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北部湾事件”揭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0:06:33
★1964:“北部湾事件”揭秘
美国《海军历史》杂志2005年7月刊

罗远辉

  “北部湾事件”2005-08-04: 1964年8月2日,正在越南北部湾公海航行的美国海军驱逐舰“马多克斯”号突然遭到北越鱼雷艇和2艘炮艇的攻击,这就是举世震惊的“北部湾事件”,并直接导致了随后越南战争全面爆发。但“北部湾事件”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34A”计划
  当时,美国正在越南实施两项高度机密的行动。一是代号“34A”的秘密作战计划,主要是由美国军事顾问培训南越突击队员,然后通过海上和空中渗透对北越目标实施突袭破坏;另一项是代号“德索托”的巡逻行动,主要是由海上巡逻的军舰监听北越的岸上通信,搜集情报。这两项行动的目的都是旨在对北越施加一定的军事压力,促使其改变对美国及南越政府的政策。
  这二者之间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但在相同的时间出现在了大致相同的区域,由此造成了北越对局势的误判和对美国军舰的攻击。
  1964年7月,美军的“34A”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在前6个月里,一项接一项的任务都先后失败了,这对于那些通过小船和空降方式渗透到北越的突击队员来说通常就意味着死亡。
  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研究观察小组(代号SOG)建议加强对北越海岸线的袭击,特别是对沿岸各岛屿的炮击行动,这将主要由巡逻艇而不是突击队员来完成,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损失。在西贡,美驻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MACV)新任司令官威廉·C·威斯特摩兰上将同意了这个计划。7月30日,将军修改了“34A”计划中的8月份海上行动方案,将袭击数量大大增加,比7月份高出283%,比6月份高出了566%。
  偷袭越岛
  当天晚上,行动就开始了。借着夜色的掩护,4艘快速巡逻艇(舷号:PTF-2、PTF-3、PTF-5、PTF-6)离开南越的岘港,沿海岸线向西北方的非军事区进发。当编队跨越了南越控制的安全水域后,随即调转航向驶往公海。5个小时后,它们靠近了目标:琼琉岛、湄岛。这两个岛分别距北越清化省沿岸4公里和12公里。
  午夜时分,4艘巡逻艇熄灭了发动机,船员们开始做最后的准备,船队分开队形。20分钟后,也就是7月31日,由索恩中尉———他被认为是秘密行动舰队中最好的一名指挥官———率领的PTF-3和PTP-6两艘巡逻艇接近了湄岛,并向岸上冲锋。他们想将突击队员送到岛上安放爆破炸药———即使在黑暗中,船上的突击队员也能看到它们此行的目标———一座周围环绕着一些军事建筑的水塔。
  这时,北越士兵从岸上向他们开火,重机枪子弹顿时把PTF-6艇打得满身窟窿,船首左舷也被削掉了一大块,包括索恩中尉在内的4名突击队员都受了伤。此时的夜空,已被北越军队发射的照明弹映得通红,美军巡逻艇笼罩在一片亮光之中,但这同时也帮了突击队员的忙。在光线的指引下,他们驾驶巡逻艇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向一艘正朝他们驶来的越艇冲去。整个战斗持续了不到20分钟,美军2艘艇就退出了战斗并安全向后方撤退。
  几天后,河内方面就向国际控制委员会(ICC)提交了抗议。该委员会是1954年成立的监督《日内瓦协定》条款执行情况的专门机构。但美国方面断然否认参与了这一事件。同时,河内迅速对此事作出军事上的回应,增派了舰艇赴沿岸各岛,以加强海上力量的存在。
  美舰遇袭
  同一时间,美海军对北越的情报搜集行动也在继续着,它就是“德索托”行动。
  7月28日,美军刚经过特殊改装的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从台湾出发驶往南中国海。在行进过程中,“马多克斯”号监听到北越一名海军军官的通话,他在电台里命令炮艇在湄岛和琼琉岛附近待命,并作好战斗准备。
  8月2日3时54分,此时“马多克斯”号正位于湄岛以南海域活动,舰上的指挥官约翰·J·哈里克上校感到情况有点不对头,他迅速下令掉转航向向公海驶去。10时45分,“马多克斯”号又返回到湄岛以北。
  16时整,“马多克斯”号遭到攻击。舰载雷达发现了5艘巡逻艇———后来证实是北越的3艘P-4型鱼雷艇和2艘汕头级炮艇———正向他们高速驶来。当越艇距离美舰不足1000米的时候,“马多克斯”号舰首的火炮开始向冲在最前面的一艘鱼雷艇猛烈开火,该艇立即还击,向美舰发射了一枚鱼雷。“马多克斯”号再次集中火力扫射,一艘鱼雷艇刚刚发射完2枚鱼雷就被击中,船体严重受损,不得不退出战斗。另一艘越艇则利用“马多克斯”号转变航向规避鱼雷的间隙,乘机对其发射了一枚鱼雷,并用艇上的14.5毫米机枪疯狂扫射,虽然子弹击中了船体,但幸运的是鱼雷没有命中目标。当这艘鱼雷艇企图从驱逐舰尾部绕过时,遭到了舰上火力的猛烈扫射,越艇指挥官被当场击毙。
  战斗进行了不到20分钟,越艇就仓惶而逃,“马多克斯”号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从附近的“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上紧急起飞支援的舰载机赶到了战场,它们低空扫射3艘拼命逃窜的鱼雷艇,并将其中1艘在原先的海战中严重负伤的鱼雷艇击沉。
  紧急磋商
  北越迅速并公开将“34A”突袭行动与“德索托”巡逻行动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一举动蓄意破坏印度支那的和平努力。“北部湾事件”发生后,中央情报局长麦考恩确信北越攻击“‘马多克斯’号仅仅是对前期遭到的突袭行动做出的反击”。
  8月4日晚,约翰逊总统问麦考恩:“北越在北部湾中部攻击我们的军舰,难道他们真的想和美国开战吗?”“不”,麦考恩毫不迟疑地回答,“这只是北越对我们前期进行的袭击做出的防御性反击……通过这次事件,北越想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即他们有继续战斗下去的意志和决心。”
  北越外交部长9月份发表了一份《关于1964年8月初美国炮击越南民主共和国岛屿的战争行为备忘录》,进一步将这一事件公开化。备忘录指出“马多克斯”号驱逐舰8月2日曾经沿北越海岸线航行,而第二天荣市就遭到了炮击。
  双方的口水战不断升级,这使SOG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担心自己的秘密破坏行动会暴露。在岘港,南越和美国人员都认为正是他们的袭击才造成本已紧张的局势升温,并且就快演变为一场战争。摆在SOG面前的惟一办法就是毁灭证据———他们迅速让快艇前往岘港以南300英里的金兰湾避风头。直到国际控制委员会对“北部湾事件”的调查结束一周后,这些突击队员才重新驾驶巡逻艇返回岘港。
  欺骗国会
  在国内,民众对美国政府的越南政策关注热情越来越高涨,这有可能导致美在越南的秘密计划的曝光。白宫人士对此深感焦虑。约翰逊总统命令“34A”计划立即全部停止,“以免泄露任何与不久前北部湾发生的事件有关的信息”。
  国会则对私底下的事情一无所知,他们要求政府对北部湾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8月6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出现在参议院外交事务及武装力量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他告诉全体委员“北越攻击‘马多克斯’号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共产主义思潮企图征服南越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麦克纳马拉没有提及“34A”作战计划。他利用参议员们对情况的不了解以及他们对“34A”计划和“德索托”巡逻行动之间关系的注意力,避开了美国是否参与了在北越的秘密行动这一棘手的问题。
  最终,美国参议院还是掉进了约翰逊一班人马所设计的陷阱,他们不再继续追究有关秘密行动的问题,而是商讨如何惩罚北越在国际水域明目张胆攻击一艘美国军舰的行为。8月7日,参议员以88票对2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北部湾决议》法案,给予了约翰逊政府扩大战争的更大自由。★1964:“北部湾事件”揭秘
美国《海军历史》杂志2005年7月刊

罗远辉

  “北部湾事件”2005-08-04: 1964年8月2日,正在越南北部湾公海航行的美国海军驱逐舰“马多克斯”号突然遭到北越鱼雷艇和2艘炮艇的攻击,这就是举世震惊的“北部湾事件”,并直接导致了随后越南战争全面爆发。但“北部湾事件”的背后,却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密……
  “34A”计划
  当时,美国正在越南实施两项高度机密的行动。一是代号“34A”的秘密作战计划,主要是由美国军事顾问培训南越突击队员,然后通过海上和空中渗透对北越目标实施突袭破坏;另一项是代号“德索托”的巡逻行动,主要是由海上巡逻的军舰监听北越的岸上通信,搜集情报。这两项行动的目的都是旨在对北越施加一定的军事压力,促使其改变对美国及南越政府的政策。
  这二者之间本身没有任何关系,但在相同的时间出现在了大致相同的区域,由此造成了北越对局势的误判和对美国军舰的攻击。
  1964年7月,美军的“34A”计划紧锣密鼓地进行。但在前6个月里,一项接一项的任务都先后失败了,这对于那些通过小船和空降方式渗透到北越的突击队员来说通常就意味着死亡。
  为了增加成功的机会,美国国防部下属的一个研究观察小组(代号SOG)建议加强对北越海岸线的袭击,特别是对沿岸各岛屿的炮击行动,这将主要由巡逻艇而不是突击队员来完成,以避免不必要的人员损失。在西贡,美驻越南军事援助司令部(MACV)新任司令官威廉·C·威斯特摩兰上将同意了这个计划。7月30日,将军修改了“34A”计划中的8月份海上行动方案,将袭击数量大大增加,比7月份高出283%,比6月份高出了566%。
  偷袭越岛
  当天晚上,行动就开始了。借着夜色的掩护,4艘快速巡逻艇(舷号:PTF-2、PTF-3、PTF-5、PTF-6)离开南越的岘港,沿海岸线向西北方的非军事区进发。当编队跨越了南越控制的安全水域后,随即调转航向驶往公海。5个小时后,它们靠近了目标:琼琉岛、湄岛。这两个岛分别距北越清化省沿岸4公里和12公里。
  午夜时分,4艘巡逻艇熄灭了发动机,船员们开始做最后的准备,船队分开队形。20分钟后,也就是7月31日,由索恩中尉———他被认为是秘密行动舰队中最好的一名指挥官———率领的PTF-3和PTP-6两艘巡逻艇接近了湄岛,并向岸上冲锋。他们想将突击队员送到岛上安放爆破炸药———即使在黑暗中,船上的突击队员也能看到它们此行的目标———一座周围环绕着一些军事建筑的水塔。
  这时,北越士兵从岸上向他们开火,重机枪子弹顿时把PTF-6艇打得满身窟窿,船首左舷也被削掉了一大块,包括索恩中尉在内的4名突击队员都受了伤。此时的夜空,已被北越军队发射的照明弹映得通红,美军巡逻艇笼罩在一片亮光之中,但这同时也帮了突击队员的忙。在光线的指引下,他们驾驶巡逻艇冒着枪林弹雨奋力向一艘正朝他们驶来的越艇冲去。整个战斗持续了不到20分钟,美军2艘艇就退出了战斗并安全向后方撤退。
  几天后,河内方面就向国际控制委员会(ICC)提交了抗议。该委员会是1954年成立的监督《日内瓦协定》条款执行情况的专门机构。但美国方面断然否认参与了这一事件。同时,河内迅速对此事作出军事上的回应,增派了舰艇赴沿岸各岛,以加强海上力量的存在。
  美舰遇袭
  同一时间,美海军对北越的情报搜集行动也在继续着,它就是“德索托”行动。
  7月28日,美军刚经过特殊改装的驱逐舰“马多克斯”号从台湾出发驶往南中国海。在行进过程中,“马多克斯”号监听到北越一名海军军官的通话,他在电台里命令炮艇在湄岛和琼琉岛附近待命,并作好战斗准备。
  8月2日3时54分,此时“马多克斯”号正位于湄岛以南海域活动,舰上的指挥官约翰·J·哈里克上校感到情况有点不对头,他迅速下令掉转航向向公海驶去。10时45分,“马多克斯”号又返回到湄岛以北。
  16时整,“马多克斯”号遭到攻击。舰载雷达发现了5艘巡逻艇———后来证实是北越的3艘P-4型鱼雷艇和2艘汕头级炮艇———正向他们高速驶来。当越艇距离美舰不足1000米的时候,“马多克斯”号舰首的火炮开始向冲在最前面的一艘鱼雷艇猛烈开火,该艇立即还击,向美舰发射了一枚鱼雷。“马多克斯”号再次集中火力扫射,一艘鱼雷艇刚刚发射完2枚鱼雷就被击中,船体严重受损,不得不退出战斗。另一艘越艇则利用“马多克斯”号转变航向规避鱼雷的间隙,乘机对其发射了一枚鱼雷,并用艇上的14.5毫米机枪疯狂扫射,虽然子弹击中了船体,但幸运的是鱼雷没有命中目标。当这艘鱼雷艇企图从驱逐舰尾部绕过时,遭到了舰上火力的猛烈扫射,越艇指挥官被当场击毙。
  战斗进行了不到20分钟,越艇就仓惶而逃,“马多克斯”号则在后面紧追不舍。这时从附近的“提康德罗加”号航空母舰上紧急起飞支援的舰载机赶到了战场,它们低空扫射3艘拼命逃窜的鱼雷艇,并将其中1艘在原先的海战中严重负伤的鱼雷艇击沉。
  紧急磋商
  北越迅速并公开将“34A”突袭行动与“德索托”巡逻行动联系在一起,认为这一举动蓄意破坏印度支那的和平努力。“北部湾事件”发生后,中央情报局长麦考恩确信北越攻击“‘马多克斯’号仅仅是对前期遭到的突袭行动做出的反击”。
  8月4日晚,约翰逊总统问麦考恩:“北越在北部湾中部攻击我们的军舰,难道他们真的想和美国开战吗?”“不”,麦考恩毫不迟疑地回答,“这只是北越对我们前期进行的袭击做出的防御性反击……通过这次事件,北越想给我们传递一个信息,即他们有继续战斗下去的意志和决心。”
  北越外交部长9月份发表了一份《关于1964年8月初美国炮击越南民主共和国岛屿的战争行为备忘录》,进一步将这一事件公开化。备忘录指出“马多克斯”号驱逐舰8月2日曾经沿北越海岸线航行,而第二天荣市就遭到了炮击。
  双方的口水战不断升级,这使SOG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们担心自己的秘密破坏行动会暴露。在岘港,南越和美国人员都认为正是他们的袭击才造成本已紧张的局势升温,并且就快演变为一场战争。摆在SOG面前的惟一办法就是毁灭证据———他们迅速让快艇前往岘港以南300英里的金兰湾避风头。直到国际控制委员会对“北部湾事件”的调查结束一周后,这些突击队员才重新驾驶巡逻艇返回岘港。
  欺骗国会
  在国内,民众对美国政府的越南政策关注热情越来越高涨,这有可能导致美在越南的秘密计划的曝光。白宫人士对此深感焦虑。约翰逊总统命令“34A”计划立即全部停止,“以免泄露任何与不久前北部湾发生的事件有关的信息”。
  国会则对私底下的事情一无所知,他们要求政府对北部湾发生的事件进行解释。8月6日,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出现在参议院外交事务及武装力量委员会举行的听证会上,他告诉全体委员“北越攻击‘马多克斯’号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而是共产主义思潮企图征服南越政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麦克纳马拉没有提及“34A”作战计划。他利用参议员们对情况的不了解以及他们对“34A”计划和“德索托”巡逻行动之间关系的注意力,避开了美国是否参与了在北越的秘密行动这一棘手的问题。
  最终,美国参议院还是掉进了约翰逊一班人马所设计的陷阱,他们不再继续追究有关秘密行动的问题,而是商讨如何惩罚北越在国际水域明目张胆攻击一艘美国军舰的行为。8月7日,参议员以88票对2票的绝对优势通过了《北部湾决议》法案,给予了约翰逊政府扩大战争的更大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