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作战电视剧《军魂》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3:37:29

1987年7月,国内电视台播映了一部三集电视剧《军魂》,讲述了发生在80年代南疆对越自卫还击战场上的一个悲壮故事,在当年成为了很多人难忘的记忆。电视剧《军魂》由晓源、张进战编剧,晓源、张进战、柯宏恩导演,云南电视台录制。题写剧名的是时任中顾委常务副主任的老一代国家领导人薄一波,担任军事顾问的是曾指挥部队收复老山的原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师长刘昌友、政委陈培忠,如此重量级的官方支持在当年同类题材影视剧中是不多见的。该剧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因而获得了1988年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单剧本”奖第一名。

电视剧《军魂》的另一大突出成就,就是诞生了曾经风靡一时,并历经多年不衰的优秀军旅歌曲《热血颂》。这首歌曲是《军魂》的主题歌,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王虹和徐良演唱。其词曲意境优美又激情万丈,演唱者珠联璧合而风采夺人,出色诠释了当代军人无私奉献甘洒热血的豪迈情怀,感动了无数听众。在1988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热血颂》就被隆重推出,由张暴默、吕金鹤、佟铁鑫、金曼、温亚丽、郁钧剑等著名歌手联袂演唱,一时光芒四射。

《热血颂》的几位词曲作者和演唱者都是时代人物,曾把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了广大听众,并有着各自传奇的故事,非常值得一说。其中陈哲是内地流行音乐早期最重要的词作者之一,曾经创作了从80年代到90年代家喻户晓的《血染的风采》、《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走西口》、《同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等作品。有这样光鲜灿烂的履历,也就无需笔者多解释什么了。苏越同样是内地流行音乐早期的优秀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都出自他的手笔。还有不少歌手是经过苏越量身定做后而走红的,如高枫、楚奇、楚童、黄格选、谢东、白雪、戴娆、刘婕、梅华、李慧珍、安雯等。非常可惜的是,因“合同诈骗”人民币5700万元,苏越于2011年11月被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后经重审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令人感动的是,在劳燕分飞已成寻常事的当代中国娱乐圈,却出现了一名矢志救夫的烈女子,她就是苏越的妻子安雯。这个名字可能对许多人来说比较陌生,她以前还有个名字,叫张静林。这要再不认识就有点不好意思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俏晴雯呀!安雯是苏越在事业上的重要帮手,也因苏越而走上了歌坛。在苏越出事后,安雯停止了所有的演艺工作,东奔西走筹款为丈夫赎罪还债。在她的努力下,筹集了人民币100万元代苏越退赔给了法院,成为了苏越最终获得减刑的重要砝码。

王虹原来是广州战士歌舞团演员,性格特立独行,热爱时尚,对商业大潮相当敏感,很早就成为了音乐茶座歌手。著名歌曲《血染的风采》最初的演唱者就是王虹,被录入其1986年的个人专辑《中国虹虹》里。后来董文华也看中了这首歌,成为其在军队一线巡演和各种晚会上的保留歌曲。1990年梅艳芳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演唱会上以此歌曲惊艳亮相,唱出了别有不同的风采。甄妮和beyond也演绎过不同版本,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找来听听。不过最著名的版本还是王虹和徐良的组合了,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鸣惊人,一时红遍了华夏大地。《热血颂》是两个人后来合作的专辑《卫国军魂》中的歌曲,又成为了一代经典。可惜的是,90年代王虹移居香港,逐渐淡出了歌坛。

徐良是曾经风靡80年代后期的著名战斗英雄,同时又是坊间热衷流传的争议人物。他本是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大四的学生,1985年时曾和同学们到陕西各地驻军进行慰问演出。正值兰州军区部队奉命准备去老山战场轮战,徐良深受感染,强烈要求参军而终于获准。他又要求上一线,在经过3个月的战前训练后被批准去了前哨阵地,成为了第47集团军139师417团6连的一名战士。1986年5月2日晚,几名越军摸上来偷袭6连在166号高地4号洞下方的哨位。连里立即派徐良等几名战士前去支援,双方发生遭遇战斗。黑暗中徐良果断开火,毙、伤越军各一名,同时自己的左腿股动脉也被越军枪弹打断。因夜黑山高,战友们虽轮流肩扛臂抬将徐良送下山,但还是耽误了时间。他的左下肢因缺血坏死而不得不高位截肢,一气连做了9次手术,输血26000毫升,都是战友们献出的鲜血。因为徐良的英勇表现,部队给他荣记了一等功。不久,新华社就对外发布消息:参军大学生徐良英勇负伤。1986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战地百灵血溅老山”,接着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徐良的事绩。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坐在轮椅上的徐良隆重登场,与王虹合唱了一首《血染的风采》,一时名闻全国。在日后多年,徐良又历经了索要出场费事件、卷入殴斗误伤人命事件、离婚、“叛徒”传闻等人生风波,起起落落,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胜感慨人世之沧桑。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电视剧《军魂》以后未能在电视台复播,成为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的遗憾。据说由于保管不善,其在云南电视台的库藏录像带也损坏了,差点成为了绝唱。在网络上重出江湖,也只是近些年的事,因为是源自于上海电视台的录像版本,以致播放效果很差。在追求视频高清的时代,如果不是非常喜爱这部剧的人,是很难有耐心将其全部看完的。不过,毕竟它还是出来了,没有让这段难忘的历史湮没掉。相信,如笔者此番心情的人,不会太少。

电视剧《军魂》的历史背景取自于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部队收复和坚守老山的两场大战。剧中以陆军第898团为视角,讲述了在大战来临之际,一群各具不同性格、经历的官兵奉命组成尖刀排,上阵英勇杀敌并全部牺牲的悲壮故事。

该剧以倒叙形式开篇,团长来到烈士陵园里,在一个个墓碑前回忆着他的战士们:

连长陈一飞冷峻硬朗,临阵失恋,因在战区当地和一名小学老师发生恋情而受到处分被关了禁闭。陈一飞写血书坚决要求上战场戴罪立功,终于被任命为挂副连长职带尖刀排,执行敌后穿插任务。在战场上,陈一飞指挥果断,带领战士们奋勇穿插敌阵,迅速攻占176高地,切断了大黑山主峰之敌的退路,保障了主攻部队攻占主峰战斗的胜利。在随后坚守176高地的战斗中,他带领战士们与蜂拥而上的越军浴血拼杀,场面极其惨烈。在肉搏中,陈一飞被越军用匕首刺穿了腹部而身受重伤。他坚持战斗,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在尸山血海里,陈一飞拼尽力气通过电台向团长报告了情况,阵地还在手中,并请求团里免去对他的处分。团长悲痛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陈一飞随即含泪牺牲。

排长白易之“左”的可爱,满脑子马列思想,口头禅就是“请允许我汇报”。他不能从心底里去关爱战士,因而和战士们搞不好团结,有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向上级汇报,并上报了关于问题人员的“重点对象名单”,自己一个排就搞了11名“重点对象”,惹得团长发了怒。在战场上,白易之发现了战士们的可爱,和他们建立了生死与共的战友之情。当后方被越军炮火封锁,阵地上严重缺水的时候,他冒险带战士下山去找水,在路上和越军的炮兵观察小组发生战斗。越军被消灭了,然而白易之也身负重伤。战士把他背回阵地后,白易之当着大家的面为自己先前的错误道歉,并通过电台最后一次向团长汇报。团长因为不了解情况,以为白易之又无事生非,在电台中斥责了他,不听他的汇报。陈一飞等人知道团长错怪了白易之,都很悲痛。白易之安慰了大家,然后就牺牲了。

城市兵王教教非常聪明,常有出人意料之举。一次在路上与团长偶遇,因为军风纪不合格,遭到了团长的批评。然而,他在敬礼转身前竟敢上去给团长端正衣领扣子,实在捣蛋。团长由此记住了他,并提升他当了班长。上了战场后,王教教带着全班勇敢作战,歼灭了很多敌人。在坚守176高地的战斗中,王教教几次负伤,仍坚持爬到记着全班战士歼敌成绩的大石头前,给自己的战绩添上了最后一笔,这才倒下牺牲。

战士刘亚老实腼腆,外号“大姑娘”。上了战场后,他在搏斗中掐死了一个敌人,还把自己吓得够呛。在随后的战斗中他变得越来越勇敢,身上负了伤也不说,一直坚持战斗,最后终因伤重饥渴而光荣牺牲了。

少数民族战士木嘎为人憨厚,平时很少说话。他是山里人,全寨子多少年没出过一个公家人,之所以参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没想到却赶上了战争。在战场上,木嘎和其他战士们一样勇敢,杀敌很多。最后的坚守高地战斗中,木嘎与越军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激烈搏杀,直到英勇牺牲。

战士马晓明调皮捣蛋,因为偷骑群众的马,导致马流产而受到处分被关了禁闭。他不甘心背着处分复员回家而影响妹妹考大学,坚决要求参加突击队。上了战场后,尖刀排遇到了敌人的雷区拦路。在排爆器材用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马晓明主动请求上前进行人工排雷。他刚踏入雷区,就被越军的枪弹击倒。在战友们的惊呼声中,马晓明撑起身体,奋不顾身地向雷区中滚去,先后滚响了7颗地雷,最后光荣牺牲。团长闻讯后当即命令要向全团宣传马晓明的英雄事绩,并悲愤地说:“80年代了,我们的战士,还在用身体滚雷!”

战士李海刚直敢言,因为爱提意见,和排长白易之的矛盾很大,入党的要求一直不被通过。在一次野营拉练时,白易之指挥失误,李海提出意见,双方发生了冲突,结果李海受了处分被关禁闭。在陈一飞的要求下,李海也参加了尖刀排。到了战场上,李海在穿插途中迷路,机智勇敢地端了越军的一个指挥部,缴获了很多武器。在寻找尖刀排归建的路上,他遇到了同样与连队失散并负伤倒地的白易之。李海本想一走了之,经过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背上白易之找到了战友们归建。在战斗期间,李海与白易之互相了解,建立了生死之情。最后坚守176高地的战斗中,李海在寻找陈一飞的时候被一个越南伤兵摔倒,搏斗时睾丸被敌人死死捏住,痛不欲生之下拉响光荣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炊事员小覃,是个娃娃兵,上176高地送给养后死活不下来,被批准参加了战斗。面对越军气势汹汹的人海冲锋,小覃一度胆怯,想要后退。在陈一飞的喝止和督促下,小覃勇敢地投入了战斗。因为寡不敌众,小覃被两名越军抓住掳下战场。他高声向连长呼救,然而陈一飞此时已身受重伤救援不及。小覃拼命挣扎,拉着了身上的光荣弹与两名越军同归于尽。

团长是剧中的线索人物,他外表严肃,对部队训练严格,能跟着官兵们一起冒着酷暑站两小时队列。到了战场上,他判断准确,指挥果敢,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同时,他的内心中又充满关爱,真正能够理解士兵。当下边送上来“重点对象名单”时,团长发了怒:“咱们的政治工作别那么太简单好不好?都是20上下的年轻人,能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发发牢骚,说几句二话,就不得了了?动不动就重点对象,哼,这地球上恐怕找不到比中国兵更本分的军队了,本分的都快分不清张三李四了!”“咱们呐,净搞自我束缚哇!”当陈一飞犯了纪律要受到处分时,团长仗义执言:“是呀,记上档案,处理复员,咱们这么做的教训难道还少吗!这个包袱就算背上了,我的政委,这可是,这可是人家一辈子的事!你,你就不能换个别的办法?总得给人家一个机会嘛!”政委同样是一个爱兵的领导,对团长的牢骚非常赞同:“是呀,老一套了!”他严肃地对白易之说:“白易之同志,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要把人往禁闭室里送,而是准备上战场作战。”当政委同意对陈一飞等人“放虎归山”时,团长兴奋地说:“反正我相信,禁闭室里光出英雄!”当陈一飞在临牺牲前提出免去对其处分的请求时,团长悲痛地答应道:“陈一飞,打完仗,结婚吧。”

就是这样,剧中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官兵形象,充分展现了我军指战员英勇杀敌,卫国效命的英雄群像。同时,通过诸多人物的言行和活动,又反映了8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从而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电视剧《军魂》在人物塑造上尤其成功,使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得到了很好结合,因而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时代佳作。

剧中通过字幕打出了上级的命令:陆军第898团于麻栗坡三号地区集结待命。由此,引出了这支部队在战地期间的生活百态。所谓陆军第898团,在真实的历史上番号为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而协助电视剧《军魂》拍摄的部队,则就是当年参战的第14军40师及第11军、边防15团的若干单位。正因为有了部队的大力协助,才拍出了后来剧中的人海冲锋、炮火齐轰、尸横遍野等宏大场面。

第14军40师前身是山西新军决死第1纵队,长期在名将陈赓麾下作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建国后多年长驻云南,是昆明军区的主力师, 在60年代曾参加过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40师在西线主攻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战而克之,打出了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第一场城市攻坚战。在整个自卫还击战中,40师先后攻占了小曹、老街、班菲、南征、班罗、朗忠、朗洋、朗多、珊嘎、铺楼、朗连等地区,共歼敌1455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圆满完成了昆明军区和第14军赋予的作战任务。著名的“孤胆英雄”岩龙烈士,就出在40师120团5连。

到了1984年,中央军委决策收复被越军侵占的云南省麻栗坡县边境老山地区,主攻任务就交给了第14军40师。其时40师的师长便是电视剧《军魂》的军事顾问刘昌友,政委是另一名军事顾问陈培忠。刘昌友是云南永胜人,一入伍就到了第14军40师,一步步从战士成长为师长,并先后进入昆明军区步兵学校和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深造过。在受领了军区和军下达的作战任务后,刘昌友与陈培忠精心筹划,指挥部队经过血战胜利收复了老山各阵地。据说邓小平知道后很高兴,曾说过一句话:我看他可以当军长嘛(指刘昌友)。不久,刘昌友就被任命为了第14军副军长,与收复者阴山的廖锡龙一同成为了军界的新星战将。令人遗憾的是,1988年9月刘昌友突然被免职,原因据说是卷进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案”。过了一年后,才又被重新任命为云南省军区副参谋长,从此离开了野战军领导岗位。1992年,刘昌友担任了云南边境扫雷指挥部总指挥长,指挥了著名的中越边境“世纪末大扫雷”行动。1994年7月,刘昌友晋升为迟来的少将军衔。1995年,刘昌友被任命为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后在云南边境扫雷总指挥位置上退休。

119团是刘昌友刚入伍时进的部队,其前身为抗战时期山西决死队的老底子一部,后并入八路军。其战斗作风过硬,抗战期间曾“下霍州战五虎”,部队机动灵活,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在历史上曾名列陈赓麾下四大主力团之一。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该团因作战英勇,受到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首长的表扬。119团经历过60年代昆明军区组织的丛林大练兵,对山岳丛林地战斗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119团随师向越南老街地区进攻,相继夺取了330高地、班菲、班罗、铺楼等要点,共毙敌469人,俘敌11人。不过与本师2个兄弟步兵团相比,119团这次表现却是垫底。在1984年收复和坚守老山作战中,119团攻强守固,表现出色,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战后,该团被昆明军区荣记集体一等功,并奖给了“一等功臣团”锦旗,一时辉映全军。
剧中的团长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胡之琪饰演,他的历史原型就是时任第14军40师119团团长张又侠。这位如今已成为了军委级领导人,大名鼎鼎的陆军上将。张又侠的父亲就是开国上将张宗逊,不但子承父业,还成为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父子上将。张又侠18岁就参军入伍,也是直接就到了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当战士。他在部队中成长很快,参加了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表现不错,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1984年时,张又侠刚刚升为119团团长,又接到了收复老山的作战任务,可谓踌躇满志,欲一展身手。

剧中通过字幕和介绍引出了战场所在地——大黑山地区。联系到真实的历史,这个大黑山地区应该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是指整个老山地区,是中越两军在云南边境反复厮杀的主战场;从狭义上是指老山中段的松毛岭及其周围地区,是第14军40师119团在老山战区内的防御阵地。从后来的剧情看,《军魂》所叙述的故事主要围绕历史上119团在松毛岭地区的攻防战斗,可见119团就是陆军第898团的原型。

广义上的老山地区可分为三块,西侧为老山,中间为松毛岭、那拉地区,东侧为八里河东山,正面宽约12公里,对面即是越南河宣省河江地区。松毛岭实际是从老山主峰向东延伸出的一条长约4公里的山梁,我军的地图上将其标志为“松毛林山包”,其成西北至东南走向,主峰是662.6高地,西距老山主峰约2公里。以松毛岭主峰为界,以北属中国,以南属越南。在老山地理上,松毛岭主峰662.6高地及附近高地群状如一道门槛,横断在老山主峰与八里河东山之间,成为过往通道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军事上说,欲控制整个老山地区,就必须同时夺取咽喉位置上的松毛岭,否则左右皆易成孤立之势,无法形成整体防御。

自1979年越军侵占老山地区后,就在边境骑线点上大修工事,严密设防,将其作为继续向中国境内侵扰的重要战术据点。其中驻扎在老山主峰地区的,有越军步兵313师122团的1个营;在松毛岭地区的,有122团1个营及1个公安屯;在八里河东山地区的,有步兵266团的1个加强连。由此可见,松毛岭地区是其在老山的防御重点。越军精心施工建设,以662.6高地为核心,将其及附近的主要高地都打造成了战术支撑点。各支撑点以坑道、短洞、掩蔽部为骨干,与堑壕、交通壕及土木质野战工事相连接,形成了能打、能藏、能生活的坚固防御体系。在各阵地上配置了轻重机枪、高射机枪、火箭筒、无坐力炮、M79榴弹发射器等火器,组成了曲射、直射、侧射、倒打相结合的上、中、下三层交叉火网,严密封锁了防御周边。在阵地的前沿和翼侧,还设有环形铁丝网、弧形防步兵壕和构筑了削壁,在易于接近的地段上挖有陷阱,其内埋设竹签和铁桩,阵地内外并设有防步兵雷场。

第14军40师受命收复老山后,军、师两级指挥员精心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心编成两个攻击梯队,采取隐蔽接敌、秘密穿插、翼侧突破、分割包围、向心攻击、速战速决的战术手段,同时歼灭老山、662.6高地地区之敌,然后转入防御。经过研究,刘昌友、陈培忠命令以本师118团攻打老山,119团攻打662.6高地,并组织了强大的支援火力。

剧中团长和政委召集全团干部开了作战会议,研究了作战方案。其中要求穿插分队必须准时穿插到位于大黑山战区咽喉部位的176高地,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保障主攻部队攻占大黑山主峰全歼守敌。团长特意询问陈一飞,插到176高地需要多少时间?陈一飞回答如果是白天,空手徒步需要4个小时。团长则要求穿插分队于夜间负重40公斤,3个半小时要穿插到位。陈一飞表示问题不少,但一定完成任务!

在真实的历史上,119团受领了师下达的作战任务后,张又侠和政委张永仁等人仔细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最后决心采取多点突破,断敌退路,向心攻击,边打边剿的战法,严密组织步炮协同,一举全歼松毛岭地区守敌。这一作战方案的关键,就是担负穿插任务的4连、5连能否按时插到662.6高地背后的114号高地一线展开,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配合团主力歼灭主峰之敌。剧中担负穿插176高地任务的尖刀排,原型就是历史上的119团4连、5连。团长要求的夜间负重40公斤,3个半小时穿插到位,是当年的战场真实。4连、5连的穿插路线,是要从662.6高地西侧插向其东南侧背后的114号高地一线。全程直线距离虽只有3公里左右,但沿途坡陡谷深,到处是原始密林,且天黑易迷路,加上穿插人员身上的装具足有7、80斤,跋涉起来相当艰难,任务之艰巨显而易见。

根据昆明军区前指的命令,40师预定于1984年4月28日发起拔点战斗,全部收复老山地区诸阵地。27日入夜,40师第一梯队各攻击分队就利用夜暗开始行动,秘密向预定进攻出发位置推进。其中119团各部于午夜前后均进至松毛岭边境一线待机。28日凌晨2时55分,119团各攻击分队奉命秘密越境,向各自的预定目标发起穿插。当时战区下起了雨,4连、5连在漆黑的雨夜中行军,只能靠腐烂树枝的磷光联络,翻越陡坡深谷,穿过密林、竹丛和交织的荆藤,行进非常艰难。途中,4连尖刀排被越军发觉,穿插意图暴露。张又侠闻报后果断命令4连、5连将秘密穿插改为强行穿插,加快速度前进。到5时56分师、团炮兵发起炮火准备时,先头4连登上一座高地顶部,离指定到达位置还有1500米左右。为争取时间,官兵们不畏艰险地分成多路顺着70多度的陡坡滑到山下,然后穿过级差两米多的梯田,突破越军的火力阻拦,终于在步兵全线冲击发起前插到了114号高地地区,按时完成了穿插任务。119团的其他各分队也都在总攻发起前占领了冲击出发阵地,为战斗顺利进展奠定了基础。

剧中尖刀排在遇到越军雷区拦路时,陈一飞命令火箭开辟队上,从雷区中打开通路。接着就有战士前出使用火箭爆破器发射,在雷区中引爆了一连串地雷。在两山轮战中,我军多使用69式火箭爆破器、73式/74(改)式火箭爆破器和单兵火箭爆破器排雷,像剧中一样,发射后依靠火箭弹拖动装着炸药的爆炸带或爆破筒进入雷区,引爆地雷及破坏其他障碍物。不过,因为老山战区草高林密的特殊地形,火箭爆破器打出去的爆炸带有时会被挂在树枝上而失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像剧中的马晓明那样进入雷区人工排雷。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时间往往又很紧迫,人工排雷可谓九死一生。马晓明情急中舍身滚雷的英雄事绩,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119团打主攻的6连和3连在突击662.6高地时,分别遇到雷区拦路,或火箭爆破器出现损坏,或排雷时间已来不及,情况非常紧急。关键时刻,6连6班、工兵8班及3连的战士们就毅然滚入雷区,前仆后继,为战友们打开了一条鲜血浸染的通路,保障了部队按时拿下主峰。战后,工兵8班的方忠诚烈士,3连的代付文、潘相安烈士,都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然而,由于某种原因,6连6班滚雷的7名勇士却没有一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剧中主攻部队沿着炮弹炸点向大黑山主峰推进,距离从300米一直缩短到了80米,而团长仍命令步兵向前再推进10米。在团指挥所协同指挥的炮兵团长急了,对团长喊道:“你疯了,你要再不下命令停止,你我可都得上军事法庭!”而团长镇定自若,他一再命令部队向前推进,是源自于一个坚定的信念:“我宁愿个别人牺牲在自己的炮弹下,也不愿他们倒在敌人的机枪口下!”结果部队迅猛前进,仅用了7分钟就攻占了主峰表面阵地。指挥所人员闻讯后一片欢腾,“7分钟!”“7分钟啊!”

在真实的历史上,119团6连发起冲锋后紧跟炮兵延伸的弹幕向662.6高地推进,距炮弹炸点最近只有30米,其惊险程度还远甚于剧中的表现。按照军、师的预定战斗方案,全线炮火准备时间为34分钟。而根据119团的要求,炮兵对662.6高地前沿的几个无名高地只射击10分钟。炮击一停,紧随炮火前进的6连就猛扑上去,干脆利落地拿下了662.6高地外围的几个屏障高地,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冲击距离。当全线步兵发起总攻后,6连分为左右两路向仅有100多米外的662.6高地迅猛冲击。还未等防守越军反应过来,6连已扑上高地,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经过前后7分钟战斗,即攻占了662.6高地表面阵地。不过,团里的观察人员看到6连冲上高地后,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加了2分钟上报,这就是119团战史上著名的“9分钟传来第一个捷报——跟着炮弹前进的英雄6连!” 6连迅速攻占662.6高地,一举震撼了整个老山地区之敌,为全线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后,6连被昆明军区授予了“老山猛虎连”荣誉称号。

剧中的炮兵团长性格豪爽,说话大大咧咧,很有点意思。你就听他在步兵冒着危险向炮弹炸点推进时说的话吧:“简直是一群亡命徒!”“什么鬼训练有素,这是严重违犯条例!”“好!这帮臭小子,实弹射击这是最准确的一回,哈哈哈……!”饰演炮兵团长的是电视剧《军魂》的编剧兼副导演张进战,其历史原型是40师炮兵团长赵扣斌,战时受命以炮兵团的主要炮火支援119团作战。无独有偶,饰演政委的是该剧的另一名副导演柯宏恩,其历史原型为119团政委张永仁。也还别说,这两名副导演在剧中的客串还真是出彩,可谓应付裕如。而张进战在日后则成了影界大腕执行导演,与张艺谋、陈凯歌、李安、吴宇森、陈可辛等大导演都合作过,先后参与执导过《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英雄》、《投名状》、《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色戒》、《投名状》等影片,被称为中国“大场面执行导演第一人”。


1987年7月,国内电视台播映了一部三集电视剧《军魂》,讲述了发生在80年代南疆对越自卫还击战场上的一个悲壮故事,在当年成为了很多人难忘的记忆。电视剧《军魂》由晓源、张进战编剧,晓源、张进战、柯宏恩导演,云南电视台录制。题写剧名的是时任中顾委常务副主任的老一代国家领导人薄一波,担任军事顾问的是曾指挥部队收复老山的原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师长刘昌友、政委陈培忠,如此重量级的官方支持在当年同类题材影视剧中是不多见的。该剧播出后深受观众喜爱,因而获得了1988年第六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单剧本”奖第一名。

电视剧《军魂》的另一大突出成就,就是诞生了曾经风靡一时,并历经多年不衰的优秀军旅歌曲《热血颂》。这首歌曲是《军魂》的主题歌,由陈哲作词,苏越作曲,王虹和徐良演唱。其词曲意境优美又激情万丈,演唱者珠联璧合而风采夺人,出色诠释了当代军人无私奉献甘洒热血的豪迈情怀,感动了无数听众。在1988年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热血颂》就被隆重推出,由张暴默、吕金鹤、佟铁鑫、金曼、温亚丽、郁钧剑等著名歌手联袂演唱,一时光芒四射。

《热血颂》的几位词曲作者和演唱者都是时代人物,曾把自己最优秀的作品奉献给了广大听众,并有着各自传奇的故事,非常值得一说。其中陈哲是内地流行音乐早期最重要的词作者之一,曾经创作了从80年代到90年代家喻户晓的《血染的风采》、《让世界充满爱》、《黄土高坡》、《走西口》、《同一首歌》、《一个真实的故事》等作品。有这样光鲜灿烂的履历,也就无需笔者多解释什么了。苏越同样是内地流行音乐早期的优秀作曲家和音乐制作人,《血染的风采》、《黄土高坡》都出自他的手笔。还有不少歌手是经过苏越量身定做后而走红的,如高枫、楚奇、楚童、黄格选、谢东、白雪、戴娆、刘婕、梅华、李慧珍、安雯等。非常可惜的是,因“合同诈骗”人民币5700万元,苏越于2011年11月被法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后经重审改判为有期徒刑15年。令人感动的是,在劳燕分飞已成寻常事的当代中国娱乐圈,却出现了一名矢志救夫的烈女子,她就是苏越的妻子安雯。这个名字可能对许多人来说比较陌生,她以前还有个名字,叫张静林。这要再不认识就有点不好意思了,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俏晴雯呀!安雯是苏越在事业上的重要帮手,也因苏越而走上了歌坛。在苏越出事后,安雯停止了所有的演艺工作,东奔西走筹款为丈夫赎罪还债。在她的努力下,筹集了人民币100万元代苏越退赔给了法院,成为了苏越最终获得减刑的重要砝码。

王虹原来是广州战士歌舞团演员,性格特立独行,热爱时尚,对商业大潮相当敏感,很早就成为了音乐茶座歌手。著名歌曲《血染的风采》最初的演唱者就是王虹,被录入其1986年的个人专辑《中国虹虹》里。后来董文华也看中了这首歌,成为其在军队一线巡演和各种晚会上的保留歌曲。1990年梅艳芳在香港红磡体育馆演唱会上以此歌曲惊艳亮相,唱出了别有不同的风采。甄妮和beyond也演绎过不同版本,有兴趣的网友可以找来听听。不过最著名的版本还是王虹和徐良的组合了,在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一鸣惊人,一时红遍了华夏大地。《热血颂》是两个人后来合作的专辑《卫国军魂》中的歌曲,又成为了一代经典。可惜的是,90年代王虹移居香港,逐渐淡出了歌坛。

徐良是曾经风靡80年代后期的著名战斗英雄,同时又是坊间热衷流传的争议人物。他本是西安音乐学院声乐系大四的学生,1985年时曾和同学们到陕西各地驻军进行慰问演出。正值兰州军区部队奉命准备去老山战场轮战,徐良深受感染,强烈要求参军而终于获准。他又要求上一线,在经过3个月的战前训练后被批准去了前哨阵地,成为了第47集团军139师417团6连的一名战士。1986年5月2日晚,几名越军摸上来偷袭6连在166号高地4号洞下方的哨位。连里立即派徐良等几名战士前去支援,双方发生遭遇战斗。黑暗中徐良果断开火,毙、伤越军各一名,同时自己的左腿股动脉也被越军枪弹打断。因夜黑山高,战友们虽轮流肩扛臂抬将徐良送下山,但还是耽误了时间。他的左下肢因缺血坏死而不得不高位截肢,一气连做了9次手术,输血26000毫升,都是战友们献出的鲜血。因为徐良的英勇表现,部队给他荣记了一等功。不久,新华社就对外发布消息:参军大学生徐良英勇负伤。1986年5月19日,《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战地百灵血溅老山”,接着国内各大媒体纷纷报道了徐良的事绩。198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坐在轮椅上的徐良隆重登场,与王虹合唱了一首《血染的风采》,一时名闻全国。在日后多年,徐良又历经了索要出场费事件、卷入殴斗误伤人命事件、离婚、“叛徒”传闻等人生风波,起起落落,树欲静而风不止,不胜感慨人世之沧桑。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电视剧《军魂》以后未能在电视台复播,成为了包括笔者在内的很多人的遗憾。据说由于保管不善,其在云南电视台的库藏录像带也损坏了,差点成为了绝唱。在网络上重出江湖,也只是近些年的事,因为是源自于上海电视台的录像版本,以致播放效果很差。在追求视频高清的时代,如果不是非常喜爱这部剧的人,是很难有耐心将其全部看完的。不过,毕竟它还是出来了,没有让这段难忘的历史湮没掉。相信,如笔者此番心情的人,不会太少。

电视剧《军魂》的历史背景取自于198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部队收复和坚守老山的两场大战。剧中以陆军第898团为视角,讲述了在大战来临之际,一群各具不同性格、经历的官兵奉命组成尖刀排,上阵英勇杀敌并全部牺牲的悲壮故事。

该剧以倒叙形式开篇,团长来到烈士陵园里,在一个个墓碑前回忆着他的战士们:

连长陈一飞冷峻硬朗,临阵失恋,因在战区当地和一名小学老师发生恋情而受到处分被关了禁闭。陈一飞写血书坚决要求上战场戴罪立功,终于被任命为挂副连长职带尖刀排,执行敌后穿插任务。在战场上,陈一飞指挥果断,带领战士们奋勇穿插敌阵,迅速攻占176高地,切断了大黑山主峰之敌的退路,保障了主攻部队攻占主峰战斗的胜利。在随后坚守176高地的战斗中,他带领战士们与蜂拥而上的越军浴血拼杀,场面极其惨烈。在肉搏中,陈一飞被越军用匕首刺穿了腹部而身受重伤。他坚持战斗,最后阵地上只剩下了自己一个人。在尸山血海里,陈一飞拼尽力气通过电台向团长报告了情况,阵地还在手中,并请求团里免去对他的处分。团长悲痛地答应了他的请求,陈一飞随即含泪牺牲。

排长白易之“左”的可爱,满脑子马列思想,口头禅就是“请允许我汇报”。他不能从心底里去关爱战士,因而和战士们搞不好团结,有点鸡毛蒜皮的事就向上级汇报,并上报了关于问题人员的“重点对象名单”,自己一个排就搞了11名“重点对象”,惹得团长发了怒。在战场上,白易之发现了战士们的可爱,和他们建立了生死与共的战友之情。当后方被越军炮火封锁,阵地上严重缺水的时候,他冒险带战士下山去找水,在路上和越军的炮兵观察小组发生战斗。越军被消灭了,然而白易之也身负重伤。战士把他背回阵地后,白易之当着大家的面为自己先前的错误道歉,并通过电台最后一次向团长汇报。团长因为不了解情况,以为白易之又无事生非,在电台中斥责了他,不听他的汇报。陈一飞等人知道团长错怪了白易之,都很悲痛。白易之安慰了大家,然后就牺牲了。

城市兵王教教非常聪明,常有出人意料之举。一次在路上与团长偶遇,因为军风纪不合格,遭到了团长的批评。然而,他在敬礼转身前竟敢上去给团长端正衣领扣子,实在捣蛋。团长由此记住了他,并提升他当了班长。上了战场后,王教教带着全班勇敢作战,歼灭了很多敌人。在坚守176高地的战斗中,王教教几次负伤,仍坚持爬到记着全班战士歼敌成绩的大石头前,给自己的战绩添上了最后一笔,这才倒下牺牲。

战士刘亚老实腼腆,外号“大姑娘”。上了战场后,他在搏斗中掐死了一个敌人,还把自己吓得够呛。在随后的战斗中他变得越来越勇敢,身上负了伤也不说,一直坚持战斗,最后终因伤重饥渴而光荣牺牲了。

少数民族战士木嘎为人憨厚,平时很少说话。他是山里人,全寨子多少年没出过一个公家人,之所以参军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没想到却赶上了战争。在战场上,木嘎和其他战士们一样勇敢,杀敌很多。最后的坚守高地战斗中,木嘎与越军进行了短兵相接的激烈搏杀,直到英勇牺牲。

战士马晓明调皮捣蛋,因为偷骑群众的马,导致马流产而受到处分被关了禁闭。他不甘心背着处分复员回家而影响妹妹考大学,坚决要求参加突击队。上了战场后,尖刀排遇到了敌人的雷区拦路。在排爆器材用完,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马晓明主动请求上前进行人工排雷。他刚踏入雷区,就被越军的枪弹击倒。在战友们的惊呼声中,马晓明撑起身体,奋不顾身地向雷区中滚去,先后滚响了7颗地雷,最后光荣牺牲。团长闻讯后当即命令要向全团宣传马晓明的英雄事绩,并悲愤地说:“80年代了,我们的战士,还在用身体滚雷!”

战士李海刚直敢言,因为爱提意见,和排长白易之的矛盾很大,入党的要求一直不被通过。在一次野营拉练时,白易之指挥失误,李海提出意见,双方发生了冲突,结果李海受了处分被关禁闭。在陈一飞的要求下,李海也参加了尖刀排。到了战场上,李海在穿插途中迷路,机智勇敢地端了越军的一个指挥部,缴获了很多武器。在寻找尖刀排归建的路上,他遇到了同样与连队失散并负伤倒地的白易之。李海本想一走了之,经过思想斗争之后,他还是背上白易之找到了战友们归建。在战斗期间,李海与白易之互相了解,建立了生死之情。最后坚守176高地的战斗中,李海在寻找陈一飞的时候被一个越南伤兵摔倒,搏斗时睾丸被敌人死死捏住,痛不欲生之下拉响光荣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还有炊事员小覃,是个娃娃兵,上176高地送给养后死活不下来,被批准参加了战斗。面对越军气势汹汹的人海冲锋,小覃一度胆怯,想要后退。在陈一飞的喝止和督促下,小覃勇敢地投入了战斗。因为寡不敌众,小覃被两名越军抓住掳下战场。他高声向连长呼救,然而陈一飞此时已身受重伤救援不及。小覃拼命挣扎,拉着了身上的光荣弹与两名越军同归于尽。

团长是剧中的线索人物,他外表严肃,对部队训练严格,能跟着官兵们一起冒着酷暑站两小时队列。到了战场上,他判断准确,指挥果敢,是一名出色的指挥员。同时,他的内心中又充满关爱,真正能够理解士兵。当下边送上来“重点对象名单”时,团长发了怒:“咱们的政治工作别那么太简单好不好?都是20上下的年轻人,能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发发牢骚,说几句二话,就不得了了?动不动就重点对象,哼,这地球上恐怕找不到比中国兵更本分的军队了,本分的都快分不清张三李四了!”“咱们呐,净搞自我束缚哇!”当陈一飞犯了纪律要受到处分时,团长仗义执言:“是呀,记上档案,处理复员,咱们这么做的教训难道还少吗!这个包袱就算背上了,我的政委,这可是,这可是人家一辈子的事!你,你就不能换个别的办法?总得给人家一个机会嘛!”政委同样是一个爱兵的领导,对团长的牢骚非常赞同:“是呀,老一套了!”他严肃地对白易之说:“白易之同志,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要把人往禁闭室里送,而是准备上战场作战。”当政委同意对陈一飞等人“放虎归山”时,团长兴奋地说:“反正我相信,禁闭室里光出英雄!”当陈一飞在临牺牲前提出免去对其处分的请求时,团长悲痛地答应道:“陈一飞,打完仗,结婚吧。”

就是这样,剧中刻画了一批有血有肉的官兵形象,充分展现了我军指战员英勇杀敌,卫国效命的英雄群像。同时,通过诸多人物的言行和活动,又反映了8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一些侧面,从而引起了观众们的共鸣。电视剧《军魂》在人物塑造上尤其成功,使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得到了很好结合,因而成为了不可多得的时代佳作。

剧中通过字幕打出了上级的命令:陆军第898团于麻栗坡三号地区集结待命。由此,引出了这支部队在战地期间的生活百态。所谓陆军第898团,在真实的历史上番号为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119团。而协助电视剧《军魂》拍摄的部队,则就是当年参战的第14军40师及第11军、边防15团的若干单位。正因为有了部队的大力协助,才拍出了后来剧中的人海冲锋、炮火齐轰、尸横遍野等宏大场面。

第14军40师前身是山西新军决死第1纵队,长期在名将陈赓麾下作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战功赫赫。建国后多年长驻云南,是昆明军区的主力师, 在60年代曾参加过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中,40师在西线主攻越南黄连山省省会老街市,战而克之,打出了自卫还击作战中的第一场城市攻坚战。在整个自卫还击战中,40师先后攻占了小曹、老街、班菲、南征、班罗、朗忠、朗洋、朗多、珊嘎、铺楼、朗连等地区,共歼敌1455人,缴获了大批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圆满完成了昆明军区和第14军赋予的作战任务。著名的“孤胆英雄”岩龙烈士,就出在40师120团5连。

到了1984年,中央军委决策收复被越军侵占的云南省麻栗坡县边境老山地区,主攻任务就交给了第14军40师。其时40师的师长便是电视剧《军魂》的军事顾问刘昌友,政委是另一名军事顾问陈培忠。刘昌友是云南永胜人,一入伍就到了第14军40师,一步步从战士成长为师长,并先后进入昆明军区步兵学校和南京高级陆军学校深造过。在受领了军区和军下达的作战任务后,刘昌友与陈培忠精心筹划,指挥部队经过血战胜利收复了老山各阵地。据说邓小平知道后很高兴,曾说过一句话:我看他可以当军长嘛(指刘昌友)。不久,刘昌友就被任命为了第14军副军长,与收复者阴山的廖锡龙一同成为了军界的新星战将。令人遗憾的是,1988年9月刘昌友突然被免职,原因据说是卷进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案”。过了一年后,才又被重新任命为云南省军区副参谋长,从此离开了野战军领导岗位。1992年,刘昌友担任了云南边境扫雷指挥部总指挥长,指挥了著名的中越边境“世纪末大扫雷”行动。1994年7月,刘昌友晋升为迟来的少将军衔。1995年,刘昌友被任命为云南省军区副司令员,后在云南边境扫雷总指挥位置上退休。

119团是刘昌友刚入伍时进的部队,其前身为抗战时期山西决死队的老底子一部,后并入八路军。其战斗作风过硬,抗战期间曾“下霍州战五虎”,部队机动灵活,战斗力很强,是军、师主力团,在历史上曾名列陈赓麾下四大主力团之一。在1940年的百团大战中,该团因作战英勇,受到了八路军总部和129师首长的表扬。119团经历过60年代昆明军区组织的丛林大练兵,对山岳丛林地战斗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还击作战中,119团随师向越南老街地区进攻,相继夺取了330高地、班菲、班罗、铺楼等要点,共毙敌469人,俘敌11人。不过与本师2个兄弟步兵团相比,119团这次表现却是垫底。在1984年收复和坚守老山作战中,119团攻强守固,表现出色,胜利完成了作战任务。战后,该团被昆明军区荣记集体一等功,并奖给了“一等功臣团”锦旗,一时辉映全军。
剧中的团长由四川人民艺术剧院演员胡之琪饰演,他的历史原型就是时任第14军40师119团团长张又侠。这位如今已成为了军委级领导人,大名鼎鼎的陆军上将。张又侠的父亲就是开国上将张宗逊,不但子承父业,还成为了我军历史上著名的父子上将。张又侠18岁就参军入伍,也是直接就到了昆明军区第14军40师当战士。他在部队中成长很快,参加了1979年的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表现不错,受到了上级领导的好评。1984年时,张又侠刚刚升为119团团长,又接到了收复老山的作战任务,可谓踌躇满志,欲一展身手。

剧中通过字幕和介绍引出了战场所在地——大黑山地区。联系到真实的历史,这个大黑山地区应该有两层含义:从广义上是指整个老山地区,是中越两军在云南边境反复厮杀的主战场;从狭义上是指老山中段的松毛岭及其周围地区,是第14军40师119团在老山战区内的防御阵地。从后来的剧情看,《军魂》所叙述的故事主要围绕历史上119团在松毛岭地区的攻防战斗,可见119团就是陆军第898团的原型。

广义上的老山地区可分为三块,西侧为老山,中间为松毛岭、那拉地区,东侧为八里河东山,正面宽约12公里,对面即是越南河宣省河江地区。松毛岭实际是从老山主峰向东延伸出的一条长约4公里的山梁,我军的地图上将其标志为“松毛林山包”,其成西北至东南走向,主峰是662.6高地,西距老山主峰约2公里。以松毛岭主峰为界,以北属中国,以南属越南。在老山地理上,松毛岭主峰662.6高地及附近高地群状如一道门槛,横断在老山主峰与八里河东山之间,成为过往通道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从军事上说,欲控制整个老山地区,就必须同时夺取咽喉位置上的松毛岭,否则左右皆易成孤立之势,无法形成整体防御。

自1979年越军侵占老山地区后,就在边境骑线点上大修工事,严密设防,将其作为继续向中国境内侵扰的重要战术据点。其中驻扎在老山主峰地区的,有越军步兵313师122团的1个营;在松毛岭地区的,有122团1个营及1个公安屯;在八里河东山地区的,有步兵266团的1个加强连。由此可见,松毛岭地区是其在老山的防御重点。越军精心施工建设,以662.6高地为核心,将其及附近的主要高地都打造成了战术支撑点。各支撑点以坑道、短洞、掩蔽部为骨干,与堑壕、交通壕及土木质野战工事相连接,形成了能打、能藏、能生活的坚固防御体系。在各阵地上配置了轻重机枪、高射机枪、火箭筒、无坐力炮、M79榴弹发射器等火器,组成了曲射、直射、侧射、倒打相结合的上、中、下三层交叉火网,严密封锁了防御周边。在阵地的前沿和翼侧,还设有环形铁丝网、弧形防步兵壕和构筑了削壁,在易于接近的地段上挖有陷阱,其内埋设竹签和铁桩,阵地内外并设有防步兵雷场。

第14军40师受命收复老山后,军、师两级指挥员精心制定了作战方案,决心编成两个攻击梯队,采取隐蔽接敌、秘密穿插、翼侧突破、分割包围、向心攻击、速战速决的战术手段,同时歼灭老山、662.6高地地区之敌,然后转入防御。经过研究,刘昌友、陈培忠命令以本师118团攻打老山,119团攻打662.6高地,并组织了强大的支援火力。

剧中团长和政委召集全团干部开了作战会议,研究了作战方案。其中要求穿插分队必须准时穿插到位于大黑山战区咽喉部位的176高地,断敌退路,阻敌增援,保障主攻部队攻占大黑山主峰全歼守敌。团长特意询问陈一飞,插到176高地需要多少时间?陈一飞回答如果是白天,空手徒步需要4个小时。团长则要求穿插分队于夜间负重40公斤,3个半小时要穿插到位。陈一飞表示问题不少,但一定完成任务!

在真实的历史上,119团受领了师下达的作战任务后,张又侠和政委张永仁等人仔细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最后决心采取多点突破,断敌退路,向心攻击,边打边剿的战法,严密组织步炮协同,一举全歼松毛岭地区守敌。这一作战方案的关键,就是担负穿插任务的4连、5连能否按时插到662.6高地背后的114号高地一线展开,断敌退路,阻敌增援,配合团主力歼灭主峰之敌。剧中担负穿插176高地任务的尖刀排,原型就是历史上的119团4连、5连。团长要求的夜间负重40公斤,3个半小时穿插到位,是当年的战场真实。4连、5连的穿插路线,是要从662.6高地西侧插向其东南侧背后的114号高地一线。全程直线距离虽只有3公里左右,但沿途坡陡谷深,到处是原始密林,且天黑易迷路,加上穿插人员身上的装具足有7、80斤,跋涉起来相当艰难,任务之艰巨显而易见。

根据昆明军区前指的命令,40师预定于1984年4月28日发起拔点战斗,全部收复老山地区诸阵地。27日入夜,40师第一梯队各攻击分队就利用夜暗开始行动,秘密向预定进攻出发位置推进。其中119团各部于午夜前后均进至松毛岭边境一线待机。28日凌晨2时55分,119团各攻击分队奉命秘密越境,向各自的预定目标发起穿插。当时战区下起了雨,4连、5连在漆黑的雨夜中行军,只能靠腐烂树枝的磷光联络,翻越陡坡深谷,穿过密林、竹丛和交织的荆藤,行进非常艰难。途中,4连尖刀排被越军发觉,穿插意图暴露。张又侠闻报后果断命令4连、5连将秘密穿插改为强行穿插,加快速度前进。到5时56分师、团炮兵发起炮火准备时,先头4连登上一座高地顶部,离指定到达位置还有1500米左右。为争取时间,官兵们不畏艰险地分成多路顺着70多度的陡坡滑到山下,然后穿过级差两米多的梯田,突破越军的火力阻拦,终于在步兵全线冲击发起前插到了114号高地地区,按时完成了穿插任务。119团的其他各分队也都在总攻发起前占领了冲击出发阵地,为战斗顺利进展奠定了基础。

剧中尖刀排在遇到越军雷区拦路时,陈一飞命令火箭开辟队上,从雷区中打开通路。接着就有战士前出使用火箭爆破器发射,在雷区中引爆了一连串地雷。在两山轮战中,我军多使用69式火箭爆破器、73式/74(改)式火箭爆破器和单兵火箭爆破器排雷,像剧中一样,发射后依靠火箭弹拖动装着炸药的爆炸带或爆破筒进入雷区,引爆地雷及破坏其他障碍物。不过,因为老山战区草高林密的特殊地形,火箭爆破器打出去的爆炸带有时会被挂在树枝上而失效。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像剧中的马晓明那样进入雷区人工排雷。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时间往往又很紧迫,人工排雷可谓九死一生。马晓明情急中舍身滚雷的英雄事绩,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119团打主攻的6连和3连在突击662.6高地时,分别遇到雷区拦路,或火箭爆破器出现损坏,或排雷时间已来不及,情况非常紧急。关键时刻,6连6班、工兵8班及3连的战士们就毅然滚入雷区,前仆后继,为战友们打开了一条鲜血浸染的通路,保障了部队按时拿下主峰。战后,工兵8班的方忠诚烈士,3连的代付文、潘相安烈士,都被昆明军区授予了“战斗英雄”荣誉称号。然而,由于某种原因,6连6班滚雷的7名勇士却没有一个人被授予荣誉称号,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剧中主攻部队沿着炮弹炸点向大黑山主峰推进,距离从300米一直缩短到了80米,而团长仍命令步兵向前再推进10米。在团指挥所协同指挥的炮兵团长急了,对团长喊道:“你疯了,你要再不下命令停止,你我可都得上军事法庭!”而团长镇定自若,他一再命令部队向前推进,是源自于一个坚定的信念:“我宁愿个别人牺牲在自己的炮弹下,也不愿他们倒在敌人的机枪口下!”结果部队迅猛前进,仅用了7分钟就攻占了主峰表面阵地。指挥所人员闻讯后一片欢腾,“7分钟!”“7分钟啊!”

在真实的历史上,119团6连发起冲锋后紧跟炮兵延伸的弹幕向662.6高地推进,距炮弹炸点最近只有30米,其惊险程度还远甚于剧中的表现。按照军、师的预定战斗方案,全线炮火准备时间为34分钟。而根据119团的要求,炮兵对662.6高地前沿的几个无名高地只射击10分钟。炮击一停,紧随炮火前进的6连就猛扑上去,干脆利落地拿下了662.6高地外围的几个屏障高地,最大限度地缩短了冲击距离。当全线步兵发起总攻后,6连分为左右两路向仅有100多米外的662.6高地迅猛冲击。还未等防守越军反应过来,6连已扑上高地,与敌人展开了短兵相接。经过前后7分钟战斗,即攻占了662.6高地表面阵地。不过,团里的观察人员看到6连冲上高地后,为了保险起见,还是加了2分钟上报,这就是119团战史上著名的“9分钟传来第一个捷报——跟着炮弹前进的英雄6连!” 6连迅速攻占662.6高地,一举震撼了整个老山地区之敌,为全线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战后,6连被昆明军区授予了“老山猛虎连”荣誉称号。

剧中的炮兵团长性格豪爽,说话大大咧咧,很有点意思。你就听他在步兵冒着危险向炮弹炸点推进时说的话吧:“简直是一群亡命徒!”“什么鬼训练有素,这是严重违犯条例!”“好!这帮臭小子,实弹射击这是最准确的一回,哈哈哈……!”饰演炮兵团长的是电视剧《军魂》的编剧兼副导演张进战,其历史原型是40师炮兵团长赵扣斌,战时受命以炮兵团的主要炮火支援119团作战。无独有偶,饰演政委的是该剧的另一名副导演柯宏恩,其历史原型为119团政委张永仁。也还别说,这两名副导演在剧中的客串还真是出彩,可谓应付裕如。而张进战在日后则成了影界大腕执行导演,与张艺谋、陈凯歌、李安、吴宇森、陈可辛等大导演都合作过,先后参与执导过《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英雄》、《投名状》、《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色戒》、《投名状》等影片,被称为中国“大场面执行导演第一人”。

剧中尖刀排及时穿插到位,一举夺取了176高地,完成了上级赋予的任务。随后全排转为坚守176高地,不久就遭到了越军的炮火封锁,给养和弹药运不上来,情况非常困苦。在真实的历史上,拿下662.6高地之后,张又侠指挥119团各部继续向纵深发展,在团、营炮火的有力支援下,分进合击,势如破竹,于当日连续夺取了松毛岭地区的18个高地,基本歼灭了越军122团在一线防御的1个加强连,为师主攻部队夺取老山主峰扫清了障碍。根据师命令,张又侠指挥119团于29日、30日连续进攻,又相继夺取了松毛岭东侧那拉地区的10多个高地,随后奉命转入坚守防御。

老山地区失守后,当面的越南清水地区已门户洞开,纵深的省会河江地区也受到直接威胁,越军高层极为震动。总参谋长黎仲迅、副总参谋长黎玉贤很快赶到河江,与越北二军区司令武立等高级将领进行紧急磋商。经过多次策划后,与苏联军事顾问共同制定了一个代号为“MB-84” 的战役计划,企图从松毛岭、那拉地区打开突破口,然后逐点收复老山地区各阵地。因为制定战役计划的会议是秘密在河宣省一个叫北光的小山村召开的,因此这个计划又称为“北光计划”。为此,二军区迅速调兵遣将,先后集合了一批精锐部队到老山前线,并补充了大量作战物资。与此同时,越军不断以炮火封锁中国军队前沿阵地的后方运输线,并频繁对中国军队阵地实施侦察,其要实施大规模进攻的迹象日益明显。剧中尖刀排在176高地遭到越军炮火封锁,给养运输困难,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有趣的是,司务长在上176高地运送给养的路上捡了一个状如手雷的东西,大家都不认识,怕它爆炸,还用绳子将上边的拉环拴住,然后离着很远隐蔽好后将其拉开。折腾了半天才发现,这是一个美国产的自动加热食品罐头。当时阵地上的人员只能啃硬饼干,由于缺水不得不喝蛇血,送上来牛肉罐头后因包装不便而开启费劲,就是打开了也是厚厚一层冷油而难以食用。想吃口热饭,那是梦中才有的事。可人家就能搞出来这么一个现代化的高级玩意儿,真是让一帮大兵们羡慕得不得了。这个片段当年很多看过《军魂》的人都还记得,估计那时同样跟着羡慕的人也不少。现在来看,这不过是普通的野战食品自加热技术,但当年的我军就是没有。邓小平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方方面面都体现了出来。

接下来,剧中用字幕打出了敌情通报:敌军将在近日内对我军实施“西山进攻计划”,目前集结了三个加强师、十五个炮兵营,企图夺回失去的战略要地……大黑山地区。很明显,这个所谓“西山进攻计划”,就是真实历史上的“MB-84计划”,一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就要到来了。

为了能一举夺回老山地区,越军二军区先后向前线集结了6个建制师的10个步兵团,以及14个炮兵营、2个特工团,共4万余人。其中包括了越军两大主力步兵师312师和316师的各1个精锐步兵团,其一线进攻兵力就达1.8万余人,可见越军高层对这次反攻寄予的厚望。在进攻方向上,二军区也进行了精心筹划。从老山地区的地形上看,老山、松毛岭、八里河东山横拦于北侧的中越边境上,南侧是越军据守的大、小青山,位于南北中间的那拉、清水地区则是一片6、7公里长的丘陵地带,地势较低洼,有大小50多个海拔几百米的山头高地。如直接进攻西侧的老山,各高地海拔多在千米左右或更高,仰攻不易,且正面较窄,兵力展开时要遭到松毛岭方向中国军队侧击;如直接进攻东侧的八里河东山,海拔也在千米以上,地形更险要,同样要受到松毛岭方向中国军队侧击,加上其属于战场翼侧,只拿下这里达不到反攻的核心目的。所以,要想夺回老山,就必须在中国军队防线的薄弱环节上突破,并能够由此动摇其整个防御体系。经过反复权衡后,二军区决定把主攻方向定在松毛岭、那拉地区,集中主要兵力兵器予以猛烈一击。这个方向地势较平缓,密布树林草丛,利于隐蔽展开兵力,而且各高地海拔也较低,地形不算险要,相对较易攻取。同时,以一部兵力攻击左右两翼的老山和八里河东山,令中国军队首尾难顾,配合主攻方向作战。一旦在松毛岭、那拉方向实现了中间突破,中国军队的防御体系就会被拦腰斩断,越军可从容向左右两翼扩展,西取老山,东取八里河东山,从而握有了战场主动权。不过,要想在中国军队阵地前沿展开兵力,进攻部队就必须首先通过南北中间的这一大片丘陵地带。而这片地区都是中国军队炮火打击范围,地势上相当不利,一旦被发现就有付出巨大伤亡的危险。反过来看,如能隐蔽潜伏,偷袭迅猛,也可收到出其不意之效。越军在几十年征战中早就练出了运用娴熟的小分队偷袭渗透战术,对此相当有自信,因而毅然选择了这条险计。
  
对于越军的动向,昆明军区早已察觉,很快调整了兵力部署,命令部队抓紧时间整修加固工事,并迅速向前沿补充各种作战物资。在部署上,以40师120团(欠3营)加强118团2营防卫老山地区;40师119团防卫松毛岭和那拉地区;41师122团、边防15团2营防卫八里河东山地区;41师123团和40师118团(欠2营)分别担任军、师预备队。同时将军、师炮兵和加强的预备炮兵分别编成各团炮兵群,另编组师炮兵群、师反坦克预备队和军炮兵预备队,以火力支援各个方向的战斗。

剧中当获悉越军要以“三个加强师、十五个炮兵营”的兵力发起反扑时,炮兵团长不由发出了哀叹,担忧一旦到时候炮弹运不上来就真活到头喽。团长则豪气凛然地说:“你怕什么,老子的步兵还在前边顶着呢!”在真实的历史上,越军向老山反扑的重兵是在全线展开的,虽然主攻方向是松毛岭和那拉地区,但并非所有的兵力全压在这里。剧中团长说“我可是一个对五个”,这就有些夸张了。团上边还有师,不是只有团在孤军奋战,而真实历史上双方在主要战斗方向的兵力对比也没有达到一比五的悬殊程度。剧中如此表现,主要还是以艺术手法来衬托大战前的紧张气氛。

不管怎么说,这场大战的重头戏还在张又侠的119团防御地区。根据师作战命令,张又侠等人仔细研究了防御方案,最后决定改变119团原先在30多个高地平均分配兵力的状况,而将主要兵力集中于那拉方向主要高地附近,以2个步兵营占领阵地,1个步兵营作为预备队。负责火力支援的119团炮兵群由师炮兵团(欠1个火箭炮连)组成,有122榴弹炮、85加农炮和130火箭炮共50多门。另外将反坦克导弹连1个班加强给119团,装备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发射架2具,与部分直射火炮组成反坦克预备队。经过调整后,119团形成了重点守备,步炮结合,随耗随补,以点制线,以线制面的防御体系。部队已严阵以待,随时准备迎击越军可能发起的反扑。

经过一番军事调动后,越军二军区命令部队于6月11日发起了团级规模反攻,主攻方向在那拉地区,助攻方向在八里河东山地区。此举意在试探中国军队防御的虚实,实为“MB-84”战役计划的第一阶段预演。经过一天激烈战斗,119团和122团守备部队在师、团炮火支援下,将越军的进攻全部打退,歼敌180余人。不过,越军二军区也由此得到了重要的战术经验,部分达到了试探性进攻的目的。其后,越军针对6月11日战斗中中国军队的防御特点,总结了经验教训,重新调整了部署,研究了新的作战手段,并进行了反复训练,决心在第二阶段进攻中一举突破中国军队防线。

张又侠等人也研究了越军在6月11日的进攻特点,发现其以主要兵力火力向那拉地区前沿进攻,同时以部分兵力火力向八里河东山进攻,意在将主要突击与多方向进攻相结合,既能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重点地段突破,又能使我军防线多处受压,难以互相支援。从战术上看,越军企图首先夺取我军的前沿防御要点(如那拉146号高地),尔后以此为依托,调整力量,继续进攻纵深目标(如那拉145号高地)。一次攻击不成就投入力量继续进攻,形成多波次的连续冲击,逐段巩固,逐点攻占。在整个战线上,越军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态势。在重要攻击点上,越军则集中兵力,速战速决,力求一举攻歼。这种打法相当阴狠,首先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再根据对手露出的破绽逐点进取。我军要想取胜,重要的是占到两个方面:一是以火力有效拦截对方预备队,使其后劲不足,难以继续扩张战果;二是正确部署兵力,避免遭到对方杀伤,同时掌握好自己的预备队,以保证既有足够的力量抗敌连续轮番攻击,又能适时果断地实施反击。张又侠等人判断,从这次战斗看,越军的主攻方向是在那拉、松毛岭方向。其后当面越军仍在频繁进行部署调动,显然大头还在后面,一场血与火的考验就要到来了。

1984年7月11日夜,越军二军区命令出动步兵4个团另1个营、特工2个团,乘夜暗秘密潜入老山地区前沿逐步展开,准备从四个方向对中国军队阵地发起加强师规模进攻。这就是名垂老山战史的7.12大战。应该说,越军此次进攻的规模之大、来势之猛都是对越10年坚守防御作战中空前绝后的。

电视剧演到这时候,出现了一个精彩片段。团长和炮兵团长带人前出秘密观察,只见阵地前沿一片寂静,静的可怕。炮兵团长这时问道:“唉,我说,如果你是越军,明天凌晨发动进攻,现在你的一线部队应该在什么位置?”团长则胸有成竹,用手指着前方河边的一片树林草丛说:“看,在那。如果敌人在凌晨发动进攻,那么他们的一线部队现在必须到达河谷两侧地带。”炮兵团长当即提议来它几炮,看看反应如何。团长表示同意。随后炮兵团长命令炮兵,向4号地区连续两次试射五发炮弹。打完了后,对面仍是一片寂静,看不出有什么风吹草动。实际上,越军早已秘密潜入树林中隐蔽待机,两次炮兵试射给其造成了不小的伤亡。但越军官兵原地不动,视死如归,没有暴露潜伏形迹,场面相当震撼。

这个片段来自于真实的历史。据在119团共同指挥的40师炮兵团长赵扣斌后来回忆:“对‘7.12’敌人反扑我们有警觉。敌人356师两个团,316师一个团,共有六个团番号的部队。判断敌人可能于12日凌晨5时发起进攻。零点,我准备好2.5个基数的炮弹。3点,上级给了三个点,让用三个连进行扰乱射击,打一个炮标准。我说,太少。问步兵,说前面没情况。我指着沙盘问步兵团长张友侠(即张又侠),如果你是越军指挥员, 早晨五点攻击,部队现在应该摆在哪?他一指清水河以北300米那片地方,说当然在这,只能在阵地前500米以内,不会以外。我说,英雄所见略同,我要打的就是这。可上面给的点是1000米以外。我们报告了炮指,说明理由,副师长说,行。我决定了三个点,6个连一起给我干。隔了十分钟,又打第二次,妈的,没反应,前沿阵地观察说没动静,我不信,给我打照明弹,结果还是说什么也看不见。我想算他妈白打了,没情况,虚惊一场。指挥部下令睡觉,这是三点过,所有的部队都睡了。”

(实际情况:越军已进到我阵地前500米以内地段内。赵团长组织的两轮射击,准确地打在敌隐蔽的战斗队形中,两个营长当场被击毙,兵员死伤惨重。失去指挥的部队没有暴露,轻重伤员无一呻吟。倾刻,照明弹起,严密伪装的越军蜇伏如前,重伤员至死不动,纪律与素质令人瞠目。)

从7月12日凌晨3时开始,第14军炮兵先后向越军在阵地前沿可能展开的地段进行了两次火力急袭。越军很快发炮还击,双方进行了持续炮战。因阵地前密布地雷,无法前出侦察,加上夜暗、雾浓,不能观察,我军前沿部队一直未发现越军步兵。直到5时05分,越军步兵在特工引导下已摸进我军部分前沿阵地堑壕,战斗才突然打响。

7.12大战共有四个方向的战斗:老山主峰1072高地方向、松毛岭662.6高地方向、那拉方向、八里河东山方向。越军在老山至八里河东山的8公里正面上同时展开了步兵4个团另1个营和2个特工团兵力,平均每公里步兵1.5个营,依托其占据的前沿阵地,采取秘密开进和展开、特工开路、偷袭与强攻结合、正面进攻和侧翼迂回牵制结合、多方向、多梯队、连续进攻的战术手段,在四个方向上实施了八路营级规模的凶猛冲击。而防卫各阵地的第14军守备部队,在炮兵支援下进行顽强抗击,并适时实施反击,一次次顶住了越军的攻势。

在松毛岭和那拉方向,越军的攻击兵力是2个步兵团加特工1个营,敌我兵力对比大致在2:1左右,并不像电视剧中表现的“一个对五个”那样悬殊。不过,用在这个方向的有一支劲旅,就是越军一线展开4个步兵团中最精锐的316师174团。其战斗力很强,最先达成突破,夺去了119团在那拉方向的两个前沿阵地。与此同时,越军174团还围住了119团在那拉最前沿的警戒阵地142号高地,这个高地就是剧中陈一飞带尖刀排守卫的176高地的历史原型。

142号高位于119团在那拉地区的防御最前沿,南距越军占领的高地只有200米。142号高地为土山,海拔约300米,长约75米,宽约50米,面积不到300平方米,地势南陡北缓。在其北侧,则是145号、146号、147号等高地,为119团在那拉地区的前沿防御屏障,142号高地是这个高地群的警戒阵地。有142号高地在手,越军继续进攻145号、146号高地时就会翼侧暴露,遭到侧击,兵力运动不易。如果丢了142号高地,越军便可直扑145号、146号等高地,119团前沿防御就有动摇的危险。当时防守142号高地的是119团3营8连的3排9班,配属2排4班和重机枪班等共15人,由3排代理排长李海欣指挥。

李海欣等15名勇士首先发现潜伏摸近的越军,首先开火,迫使越军转奇袭为强攻,为其他各阵地组织防御争取了时间。在狭小的142号高地上,15勇士与冲上来的1个营越军苦战10个多小时。当表面阵地失守后,又退守坑道,坚持牵制敌人,直到反击部队冲上来。战斗中先后打退越军6次轮番冲击,毙敌104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各种枪支12支及军用物资一批,为7.12我军大胜立下了卓越之功。而15勇士也牺牲了5人,包括代理排长李海欣,另有9人负伤。战后,15勇士人人立功,他们坚守的142号高地被誉为“李海欣高地”,成为了永耀军史的又一不朽丰碑。

电视剧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这场大战。如漫山遍野的越军唱着歌、打着军旗、抬着棺材、挑着猪肉向我军阵地走来的奇异景象,随后发起的整营整连的凶猛强攻,我军炮火覆盖被敌攻占表面阵地的壮观场面,陈一飞和他的战友们坚守高地的血火拼杀过程,几经恶斗而尸横遍野的空寂战场,都是那么的壮怀激烈,震憾人心!剧中陈一飞与尖刀排全部牺牲在了176高地上,这与真实历史上“李海欣高地”15勇士还有10人幸存迥然不同。应该说电视剧是以艺术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出了全剧主题,在悲剧高潮中展现出了我军代代传承的铁血军魂。从观剧效果上看,编导们的匠心打造显然获得了极大成功。

在真实的历史上,面对上来就丢了几个前沿阵地的不利态势,张又侠沉着不乱,命令其余各高地守军运用交叉火力坚决阻击向前推进的越军,同时指挥炮兵以猛烈炮火覆盖越军攻占的高地,给正在欢呼胜利的敌人以大量杀伤。随后迅速组织预备队,以小兵群方式逐次向前沿阵地屯集,等待反击时机。战斗到下午后,越军的攻势已出现疲态,张又侠不失时机命令发起反击,首先在退守坑道人员的配合下收复了142号高地表面阵地。其后又连续出击,在炮兵火力支援下相继收复了那拉方向丢失的其余两个高地,将越军174团苦战一天得来的成果全部粉碎。而在老山主峰1072高地与八里河东山方向,第14军各守备部队同样打得机智灵活,在炮兵支援下一次次击退了越军的攻势,寸土未失。经全天激战后,除119团在松毛岭方向丢失了一个警戒阵地,因地形不利未能组织反击外,其余各阵地均牢牢掌握在中国军队手中。

剧中团长在面对越军全线发起攻击的混乱局面中,谨慎持重,攥住炮兵和预备队不动。“通知各部队,不出现团建制敌人,不准报告。另外,减员不到30%,不准报伤亡。” 当有一小股越军特工接近团指挥所时,大家都紧张起来,纷纷抄家伙准备自卫。团长则在地图前没动,从容地说:“用不着大动干戈,有警卫排足够了。” 最后越军终于露出了狐狸尾巴,企图集中兵力从176高地突破。团长一拳砸在桌子上,来得正好,早等着你了!这几个片段都非常精彩,鲜明地表现出了团长沉着冷静、举重若轻的指挥风采。剧中警卫排歼灭了越军特工,团指挥所转危为安,受到了参谋长的表扬,这段是有历史原型的。7.12大战打到拂晓时,有一小股身着迷彩服的越军特工秘密从松毛岭西侧的高地间隙中渗透进来,企图偷袭119团100迫击炮阵地。当其接近炮兵阵地时,被119团2连炊事班发觉,双方发生交火。张又侠接到报告后,立即命令出动1个加强排搜剿这股特工。经过一番战斗,越军特工被歼一部,残余人员窜进密林中逃跑。这是7.12大战中越军对119团后方威胁最大的一次偷袭。

另外,剧中越军向176高地进攻时,打着的是上红下蓝的金星旗,这就有些令人费解了。因为该旗帜是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阵线的标志,象征着团结的、革命的、战斗的、胜利的越南南方人民及其武装力量。而越南于1976年全国统一后,南方民族解放阵线已不复存在,剧中的越军应该打越南人民军军旗,即上绣“决胜”二字的金星红旗才对。

在7.12大战中,夺取胜利的关键还在于炮兵火力支援。战前双方的炮兵实力比较接近,中方有15个营,越方有14个营,比例为1.1:1。中方炮兵的主要火炮为152加榴炮、130加农炮、130火箭炮、122榴弹炮、122加农炮、、85加农炮、160迫击炮等,越方炮兵的主要火炮为152加榴炮、130加农炮、105榴弹炮、122榴弹炮、85加农炮、76.2加农炮、BM-13火箭炮、BM-14火箭炮、BM-21火箭炮、160迫击炮等。其中大口径火炮中方略多,但双方差距不大。从实战中看,越方在炮火支援力度上最后被中方压倒,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于炮弹。越军在火炮总数量上虽差得不多,但有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大口径炮弹不能自产,储备不足,使用起来捉襟见肘,火力越打越弱,最后只能断顿哑火。而仅靠中小火炮支援步兵进攻,是难以和中国炮兵持续对抗下去的;二是在于战术。因为组织指挥和协同动作不力,越军加强师规模的全线进攻最后演变成了在数个独立方向上的若干营、连、排分散进攻。炮火支援也同样体现出来,要不就你打我不打,要不就乱打一气,难以及时集中火力于关键方向支援步兵达成突破,结果被我军抓住战机各个击破。反观我军,弹药储备充足,从12日凌晨打到中午,已用猛烈的炮火把越军攻势高锋打下去了。午后封锁局部方向的少量大口径火炮虽然出现弹药不足,但缺口不大,通过部队内部调剂就解决了问题。同时其他火炮还有不少弹药,仍严密封锁了前沿,并没有给越军以可乘之机。下午为了补充消耗,上级除了动用现有的全部军车之外,还征用了800多辆地方车辆,川流不息地从后方仓库向前线抢运炮弹。如此一来,我军炮火得以持续不断地打击敌人,越军最终的失败命运也就无法避免了。当天战斗中,第14军师属以上炮兵对越军的373个目标进行了443次射击,消耗炮弹16223发;团营属炮兵则近距离覆盖前沿冲击之敌,消耗炮弹13876发。全线炮兵发射各种炮弹3万余发,消耗弹药1261.11吨,以及时、准确、猛烈的火力支援步兵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不愧为“战争之神”的美名。

7.12大战,从当日凌晨5时许一直打到傍晚19时30分,双方鏖战达14个多小时。越军反复进攻一天,只夺取了中国军队一个前沿警戒阵地,而各进攻部队均伤亡惨重,二军区已无力组织第二梯队投入战斗,只好向进攻部队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整个战斗中,第14军守备部队共毙伤越军3300余人,击毁越军火炮27门、发射架2具、高射机枪10挺、重机枪2挺、汽车10辆、观察所9个、弹药所4个、火力点33个,缴获轻重机枪30挺、40火箭筒和榴弹发射器33具、冲锋枪60支、枪弹26200余发。同时第14军部队伤亡了382人,以小的代价大量歼灭了敌人。曾有老兵回忆当时越军的尸体把山坡都铺满了。而据《中越战争秘录》一书披露,叶剑英元帅看了战场录相后也惊叹:淮海大战以来还没见过这么多敌人尸体!

张又侠指挥119团坚守松毛岭和那拉地区,最早与敌交火,最后恢复阵地,打满全场,在炮兵支援下共毙伤俘越军800余人,成为了全线表现最出色的步兵团。“一等功臣团”的光辉荣誉,是在血与火中打出来的。而张又侠日后能够成为我军上将,并晋身中央军委领导成员,不能不说与其辉煌的外战功勋有着重要关系。

电视剧《军魂》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大战,并成为了这段历史独一无二的影视艺术载体。剧中除了描写血火纷飞的战场外,还着重反映了普通士兵的生活及个人风貌,不再是“高大全”的典型形象,而是来自生活,来自时代,表现了那个初次转型时代的价值观与个人理想际遇的冲突纠葛。

在开赴前线的军车上,陈一飞接到了女朋友的分手信。旁边的战士见状,问道:“连长,吹了?”“嗯。”战士便解嘲地总结了一下:“8个干部吹了5个,百分之六十。” 陈一飞从小是孤儿,女朋友是他唯一的感情寄托,这个打击是巨大的。在真实的历史上,临战前收到分手信,这在参战部队中不是个别现象。当后方一片灯红酒绿之时,当很多人奔走在致富路上时,却有一群大兵要上战场流血牺牲,这种反差实在是太强烈了。当年云南战区就流传着一首民谣,“男学木工,女学裁缝,哪有时间学雷锋!”尽管主流舆论还在歌颂这场战争,但已难掩参战人员与社会脱节的尴尬境地。女朋友吹灯拔蜡的信,正是这个价值观转型时代的一种自然反映。因此,参战部队在上阵地前的驻训期间,都要反复进行教育,要求广大官兵树立无私奉献,甘于吃亏的思想。“理解万岁”,是那个时代军人发自心底的呼声。

陈一飞和小学老师冯娴发生了战地恋情,被当地干部告发,险些背着处分复员回家,这也是有真实历史原型的。119团作训股有个参谋叫王仁先,业务熟练,很受团领导重视。然而在战区驻训期间,却与房东的女人发生了那种事,还让房东发现,告到团部,结果被当场认了出来。大战在即,王仁先没有被处分回家,而是撤职降为正排级,到3营机枪连当了战士。后来他被加强到前沿,配合7连坚守146号等高地。在此期间,王仁先充分发挥了参谋业务好的特长,在指挥上帮了7连干部很大的忙。7连在战后被中央委军授予了“老山防御英雄连”荣誉称号,不能不说有王仁先的一分功劳在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王仁先主动要求钻进了敌我阵地之间一座石山上的绝壁缝隙里,冒着危险抵近观察越军动向,及时给上级提供了许多宝贵情报,时间长达40多天,可谓建勋卓著。后来团参谋长李明书到前沿阵地视察,特别命令王仁先撤下来。然而王仁先坚决要求留在阵地上,要弥补自己犯下的过失。李参谋长拗不过他,只好给他留下了一瓶虎骨酒,并嘱咐王仁先:“那就再呆几天下来吧。支持不住时,你就喝几口,隔几天,我再给你送来。” 过了几天,就发生了7.12大战。王仁先仍坚守在石山上,不断向上级报告越军的兵力部署和火力配置。一发炮弹打到了146号高地的山崖上,反弹回来,在石山绝壁上方爆炸,震落了顶缝的一块大石头,正好砸在王仁先的头上。牺牲时,他只有25岁。战后,王仁先被追记了一等功。后来作家刘亚洲到前线采访,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写了一篇报告文学,名字就叫《关于爱情》,流传甚广。

马晓明犯纪律被关了禁闭后,失声痛哭。他不是担心自己,而是怕影响家人。他的妹妹明年就要考大学,一旦因为自己犯的事而受了连累,政审通不过,他可就百身莫赎了。因此马晓明和陈一飞、李海一起写了血书,坚决向团首长要求参战。上了战场后,他毅然舍身滚雷,不能不说是有着赎罪的决绝之心在内的。那个年代的高考招生所有学校都需要政审,也很严格,不像今天只有考军校、警校等特殊学校才需要政审,且适用范围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和当年相比,我们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进步,温故而知新,确非虚言。

李海在守卫176高地时,发现有一群牛慢正悠悠走向国界。他知道,一头牛当时要几百块钱,一群牛就是好大一笔钱,那可是咱们国家的财产!他来不及向战友们打个招呼,就急急下山追赶过去。而白易之却误会了,认为李海可能要投敌,因此命令战士开枪阻止,打伤了李海。李海在悲愤中大声骂道:“唉!你们打个鸡巴呀你们打,你们打死我吧!”就笔者看过的所有国产影视剧中,只有这一部骂出了中国男人很熟悉的一个专有名词来,相信多数人也会有同感,由此可见当年的电视剧审查套路与今天是有很大不同的。不过,在真实的历史上,142号高地位于越南境内1.4公里处,而不是在边界上。电视剧中如此表现,还是出于宣传的需要。我们把这场战争称为“自卫还击”,虽然军事上需要越界占领越南境内的一些制高点,但在宣传上就不能这么说了,原因不言而喻。李海最后的牺牲也很令人痛心,那个场景多年后仍然让笔者难以释怀。有如此观影感受的,除了《军魂》外,就只有《拯救大兵瑞恩》了。

剧中在出征前和坚守阵地时,广大参战官兵喊出了震撼人心的口号,成为了那个理想主义时代的高潮强音:

“我们向祖国宣誓:保卫祖国,不怕牺牲,勇敢向前,百战百胜,胜利万岁!胜利万岁!胜利万岁!”
“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头可断,血可流,阵地不可丢!”

将士们出征时从首长手里接过了绣有“百战百胜”四个大字的红旗,一直将它插到了176高地山顶。在经过了浴血恶战后,忠骨英灵铺满了高地,而那面红旗虽被战火撕扯得残破不堪,却仍迎风飘扬,成为了我军军魂的光荣象征。随着镜头在战场上空推动,《热血颂》的歌声昂扬响起,画外音同时激情朗诵歌词,构成了情、景、声交融的全剧高潮。这种表现手法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老土。然而,它却是那么的令人感动!能深深打动人心的作品,就是好作品,不是吗?

陈一飞和女朋友的一段对话典型地反映了80年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发生改变与传统理想的冲突,留下了那个年代特殊的语言痕迹,更让人感到了一种触动人心的困惑与迷茫。

陈:“你怎么能……你怎么能这样吗?!(扣我的归队电报)”
女:“陈一飞,你躲过这两天就能够躲过死亡。”
陈:“别说了!真没想到,真没想到你……!”
女:“陈一飞,你听我说。你聪明,能干,深造一下可以为社会、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前几天,报上宣传一个大学生,成绩优异,前途无量,可为了救一个70多岁的老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理智地衡量一下,谁生存下去的价值大?你是一个智商极高的人,去拼体力,拼刺刀,去死在战场上……!”
陈:“可我是军人,你懂吗?现在需要我上前线,去拼,去死。在这个节骨眼上,祖国不需要你去掂量哪一个分量大,选择权不在我们个人手上。”
女:“那么说,你非要走?”
陈:“必须走。”
女:“你是个栋梁的材料,真可惜。”
陈:“国家需要栋梁,可也需要小草。
女:“好吧,咱们还年轻,应该把精力集中到学习工作上去,国家也是这么号召的,再见。”

是的,就这样再见了。不,应该是永别。陈一飞和他一帮可爱的战士们,都牺牲在了战场上。也正是他们,忍受着个人的伤痛,为我们的祖国铸起了一道血肉长城。

陈一飞由演员王大为饰演。可惜的是,虽然总觉得还在别的影视剧中看到过王大为,可是怎么都查不到他的信息。

不需要再说什么了,真的,去听一遍《热血颂》吧。
抗美援朝,中国跟苏联合伙打美帝,抗美援越,中国跟苏联合伙打美帝,对越自卫,中国跟美帝合伙打苏联了,
醉鬼张三 发表于 2015-3-21 22:48
抗美援朝,中国跟苏联合伙打美帝,抗美援越,中国跟苏联合伙打美帝,对越自卫,中国跟美帝合伙打苏联了,
抗美援越中国和苏联是各自打美帝,可没合伙。当时在越南双方要是碰上了,中国战士都要举着红宝书痛斥苏修的。越南人于是给双方划定防区,不得越界。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1 22:50
抗美援越中国和苏联是各自打美帝,可没合伙。当时在越南双方要是碰上了,中国战士都要举着红宝书痛斥苏修 ...
那就是合伙-散伙-敌对,
沈大重新写了一次?比之前的好。
《军魂》上下两集,当时还小,就知道上集贼没劲,下集打得热闹,后来才知道其背景是两山轮战中场面最大的712大战。当年的编导真是蛮拼的,不过当时俺最爱看的电视剧是《黑豹突击队》,不知楼主老大何时能解毒一下,那部电视剧真是太精彩了,全片悬念不断,而且是清一色的战士本色出演,看到最后演职员表中的烈士名字,不胜唏嘘,止不住的感动!
在网上找到两个版本的徐良王虹合唱的《热血颂》,很有怀旧的感觉,感觉这首歌的艺术成就比《血染的风采》还要高。

这个版本高潮部分的两人合唱堪称辉煌。
http://www.kuwo.cn/yinyue/712780/

这个版本音质好,但是不如上一个版本积极。
http://www.xiami.com/song/1769622714
当年正读初中,像军魂、黑豹突击队这种中越战争片子确实不少,也很受欢迎。
抗美援越中国和苏联是各自打美帝,可没合伙。当时在越南双方要是碰上了,中国战士都要举着红宝书痛斥苏修 ...
其实也合伙了,各自打着小九九,苏联要南下温暖海洋的通道,tg要改善国家安全态势,但是有一条共同的,援越问题上不相互拆台......
zqyuan 发表于 2015-3-22 22:22
其实也合伙了,各自打着小九九,苏联要南下温暖海洋的通道,tg要改善国家安全态势,但是有一条共同的,援 ...
这就错了。援越问题上互相拆台得厉害。苏联是供应了更新更好的武器,人家用萨姆,我们用高炮,越南人喜欢哪个是自然的。而中国则一力指责越南中了修正主义者的计,要其与苏联拉开距离,甚至以减少支援为威胁。哪有那么同心呢!
凯旋在子夜,这是我儿时看过最精彩的电视剧了!那主角被炸瞎还在狂扣扳机,深深印在脑海!狗日的光腚总局跟渣宣部,现在想看看不了!天天手雷炸飞机,人撕鬼子。。。。来自: Android客户端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2 22:25
这就错了。援越问题上互相拆台得厉害。苏联是供应了更新更好的武器,人家用萨姆,我们用高炮,越南人喜欢 ...


援越问题上,中苏有点类似互相攀比,让越南得利的状况,尽管是有一些矛盾纠纷,但是说中苏互相拆台是否有些夸大?记得当时很多苏联援越武器装备,还是通过中国大陆铁路运到越南的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2 22:25
这就错了。援越问题上互相拆台得厉害。苏联是供应了更新更好的武器,人家用萨姆,我们用高炮,越南人喜欢 ...


援越问题上,中苏有点类似互相攀比,让越南得利的状况,尽管是有一些矛盾纠纷,但是说中苏互相拆台是否有些夸大?记得当时很多苏联援越武器装备,还是通过中国大陆铁路运到越南的
米格25 发表于 2015-3-22 22:29
援越问题上,中苏有点类似互相攀比,让越南得利的状况,尽管是有一些矛盾纠纷,但是说中苏互相拆台是否 ...
互相拆台是战略上的,不是邻里打架那样的小手段。这就是国际政治与家长里短的区别。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2 23:12
互相拆台是战略上的,不是邻里打架那样的小手段。这就是国际政治与家长里短的区别。
老沈,请教你一个问题。
见我另外一个帖子

为什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对越南和阿拉伯国家的防空武器援助明显亲疏有别?

http://lt.cjdby.net/forum.php?mod=guide&view=my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2 23:12
互相拆台是战略上的,不是邻里打架那样的小手段。这就是国际政治与家长里短的区别。

老沈,请教你一个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见我另外一个帖子

为什么20世纪60-70年代苏联对越南和阿拉伯国家的防空武器援助明显亲疏有别?
http://lt.cjdby.net/thread-1983389-1-1.html

沈听雪 发表于 2015-3-22 22:25
这就错了。援越问题上互相拆台得厉害。苏联是供应了更新更好的武器,人家用萨姆,我们用高炮,越南人喜欢 ...
真要拆台,扫雷的问题上消极一点,铁路运输上卡一卡——苏联的武器能运到越南??!!  
zqyuan 发表于 2015-3-22 23:22
真要拆台,扫雷的问题上消极一点,铁路运输上卡一卡——苏联的武器能运到越南??!!

已经说过了,拆台是战略上的,毛周声明,我们不强求于人,是要让越南人自己回心转意。允许苏援武器过境是早就有的协议,毛周不做赫鲁晓夫。这就如勃列日涅夫也没有做赫鲁晓夫,在中苏关系最紧张的70年代,还是将双方早有协议的米8卖给了中国。这叫留有余地,是国际政治。
热血颂
郁钧剑
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
可曾梦见河边那棵婷婷的白杨
每一棵寸草都忘不了你日夜守望
思念你的何值是那亲爹亲娘
当你握别温暖的手泪落几行
可曾感到背影凝聚着滚烫的目光
每一颗赤诚的心灵都深深理解你
每一个热切的希望都充满你地力量
你奔向远方
带着亲人的希望
你奔向远方
带着火热的衷肠
最艰苦地地方总有着战士地刚强
勇士地肩头肩负着多少心头的重量
谁不知生命的可贵
谁没有幸福渴望
你默默无闻地足迹
写下不朽篇章
Qrc编辑:自甴体
已经说过了,拆台是战略上的,毛周声明,我们不强求于人,是要让越南人自己回心转意。允许苏援武器过境 ...
米6重型直升机,不是米8
我只是说不是绝对的个管个,没有说当时中苏在援越问题上没有分歧——我一开始就说,总体上各有小九九,但是具体问题上,还是有所合作,或者说没有非常对立的互相拆台

原因之一,借用银英传里的一句话,就是不想让自己的初始投资打水漂......
zqyuan 发表于 2015-3-23 07:29
米6重型直升机,不是米8
我只是说不是绝对的个管个,没有说当时中苏在援越问题上没有分歧——我一开始就 ...
苏联在1965年之前对越南不管不问,是中国问寒问暖竭力援越,是谁的”初始投资“?而苏联突然对越南热心起来,目的主要就是拆中国的台,争夺对东南亚的影响力。这就是当时中苏的地缘战略,看不到这一点就理解不了国际政治。就如近几年中日、中越关系大起大落,但却绝没有某些人所主张的什么禁止日货、关闭中越边贸等邻居打架的小儿科”拆台“手段。国家精英执政集团永远不是愤青集团,这是社会规律。
苏联在1965年之前对越南不管不问,是中国问寒问暖竭力援越,是谁的”初始投资“?而苏联突然对越南热心起 ...
1965年2月之后苏联援越,既有您说的和中国争夺对中南半岛影响力的诉求,也有受马斯多克号事件影响,准备在中南半岛上将md一军的企图--换句话说,这是苏联全球战略的一部分,不仅仅针对中国。

至于合作不合作的问题上,最完整的表述是海陆空天杂志上那句:苏联和中国在援越问题上个行其事,但是由于运输方式和路线的限制双方还存在着某种形式的合作。
zqyuan 发表于 2015-3-23 10:19
1965年2月之后苏联援越,既有您说的和中国争夺对中南半岛影响力的诉求,也有受马斯多克号事件影响,准备 ...
1965年苏美的趋势还是鼓吹缓和,苏联全球攻势要到70年代才发起。之所以对越南没兴趣,是50年斯大林就和毛商量好了,亚洲党的事主要由毛来管,苏联管欧洲。突然热心对越南,中国第一时间就知道其没安好心,双方的援越竞赛客观上是帮助了越南,主观上则是互相竞争拆台。但又斗而不破,这是国际政治,不能用简单思维来理解什么叫拆台。
听雪的贴子都相当出彩,满满的正能量,而且有许多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各方面资料介绍,极具科普价值.,作为一名90年代老兵,向你表示感谢!
易水听歌 发表于 2015-3-23 10:40
听雪的贴子都相当出彩,满满的正能量,而且有许多与主题内容相关的各方面资料介绍,极具科普价值.,作为一 ...
多谢老兵,互相促进。
没逻辑的罗辑 发表于 2015-3-23 00:08
热血颂
郁钧剑
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
“每一个热切的希望都充满你地力量”,最初的版本没有是“每一个热切的希望都充满力量”
没逻辑的罗辑 发表于 2015-3-23 00:08
热血颂
郁钧剑
当你离开生长的地方梦中回望
以前总是听大哥哥们唱这首歌,而且当时在辽宁青年上还看到过这首歌,时间过得可真快啊!
背景有个声音:国威、军威、看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