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合研新重直配全球最强发动机,与CH53K总动力相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2:17:07
中俄合研新重直配全球最强发动机,与CH53K总动力相当

  汶川大地震时,一架通体红色的全球最大直升机——俄制米-26频频出镜,把大批灾区急需的救灾物资直接吊到救灾现场,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当时国内的米-26实在太少,才2架,而它是唯一能够吊运那些救命的重型机械的直升机。

  汶川之痛,也是中国直升机工业之痛。之后,重型直升机在中国开始快马加鞭,进入快车道,中俄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成为一大热点。

  据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近日报道,俄军工系统消息人士接受采访时透露,中俄正在合研的重型直升机将略小于米-26,并充分考虑中国的需求,确保能在高海拔地区使用。

  在拥有深厚直升机技术底蕴的俄罗斯的协助下,几乎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这款先进重型直升机,轮廓渐渐清晰。

  空中巨兽 适用于装备运送和救灾

  据中航工业直升机所专家黄传跃介绍,重型直升机一般定义为起飞重量大于20吨、内载和外吊挂能力大于8吨的直升机。

  在人员装备运送、两栖作战、救灾等方面,重型直升机能垂直起降、定点悬停、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做到“点对点”输送,固定翼运输机难以替代;与中小型直升机相比,它能吊挂更重更大的东西、运输效率高。

  美国的CH-53“海上种马”、CH-47“支奴干”,苏联/俄罗斯的米-6、米-12以及米-26,这些悬停在半空的“空中巨兽”,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巨无霸米-26“光环”,仅有一个旋翼,飞机全重达56吨,最大载重量(20吨)和美国C-130“大力神”四发运输机不相上下,令人叹为观止。

  在军事方面,重型直升机在快速机动、快速部署、定点突防的作战任务上,如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民用方面,重型直升机突出作用体现在灾难救援中,如2008年汶川地震,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过程中,米-26飞行百余架次,吊运60余台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吊运总重达800余吨。

  中国特殊的地理情况,决定了中国需要大量的重型直升机。我国的山地与水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其中高原高山地区约占26%,而且海岛众多。同时,我国又是灾难频发的国家,重型直升机大有用武之地。

  目前,解放军于197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数架米-6已经退役,目前在30吨级以上直升机领域仍处于空白。

  专家解读 掌握第三代直升机技术

  “其实,直升机技术比固定翼飞机更复杂,世界上能造直升机的国家比能造固定翼飞机的要少,目前国外掌握重型直升机整套关键设计技术的国家仅有美俄两家。”

  军事科普作家张明表示,中国直升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积累不足。在外界看来,大量投产的直-8和直-9都是从法国引进专利生产的,直-19也是直-9的深度改进型,仅有武直-10是完全从零开始自主研发的。

  “相对于小吨位直升机,重型直升机由于尺寸大、重量大、旋翼转速低、结构及系统复杂,在设计、制造、使用上会有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型号副总设计师、AC311直升机总设计师李家云透露,我国已成功研制AC313、AC312、AC311等直升机,技术上已达到第三代直升机的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已经具备了发展重型直升机的技术基础”。

  未来前景 并非简单拷贝俄米-26

  早在2010年,俄罗斯直升机公司执行总裁安德烈·希比托夫就在发布会上宣布俄中将共同研制30-35吨级直升机的决定。

  在201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与会的俄直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米谢耶夫公开表示,中俄合研的重直项目将于两三个月后签署合同,并在2015年2月前确定直升机气动外形与飞行性能参数。

  米谢耶夫称,中俄合研的重直并非米-26的翻版和简单改进,该机型是在米-26T的基础上发展的,米-26T载重20吨,中俄合研的新重直其起飞重量和载重量都比米-26小一些,但却装备米-26的D-136型发动机,因此推重比和机动性将优于米-26。

  俄媒的最新报道将该机描述为起飞重量38吨、载重量在15吨,能在高原和炎热气候条件下使用。其动力为两台D-136型发动机,单台8500千瓦,总动力为17000千瓦,与CH53K的总动力16800千瓦相当,CH53K装备三台GE38-1B涡轴发动机,单台5600千瓦。

  军情解析

  新发动机惊煞世人

  一说到各种国产军机的短板,军迷总会条件反射地冒出一句“心脏病”,直升机也不例外。

  的确,武直-10“霹雳火”因为国产涡轴发动机仅有1000千瓦的最大功率,而无法做到如同美制AH-64“阿帕奇”和俄制米-28“浩劫”那么威武雄壮。

  不过,在2013年9月的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中国首度公开了5000千瓦和2000千瓦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震惊了许多观众。尤其是前者,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功率达到5000千瓦(约6500马力)的涡轴发动机,在世界直升机“心脏”中地位如何?

  米-26采用两台洛塔列夫D-136发动机,功率为8500千瓦,雄踞世界第一;美军CH-47F“支奴干”则为3529 千瓦(两台),CH-53K为5600 千瓦(三台),V-22“鱼鹰”为4590千瓦(两台)。

  美军在研的CH-53K(计划2018年服役),采用新型GE38-1B涡轴发动机,可达5600千瓦。

  中国的新型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已在2014年研制成功,2015年就要加上减速齿轮开始搞涡浆了。如果新重直采用三台国产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那么总动力将接近米-26,与CH-53K相当。新重直全重应该大约38吨,载重应有15吨。采用三发比双发更加安全,但是结构、维护更复杂,油耗更高,两者各有利弊。

  根据中国以往和国外联合研制飞机的经验,中俄合研新重直根据外国和国产不同发动机的配置,新重直应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双发8500千瓦的D-136发动机,另一个是三发国产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二者相互备份。双发的为陆用,三发的为海用。

  军情链接

  中国首款重型直升机

  1971年夏,研制洲际导弹的“718工程”启动,但是护航、打捞舰船及所载直升机都要自己制造。当时的形势是“弹等舰、舰等机”,这个“机”就是我国首款重型直升机——直-7。

  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定下的目标——运载一个排。这就是直-7,采用六桨叶的旋翼,设计重量14.4吨,商载3.5吨。

  据当时参与直-7研制的科技人员回忆,当时正处于“文革”,设计室就设在试飞院大礼堂里,70多位男性技术人员住在一个大屋子里,一个大通铺人挨着人睡。

  测试各种承力部件极限的全机静力试验,于1978年8月在一架样机上进行,当加载到原设计载荷约130%时,机体才被破坏。也就是说,这架直升机设计得太结实、太强悍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直-7设计的结构强度过大,导致结构超重严重,降低了飞行性能。改革开放后从法国引进“超黄蜂”直升机,在直-7研制的基础上发展直-8。因国家财力有限,直-7只得为直-8让路。

  1979年6月,国家决定中止直-7项目。仅有的两架原型机,向世人诉说着中国人在极度困难下自主研发直升机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俄合研的新重直



Sikorsky CH-53K King Stallion


洛塔列夫D-136型8500千瓦涡轴发动机


中国5000KW级大功率涡轴发动机
中俄合研新重直配全球最强发动机,与CH53K总动力相当

  汶川大地震时,一架通体红色的全球最大直升机——俄制米-26频频出镜,把大批灾区急需的救灾物资直接吊到救灾现场,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当时国内的米-26实在太少,才2架,而它是唯一能够吊运那些救命的重型机械的直升机。

  汶川之痛,也是中国直升机工业之痛。之后,重型直升机在中国开始快马加鞭,进入快车道,中俄联合研制重型直升机成为一大热点。

  据俄国际文传电讯社近日报道,俄军工系统消息人士接受采访时透露,中俄正在合研的重型直升机将略小于米-26,并充分考虑中国的需求,确保能在高海拔地区使用。

  在拥有深厚直升机技术底蕴的俄罗斯的协助下,几乎是为中国量身定做的这款先进重型直升机,轮廓渐渐清晰。

  空中巨兽 适用于装备运送和救灾

  据中航工业直升机所专家黄传跃介绍,重型直升机一般定义为起飞重量大于20吨、内载和外吊挂能力大于8吨的直升机。

  在人员装备运送、两栖作战、救灾等方面,重型直升机能垂直起降、定点悬停、不受场地限制,可以做到“点对点”输送,固定翼运输机难以替代;与中小型直升机相比,它能吊挂更重更大的东西、运输效率高。

  美国的CH-53“海上种马”、CH-47“支奴干”,苏联/俄罗斯的米-6、米-12以及米-26,这些悬停在半空的“空中巨兽”,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巨无霸米-26“光环”,仅有一个旋翼,飞机全重达56吨,最大载重量(20吨)和美国C-130“大力神”四发运输机不相上下,令人叹为观止。

  在军事方面,重型直升机在快速机动、快速部署、定点突防的作战任务上,如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都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民用方面,重型直升机突出作用体现在灾难救援中,如2008年汶川地震,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抢险过程中,米-26飞行百余架次,吊运60余台推土机、挖掘机等大型设备,吊运总重达800余吨。

  中国特殊的地理情况,决定了中国需要大量的重型直升机。我国的山地与水域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0%,其中高原高山地区约占26%,而且海岛众多。同时,我国又是灾难频发的国家,重型直升机大有用武之地。

  目前,解放军于1970年代从苏联引进的数架米-6已经退役,目前在30吨级以上直升机领域仍处于空白。

  专家解读 掌握第三代直升机技术

  “其实,直升机技术比固定翼飞机更复杂,世界上能造直升机的国家比能造固定翼飞机的要少,目前国外掌握重型直升机整套关键设计技术的国家仅有美俄两家。”

  军事科普作家张明表示,中国直升机工业起步晚,基础差,积累不足。在外界看来,大量投产的直-8和直-9都是从法国引进专利生产的,直-19也是直-9的深度改进型,仅有武直-10是完全从零开始自主研发的。

  “相对于小吨位直升机,重型直升机由于尺寸大、重量大、旋翼转速低、结构及系统复杂,在设计、制造、使用上会有一系列新的技术问题。”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型号副总设计师、AC311直升机总设计师李家云透露,我国已成功研制AC313、AC312、AC311等直升机,技术上已达到第三代直升机的技术水平,“因此,我们已经具备了发展重型直升机的技术基础”。

  未来前景 并非简单拷贝俄米-26

  早在2010年,俄罗斯直升机公司执行总裁安德烈·希比托夫就在发布会上宣布俄中将共同研制30-35吨级直升机的决定。

  在201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与会的俄直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米谢耶夫公开表示,中俄合研的重直项目将于两三个月后签署合同,并在2015年2月前确定直升机气动外形与飞行性能参数。

  米谢耶夫称,中俄合研的重直并非米-26的翻版和简单改进,该机型是在米-26T的基础上发展的,米-26T载重20吨,中俄合研的新重直其起飞重量和载重量都比米-26小一些,但却装备米-26的D-136型发动机,因此推重比和机动性将优于米-26。

  俄媒的最新报道将该机描述为起飞重量38吨、载重量在15吨,能在高原和炎热气候条件下使用。其动力为两台D-136型发动机,单台8500千瓦,总动力为17000千瓦,与CH53K的总动力16800千瓦相当,CH53K装备三台GE38-1B涡轴发动机,单台5600千瓦。

  军情解析

  新发动机惊煞世人

  一说到各种国产军机的短板,军迷总会条件反射地冒出一句“心脏病”,直升机也不例外。

  的确,武直-10“霹雳火”因为国产涡轴发动机仅有1000千瓦的最大功率,而无法做到如同美制AH-64“阿帕奇”和俄制米-28“浩劫”那么威武雄壮。

  不过,在2013年9月的天津直升机博览会上,中国首度公开了5000千瓦和2000千瓦的大功率涡轴发动机,震惊了许多观众。尤其是前者,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罕见的。

  功率达到5000千瓦(约6500马力)的涡轴发动机,在世界直升机“心脏”中地位如何?

  米-26采用两台洛塔列夫D-136发动机,功率为8500千瓦,雄踞世界第一;美军CH-47F“支奴干”则为3529 千瓦(两台),CH-53K为5600 千瓦(三台),V-22“鱼鹰”为4590千瓦(两台)。

  美军在研的CH-53K(计划2018年服役),采用新型GE38-1B涡轴发动机,可达5600千瓦。

  中国的新型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已在2014年研制成功,2015年就要加上减速齿轮开始搞涡浆了。如果新重直采用三台国产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那么总动力将接近米-26,与CH-53K相当。新重直全重应该大约38吨,载重应有15吨。采用三发比双发更加安全,但是结构、维护更复杂,油耗更高,两者各有利弊。

  根据中国以往和国外联合研制飞机的经验,中俄合研新重直根据外国和国产不同发动机的配置,新重直应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双发8500千瓦的D-136发动机,另一个是三发国产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二者相互备份。双发的为陆用,三发的为海用。

  军情链接

  中国首款重型直升机

  1971年夏,研制洲际导弹的“718工程”启动,但是护航、打捞舰船及所载直升机都要自己制造。当时的形势是“弹等舰、舰等机”,这个“机”就是我国首款重型直升机——直-7。

  当时的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定下的目标——运载一个排。这就是直-7,采用六桨叶的旋翼,设计重量14.4吨,商载3.5吨。

  据当时参与直-7研制的科技人员回忆,当时正处于“文革”,设计室就设在试飞院大礼堂里,70多位男性技术人员住在一个大屋子里,一个大通铺人挨着人睡。

  测试各种承力部件极限的全机静力试验,于1978年8月在一架样机上进行,当加载到原设计载荷约130%时,机体才被破坏。也就是说,这架直升机设计得太结实、太强悍了。

  然而,也正是因为直-7设计的结构强度过大,导致结构超重严重,降低了飞行性能。改革开放后从法国引进“超黄蜂”直升机,在直-7研制的基础上发展直-8。因国家财力有限,直-7只得为直-8让路。

  1979年6月,国家决定中止直-7项目。仅有的两架原型机,向世人诉说着中国人在极度困难下自主研发直升机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俄合研的新重直

Z-30-2-1.jpg (94.06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 14:01 上传


Z-30-2-2.jpg (98.62 KB, 下载次数: 18)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 14:01 上传



Sikorsky CH-53K King Stallion

CH-53K_Rollout_1.jpg (520.94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 14:02 上传



洛塔列夫D-136型8500千瓦涡轴发动机

d136-2-1170x808-860x593.jpg (84.33 KB, 下载次数: 1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 14:05 上传



中国5000KW级大功率涡轴发动机

16910920.jpg (75.94 KB, 下载次数: 17)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3 14:04 上传

那个反潜型是神马意思?还不如弄反水雷的
“中国的新型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已在2014年研制成功,2015年就要加上减速齿轮开始搞涡浆了。”
这话当真???
仅表审慎乐观。 楼主似乎没有说明出处。
“中国的新型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已在2014年研制成功,2015年就要加上减速齿轮开始搞涡浆了。”
这话当真? ...
表示严重怀疑。
如果重直如上面的线图一样那做梦都笑了。
祈祷的螳螂 发表于 2015-3-3 16:29
如果重直如上面的线图一样那做梦都笑了。
美国已经准备试飞高速共轴中国还在吃剩饭毫无意义,应该是草根版高速重直这一类。
神仙打架 发表于 2015-3-3 16:36
美国已经准备试飞高速共轴中国还在吃剩饭毫无意义,应该是草根版高速重直这一类。
共轴搞在重型直升机上???
总算是出来意淫图了。
图不错,不过估计也是yy。。。
和毛子搞技术合作偶一点都不看好,除非它能摆正心态
隔一段时间这种和毛子联合研制飞机的新闻就冒出来了!
这么多年,没一条是真的!
还是算了吧,和毛子没有什么好谈的
这些新闻年年有还发


国产的现在堪用了吗?2台5000kw的可以造鱼鹰啦!

国产的现在堪用了吗?2台5000kw的可以造鱼鹰啦!
干打雷不下雨
那想象图明显是山寨CH-53。一点独立设计能力都没有。
毛子那款D-136型发动机很老旧了吧,性能肯定不先进。譬如耗油,恐怕就非常高。
貌似1小时就是十几万RMB,这油耗。。。
祈祷的螳螂 发表于 2015-3-3 16:29
如果重直如上面的线图一样那做梦都笑了。
那我会连续几夜HIGH的睡不着
张俊 发表于 2015-3-3 17:09
共轴搞在重型直升机上???
这是要搞创新的节奏??
minimi001 发表于 2015-3-4 11:27
这是要搞创新的节奏??
不赞成这种创新。
应该立足于自己研发,可以适当引进一些俄罗斯技术。
这几年好多东西都说和俄罗斯联合研发,然后再也没有下文了


中俄联研其实应该和米26同级(甚至大於米26),而不应小於米26
米26作为超重型直升机,在国内军民有一定特殊需求

此外掌握了超重型直升机的技术,短时间延伸发展小一级的重直(CH-53级别)相对容易
反之先掌握重直,却不代表有技术短时间发展米26超重直

若说军方需求迫切,其实军方最迫切的是通直和中直
通直可见的有Z20丶Z15
中直有Z18A(AC-313),Z-18A作为Z8的大改,已达到中型的先进行列
不论陆航丶海军都急需以上三种机型
重直反而并不算迫切

其实中俄联研重直计划不停重申是研发与CH-53同级的重直十分奇怪
而不是米26的超重直,主导吨位的究竟是那方?
若是TG主导吨位,难道就只是单纯「借镜」美军? (又是Z20的路...)
能有技术丶经验做出超重型直升机的就只有美俄
何不借此机会研发超重型直升机,量产後再以其作蓝本发展CH-53同级的重直?

中俄联研其实应该和米26同级(甚至大於米26),而不应小於米26
米26作为超重型直升机,在国内军民有一定特殊需求

此外掌握了超重型直升机的技术,短时间延伸发展小一级的重直(CH-53级别)相对容易
反之先掌握重直,却不代表有技术短时间发展米26超重直

若说军方需求迫切,其实军方最迫切的是通直和中直
通直可见的有Z20丶Z15
中直有Z18A(AC-313),Z-18A作为Z8的大改,已达到中型的先进行列
不论陆航丶海军都急需以上三种机型
重直反而并不算迫切

其实中俄联研重直计划不停重申是研发与CH-53同级的重直十分奇怪
而不是米26的超重直,主导吨位的究竟是那方?
若是TG主导吨位,难道就只是单纯「借镜」美军? (又是Z20的路...)
能有技术丶经验做出超重型直升机的就只有美俄
何不借此机会研发超重型直升机,量产後再以其作蓝本发展CH-53同级的重直?
漆室葵忧 发表于 2015-3-4 17:15
不赞成这种创新。
卡27/卡31的气动构型还是可取(若中俄能一同研发刚性旋翼更好)
WALTZ 发表于 2015-3-6 11:04
卡27/卡31的气动构型还是可取(若中俄能一同研发刚性旋翼更好)
刚性旋翼还好,常规的共轴双旋翼在重型直升机上容易发生打桨事故。
漆室葵忧 发表于 2015-3-6 11:22
刚性旋翼还好,常规的共轴双旋翼在重型直升机上容易发生打桨事故。
中俄若联研刚性旋翼还可一并打通下代高速直升机的其中一张入场劵
YY地说,个人甚至认为中俄重型(超重型)可直接上高速直升机构型
WALTZ 发表于 2015-3-6 11:29
中俄若联研刚性旋翼还可一并打通下代高速直升机的其中一张入场劵
YY地说,个人甚至认为中俄重型(超重型) ...
刚性双旋翼只有在高速直升机上才能显出价值。
2019能试飞不
一个不靠谱的消息
一个不靠谱的消息
中俄联研重直是靠谱的,普习早前会面时已谈到
中俄联研重直是靠谱的,普习早前会面时已谈到
重直和大客机都讲了好久了至今也没下文,这还叫靠谱
sslong102 发表于 2015-3-6 14:22
重直和大客机都讲了好久了至今也没下文,这还叫靠谱
可以参考《第13次俄中政府首脑定期会晤联合公报》
基本成事,只是时间问题
可以参考《第13次俄中政府首脑定期会晤联合公报》
基本成事,只是时间问题
真是笑死我了,七年都过去了成什么了,还真是时间问题
sslong102 发表于 2015-3-6 15:39
真是笑死我了,七年都过去了成什么了,还真是时间问题

多留意新消息:
《第13次俄中政府首脑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中国和俄罗斯签署谅解备忘录,有意开发重型直升机。但此后这一计划因谈判有关被推迟。
2014年11月 中航工业和俄罗斯直升机公司份签订了航天协议,涉及在直升机生产领域的可能合作。
2015年1月29日 中航工业董事长林左鸣和俄罗斯直升机公司总经理亚历山大·米赫耶夫北京举行会晤,进一步讨论在开发和生产直升机上的合作,细节将在2015年3月敲定。
 根据中国以往和国外联合研制飞机的经验,中俄合研新重直根据外国和国产不同发动机的配置,新重直应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双发8500千瓦的D-136发动机,另一个是三发国产5000千瓦涡轴发动机,二者相互备份。双发的为陆用,三发的为海用。

够稳妥的兔子!
多留意新消息:
《第13次俄中政府首脑定期会晤联合公报》中,中国和俄罗斯签署谅解备忘录,有意开发重 ...
我也不想争,反正最多再过几个月就会有结果,大家静静等吧
sslong102 发表于 2015-3-7 11:31
我也不想争,反正最多再过几个月就会有结果,大家静静等吧
现在有新情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