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开枪,自己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14:55:36
金庸小说越到后期越灰暗犹疑,当然这并非金庸本人价值观的溃败,而是他眼里这个时代的溃败

  很多书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出现,才会显得动人。过了某个年龄段,再碰上也是错过。就像我十几岁时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当真是激动莫名,反复看了多遍。前些年偶然重读,激动不见了,倒觉得霍尔顿有点烦人。一个蜜罐里捂大的少爷,看什么还都不顺眼,整本书就他事儿多。这种阅读变化说明什么?我老了呗。同样的书还有《射雕英雄传》,前段我又翻了一下,就很看不下去,里面几段莫名其妙的误会,读来尤觉冗长幼稚。但好奇心倒是起来了,又把金庸其他几部书找来读了读,发现现在依旧能兴致勃勃读的,基本是他后期的作品。

  今年是金庸创作60周年,网上有不少纪念文章,一片赞美之声。不过大家好像都忘了十几年前曾有人发文痛骂金庸,那就是王朔。按王朔的说法,金庸的小说文笔拙劣,情节弱智,一无足取。这么说当然不公平。奥威尔曾评论莎士比亚的脑子其实是块破抹布,没什么像样的思想体系,但是就凭莎士比亚把一个词放到另一个词旁边的搭配能力,就足以成为文学史上的大宗师。同样,金庸纵有千般不是,单凭他编造故事的能力,就是百年难遇的奇才。更何况他作品内容之复杂,心路历程之曲折,可能远超过王朔的想象。

  比较文学研究者常拿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小说作对比。但在金庸的几部大部头小说里,只有一部《射雕英雄传》在精神上能与西方骑士小说遥相呼应,不过西方的上帝在这里变成了东方的国家民族。国家大义在《射雕》里是压倒性的价值观,就连骨子里崇尚个人主义的黄蓉,也在大义面前屈服。这部小说里的江湖世界,虽正邪分明,但普遍崇尚荣誉感,连大反派欧阳锋都重视一诺千金。在这部书里,金庸像个饱经民国主流文化熏陶的道学家,板着一副面孔,终日只是正经。为了制造人物性格的多元丰富,他极力烘托黄药师的离经叛道,但黄药师又能叛逆到哪里去?“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

  满腔大义当然有可贵之处,但缺点是太过简单霸道,一个智力成熟的现代作者很难为此满足。到了《神雕侠侣》,情形已有变化,民族大义还在,但分量轻了很多。郭靖虽然裹着满腔大义穿越而来,但杨过心中惟有爱情,对国家民族看得很淡。金庸是比较世故的,最后还是让杨过为抗元出力,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间采取了一种双赢妥协。但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杨过抗元无非是搂草打兔子,路过襄阳顺手放一大招,并没当成什么大事业。从这本书开始,金庸的小说和西方骑士小说渐渐就不能作对比了,而毋宁说更像西方后起的崇尚个人主义的浪漫小说。

  大义消隐后,最需解决的是人生价值问题。这个问题纠缠了西方文学几百年,而金庸的解决办法是回避。他气魄最宏大的小说《天龙八部》如同《伊利亚特》和《金刚经》的杂糅,万丈雄心,但最终也没能解决价值问题。比如萧峰是为民族和平而死吗?表面上看是这样,但细读之下他似乎是厌倦人生。八部天龙,百相人生,一切均是缘生缘灭,命运女神拿着纺线随意拨弄而已。到了矛盾的极点如何化解呢?金庸提供的“机械降神”是灰衣老僧。但《鹿鼎记》里,韦小宝又嘲笑宗教的开解功能,“待他们一进本寺大雄宝殿,见到我佛如来的庄严宝相,忽然悬崖勒马,也是有的。”那怎么办?能想到的办法只有归隐。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往往以归隐收场,这也算是东方文化的一种传统。

  如果说《射雕》能对应传统骑士小说,到了《笑傲江湖》,已是《动物庄园》般的政治寓言小说。跟前作里的天真江湖比,《笑傲》的世界如此诡谲肮脏,像极了真正的人生。令狐冲洒脱如嵇康,最终只能归隐,但归隐后做什么?归隐就能幸福么?这么追索下去,无非是进一步的溃败。金庸小说越到后期越灰暗犹疑,等到了《鹿鼎记》,就只能用现代小说中的“无意义之意义”来形容了。当然这并非金庸本人价值观的溃败(相反他自己在晚期很可能从佛教中找到了寄托),而是他眼里这个时代的溃败。满怀大义的反清复明人士像傻子和小丑,而贪污腐化的韦小宝,成了反英雄式的英雄。书中惟一还能构成价值的东西是“义气”,但它比杨过的爱情还要不牢靠。

  这么去想王朔骂金庸就有意思了。金庸从《射雕》到《鹿鼎记》一路跌撞走来,到最后跟王朔相距已不甚远。一旦王朔骂倒了“流氓假仗义”,冲破了最后一道底线,《鹿鼎记》和《顽主》之间又差得了多少?如果这个文学世界以郭靖开始,以于观、马青结束,这是一条多么奇特的精神轨迹呢?写到这里我不由想,金庸挨王朔的骂后,为什么不喊一声“别开枪,自己人”呢?

http://weekly.caixin.com/2015-02-13/100783953.html金庸小说越到后期越灰暗犹疑,当然这并非金庸本人价值观的溃败,而是他眼里这个时代的溃败

  很多书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出现,才会显得动人。过了某个年龄段,再碰上也是错过。就像我十几岁时读《麦田里的守望者》,当真是激动莫名,反复看了多遍。前些年偶然重读,激动不见了,倒觉得霍尔顿有点烦人。一个蜜罐里捂大的少爷,看什么还都不顺眼,整本书就他事儿多。这种阅读变化说明什么?我老了呗。同样的书还有《射雕英雄传》,前段我又翻了一下,就很看不下去,里面几段莫名其妙的误会,读来尤觉冗长幼稚。但好奇心倒是起来了,又把金庸其他几部书找来读了读,发现现在依旧能兴致勃勃读的,基本是他后期的作品。

  今年是金庸创作60周年,网上有不少纪念文章,一片赞美之声。不过大家好像都忘了十几年前曾有人发文痛骂金庸,那就是王朔。按王朔的说法,金庸的小说文笔拙劣,情节弱智,一无足取。这么说当然不公平。奥威尔曾评论莎士比亚的脑子其实是块破抹布,没什么像样的思想体系,但是就凭莎士比亚把一个词放到另一个词旁边的搭配能力,就足以成为文学史上的大宗师。同样,金庸纵有千般不是,单凭他编造故事的能力,就是百年难遇的奇才。更何况他作品内容之复杂,心路历程之曲折,可能远超过王朔的想象。

  比较文学研究者常拿武侠小说和西方骑士小说作对比。但在金庸的几部大部头小说里,只有一部《射雕英雄传》在精神上能与西方骑士小说遥相呼应,不过西方的上帝在这里变成了东方的国家民族。国家大义在《射雕》里是压倒性的价值观,就连骨子里崇尚个人主义的黄蓉,也在大义面前屈服。这部小说里的江湖世界,虽正邪分明,但普遍崇尚荣誉感,连大反派欧阳锋都重视一诺千金。在这部书里,金庸像个饱经民国主流文化熏陶的道学家,板着一副面孔,终日只是正经。为了制造人物性格的多元丰富,他极力烘托黄药师的离经叛道,但黄药师又能叛逆到哪里去?“平生最敬的是忠臣孝子!”

  满腔大义当然有可贵之处,但缺点是太过简单霸道,一个智力成熟的现代作者很难为此满足。到了《神雕侠侣》,情形已有变化,民族大义还在,但分量轻了很多。郭靖虽然裹着满腔大义穿越而来,但杨过心中惟有爱情,对国家民族看得很淡。金庸是比较世故的,最后还是让杨过为抗元出力,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间采取了一种双赢妥协。但整本书读下来,感觉杨过抗元无非是搂草打兔子,路过襄阳顺手放一大招,并没当成什么大事业。从这本书开始,金庸的小说和西方骑士小说渐渐就不能作对比了,而毋宁说更像西方后起的崇尚个人主义的浪漫小说。

  大义消隐后,最需解决的是人生价值问题。这个问题纠缠了西方文学几百年,而金庸的解决办法是回避。他气魄最宏大的小说《天龙八部》如同《伊利亚特》和《金刚经》的杂糅,万丈雄心,但最终也没能解决价值问题。比如萧峰是为民族和平而死吗?表面上看是这样,但细读之下他似乎是厌倦人生。八部天龙,百相人生,一切均是缘生缘灭,命运女神拿着纺线随意拨弄而已。到了矛盾的极点如何化解呢?金庸提供的“机械降神”是灰衣老僧。但《鹿鼎记》里,韦小宝又嘲笑宗教的开解功能,“待他们一进本寺大雄宝殿,见到我佛如来的庄严宝相,忽然悬崖勒马,也是有的。”那怎么办?能想到的办法只有归隐。金庸小说的主人公往往以归隐收场,这也算是东方文化的一种传统。

  如果说《射雕》能对应传统骑士小说,到了《笑傲江湖》,已是《动物庄园》般的政治寓言小说。跟前作里的天真江湖比,《笑傲》的世界如此诡谲肮脏,像极了真正的人生。令狐冲洒脱如嵇康,最终只能归隐,但归隐后做什么?归隐就能幸福么?这么追索下去,无非是进一步的溃败。金庸小说越到后期越灰暗犹疑,等到了《鹿鼎记》,就只能用现代小说中的“无意义之意义”来形容了。当然这并非金庸本人价值观的溃败(相反他自己在晚期很可能从佛教中找到了寄托),而是他眼里这个时代的溃败。满怀大义的反清复明人士像傻子和小丑,而贪污腐化的韦小宝,成了反英雄式的英雄。书中惟一还能构成价值的东西是“义气”,但它比杨过的爱情还要不牢靠。

  这么去想王朔骂金庸就有意思了。金庸从《射雕》到《鹿鼎记》一路跌撞走来,到最后跟王朔相距已不甚远。一旦王朔骂倒了“流氓假仗义”,冲破了最后一道底线,《鹿鼎记》和《顽主》之间又差得了多少?如果这个文学世界以郭靖开始,以于观、马青结束,这是一条多么奇特的精神轨迹呢?写到这里我不由想,金庸挨王朔的骂后,为什么不喊一声“别开枪,自己人”呢?

http://weekly.caixin.com/2015-02-13/100783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