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兵力原则需要陆军的高机动力建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23:11:01
拿破仑战略当中最令人着迷的就是他屡屡以少胜多的创举。如果从战略角度看,每次反法同盟都是声势浩大,但由于地理阻隔和政治上的犹疑,反法同盟并不能保证最大兵力投入特定战场。而拿破仑最拿手的,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战略调配,调动敌人,而集中自己的兵力以便各个击破。他经常采取攻势,以便保持主动性,从而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他注重机动力,认为时间是力量与重量之间的决定因素,他说过,最好的士兵不是会打仗而是会走路。这样,军队才能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战场上。所谓战略,就是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

当时其他国家的军人难道不理解这样的道理吗?非不为也,乃不能也。法国陆军是革命军队,与其他国家的王室军队大为不同。他依靠战功和革命精神的激励,以及皇帝本人的威信来提升士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和行政管理系统为部队的战区调动提供充分的保障。这一点在奥斯特里茨会战之前,拿破仑率军从英吉利海峡的大回转机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机动力直到19世纪中叶普鲁士开展大规模铁路建设后才得以超越。普鲁士赢得普法战争的胜利,首先胜在了良好的总参谋部规划,铁路调动,以及部队的动员和集中,形成了局部关键战场上的优势。所以,陆军作战面临的头号难题还不是如何打仗,而是如何把需要的兵力在关键的时间节点投入到关键的战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就堪称是名将了吧。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大军背后有数十万民工的小推车支援,有大连的炮弹生产支援,以及足够的情报支持,这样一来,他的部队可以轻装前进,快速机动,而国军却必须沿着主要交通线负重前进,层层推进,在机动力上反而吃了大亏。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几乎是轻装前进,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一旦失去了战略上的突然性,即便后续上来更多的火炮、坦克和后勤物资,也不能再改变战场的格局。对印作战期间,我军从后方调动部队,几乎就是在汽车上完成的动员工作,虽然令人担心其战斗力,但是却极大的促成了兵力的集中和突然性,打了印度人一个措手不及。可见,高机动力是陆军作战获取胜利的关键前提。因为这种机动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兵力投入战场形成压倒优势,改变战略上的总体格局,尤其是这种突然性的达成,对于敌人战略决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法国人面对德军装甲纵队的快速突击,首先崩溃的不是防线,而是继续战争的战略决心。

那么如何进行高机动力的建设呢?对于未来的中国陆军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建立了一支高度机动,富于进攻精神和积极性的陆军的话,就可以节约兵力,并且获取战争的胜利。

(1)在组织编制上,推行军=旅=营的编制方式。拿破仑军队推行的军-师编制将军队划分为了更小的部分,有利于根据形势灵活运用兵力。现代的军-旅-营编制模式,加上跨军区、跨集团军的转隶,可以快速集中兵力进行作战。这就需要按照海军战舰的模式,对陆军编制进行模块化改造。
(2)平战转化上,注重边机动边动员,”基地-战场“作战能力的建设。其实这就是按照空降兵的模式要求陆军,具备快速的平战转化能力。只不过原本只有空降兵拥有的快速反应和打击能力,扩展到了各个野战机动部队。从朱日和系列军演的设定来看,我军现在正在推动这个转化模式,要求陆军部队从军营开始就进入战争状态。这更加符合现代战争快节奏,高强度的特征。
(3)部队的机械化建设和比例调整方面,增强陆军空中突击部队、轮式机械化部队的建设。重型机械化部队战斗力虽强,但是投入战场的速度和适合的战场环境较为有限,因此需要空中机械化部队和轻型机械化部队进行快速调动,在敌人尚未集中兵力之前率先集中兵力投入到关键战场。而且这种高机动力可以有效地调动敌人地面部队,使其失去战场上部署的平衡性和集中性,并且为空军实施空中遮断创造条件。
(4)平日储存后勤物资和武器弹药,在前进基地和后方之间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同时加强内地的先进弹药和装备生产能力,避免遭到敌人突袭。拿破仑战略当中最令人着迷的就是他屡屡以少胜多的创举。如果从战略角度看,每次反法同盟都是声势浩大,但由于地理阻隔和政治上的犹疑,反法同盟并不能保证最大兵力投入特定战场。而拿破仑最拿手的,就是通过积极主动的战略调配,调动敌人,而集中自己的兵力以便各个击破。他经常采取攻势,以便保持主动性,从而调动敌人而不是被敌人调动;他注重机动力,认为时间是力量与重量之间的决定因素,他说过,最好的士兵不是会打仗而是会走路。这样,军队才能集中最大兵力于主要战场上。所谓战略,就是运用时间和空间的艺术。

当时其他国家的军人难道不理解这样的道理吗?非不为也,乃不能也。法国陆军是革命军队,与其他国家的王室军队大为不同。他依靠战功和革命精神的激励,以及皇帝本人的威信来提升士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通过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和行政管理系统为部队的战区调动提供充分的保障。这一点在奥斯特里茨会战之前,拿破仑率军从英吉利海峡的大回转机动,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机动力直到19世纪中叶普鲁士开展大规模铁路建设后才得以超越。普鲁士赢得普法战争的胜利,首先胜在了良好的总参谋部规划,铁路调动,以及部队的动员和集中,形成了局部关键战场上的优势。所以,陆军作战面临的头号难题还不是如何打仗,而是如何把需要的兵力在关键的时间节点投入到关键的战场,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也就堪称是名将了吧。

淮海战役期间,粟裕大军背后有数十万民工的小推车支援,有大连的炮弹生产支援,以及足够的情报支持,这样一来,他的部队可以轻装前进,快速机动,而国军却必须沿着主要交通线负重前进,层层推进,在机动力上反而吃了大亏。朝鲜战争初期,志愿军几乎是轻装前进,打了美军一个措手不及,但是一旦失去了战略上的突然性,即便后续上来更多的火炮、坦克和后勤物资,也不能再改变战场的格局。对印作战期间,我军从后方调动部队,几乎就是在汽车上完成的动员工作,虽然令人担心其战斗力,但是却极大的促成了兵力的集中和突然性,打了印度人一个措手不及。可见,高机动力是陆军作战获取胜利的关键前提。因为这种机动力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集中兵力投入战场形成压倒优势,改变战略上的总体格局,尤其是这种突然性的达成,对于敌人战略决心的影响将是深远的。法国人面对德军装甲纵队的快速突击,首先崩溃的不是防线,而是继续战争的战略决心。

那么如何进行高机动力的建设呢?对于未来的中国陆军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建立了一支高度机动,富于进攻精神和积极性的陆军的话,就可以节约兵力,并且获取战争的胜利。

(1)在组织编制上,推行军=旅=营的编制方式。拿破仑军队推行的军-师编制将军队划分为了更小的部分,有利于根据形势灵活运用兵力。现代的军-旅-营编制模式,加上跨军区、跨集团军的转隶,可以快速集中兵力进行作战。这就需要按照海军战舰的模式,对陆军编制进行模块化改造。
(2)平战转化上,注重边机动边动员,”基地-战场“作战能力的建设。其实这就是按照空降兵的模式要求陆军,具备快速的平战转化能力。只不过原本只有空降兵拥有的快速反应和打击能力,扩展到了各个野战机动部队。从朱日和系列军演的设定来看,我军现在正在推动这个转化模式,要求陆军部队从军营开始就进入战争状态。这更加符合现代战争快节奏,高强度的特征。
(3)部队的机械化建设和比例调整方面,增强陆军空中突击部队、轮式机械化部队的建设。重型机械化部队战斗力虽强,但是投入战场的速度和适合的战场环境较为有限,因此需要空中机械化部队和轻型机械化部队进行快速调动,在敌人尚未集中兵力之前率先集中兵力投入到关键战场。而且这种高机动力可以有效地调动敌人地面部队,使其失去战场上部署的平衡性和集中性,并且为空军实施空中遮断创造条件。
(4)平日储存后勤物资和武器弹药,在前进基地和后方之间按照一定比例配置。同时加强内地的先进弹药和装备生产能力,避免遭到敌人突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