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10研制中曾“头轻尾重” 技师巧妙“瘦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5:14:50
2015年03月09日 15:39
来源:中国航空报 作者:郭芷岑 方蕾
造一流产品创一流业绩——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航工业成飞高级技师刘时勇

从事飞机铆装钳工装配工作26年来,热爱是我最大的“生产力”,钻好每一个孔,打好每一颗铆钉,都是我对事业的爱。感谢培养,让我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成长为操作“工人院士”;感谢信任,让我一名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获得众多殊荣。我将以此作为新的起点,肩负更高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优质的航空制造奋斗终生。

——刘时勇

2014年12月29日,第十二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航工业成飞高级技师刘时勇又一次捧回了沉甸甸的奖牌。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朴实的刘时勇仍然只是腼腆地笑着,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算起来,刘时勇干上航空这一行已有26年了,虽然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对他来说,最大的褒奖和激励仍然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制造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

学徒工起步奋斗中成长

1988年,刘时勇从小山村走出来,成为成飞公司的车间学徒工,从此和飞机打上了交道。那时,厂里正在研制歼7,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刘时勇一进车间,虽然什么都不熟悉,但凭着能吃苦、肯下功夫的一股子劲头,勤学苦练,白天跟着师傅在车间里学,晚上又自己找铆钉、木板,钻研钻孔技术,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与此同时,刘时勇还参加了公司夜校班、技术理论培训班等培训,不断充实、提升自己。

踏实、勤奋,成就了刘时勇。经过多年的锤炼,他慢慢成长为成飞公司里“刘专家”。

1998年,在歼10飞机研制过程中,整个飞机面临“头轻尾重”的问题,亟需对机体结构进行“瘦身”减重,而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刘时勇身上。

“瘦身”过程需要对飞机原有机加框进行整体拆除,更换上“苗条”的新框。因此,既要保留原有技术状态,更要实现整个瘦身配合的绝对精度,一旦操作稍有失误,便可能造成孔径偏心或超差,导致发动机交点孔与新框交点孔不协调、发动机挂不上等风险,难度非常大。


面对压力与挑战,刘时勇不断试验加工方案,一次次调整优化加工工序,在试片上不断试验模拟操作细节。

“瘦身”时刻终于到来,暮色下的部装厂房,灯火如昼,后机身装配型架旁早已是人头攒动,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抬框、定位、插销、拧螺母、拉紧……“刘专家”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众人的心。

只见刘时勇神色凝重,全神贯注地盯着加工孔位。定位、制初孔,压衬套,制同心扩孔至9.1毫米……空气中只有气钻飞速运转时发出的低沉轰鸣声。

历时半个多小时,刘时勇巧用原框钻孔一次定位,再借助导向钻套将新框协调孔一次性扩孔到位的加工方法,让孔径尺寸、孔壁光洁度、同轴度等一系列指标100%达到设计状态要求,100%确保了制孔质量。

薪火不息拼搏不止

2002年,刘时勇成为成飞公司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带的徒弟也越来越多了。钻研、进步,刘时勇仍然坚持学习,同时,也处处关心青年员工的成长。对公司的发展来说,技术能手越多,产品制造越精,成效越显著。渐渐地,刘时勇将重心从自我钻研、自我成长,转移到传授技艺,培养青年方面。对年轻人,他始终倾囊相授,并且要求十分严格。

2010年,以“刘时勇”命名的生产团队在成飞公司正式成立。目前,刘时勇负责专业厂新员工入厂见习培训工作。在青年人眼中,这位技术精湛的装配专家,更是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他用满腔热血,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接班人。

在他的带领下,身边一大批青年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飞机装配方面的技能骨干。年轻人都喜欢和刘时勇交流,除了交流操作技能上的问题,也有生活方面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无论谁有需求,他总是竭尽全力去帮助。年轻人谈起这位成绩斐然的前辈,不仅崇拜他骄人的业绩,更钦佩他为人严谨、踏实,待人诚恳、耐心。

刘时勇参加工作以来,五次荣获成飞公司“劳动模范”,先后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国防邮电工会岗位创新能手”、“中航工业航空技术能手”、“首席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荣誉带给他更强大的动力,近3年来,刘时勇攻克各类技术难关60余项,进行小改小革20余项,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200万元;自创了“空间转换法”、“刘氏铆接法”,设计制作“飞机快卸口盖浮动螺母组件定力安装工具”等创新性操作方法和手段,节约了生产时间和成本,保障了一次次任务节点。

怡然人生报国无悔

微博中,“劳模刘时勇”这样写到:人生因朋友而酣畅;人生因事业而从容;人生因成就而自豪;人生因家庭而温馨;人生因被爱而幸福;人生因希望而奋发;人生因健康而快乐;人生因挑战而坚强……

刘时勇天生就是做技术的人,只要走进车间,他整个人都很快乐,手间的零部件在他眼中仿佛都是精美的艺术品,看着、摸着都很舒服。他曾说:“我是极其不善于交际的人,叫我讲两句话,还不如叫我多打几颗铆钉,装几个螺栓。提高产品质量,才是一名操作工人最重要的事。”

谈起家人,尤其是女儿,刘时勇脸上常常笑开了花,但身边的人却替他遗憾:“这四五年了,你都是在单位过的年,哪里有空照顾女儿啊。”他总是笑着说:“她们晓得我忙,都习惯了的。”

努力拼搏,扎实肯干,刘时勇在荣誉之下仍怀揣着朴实温和的情怀,醉心奉献于航空事业第一线,这既是他平凡伟大的品质,更显现出航空人勤奋实干的可贵精神!(郭芷岑方蕾)
http://news.ifeng.com/a/20150309/43302341_0.shtml2015年03月09日 15:39
来源:中国航空报 作者:郭芷岑 方蕾
造一流产品创一流业绩——记“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航工业成飞高级技师刘时勇

从事飞机铆装钳工装配工作26年来,热爱是我最大的“生产力”,钻好每一个孔,打好每一颗铆钉,都是我对事业的爱。感谢培养,让我从一名普通的操作工,成长为操作“工人院士”;感谢信任,让我一名在生产一线的工人,能获得众多殊荣。我将以此作为新的起点,肩负更高责任与使命,为实现优质的航空制造奋斗终生。

——刘时勇

2014年12月29日,第十二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中航工业成飞高级技师刘时勇又一次捧回了沉甸甸的奖牌。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朴实的刘时勇仍然只是腼腆地笑着,没有什么豪言壮语。

算起来,刘时勇干上航空这一行已有26年了,虽然获得了众多荣誉,但对他来说,最大的褒奖和激励仍然是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制造一流的产品,创造一流的业绩。

学徒工起步奋斗中成长

1988年,刘时勇从小山村走出来,成为成飞公司的车间学徒工,从此和飞机打上了交道。那时,厂里正在研制歼7,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刘时勇一进车间,虽然什么都不熟悉,但凭着能吃苦、肯下功夫的一股子劲头,勤学苦练,白天跟着师傅在车间里学,晚上又自己找铆钉、木板,钻研钻孔技术,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与此同时,刘时勇还参加了公司夜校班、技术理论培训班等培训,不断充实、提升自己。

踏实、勤奋,成就了刘时勇。经过多年的锤炼,他慢慢成长为成飞公司里“刘专家”。

1998年,在歼10飞机研制过程中,整个飞机面临“头轻尾重”的问题,亟需对机体结构进行“瘦身”减重,而这项艰巨的任务就落在了刘时勇身上。

“瘦身”过程需要对飞机原有机加框进行整体拆除,更换上“苗条”的新框。因此,既要保留原有技术状态,更要实现整个瘦身配合的绝对精度,一旦操作稍有失误,便可能造成孔径偏心或超差,导致发动机交点孔与新框交点孔不协调、发动机挂不上等风险,难度非常大。


面对压力与挑战,刘时勇不断试验加工方案,一次次调整优化加工工序,在试片上不断试验模拟操作细节。

“瘦身”时刻终于到来,暮色下的部装厂房,灯火如昼,后机身装配型架旁早已是人头攒动,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抬框、定位、插销、拧螺母、拉紧……“刘专家”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众人的心。

只见刘时勇神色凝重,全神贯注地盯着加工孔位。定位、制初孔,压衬套,制同心扩孔至9.1毫米……空气中只有气钻飞速运转时发出的低沉轰鸣声。

历时半个多小时,刘时勇巧用原框钻孔一次定位,再借助导向钻套将新框协调孔一次性扩孔到位的加工方法,让孔径尺寸、孔壁光洁度、同轴度等一系列指标100%达到设计状态要求,100%确保了制孔质量。

薪火不息拼搏不止

2002年,刘时勇成为成飞公司为数不多的高级技师,带的徒弟也越来越多了。钻研、进步,刘时勇仍然坚持学习,同时,也处处关心青年员工的成长。对公司的发展来说,技术能手越多,产品制造越精,成效越显著。渐渐地,刘时勇将重心从自我钻研、自我成长,转移到传授技艺,培养青年方面。对年轻人,他始终倾囊相授,并且要求十分严格。

2010年,以“刘时勇”命名的生产团队在成飞公司正式成立。目前,刘时勇负责专业厂新员工入厂见习培训工作。在青年人眼中,这位技术精湛的装配专家,更是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他用满腔热血,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接班人。

在他的带领下,身边一大批青年迅速成长起来,成为飞机装配方面的技能骨干。年轻人都喜欢和刘时勇交流,除了交流操作技能上的问题,也有生活方面的沟通,情感上的交流。无论谁有需求,他总是竭尽全力去帮助。年轻人谈起这位成绩斐然的前辈,不仅崇拜他骄人的业绩,更钦佩他为人严谨、踏实,待人诚恳、耐心。

刘时勇参加工作以来,五次荣获成飞公司“劳动模范”,先后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国防邮电工会岗位创新能手”、“中航工业航空技术能手”、“首席技能专家”等荣誉称号。荣誉带给他更强大的动力,近3年来,刘时勇攻克各类技术难关60余项,进行小改小革20余项,累计节约生产成本近200万元;自创了“空间转换法”、“刘氏铆接法”,设计制作“飞机快卸口盖浮动螺母组件定力安装工具”等创新性操作方法和手段,节约了生产时间和成本,保障了一次次任务节点。

怡然人生报国无悔

微博中,“劳模刘时勇”这样写到:人生因朋友而酣畅;人生因事业而从容;人生因成就而自豪;人生因家庭而温馨;人生因被爱而幸福;人生因希望而奋发;人生因健康而快乐;人生因挑战而坚强……

刘时勇天生就是做技术的人,只要走进车间,他整个人都很快乐,手间的零部件在他眼中仿佛都是精美的艺术品,看着、摸着都很舒服。他曾说:“我是极其不善于交际的人,叫我讲两句话,还不如叫我多打几颗铆钉,装几个螺栓。提高产品质量,才是一名操作工人最重要的事。”

谈起家人,尤其是女儿,刘时勇脸上常常笑开了花,但身边的人却替他遗憾:“这四五年了,你都是在单位过的年,哪里有空照顾女儿啊。”他总是笑着说:“她们晓得我忙,都习惯了的。”

努力拼搏,扎实肯干,刘时勇在荣誉之下仍怀揣着朴实温和的情怀,醉心奉献于航空事业第一线,这既是他平凡伟大的品质,更显现出航空人勤奋实干的可贵精神!(郭芷岑方蕾)
http://news.ifeng.com/a/20150309/43302341_0.shtml
这是行行出状元的鲜明写照!
赞一个!
沈飞出成绩时宣传材料里面都是党委 院长 很少到设计人员 技师就更不会出现了
成飞就不一样 出现最多的是设计人员 然后是技师
即使在生产汽的西方企业车里技师里作用都都是很重要的 更何况生产飞机的企业
所以总感觉成飞是西方的企业 沈飞是朝鲜的企业{:soso_e127:}
heyingheye 发表于 2015-3-12 16:54
沈飞出成绩时宣传材料里面都是党委 院长 很少到设计人员 技师就更不会出现了
成飞就不一样 出现最多的是设 ...
请问,在沈飞的宣传材料中,党委院长占了多少篇,设计人员占了多少篇?技师占了多少篇?
成飞的呢?
张口一来,随口一黑?
现在对八股比较过敏,我先扶墙站会
heyingheye 发表于 2015-3-12 16:54
沈飞出成绩时宣传材料里面都是党委 院长 很少到设计人员 技师就更不会出现了
成飞就不一样 出现最多的是设 ...
沈飞也出了一个工人 手工能磨4丝 还是多少 也是牛人

但感觉管理层也就是那回事 还是老国企 没有抓住机遇 现在错过了点
军工体系太封闭,创造力太Low了
点赞一个
wszaa 发表于 2015-3-12 19:54
沈飞也出了一个工人 手工能磨4丝 还是多少 也是牛人

但感觉管理层也就是那回事 还是老国企 没有抓住机 ...
4丝还牛人?你懂机械总装不?我们以前移位是1丝,标准垫圈自己碾磨要10谬内
请问,在沈飞的宣传材料中,党委院长占了多少篇,设计人员占了多少篇?技师占了多少篇?
成飞的呢?
张 ...
常混超大看网友转的八股,确实会有种错觉。
没人觉得设计人员被黑出翔了吗?这头轻尾重的板子直接打611屁股上了。
常混超大看网友转的八股,确实会有种错觉。
带着有色眼镜转,带着有色眼镜看,自然会有这种错觉。
这是技师干的活?
wwz12345 发表于 2015-3-13 00:45
4丝还牛人?你懂机械总装不?我们以前移位是1丝,标准垫圈自己碾磨要10谬内
大哥 我也不是搞这行的 具体是几不了解 但是中央一台新闻联播宣传了的

我的意思是 沈飞毕竟也宣传过工人

不要关注细节 关注我举例子的意思 好吧
zgykk 发表于 2015-3-13 02:06
没人觉得设计人员被黑出翔了吗?这头轻尾重的板子直接打611屁股上了。
侧面印证了12年航展展板的数据(至少重量方面)无误。
zgykk 发表于 2015-3-13 02:06
没人觉得设计人员被黑出翔了吗?这头轻尾重的板子直接打611屁股上了。
你也发现了,一个工人解决的,呵呵
elzl 发表于 2015-3-13 08:21
你也发现了,一个工人解决的,呵呵
应该也相差不多,否则靠这种小打小敲也解决不了问题的,不算太大失误
带着有色眼镜转,带着有色眼镜看,自然会有这种错觉。
成飞又不给发工资,网友为啥会带上有色眼镜呢?
带着有色眼镜转,带着有色眼镜看,自然会有这种错觉。
成飞又不给发工资,网友为啥会带上有色眼镜呢?
带着有色眼镜转,带着有色眼镜看,自然会有这种错觉。
成飞又不给发工资,网友为啥会带上有色眼镜呢?
带着有色眼镜转,带着有色眼镜看,自然会有这种错觉。
成飞又不给发工资,网友为啥会带上有色眼镜呢?
带着有色眼镜转,带着有色眼镜看,自然会有这种错觉。
成飞又不给发工资,网友为啥会带上有色眼镜呢?
上面的许多人理解有误:
“头重脚轻”问题不是工人解决的;
是工人在换新框架的工程中以精湛技艺保证了更换顺利。

这个“新框架”明显是设计人员设计、生产人员生产的;
这个事迹突出的是装配工人。

要说“黑”,“头重脚轻”最多也只能说明结构设计经验不足。
heyingheye 发表于 2015-3-12 16:54
沈飞出成绩时宣传材料里面都是党委 院长 很少到设计人员 技师就更不会出现了
成飞就不一样 出现最多的是设 ...
层主,好像沈飞和超大是合作关系,看看,你一说沈飞扎样,就被扣分,下次小心
没人觉得设计人员被黑出翔了吗?这头轻尾重的板子直接打611屁股上了。
成飞为啥不加配重块啊,那多简单啊
绿林奸汉 发表于 2015-3-15 08:29
上面的许多人理解有误:
“头重脚轻”问题不是工人解决的;
是工人在换新框架的工程中以精湛技艺保证了更 ...
歼十是换过发的,更改过尾部的原始设计的
出现头轻尾重极为正常
歼十是换过发的,更改过尾部的原始设计的
出现头轻尾重极为正常
实在受不了LS某些人,要么只看了标题就开喷,要么语死早。
超重依旧。。。。
歼十是换过发的,更改过尾部的原始设计的
出现头轻尾重极为正常
能看清时间点再发言吗?

1998年,在歼10飞机研制过程中,整个飞机面临“头轻尾重”的问题,
能看清时间点再发言吗?

1998年,在歼10飞机研制过程中,整个飞机面临“头轻尾重”的问题,
98年不叫研制中?
就算你想黑也跳出来太早了
实在受不了LS某些人,要么只看了标题就开喷,要么语死早。
看下4楼,没有4楼的恶意联系,我想这个帖子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是没有回复的兴趣的。
zgykk 发表于 2015-3-13 02:06
没人觉得设计人员被黑出翔了吗?这头轻尾重的板子直接打611屁股上了。
对,换发换出问题了,611的人居然去重新设计个框,还差点装不上,头上加配重不就行了?
98年不叫研制中?
就算你想黑也跳出来太早了
98年哪来的焕发?

后机身框能减出足以影响飞机配平(头重脚轻)的重量,本来就是初次研制,出任何问题都很正常,承认一句设计经验不足就那么难吗?却偏要顺带这黑别人家,然后各种洗,呵呵。
对,换发换出问题了,611的人居然去重新设计个框,还差点装不上,头上加配重不就行了?
换个屁发,查查当年除了AL31,出过其他发的原型机没?

没AL31,J10根本就进不到原型机阶段。
不是什么超重不超重的,问题是重心位移了。导致气动不稳。修改重心就得改结构。改结构就得重新校验,各类抗拉结构强度疲劳实验啥的都得重新来。
航空業內默默耕芸的無名英雄也有不少
ASBM 发表于 2015-3-15 10:11
成飞为啥不加配重块啊,那多简单啊
小心被含沙射影沈飞而扣分,哈哈
小心被含沙射影沈飞而扣分,哈哈
不会的,北边又没有为配重块申请专利,凭啥扣我分。
98年哪来的焕发?

后机身框能减出足以影响飞机配平(头重脚轻)的重量,本来就是初次研制,出任何问题 ...
这你又知道了,你选择知道和不知道的时机真好啊
在1001号机试飞的时候,设计人员发现实际数据和设计值有比较大的差距,原因就是歼10原先配置的是涡喷15发动机,而换装AL31FN后,由于AL31FN要比涡喷15直径大,所以后机身尺寸大大加粗,整个屁股隆起,于是飞行阻力增加;而且虽然AL31FN和涡喷15最大推力一致,但是实际上,涡扇和涡喷的推力曲线完全不同,尤其在高空,涡扇发动机的效率要低于涡喷,所以造成高空高速科目,1001号机的实际数据要比设计值差不少。
  
  出现这个问题之后,宋文骢提出趁飞机还未定型,再次修改设计,当然,还是存在不同意见,可以理解,都到了这个地步,又要修改设计,谁都不愿意。但是宋文骢决心已定,一定要达到设计目标!于是,歼10再次修改设计,具体措施就是:对后机身进行瘦身,修形处理;把机翼动作筒做半埋处理,减少阻力;减小飞机表面突起物的迎风,降低阻力;进一步提高机体表面质量,还是减少阻力。
  
  通过一系列以减阻为目的的改进,歼10的飞行数据终于达到了设计值,这批修改设计的歼10有两架用于试飞,分别是1013和1016号机,第三位数1,表示试生产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