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力远吉利合资混合动力系统平台公司的调研纪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9 09:33:27
(2014-10-14 08:25:36)

岁月无声
特别声明:因为讲的内容信息量实在太大,ppt的专业术语和图表又很多,无法完整的一一记录下来,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调研地点:上海枫泾工业园吉利华普汽车基地,目前科力远和吉利的合资平台公司在此办公
调研时间:10月9日上午9点半开始
调研内容:试驾吉利的混合动力汽车、混动系统首席科学家、领军人物张彤博士讲解混动系统,科力远吉利平台公司负责人,原科力远股份公司总裁罗韬和吉利第二号杨健总裁回答问题。
原本报名调研的是20来人,结果到场了40多家机构,超预期的是张彤博士亲自为大家讲解,吉利杨健总裁开会合资平台公司例会后也留下来参与交流。
私下向张彤博士请教,为何别的中国车企都搞不出强混系统,惟独吉利研发出来?张彤博士深有感触,说这和李书福的偏执的支持有关系,开始也是搞弱混的系统,都研发出来了,但李书福坚持要更难的深混,前后花了很多钱,到最后公司都不给拨钱了,是李书福从总裁基金里拨出钱来进行支持,才有了这个技术的成熟。国内哪家车企能够让一个团队近200人历经数年研发,还不一定成功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这是不可能的。
这套系统的研发成功和张彤博士的经历,沃尔沃团队和澳洲dsi公司的联合合作分不开,张彤德国留学,导师被称为全球混动变速箱之父,回国后,10年来就坚持做这个系统研发。
几个感受:
1、这次调研解答了到底这个混动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如何?结论是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准。
2、关于强混的政策支持预期问题?结论是会有,拭目以待。
3、关于其他车企加入平台公司的概率?结论是年底前会有首批车企加入。
没有未来的政策支持,就不可能有其他车企加入,没有其他车企加入,科力远和吉利根本不会也不需要组建合资公司。
以下是纪要纪录:
张彤:
(根据ppt讲解,无法一一记录)
关于油耗标准:美国油耗2025年是4.5,欧洲2020是4,中国2020年是百公里5升
2013年中国的油耗水平是7.33升,2015年中国的油耗标准还是能勉强达到,但2020年的百公里5升,平均每年要下降8%,目前看,不大规模走混动是无法达到的。
2006年美国汽车对混动和新能源车都是处在观望状态,虽然他们的技术储备都有了一定的水平。日本是比较特殊的,丰田在普锐斯之前,技术储备是不如欧美的。那个时候,欧美都认为丰田是做不出混动的普锐斯的。但丰田做成功了,现在已经每年160万辆的混动销售了,但占比仍然很小,丰田预期未来8年仍会快速增长。
丰田在中国的混动发展不快,和丰田在中国的销售定价策略是有关系的,定价过高,丰田的主要混动重心是在美国日本欧洲。
欧洲市场混动不如插电混动好卖,但有个特点欧洲的插电混动都是在高端车型上,技术基础是p2系统。欧洲想走个捷径,希望通过高端车型拉动,进而降低电机电池等成本,逐步再朝中低端过度。
但欧洲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因为一旦中国的补贴逐步退坡,甚至将来取消,高端的插电混动就无法适应市场。
通用的沃蓝达实际上不是增程式的,还是动力分流系统的混动。
但所有的其他车型的混动和插电混动销售量都无法和丰田的普锐斯抗衡。
丰田也同样在混动基础上,做出了插电混动,但在美国卖的不算成功。
只有丰田在混动系统上做成了全系列,成本控制最经济。
美国的市场表明,在政府补贴退坡后,消费者选择上,混动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在高端部分车型上,插电混动是有一定份额,但在价格敏感性强的中端车以及以下,混动在有突出的优势。
我们目前这套混动系统(chs)前后经历了近10年的研发,才有了今天的成果。09年才开始研究强混,之前的弱混等系统都已经做完了,但李书福要求一定要上强混,
专利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目前chs这个动力系统平台是具有强大的扩展性,既可以推出强混的混动,也可以扩展为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既可以做混动,插电混动的乘用车,也可以做强混和插电混动的大巴车。
目前吉利帝豪平台车上的混动车,节油率是35%,但这个是匹配的传统发动机,如果匹配阿特金森发动机或者匹配明年底量产的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1.0t发动机,这套混动系统的节油率将突破45%。节油率的高低除了混动系统本身的先进与否外,还需要匹配最合适的发动机等。
基本的评价是,这套混动系统的水平可以接近丰田的混动系统水平。
这套系统有4项国际专利,几十项国内专利,目前评估结果,在专利上都不违反丰田的专利权。
有个误区是,丰田的专利保护特强大,无法突破,实际上这是误区。丰田的很多专利都早失效了。而且,通达一个目的的路径有很多种,主要还是看你采取哪种路径,成本性价比如何做到最佳。
混动的动力加速不能达到消费者多花了几万块钱的预期,主要是混动的电池很小,是突出了节油的效果,降低了对动力的要求。但如果做成了插电混动,由于插电混动的电池组大,起步的动力就会立即提高很多。
雅阁的混动节油率做的也比较好,主要不是他的混动系统特别好,而是本田的发动机是最厉害的。
普锐斯的节油率做的非常好,但动力上不如比亚迪的秦,而秦的混动模式下油耗就很高。秦是p2并联结构,动力性能好,节油不好。因此,每个系统都有优缺点。
基于p2系统的插电混动最适合做上下班代步,一旦跑长途,这个系统的车油耗就变得非常没有优势。
吉利和科力远合资平台的这个系统是走动力分流系统路线,这个路线的研发周期很长,但一旦成功,他的平台的延展性非常强,我们提前做了技术储备,可以横跨很多年,因为很难说,一旦5年10年后,国家不再补贴后,到底是混动还是插电混动哪个会是主流,而扩展项很强的动力系统平台可以应付任何一个主流路线。
Chs的这个套动力系统的重量和丰田的普锐斯重量相差无几。
我们的质量体系是全程控制的,也借鉴了沃尔沃的经验,我们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都是全球最知名的企业,包括博世。
目前插电混动的油耗很低,和测试标准有关,是先纯电动模式跑50公里,只测试后面几十公里的油耗的出来的,这个测试标准和实际开车的油耗是完全两回事。
吉利杨健总裁:
如果2020年严格按照油耗标准,那个时候传统的燃油车技术都无法达到了,只能依靠节能与新能源技术,我们认为混合动力技术是无法回避的。
目前是一辆纯电动相当于5辆车的油耗计算,但这个是到2020年以后油耗还要下降,而计算标准也会改变。如果到时候都没补贴的时候,可能混动和插电混动会成为主流。

罗韬:
商业上,科力远是和吉利两家组建合资公司,这个意向书已经签署了,最迟在11月初以前要签署正式协议书。科力远之所以参与进来,是因为科力远是中立第三方。我们也开始面对很多质疑。很多人都认为吉利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要拿出来和大家共享组建平台?因为中国的汽车企业都是关门做自己的,各自为战。
这次吉利把这么好的技术拿出来,基于三点:一、如果吉利自己来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规模经济,成本下降较慢。二、国家政策不可能只针对一家车企开放支持,但如果中国多家车企都来运用这个全球领先的技术,那么政策支持是水到渠成的,我们事前和所有的部门都做了沟通,都表示了非常乐于支持的态度。第三,不能不说李书福老总的胸怀和情怀,李书福多次说过,钱是赚不完的,企业家总要为国家,为产业做出点贡献,他很乐意看到如果能为中国的汽车产业,为中国的节能环保带来贡献,那是他个人的荣耀。
吉利在电动车上定位很明确,是小型微型车。沃尔沃是p2的系统搞插电混动。
第二步:已经和top10的车企做了很多沟通,有多家车企都已经来考察了,并向高层汇报了。应该说,不远的时日,会有多家车企正式加入这个合资平台公司。关于合资平台落地到哪里的问题,现在多个地方政府都在积极争取我们落地,我们主要看谁给的支持力度更大,可以说,这个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定是大级别的支持。这个也会很快有结果。
前面说,大家抱团是为了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平台制造基地落在哪里,是为了得到地方政府最大程度的支持。多个地方政府都来考察过,都已经深刻理解到了这个混动系统平台公司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确保顺利量产,吉利将派出最得力的副总裁为首的团队负责建设,并运行一年后,再正式交给合资公司,就是为了动用一切力量来达到顺利推动的目的。
我们第一期的量产计划是15万台,将在2016年量产。
吉利的混动车将在2015年3季度正式大规模上市,其他的各大车企现在的意向是,有的用混动,有的用插电混动,我们这个平台的系统都可以满足车企要求,我们会根据车企的要求进行匹配。比如长安就提出用我们这个系统直接上插电混动。
我们这套系统如果做成插电混动,在纯电动模式电用完以后,将进入真正的深混模式,节油率至少在35%以上。目前国内所有的插电混动在电用完后,顶多进入中混节油水平,我们实测的结果是,目前国内的插电混动在混动模式下节油率都在20%以内。
如果一旦国家补贴停止,消费者自行根据性价比选择的话,我们这套系统优势将很明显。这也是这套系统的价值所在。
我们这套系统的技术源自德国,但整个系统性能和丰田最为接近。可以说,目前国内的车厂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欧洲技术,也就是p2技术,比如博世和德尔福。在国家暂时的油耗测试标准下,且对插电混动有补贴的情况下,这个技术也是不错的。因为这个油耗标准本身就距离实际很远,但毕竟符合了国家标准。
但一旦裸奔起来,p2技术的混动和我们这套动力分流模式的混动相比,优劣就区分出来。这个裸奔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内完全不不补贴了,要靠真正的节油来打动消费者;另一个裸奔是在跑长途时,纯电驱动的电都用完了,进入发动机接入的混动模式下咱们跑长途,p2技术的节油率就远远没有优势了。
下面还有半小时,我们进入自由交流,可以提尖锐问题,有问题直率的问,不要顾虑。也可以去试驾。
提问:是不是说国家的弯道超车已经失败了?
罗韬:这个是否失败已经不需要我来回答了。目前无论从产业界,学界,政府都得出了失败的共识,全世界也用行动和实际数据对此做了回答。事实证明,我们当时弯道超车的想法太单纯了。全世界对纯电动都是有共识的,全球的科学家最乐观的预期是20年走进千家万户,中间的是30年,悲观的是50年才能进入千家万户。
另外,到底纯电动是锂电池,还是燃料电池,都还没有定论,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汽车历史上,任何一个重大技术改变都是长期的事情。我们仅仅从做汽车电池上来看,都不是短短几年都能搞定的。
提问:政府对混动的政策到底是怎样的想法?
罗韬:国家各个部委沟通我都去了,开始我们认为他们都不懂混动,以为他们不知道混动技术的好,后来明白,他们其实比谁都明白,混动是个很好的技术。但他们的难处是,他们如果出政策,出给谁呢?国内都没有任何一个车企搞出深混车出来。不可能定向给国外的企业吧。
汽协曾经连续2年把推动混动技术列为十大事件,但2013年不提了,因为国内没有企业搞出来,不能老是放空炮。
但我们这套平台搞出来后,是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也欢迎国外车企加入进来,国家支持要符合wto规则,可以肯定的说,国家对中混一下的混动是不会支持的,但对强混是一定会支持,尤其是我们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平台,多家车企的平台,国家在研发端给予支持是很大概率的。
提问:都说欧美不搞混动,是因为绕不开丰田专利?
罗韬:我们谈特斯拉的时候,我问了5个人,都没开过特斯拉,也没去过特斯拉。可以说,几乎所有人谈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做在屋子里空谈的。不存在一个大的车企想做混动而做不了的,只不过是你去做,成本可以做到如何的问题。不存在专利绕不开的事情。张彤博士详细从技术上解释了,专业术语太多,无法记住。
提问:丰田如何看待科力远和吉利的合作
罗韬:我们和丰田是合作伙伴,也是合资公司,沟通后,丰田也认为我们和吉利搞混动总成很好,我们的系统和丰田不构成竞争,他的车企是10几万20几万甚至更高,我们的则是在15万以内,双方的定价,和品牌都不在一个区间竞争。一支独放不是春。但不能排除未来,我们也会和丰田竞争,我们中国企业是也是有雄心的。
提问:对国家补贴支持怎么预期?
罗韬:不是国家没钱补贴支持,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口子。如果各大车企认为不会得到支持,那就根本没必要扯这个事情,还加入平台公司做什么?
提问:请介绍丰田中国的混动规划?
罗韬:丰田的事情这个场合就不好介绍了,因为丰田是我们另一个战线上的伙伴。我只能说丰田第一期的混动规划是11万多台吧,而且这仅仅是卡罗拉和雷凌两款车的量。丰田这种日本企业是很含蓄的,但不代表他不去做。我只知道丰田在混动上是很有想法的的,混动是丰田全球最大的利器。在商务部批准成立科力美之前,科力远已经为此投了很多钱了,因为我们打交道很久了,知道丰田的做法。丰田在常熟有3千亩地,主要是针对混合动力来的。搞这么大的阵势就是为了整个亚洲的混合动力市场。在日本本土没有能力再扩产了,希望我们的合作越来越好,担负起全球的混动电池的重任,丰田现在的瓶颈就是混动电池的产能问题。
从布局上看,丰田就只有两个布局,一个是日本本土,一个中国的科力美。在美国都卖到50万台混动了,他为何不到美国建设电池厂?因为日本是不允许汽车电池走出日本国门的,我们是收购了松下的电池,掌握了动力电池技术,才有了丰田在中国和我们搞了合资电池公司。丰田本土的电池只有140万台。
提问: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混动?国家政策怎样支持?
杨健:首先我们从竞争力上讲,我们的成本实际上增加也就2万,大批量后甚至低于2万,就是国家不补贴,也足够有竞争力。如果有国家补贴的话,我们和进入平台的合作伙伴股东,我们承诺补贴的一半额度是让利给合作伙伴,在采购这个动力总成的时候就让利了。另一半就留在平台公司继续发展。一旦有了补贴,可能我们的混动车价格会比自动挡的车子还便宜,这是完全可能的,本来就有竞争力了。其次,为什么吉利和科力远合作搞这个事情?刚才罗总讲了三点,还有就是我们当时这个产品很快就要投入市场了,但我们想如果只有吉利做,成本是无法大幅度迅速下降的,根本无法和4家5家甚至更多家同时搞的规模经济相比。吉利一家哪怕技术再好,也不行,我们就本着这个思想,实际上我们这个系统的估值在组建平台公司估值时是做了非常大的让步的,我们就是不基于眼前得到多少回报,而是通过做大以后再收获,同时也觉得一旦做成,是对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巨大的贡献。这才有了和科力远的合作。我们吉利是主机厂,如果我们控股,其他的车企是不会加入的,会有疑虑的。我们在其他车企进来后,吉利的股权会不断稀释,和其他车企一样的股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利国利民利各个股东,对国家来说,油耗也下降了,对消费者来说,花同样的钱,买到更节油的钱。对车企来说,解决了油耗压力的问题,2020年以后的油耗解决方案我们也有了路径。这个平台可以扩展到小车,小把车,大巴车等。
我们为什么起名为中国系统平台(chs),就是我们要做成一个中国的开放系统平台,不仅仅是吉利和科力远两家参与,是很多家参与进来。
提问:和丰田的混动系统如何竞争?
杨健:我们现在的风阻系统,发动机系统等如果全面优化后,是可以和丰田的混动竞争的。
我们在经过和澳洲dsi,沃尔沃的变速箱制造过程中,我们要比国内的变速箱企业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罗韬: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纯电动,政策是支持电动,但政策不是非此即彼的。
杨健:我们的这个系统同样可以是插电混动的,我们下个月的插电混动车就出样车了。如果投机一点要补贴的话,我们也可以先做插电混动。以后在做混动。可能等比如2020年都没有补贴了,也可能混动又成为主流了。
国家政策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现金支持。现金支持是暂时的,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总量增加,补贴会越来越少。还有一个是政策支持,比如免牌照,免税,行车方便等。对于我们的混动车,可以肯定的说,政策支持是一定会有的。对于现金支持,是支持到平台企业以研发的形式支持,还是在终端支持,这个还在探讨,但支持是一定会有,是寻找支持形式的问题。
提问:关于知识产权归属?
杨健:我们的知识产权分级的,第一级的产权是不开放的,是维护合资平台公司的利益,其他的则开放,比如每个车企的发动机要和我们的动力总成匹配,这个就是平台公司和车企共享的。
吉利这套混动系统的所有知识产权都会归属于合资平台公司。
混合动力电池目前看只有镍氢电池是最好的。他是介于超级电容和锂电池之间的特性。对插电式混动则用锂电池。
其他车企加入平台是通过现金入股的方式进来。
我们也是到了科力远参观以后,才最终定下来用科力远的电池,实际上动力电池的高质量是非常难的。国内做镍氢的也不少,但没有谁能做出科力远这个级别的电池水平。电池的好坏和结构以及精益制造的工艺是分不开的。全世界包括国内的电池厂我都跑遍了,可以说,科力远的电池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提问:能否谈谈其他车企加入平台公司的时间表?
杨健:具体时间还不好说,但在今年以内肯定会有几家企业加入平台公司,甚至可能会更早。
提问:这套混动系统的成本下降曲线是怎样的?
杨健:刚才ppt预测的2020年的混动车销售量是非常保守的,如果严格按照油耗标准,那是需要几百万台的量才行。成本是和规模量有关的。大规模后,可以降低到2万以内。
提问:锂电池的成本下降如果很快,怎么办?
罗韬:电池上我就特别敢讲了,我是站在丰田的规模上来计算成本的,国内任何一家动力电池厂的规模成本都没法和我相比。前面说过,丰田首期的规模就是十几万辆,这些电池也是科力远供应的。
杨健:北京,上海等限牌的城市,很多人无法买到传统车,只能买电动车,这样的话,电动车是有一定量的。但如果国家严格油耗法规,电动车是无法成为主流替代燃油车的,只能靠混合动力来替代。如果传统燃油车替代的比例是10%到50%的话,那这个量就是几百万到千万台了。我们也是抱着这个思路来做规划的。(2014-10-14 08:25:36)

岁月无声
特别声明:因为讲的内容信息量实在太大,ppt的专业术语和图表又很多,无法完整的一一记录下来,以下内容仅供参考。
调研地点:上海枫泾工业园吉利华普汽车基地,目前科力远和吉利的合资平台公司在此办公
调研时间:10月9日上午9点半开始
调研内容:试驾吉利的混合动力汽车、混动系统首席科学家、领军人物张彤博士讲解混动系统,科力远吉利平台公司负责人,原科力远股份公司总裁罗韬和吉利第二号杨健总裁回答问题。
原本报名调研的是20来人,结果到场了40多家机构,超预期的是张彤博士亲自为大家讲解,吉利杨健总裁开会合资平台公司例会后也留下来参与交流。
私下向张彤博士请教,为何别的中国车企都搞不出强混系统,惟独吉利研发出来?张彤博士深有感触,说这和李书福的偏执的支持有关系,开始也是搞弱混的系统,都研发出来了,但李书福坚持要更难的深混,前后花了很多钱,到最后公司都不给拨钱了,是李书福从总裁基金里拨出钱来进行支持,才有了这个技术的成熟。国内哪家车企能够让一个团队近200人历经数年研发,还不一定成功的事情坚持做下去,这是不可能的。
这套系统的研发成功和张彤博士的经历,沃尔沃团队和澳洲dsi公司的联合合作分不开,张彤德国留学,导师被称为全球混动变速箱之父,回国后,10年来就坚持做这个系统研发。
几个感受:
1、这次调研解答了到底这个混动系统的技术先进性如何?结论是达到国际领先的水准。
2、关于强混的政策支持预期问题?结论是会有,拭目以待。
3、关于其他车企加入平台公司的概率?结论是年底前会有首批车企加入。
没有未来的政策支持,就不可能有其他车企加入,没有其他车企加入,科力远和吉利根本不会也不需要组建合资公司。
以下是纪要纪录:
张彤:
(根据ppt讲解,无法一一记录)
关于油耗标准:美国油耗2025年是4.5,欧洲2020是4,中国2020年是百公里5升
2013年中国的油耗水平是7.33升,2015年中国的油耗标准还是能勉强达到,但2020年的百公里5升,平均每年要下降8%,目前看,不大规模走混动是无法达到的。
2006年美国汽车对混动和新能源车都是处在观望状态,虽然他们的技术储备都有了一定的水平。日本是比较特殊的,丰田在普锐斯之前,技术储备是不如欧美的。那个时候,欧美都认为丰田是做不出混动的普锐斯的。但丰田做成功了,现在已经每年160万辆的混动销售了,但占比仍然很小,丰田预期未来8年仍会快速增长。
丰田在中国的混动发展不快,和丰田在中国的销售定价策略是有关系的,定价过高,丰田的主要混动重心是在美国日本欧洲。
欧洲市场混动不如插电混动好卖,但有个特点欧洲的插电混动都是在高端车型上,技术基础是p2系统。欧洲想走个捷径,希望通过高端车型拉动,进而降低电机电池等成本,逐步再朝中低端过度。
但欧洲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因为一旦中国的补贴逐步退坡,甚至将来取消,高端的插电混动就无法适应市场。
通用的沃蓝达实际上不是增程式的,还是动力分流系统的混动。
但所有的其他车型的混动和插电混动销售量都无法和丰田的普锐斯抗衡。
丰田也同样在混动基础上,做出了插电混动,但在美国卖的不算成功。
只有丰田在混动系统上做成了全系列,成本控制最经济。
美国的市场表明,在政府补贴退坡后,消费者选择上,混动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在高端部分车型上,插电混动是有一定份额,但在价格敏感性强的中端车以及以下,混动在有突出的优势。
我们目前这套混动系统(chs)前后经历了近10年的研发,才有了今天的成果。09年才开始研究强混,之前的弱混等系统都已经做完了,但李书福要求一定要上强混,
专利完全没有任何问题。
目前chs这个动力系统平台是具有强大的扩展性,既可以推出强混的混动,也可以扩展为插电混动和纯电动,既可以做混动,插电混动的乘用车,也可以做强混和插电混动的大巴车。
目前吉利帝豪平台车上的混动车,节油率是35%,但这个是匹配的传统发动机,如果匹配阿特金森发动机或者匹配明年底量产的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1.0t发动机,这套混动系统的节油率将突破45%。节油率的高低除了混动系统本身的先进与否外,还需要匹配最合适的发动机等。
基本的评价是,这套混动系统的水平可以接近丰田的混动系统水平。
这套系统有4项国际专利,几十项国内专利,目前评估结果,在专利上都不违反丰田的专利权。
有个误区是,丰田的专利保护特强大,无法突破,实际上这是误区。丰田的很多专利都早失效了。而且,通达一个目的的路径有很多种,主要还是看你采取哪种路径,成本性价比如何做到最佳。
混动的动力加速不能达到消费者多花了几万块钱的预期,主要是混动的电池很小,是突出了节油的效果,降低了对动力的要求。但如果做成了插电混动,由于插电混动的电池组大,起步的动力就会立即提高很多。
雅阁的混动节油率做的也比较好,主要不是他的混动系统特别好,而是本田的发动机是最厉害的。
普锐斯的节油率做的非常好,但动力上不如比亚迪的秦,而秦的混动模式下油耗就很高。秦是p2并联结构,动力性能好,节油不好。因此,每个系统都有优缺点。
基于p2系统的插电混动最适合做上下班代步,一旦跑长途,这个系统的车油耗就变得非常没有优势。
吉利和科力远合资平台的这个系统是走动力分流系统路线,这个路线的研发周期很长,但一旦成功,他的平台的延展性非常强,我们提前做了技术储备,可以横跨很多年,因为很难说,一旦5年10年后,国家不再补贴后,到底是混动还是插电混动哪个会是主流,而扩展项很强的动力系统平台可以应付任何一个主流路线。
Chs的这个套动力系统的重量和丰田的普锐斯重量相差无几。
我们的质量体系是全程控制的,也借鉴了沃尔沃的经验,我们的主要零部件供应商都是全球最知名的企业,包括博世。
目前插电混动的油耗很低,和测试标准有关,是先纯电动模式跑50公里,只测试后面几十公里的油耗的出来的,这个测试标准和实际开车的油耗是完全两回事。
吉利杨健总裁:
如果2020年严格按照油耗标准,那个时候传统的燃油车技术都无法达到了,只能依靠节能与新能源技术,我们认为混合动力技术是无法回避的。
目前是一辆纯电动相当于5辆车的油耗计算,但这个是到2020年以后油耗还要下降,而计算标准也会改变。如果到时候都没补贴的时候,可能混动和插电混动会成为主流。

罗韬:
商业上,科力远是和吉利两家组建合资公司,这个意向书已经签署了,最迟在11月初以前要签署正式协议书。科力远之所以参与进来,是因为科力远是中立第三方。我们也开始面对很多质疑。很多人都认为吉利这么好的技术,为什么要拿出来和大家共享组建平台?因为中国的汽车企业都是关门做自己的,各自为战。
这次吉利把这么好的技术拿出来,基于三点:一、如果吉利自己来做,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做到规模经济,成本下降较慢。二、国家政策不可能只针对一家车企开放支持,但如果中国多家车企都来运用这个全球领先的技术,那么政策支持是水到渠成的,我们事前和所有的部门都做了沟通,都表示了非常乐于支持的态度。第三,不能不说李书福老总的胸怀和情怀,李书福多次说过,钱是赚不完的,企业家总要为国家,为产业做出点贡献,他很乐意看到如果能为中国的汽车产业,为中国的节能环保带来贡献,那是他个人的荣耀。
吉利在电动车上定位很明确,是小型微型车。沃尔沃是p2的系统搞插电混动。
第二步:已经和top10的车企做了很多沟通,有多家车企都已经来考察了,并向高层汇报了。应该说,不远的时日,会有多家车企正式加入这个合资平台公司。关于合资平台落地到哪里的问题,现在多个地方政府都在积极争取我们落地,我们主要看谁给的支持力度更大,可以说,这个地方政府的支持一定是大级别的支持。这个也会很快有结果。
前面说,大家抱团是为了得到国家层面的支持。平台制造基地落在哪里,是为了得到地方政府最大程度的支持。多个地方政府都来考察过,都已经深刻理解到了这个混动系统平台公司对整个中国汽车产业的价值和意义。
为了确保顺利量产,吉利将派出最得力的副总裁为首的团队负责建设,并运行一年后,再正式交给合资公司,就是为了动用一切力量来达到顺利推动的目的。
我们第一期的量产计划是15万台,将在2016年量产。
吉利的混动车将在2015年3季度正式大规模上市,其他的各大车企现在的意向是,有的用混动,有的用插电混动,我们这个平台的系统都可以满足车企要求,我们会根据车企的要求进行匹配。比如长安就提出用我们这个系统直接上插电混动。
我们这套系统如果做成插电混动,在纯电动模式电用完以后,将进入真正的深混模式,节油率至少在35%以上。目前国内所有的插电混动在电用完后,顶多进入中混节油水平,我们实测的结果是,目前国内的插电混动在混动模式下节油率都在20%以内。
如果一旦国家补贴停止,消费者自行根据性价比选择的话,我们这套系统优势将很明显。这也是这套系统的价值所在。
我们这套系统的技术源自德国,但整个系统性能和丰田最为接近。可以说,目前国内的车厂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欧洲技术,也就是p2技术,比如博世和德尔福。在国家暂时的油耗测试标准下,且对插电混动有补贴的情况下,这个技术也是不错的。因为这个油耗标准本身就距离实际很远,但毕竟符合了国家标准。
但一旦裸奔起来,p2技术的混动和我们这套动力分流模式的混动相比,优劣就区分出来。这个裸奔分两个层面,一个是国内完全不不补贴了,要靠真正的节油来打动消费者;另一个裸奔是在跑长途时,纯电驱动的电都用完了,进入发动机接入的混动模式下咱们跑长途,p2技术的节油率就远远没有优势了。
下面还有半小时,我们进入自由交流,可以提尖锐问题,有问题直率的问,不要顾虑。也可以去试驾。
提问:是不是说国家的弯道超车已经失败了?
罗韬:这个是否失败已经不需要我来回答了。目前无论从产业界,学界,政府都得出了失败的共识,全世界也用行动和实际数据对此做了回答。事实证明,我们当时弯道超车的想法太单纯了。全世界对纯电动都是有共识的,全球的科学家最乐观的预期是20年走进千家万户,中间的是30年,悲观的是50年才能进入千家万户。
另外,到底纯电动是锂电池,还是燃料电池,都还没有定论,这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汽车历史上,任何一个重大技术改变都是长期的事情。我们仅仅从做汽车电池上来看,都不是短短几年都能搞定的。
提问:政府对混动的政策到底是怎样的想法?
罗韬:国家各个部委沟通我都去了,开始我们认为他们都不懂混动,以为他们不知道混动技术的好,后来明白,他们其实比谁都明白,混动是个很好的技术。但他们的难处是,他们如果出政策,出给谁呢?国内都没有任何一个车企搞出深混车出来。不可能定向给国外的企业吧。
汽协曾经连续2年把推动混动技术列为十大事件,但2013年不提了,因为国内没有企业搞出来,不能老是放空炮。
但我们这套平台搞出来后,是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也欢迎国外车企加入进来,国家支持要符合wto规则,可以肯定的说,国家对中混一下的混动是不会支持的,但对强混是一定会支持,尤其是我们这个平台是开放的平台,多家车企的平台,国家在研发端给予支持是很大概率的。
提问:都说欧美不搞混动,是因为绕不开丰田专利?
罗韬:我们谈特斯拉的时候,我问了5个人,都没开过特斯拉,也没去过特斯拉。可以说,几乎所有人谈这些问题的时候,都是做在屋子里空谈的。不存在一个大的车企想做混动而做不了的,只不过是你去做,成本可以做到如何的问题。不存在专利绕不开的事情。张彤博士详细从技术上解释了,专业术语太多,无法记住。
提问:丰田如何看待科力远和吉利的合作
罗韬:我们和丰田是合作伙伴,也是合资公司,沟通后,丰田也认为我们和吉利搞混动总成很好,我们的系统和丰田不构成竞争,他的车企是10几万20几万甚至更高,我们的则是在15万以内,双方的定价,和品牌都不在一个区间竞争。一支独放不是春。但不能排除未来,我们也会和丰田竞争,我们中国企业是也是有雄心的。
提问:对国家补贴支持怎么预期?
罗韬:不是国家没钱补贴支持,而是需要找到一个口子。如果各大车企认为不会得到支持,那就根本没必要扯这个事情,还加入平台公司做什么?
提问:请介绍丰田中国的混动规划?
罗韬:丰田的事情这个场合就不好介绍了,因为丰田是我们另一个战线上的伙伴。我只能说丰田第一期的混动规划是11万多台吧,而且这仅仅是卡罗拉和雷凌两款车的量。丰田这种日本企业是很含蓄的,但不代表他不去做。我只知道丰田在混动上是很有想法的的,混动是丰田全球最大的利器。在商务部批准成立科力美之前,科力远已经为此投了很多钱了,因为我们打交道很久了,知道丰田的做法。丰田在常熟有3千亩地,主要是针对混合动力来的。搞这么大的阵势就是为了整个亚洲的混合动力市场。在日本本土没有能力再扩产了,希望我们的合作越来越好,担负起全球的混动电池的重任,丰田现在的瓶颈就是混动电池的产能问题。
从布局上看,丰田就只有两个布局,一个是日本本土,一个中国的科力美。在美国都卖到50万台混动了,他为何不到美国建设电池厂?因为日本是不允许汽车电池走出日本国门的,我们是收购了松下的电池,掌握了动力电池技术,才有了丰田在中国和我们搞了合资电池公司。丰田本土的电池只有140万台。
提问:如何让消费者接受混动?国家政策怎样支持?
杨健:首先我们从竞争力上讲,我们的成本实际上增加也就2万,大批量后甚至低于2万,就是国家不补贴,也足够有竞争力。如果有国家补贴的话,我们和进入平台的合作伙伴股东,我们承诺补贴的一半额度是让利给合作伙伴,在采购这个动力总成的时候就让利了。另一半就留在平台公司继续发展。一旦有了补贴,可能我们的混动车价格会比自动挡的车子还便宜,这是完全可能的,本来就有竞争力了。其次,为什么吉利和科力远合作搞这个事情?刚才罗总讲了三点,还有就是我们当时这个产品很快就要投入市场了,但我们想如果只有吉利做,成本是无法大幅度迅速下降的,根本无法和4家5家甚至更多家同时搞的规模经济相比。吉利一家哪怕技术再好,也不行,我们就本着这个思想,实际上我们这个系统的估值在组建平台公司估值时是做了非常大的让步的,我们就是不基于眼前得到多少回报,而是通过做大以后再收获,同时也觉得一旦做成,是对中国汽车工业一个巨大的贡献。这才有了和科力远的合作。我们吉利是主机厂,如果我们控股,其他的车企是不会加入的,会有疑虑的。我们在其他车企进来后,吉利的股权会不断稀释,和其他车企一样的股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利国利民利各个股东,对国家来说,油耗也下降了,对消费者来说,花同样的钱,买到更节油的钱。对车企来说,解决了油耗压力的问题,2020年以后的油耗解决方案我们也有了路径。这个平台可以扩展到小车,小把车,大巴车等。
我们为什么起名为中国系统平台(chs),就是我们要做成一个中国的开放系统平台,不仅仅是吉利和科力远两家参与,是很多家参与进来。
提问:和丰田的混动系统如何竞争?
杨健:我们现在的风阻系统,发动机系统等如果全面优化后,是可以和丰田的混动竞争的。
我们在经过和澳洲dsi,沃尔沃的变速箱制造过程中,我们要比国内的变速箱企业优势还是很明显的。
罗韬:我们的竞争对手不是纯电动,政策是支持电动,但政策不是非此即彼的。
杨健:我们的这个系统同样可以是插电混动的,我们下个月的插电混动车就出样车了。如果投机一点要补贴的话,我们也可以先做插电混动。以后在做混动。可能等比如2020年都没有补贴了,也可能混动又成为主流了。
国家政策分两个部分,一个是现金支持。现金支持是暂时的,会随着时间推移和总量增加,补贴会越来越少。还有一个是政策支持,比如免牌照,免税,行车方便等。对于我们的混动车,可以肯定的说,政策支持是一定会有的。对于现金支持,是支持到平台企业以研发的形式支持,还是在终端支持,这个还在探讨,但支持是一定会有,是寻找支持形式的问题。
提问:关于知识产权归属?
杨健:我们的知识产权分级的,第一级的产权是不开放的,是维护合资平台公司的利益,其他的则开放,比如每个车企的发动机要和我们的动力总成匹配,这个就是平台公司和车企共享的。
吉利这套混动系统的所有知识产权都会归属于合资平台公司。
混合动力电池目前看只有镍氢电池是最好的。他是介于超级电容和锂电池之间的特性。对插电式混动则用锂电池。
其他车企加入平台是通过现金入股的方式进来。
我们也是到了科力远参观以后,才最终定下来用科力远的电池,实际上动力电池的高质量是非常难的。国内做镍氢的也不少,但没有谁能做出科力远这个级别的电池水平。电池的好坏和结构以及精益制造的工艺是分不开的。全世界包括国内的电池厂我都跑遍了,可以说,科力远的电池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提问:能否谈谈其他车企加入平台公司的时间表?
杨健:具体时间还不好说,但在今年以内肯定会有几家企业加入平台公司,甚至可能会更早。
提问:这套混动系统的成本下降曲线是怎样的?
杨健:刚才ppt预测的2020年的混动车销售量是非常保守的,如果严格按照油耗标准,那是需要几百万台的量才行。成本是和规模量有关的。大规模后,可以降低到2万以内。
提问:锂电池的成本下降如果很快,怎么办?
罗韬:电池上我就特别敢讲了,我是站在丰田的规模上来计算成本的,国内任何一家动力电池厂的规模成本都没法和我相比。前面说过,丰田首期的规模就是十几万辆,这些电池也是科力远供应的。
杨健:北京,上海等限牌的城市,很多人无法买到传统车,只能买电动车,这样的话,电动车是有一定量的。但如果国家严格油耗法规,电动车是无法成为主流替代燃油车的,只能靠混合动力来替代。如果传统燃油车替代的比例是10%到50%的话,那这个量就是几百万到千万台了。我们也是抱着这个思路来做规划的。
“吉利在电动车上定位很明确,是小型微型车”。这个普锐斯路线的混动如果铺开,国家给补贴的话,收益最大的会是丰田吧?借道科力远做一个开放平台,和共享燃料电池技术一个路子?
逍遥叹 发表于 2015-2-11 14:23
“吉利在电动车上定位很明确,是小型微型车”。这个普锐斯路线的混动如果铺开,国家给补贴的话,收益最大的 ...
吉利和科力远就是想做一个公开平台,放国产车进来,先把蛋糕做大。前一段时间,吉利把DSI卖给双林,就是吉利自己的7DCT和8AT都搞出来了,6AT给第三家,让更多的国产企业来用6AT,这样也把DSI的规模搞大。
潜水几年,今天才是我的新人贴{:soso_e113:}
温超大 发表于 2015-2-11 14:44
潜水几年,今天才是我的新人贴
卤煮把自己的第一次留在了车版!
温超大 发表于 2015-2-11 14:43
吉利和科力远就是想做一个公开平台,放国产车进来,先把蛋糕做大。前一段时间,吉利把DSI卖给双林,就是 ...
有这个可能,不过这个混动路线技术最成熟、车型最多的是丰田,欧美那么多车企做插电不是没原因的
晋老西 发表于 2015-2-11 14:56
卤煮把自己的第一次留在了车版!
畅谈大神太多,我遵循着新人先看帖不发言的版规,一看就是几年。
逍遥叹 发表于 2015-2-11 14:58
有这个可能,不过这个混动路线技术最成熟、车型最多的是丰田,欧美那么多车企做插电不是没原因的
插电式浅混技术比深混还是要容易一点,但是政府不会补助深混的,补了就全补丰田家了,现在深混丰田可以说独步天下,普锐斯都推出这么多年了,丰田的混合技术这几年进步不是一点点。
温超大 发表于 2015-2-11 15:03
畅谈大神太多,我遵循着新人先看帖不发言的版规,一看就是几年。
这个……是原创还是转载?转载要出处的哦!
雷凌和卡罗拉明年11w的量,不少了
有两点跟您说一下:
1.您这个是转载的还是自己写的?如果是转载的,得在正文前面注上引用的链接或是出处啊……自己写的前面也得要注清楚……最近车版查这个,顺便提醒您一声;
2.能不能麻烦再详细一些或是再分分段?
不错额,吉利可以和长安合作了,吉利出ECVT,长安出阿特金森发动机
温超大 发表于 2015-2-11 15:06
插电式浅混技术比深混还是要容易一点,但是政府不会补助深混的,补了就全补丰田家了,现在深混丰田可以说 ...
吉利能做到价格和普通汽油车不超过一万五不,现在油价这么低,吉利这样做压力很大的吧。

如果油价回到8块,或者上到10块,我很看好吉利
温超大 发表于 2015-2-11 15:06
插电式浅混技术比深混还是要容易一点,但是政府不会补助深混的,补了就全补丰田家了,现在深混丰田可以说 ...
还有你这个浅混,深混的区别,小心B粉来喷你。
B粉认为只要电池够大,就是深混。
逍遥叹 发表于 2015-2-11 14:23
“吉利在电动车上定位很明确,是小型微型车”。这个普锐斯路线的混动如果铺开,国家给补贴的话,收益最大的 ...
你多虑了,有关部门肯定能想出各种办法把丰田拦在补贴外面的
罗韬:国家各个部委沟通我都去了,开始我们认为他们都不懂混动,以为他们不知道混动技术的好,后来明白,他们其实比谁都明白,混动是个很好的技术。但他们的难处是,他们如果出政策,出给谁呢?国内都没有任何一个车企搞出深混车出来。不可能定向给国外的企业吧。


把大电池插电混动当做“领先技术”的粉丝要失望了
楼主如果是转载,最好上连接,不然版主要挥刀了!
找了个链接。
http://club.m.autohome.com.cn/bbs/thread-c-989-34470571-1.html
有点扯吧,仔细一看是导师被称为全球混动变速箱之父

先搞出来再说,真那么牛的话第一期15万辆2016年全给吉利都不够用

一看似乎这人蛮牛的

http://www.1000thinktank.com/ykft/1387.jhtml

2011年8月,全球首款增程式豪华电动跑车菲斯科.卡玛(Fisker Karma)整车正式交付,首部车型由电影明星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获得。自2008年亮相北美国际车展后,卡玛就颇受全球精英的追捧,科林.鲍威尔、贾斯汀.比伯和比尔.盖茨等知名人士都是卡玛的拥趸。

这款备受瞩目的跑车集低碳环保的性能和极致的驾驭激情为一身,而它的隐秘和运动两种驱动模式也令人赞叹。在以锂离子电池为驱动来源的隐秘(纯电动)模式下,卡玛能连续行驶80公里,而锂电池和发动机共同驱动的运动模式,则可将续航里程延长至483公里。

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首代增城电动车型,其电驱动的知识产权和核心部件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创造”——卡玛搭载的三台电机(两台驱动电机和一台增程式发电机)均由中国的“精进电动”公司生产,是全球已批量生产的功率和功率密度最高的永磁同步驱动电机。

更让人可喜的是,2012年下半年,精进电动又承接了为德国宝马开发下一代新能源汽车高功率密度驱动电机的订单,样件试验结果全部满足宝马要求,有望2015年量产。而除了为国际高端品牌开发和产业化电机外,精进电动为吉利混合动力变速箱开发的油冷双电机系统也已经成功完成A样车试验,至此,中国在动力分流领域一跃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精进电动,这家坐落在中关村的新生代企业,迅速长成一匹让宝马、奔驰都不敢小觑的“黑马”。在短短五年之内,它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它自身“做世界上最好的电机”的愿景描绘出了浓墨重彩的蓝图。

而这一切,对精进电动的合伙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蔡蔚来说,意味着他离那个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的梦想,又近了一步。

驱动电机系统技术的革新者

“这个世界不喜欢改变,但是只有改变才能促进世界的进步。”蔡蔚喜欢这句话,他也正带着自己的团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努力开拓,以积极的正能量改变着世界。

蔡蔚于1985年从哈尔滨理工大学(原哈尔滨电工学院)电机系毕业并留校任教,后来历任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电机及电力电子中心WEMPEC访问教授、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电机所高级科学家。

在1999年获得美国克拉克森大学电气及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以后,蔡蔚加入了美国雷米国际公司,担任汽车与卡车起动机及发电机的首席设计师,随后升任混合动力技术总监/总工程师,更是被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为雷米“混合动力汽车用驱动电机产品之父”。

在低碳经济的大潮下,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节能与环保领域里最受推崇的新兴产业,电动化汽车尤其引人注目。而电机系统作为插电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的“发动机”,成为了直接关系新能源汽车性能与节能减排的核心零部件,而蔡蔚正在这个领域树立了他独一无二的话语权。

蔡蔚是世界上最多产的汽车电动化驱动电机系统产业化专家之一,并日益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界关注的人物。宝马X6超豪华混合动力电车、奔驰ML450双模强混豪华车、凯迪拉克-凯雷德、通用GMC-Yukon和克莱斯勒Aspen等10余款已经量产上市的混合动力汽车,搭载的电机系统都是蔡蔚的杰作。而今,蔡蔚合伙创办的精进电动自主开发的电机系统又在为德国宝马下一代电动车、德国大众电动车、舍弗勒动力总成、美国克莱斯勒混合动力汽车、康明斯混动系统等7个海外公司和一汽、吉利、上汽、长城、宇通等8个中国公司在开发和生产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

“在2009年底之前,在世界上已经量产的混合动力汽车中的电机,除了日本人设计制造的以外,剩下的基本上都是出自我的手。”说起这些,蔡蔚颇为自豪。他的底气,来源于他在技术革新方面的气魄和实力。

蔡蔚是世界上少数掌握最先进的动力分流混合动力变速箱油冷双电机技术的专家之一。自2009年始,该技术随他进入中国,一举将我国动力分流混合动力/增程电动变速箱技术推到了世界先进行列,与丰田、福特和通用汽车等国际著名品牌并驾齐驱。

他发明的“发卡式分段绕组电机”成为美国通用和克莱斯勒与德国奔驰和宝马汽车双模混合动力汽车电机,以及雪弗莱增程电动车VOLT电机的通用高技术平台。该系列专利使混合动力变速箱达到性能优越、结构紧凑、轻量可靠,蔡蔚也因此入选美国汽车新闻2008年全球汽车供应商杰出创新贡献奖(全球最高奖)。

此外,蔡蔚发明的油冷和油水混合液冷却技术更好地解决了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冷却与润滑问题,是高速大功率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达到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的核心技术,围绕该技术开发的电机系统填补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的空白。另据介绍,蔡蔚主持开发的下一代高功率密度电机系统平台,已经将驱动电机和控制器的功率密度提高到国家“十二五”863目标要求的1.5倍以上,超过了美国能源部提出的2016年汽车电机的指标。样机已经吸引了国内外著名汽车公司的眼球。他在电机减振降噪和可靠耐久等方面的造诣也属世界领先。

中国创造之美

蔡蔚的丰硕成果让他成为了世界新能源汽车电机行业的领军人物,而他的目标却并不止于此,“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一个中国品牌”这个问题常常萦绕在蔡蔚的脑海中。

每年春天在底特律,都有一个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的年会,大部分都是欧美的代表,蔡蔚偶尔能见到的几个亚裔的面孔,也都是日本人或韩国人。当见到曾任美国通用汽车高级工程师,也就是现在精进电动的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余平时,同样的面孔、类似的经历让他们一见如故。

“我们经常聊起一个话题,我对世界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技术了如指掌,余平又对世界各大汽车厂对新能源汽的需求了如指掌,而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又被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我们为什么不回去尽一份力量呢?”聊起回国创业的缘起,蔡蔚这样告诉记者。

很快,一份详尽的商业计划书就出台了,凭借着这份商业计划书,再加上他们在业内的资历与声望,国际著名风险投资公司德丰杰龙脉基金和伟高达创业基金向他们抛出了橄榄枝。

于是,在2008年,蔡蔚和余平带着第一笔风险投资回到北京,在中关村电子城西区朝阳区望京科技园内,成立了精进电动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带领团队致力于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的核心部件——高性能电机系统的研发和制造。这个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的领军企业,开始孕育。

长期以来,汽车动力总成核心零部件一直被国外技术把控,“国外的公司越来越强势,比如市场上先进的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基本都是国外研发或是合资引进的。技术引进的高潮一浪高于一浪。”而新能源汽车或可为中国提供一个“弯道超车”的突破性机遇。

“这一仗必须要赢。”余平说,“第一是站起来,第二是走出去。我们不仅要顶住国外技术引进的压力,还要真正杀到国外和他们拼市场,用我们的技术、生产、质量、财务实力来和世界上最高端的公司竞争。”

虽然对国内外的差距早有心理准备,但回国后遭遇的情况还是有些出乎蔡蔚的意料之外。有一次,一家知名企业找到他,希望能和精进电动一起开发一款已经在市场上热卖车型的混合动力版,蔡蔚满怀欣喜地觉得报国有门,让对方把发动机图纸拿来一起研究安装接口,结果对方竟带他到4S门店,用扫描机对着这款车的发动机扫描。面对蔡蔚的不解,对方解释说:“虽然我们是合资企业,但是这些关键部件的图纸一直掌握在外企手中,他们不会给我们的。”

这件事情让蔡蔚觉得很无奈,“说老实话,我当时都要哭了,我们连一张发动机外形的图纸都没有,更不用说里面的了。”他的心里也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精进电动一定要走在世界新能源汽车电机的前列,我们要在新能源汽车电机行业中,占据比传统发动机领域的博世更为显赫的地位。

在破解了材料、研发、工艺等诸多难题后,一台创造世界纪录的电机很快出现了,比丰田普锐斯(电机)的功率密度还高将近20%。在超越了目前世界销量最大的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的电机技术以后,排名世界前十的汽车厂商先后走进了蔡蔚的技术中心和生产厂房。

做世界最好的电机

2010年,精进电动在上海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化基地投入亿元资金,仅一期工程就打造了一条单班年产6万台电机的现代化生产线,是中国第一条也是目前最大的一条新能源汽车用电机生产线。2012年又在美国底特律成立了研发中心承担电机控制系统的研发工作。

在汽车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的今天,精进电动却在努力将“中国创造”推向世界,创造着中国汽车行业的奇迹。2010年,精进电动和美国一家知名企业签订了6年的批量供应合同,这是奥巴马政府投资支持的四家“新能源汽车国家队”之一,按照合同要求,从2011年开始,精进电动每年要为该企业提供过万台电机。

如今的精进电动已经有了数不清的光环和荣誉:首次将动力总成核心部件批量出口到汽车技术发达的欧美地区,成为我国首家将新能源汽车电机技术推向产业化和国际化的企业;跻身国际独立驱动电机供应商前五强;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签署“中美清洁能源汽车国际合作项目中电机课题”时,作为唯一的中方电机企业代表出席;2011和2012年公司的产量、销量和出口量均居中国新能源汽车电机领域的第一。

然而,这些并没有让蔡蔚和他的团队感到满足或乐观,对于“我们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上和国外处在同一起跑线了”的说法,蔡蔚表示反对:“我完全不同意这个说法,最简单的例子,丰田普锐斯已经是第三代了,在全球卖出了百万台,我们呢,至今没有一款车可以量产,仍停留在一些世博车,奥运车等示范阶段。”

蔡蔚对此表现得十分冷静和淡定:“这是块热豆腐,心急真的吃不了啊。”对于目前国内的一些现状,他有些无奈和忧虑,“通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化开发工程团队大概有300多人,而国内很多企业连100个人都没有;甚至还有的企业要2个月弄出一辆车来,他们要带车参加世博会,参加达沃斯等等。我真的希望大家都冷静一些,多投入一些人力和财力,让我们的新能源汽车技术根基更扎实一点,掌握一些自主知识产权,否则,即使我们造了很多车,还是在走传统车的老路子啊。”

在精进电动的生产车间,挂着“做世界最好的电机”的横幅,“我们希望我们会为汽车电动化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电机,使得我们中国在世界汽车发展的大潮当中有一拼”是蔡蔚和他的团队的梦想。

为此,精进电动早已开始未雨绸缪,除了北京总部与技术中心,精进电动还在上海设立了产业化开发与生产基地,并在美国建成了控制器研发中心,三大实体同步运行。精进电动的“北京市新能源汽车电机系统实验室”已经装备世界先进、中国领先的试验与认证台架,包括全球最大的驱动电机耐久性台架组、中国唯一的20000转/分电机系统的动态试验室、独特的三综合试验室等高端设备,具备了中国迄今为止自动化程度和年产能最高的驱动电机生产线。

去年6月,国务院印发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中指出,到2015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力争达到50万辆,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5.9升/百公里以下;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节能型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降至4.5升/百公里以下。

而在今年1月23日,上海第一辆新能源专属牌照电动汽车正式挂牌交车,其它城市也将效仿出台支持政策。1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中计划“2015年形成50万辆电动车的充电设施”。

蔡蔚和他的团队离梦想又近了一些。
ecgz88 发表于 2015-2-13 08:54
一看似乎这人蛮牛的

http://www.1000thinktank.com/ykft/1387.jhtml
这些宣传文章少激动一会,文章里压根不提功率质量比,噪音水平等具体数值,目前大批量生产的车用动力电机公认最NB是丰田,商用车电机是西门子;国内差距也不算大。电机在整个动力系统中也不算最核心的技术。
雪人 发表于 2015-2-12 16:54
罗韬:国家各个部委沟通我都去了,开始我们认为他们都不懂混动,以为他们不知道混动技术的好,后来明白,他 ...
不同的技术路线而已,也不用打击插电,连文章自己也说插电和深混各有优缺
深混还是要向纯电演变的,国家政策导向就是以后都用纯电,插电式混动比这种深混少走了一步。
有人说以后不一定是纯电,还有燃料电池等选择,那先多了解一下燃料电池吧,由于功率密度低,燃料电池车也是在车上装了一堆较大的电池的,有点脱裤子放屁的感觉,干脆直接上纯电多好。
插的混动高速油耗的问题,比亚迪秦是过于追求动力性能了,120KM时速发动机要维持3000转的转速,如果100KM时速,也就5.5L百公里的油耗,普瑞斯车还要小,也要到5L的油耗。或许下一版本的秦,高速120也就5个油耗了,动力性能降点就是。
你弄个小微型车的动力油耗,跟人家中大型的比,没啥可比性吧

liulang7106 发表于 2015-2-14 08:28
不同的技术路线而已,也不用打击插电,连文章自己也说插电和深混各有优缺


实事求是,怎么叫“打击”呢?现阶段,深混就是比插电浅混先进和实用。
别说什么“迟早全电”,能到大规模铺开的程度,电池完全不会是一个世代的东西。
liulang7106 发表于 2015-2-14 08:28
不同的技术路线而已,也不用打击插电,连文章自己也说插电和深混各有优缺


实事求是,怎么叫“打击”呢?现阶段,深混就是比插电浅混先进和实用。
别说什么“迟早全电”,能到大规模铺开的程度,电池完全不会是一个世代的东西。
目前来说,插电和纯电只能靠补贴才能生存,不插电深混还有一定的市场,当然前提是车得靠谱,价格别跟进口普锐斯那么高,样子也别像普锐斯那么另类,还有就是别三天两头往4S跑
ecgz88 发表于 2015-2-13 08:51
有点扯吧,仔细一看是导师被称为全球混动变速箱之父

先搞出来再说,真那么牛的话第一期15万辆201 ...
如果这个德国佬叫混动变速箱之父,那爱信就叫混动变速箱之祖父


如果吉利这个深混搞定了
会在军车领域大有作为
不亚于AIP之于潜艇

如果吉利这个深混搞定了
会在军车领域大有作为
不亚于AIP之于潜艇
军车不适合ecvt,就算丰田卡车也是柴油车加变速箱加电机的组合,ecvt不适合大扭矩或者高速度场合,其实是比较适合中低速的乘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