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政刺韩王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20:08:47
    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曰: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据传袁孝尼偷学广陵散止得三十三拍就被嵇康发现了,后又续了八拍,已非嵇康之广陵散也。到明朱权所编撰的神奇密谱时广陵散已有四十四拍,而现在的广陵散是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密谱而改编而成,虽非嵇康之广陵散,但经管先生妙手我辈也是能重燃此绝曲也。
    虽然大家熟知嵇康与广陵散,不少人也知道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但这个故事版本很多,人们如果只听其曲而不解其故事,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今天就聂政刺韩王的事情就唠叨一下。人们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的为父报仇而杀韩王之事,应该是结合了东周时期很多刺客的故事改编而成不可信。史记和战国策都记载了聂政的事迹,但有所出入,史记记载聂政只刺中了侠累,而战国策记载不仅刺中侠累还兼中韩王。
    我们已无法回到二千多前而还原历史的真相,只能从史书中去发现辩证。二者都算正史,不能说谁对谁错,二者既然都记载了这件事,但有出入,我们只能比较二者谁具备合理性。
    史记先说了严仲子(战国策叫严逐,但肯定是一个人)事韩哀侯,与侠累又矛盾,严怕被杀而逃跑,寻找侠士刺杀侠累。而韩世家中记载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时间是列侯三年,列侯是哀侯的爷爷,列侯三年到哀侯继位还有二十年呢,难不成聂政是穿越过去刺杀的?而史记后面又记载了韩哀侯六年,韩严是是弑其君哀侯。但没有记载韩严是不是严仲子,这是其矛盾的地方。有说是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太史公也没法确定,就都记载上了。战国策记载聂政刺侠累兼中哀侯就合理的多,也能解释通史记记载中的疑惑。
    再看二者故事的具体内容,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聂政一篇文字当然要比战国策记载的要优美,也要丰富很多。历史不是小说,文字再优美只是其表,不能改变根本的东西。改变历史的胡编乱造那就是小说了。
   前半部有出入,但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没法辨别。但说道聂政刺杀时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了。
    史记记载当时侠累坐在府上,身边有重兵保护,聂政仗剑直入,不仅把侠累杀了,还杀了数十人自杀身亡。虽说聂政勇武,但一个人直接冲入重兵保护的府邸去刺杀是不明智的,也是很难完成的近似于小说情节了。而战国策记载当时恰逢东孟之会,应该类似今天的庙会一样,韩王和侠累都在,虽说周边有重兵保护,但漏洞和可乘之机却要比不知道情况直接杀人府中要高的多。战国策记载当时不仅杀了侠累还兼中了哀侯。
    后面就是其姐为聂政扬名的故事了,广陵散中正声中有烈妇一节,也证明所谓的琴操中聂政为父报仇的故事是不正确的,文不对曲。
    聂政毁容而自杀,被韩国爆尸闹市,悬赏千金希望找到刺客的线索。史记记载其姐闻听此事就赶到韩国,见到其弟弟尸体就告诉世人:“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这不像一个姐姐像世人诉说自己的弟弟,而像一个旁观者所说。战国策记载的就完全符合一个姐姐看到弟弟所表达的情绪。“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才是一个姐姐该说的话。
     聂政毁容而自杀不仅仅是为了身后的主使者严仲子不暴露,还是为了保护其姐姐的安全。但其姐知道弟弟的良苦用心,但不忍弟弟死而无名,故去韩国为其扬名。但史记这一段记载了很多,其姐和韩国众人交谈时却说出了严仲子请聂政刺杀侠累一事。韩国把聂政爆尸于市,悬赏千金就是为了查出幕后主使。聂政她姐姐倒好,直接跑去告诉人家了,傻不傻啊。其姐去是为了弟弟扬名的,而不是犯傻告诉人家幕后主使是谁的。战国策就没有说这些事。战国策在这里记载的言语虽短但精炼,更能表达其中悲壮的气氛。而史记感觉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而表达,像是太史公要教育我们什么东西一样。而不是故事本事要表达出来的意思。
    战国策记载的是其姐自杀在聂政尸体旁,而史记记载其姐是悲哀而死。史记记载故然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质,但不具有合理性。史是实,改一字而失其意也,也算不得史了。历史不可粉饰也不可丑化,改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字一画的记载真实所发生的事情就好。用更好的文采来写史书,当然可以使史书更具有可读性可看性,但万万不可舍本求末而去更改史实。上面纯属胡乱推断,只是想发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但聂政刺韩王以战国策为准应该是可信的。
    再说一下哀侯二年韩国灭郑国,迁都新郑,哀侯死后又迁回阳翟,所以聂政刺韩王应该发生在新郑。    晋葛洪《嵇中散孤馆遇神》曰:康刑前索琴而扶。玄起处风停云滞,人鬼俱寂,唯工尺跳跃于琴盘,思绪滑动于指尖,情感流淌于五玄,天籁回荡于苍天,仙乐袅袅如行云流水,琴声铮铮有铁戈之声,惊天地,泣鬼神,听者无不动容。曲毕慨然长叹:“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竟慷慨赴死。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据传袁孝尼偷学广陵散止得三十三拍就被嵇康发现了,后又续了八拍,已非嵇康之广陵散也。到明朱权所编撰的神奇密谱时广陵散已有四十四拍,而现在的广陵散是管平湖先生根据神奇密谱而改编而成,虽非嵇康之广陵散,但经管先生妙手我辈也是能重燃此绝曲也。
    虽然大家熟知嵇康与广陵散,不少人也知道广陵散又名聂政刺韩王曲。但这个故事版本很多,人们如果只听其曲而不解其故事,那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今天就聂政刺韩王的事情就唠叨一下。人们东汉蔡邕的《琴操》记载的为父报仇而杀韩王之事,应该是结合了东周时期很多刺客的故事改编而成不可信。史记和战国策都记载了聂政的事迹,但有所出入,史记记载聂政只刺中了侠累,而战国策记载不仅刺中侠累还兼中韩王。
    我们已无法回到二千多前而还原历史的真相,只能从史书中去发现辩证。二者都算正史,不能说谁对谁错,二者既然都记载了这件事,但有出入,我们只能比较二者谁具备合理性。
    史记先说了严仲子(战国策叫严逐,但肯定是一个人)事韩哀侯,与侠累又矛盾,严怕被杀而逃跑,寻找侠士刺杀侠累。而韩世家中记载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时间是列侯三年,列侯是哀侯的爷爷,列侯三年到哀侯继位还有二十年呢,难不成聂政是穿越过去刺杀的?而史记后面又记载了韩哀侯六年,韩严是是弑其君哀侯。但没有记载韩严是不是严仲子,这是其矛盾的地方。有说是因为这两种说法都有,太史公也没法确定,就都记载上了。战国策记载聂政刺侠累兼中哀侯就合理的多,也能解释通史记记载中的疑惑。
    再看二者故事的具体内容,史记被称为无韵之离骚,聂政一篇文字当然要比战国策记载的要优美,也要丰富很多。历史不是小说,文字再优美只是其表,不能改变根本的东西。改变历史的胡编乱造那就是小说了。
   前半部有出入,但也有很多相同的地方,没法辨别。但说道聂政刺杀时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了。
    史记记载当时侠累坐在府上,身边有重兵保护,聂政仗剑直入,不仅把侠累杀了,还杀了数十人自杀身亡。虽说聂政勇武,但一个人直接冲入重兵保护的府邸去刺杀是不明智的,也是很难完成的近似于小说情节了。而战国策记载当时恰逢东孟之会,应该类似今天的庙会一样,韩王和侠累都在,虽说周边有重兵保护,但漏洞和可乘之机却要比不知道情况直接杀人府中要高的多。战国策记载当时不仅杀了侠累还兼中了哀侯。
    后面就是其姐为聂政扬名的故事了,广陵散中正声中有烈妇一节,也证明所谓的琴操中聂政为父报仇的故事是不正确的,文不对曲。
    聂政毁容而自杀,被韩国爆尸闹市,悬赏千金希望找到刺客的线索。史记记载其姐闻听此事就赶到韩国,见到其弟弟尸体就告诉世人:“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这不像一个姐姐像世人诉说自己的弟弟,而像一个旁观者所说。战国策记载的就完全符合一个姐姐看到弟弟所表达的情绪。“此吾弟轵深井里聂政也”才是一个姐姐该说的话。
     聂政毁容而自杀不仅仅是为了身后的主使者严仲子不暴露,还是为了保护其姐姐的安全。但其姐知道弟弟的良苦用心,但不忍弟弟死而无名,故去韩国为其扬名。但史记这一段记载了很多,其姐和韩国众人交谈时却说出了严仲子请聂政刺杀侠累一事。韩国把聂政爆尸于市,悬赏千金就是为了查出幕后主使。聂政她姐姐倒好,直接跑去告诉人家了,傻不傻啊。其姐去是为了弟弟扬名的,而不是犯傻告诉人家幕后主使是谁的。战国策就没有说这些事。战国策在这里记载的言语虽短但精炼,更能表达其中悲壮的气氛。而史记感觉是为了表达某种意义而表达,像是太史公要教育我们什么东西一样。而不是故事本事要表达出来的意思。
    战国策记载的是其姐自杀在聂政尸体旁,而史记记载其姐是悲哀而死。史记记载故然增加了故事的传奇性质,但不具有合理性。史是实,改一字而失其意也,也算不得史了。历史不可粉饰也不可丑化,改是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一字一画的记载真实所发生的事情就好。用更好的文采来写史书,当然可以使史书更具有可读性可看性,但万万不可舍本求末而去更改史实。上面纯属胡乱推断,只是想发出来供大家一起讨论研究。但聂政刺韩王以战国策为准应该是可信的。
    再说一下哀侯二年韩国灭郑国,迁都新郑,哀侯死后又迁回阳翟,所以聂政刺韩王应该发生在新郑。
86年左右看过一个电视剧,是单集的,内容好像就是聂政刺侠累的故事,对白就记住一句,大王,这是 杀调。
86年左右看过一个电视剧,是单集的,内容好像就是聂政刺侠累的故事,对白就记住一句,大王,这是 杀调。
别在这阴阳怪气的
菊婷缘 发表于 2014-12-25 19:49
别在这阴阳怪气的
不是我阴阳怪气,是那个电视剧里的对白阴阳怪气。
不是我阴阳怪气,是那个电视剧里的对白阴阳怪气。
如果这个只有一集的电视剧是真的只能说明是杀调,当时韩国是侯国,可没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