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愿冷眼看世界 总怀热血报国家(马伟明院士)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22:10:26


  长愿冷眼看世界 总怀热血报国家
发布时间:2014-12-13 00:30  金山网 www.jsw.com.cn



金山网讯 在很多人看来,马伟明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他34岁时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

也有人说,马伟明为了事业,脾气倔、性子急到几乎不近人情,像头倔犟的烈马。

他自己说,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0日下午2点30分,身着便装的马伟明如约出现在位于武汉的海军工程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简朴至极的会议室,没有寒暄,采访开始。

师恩永难忘

“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放眼烟波千万事,太平地处太平时”,费孝通先生赋诗这样赞誉扬中。1960年,马伟明就出生在这个富饶、美丽的江中小岛。

自幼体弱的马伟明刚刚发蒙读书,就赶上史无前例的“文革”动乱,从小学到初中,他在校的学业成绩榜单上一直名列前茅。但初中毕业后,父亲却强令儿子休学,原因是当时家里条件太差了。马伟明的数学老师马逸云急了,亲自登门。马老师直言:这孩子悟性极高,好好培养能成大器。出于扬中人尊师的传统,马伟明得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采访中,马伟明还有一丝遗憾:后来马老师也调离扬中,听说是回到了现在的东南大学,就再也没有联系,如果有机会,真的很想再见到她(注:如果有读者知悉马逸云老师的近况,请速与京江晚报联系)。

1978年,马伟明考入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与朱镕基总理同班同学的张盖凡教授主讲《电机过渡过程》,教学中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毕业后,张盖凡引导马伟明回校读研,进入由他开辟的同步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这一研究领域。1992年,他又推荐马伟明到清华读博。正是在清华学习期间开拓了眼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进入马伟明的视野。

张盖凡教授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是严师,更是慈父。2002年夏天,马伟明在医院做扁桃体切除手术,他亲自护送马伟明上手术室。几天后,当他听医生讲开口说话有利于尽早恢复时,他每天下午到病房陪马伟明,一聊就是一下午。

因工作单位不好,张盖凡教授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先后下岗,在家待业,可他从来不说,也不让弟子为他们找关系、求别人。曾经有一次,教授夫人背着老先生找到马伟明,让儿子到他这里开车,老先生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可对公家的事,只要有利于学科建设、科研建设,他理直气壮,哪一级都能找,对人才培养,尤其如此。

张盖凡教授的铮铮风骨,深深地影响了马伟明。

敢为天下先

在马伟明生活了30多年的武汉,有句俚语“不服啄”,有“不信那个邪”之意。

马伟明的“不服啄”,最为经典的要数直面10位外国权威专家的那一声惊天怒吼。

多年前,我国引进的外国某大型装备的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对方派出的谈判代表团是高规格的。10个人中,有8个是具有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头衔的资深电机专家。一到故障现场,不问青红皂白,便认定是中方使用单位违反操作规程,高傲得近乎蛮横。

对方谈判代表低估了中方的实力。他们没有料到,眼下这位身材瘦小、年轻的首席代表,会运用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来支撑他的结论。

对方首席专家的脸涨红了,突然,他将手臂使劲一挥:“马博士,既然你已经分析出故障原因,还要我们来中国干什么?顺便说一句,你的理论太离奇了,对不起,我们听不懂。”言罢,便准备拂袖而去。

顿时,一股热血直冲马伟明的头顶。他双眼圆瞪,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而且是免费!”

马伟明的底气在于,他组建的五人团队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1800多个日日夜夜,反复试验,仅实验记录和报告就堆了半间屋子。而世界专利索引可以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的发明人,正是马伟明。这家公司后来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来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方专利。

这件事对于马伟明的意义在于,它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武汉,这座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英雄城市,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美名。从这里起步,本硕博均在国内完成的马伟明干出了一件又一件“敢于冲锋,敢于成功”的事。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其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一直是各国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当马伟明和团队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经过16年刻苦攻关,他们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该产品2002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接着,他们又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3兆瓦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几步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一次偶然,马伟明从湘潭电机厂了解到,我国虽能自主生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发电机组,但与机组配套的并网变流器却全部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

马伟明是一个将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他决心利用团队力量,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费时两年,他们突破了大功率变流器的关键技术和设计瓶颈,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经鉴定,在系统效率及电压谐波等指标上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风力发电变流器在中国研制成功了。这一消息一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年,外国出口给中国的风力发电变流器,就从230万元一台,降到不足100万元一台。

按照每台降价130万元计算,其后两年内仅湘潭电机厂订货1200台,就可为国家节约15.6亿元。

冷眼看世界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不期名利而名利跟随,是马伟明的真实写照。

西谚有云:如果在鸟的翅膀上系上黄金,它就再也不可能在天上翱翔。马伟明才不当那只“笨鸟”呢。不论何时何地,马伟明都以“冷眼”看待自己,更看待世界。

有人问他,你最缺的是什么?他答:时间。他解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很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存在着一代甚至几代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外国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搞出来。他从来没有节假日,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因为严重的失眠症,他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

有人问,你这么拼死拼活,究竟图的是什么?他回答: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三不图官,就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军队做点事。在他看来,盯着名利,科研之路注定走不远;盯着权力,科研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

当年张盖凡老先生将马伟明收入门下时,给他出的第一道考题就是:“人生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

马伟明立誓明志:“终身做学问。”

在充斥着太多利益和诱惑的今天,唯有坚守一份淡泊和清贫,才能潜心攻关克难,勇攀科技高峰。采访中记者得知,曾经有军委首长提名要他当校领导,他当时想都没想就婉言谢绝了。用他自己的话讲:“我知道自己的舞台重心在哪里,我们搞科研的人必须远离功名,心无杂念,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二三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冷静的眼光来源于思维的批判。科研之余,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研读哲学著作。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再到近代哲学、现代哲学,他通涉博览,乐此不疲。

院士的思维的确有过人之处,马伟明的“抽象”堪称绝技。他能把所学的每一门专业课“抽象”得只剩一句话甚至几个字。比如高等数学,不管是微分、积分,还是多元函数、微分方程,马伟明将几大本教材“抽象”后,仅用两个字便将其概括:“极限”。“极限是最本质、最基础的原概念。”他解释说,“除了平面解析几何,高等数学涉及的绝大多数概念,都可以通过这个概念引伸出来和定义出来。”电学,不论强电还是弱电,马伟明“抽象”后得出结论:最易混淆的概念就是3个字:“正方向”。自动控制理论,不管是经典的、现代的,还是线性的、非线性的,马伟明则“抽象”为两个字:“反馈”。电子学也是两个字:“电路”。如果哪一门课程学下来,他不能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抽象”出来,他就认定自己没有学好。

思维越理性,“冷眼”就越发闪现锐利的“寒光”。不妨摘录采访的片断如下:

“让学生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时间,不能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发展,目前的应试教育,就永远培养不出划时代的大师。”

“中国人很勤劳,也很忍耐,也不笨,为什么还会落后这么久?”

“一百多年来,我们民族的创新力为什么越来越萎缩?就是共性的东西太多,思想禁锢得太厉害。”

“中国是人口大国,要成为人才大国,一定要落在实处,而不能只是一个概念和口号。”

率真更较真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从北京开会回到学校,校领导问马伟明要多长时间传达“两会”精神。他答:“半个小时足够。”领导们提醒他:“是不是太短了?”他很干脆:“就这样,大家都很忙。”似乎是约定俗成,此后5年中,他都按这个时间长度传达“两会精神”,再也没有人对此说“长”道“短”。

他是典型的“一根筋”:心直,口快,有话就说,不藏不掖,不绕弯子。处理社会生活问题与破解科学之谜都是一个套路:直线型思维,要好的朋友常常戏谑他:“高智商,低情商。”

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投入少的几千万元,多的则上亿。有时他却会为一天多报销一张一二十块钱的出租车票让年轻人下不来台,火辣辣地质问:“为什么不好好计划把该办的事一次办完?”

数年前,他瞄准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申请到100万元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完成后,再也没人给他投钱了。原因很简单:国家数亿元的专项科研经费已经拨付给了对口的研究机构。马伟明犟劲十足:“砸锅卖铁也得干!”他从自己的科研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

其后,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8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集海军工程大学,参加马伟明院士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院士和他的创举,所有的人都称惊道奇,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

而另一头呢?历时数年耗资数亿元半途下马。忆及此事,马伟明院士还很激动:“中央提出要反腐,我坚决同意。像这样的情况,算不算腐败?”


我军某主战新型装备制造过程中,电机机组出现火花故障。研发单位和生产厂家捣鼓了一年多,全国有名的专家教授都请了个遍,仍然找不出症结。最后由高层机关亲自出面邀请马伟明院士到现场进行诊断。

直流电机技术并非马院士的专攻,但接受任务后他立即赶到生产厂家,蹲在机组旁对照设计图纸反复琢磨,如此整整一天没挪窝儿。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叫来技术工人,按无火花区设定一个极一个极地进行调试。

调试一个极,火花未减;调试两个极,火花依旧。

马伟明要求继续往下调试,遭到技术工人拒绝。

“还有几个极为什么不调试?”马伟明不明就里。

“几十年了,我们都是这样调的。”技术工人理直气壮:“一般调试两个极,剩余的就免调。”

“为什么不做全极数调试呢?”

回答是工作量太大。大到什么程度?若是实船调试,3台机组耗时长达几个月。在厂里尽管方便,但调试起来也很费劲。

“必须把每个极都调一遍!”马伟明责令厂方进行整个电机全极数调试。

电机全极数调试完毕,火花消失。

再做200小时运行试验,结果正常。

“就凭他这份严谨认真劲儿,就该他当院士!”实装鉴定会上,几位总工心悦诚服。

寄望于家乡

“镇江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在镇江的央企中船集团也正在进行整合,瞄准船舶配套,采用新的综合电力平台,在民用船舶方面,有希望摆脱造船‘空心’化的局面,在关键设备的产业链上,有所突破。”

在回答记者关于与镇江企业进行合作的问题时,马伟明如是说。此前,他一直与我市的大全集团有着业务联系。他也看好镇江的船舶“心脏”产业发展的未来。马伟明表示,目前我国的综合电力技术是国际领先的,美国比我们迟了几年才提出这一设想。而我们已是国际上首个全面掌握中央直流相关技术的国家。这一技术在民用船舶、豪华游轮、海洋平台等都可以应用。同时,镇江有地理优势和运输优势,市委市政府又有很大决心,提供了很多优惠,我们完全可以瞄准国际巨头如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等,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马伟明院士希望:5年内投放产品,10年内国内市场占有超过一半,以后更要走向世界。

采访实录:

论人才

我最担心的是人才断档,后继乏人。我时时提醒自己,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我的恩师张盖凡教授,殉职在他钟爱的工作岗位上。他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他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梯精神。我把国家“十五”某重点预研项目的关键技术,交给年仅23岁的博士生王东组团攻关;把1000多万课题经费交给赵治华博士搞研究。这些年轻人都不负众望,干出了出色的成绩。现在,200人的团队里有潜质的领军人才就有八九个,三到五年内就能看得到。

在我们研究所实验大楼前,矗立着张教授的铜像,每次走过铜像前,我都感觉他在慈祥地看着我们、谆谆地教导我们。能够告慰于恩师的是,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我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

看失败

对工程科学和技术而言,科学上有成功与否,技术上只有好坏,没有失败。

有时候,失败也意味着接近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没有什么可怕,关键在于要找到原因,否则失败就没有起到作用,就真的失败了。

谈做人做事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认识、态度、能力水平。

“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这一生追求的目标,就古代所说的立志;第二个方面是在进行某一事件中的定位和认识,对全局能否充分的把握。

“态度”也体现在两个方面,除了常规的做事严谨,一丝不苟之外,更体现在是否具有执著的精神。

“能力水平”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事情和问题。

采访札记

当看见马院士穿着深色夹克衫,白色衬衣,朴素地出现在已经很朴素的会议室时,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眼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马伟明院士?第一印象,马院士是实干家。

没有过多谈及成就,甚至把要说的话直接用资料打出来,马院士的直率和严谨名不虚传。逻辑归纳力强、语言通俗易懂,寥寥数语就让人一下子了解到他从事研究的最新成就。但谈到老师、谈到家乡、谈到教育,马伟明滔滔不绝,时有精彩妙论。谁说马伟明不近人情?冷眼向洋是真,热血在心是实,这才是真实的马伟明院士——镇江人的骄傲。

采访结束前,我们与院士合影时,马伟明微微一笑对来自家乡的记者抱个歉:是不是应该穿军装?但我们已很感动:无论如何,已经占用了他100分钟,我们实在不愿再浪费他生命中的一分钟。(本报记者 陈声秦)
http://www.jsw.com.cn/zjnews/2014-12/13/content_3221517.htm




航空有杨伟,海军有马伟明.中国幸事!爱你们,盼你们珍惜健康!国家一定要好好保护他们.
第一次一等功是潜艇AIP,第二次得到的一等功是中压直流综合推进.电弹不是最主要,最主要是他搞出了这个世界最先进中压直流推进系统(西方现在先进军舰用的都是中压交流电推).我们的055/057或者说新护/我们的电弹航母/我们的激光武器,电磁炮上舰都要的这个系统给电.
马院士于2013年12月23日被聘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14年尾,055开工.大伙说说是什么意思.

  长愿冷眼看世界 总怀热血报国家
发布时间:2014-12-13 00:30  金山网 www.jsw.com.cn

1.jpg (14.73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7 15:06 上传



金山网讯 在很多人看来,马伟明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科学家:他34岁时破格晋升教授,38岁成为博士生导师,41岁成为中国工程院最年轻的院士,42岁晋升海军少将军衔。

也有人说,马伟明为了事业,脾气倔、性子急到几乎不近人情,像头倔犟的烈马。

他自己说,作为党和军队培养的院士,必须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军队战斗力为己任,以打赢未来战争为目标,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0日下午2点30分,身着便装的马伟明如约出现在位于武汉的海军工程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简朴至极的会议室,没有寒暄,采访开始。

师恩永难忘

“大江奔腾欲何至,天落三岛集于此。放眼烟波千万事,太平地处太平时”,费孝通先生赋诗这样赞誉扬中。1960年,马伟明就出生在这个富饶、美丽的江中小岛。

自幼体弱的马伟明刚刚发蒙读书,就赶上史无前例的“文革”动乱,从小学到初中,他在校的学业成绩榜单上一直名列前茅。但初中毕业后,父亲却强令儿子休学,原因是当时家里条件太差了。马伟明的数学老师马逸云急了,亲自登门。马老师直言:这孩子悟性极高,好好培养能成大器。出于扬中人尊师的传统,马伟明得以重返校园继续学业。

采访中,马伟明还有一丝遗憾:后来马老师也调离扬中,听说是回到了现在的东南大学,就再也没有联系,如果有机会,真的很想再见到她(注:如果有读者知悉马逸云老师的近况,请速与京江晚报联系)。

1978年,马伟明考入海军工程大学电气工程系,早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与朱镕基总理同班同学的张盖凡教授主讲《电机过渡过程》,教学中两人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毕业后,张盖凡引导马伟明回校读研,进入由他开辟的同步发电机整流供电系统这一研究领域。1992年,他又推荐马伟明到清华读博。正是在清华学习期间开拓了眼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电力系统电磁兼容进入马伟明的视野。

张盖凡教授襟怀坦荡,光明磊落,是严师,更是慈父。2002年夏天,马伟明在医院做扁桃体切除手术,他亲自护送马伟明上手术室。几天后,当他听医生讲开口说话有利于尽早恢复时,他每天下午到病房陪马伟明,一聊就是一下午。

因工作单位不好,张盖凡教授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先后下岗,在家待业,可他从来不说,也不让弟子为他们找关系、求别人。曾经有一次,教授夫人背着老先生找到马伟明,让儿子到他这里开车,老先生知道后,坚决不同意。可对公家的事,只要有利于学科建设、科研建设,他理直气壮,哪一级都能找,对人才培养,尤其如此。

张盖凡教授的铮铮风骨,深深地影响了马伟明。

敢为天下先

在马伟明生活了30多年的武汉,有句俚语“不服啄”,有“不信那个邪”之意。

马伟明的“不服啄”,最为经典的要数直面10位外国权威专家的那一声惊天怒吼。

多年前,我国引进的外国某大型装备的发电机系统发生重大故障。对方派出的谈判代表团是高规格的。10个人中,有8个是具有总设计师、总工程师头衔的资深电机专家。一到故障现场,不问青红皂白,便认定是中方使用单位违反操作规程,高傲得近乎蛮横。

对方谈判代表低估了中方的实力。他们没有料到,眼下这位身材瘦小、年轻的首席代表,会运用众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来支撑他的结论。

对方首席专家的脸涨红了,突然,他将手臂使劲一挥:“马博士,既然你已经分析出故障原因,还要我们来中国干什么?顺便说一句,你的理论太离奇了,对不起,我们听不懂。”言罢,便准备拂袖而去。

顿时,一股热血直冲马伟明的头顶。他双眼圆瞪,直视对方,一字一板:“先生,我们是在讨论科学。你不懂,我可以教你,而且是免费!”

马伟明的底气在于,他组建的五人团队在洗脸间改造的简陋实验室里开展研究,1800多个日日夜夜,反复试验,仅实验记录和报告就堆了半间屋子。而世界专利索引可以证实“带整流负载的多相同步电机稳定装置”的发明人,正是马伟明。这家公司后来不得不将原来视为核心机密的整套设计图纸送来审查,并花高价购买我方专利。

这件事对于马伟明的意义在于,它充分说明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武汉,这座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帝制的英雄城市,有着“敢为天下先”的美名。从这里起步,本硕博均在国内完成的马伟明干出了一件又一件“敢于冲锋,敢于成功”的事。

二战以来,各国海军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潜艇的研制。由于潜艇空间狭小,承载重量受限,为其提供体积小、重量轻、容量大、效率高的交直流电源,一直是各国研究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当马伟明和团队率先提出用一台电机同时发出交流、直流两种电的设想时,电机界普遍认为这是天方夜谭。但经过16年刻苦攻关,他们终于研制出了世界上首台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系统。该产品2002年通过鉴定,正式生产装备部队。从此,中国潜艇真正拥有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心”。接着,他们又集中力量,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多项关键技术被突破,3兆瓦级高速感应电机系统很快研制成功。这一创新成果先于美国研制成功,几步跨越确立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一次偶然,马伟明从湘潭电机厂了解到,我国虽能自主生产2兆瓦级永磁直驱发电机组,但与机组配套的并网变流器却全部依赖进口,这严重制约了国内风电产业的发展。

马伟明是一个将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人,他决心利用团队力量,打破外国人的技术垄断。费时两年,他们突破了大功率变流器的关键技术和设计瓶颈,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变流器。经鉴定,在系统效率及电压谐波等指标上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

风力发电变流器在中国研制成功了。这一消息一公布,立即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当年,外国出口给中国的风力发电变流器,就从230万元一台,降到不足100万元一台。

按照每台降价130万元计算,其后两年内仅湘潭电机厂订货1200台,就可为国家节约15.6亿元。

冷眼看世界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发明创业奖特等奖、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奖……不期名利而名利跟随,是马伟明的真实写照。

西谚有云:如果在鸟的翅膀上系上黄金,它就再也不可能在天上翱翔。马伟明才不当那只“笨鸟”呢。不论何时何地,马伟明都以“冷眼”看待自己,更看待世界。

有人问他,你最缺的是什么?他答:时间。他解释: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很多技术特别是关键技术存在着一代甚至几代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与发达国家赛跑,与时间赛跑,外国十几年搞出来的东西,我们必须在更短的时间内,发挥后发优势搞出来。他从来没有节假日,每天在实验室里工作十七八个小时,因为严重的失眠症,他一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

有人问,你这么拼死拼活,究竟图的是什么?他回答:一不图名,二不图利,三不图官,就想实实在在为国家和军队做点事。在他看来,盯着名利,科研之路注定走不远;盯着权力,科研大门早晚会对你关闭。

当年张盖凡老先生将马伟明收入门下时,给他出的第一道考题就是:“人生三条道——当官、发财、做学问,你选哪一条?”

马伟明立誓明志:“终身做学问。”

在充斥着太多利益和诱惑的今天,唯有坚守一份淡泊和清贫,才能潜心攻关克难,勇攀科技高峰。采访中记者得知,曾经有军委首长提名要他当校领导,他当时想都没想就婉言谢绝了。用他自己的话讲:“我知道自己的舞台重心在哪里,我们搞科研的人必须远离功名,心无杂念,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干上二三十年,才可能有所成就。”

冷静的眼光来源于思维的批判。科研之余,他唯一的嗜好就是研读哲学著作。从古希腊哲学、古罗马哲学,到中世纪哲学,再到近代哲学、现代哲学,他通涉博览,乐此不疲。

院士的思维的确有过人之处,马伟明的“抽象”堪称绝技。他能把所学的每一门专业课“抽象”得只剩一句话甚至几个字。比如高等数学,不管是微分、积分,还是多元函数、微分方程,马伟明将几大本教材“抽象”后,仅用两个字便将其概括:“极限”。“极限是最本质、最基础的原概念。”他解释说,“除了平面解析几何,高等数学涉及的绝大多数概念,都可以通过这个概念引伸出来和定义出来。”电学,不论强电还是弱电,马伟明“抽象”后得出结论:最易混淆的概念就是3个字:“正方向”。自动控制理论,不管是经典的、现代的,还是线性的、非线性的,马伟明则“抽象”为两个字:“反馈”。电子学也是两个字:“电路”。如果哪一门课程学下来,他不能用一句话或几个字“抽象”出来,他就认定自己没有学好。

思维越理性,“冷眼”就越发闪现锐利的“寒光”。不妨摘录采访的片断如下:

“让学生没有一点点自己的时间,不能尊重学生自己的意愿发展,目前的应试教育,就永远培养不出划时代的大师。”

“中国人很勤劳,也很忍耐,也不笨,为什么还会落后这么久?”

“一百多年来,我们民族的创新力为什么越来越萎缩?就是共性的东西太多,思想禁锢得太厉害。”

“中国是人口大国,要成为人才大国,一定要落在实处,而不能只是一个概念和口号。”

率真更较真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从北京开会回到学校,校领导问马伟明要多长时间传达“两会”精神。他答:“半个小时足够。”领导们提醒他:“是不是太短了?”他很干脆:“就这样,大家都很忙。”似乎是约定俗成,此后5年中,他都按这个时间长度传达“两会精神”,再也没有人对此说“长”道“短”。

他是典型的“一根筋”:心直,口快,有话就说,不藏不掖,不绕弯子。处理社会生活问题与破解科学之谜都是一个套路:直线型思维,要好的朋友常常戏谑他:“高智商,低情商。”

他主持的科研项目,投入少的几千万元,多的则上亿。有时他却会为一天多报销一张一二十块钱的出租车票让年轻人下不来台,火辣辣地质问:“为什么不好好计划把该办的事一次办完?”

数年前,他瞄准一项国际科技领域的尖端技术,申请到100万元论证经费,但论证报告完成后,再也没人给他投钱了。原因很简单:国家数亿元的专项科研经费已经拨付给了对口的研究机构。马伟明犟劲十足:“砸锅卖铁也得干!”他从自己的科研积累中拿出2000万元,率领实验室一帮青年专家埋头苦干两年,研制成功了小型样机。

其后,包括7位院士在内的80多位知名专家学者齐集海军工程大学,参加马伟明院士的科技成果鉴定会。面对马伟明院士和他的创举,所有的人都称惊道奇,所有的人都为之震撼。

而另一头呢?历时数年耗资数亿元半途下马。忆及此事,马伟明院士还很激动:“中央提出要反腐,我坚决同意。像这样的情况,算不算腐败?”


我军某主战新型装备制造过程中,电机机组出现火花故障。研发单位和生产厂家捣鼓了一年多,全国有名的专家教授都请了个遍,仍然找不出症结。最后由高层机关亲自出面邀请马伟明院士到现场进行诊断。

直流电机技术并非马院士的专攻,但接受任务后他立即赶到生产厂家,蹲在机组旁对照设计图纸反复琢磨,如此整整一天没挪窝儿。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叫来技术工人,按无火花区设定一个极一个极地进行调试。

调试一个极,火花未减;调试两个极,火花依旧。

马伟明要求继续往下调试,遭到技术工人拒绝。

“还有几个极为什么不调试?”马伟明不明就里。

“几十年了,我们都是这样调的。”技术工人理直气壮:“一般调试两个极,剩余的就免调。”

“为什么不做全极数调试呢?”

回答是工作量太大。大到什么程度?若是实船调试,3台机组耗时长达几个月。在厂里尽管方便,但调试起来也很费劲。

“必须把每个极都调一遍!”马伟明责令厂方进行整个电机全极数调试。

电机全极数调试完毕,火花消失。

再做200小时运行试验,结果正常。

“就凭他这份严谨认真劲儿,就该他当院士!”实装鉴定会上,几位总工心悦诚服。

寄望于家乡

“镇江有着良好的产业基础,目前在镇江的央企中船集团也正在进行整合,瞄准船舶配套,采用新的综合电力平台,在民用船舶方面,有希望摆脱造船‘空心’化的局面,在关键设备的产业链上,有所突破。”

在回答记者关于与镇江企业进行合作的问题时,马伟明如是说。此前,他一直与我市的大全集团有着业务联系。他也看好镇江的船舶“心脏”产业发展的未来。马伟明表示,目前我国的综合电力技术是国际领先的,美国比我们迟了几年才提出这一设想。而我们已是国际上首个全面掌握中央直流相关技术的国家。这一技术在民用船舶、豪华游轮、海洋平台等都可以应用。同时,镇江有地理优势和运输优势,市委市政府又有很大决心,提供了很多优惠,我们完全可以瞄准国际巨头如西门子、美国通用电气等,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

马伟明院士希望:5年内投放产品,10年内国内市场占有超过一半,以后更要走向世界。

采访实录:

论人才

我最担心的是人才断档,后继乏人。我时时提醒自己,生命有尽头,事业无止境。我的恩师张盖凡教授,殉职在他钟爱的工作岗位上。他对我影响最深刻的,就是他的那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人梯精神。我把国家“十五”某重点预研项目的关键技术,交给年仅23岁的博士生王东组团攻关;把1000多万课题经费交给赵治华博士搞研究。这些年轻人都不负众望,干出了出色的成绩。现在,200人的团队里有潜质的领军人才就有八九个,三到五年内就能看得到。

在我们研究所实验大楼前,矗立着张教授的铜像,每次走过铜像前,我都感觉他在慈祥地看着我们、谆谆地教导我们。能够告慰于恩师的是,我没有辜负他的期望,为了建设强大的国防,我甘愿做一颗铺路石,为青年英才铺设通往成功的道路。

看失败

对工程科学和技术而言,科学上有成功与否,技术上只有好坏,没有失败。

有时候,失败也意味着接近成功。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失败也没有什么可怕,关键在于要找到原因,否则失败就没有起到作用,就真的失败了。

谈做人做事

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决于认识、态度、能力水平。

“认识”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这一生追求的目标,就古代所说的立志;第二个方面是在进行某一事件中的定位和认识,对全局能否充分的把握。

“态度”也体现在两个方面,除了常规的做事严谨,一丝不苟之外,更体现在是否具有执著的精神。

“能力水平”应用所掌握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事情和问题。

采访札记

当看见马院士穿着深色夹克衫,白色衬衣,朴素地出现在已经很朴素的会议室时,我还是有点不敢相信,眼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马伟明院士?第一印象,马院士是实干家。

没有过多谈及成就,甚至把要说的话直接用资料打出来,马院士的直率和严谨名不虚传。逻辑归纳力强、语言通俗易懂,寥寥数语就让人一下子了解到他从事研究的最新成就。但谈到老师、谈到家乡、谈到教育,马伟明滔滔不绝,时有精彩妙论。谁说马伟明不近人情?冷眼向洋是真,热血在心是实,这才是真实的马伟明院士——镇江人的骄傲。

采访结束前,我们与院士合影时,马伟明微微一笑对来自家乡的记者抱个歉:是不是应该穿军装?但我们已很感动:无论如何,已经占用了他100分钟,我们实在不愿再浪费他生命中的一分钟。(本报记者 陈声秦)
http://www.jsw.com.cn/zjnews/2014-12/13/content_3221517.htm

2.png (7.94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1-7 15:06 上传





航空有杨伟,海军有马伟明.中国幸事!爱你们,盼你们珍惜健康!国家一定要好好保护他们.
第一次一等功是潜艇AIP,第二次得到的一等功是中压直流综合推进.电弹不是最主要,最主要是他搞出了这个世界最先进中压直流推进系统(西方现在先进军舰用的都是中压交流电推).我们的055/057或者说新护/我们的电弹航母/我们的激光武器,电磁炮上舰都要的这个系统给电.
马院士于2013年12月23日被聘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14年尾,055开工.大伙说说是什么意思.
电弹弓,不容易
航空有杨伟,海军有马伟明
向马院士致敬
真心祝愿马院士健康长寿。
把周,徐抄家所得全部充实到杨,马二位的研究团队!!
这才是国之重器啊
没事就拿出来夸两句,这是要公开弹弓了么
杨伟,马伟明这样国宝级的巨匠,一定要好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啊!照顾好自己也是爱国!!!!
希望马院士注意休息,祝愿马院士身体健康!
真正把国家和使命放在第一位的人,基本没啥名气,而且十有八九不是院士。

当然,这个只是我个人看法。
看来蒸汽弹弓没戏了。。。
向马院士致敬!
马院士还要注意身体,国家对这样的栋梁要爱护有加
人才啊!马院士要保重身体。两次一等功,难得难得。
蒸汽弹弓下马了?
别把电弹看得太高大上,这只不过是马院士众多成就中的一个而已;真正牛的是能够支持这个玩意在航母上使用的那套“动力系统”,马院士的团队搞出的那套东西才是真正世界最先进水平!
看到开会不超过半小时,打印资料,深感佩服,这是实干的人
摄友约克 发表于 2015-1-7 20:20
别把电弹看得太高大上,这只不过是马院士众多成就中的一个而已;真正牛的是能够支持这个玩意在航母上使用的 ...
是的,西方现在看到的所有先进电力综合动力系统都是中压交流,而我们的马院士弄出了中压直流!!!世界第一!!!
二个一等功,问几人能有!国宝.
马伟明表示,目前我国的综合电力技术是国际领先的。。。。。。。。。。。。。。。。。。。这点太HKC了吧?当ABB不存在?TG民用电推船舶还在用ABB的产品呢!
国之栋梁啊 可惜这种人太少太少 很多搞科研的就知道骗经费 可叹
是的,西方现在看到的所有先进电力综合动力系统都是中压交流,而我们的马院士弄出了中压直流!!!世界第一!!! ...
能否科普一下两者的区别和优劣?
国之栋梁,望马院士健康长寿

北朔 发表于 2015-1-7 22:36
能否科普一下两者的区别和优劣?


百度了下:
在国外,船舶综合电力系统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综合电力系统研究,近年来已经实现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工程应用。”马伟明介绍说,2009年7月服役的英国45型驱逐舰,是世界上首艘采用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的水面主战舰艇。此外,英国CVF航母、美国DDG1000驱逐舰、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等均采用了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

  本世纪初,国外开始在民用船舶中应用综合电力系统。“以中压交流和低压交流两种电制形式为主,如美国‘亚特兰蒂斯’号科考船、‘海洋绿洲’号邮轮、荷兰‘蓝色马林鱼’号半潜船等。”马伟明说。

  根据国外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的发展情况,马伟明将综合电力系统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他表示,第一代综合电力系统技术成熟,但存在设备体积和重量偏大、系统效率偏低、供电连续性不高等缺点;第二代综合电力系统采用中压直流电制,突破了系统频率限制,降低了对原动机调速特性的要求,大幅减小了设备体积和重量,提高了系统效率和供电连续性,但技术发展尚未成熟。

 马伟明介绍说,我国综合电力系统的发展以“十五”为起点,通过初期探索,形成了系统概念方案、主要设备和全系统的目标图像,明确了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即军用舰船要求装机容量大、功率密度高、适装性好,应优先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民用船舶要求建造成本低,现阶段宜优先采用中压交流或低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

  “‘十五’至‘十一五’,我们构建了综合电力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先后攻克了系统网络结构、集成化发电、先进感应推进等数十项关键技术。”马伟明表示,“十二五”以来,我国在综合电力系统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不少进展。例如,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提出一二代混合的综合电力系统技术方案,牵头并联合国内船电行业优势单位,构建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同时完成全系统联调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国家。

责编:周扬
北朔 发表于 2015-1-7 22:36
能否科普一下两者的区别和优劣?


百度了下:
在国外,船舶综合电力系统首先应用于军事领域。“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综合电力系统研究,近年来已经实现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工程应用。”马伟明介绍说,2009年7月服役的英国45型驱逐舰,是世界上首艘采用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的水面主战舰艇。此外,英国CVF航母、美国DDG1000驱逐舰、法国“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等均采用了中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

  本世纪初,国外开始在民用船舶中应用综合电力系统。“以中压交流和低压交流两种电制形式为主,如美国‘亚特兰蒂斯’号科考船、‘海洋绿洲’号邮轮、荷兰‘蓝色马林鱼’号半潜船等。”马伟明说。

  根据国外船舶综合电力系统的发展情况,马伟明将综合电力系统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

  他表示,第一代综合电力系统技术成熟,但存在设备体积和重量偏大、系统效率偏低、供电连续性不高等缺点;第二代综合电力系统采用中压直流电制,突破了系统频率限制,降低了对原动机调速特性的要求,大幅减小了设备体积和重量,提高了系统效率和供电连续性,但技术发展尚未成熟。

 马伟明介绍说,我国综合电力系统的发展以“十五”为起点,通过初期探索,形成了系统概念方案、主要设备和全系统的目标图像,明确了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即军用舰船要求装机容量大、功率密度高、适装性好,应优先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民用船舶要求建造成本低,现阶段宜优先采用中压交流或低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

  “‘十五’至‘十一五’,我们构建了综合电力系统的基础理论体系,先后攻克了系统网络结构、集成化发电、先进感应推进等数十项关键技术。”马伟明表示,“十二五”以来,我国在综合电力系统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不少进展。例如,海军工程大学舰船综合电力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提出一二代混合的综合电力系统技术方案,牵头并联合国内船电行业优势单位,构建了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同时完成全系统联调试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首个实现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的国家。

责编:周扬
这样的国宝应该派中南海保镖保护,不能出国开会。按照国家领导人的保护措施加以保护
摄友约克 发表于 2015-1-7 20:20
别把电弹看得太高大上,这只不过是马院士众多成就中的一个而已;真正牛的是能够支持这个玩意在航母上使用的 ...
那套动力系统,改吧改吧也可以通用化的。
中压直流系统工程化没?

老在实验室就没意思
cjdby_fans266 发表于 2015-1-8 00:29
中压直流系统工程化没?

老在实验室就没意思
看文章内容,是已经完成全系统联调试验。
国宝级人物,望继续带领团队创新,并培养更多人才!
国之栋梁,望马院士健康长寿
正军级少将,要超标配备警卫员、安保设备,要配备营养师、保健师。保证能够健康活80岁以上。
马伟明表示,目前我国的综合电力技术是国际领先的。。。。。。。。。。。。。。。。。。。这点太HKC了吧? ...
 马伟明介绍说,我国综合电力系统的发展以“十五”为起点,通过初期探索,形成了系统概念方案、主要设备和全系统的目标图像,明确了综合电力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即军用舰船要求装机容量大、功率密度高、适装性好,应优先采用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民用船舶要求建造成本低,现阶段宜优先采用中压交流或低压交流综合电力系统。
这样说的话蒸弹下马,第一艘带弹射器的应该就是电弹了
天佑我中华 希望祖国这样的精英越多越好 真心希望这样的栋梁能身体健康 成就一个一个中国奇迹
正军级少将,要超标配备警卫员、安保设备,要配备营养师、保健师。保证能够健康活80岁以上。
而且要强制性的定期体检,定期休假。
2015-1-8 09:16 上传

panglau 发表于 2015-1-7 21:37
马伟明表示,目前我国的综合电力技术是国际领先的。。。。。。。。。。。。。。。。。。。这点太HKC了吧? ...
用楼上的话回答你这个问题~~
自己掏腰包2000万成功了,而投入数亿元的另一个研究单位的项目中途下马~~难道是电弹和蒸弹?电弹成功而蒸弹下马?
淼淼衔草 发表于 2015-1-8 10:10
自己掏腰包2000万成功了,而投入数亿元的另一个研究单位的项目中途下马~~难道是电弹和蒸弹?电弹成功而蒸弹 ...
当时是肯定是这样的.第一次一等功是潜艇AIP,第二次得到的一等功就是这个之一.这只是马院士众多成就之一.电弹不是最主要,最主要是他搞出了这个世界最先进中压直流推进系统(西方现在先进军舰用的都是中压交流电推).我们的055/057或者说新护/我们的电弹航母/我们的激光武器,电磁炮上舰都要的这个系统给电.
马院士于2013年12月23日被聘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双聘院士并担任高级技术顾问、电气工程首席专家!你说是什么意思.
这个帖子,开始我看了,然后刷新时打不开了,说是在审查,现在又可以打开了
lytian 发表于 2015-1-7 23:08
这样的国宝应该派中南海保镖保护,不能出国开会。按照国家领导人的保护措施加以保护
加一条,必须强制定期体检。
这些家伙,你不强制他,估计病了都未必会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