余名,士兵千余人。至此,第84师作战3天已伤亡近2000人,阵地全成焦土,无险可守,打得快要精疲力竭了。

到了24日24时,刚刚赶到大营镇指挥所的傅作义就下达了攻击命令。不料却传来消息,郭宗汾以天下雨行动困难为由已将出击时间延后了2小时。更加离谱的是,事前却未通知总指挥傅作义。不久,郭宗汾因临时更改配属其作战的新编第2师部署而再次将出击时间推迟了2小时。等到了25日凌晨4时,郭宗汾却又以路上泥泞行军困难为由将出击时间推迟到了上午8时。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出击时间,视战争如儿戏,也难怪林彪在战后的战斗总结中对晋绥军的行动多有指责:“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这里林彪所说的“你打,他旁观”,则是郭宗汾部的又一次表演,这个容当后叙。

至此,由于郭宗汾部的一再推脱,已先后5次更改出击时间,毫不顾平型关阵地的危急。高桂滋部第84师251旅旅长高建白忍无可忍,派副官前去质问已到达该旅阵地附近待命的郭宗汾部202旅旅长陈光斗。陈当时拿出了一纸命令,上写:“非有本长官电话,不得出击。” 这是阎锡山直接下达的命令,原来如此,怪不得连傅作义都无奈了。

此时,日本人可不会再给你机会了。25日凌晨,三浦支队向团城口阵地发起夜袭,占领了团城口、东跑池附近无名高地,撕开了口子。天亮后日军以重炮猛轰团城口阵地,第84师部队与敌反复争夺,渐不能支。因为郭宗汾部定于25日8时的出击又一次未见踪影,第84师再也顶不住了。25日10时,团城口一带阵地陆续被日军突破,第84师反击无效,高桂滋只好指挥残部退至团城口以西阵地坚持战斗。然而战后郭宗汾却称该部已按时出击,但由于第84师阵地被日军突破,以致出击部队遭到占领阵地之敌的射击,因而受阻。这就怪了!第84师的团城口阵地是在25日10时后才陆续失守的,郭宗汾部于8时出击怎么会遭到占领阵地的日军射击呢?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才有资料陆续披露,当时郭宗汾部第71师确是出动了214旅1个团、202旅2个营兵力向平型关出击。然而出击部队不知怎么却钻到了一条狭长的山沟里,听到外面的密集枪炮声后不敢出来。又因没有带电台而无法与师里取得联系,不仅对战况一无所知,连口粮也成了问题,不得不派人出山去背山药蛋回来充饥。后来又听到东南方向枪声大作,还看见通向东河南镇的沟内公路上有些被打坏的汽车。他们也不知道外边有哪些部队在作战,搞得一筹莫展。最后带队主官决定全队悄悄绕行西北退回团城口以内,一直折腾到天黑才到达安全地带。在与师部取得联系时,为推卸没能出击的责任,反而称“遭敌阻击”,前线情况紧急,一时未能脱身。郭宗汾得知后,不但没有责备带队主官,还对他进行了鼓励和嘉奖。

后来方知,出击部队听到东南方向传来的枪声,是八路军第115师正在敌后伏击日军辎重运输队,并取得了名震中外的胜利。因为晋绥军屡次改变出击时间,并出而不击,致使八路军第115师独自与敌作战,才惹出了前述林彪的那顿牢骚。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又推出了一部精心打造的抗日战争题材史诗巨片——《太行山上》。该片以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的视角为线索,反映了从1937年到1940年间,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在华北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斗历程。《太行山上》的总投资达到了4000多万元人民币,前所未有地大量使用了数字特技进行制作,使画面非常富有质感,实现了主旋律影片的又一次创新突破。当时,该片就被官方定为了全国唯一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献礼影片,以及“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活动”、“二战经典战争巨片选映”的主打影片。

《太行山上》的导演是韦廉、沈东、陈健,编剧是陆柱国。其中韦廉是八一厂赫赫有名的人物,曾导演过《雷场相思树》、《大决战》、《大转折》、《大战宁沪杭》等著名战争影片。沈东、陈健则是八一厂后起的实力派导演,沈东的作品如《刑警故事》、《惊心动魄》,陈健的作品如《快乐时光》、《风雪同行》等,都获得了电影界好评。陆柱国更不用说了,雄视中国电影编剧界的一代老将,《战火中的青春》、《海鹰》、《闪闪的红星》等作品感染了几代中国电影观众。他早年创作的长篇小说《踏平东海万顷浪》,就是笔者少年时最喜欢读的文学作品之一。进入90年代后,陆柱国年事渐高,又担任了八一厂文学副厂长的领导职务,因而作品不多。当20世纪末拍摄《大进军》系列时,陆柱国再次出手,担纲了《南线大追歼》、《席卷大西南》的编剧。这回到了《太行山上》,一个抗战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片,故事还要写得好看,何人能担此重任?八一厂又一次祭出了宝刀,将编剧任务交给了陆柱国。

就陆柱国本人而言,搞编剧创作50年,写了很多歌颂革命战争的作品,其中却没有一部是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他早就有了一个念头,要写一部关于抗日战争重头戏的作品。为此,陆柱国进行了长时间的知识积累,平时一有空闲就翻阅史料,想方设法登门拜访一些老同志。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搞创作也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这次机会终于来了,陆柱国兴奋地接受了厂里的任务。对于如何表现我党我军领导人在抗战中的丰功伟绩,陆柱国进行了苦苦思索。最后,决定以朱总司令为主线,串起八路军在太行山区的主要作战经过,展现他在民族危亡和战争的紧要关头时,顾全大局,大智大勇,机智灵活地处理对敌、对我、对友军三方面不同关系的独特人格魅力。同时,对我党我军领袖毛泽东不作正面表现,而是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贯穿影片始终,从而映射出敌后战场越战越强,最后取得了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所在。在确定了谋篇架构之后,陆柱国就把自己关在招待所里开始写作。当时八一厂要求一个月内就得拿出电影文学剧本,陆柱国不顾自己77岁的高龄日夜苦干,其间还得了重感冒,仍然一边打针吃药一边坚持写作。23天之后,他终于完成了剧本。此时,陆老的体重却由71公斤一下降到了66公斤,真可谓是呕心沥血!事后证明,八一厂的这个选择是正确的。《太行山上》,果然好看。

进入2000年之后,中国影坛已很少见主旋律的战争史诗大片,《太行山上》成为了这一时期不可多得的佳作。热映之后,该片先后获得了第十二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优秀夏衍剧本文学奖、第十届五个一工程特等奖,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录音奖、最佳音乐奖,第十三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组委会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最佳华语故事片金鹿奖、第八届长春国际电影节技术创新奖等,可谓风头一时无二。

影片取名《太行山上》,主要有三层寓意:一是在抗战期间,中国工农红军改编成八路军出师华北敌后抗日,所创建的最大的根据地,就是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无论在军事斗争,还是在民主政权建设方面,太行山抗日根据地都树立了一流样板,为中共的发展壮大做出了重大贡献。太行山地区的抗日斗争,是当时敌后战场的一个标杆;二是取自于著名抗战歌曲《在太行山上》,将太行山寓为中华民族坚决抗战的脊梁,充满了爱国主义和浪漫主义激情,与影片主题形成了很好的结合;三是影片描写的历史事件和主要人物的活动,也主要发生在太行山及其周围地区,从而能够呼应全篇。

在影片的开头,即出现了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总司令)朱德的矫健身影。其肩负中共中央的重要使命,指挥八路军东渡黄河开赴山西抗日前线,配合国民党第二战区军队打击南犯日军。影片通过画外音明确了朱德的角色,是引领全片的重要线索人物。饰演朱德的是北京军区战友话剧团演员王伍福,在刘怀正去世之后,他成为了“全国第一朱德特型”。其外形酷似真实的朱德,甚至还超过了刘怀正。30多年来,王伍福在近70部影视作品中饰演了朱德,如《长征》、《八路军》、《延安颂》、《中国命运的决战》等,可谓脍炙人口。笔者稍稍感到有些不足的是,历史上的朱德就像个淳朴的农民,外表朴实无华,而王伍福则一身正气,显得有点太精神了。

影片中在朱德之后出现的是几位大反派人物: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大将、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中将、华北方面军第108师团第104旅团旅团长苫米地四楼少将、关东军第1师团第1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少将等。这几位坐在军用飞机上从空中欣赏太行山,挨个表决心,要占领太行山,“斩断中国人的脊梁”。不管上述诸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有机会同机旅游观风景,影片中将他们圈到了一块,导演的用意则非常明显:用艺术化的手段展示一下,即将在片中与国共两军大打出手的几位日方主角。为了更真实塑造好日军将领的形象,导演全部选用了日本演员来饰演日本军官。其中饰演阿部规秀的还是日本实力派演员工藤俊作,这是他第一次在银幕上出演军人形象,感觉很兴奋。后来工藤俊作还表示,影片《太行山上》的拍摄使得他对于这场战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接下来,影片中就表现朱德来到了山西代县太和岭口的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见到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二人相见甚欢,阎锡山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盼望八路军(已改称第18集团军)来山西助战的急迫心情,朱德则豪爽地表示八路军有2个师已先后出动,正昼夜兼程赶往前线。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二人这回实际上已是第二次相见了。1937年8月29日,为组织大同会战,阎锡山将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设在了雁门关南侧的太和岭口。9月18日,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已改称第18集团军总司令部)北上到达了山西五台县河边村(今属山西定襄县)。此地是阎锡山的故乡,当时他正在河边村家中小住。朱德即前往拜访,阎锡山在家中东花园以上宾之礼接待了朱德,二人就抗日大计进行了商讨。9 月21 日傍晚,朱德又和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及左权、彭雪枫等八路军将领来到了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与阎锡山进一步商谈了关于八路军的游击地区、军队驻防及兵力使用等问题。此时,山西战局已是火烧眉毛了。

“七七事变”之后,日军侵占了平津地区,然后将中国驻屯军(所谓支那驻屯军)升级为华北方面军(日语称北支那方面军),增兵添将,继续向华北进犯。第二战区部队紧急于南口布防,与日军发生激战。由于参战的第29军刘汝明部斗志不坚,晋绥军第61军李服膺部反攻不力,导致南口、张家口等要点于8月底相继失守,南口会战失利,察哈尔省全境沦陷。其后日本华北方面军以主力沿平汉路、津浦路进攻河北与山东,而东条英机率领的关东军蒙疆兵团则在伪蒙军配合下则沿平绥路扑向晋北重镇大同。在历史上,欲控制华北,必夺取山西,此处素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的土皇帝是阎锡山,天生精明会算,多年来守着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与国内各种势力周旋,谁都拿他没多大办法。这回日本人真的打上门来了,阎锡山再怎么算也没用了,必须要亮招。他思来想去,最后还是吸取了张学良的教训,不拼点老本就得成丧家之犬,铁算盘也只有高呼抗战了。阎锡山判断,日军在晋北搞动作,要运送部队、军火、给养,展开机械化部队,首先就得拿下公路、铁路枢纽大同,战场将在雁北地区摆开。而大同是太原北方的重要屏障,不可有失。他当即部署了大同会战,调晋绥军傅作义第7集团军、杨爱源第6集团军分别组成北南兵团,向大同以东聚乐堡地区已设国防工事地带集结,准备对进犯日军发动钳形攻势;第61军军长李服膺率部防守大同东北侧有国防工事依托的天镇、阳高地区,阻止日军前进,为北南兵团集结赢得时间;待部署完成后,李服膺部沿平绥路节节后撤,将日军诱至聚乐堡正面主抵抗阵地,北南兵团再趁势对敌实施包围钳击。

按照阎锡山最初的命令,李服膺部要在天镇守3天,一边消耗日军,一边为后方主力集结赢得时间。从9月3日开始,东条兵团就向天镇发起了猛攻。按理说天镇有国防工事,应该可以守一阵。然而其名为国防工事,却在修建时因上下腐败而层层克扣施工款,最后只修成了个样子货,根本防不住日军的炮火轰击。李服膺部在天镇顶了3天后,工事已全成废墟,部队伤亡惨重,但还是守住了主阵地。然而阎锡山电令李服膺部续守3天,以掩护大同会战。李服膺咬牙指挥部队又顶了3天,部下已伤亡逾半。不料此后阎锡山既无指示,也不增援,把李服膺晾这了。日军调集兵力再次发起猛攻,守军的盘山主阵地终于被突破,部队开始溃退。此时李服膺手上已无预备队进行反击,也无法掌握四散溃逃的败兵,只好再三向上级傅作义请求支援。最后,他接到了傅作义转来的阎锡山命其“相机撤退”的电令。在日军进攻下,第61军部队先后放弃天镇、阳高,一路溃退,甚至都没有按照原定作战方案北上与傅作义主力会合,而是一直向南边的雁门关方向跑了很远才站住脚。李服膺部在天镇死守了7天,应该说还是尽了力。但李服膺不去一线指挥,没有掌握住部队,导致形成溃败,打乱了整个会战部署,这个责任也是不能推卸的。

9月11日,东条兵团相继攻占天镇、阳高,大同东北已门户顿开。随后东条兵团继续沿平绥路扑向大同,又与配置在聚乐堡阵地的晋绥军发生战斗。奇怪的是,形势这么吃紧,晋绥军主力却迟迟不动。原来,阎锡山虽然部署了大同会战,但总是舍不得拿老本去硬拼,还幻想着能外交解决。为此他派密使去会见了伪蒙军将领李守信,请求李守信能代为与日本人周旋,企望日军绕开山西去侵扰别的地区。因此才故意含糊敷衍李服膺,期望能多拖些时间。当傅作义建议及早发动大同会战时,阎锡山却以蒋介石派来入晋增援的刘茂恩第15军未到为由按兵不动。然而,在日本人的野心面前,阎锡山的想法不过是春秋大梦而已。就在东条兵团猛攻天镇之时,板垣征四郎率华北方面军第5师团及独立混成第11旅团,于9月6日由南口方向南下占领蔚县、涞源,并直趋广灵,从斜刺里又猛插了阎锡山一刀。阎锡山发觉不对,日军主力似乎不在大同方向,而是在东边的平型关方向。如此一来,山西腹地已告急,雁北乃至绥远就都顾不上了。他急忙就近抽调兵力驰援平型关,并决定终止大同会战,放弃大同,将在雁北地区作战的部队南撤到雁门关一带布防,包括绥远傅作义部主力,摆出了北倚恒山、雁门关,东向平型关的阵势。但是阎锡山又犹豫不决,将过多兵力放在雁门关一线,没有决心将防御重心转向平型关,还想着能两面撑住,这就给了板垣师团以可乘之机。

9月13日,东条兵团攻占重镇大同,晋北失守,举国震动。而日军在攻占天镇后,为泄愤又屠杀了2300多名老百姓,制造了卢沟桥事变后日军在华的首例大规模暴行。此事经新闻界披露后,全国舆论一片哗然,国人纷纷将矛头指向了阎锡山,责骂他畏敌如虎。蒋介石也发来电报,斥责阎锡山“临阵慌乱,御敌不力”。阎锡山慌了,为了推卸战败责任,他以开会为名扣押了李服膺。后南京政府电令将李服膺解送南京,阎锡山怕战败的真实原因和国防工事贪污腐败之丑暴露,便不顾李无可杀之罪而强行将其就地处决。李服膺本是阎锡山手下的“十三太保”之一,在晋绥军中人缘极好,连傅作义都得叫他一声大哥。杀了李服膺后,国内各大报纸一时转为吹捧阎锡山是“挥泪斩马谡”,晋北连连战败的恶劣形象又得到了改观。李服膺是抗战爆发后第一个因作战不力而被处决的国军高级将领,实际上是当了阎锡山的替罪羊。

大同失守后,阎锡山坐镇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又要组织雁山会战,期望能将日军挡在雁门关外。同时,他向中共方面求援,请求正进入山西的八路军驰援平型关、雁门关和五台山地区,配合国军作战。然而东条兵团并未急于沿同蒲路南下,而是以一部兵力继续西进,直取因傅作义主力入晋参战而兵力空虚的绥远。就在晋绥军主力云集雁门关一带之际,另一路日军板垣师团却进展迅速,在洗马河地区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进占广灵,随后又西进南下连夺浑源、涞源、灵丘,兵锋已直指平型关。

山西形势.jpg (45.68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24 05:49 上传



板垣征四郎指挥的第5师团是日本陆军最早编组的7个师团之一,又是侵华日军中机械化程度最高的样板师团,号称“钢军”。其下辖步兵第9、第21旅团的4个步兵联队,以及直辖的辎重联队、工兵联队、野战炮兵联队、骑兵联队、通信队、卫生队等,总兵力2.8万余人。本来第5师团是作为华北方面军预备队而在南口投入作战,有所斩获后已无新的作战任务。为了攻占保定,日军大本营将第9旅团抽出派往平汉路方向参加作战,板垣手里当时只剩下了半个师团。然而板垣不愧是曾经制造“九一八事变”的死硬分子,胆大包天,不甘心守南口,竟然想要去打山西。当时日军大本营和华北方面军都没有这个计划,也不支持板垣这么干。但板垣一贯玩下克上惯了,直拉找了在参谋本部当作战部部长的好哥们石原莞尔,结果一番游说后绿灯放行。板垣就带着半个师团和独立混成第11旅团出发,协同东条英机的蒙疆兵团向山西发起了进攻。

板垣想打山西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了。在日本军界,板垣是与土肥原贤二、矶谷廉介并列的陆军“三大中国通”,对当时中国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情况相当熟悉。早在一年多前,坂垣还当着关东军参谋长时,就以到五台山进香为借口考察了山西各地,暗中勘察好了一旦开战后的进攻路线。板垣的盯住的目标就是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东北部的内长城上,是恒山、太行山两大山脉的交接处,东通冀北,西抵雁门,为晋冀两省的重要门户。在两山夹谷中,纵贯着一条由东北向西南延伸的狭窄谷道——蔚(县)代(县)公路。其中从平型关山口通向灵丘县东河南镇一段,总长近30公里,公路两侧沟深谷多,地形复杂,部队运动不便,易遭到伏击。从此处进攻本属用兵之大忌,因此这段公路在战略上被视为是一条“静态走廊”。由于是两省交界处,也是第一、第二战区的接合部,加之地形的关系,中国军队在这一带的防御比较薄弱。如果不是非常熟悉山西的地形,是很难抓住这个空当的。阎锡山就认为日本人不熟悉中国地理,不会冒险从此进攻,所以在这个方向只部署了少量兵力以防万一。偏偏板垣就是要从此处打进去,沿蔚代公路奔袭平型关,突破内长城,再继续南下抄断雁门关中国守军的后路,配合东条兵团将其一举歼灭,然后直取太原。因此,他派粟饭原秀大佐率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以下简称粟饭支队)于9月13日攻击洗马河,击败晋绥军刘奉滨第73师前卫团,并乘势一举攻占广灵,刘奉滨在战斗中负伤后率残部逃往平型关。打开突破口后,粟饭支队从广灵继续西进向浑源进攻,第21旅团旅团长三浦敏事少将指挥旅团主力南下向灵丘推进。至9月20日,浑源、灵丘先后陷落,平型关及内长城一线立时暴露于敌前。与此同时,向平汉路进攻的第5师团第9旅团主力也占领了涞源,保障了板垣师团主力的侧背安全。至此,山西战场的局势已急转直下。

随着平型关方向局势恶化,阎锡山猛然发觉自己误算了,板垣这老小子是要给他来个釜底抽薪呀!一旦平型关防线失守,日军就可直取地形开阔的滹沱河谷,第二战区部队只有后退150公里到忻口方能立足。如此不但雁门关防线已形同虚设,太原也将直面日军攻击。他不得不放弃雁山会战计划,重新对部署进行调整。经过一番苦思后,阎锡山还真琢磨出了一个新的作战构想:10年前北伐战争时,阎锡山曾响应国民政府,与张作霖的奉军在晋东北展开大战。当时他放开了平型关门户,将奉军诱至平型关以西的繁峙、五台地区予以痛击,一举获胜。有此成功经验,老阎的铁算盘又打得噼啪响了。他决心复制历史,拟放纵日军逾越平型关,诱其深入到平型关以西、繁峙以东的砂河一带开阔地,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从五台山、恒山南北发动钳击,同时截断平型关后路,将板垣主力一举围歼。阎锡山自诩这是一个“口袋阵”,“把敌人放进口袋里,给以狠狠的打击!”

就在这时,八路军驻太原办事处主任彭雪枫来太和岭口拜会阎锡山,通报了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正昼夜兼程向平型关地区开进。阎锡山大喜,当即表示要抗战到底。在向八路军求援的同时,阎锡山还答应先送给八路军79式步枪子弹50万发和冲锋枪、机枪200支。对于向来小抠算计的阎老西来说,这也算是一次大出血了。影片中饰演阎锡山的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徐光明,擅长塑造国民党高级军政要人形象,除阎锡山外,还出演过何应钦、陈诚、顾祝同、胡宗南、蒋经国、陈长捷、刘勘等角色。在《太行山上》中,徐光明将阎锡山逢场作戏、首鼠两端的性格特征拿捏得非常到位,显出了深厚的表演功力。

形成了决心后,阎锡山随即调整部署,以王靖国第19军、杨澄源第34军于雁门关、茹越口、砂河北方向布防,监视东条兵团动向,机动戒备;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指挥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第33军、高桂滋第17军及从广灵退下来的刘奉滨第73师(已由旅长王思田代理师长职务),沿平型关、团城口附近内长城线已设阵地布防,抗击从灵丘西犯的日军,掩护主力向平型关方向集结。任务完成后,孙楚、高桂滋部主动转移到繁峙南侧的五台山地区转为南机动兵团;以陈长捷预备第1军、郭宗汾预备第2军占领繁峙南北一带的主抵抗阵地,由第34军军长杨澄源担任总指挥,在加强的野炮团、重炮营支援下,吸引日军强攻,消耗其战力;以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指挥绥远第35军、刘茂恩第15军等部组成北机动兵团,潜出于繁峙东北的恒山地区,待机与南机动兵团同时出击,南北钳击板垣师团;另以第33军孟宪吉独立第8旅、王思田第73师,以及应邀前来支援的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共同抄击平型关、团城口,强力截断日军后方,配合主力全歼板垣师团。集合10万之众来围歼板垣师团不到2万人,阎锡山对自己搞出的这个作战计划非常得意,期望着历史能够重演。

应该说,阎锡山制定的这个平型关会战计划相当有可取之处,不愧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六期毕业生。真要能够实施,板垣师团可就有点好罪受了。偏偏,这时有人出来坏事了。

第6集团军总司令杨爱源虽受命指挥平型关、团城口方向作战,但其本人一向没什么主意,对第6集团军副总司令孙楚是言听计从。第6集团军总司令部设在平型关以西约15公里的大营镇后,杨爱源也很少来司令部,实际主持作战指挥的就是副总司令孙楚。对于放日军进平型关内打的“口袋阵”计划,孙楚很有意见。他认为进犯广灵、灵丘的日军不过是一支游动牵制的奇兵而已,而其主力是机械化兵团,势必要依赖铁路运输,可经大同沿同蒲铁路迅速指向雁门关,不会舍长就短倾力来攻荒山野岭的平型关。如果将担任疑兵的日军放进平型关内打,恐正中敌计,使我方兵力分散,而利于敌人分进合击。现在平型关方向已部署了3个师加2个独立旅,不下16、7个团,又有八路军林彪师抄击于敌后,兵力足够将日军阻止于平型关外了。孙楚这个人常有神来之想,语出惊人,因而有个外号叫“孙神经”。这次他坚定了想法后,就使劲撺掇杨爱源,说阎长官判断错误,作战计划断不可行,必须使其改变云云。杨爱源当然赞成孙楚,立即就回了太和岭口向阎锡山面陈。偏巧第19军军长王靖国也担心其负责的茹越口至雁门关方向兵力单薄,便跟着忽悠说雁门关才是日军进攻晋北的主要目标,应该保留兵力为在雁门关前与敌人决战做准备。可怜的阎锡山本胸有成竹,可架不住手下几个嫡系大将一说再说,最后就同意了孙楚要求坚守平型关的建议。遂改变部署,将原本组成北机动兵团的傅作义、刘茂恩等部转为重点守备雁门关方向。

为了加强平型关方向的防御,阎锡山起初想让远道赶来的八路军第115师林彪部协同高桂滋等部在平型关正面展开。然而周恩来、朱德等人在与阎锡山商谈时,表示打正规战并非八路军之所长,根据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提出的建议,不如让第115师隐蔽集结于日军前进道路的侧面,包抄伏击日军侧后,发挥其游击战的长处,配合平型关正面的友军作战。这就是影片中朱德与阎锡山会晤时重点提出的八路军作战策略。而阎锡山为保卫山西盼望八路军助战如盼云霓,于是痛快答应了这一要求。就是在这种形势下,第二战区平型关会战拉开了帷幕。

9月20日,板垣征四郎下达了进攻平型关的作战命令,要求各部一举突破内长城,尔后在大营镇集合,以利继续向太原或保定突击。三浦敏事当即指挥第21旅团3个步兵大队为基干的部队共2000余人(以下简称三浦支队),于22日从灵丘向平型关正面发起进攻。而粟饭支队则从浑源南下,准备向平型关侧翼攻击,配合旅团主力作战。当天,三浦支队就猛扑高桂滋第17军84师防守的团城口阵地和孟宪吉独立第8旅防守的东跑池阵地,双方发生激烈交战。日军在重炮支援下,连续多日发起猛攻,并组织兵力分路夹击守军。高桂滋第17军84师、孟宪吉独立第8旅、王思田第73师与日军进行了反复争夺,阵地多次易手,伤亡很大。高桂滋部第84师在团城口阵地受到的压力最重,还需要分兵去增援翼侧东跑池阵地,打得是焦头烂额。而名义上归其第17军指挥的李仙洲第21师却又调不动。不得已之下,高桂滋连发电报向孙楚求援。然而孙楚手里已没兵可调了,只是饬令高桂滋坚决守住阵地,不得擅退,等待后续援军。高桂滋盼援军急如星火,自己又不属晋绥军系统,没那么客气,于是就直接向太和岭口的阎长官求援。

阎锡山此际才结束与周恩来、朱德等人的会谈不久,得到了八路军出兵助战的承诺,却不料日军来得如此之快。他只好致电刚刚进驻山西五台县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要求八路军即刻出兵配合作战。朱德也刚回到八路军总部不久,接到阎锡山的电报后,立即与副总司令彭德怀、总政治部主任任弼时、副参谋长左权等人进行了商议。根据彭德怀曾提出的作战建议和林彪部的位置,他们电复阎锡山,林彪第115师已向平型关东南潜出,集结于日军必经之路的侧面,准备伺机从敌后抄击进犯平型关的日军,配合正面友军作战。阎锡山接电后精神一振,爽快地同意了朱彭的建议。随后,他又产生了新的想法,不想坚守平型关了,而是要以主力从平型关正面出击,再让八路军抄击日军后路,来个关前大决战,一举让板垣吃个瘪。23日凌晨5时,阎锡山电话命令第7集团军总司令傅作义,说已调第2军郭宗汾部第71师前往大营镇布防,要求傅作义的第35军速乘汽车输送至大营镇附近,增援平型关战斗,并令傅作义与杨爱源联合指挥平型关战事。同时阎锡山电告孙楚并转高桂滋,已派郭宗汾部前往增援,要其务必守住阵地。

傅作义是舍弃了自己的省防重地绥远而带着子弟兵第35军来保卫山西的。他极力主张在日军大批增援部队尚未赶到之际,集中优势兵力多路出击,全歼平型关前的敌人。接到阎锡山的命令后,他立即通知朱德、郭宗汾、陈长捷等部,速向平型关地区集结,准备协同动作夹击日军,出击时间为9月24日18时。这次出击预计动用晋绥军3个师另2个旅16个团兵力,加上八路军第115师,总计约4万人,对平型关前已有相当消耗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然而郭宗汾这时却来了事,称第71师一路赶来行军疲劳,先是要求改于24日晚20时出击,不久又改成午夜24时出击。傅作义无奈,只好赶快通知八路军总部转告林彪部,因准备出击的部队未能按时进抵平型关地区,故推迟到25日凌晨出击。当时八路军第115师师部电台正要关机出发,险些错过了这份电报。由于部队正向平型关以东预定的冉庄集结地域行进中,师部无法与各旅、团的电台取得联络,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只好派骑兵分队分头去向各部传达这一新命令,弄得是手忙脚乱。

郭宗汾部进抵大营镇后,高桂滋又来电话向孙楚请援,要求郭部迅速增援团城口阵地。秉承阎锡山的旨意,孙楚答复说郭部是要与八路军配合向关前之敌出击用的,令高桂滋坚决守住阵地,以待明日情况好转。高桂滋一再相请,却无济于事。这时,他已将所有的预备队全顶上去了,仅24日当天就伤亡团长、副团长、营长数名,连排长30余名,士兵千余人。至此,第84师作战3天已伤亡近2000人,阵地全成焦土,无险可守,打得快要精疲力竭了。

到了24日24时,刚刚赶到大营镇指挥所的傅作义就下达了攻击命令。不料却传来消息,郭宗汾以天下雨行动困难为由已将出击时间延后了2小时。更加离谱的是,事前却未通知总指挥傅作义。不久,郭宗汾因临时更改配属其作战的新编第2师部署而再次将出击时间推迟了2小时。等到了25日凌晨4时,郭宗汾却又以路上泥泞行军困难为由将出击时间推迟到了上午8时。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出击时间,视战争如儿戏,也难怪林彪在战后的战斗总结中对晋绥军的行动多有指责:“友军在战斗中的配合,实在太差了。他们自定的出击计划,他们自己却未能遵守。你打,他旁观,他们时常吹牛说要决战,但却决而不战;或向敌人打而又不坚决打……。”这里林彪所说的“你打,他旁观”,则是郭宗汾部的又一次表演,这个容当后叙。

至此,由于郭宗汾部的一再推脱,已先后5次更改出击时间,毫不顾平型关阵地的危急。高桂滋部第84师251旅旅长高建白忍无可忍,派副官前去质问已到达该旅阵地附近待命的郭宗汾部202旅旅长陈光斗。陈当时拿出了一纸命令,上写:“非有本长官电话,不得出击。” 这是阎锡山直接下达的命令,原来如此,怪不得连傅作义都无奈了。

此时,日本人可不会再给你机会了。25日凌晨,三浦支队向团城口阵地发起夜袭,占领了团城口、东跑池附近无名高地,撕开了口子。天亮后日军以重炮猛轰团城口阵地,第84师部队与敌反复争夺,渐不能支。因为郭宗汾部定于25日8时的出击又一次未见踪影,第84师再也顶不住了。25日10时,团城口一带阵地陆续被日军突破,第84师反击无效,高桂滋只好指挥残部退至团城口以西阵地坚持战斗。然而战后郭宗汾却称该部已按时出击,但由于第84师阵地被日军突破,以致出击部队遭到占领阵地之敌的射击,因而受阻。这就怪了!第84师的团城口阵地是在25日10时后才陆续失守的,郭宗汾部于8时出击怎么会遭到占领阵地的日军射击呢?直到半个多世纪后才有资料陆续披露,当时郭宗汾部第71师确是出动了214旅1个团、202旅2个营兵力向平型关出击。然而出击部队不知怎么却钻到了一条狭长的山沟里,听到外面的密集枪炮声后不敢出来。又因没有带电台而无法与师里取得联系,不仅对战况一无所知,连口粮也成了问题,不得不派人出山去背山药蛋回来充饥。后来又听到东南方向枪声大作,还看见通向东河南镇的沟内公路上有些被打坏的汽车。他们也不知道外边有哪些部队在作战,搞得一筹莫展。最后带队主官决定全队悄悄绕行西北退回团城口以内,一直折腾到天黑才到达安全地带。在与师部取得联系时,为推卸没能出击的责任,反而称“遭敌阻击”,前线情况紧急,一时未能脱身。郭宗汾得知后,不但没有责备带队主官,还对他进行了鼓励和嘉奖。

后来方知,出击部队听到东南方向传来的枪声,是八路军第115师正在敌后伏击日军辎重运输队,并取得了名震中外的胜利。因为晋绥军屡次改变出击时间,并出而不击,致使八路军第115师独自与敌作战,才惹出了前述林彪的那顿牢骚。

平型关2.jpg (44.41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24 05:49 上传



三浦支队攻击平型关得手,占领了团城口、鹞子涧和东西跑池一带2公里的长城要塞,将第二战区的平型关防线撕开了一个缺口。不过,这时三浦敏事又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后方运输线被切断了。在战后日本防卫厅所著的《大东亚战史》中,对此是这样记述的:“(9月)25日,旅团(第21旅团)终于占领了该地(平型关)附近的长城线约二公里的正面。但同日,优势的敌军截断了旅团的后方联络线,逐次增加其兵力,而旅团终被包围,陷入于窘境。”无奈之下,三浦敏事只好命令正准备绕袭平型关侧后大营镇的粟饭支队,立即脱离战场,转道参加旅团主力方面的战斗。在蔚县的板垣征四郎接报后,也命令第21旅团第42联队从蔚县向平型关进发增援三浦支队。当时切断三浦支队后方运输线的,正是林彪的第115师。而这一战,也成就了抗战中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在影片《太行山上》中,对这一段故事不吝浓墨重彩地予以了表现。  

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谈判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按番号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以朱德为总指挥(后改称第18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后改称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出师抗日。八路军下辖3个师,其中第115师由红一方面军和陕南红军一部组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全师共1.5万人;第120师由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红军总部直属队各一部组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全师共1.4万人;第129师由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陕甘宁地方武装各一部组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师共1.3万人。

林彪的第115师最先开赴山西前线。该师在陕西三原县云阳镇誓师改编,部队先后分两批于8月22日和25日从云阳镇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沿同蒲铁路昼夜兼程向晋东北抗日前线进发。此时华北日军正分兵沿平汉路、津浦路、同蒲路、平绥路南下西进,国民党军接战不力,纷纷溃退,日军进展很快。应阎锡山的请求,八路军总部于9月14日命令第115师进至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待机,准备迎击进犯平型关之敌。不过,对于如何打这出师第一仗,前线和后方的领导人却发生了一番意见交锋。

早在第115师出征时的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要达到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目的,小游击队可到平原区发展。主要作战任务是:充任战略的游击支队,执行侧面作战,协助友军骚扰和牵制日军大部,并消灭其一部。选择山西作为八路军抗战的战略方向。

林彪参加了洛川会议,还被选为了新成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他在会上并没有提出关于对日作战的具体建议,但内心早就憋着劲要打一仗,狠狠挫一下日军的锐气,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会后,林彪和聂荣臻出发追赶已出征的部队。林彪走在先头,追上了第一梯队陈光的343旅和杨成武独立团。

奉总部命令,林彪率343旅和独立团于9月14日后陆续集结到了大营镇。林彪命令先头部队立即派出侦察分队去侦察平型关一带的地形,他自己也带领少数参谋人员和电台乘坐孙楚的吉普车前往距平型关仅有5公里的灵丘附近侦察敌情。当时广灵已失陷,灵丘即将暴露于敌前。林彪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判断直接增援灵丘与日军正面作战显然不可行。而灵丘至平型关公路两侧地形险要,趁日军一时仰攻平型关不克时,突然从侧后向敌猛烈袭击,配合正面友军,完全可以打一场口袋战,歼敌一部。随后即令343旅和独立团由大营出发,昼夜兼程向平型关东南山地的下关及上寨开进。林彪打算集中兵力打次运动战,给进犯日军以狠狠一击。他将作战设想电告了八路军总部的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人。

在延安的毛泽东极为关注八路军出师的第一仗,通过电台随时掌握着前线的动向。他得知林彪的作战设想后,非常不赞同。9月16日,毛泽东就致电林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介石)、何(应钦)决定,基本不应动摇此方针。” 17日,毛泽东又给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人发电:“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主要在山西)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然而林彪有性格,不为所动,于18日回电毛泽东坚持己见,提出“在敌目前正在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其后林彪又加了一码,建议不只使用先头陈光旅作战,师直及徐海东旅也应靠近陈光旅执行战斗任务,“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大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和红军威信。”在这一期间,朱德、彭德怀对此均没有明确表态。毛泽东见连续两电都没有说动林彪,为了不打击这员爱将的积极性,遂于9月21日致电在率八路军总部行动的彭德怀(朱德当时去了太和岭口),表示同意林彪将一个旅暂时集中打仗,但仍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方针,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随后彭德怀立即下达了关于作战方针和布置原则的训令,提出第115师可以两个旅分别行动,袭击扰乱西进平型关和南进平汉路之敌。由此可见,彭德怀是赞同先集中一个旅作战的。然而,林彪的心更大,他不满足于集中一个旅,而是要集中一个师打大仗。

若干年后,彭德怀对于自己当时的思想作了检讨,说他那时有“速胜论”思想,对毛泽东提出的八路军以打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只认为是个战术问题,八路军应该全力配合友军对日军进行正规作战。  
应阎锡山的求援,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向第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115师应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林彪的兴奋之情自不待言:总部没有限制作战规模,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大打一场了!因聂荣臻率师部和徐海东344旅还未赶到上寨,林彪又令连电去催。

在如何打这一仗上,毛泽东没有说服林彪,他是极为不甘心的。就在第115师打响对日第一战的9月25日,毛泽东还致电八路军总部,指出“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要“暂时把我军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伺机在“敌之空处侧后,举行广泛的袭击战”“贺(龙)师在晋西北使用同此原则”。同时又致电周恩来和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杨尚昆、朱瑞等人,明确提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如兵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 先让林彪去打,弯子不是一下就能转过来的。

9月23日,聂荣臻终于率师部和344旅经辗转赶到了上寨与先头部队会合。随后林彪、聂荣臻立即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动员会。会上林彪根据已知情报作出了初步部署,决定以独立团、骑兵营出动到灵丘以北,牵制涞源、广灵方向的日军;师主力则进至平型关附近,集中兵力抄击关前日军。为了抓紧时间,林彪命令杨成武率独立团、骑兵营吃完午饭即出发,隐蔽深入到灵丘东北侧的腰站地区截断日军交通线,并拦击涞源、广灵方向增援的敌人。到了下午,八路军总部转来了傅作义的电报,称向平型关出击的8个团兵力(即郭宗汾部2个师)于24日拂晓可到,希望第115师到时夹击日军的侧背。由于时间很紧,林彪、聂荣臻即令结束会议,干部回去迅速进行动员,当晚师主力就赶赴距离平型关以东约15公里的冉庄地区集结待命。部队出发后,师部电台也准备关机出发,结果又收到了八路军总部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这就是前述的那封傅作义将出击时间推迟一天的电报。林彪、聂荣臻固然很气愤,但多了一天准备时间倒也不是坏事。

到了24日,林彪、聂荣臻又带领营以上干部前出进行了现地勘察。为了熟悉战场环境,林彪曾先后3次前往平型关附近勘察地形,可见他对这次战斗的重视。通过再次侦察获得的敌情,了解到日军有约一个旅团兵力(即三浦支队)已推进到团城口及东西跑池一线,正与中国守军进行激烈拉锯战。经过反复勘察和思考后,林彪决心以一部兵力配合晋绥军向平型关前的三浦支队出击;另以一部兵力部署于关沟至东河南镇公路附近高地,利用有利地形伏击从平型关逃回灵丘的日军并阻敌增援。聂荣臻赞同林彪的决心,认为现在已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要在与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中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其后,林彪派参谋人员去第6集团军司令部联络,将作战意图传达给孙楚。当日黄昏,孙楚派人送来了25日凌晨向平型关前日军出击的协同计划。林彪、聂荣臻经研究后,认为与自己的作战意图相符。友军从西北出击,第115师从东南出击,无论怎么打,都可利用平型关前公路和山地有利地形消灭由此经过的敌人。

林彪遂着手进行作战部署,令陈光率343旅沿蔡家峪至白崖台以西一线集结担任主攻。其中以杨得志的685团配置于白崖台以西地区,配合友军向东跑池及辛庄地区之敌进攻;以李天佑的686团配置于白崖台以东公路东南侧,伺机伏击从平型关败退下来的日军,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以徐海东344旅687团占领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镇以南高地,断敌退路并阻击由灵丘、浑源方向来援之敌;344旅688团作为总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隐蔽集结。随后第115师将作战部署电告了八路军总部。

至此,一个在平型关前与日军决战的计划已告齐备,只欠东风了。

影片《太行山上》中,林彪、聂荣臻二人在平型关前察看地形的片段,在真实历史上应该就是9月24日当天的情形。不过影片情节与真实历史还是有一定距离。首先影片中预设的情节是第115师准备伏击由灵丘向平型关开进的日军。而真实历史上第115师却是要攻击已进至平型关前的日军,沿公路设伏目的则是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其次影片中借林彪之口表示,第115师是独力自主打这一仗,并不依赖友军的配合。而真实历史上第115师是应晋绥军邀助而来,双方已制定了密切协同计划,第115师是按计划出击;第三,影片中孙楚、高桂滋都来到了平型关东侧山地与林彪、聂荣臻相见。而真实历史上孙楚一直在大营镇指挥部,高桂滋则在繁峙县上台村第17军军部,并未亲自到过平型关东侧第115师集结地域与林聂相见。另外,影片字幕显示聂荣臻的职务是第115师政委,而实际上聂荣臻当时是第115师副师长。因为国民革命军中没有政委这一职务,红军改编后也将政工职务都取消了。聂荣臻是副师长,但实际起政委的作用。一个月后,八路军又重新恢复了政工职务,聂荣臻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第115师政委。

影片中饰演林彪的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姜峰,曾出演过不少影视剧,如《没事偷着乐》、《红高粱》、《西藏秘密》、《乔家大院》、《我的娜塔莎》、《刀客家族的女人》等。并曾在电影《太行山上》、电影剧《长征》和话剧《北平,1949》中三度出演过林彪。凭心而论,姜峰的外形和气质演青年林彪还是比较合适的,只是这种机会不多,未能使其成为继马绍信之后的第二个林彪特型演员。饰演聂荣臻的是演员陈姗姗,名字虽显女气,但其现在已是聂荣臻专业户,先后在多部影视剧里再现了聂帅形象。而他最早饰演聂荣臻的作品,就是这部《太行山上》。有趣的是,陈姗姗还在电视剧《记忆之城》和《解放海南岛》里两度饰演了林彪,成为了影视界罕见的被公认可以饰演两位元帅的演员。

9月24日晚,晋东北地区下起了大雨,气温骤降。午夜24时,第115师主力开始向白崖台地域隐蔽开进。因雨大天寒,道路泥泞,部队走得很艰难。如影片中所演得那样,师主力在路上还遇到了山洪阻隔,被冲走了一些人马。最后343旅和344旅687团先后到达了预定地域,而344旅688团则被洪水隔断未能跟上。林彪、聂荣臻只好决定688团向东长城村集结,过河来的687团一部转为预备队。影片中描写当天夜里板垣征四郎亲率师团主力向平型关开进,这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板垣本人当时还在蔚县的第5师团部,同时指挥平型关、广灵、涞源几个方向的部队,并没有亲自现身于平型关战场。

按照预定计划,343旅685团要待友军从团城口右侧向日军出击后,再出动夹击平型关前要点东跑池、辛庄地区之敌。当时三浦支队以主力攻击团城口、东西跑池中国守军阵地,野战仓库则设在靠后的辛庄,负责临时救治伤员的卫生队在关沟附近,都邻近685团集结地域。343旅686团主要负责攻击从平型关败退下来的日军,林彪看好的预定战场就是公路间的乔沟段。前边说过了,蔚代公路总长近30公里,从灵丘城伸出后,沿唐河河谷西行20公里经东河南镇,在蔡家峪脱开河谷,转向西南进平型关山区。继续前行2公里从小寨村入狭沟,至老爷庙出口,这段沟路全长4公里,称为乔沟。此沟深10~30米,宽10~20米,其西北侧是高山峭壁,不能攀登;东南侧也是陡坡,但从沟岸延展则是一片平坦山地。沟内道路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沟的出口处,左侧山势平缓,老爷庙背山面沟距出口处约40米,右侧则是一片不大的开阔地。沟谷继续向西南延伸1公里至关沟村开始上山,再前行3公里就是平型关,车辆不能从此通行。公路则从老爷庙出口沿西沟而上,前行1公里至辛庄攀山,再前行3公里至东跑池村而达山巅,这里是平型关北侧要隘。686团就部署在白崖台以东公路东南侧,重点置于老爷庙出口公路附近。687团的预定作战地域西沟村、蔡家峪距离最远,部队又因山洪阻隔而分批前进,只能陆续赶往战场。

为了打好这一仗,临出发前第115师供给部给各战斗部队每人发放子弹100发、手榴弹2枚。从艰苦卓绝的红军时期过来的战士们,还从未一下子领到过这么多弹药,实在是太奢侈了!部队虽冒雨进入阵地,人人冻得打哆嗦,但大家摩拳擦掌,情绪高昂,誓要歼此顽敌。

影片中接下来就是一幕壮怀激烈的战斗:肉搏平型关。雨后的清晨,平型关前的沟谷公路上一片寂静,八路军第115师官兵正设伏以待。板垣师团主力沿沟谷公路向平型关进发,汽车、摩托车、骑兵、步兵,浩浩荡荡。林彪在山头上指挥,大将沉着,放过了敌人主力,下令伏击走在后面的辎重部队。设伏的八路军集中火力向谷内敌人猛烈射击,日军一片大乱,死伤遍地。已进至平型关前的板垣闻讯狐疑,认为只是小股国军骚扰,意在抢劫辎重。日军飞机前来助战,林彪命令部队冲下山沟与敌人搅在一起。日军企图抢占老爷庙制高点摆脱困境,八路军增援部队从另一侧先敌登顶,将已冲到近前的日军又打了下去。高桂滋部放弃阵地撤逃,孙楚部按兵不动,八路军侧翼暴露。朱德闻讯后命令备马前往平型关。坚守老爷庙的八路军打光了弹药,与蜂拥而上的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肉搏战。板垣得到报告说对方个个能拼刺刀,不觉惊呼:“八路军,是八路军!”林彪命令老爷庙上的部队:“不惜代价守住!”经过反复争夺,伏击圈中的日军终于被歼灭。在打扫战场时,残余日军极为死硬,绝不投降和接受救治。只有国内战争经验的八路军又遭到了不少伤亡,最后没有抓到一个俘虏。朱德赶到平型关战场,对全体参战官兵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的口号响彻山谷……。

上述片段长达17分钟,早早就成为了全片的精彩高潮,很少有人不观之动容。不过,真实的历史往往不如影片那样精彩,但却更加残酷,更加发人深思。

关于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之战,历来史料纷乱复杂,不同说法充斥,留下了很多混沌不清之处,至今未能将全部史实搞清楚。在此,笔者只能根据已披露的史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战斗的基本史实进行还原。

如前所述,板垣本人并未率师团主力进至平型关,那么影片中的林彪放其主力过去而截其辎重部队也就不成为史实了。按与晋绥军的预定协同计划,第115师是要等友军先从平型关西北方向出击,然后再从东南侧出击配合其作战。然而从25日凌晨到拂晓,郭宗汾部不是将出击时间一推再推,就是出而不击,使协同计划落了空。那么第115师是如何打出了大捷呢?这是因为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

9月25日早晨8时左右,第115师主力仍在白崖台东西集结地域焦急等待友军出击,最后边的687团因山洪阻隔正陆续赶向预定地域。就在这时,有两支相向而行的日军部队进入了沟谷公路。一支由东向西,即从灵丘方向向平型关进发。这是一支辎重队,属于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被称为大、小行李队。其有驮马和挽马100余匹,拉着77辆大车,车上和马上满载衣服、粮食、弹药等物资,随行人员约300余人,其中有一小队骑兵。这支辎重队是板垣征四郎应三浦支队称天雨寒冷要求补给的请求,派遣其从灵丘前往平型关补充部队的。第5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乘师团司令部的小型木炭巴士与该部同行;另一支则由西向东,即从平型关向灵丘方向返回。这是一支汽车队,有卡车81辆,随行人员约300余人,车上还拉着数量不详的伤员。该部属于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由新庄淳中佐率领,执行后送伤病员及补充弹药粮秣的任务。这两支日军车队意外地进入了第115师的预定战斗地域,从而引发了一场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大捷战斗。

因为沟道狭窄,下过大雨后道路又很泥泞,两支相向而行的日军车队距离拉得很长,速度也不快。9时许,双方在老爷庙与小寨村之间的沟底公路上相遇了。由于错车困难,两支队伍拥挤在一起,陷于几乎停顿的状态。汽车队进入乔沟的约有20多辆车,后边的50多车只好沿老爷庙至辛庄一线路边及开阔地停下,车上的日本兵也纷纷跳下车来等待错车。就在此时,林彪见机不可失,遂下令部队出击。



686团最先打响,以主力向日军汽车队出击,另以一部攻击行李队先头,以火力将汽车队和行李队都成功切断。687团一部紧随打响,向进入蔡家峪至小寨村间的日军行李队主力发起突击。685团原定要配合晋绥军向辛庄、东跑池出击。因晋绥军迟迟未能按计划打响,林彪即改变部署,命令685团改向停在老爷庙西南乔沟外的日军汽车队主力发起攻击。这样,在平型关以北的公路一线就出现了三处战场。
日军虽多是辎重部队,但其士兵训练有素,在短暂慌乱后立即依托沟内地形三五成群实施抵抗。八路军火力很弱,只有轻武器和手榴弹,加上沟内有许多死角,难以给日军造成严重杀伤。影片中出现的山谷中到处火球飞舞的场面,也只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却不是真实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短兵相接的近战就成了中共军队一贯克敌制胜的秘诀。因此,林彪很快命令部队冲下去和敌人搅在一起。在国内战争中,打上几枪,扔几枚手榴弹,然后端着寒光闪闪的刺刀冲上去,一般的对手就已经垮掉了。然而日军却不是这样,斗志非常顽强,临危不乱,单兵动作有板有眼,枪打得很准。八路军士兵在向前跃进时,往往被敌击中。因此虽然是以逸待劳地打对手,自己伤亡却不小。

乔沟的西北侧山坡很陡,根本爬不上去,只有出口老爷庙一带地形较为开阔些,俯瞰沟内卡住出口,因而成为了重要的制高点。李天佑的686团早早冲上去切断日军汽车队,重要目的就是乘敌人尚未清醒之际抢占老爷庙制高点。影片中表现老爷庙早有八路军占领,不是史实。八路军都在公路东南侧集结,不可能提前占领公路西北侧的老爷庙。686团3营在营长邓克明带领下,最先冲上公路与敌展开肉搏,并以一部冲向老爷庙。然而日军不愧为训练有素,已提前抢占了老爷庙,并组织火力向八路军反击。686团副团长杨勇亲自带部队向老爷庙发起冲锋,与敌人进行了反复争夺。杨勇和邓克明都在战斗中负伤,仍高呼奋起,死战不退,最后终于夺取了老爷庙制高点。日军组织起来向老爷庙发起反击,与3营官兵展开了肉搏战,情景非常壮烈。影片中双方肉搏厮杀的一段,确是真实历史的写照。当时日军还派来了6架飞机助战,可是两军紧紧扭杀在一起,飞机无法投弹,急得在天上乱转。3营9连留在乔沟公路上追杀残敌,由于日军利用汽车、沟坎顽强抵抗,久攻不能得手,伤亡很大。直到687团2个连赶到增援,才终于消灭了这段沟路内的敌人。战斗结束时,686团9连打得只剩下十几个战士,班以上干部几乎全部阵亡。

杨得志的685团向老爷庙西南公路及开阔地上的日军汽车队主力发起突击。日军纷纷钻进汽车底下开火还击,还有一部分向公路北侧的山上爬,借助有力地形抵抗。因685团战士的射击技术较为低劣,并未给逃跑的日军造成多少杀伤。日军抵抗了一阵后,便利用山上地形逐渐退回了辛庄。剩下50余辆汽车及车上的伤兵被扔在公路上,汽车都被685团战士们用手榴弹炸毁,却没有抓到活的敌伤员。张绍东的687团一部赶到战场后,即向蔡家峪至小寨村间的日军行李队主力发起攻击,双方搅杀在一起。日军行李队后尾分队见势不妙,转身逃向灵丘方向。687团后续部队相继赶到,分别加入小寨村、老爷庙、蔡家峪方向的战斗。最后,将蔡家峪至小寨村间的日军行李队全部歼灭。逃向灵丘的那部分日军也被687团一部歼灭在韩家湾以北地区。

从上午9时战至下午13时后,第115师部队终于将进入蔡家峪至老爷庙地段的日军歼灭。在此期间,平型关前的三浦支队接到逃回的汽车队人员报告,很快派出了3个不完整的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乘汽车沿辛庄公路紧急向老爷庙方向驰援。进至关沟以北附近时正与685团副团长邓华率领的该团2营遭遇,双方发生激战。685团2营顽强夺回了已被日军抢占的制高点1900高地,并击退了日军的多次反扑。战斗中5连连长曾贤生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连续刺死了几个鬼子后,自己也被敌人刺中腹部,壮烈牺牲。当把敌人都打下去时,5连已只剩下了30余人。

在打退了增援日军后,按照预定计划,林彪命令685团控制关沟、辛庄附近要点,686团继续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然而因晋绥军未按预定计划出击,第115师单独向三浦支队攻击,地形、敌情均不明,进展受挫,伤亡较大。后林彪得到情报说团城口阵地已被日军突破,第115师侧翼有遭敌迂回的危险,遂与聂荣臻商量后命令部队停止前进,逐次掩护撤离战场。

在第115师主力于平型关前打击日军运输辎重队的时候,板垣征四郎已接到前方遇袭报告,命令集结于蔚县的第21旅团第42联队速向平型关增援。但其到达平型关已是26日,第115师已撤离战场。而25日当天,驻涞源的第5师团第9旅团派出一部兵力,沿公路向灵丘进发。在涞源以西约20公里的腰站附近与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团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据杨成武部后来的战斗详报称,经一天激战,歼敌300余人,不但击退了日军,还追击至涞源附近,打了一个漂亮仗。战斗中杨成武部伤亡103人。不过,战史上一般不将腰站战斗列为平型关大捷的一部分。

关于第115师平型关战斗的战果和伤亡,历来也有许多不同说法,至今未有精确数据。按我军战史的通常说法,战斗中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全部击毙,没有抓到一个俘虏。按日军战史提供的数据推算,歼敌当在500人以上,其中包括击毙了新庄淳和桥本顺正两名中佐(相当于中校)。这里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汽车队,还是行李队,随行人员都要靠推算,加上车上伤员人数不详,随行的朝鲜夫役人数不详,甚至前来解围的日军人数和伤亡也须推算,想得出精确结论几无可能。而且各种数据和记述互相矛盾,有的过多,有的过少,推算起来摇摆幅度相当大。歼敌超过500人,则是史学界近年来比较肯定的数字。关于战斗中的缴获和击毁,通过中日资料比对,第115师大体缴获完整的步枪100支左右、轻机枪数挺、92式步兵炮1门(存疑)、大衣数千件及部分马匹、弹药、粮食。同时摧毁了75辆汽车和77辆马车,打死了数十匹马。

第115师的伤亡情况也有400、500、600、800乃至1000人的不同数字。影片《太行山上》中就采用了伤亡接近1000人的数字,这大概是来自于某种第115师平型关歼敌的战损比接近1:1的流行说法。如果是根据我军战史细化,平型关战斗中685团共伤亡223人,686团共伤亡286人,合计已有509人。关键是687团的伤亡人数不清楚。按其加入战斗的兵力和日军抵抗的强度看,要逊于685团和686团,伤亡也应小于上述两个团。若按687团伤亡150~200人算,则第115师的总伤亡在659~709人之间。双方都按各自战史得出的伤亡数字来对比,这一战八路军的伤亡还超过了日军。而且八路军伤亡人员中有很多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用毛泽东的话说,“个个都是可以当连长、排长的”,是“革命的种子”。这是一个重大损失,但如果没有这种损失,日本侵略军是不会自己滚回东京去的。第115师在整个红军改编的部队中是当之无愧的头等主力,在拥有诸多有利条件下初次与日军交手尚且如此,可见抗战初期日军的战斗力之强。

影片中板垣征四郎惊呼遭遇的是“八路军”,这显然是编导的艺术塑造。在当时,“八路军”仅仅是红军被授予国民革命军番号的简称,这一番号时间也很短,还没有成为后来那样广泛的代称。板垣如果真要惊呼的话,也只会叫出“中共军”或“共产军”来,这是日本军界的习惯称呼。就如在后来,日军长期将蒋介石国民政府军队称作“重庆军”一样。而说高桂滋部放弃阵地撤逃,如前所述,也为历史误读。高桂滋部坚守团城口阵地数日,与日军反复争夺,伤亡巨大,打得非常英勇。后来因孤立无援,阵地终被日军突破,其罪不在高桂滋。而且该部也并未就此撤下来,仍继续在团城口以西阵地坚守,牵制吸引了日军,斗志可嘉。影片中当副官向孙楚建议是否派第71师出击一下掩护林彪部的侧翼时,孙楚未置可否。实际上如前文所述,孙楚早已令郭宗汾第71师出击。郭部也确实出了兵,但其出而不击,又谎报军情,摆了一个大乌龙。镜头转到五台县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时,左权报告板垣的援军已从平型关北侧赶来,晋绥军迟迟没有行动,第115师的侧翼已暴露给敌军。彭德怀则称好在林彪早有准备,已经部署独立团在驿马岭一线构筑工事阻击援敌。这里面也有一点问题。杨成武部独立团在腰站以东的驿马岭地区是打了一场阻击战,但与之战斗的日军却不是板垣派出来增援平型关的,而是驻涞源的第5师团第9旅团一部出来守护交通线的。板垣派出增援平型关的第21旅团第42联队当时并未到达灵丘以北,而另一路东条兵团派出的十川支队则经浑源南下到平型关西北支援三浦支队作战,杨成武部独立团对其是鞭长莫及。另外,影片中朱德于战后出现在平型关战场也不是历史真实。朱德当时还在南茹村八路军总部。第115师撤回到驻地后,朱德才去了该师,检查了战斗总结工作。

影片中日军在拼刺刀时先退子弹也是个很有趣的细节,从史料上看多有记载,以致成为了流传甚广的说法。当年的日军《步兵操典草案》中曾规定白刃战前要关掉步枪保险,但条令是否规定了要退子弹还无定论。不过,从当时日军崇尚白刃战的传统和其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性能来说,白刃战前先退掉子弹也有其优点。首先是三八式步枪较长,想射击远不如使用手枪那么方便,在生死须臾的白刃战时要射击更是难以做到;其次是三八式步枪弹初速高,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一打两个眼。在紧张的白刃战时枪膛中如果还留有子弹,难免会出现走火现象,容易穿透敌人后再打到自己人身上。而日军步枪长、拼刺技术熟练,往往几个中国兵才能对付一个日本兵,在战损比上较占优势。如果因为没退掉子弹而伤到了自己人,就得不偿失了。综上所述,影视剧中的日军拼刺刀时先退子弹至少是有一定依据的。

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从战斗规模上看只能算是一次小战斗,歼灭的也主要不是日军战斗部队。不过,这一胜利在当时确实极大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说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不为过。影片《太行山上》能将这一战斗精彩呈现出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因为获取史料的限制,剧本在史实描述上出现了不少错误,但这不能归因于编剧,而只能是反映了国内史学界对于抗战史研究的一个现状。

第115师平型关战斗后,郭宗汾部终于出击,但已错过了最有利的配合作战时机。林彪当时不知道这个情报,率领第115师过早撤离了战场,因而未能趁三浦支队手忙脚乱之机再给其以重创。为增援平型关方向,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分别派来了援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反复争夺。后陈长捷部也加入战斗,经过激战,恢复了东西跑池和鹞子涧部分阵地,稳定了防御。高桂滋第84师因伤亡过大,奉命后撤休整。就在战局得以缓解之时,东条兵团一部却从杨澄源第34军防卫的茹越口取得突破,并进而连夺铁角岭和繁峙县城。繁峙和代县是平型关国民党守军侧后的交通重镇,繁峙一失代县即面临危机。如此一来,一线部队都有被日军堵住后路遭到歼灭的危险。阎锡山大惊失色,再无组织力量夺回繁峙堵塞缺口的战意。影片中板垣征四郎对他评价得好:“阎锡山,我最清楚他了。他是我在帝国军校时的同学,他没有这种气魄!”于是,阎老西召开紧急会议,不顾大将傅作义要求反击的力谏,而是决定全线撤退。平型关前10多天的浴血奋战,至此功败垂成。

阎锡山将他对蒋介石作的“我坐镇雁门关,决不后退”的保证扔到了一边,仓皇撤销了太和岭口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一溜烟逃回太原。平型关方向的部队也奉命沿蔚代公路向忻口方向回撤。此时三浦支队也已打得筋疲力尽,自顾不暇,因而没有马上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而占领繁峙的少数日军发现有大量中国军队经城外撤退,亦没敢出来阻拦。等中国军队撤光后,才进占了已无兵防守的代县。至此,平型关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整个会战中第二战区投入兵力将近15万人,日军的进攻兵力前后总计3万余人。结果中国军队共伤亡4万余人,日军共伤亡8562人,仅为中国军队的五分之一。


阎锡山想以晋绥军为主力守住山西的梦想破灭了,不得不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则顺势派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军入晋,这才引出了后面著名的忻口会战。


三浦支队攻击平型关得手,占领了团城口、鹞子涧和东西跑池一带2公里的长城要塞,将第二战区的平型关防线撕开了一个缺口。不过,这时三浦敏事又得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的后方运输线被切断了。在战后日本防卫厅所著的《大东亚战史》中,对此是这样记述的:“(9月)25日,旅团(第21旅团)终于占领了该地(平型关)附近的长城线约二公里的正面。但同日,优势的敌军截断了旅团的后方联络线,逐次增加其兵力,而旅团终被包围,陷入于窘境。”无奈之下,三浦敏事只好命令正准备绕袭平型关侧后大营镇的粟饭支队,立即脱离战场,转道参加旅团主力方面的战斗。在蔚县的板垣征四郎接报后,也命令第21旅团第42联队从蔚县向平型关进发增援三浦支队。当时切断三浦支队后方运输线的,正是林彪的第115师。而这一战,也成就了抗战中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在影片《太行山上》中,对这一段故事不吝浓墨重彩地予以了表现。  

抗战爆发后,根据国共谈判协议,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不久按番号序列改称第18集团军),以朱德为总指挥(后改称第18集团军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指挥(后改称第18集团军副总司令),出师抗日。八路军下辖3个师,其中第115师由红一方面军和陕南红军一部组成,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全师共1.5万人;第120师由红二方面军和陕北红军、红军总部直属队各一部组成,师长贺龙,副师长萧克,全师共1.4万人;第129师由红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陕甘宁地方武装各一部组成,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全师共1.3万人。

林彪的第115师最先开赴山西前线。该师在陕西三原县云阳镇誓师改编,部队先后分两批于8月22日和25日从云阳镇出发,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沿同蒲铁路昼夜兼程向晋东北抗日前线进发。此时华北日军正分兵沿平汉路、津浦路、同蒲路、平绥路南下西进,国民党军接战不力,纷纷溃退,日军进展很快。应阎锡山的请求,八路军总部于9月14日命令第115师进至平型关以西的大营镇待机,准备迎击进犯平型关之敌。不过,对于如何打这出师第一仗,前线和后方的领导人却发生了一番意见交锋。

早在第115师出征时的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关于目前的形势与任务。毛泽东在会上指出,红军的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包括在有利条件下集中兵力消灭敌人兵团,以及向平原发展游击战争。游击战争的作战原则是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山地战要达到建立根据地,发展游击战争的目的,小游击队可到平原区发展。主要作战任务是:充任战略的游击支队,执行侧面作战,协助友军骚扰和牵制日军大部,并消灭其一部。选择山西作为八路军抗战的战略方向。

林彪参加了洛川会议,还被选为了新成立的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他在会上并没有提出关于对日作战的具体建议,但内心早就憋着劲要打一仗,狠狠挫一下日军的锐气,打出八路军的威风。会后,林彪和聂荣臻出发追赶已出征的部队。林彪走在先头,追上了第一梯队陈光的343旅和杨成武独立团。

奉总部命令,林彪率343旅和独立团于9月14日后陆续集结到了大营镇。林彪命令先头部队立即派出侦察分队去侦察平型关一带的地形,他自己也带领少数参谋人员和电台乘坐孙楚的吉普车前往距平型关仅有5公里的灵丘附近侦察敌情。当时广灵已失陷,灵丘即将暴露于敌前。林彪根据侦察到的情况,判断直接增援灵丘与日军正面作战显然不可行。而灵丘至平型关公路两侧地形险要,趁日军一时仰攻平型关不克时,突然从侧后向敌猛烈袭击,配合正面友军,完全可以打一场口袋战,歼敌一部。随后即令343旅和独立团由大营出发,昼夜兼程向平型关东南山地的下关及上寨开进。林彪打算集中兵力打次运动战,给进犯日军以狠狠一击。他将作战设想电告了八路军总部的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人。

在延安的毛泽东极为关注八路军出师的第一仗,通过电台随时掌握着前线的动向。他得知林彪的作战设想后,非常不赞同。9月16日,毛泽东就致电林彪指出:“我军应坚持既定方针,用游击战斗配合友军作战,此方针在京与蒋(介石)、何(应钦)决定,基本不应动摇此方针。” 17日,毛泽东又给朱德、彭德怀、林彪等人发电:“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但如部署得当,能起在华北(主要在山西)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然而林彪有性格,不为所动,于18日回电毛泽东坚持己见,提出“在敌目前正在进攻的情况下,我先头旅应以作战灭敌为主要任务。”其后林彪又加了一码,建议不只使用先头陈光旅作战,师直及徐海东旅也应靠近陈光旅执行战斗任务,“目前军民正在看我军直接参战,如我参战兵力太少,则有失众望……目前须以打大仗,捉俘虏来提高军民抗战信心,提高党和红军威信。”在这一期间,朱德、彭德怀对此均没有明确表态。毛泽东见连续两电都没有说动林彪,为了不打击这员爱将的积极性,遂于9月21日致电在率八路军总部行动的彭德怀(朱德当时去了太和岭口),表示同意林彪将一个旅暂时集中打仗,但仍坚持自己的既定战略方针,指出“如许久还无机可乘时,仍以适时把中心转向群众工作为宜。”。随后彭德怀立即下达了关于作战方针和布置原则的训令,提出第115师可以两个旅分别行动,袭击扰乱西进平型关和南进平汉路之敌。由此可见,彭德怀是赞同先集中一个旅作战的。然而,林彪的心更大,他不满足于集中一个旅,而是要集中一个师打大仗。

若干年后,彭德怀对于自己当时的思想作了检讨,说他那时有“速胜论”思想,对毛泽东提出的八路军以打游击战为主的战略方针,只认为是个战术问题,八路军应该全力配合友军对日军进行正规作战。  
应阎锡山的求援,9月23日,朱德、彭德怀向第115师下达了作战命令:“115师应即向平型关、灵丘间出动,机动侧击向平型关进攻之敌。”林彪的兴奋之情自不待言:总部没有限制作战规模,自己可以放开手脚大打一场了!因聂荣臻率师部和徐海东344旅还未赶到上寨,林彪又令连电去催。

在如何打这一仗上,毛泽东没有说服林彪,他是极为不甘心的。就在第115师打响对日第一战的9月25日,毛泽东还致电八路军总部,指出“不管蒋、阎协助与否,目前红军不宜过早暴露”,要“暂时把我军兵力一概隐蔽,并养精蓄锐”,伺机在“敌之空处侧后,举行广泛的袭击战”“贺(龙)师在晋西北使用同此原则”。同时又致电周恩来和北方局负责人刘少奇、杨尚昆、朱瑞等人,明确提出“整个华北工作,应以游击战争为唯一方向,一切工作如兵运、统一战线等,应环绕于游击战争……要告诉全党,今后没有别的工作,唯一的就是游击战争。” 先让林彪去打,弯子不是一下就能转过来的。

9月23日,聂荣臻终于率师部和344旅经辗转赶到了上寨与先头部队会合。随后林彪、聂荣臻立即召开了连以上干部动员会。会上林彪根据已知情报作出了初步部署,决定以独立团、骑兵营出动到灵丘以北,牵制涞源、广灵方向的日军;师主力则进至平型关附近,集中兵力抄击关前日军。为了抓紧时间,林彪命令杨成武率独立团、骑兵营吃完午饭即出发,隐蔽深入到灵丘东北侧的腰站地区截断日军交通线,并拦击涞源、广灵方向增援的敌人。到了下午,八路军总部转来了傅作义的电报,称向平型关出击的8个团兵力(即郭宗汾部2个师)于24日拂晓可到,希望第115师到时夹击日军的侧背。由于时间很紧,林彪、聂荣臻即令结束会议,干部回去迅速进行动员,当晚师主力就赶赴距离平型关以东约15公里的冉庄地区集结待命。部队出发后,师部电台也准备关机出发,结果又收到了八路军总部发来的一封加急电报,这就是前述的那封傅作义将出击时间推迟一天的电报。林彪、聂荣臻固然很气愤,但多了一天准备时间倒也不是坏事。

到了24日,林彪、聂荣臻又带领营以上干部前出进行了现地勘察。为了熟悉战场环境,林彪曾先后3次前往平型关附近勘察地形,可见他对这次战斗的重视。通过再次侦察获得的敌情,了解到日军有约一个旅团兵力(即三浦支队)已推进到团城口及东西跑池一线,正与中国守军进行激烈拉锯战。经过反复勘察和思考后,林彪决心以一部兵力配合晋绥军向平型关前的三浦支队出击;另以一部兵力部署于关沟至东河南镇公路附近高地,利用有利地形伏击从平型关逃回灵丘的日军并阻敌增援。聂荣臻赞同林彪的决心,认为现在已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要在与日本侵略军的第一次交锋中打出八路军的威风来,给全国人民的抗日情绪来一个振奋。其后,林彪派参谋人员去第6集团军司令部联络,将作战意图传达给孙楚。当日黄昏,孙楚派人送来了25日凌晨向平型关前日军出击的协同计划。林彪、聂荣臻经研究后,认为与自己的作战意图相符。友军从西北出击,第115师从东南出击,无论怎么打,都可利用平型关前公路和山地有利地形消灭由此经过的敌人。

林彪遂着手进行作战部署,令陈光率343旅沿蔡家峪至白崖台以西一线集结担任主攻。其中以杨得志的685团配置于白崖台以西地区,配合友军向东跑池及辛庄地区之敌进攻;以李天佑的686团配置于白崖台以东公路东南侧,伺机伏击从平型关败退下来的日军,尔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以徐海东344旅687团占领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镇以南高地,断敌退路并阻击由灵丘、浑源方向来援之敌;344旅688团作为总预备队。攻击部队全部在平型关东侧山地隐蔽集结。随后第115师将作战部署电告了八路军总部。

至此,一个在平型关前与日军决战的计划已告齐备,只欠东风了。

影片《太行山上》中,林彪、聂荣臻二人在平型关前察看地形的片段,在真实历史上应该就是9月24日当天的情形。不过影片情节与真实历史还是有一定距离。首先影片中预设的情节是第115师准备伏击由灵丘向平型关开进的日军。而真实历史上第115师却是要攻击已进至平型关前的日军,沿公路设伏目的则是断敌退路,阻敌增援;其次影片中借林彪之口表示,第115师是独力自主打这一仗,并不依赖友军的配合。而真实历史上第115师是应晋绥军邀助而来,双方已制定了密切协同计划,第115师是按计划出击;第三,影片中孙楚、高桂滋都来到了平型关东侧山地与林彪、聂荣臻相见。而真实历史上孙楚一直在大营镇指挥部,高桂滋则在繁峙县上台村第17军军部,并未亲自到过平型关东侧第115师集结地域与林聂相见。另外,影片字幕显示聂荣臻的职务是第115师政委,而实际上聂荣臻当时是第115师副师长。因为国民革命军中没有政委这一职务,红军改编后也将政工职务都取消了。聂荣臻是副师长,但实际起政委的作用。一个月后,八路军又重新恢复了政工职务,聂荣臻才成为名副其实的第115师政委。

影片中饰演林彪的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姜峰,曾出演过不少影视剧,如《没事偷着乐》、《红高粱》、《西藏秘密》、《乔家大院》、《我的娜塔莎》、《刀客家族的女人》等。并曾在电影《太行山上》、电影剧《长征》和话剧《北平,1949》中三度出演过林彪。凭心而论,姜峰的外形和气质演青年林彪还是比较合适的,只是这种机会不多,未能使其成为继马绍信之后的第二个林彪特型演员。饰演聂荣臻的是演员陈姗姗,名字虽显女气,但其现在已是聂荣臻专业户,先后在多部影视剧里再现了聂帅形象。而他最早饰演聂荣臻的作品,就是这部《太行山上》。有趣的是,陈姗姗还在电视剧《记忆之城》和《解放海南岛》里两度饰演了林彪,成为了影视界罕见的被公认可以饰演两位元帅的演员。

9月24日晚,晋东北地区下起了大雨,气温骤降。午夜24时,第115师主力开始向白崖台地域隐蔽开进。因雨大天寒,道路泥泞,部队走得很艰难。如影片中所演得那样,师主力在路上还遇到了山洪阻隔,被冲走了一些人马。最后343旅和344旅687团先后到达了预定地域,而344旅688团则被洪水隔断未能跟上。林彪、聂荣臻只好决定688团向东长城村集结,过河来的687团一部转为预备队。影片中描写当天夜里板垣征四郎亲率师团主力向平型关开进,这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不存在的。板垣本人当时还在蔚县的第5师团部,同时指挥平型关、广灵、涞源几个方向的部队,并没有亲自现身于平型关战场。

按照预定计划,343旅685团要待友军从团城口右侧向日军出击后,再出动夹击平型关前要点东跑池、辛庄地区之敌。当时三浦支队以主力攻击团城口、东西跑池中国守军阵地,野战仓库则设在靠后的辛庄,负责临时救治伤员的卫生队在关沟附近,都邻近685团集结地域。343旅686团主要负责攻击从平型关败退下来的日军,林彪看好的预定战场就是公路间的乔沟段。前边说过了,蔚代公路总长近30公里,从灵丘城伸出后,沿唐河河谷西行20公里经东河南镇,在蔡家峪脱开河谷,转向西南进平型关山区。继续前行2公里从小寨村入狭沟,至老爷庙出口,这段沟路全长4公里,称为乔沟。此沟深10~30米,宽10~20米,其西北侧是高山峭壁,不能攀登;东南侧也是陡坡,但从沟岸延展则是一片平坦山地。沟内道路狭窄,仅能通过一辆汽车,能错车的地方极少。沟的出口处,左侧山势平缓,老爷庙背山面沟距出口处约40米,右侧则是一片不大的开阔地。沟谷继续向西南延伸1公里至关沟村开始上山,再前行3公里就是平型关,车辆不能从此通行。公路则从老爷庙出口沿西沟而上,前行1公里至辛庄攀山,再前行3公里至东跑池村而达山巅,这里是平型关北侧要隘。686团就部署在白崖台以东公路东南侧,重点置于老爷庙出口公路附近。687团的预定作战地域西沟村、蔡家峪距离最远,部队又因山洪阻隔而分批前进,只能陆续赶往战场。

为了打好这一仗,临出发前第115师供给部给各战斗部队每人发放子弹100发、手榴弹2枚。从艰苦卓绝的红军时期过来的战士们,还从未一下子领到过这么多弹药,实在是太奢侈了!部队虽冒雨进入阵地,人人冻得打哆嗦,但大家摩拳擦掌,情绪高昂,誓要歼此顽敌。

影片中接下来就是一幕壮怀激烈的战斗:肉搏平型关。雨后的清晨,平型关前的沟谷公路上一片寂静,八路军第115师官兵正设伏以待。板垣师团主力沿沟谷公路向平型关进发,汽车、摩托车、骑兵、步兵,浩浩荡荡。林彪在山头上指挥,大将沉着,放过了敌人主力,下令伏击走在后面的辎重部队。设伏的八路军集中火力向谷内敌人猛烈射击,日军一片大乱,死伤遍地。已进至平型关前的板垣闻讯狐疑,认为只是小股国军骚扰,意在抢劫辎重。日军飞机前来助战,林彪命令部队冲下山沟与敌人搅在一起。日军企图抢占老爷庙制高点摆脱困境,八路军增援部队从另一侧先敌登顶,将已冲到近前的日军又打了下去。高桂滋部放弃阵地撤逃,孙楚部按兵不动,八路军侧翼暴露。朱德闻讯后命令备马前往平型关。坚守老爷庙的八路军打光了弹药,与蜂拥而上的日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肉搏战。板垣得到报告说对方个个能拼刺刀,不觉惊呼:“八路军,是八路军!”林彪命令老爷庙上的部队:“不惜代价守住!”经过反复争夺,伏击圈中的日军终于被歼灭。在打扫战场时,残余日军极为死硬,绝不投降和接受救治。只有国内战争经验的八路军又遭到了不少伤亡,最后没有抓到一个俘虏。朱德赶到平型关战场,对全体参战官兵进行了慷慨激昂的演说,“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华民族万岁”的口号响彻山谷……。

上述片段长达17分钟,早早就成为了全片的精彩高潮,很少有人不观之动容。不过,真实的历史往往不如影片那样精彩,但却更加残酷,更加发人深思。

关于1937年9月25日的平型关大捷之战,历来史料纷乱复杂,不同说法充斥,留下了很多混沌不清之处,至今未能将全部史实搞清楚。在此,笔者只能根据已披露的史料及最新研究成果,对这一战斗的基本史实进行还原。

如前所述,板垣本人并未率师团主力进至平型关,那么影片中的林彪放其主力过去而截其辎重部队也就不成为史实了。按与晋绥军的预定协同计划,第115师是要等友军先从平型关西北方向出击,然后再从东南侧出击配合其作战。然而从25日凌晨到拂晓,郭宗汾部不是将出击时间一推再推,就是出而不击,使协同计划落了空。那么第115师是如何打出了大捷呢?这是因为发生了一个意外情况。

9月25日早晨8时左右,第115师主力仍在白崖台东西集结地域焦急等待友军出击,最后边的687团因山洪阻隔正陆续赶向预定地域。就在这时,有两支相向而行的日军部队进入了沟谷公路。一支由东向西,即从灵丘方向向平型关进发。这是一支辎重队,属于第5师团第21旅团第21联队,被称为大、小行李队。其有驮马和挽马100余匹,拉着77辆大车,车上和马上满载衣服、粮食、弹药等物资,随行人员约300余人,其中有一小队骑兵。这支辎重队是板垣征四郎应三浦支队称天雨寒冷要求补给的请求,派遣其从灵丘前往平型关补充部队的。第5师团情报参谋桥本顺正中佐乘师团司令部的小型木炭巴士与该部同行;另一支则由西向东,即从平型关向灵丘方向返回。这是一支汽车队,有卡车81辆,随行人员约300余人,车上还拉着数量不详的伤员。该部属于日军第六兵站汽车队,由新庄淳中佐率领,执行后送伤病员及补充弹药粮秣的任务。这两支日军车队意外地进入了第115师的预定战斗地域,从而引发了一场中国人民盼望已久的大捷战斗。

因为沟道狭窄,下过大雨后道路又很泥泞,两支相向而行的日军车队距离拉得很长,速度也不快。9时许,双方在老爷庙与小寨村之间的沟底公路上相遇了。由于错车困难,两支队伍拥挤在一起,陷于几乎停顿的状态。汽车队进入乔沟的约有20多辆车,后边的50多车只好沿老爷庙至辛庄一线路边及开阔地停下,车上的日本兵也纷纷跳下车来等待错车。就在此时,林彪见机不可失,遂下令部队出击。

平型关战斗图1.jpg (62.7 KB, 下载次数: 4)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24 05:52 上传



686团最先打响,以主力向日军汽车队出击,另以一部攻击行李队先头,以火力将汽车队和行李队都成功切断。687团一部紧随打响,向进入蔡家峪至小寨村间的日军行李队主力发起突击。685团原定要配合晋绥军向辛庄、东跑池出击。因晋绥军迟迟未能按计划打响,林彪即改变部署,命令685团改向停在老爷庙西南乔沟外的日军汽车队主力发起攻击。这样,在平型关以北的公路一线就出现了三处战场。
日军虽多是辎重部队,但其士兵训练有素,在短暂慌乱后立即依托沟内地形三五成群实施抵抗。八路军火力很弱,只有轻武器和手榴弹,加上沟内有许多死角,难以给日军造成严重杀伤。影片中出现的山谷中到处火球飞舞的场面,也只能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却不是真实的历史。在这种情况下,实行短兵相接的近战就成了中共军队一贯克敌制胜的秘诀。因此,林彪很快命令部队冲下去和敌人搅在一起。在国内战争中,打上几枪,扔几枚手榴弹,然后端着寒光闪闪的刺刀冲上去,一般的对手就已经垮掉了。然而日军却不是这样,斗志非常顽强,临危不乱,单兵动作有板有眼,枪打得很准。八路军士兵在向前跃进时,往往被敌击中。因此虽然是以逸待劳地打对手,自己伤亡却不小。

乔沟的西北侧山坡很陡,根本爬不上去,只有出口老爷庙一带地形较为开阔些,俯瞰沟内卡住出口,因而成为了重要的制高点。李天佑的686团早早冲上去切断日军汽车队,重要目的就是乘敌人尚未清醒之际抢占老爷庙制高点。影片中表现老爷庙早有八路军占领,不是史实。八路军都在公路东南侧集结,不可能提前占领公路西北侧的老爷庙。686团3营在营长邓克明带领下,最先冲上公路与敌展开肉搏,并以一部冲向老爷庙。然而日军不愧为训练有素,已提前抢占了老爷庙,并组织火力向八路军反击。686团副团长杨勇亲自带部队向老爷庙发起冲锋,与敌人进行了反复争夺。杨勇和邓克明都在战斗中负伤,仍高呼奋起,死战不退,最后终于夺取了老爷庙制高点。日军组织起来向老爷庙发起反击,与3营官兵展开了肉搏战,情景非常壮烈。影片中双方肉搏厮杀的一段,确是真实历史的写照。当时日军还派来了6架飞机助战,可是两军紧紧扭杀在一起,飞机无法投弹,急得在天上乱转。3营9连留在乔沟公路上追杀残敌,由于日军利用汽车、沟坎顽强抵抗,久攻不能得手,伤亡很大。直到687团2个连赶到增援,才终于消灭了这段沟路内的敌人。战斗结束时,686团9连打得只剩下十几个战士,班以上干部几乎全部阵亡。

杨得志的685团向老爷庙西南公路及开阔地上的日军汽车队主力发起突击。日军纷纷钻进汽车底下开火还击,还有一部分向公路北侧的山上爬,借助有力地形抵抗。因685团战士的射击技术较为低劣,并未给逃跑的日军造成多少杀伤。日军抵抗了一阵后,便利用山上地形逐渐退回了辛庄。剩下50余辆汽车及车上的伤兵被扔在公路上,汽车都被685团战士们用手榴弹炸毁,却没有抓到活的敌伤员。张绍东的687团一部赶到战场后,即向蔡家峪至小寨村间的日军行李队主力发起攻击,双方搅杀在一起。日军行李队后尾分队见势不妙,转身逃向灵丘方向。687团后续部队相继赶到,分别加入小寨村、老爷庙、蔡家峪方向的战斗。最后,将蔡家峪至小寨村间的日军行李队全部歼灭。逃向灵丘的那部分日军也被687团一部歼灭在韩家湾以北地区。

从上午9时战至下午13时后,第115师部队终于将进入蔡家峪至老爷庙地段的日军歼灭。在此期间,平型关前的三浦支队接到逃回的汽车队人员报告,很快派出了3个不完整的步兵中队和1个机枪中队,乘汽车沿辛庄公路紧急向老爷庙方向驰援。进至关沟以北附近时正与685团副团长邓华率领的该团2营遭遇,双方发生激战。685团2营顽强夺回了已被日军抢占的制高点1900高地,并击退了日军的多次反扑。战斗中5连连长曾贤生冲入敌阵与日军展开肉搏,连续刺死了几个鬼子后,自己也被敌人刺中腹部,壮烈牺牲。当把敌人都打下去时,5连已只剩下了30余人。

在打退了增援日军后,按照预定计划,林彪命令685团控制关沟、辛庄附近要点,686团继续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然而因晋绥军未按预定计划出击,第115师单独向三浦支队攻击,地形、敌情均不明,进展受挫,伤亡较大。后林彪得到情报说团城口阵地已被日军突破,第115师侧翼有遭敌迂回的危险,遂与聂荣臻商量后命令部队停止前进,逐次掩护撤离战场。

在第115师主力于平型关前打击日军运输辎重队的时候,板垣征四郎已接到前方遇袭报告,命令集结于蔚县的第21旅团第42联队速向平型关增援。但其到达平型关已是26日,第115师已撤离战场。而25日当天,驻涞源的第5师团第9旅团派出一部兵力,沿公路向灵丘进发。在涞源以西约20公里的腰站附近与杨成武率领的独立团遭遇,双方发生激战。据杨成武部后来的战斗详报称,经一天激战,歼敌300余人,不但击退了日军,还追击至涞源附近,打了一个漂亮仗。战斗中杨成武部伤亡103人。不过,战史上一般不将腰站战斗列为平型关大捷的一部分。

关于第115师平型关战斗的战果和伤亡,历来也有许多不同说法,至今未有精确数据。按我军战史的通常说法,战斗中共歼灭日军1000余人,全部击毙,没有抓到一个俘虏。按日军战史提供的数据推算,歼敌当在500人以上,其中包括击毙了新庄淳和桥本顺正两名中佐(相当于中校)。这里的关键在于,无论是汽车队,还是行李队,随行人员都要靠推算,加上车上伤员人数不详,随行的朝鲜夫役人数不详,甚至前来解围的日军人数和伤亡也须推算,想得出精确结论几无可能。而且各种数据和记述互相矛盾,有的过多,有的过少,推算起来摇摆幅度相当大。歼敌超过500人,则是史学界近年来比较肯定的数字。关于战斗中的缴获和击毁,通过中日资料比对,第115师大体缴获完整的步枪100支左右、轻机枪数挺、92式步兵炮1门(存疑)、大衣数千件及部分马匹、弹药、粮食。同时摧毁了75辆汽车和77辆马车,打死了数十匹马。

第115师的伤亡情况也有400、500、600、800乃至1000人的不同数字。影片《太行山上》中就采用了伤亡接近1000人的数字,这大概是来自于某种第115师平型关歼敌的战损比接近1:1的流行说法。如果是根据我军战史细化,平型关战斗中685团共伤亡223人,686团共伤亡286人,合计已有509人。关键是687团的伤亡人数不清楚。按其加入战斗的兵力和日军抵抗的强度看,要逊于685团和686团,伤亡也应小于上述两个团。若按687团伤亡150~200人算,则第115师的总伤亡在659~709人之间。双方都按各自战史得出的伤亡数字来对比,这一战八路军的伤亡还超过了日军。而且八路军伤亡人员中有很多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红军老战士,用毛泽东的话说,“个个都是可以当连长、排长的”,是“革命的种子”。这是一个重大损失,但如果没有这种损失,日本侵略军是不会自己滚回东京去的。第115师在整个红军改编的部队中是当之无愧的头等主力,在拥有诸多有利条件下初次与日军交手尚且如此,可见抗战初期日军的战斗力之强。

影片中板垣征四郎惊呼遭遇的是“八路军”,这显然是编导的艺术塑造。在当时,“八路军”仅仅是红军被授予国民革命军番号的简称,这一番号时间也很短,还没有成为后来那样广泛的代称。板垣如果真要惊呼的话,也只会叫出“中共军”或“共产军”来,这是日本军界的习惯称呼。就如在后来,日军长期将蒋介石国民政府军队称作“重庆军”一样。而说高桂滋部放弃阵地撤逃,如前所述,也为历史误读。高桂滋部坚守团城口阵地数日,与日军反复争夺,伤亡巨大,打得非常英勇。后来因孤立无援,阵地终被日军突破,其罪不在高桂滋。而且该部也并未就此撤下来,仍继续在团城口以西阵地坚守,牵制吸引了日军,斗志可嘉。影片中当副官向孙楚建议是否派第71师出击一下掩护林彪部的侧翼时,孙楚未置可否。实际上如前文所述,孙楚早已令郭宗汾第71师出击。郭部也确实出了兵,但其出而不击,又谎报军情,摆了一个大乌龙。镜头转到五台县南茹村的八路军总部时,左权报告板垣的援军已从平型关北侧赶来,晋绥军迟迟没有行动,第115师的侧翼已暴露给敌军。彭德怀则称好在林彪早有准备,已经部署独立团在驿马岭一线构筑工事阻击援敌。这里面也有一点问题。杨成武部独立团在腰站以东的驿马岭地区是打了一场阻击战,但与之战斗的日军却不是板垣派出来增援平型关的,而是驻涞源的第5师团第9旅团一部出来守护交通线的。板垣派出增援平型关的第21旅团第42联队当时并未到达灵丘以北,而另一路东条兵团派出的十川支队则经浑源南下到平型关西北支援三浦支队作战,杨成武部独立团对其是鞭长莫及。另外,影片中朱德于战后出现在平型关战场也不是历史真实。朱德当时还在南茹村八路军总部。第115师撤回到驻地后,朱德才去了该师,检查了战斗总结工作。

影片中日军在拼刺刀时先退子弹也是个很有趣的细节,从史料上看多有记载,以致成为了流传甚广的说法。当年的日军《步兵操典草案》中曾规定白刃战前要关掉步枪保险,但条令是否规定了要退子弹还无定论。不过,从当时日军崇尚白刃战的传统和其使用的三八式步枪性能来说,白刃战前先退掉子弹也有其优点。首先是三八式步枪较长,想射击远不如使用手枪那么方便,在生死须臾的白刃战时要射击更是难以做到;其次是三八式步枪弹初速高,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一打两个眼。在紧张的白刃战时枪膛中如果还留有子弹,难免会出现走火现象,容易穿透敌人后再打到自己人身上。而日军步枪长、拼刺技术熟练,往往几个中国兵才能对付一个日本兵,在战损比上较占优势。如果因为没退掉子弹而伤到了自己人,就得不偿失了。综上所述,影视剧中的日军拼刺刀时先退子弹至少是有一定依据的。

八路军取得的平型关大捷,从战斗规模上看只能算是一次小战斗,歼灭的也主要不是日军战斗部队。不过,这一胜利在当时确实极大振奋了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说打破了“日本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也不为过。影片《太行山上》能将这一战斗精彩呈现出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尽管因为获取史料的限制,剧本在史实描述上出现了不少错误,但这不能归因于编剧,而只能是反映了国内史学界对于抗战史研究的一个现状。

第115师平型关战斗后,郭宗汾部终于出击,但已错过了最有利的配合作战时机。林彪当时不知道这个情报,率领第115师过早撤离了战场,因而未能趁三浦支队手忙脚乱之机再给其以重创。为增援平型关方向,板垣征四郎和东条英机分别派来了援军,与国民党军进行了反复争夺。后陈长捷部也加入战斗,经过激战,恢复了东西跑池和鹞子涧部分阵地,稳定了防御。高桂滋第84师因伤亡过大,奉命后撤休整。就在战局得以缓解之时,东条兵团一部却从杨澄源第34军防卫的茹越口取得突破,并进而连夺铁角岭和繁峙县城。繁峙和代县是平型关国民党守军侧后的交通重镇,繁峙一失代县即面临危机。如此一来,一线部队都有被日军堵住后路遭到歼灭的危险。阎锡山大惊失色,再无组织力量夺回繁峙堵塞缺口的战意。影片中板垣征四郎对他评价得好:“阎锡山,我最清楚他了。他是我在帝国军校时的同学,他没有这种气魄!”于是,阎老西召开紧急会议,不顾大将傅作义要求反击的力谏,而是决定全线撤退。平型关前10多天的浴血奋战,至此功败垂成。

阎锡山将他对蒋介石作的“我坐镇雁门关,决不后退”的保证扔到了一边,仓皇撤销了太和岭口的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行营,一溜烟逃回太原。平型关方向的部队也奉命沿蔚代公路向忻口方向回撤。此时三浦支队也已打得筋疲力尽,自顾不暇,因而没有马上追击撤退的中国军队。而占领繁峙的少数日军发现有大量中国军队经城外撤退,亦没敢出来阻拦。等中国军队撤光后,才进占了已无兵防守的代县。至此,平型关会战以中国军队的失败而告终。整个会战中第二战区投入兵力将近15万人,日军的进攻兵力前后总计3万余人。结果中国军队共伤亡4万余人,日军共伤亡8562人,仅为中国军队的五分之一。


阎锡山想以晋绥军为主力守住山西的梦想破灭了,不得不向蒋介石求援。蒋介石则顺势派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率军入晋,这才引出了后面著名的忻口会战。
拜读露珠好文
学到了很多。好文章。
八路军伤亡1000人左右,是伤亡,牺牲的人数肯定要比1000人少,日军是被全歼,没有抓俘虏,都是战死,因此就战死人数来说,有可能是一比一。
等着沈大下面的忻口会战了。
连贺延炳将军的胳臂断的是哪条都弄错了的太行山上?
有个情节八路军将领用俄语在电台里讲话——不过似乎那个时候的电台很笨重得支起天线架子才可以发报,轻便的步话机得解放战争消灭了KMT美械军队后才有吧
写得好,比上学的时候学得详细多。学习了
不黑老毛和八路才行
炮轰雪主 发表于 2015-3-24 09:27
连贺延炳将军的胳臂断的是哪条都弄错了的太行山上?
影片里胳膊并没什么问题,只是把刀术大师老贺表现成神人了。
影片里胳膊并没什么问题,只是把刀术大师老贺表现成神人了。
后来特效改过来的。这样是工作态度难怪让黄宏当将军
炮轰雪主 发表于 2015-3-25 00:03
后来特效改过来的。这样是工作态度难怪让黄宏当将军
改过来了不就行了,至少没有让观众当场看出来。相比《巨人的握手》中,王霙演的毛泽东张嘴就说蒋介石要和宋美龄结婚了,这个宋美龄是国民党元老宋教仁的女儿强多了。
改过来了不就行了,至少没有让观众当场看出来。相比《巨人的握手》中,王霙演的毛泽东张嘴就说蒋介石要和 ...
这是态度问题!对历史对英雄的尊重!这样的工作态度,可想而知现在的81厂和军队一样烂到了什么地步!
炮轰雪主 发表于 2015-3-25 00:14
这是态度问题!对历史对英雄的尊重!这样的工作态度,可想而知现在的81厂和军队一样烂到了什么地步!
发现了正说明是什么态度。沈某人为什么会把文章发上来后一遍一遍编辑?难道不是在找错误吗?这是什么态度问题?推己及人,人家已经改了,追着不放没多大意思。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中华传统美德。一方面说传统文化失落,一方面视传统美德如无物,有何意义?
发现了正说明是什么态度。沈某人为什么会把文章发上来后一遍一遍编辑?难道不是在找错误吗?这是什么态度 ...
它们是军队!军队是不允许犯错的,当然小丑也能当将军的时代,一切可以理解
炮轰雪主 发表于 2015-3-25 00:21
它们是军队!军队是不允许犯错的,当然小丑也能当将军的时代,一切可以理解
军队不是人呢?哪个人不犯错误?阁下是生活在唯物主义时代吗?你没犯过错误?你原谅自己不?
陈长捷对高桂滋17军的作为可是颇有微词。高部连连告急,请求援兵,按卢宣朗和陈长捷的说法,完全可以调动刘恩茂部来增援的,孙楚不让动而已。最后刘还是准备拿4个团出击的,只不过时过境迁,不起作用了。
2015-3-25 13:13 上传

不过无论飞来的是什么型号的战斗机,日军要是能富裕到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呼叫到航空支援,那它在1938年就能达到1944年的在华目标了。
以前总是纳闷,日军为什么对中国的地理和军队的情了解的那么清楚,日军那么多部队几乎一夜之间调到华北,尤其是初期卢沟桥、山西等地的战斗,后来才明白,敢情日本军队本来就在华北驻扎了几十年。也知道了其实平型关大捷和平型关战役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群大字不识的中国贫苦农民,为了糊口,不得已选择去当兵,本指望有条生路,国难当头,舍生忘死,坚持抗战十几年,没让现代化的日本最后战胜,真的是不容易啊。{:soso_e163:}


比起贺炳炎的胳膊这类过于冷僻的细节,电影里在1937年的中国居然出现了日军的97式战斗机甚至97式坦克,看炮 ...
还有司登式冲锋枪。
汉唐大梦 发表于 2015-3-25 14:36
还有司登式冲锋枪。
MP18之类的东西不好找,用斯登甚至黄油枪替代也就罢了,可97战斗机和97改坦克的道具做出来不容易啊,做之前就不先查查日军的装备时间吗?
覆铜钢 发表于 2015-3-25 13:20
不过无论飞来的是什么型号的战斗机,日军要是能富裕到在这种规模的战斗中呼叫到航空支援,那它在1938年就能 ...
平型关战斗时确是记载日军有飞机来过的。不能小看日本人的机场建设能力,忻口会战时才攻占阳明堡没多久,野战机场就修好了,也才成就了“军中赵子龙”之名。
sixianzhaizhu 发表于 2015-3-25 10:36
陈长捷对高桂滋17军的作为可是颇有微词。高部连连告急,请求援兵,按卢宣朗和陈长捷的说法,完全可以调动刘 ...
孙楚动不了刘茂恩,是阎锡山不让动。陈长捷都上去了,也是被阎给留在代县后方。陈长捷在回忆录中对高桂滋部的描写是不实之词,无法与诸多史料印证。现在新出版的相关著作已不再提及高桂滋部是“擅自放弃阵地”了。
抗战八年的确不容易,不要再抵毁八年抗战的老战士了,不管他们当时是在谁的领导之下,他们都是为民族浴血奋战,他们坚持到了最后胜利。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5 15:42
孙楚动不了刘茂恩,是阎锡山不让动。陈长捷都上去了,也是被阎给留在代县后方。陈长捷在回忆录中对高桂滋 ...
也就是说不是没能力支援,而是愿不愿意。这些年高家的后人不断地搜集材料,以证明高桂滋不是擅自放弃阵地,估计现在的文献与这个有关。
又见沈大科普雄文,先顶后看
sixianzhaizhu 发表于 2015-3-25 22:25
也就是说不是没能力支援,而是愿不愿意。这些年高家的后人不断地搜集材料,以证明高桂滋不是擅自放弃阵地 ...
刘茂恩是外来部队,阎长官不让上,他能上吗?孙楚当然无权指挥了。孙楚有权指挥的郭宗汾,战后杨爱源就向阎锡山打小报告:指挥不动郭宗汾,就是不上。陈长捷能战也想战,傅作义把他都调上去了,阎却令陈在代县当预备队,错过了挽救战局的最佳时机。

二战区打输平型关会战,是在根本的体系上。
长贴看的我眼都绿了
超青年们别用现代思维和国情类比七十多年的人们。国军多丷数部l队士兵手上的子弹也打不了几分钟。土八路人手一枪都做不到
这部影片拍的确实不错。镜头细节的处理很讲究,剧本情节也设计的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