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两潜在触发因素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05:16:48
陶冬:两潜在触发因素可引致上海房地产再跌


  中国政府为了准备调整人民币汇率而挤压国际热钱;中国政府检查企业、银行对发展商的融资,造成发展商资金链断裂。这两个潜在的触发因素,可能推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从调整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到那时,上海房地产还有一跌

  中国经济似乎已进入了一个缓慢的下行周期。2003年和2004年初的工业投资已进入收尾阶段,新开项目明显不足。在房地产领域,开发商们在拼命赶工,希望在房价下跌前卖出去,只是销售情况不争气,不过无论如何新建地产楼盘少而又少。在投资回落拉动下,经济增长预计会逐步放缓。但是出口增长和消费增长应该在下半年会些微减速,成为支撑经济软着陆的主力。同时经常项目顺差会进一步扩大,为GDP提供另一个增长源,尽管时下有不少关于通缩重临的忧虑,笔者相信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远大过硬着陆或突然失速的可能性。
  尽管宏观调控诱发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似乎已经消退,但是我们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调整的风险在迅速增加。许多关于上海住宅价格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下跌的报道带有误导成分。豪宅市场枯竭的成交量,以及政府对郊区低价住宅供应的增加拉低了住宅市场的平均价格,降幅远大于实际的价格下跌状况。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是,上海房地产市场可比的价格调整其实幅度很小,而成交量一落千丈。这是典型的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第一阶段。此时,卖房者并无现金流问题,但是购房者却宁愿持币观望。
  有两个潜在的触发因素,可能推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从调整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到那时,抛售将引发房价急跌,而交易量进一步放大。其中一个触发因素是中国政府为了准备调整人民币汇率而挤压国际热钱;另一个触发因素是,中国政府检查企业、银行对发展商的融资,造成发展商资金链断裂。我们认为第二个因素尤其可能出现。到目前为止,所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措施或是限制按揭贷款,或是施加税收,其目标均指向了购房人。除了去年推出的土地控制措施外,几乎没有针对发展商的措施。据笔者观察,去年开始大量工业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将资金投入房地产。政府担心即将出现的房地产价格调整会将麻烦从发展商波及到制造商,对经济和金融安全构成重大危胁。如果中央政府开始调查涉足房地产行业的企业,那么将会出现连锁反应。同时今年下半年的住宅供应量将是上半年的6至10倍,当然如果卖不出的话,可能其中一部分供应将推迟至2006年。
  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上海房地产还有一跌的理由。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发展商之间仍在博弈。上海房地产短期内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因为这样只会招致中央痛下杀手。笔者认为房改新政的措施还会陆续出台,可能政策出台的频率稍微慢一点。即使假定上海房价不涨不跌,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发展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上海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已被打碎,消费者持币观望已成为普遍行为,胶着牛皮可能是今后几个月的特色。然而时间却不站在发展商一边。牛皮市拖得越久,积累下来的新房供应量越大,发展商的财政压力也就越大。铁链永远断在最弱的一环。当一家撑不住开始大幅减价售楼时,“囚徒两难”(prisoner dilemma)开始折磨其他的发展商,是抢在别人前面减价清仓还是再等一等,成为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从个别几家实力较弱的发展商先减价,最后发展到集体恐慌。从遮遮掩掩的折扣优惠,最后发展到跳楼大减价。几乎所有熊市都有前面所提的调整一期至二期这个过渡,而所有发展商们在二期来临前都拍胸脯说自己没有问题。历史就是这样在世界各地重演的。
  笔者不敢说调整二期必然来临。毕竟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上海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事实上笔者对上海房地产的长期走势十分看好)。不过7月以来发展商的态度明显地不如以前那么强硬,售楼上的明贴暗补越来越多,但消费者却并不买账,期待着价格的进一步下调。且看钱存在银行里的消费者和身受资金及政策两重压力的发展商,谁更有耐心。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1 1:18:48编辑过]
陶冬:两潜在触发因素可引致上海房地产再跌


  中国政府为了准备调整人民币汇率而挤压国际热钱;中国政府检查企业、银行对发展商的融资,造成发展商资金链断裂。这两个潜在的触发因素,可能推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从调整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到那时,上海房地产还有一跌

  中国经济似乎已进入了一个缓慢的下行周期。2003年和2004年初的工业投资已进入收尾阶段,新开项目明显不足。在房地产领域,开发商们在拼命赶工,希望在房价下跌前卖出去,只是销售情况不争气,不过无论如何新建地产楼盘少而又少。在投资回落拉动下,经济增长预计会逐步放缓。但是出口增长和消费增长应该在下半年会些微减速,成为支撑经济软着陆的主力。同时经常项目顺差会进一步扩大,为GDP提供另一个增长源,尽管时下有不少关于通缩重临的忧虑,笔者相信中国经济软着陆的可能性远大过硬着陆或突然失速的可能性。
  尽管宏观调控诱发经济硬着陆的风险似乎已经消退,但是我们认为,上海房地产市场出现大幅调整的风险在迅速增加。许多关于上海住宅价格正在以两位数的速度下跌的报道带有误导成分。豪宅市场枯竭的成交量,以及政府对郊区低价住宅供应的增加拉低了住宅市场的平均价格,降幅远大于实际的价格下跌状况。我们观察到的情况是,上海房地产市场可比的价格调整其实幅度很小,而成交量一落千丈。这是典型的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第一阶段。此时,卖房者并无现金流问题,但是购房者却宁愿持币观望。
  有两个潜在的触发因素,可能推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从调整的第一阶段进入第二阶段,到那时,抛售将引发房价急跌,而交易量进一步放大。其中一个触发因素是中国政府为了准备调整人民币汇率而挤压国际热钱;另一个触发因素是,中国政府检查企业、银行对发展商的融资,造成发展商资金链断裂。我们认为第二个因素尤其可能出现。到目前为止,所有为房地产市场降温的措施或是限制按揭贷款,或是施加税收,其目标均指向了购房人。除了去年推出的土地控制措施外,几乎没有针对发展商的措施。据笔者观察,去年开始大量工业企业(包括大型国有企业)将资金投入房地产。政府担心即将出现的房地产价格调整会将麻烦从发展商波及到制造商,对经济和金融安全构成重大危胁。如果中央政府开始调查涉足房地产行业的企业,那么将会出现连锁反应。同时今年下半年的住宅供应量将是上半年的6至10倍,当然如果卖不出的话,可能其中一部分供应将推迟至2006年。
  这是为什么我们认为上海房地产还有一跌的理由。中央政府和上海市政府之间以及政府与发展商之间仍在博弈。上海房地产短期内大幅回升的可能性几乎等于零,因为这样只会招致中央痛下杀手。笔者认为房改新政的措施还会陆续出台,可能政策出台的频率稍微慢一点。即使假定上海房价不涨不跌,不要忘记还有一个发展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上海房价只涨不跌的神话已被打碎,消费者持币观望已成为普遍行为,胶着牛皮可能是今后几个月的特色。然而时间却不站在发展商一边。牛皮市拖得越久,积累下来的新房供应量越大,发展商的财政压力也就越大。铁链永远断在最弱的一环。当一家撑不住开始大幅减价售楼时,“囚徒两难”(prisoner dilemma)开始折磨其他的发展商,是抢在别人前面减价清仓还是再等一等,成为一个生死存亡的问题。从个别几家实力较弱的发展商先减价,最后发展到集体恐慌。从遮遮掩掩的折扣优惠,最后发展到跳楼大减价。几乎所有熊市都有前面所提的调整一期至二期这个过渡,而所有发展商们在二期来临前都拍胸脯说自己没有问题。历史就是这样在世界各地重演的。
  笔者不敢说调整二期必然来临。毕竟中国有自己的特色,上海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事实上笔者对上海房地产的长期走势十分看好)。不过7月以来发展商的态度明显地不如以前那么强硬,售楼上的明贴暗补越来越多,但消费者却并不买账,期待着价格的进一步下调。且看钱存在银行里的消费者和身受资金及政策两重压力的发展商,谁更有耐心。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7-21 1:18:48编辑过]
我觉得中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应该将住房问题福利化,保证居民的住房权。
那些地产商早就在一起开过会了!联手造势、集体捂盘、高开死守、力挺房价!就是不降!!
且看钱存在银行里的消费者和身受资金及政策两重压力的发展商,谁更有耐心。
上海的房价,让我的生活倒退了10年(不包括电器档次的提高等等,不过这个比房子算小钱了。)
什么旅游,早都不想了。
找一家没有相关利益的机构来评吧,瑞信今年7月刚进入中国的金融业,他当然希望钱可以从地产上撤出来流到股市上。
PS:瑞信和工商银行合资的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7月6日成立,可能在本月底发售第一支基金产品----工银瑞信核心价值基金,是股票型基金。公司股权结构为:工行55%,瑞信25%,中远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