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小说对于当时外贸的映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16 20:25:10

  明末凌濛初的拟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的第一篇就是讲一个名叫文若虚的在国内没有出路倒霉鬼,出海闯大运,发现了一个价值连城的乌龟壳,发了大财。
  小说中的某些描述应该是反映了当时沿海地区的一些情况、风尚及精神,这些包括:
  一是有一些人是专门作海外生意的,小说中写着有四十多人出资,自由地合伙出海进行贸易,文若虚是自由地参与进去的;
  二是出海贸易有很高的利润,一来一往就有八九倍的利息,有些人在国内没有出路,就跟着出去闯大运,而且可能暴富;
  三是参与出海贸易的是生活在东南沿海的人,文若虚是苏州人,发了财以后移居福建,这也可能是当时实际情况的映像;
  四是文若虚以高价卖了橘子后,并没有买当地的货物,而是带着银钱回来,这也可能是当时情况的反映。            
  此外,小说中还写了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文若虚向国外贩了些橘子,外国人用银币购买;文若虚习惯于国内用银子作为货币,只注意银币的重量,不注意其面值。西方国家,铸造银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当时中国外贸商人所能看到的银币很可能是西班牙占领墨西哥后,在那里铸造的“本洋”。“本洋”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流入中国,出海贸易的商人可能会更早一些见到它。凌濛初对银币的描述并不很确切,他在小说中说不同面值的银币重量是相同的。这可能是由于他对于银币的了解还不够准确的缘故。
                          
  在《唐宋传奇集》中,有一篇写得相当好的短篇小说《虬髯客传》,作者杜光庭。小说写了李靖、红绋妓、虬髯公及唐太宗的故事,虬髯公认为在国内竞争不过唐太宗,就到国外去占地为王。凌濛初对于《虬髯公》的故事不但很熟悉,且很感兴趣,他曾以此故事编写过同名杂剧。
  小说不是历史,但是,如果当时没有相当数量的商人出海赚钱发财,凌濛初如写海外,很可能会写出象虬髯公那样的故事,在国内没有出路,就到国外去占地为王,而创作不出这样带有出海闯大运发财情节的小说。
                             
  作者凌濛初是浙江人,生活在明末开海禁以后的年代。小说中指明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大约是在隆庆朝开海禁前一百年。从小说的描写中看,当时对出海贸易没有什么限制,是完全自由的,究竟是反映隆庆朝开海禁之前,还是以后的事,不敢肯定。 
  
  虽然朱元璋制定了海禁之策,但明朝皇帝昏庸者居多,管理效率低,这正好为对外贸易留出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海禁令在明朝中期并没有认真地执行。海上贸易繁荣之后,海盗也就随之产生。在日本南北战争中,南方失败后,九州等地的一些诸侯组织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在中国沿海抢劫商船和掠夺沿海居民,也有一些沿海的中国人参与其中,历史上称为倭寇。
  在嘉靖朝,倭寇之患相当猖獗,官员朱执被派去防海盗,他在防盗时,严格执行朱元璋的海禁制度,杀了一些私自出海的人。这惹怒了福建藉的官员,告朱执“擅杀无辜”,称不过是“奸民”出海贸易,并无抢劫之事。朱执被迫自杀。在《明史.205》的朱执传讲了这件事。朱执死后,海禁管理更为松弛,甚至无人敢讲海禁之事。可见,在朱执严厉执行海禁令之前,出海贸易已经有相当规模和利益,而且得到了福建籍官员的支持,在他自杀之后,海禁令更成为虚设。所以,小说写的是隆庆之前或以后的故事,并不能肯定。
  
  在嘉靖末年,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平息了倭寇之乱,在紧接着的隆庆元年,也就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百九十年,在福建地方官员的请求下正式取消了长期名存实亡的海禁。
  明朝后期海外贸易发展极快。当时,在外贸中,中国是出超国,大量的白银由国外流入。而且在当时的对华贸易中,中国商人所占的比例并不小,据统计,由隆庆五年至明朝灭亡七十四年中,从马尼拉流入中国的白银中,中国商人带入的接近六成,其余四成多是葡萄牙及西班牙商人带到中国来的。相比起来,中国从事外贸的商人的势力不算很小,并没有将大部分利益奉送给欧洲商人,大体上可以看作是跟上了当时东南亚及东亚国际间贸易的步伐。
  出海贸易使明朝政府的税收也有了很大提高。万历四年(1576年)后的二十年间,福建漳州的进出口税就由每年一万金激增至三万金。可反映出海贸易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
  在明朝末年,即万历后期及天启、崇祯等时期,努尔哈赤已经在东北崛起,北方地区的灾荒不断,明王朝已经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沿海外贸却仍能发展。这也可以套用一句话来说明,这就是“生产力是诸因素中最活跃的”。
  可惜的是,明王朝并没有利用大量白银的流入这种好事来改善当时极为困难的财政状况,只知道一个劲胡乱增加税赋,民不聊生超过了极限,只有灭亡一条道。
                             
  在《西游记》故事中还有个细节也很有趣:唐僧师徒在狮驼岭遇到三个妖魔,孙悟空被老魔一口吞进肚里,老魔叫他出来,他不出来,还说曾“从广里过带了个折迭锅”,要在老魔肚子里吃心肝肺呢。广东、广西地区的地名从三国时开始就和广字联在一起。这里的“广里”应是指两广地区中经济和制造业最发达的广东沿海地区。
  神猴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时间是相当早的,不过,其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作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长篇小说,所发现的最早版本是明末万历年间的,据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吴承恩,其生活年代大体上在嘉靖至万历朝间,所以,这部小说应创作于明朝中后期。这个细节也应出现在那个年代,应也是反映了明朝后期在外贸发展的刺激下,广东能生产或进口一些很特殊的商品,如便携的折迭锅之类。
  当然我们不能因小说中这一句话就可以推论出广东在当时确曾生产或进口过折迭锅,这句话也可能只是一句夸张的笑话。但是,作者没有说是在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或手工艺水平很高的京城获得了这样特殊的商品,而说是在“广里”,这应该是广东等沿海地区人们大量参与外贸及沿海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折射吧。
  明末凌濛初的拟话本小说《初刻拍案惊奇》中的第一篇就是讲一个名叫文若虚的在国内没有出路倒霉鬼,出海闯大运,发现了一个价值连城的乌龟壳,发了大财。
  小说中的某些描述应该是反映了当时沿海地区的一些情况、风尚及精神,这些包括:
  一是有一些人是专门作海外生意的,小说中写着有四十多人出资,自由地合伙出海进行贸易,文若虚是自由地参与进去的;
  二是出海贸易有很高的利润,一来一往就有八九倍的利息,有些人在国内没有出路,就跟着出去闯大运,而且可能暴富;
  三是参与出海贸易的是生活在东南沿海的人,文若虚是苏州人,发了财以后移居福建,这也可能是当时实际情况的映像;
  四是文若虚以高价卖了橘子后,并没有买当地的货物,而是带着银钱回来,这也可能是当时情况的反映。            
  此外,小说中还写了一个很有趣的细节:文若虚向国外贩了些橘子,外国人用银币购买;文若虚习惯于国内用银子作为货币,只注意银币的重量,不注意其面值。西方国家,铸造银币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当时中国外贸商人所能看到的银币很可能是西班牙占领墨西哥后,在那里铸造的“本洋”。“本洋”大约在明万历年间流入中国,出海贸易的商人可能会更早一些见到它。凌濛初对银币的描述并不很确切,他在小说中说不同面值的银币重量是相同的。这可能是由于他对于银币的了解还不够准确的缘故。
                          
  在《唐宋传奇集》中,有一篇写得相当好的短篇小说《虬髯客传》,作者杜光庭。小说写了李靖、红绋妓、虬髯公及唐太宗的故事,虬髯公认为在国内竞争不过唐太宗,就到国外去占地为王。凌濛初对于《虬髯公》的故事不但很熟悉,且很感兴趣,他曾以此故事编写过同名杂剧。
  小说不是历史,但是,如果当时没有相当数量的商人出海赚钱发财,凌濛初如写海外,很可能会写出象虬髯公那样的故事,在国内没有出路,就到国外去占地为王,而创作不出这样带有出海闯大运发财情节的小说。
                             
  作者凌濛初是浙江人,生活在明末开海禁以后的年代。小说中指明这个故事是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大约是在隆庆朝开海禁前一百年。从小说的描写中看,当时对出海贸易没有什么限制,是完全自由的,究竟是反映隆庆朝开海禁之前,还是以后的事,不敢肯定。 
  
  虽然朱元璋制定了海禁之策,但明朝皇帝昏庸者居多,管理效率低,这正好为对外贸易留出了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                              
  有一个例子可以说明,海禁令在明朝中期并没有认真地执行。海上贸易繁荣之后,海盗也就随之产生。在日本南北战争中,南方失败后,九州等地的一些诸侯组织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在中国沿海抢劫商船和掠夺沿海居民,也有一些沿海的中国人参与其中,历史上称为倭寇。
  在嘉靖朝,倭寇之患相当猖獗,官员朱执被派去防海盗,他在防盗时,严格执行朱元璋的海禁制度,杀了一些私自出海的人。这惹怒了福建藉的官员,告朱执“擅杀无辜”,称不过是“奸民”出海贸易,并无抢劫之事。朱执被迫自杀。在《明史.205》的朱执传讲了这件事。朱执死后,海禁管理更为松弛,甚至无人敢讲海禁之事。可见,在朱执严厉执行海禁令之前,出海贸易已经有相当规模和利益,而且得到了福建籍官员的支持,在他自杀之后,海禁令更成为虚设。所以,小说写的是隆庆之前或以后的故事,并不能肯定。
  
  在嘉靖末年,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等平息了倭寇之乱,在紧接着的隆庆元年,也就是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一百九十年,在福建地方官员的请求下正式取消了长期名存实亡的海禁。
  明朝后期海外贸易发展极快。当时,在外贸中,中国是出超国,大量的白银由国外流入。而且在当时的对华贸易中,中国商人所占的比例并不小,据统计,由隆庆五年至明朝灭亡七十四年中,从马尼拉流入中国的白银中,中国商人带入的接近六成,其余四成多是葡萄牙及西班牙商人带到中国来的。相比起来,中国从事外贸的商人的势力不算很小,并没有将大部分利益奉送给欧洲商人,大体上可以看作是跟上了当时东南亚及东亚国际间贸易的步伐。
  出海贸易使明朝政府的税收也有了很大提高。万历四年(1576年)后的二十年间,福建漳州的进出口税就由每年一万金激增至三万金。可反映出海贸易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
  在明朝末年,即万历后期及天启、崇祯等时期,努尔哈赤已经在东北崛起,北方地区的灾荒不断,明王朝已经腐败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沿海外贸却仍能发展。这也可以套用一句话来说明,这就是“生产力是诸因素中最活跃的”。
  可惜的是,明王朝并没有利用大量白银的流入这种好事来改善当时极为困难的财政状况,只知道一个劲胡乱增加税赋,民不聊生超过了极限,只有灭亡一条道。
                             
  在《西游记》故事中还有个细节也很有趣:唐僧师徒在狮驼岭遇到三个妖魔,孙悟空被老魔一口吞进肚里,老魔叫他出来,他不出来,还说曾“从广里过带了个折迭锅”,要在老魔肚子里吃心肝肺呢。广东、广西地区的地名从三国时开始就和广字联在一起。这里的“广里”应是指两广地区中经济和制造业最发达的广东沿海地区。
  神猴保护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的时间是相当早的,不过,其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作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部长篇小说,所发现的最早版本是明末万历年间的,据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吴承恩,其生活年代大体上在嘉靖至万历朝间,所以,这部小说应创作于明朝中后期。这个细节也应出现在那个年代,应也是反映了明朝后期在外贸发展的刺激下,广东能生产或进口一些很特殊的商品,如便携的折迭锅之类。
  当然我们不能因小说中这一句话就可以推论出广东在当时确曾生产或进口过折迭锅,这句话也可能只是一句夸张的笑话。但是,作者没有说是在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或手工艺水平很高的京城获得了这样特殊的商品,而说是在“广里”,这应该是广东等沿海地区人们大量参与外贸及沿海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的折射吧。
明朝的海禁大部分时候都是名存实亡的,跟清朝的海禁是两码事……
即使是欧洲人来到亚洲,当时据欧洲人描述,中国造的薄板帆船虽然远洋干不了,但是垄断了东南亚的贸易路线,而且利润很可观
这也就是为啥葡萄牙人老老实实蹲在澳门,联合懒人都没打过郑家军
也正因为本地贸易已经很有赚头,中国人才没有什么欲望去学习西方更大的海船,也没有进一步扩大贸易范围
黄金骑兵 发表于 2015-1-23 10:48
明朝的海禁大部分时候都是名存实亡的,跟清朝的海禁是两码事……
在不讲理的社会,皇帝当的糊涂点,昏点,可能反而好些。统治力太强反而更糟。
Cidane 发表于 2015-1-23 13:14
即使是欧洲人来到亚洲,当时据欧洲人描述,中国造的薄板帆船虽然远洋干不了,但是垄断了东南亚的贸易路线, ...
这是很可惜的事。
以中国人固有的追求利益的特性看来 ,很可能到东南亚贸易,是成本相对低,危险少,利润相对高的事。
而欧洲人不运涉重洋到东亚,就赚不到多钱,冒险也得干。
长乐居士 发表于 2015-1-24 15:18
这是很可惜的事。
以中国人固有的追求利益的特性看来 ,很可能到东南亚贸易,是成本相对低,危险少,利 ...
欧洲人的贸易被威尼斯人跟土耳其人垄断以后,西欧被逼的。。。没办法。。。结果绝境逢生重新崛起,真的是一种循环
现在看看中国修的欧亚铁路,挖的各种运河,何尝不是被美帝逼的结果?
这两天正好在看基本西方人写的几本书,感觉有句话总结得很好,就是国家政体的能力决定了一个文明前进的速度,这就是为啥同样是暴利的海外贸易,明朝根本没有转换成为国库收入,反而持续走弱,而西洋人却能在亏损的情况下持续保持投资海外探险,并且最终赢了大盘
好文章!我对这个方向的研究也很有兴趣呢
fbi1982426 发表于 2015-1-30 18:25
好文章!我对这个方向的研究也很有兴趣呢
请问对哪个方向研究感兴趣?
请问对哪个方向研究感兴趣?
明末海上商业贸易,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
fbi1982426 发表于 2015-2-1 20:04
明末海上商业贸易,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诞生。
对于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不是不可讨论,只是需要(至少)有个定义,那是什么东西。否则只能打乱仗。

老朽写博文时,均是避开‘资本主义萌芽’这个字眼。
广里怎么成了两广了? 你要说印度的古里还可能
chaobill 发表于 2015-2-2 14:55
广里怎么成了两广了? 你要说印度的古里还可能
请说明一下广里为什么是印度的古里?指的是卡利卡特那个地方吗?
请说明一下广里为什么是印度的古里?指的是卡利卡特那个地方吗?
你说得还对,至少不像国内的地方
chaobill 发表于 2015-2-2 16:15
你说得还对,至少不像国内的地方
看来西游记的作者是白字先生。不过廣字和古字差别很大,不易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