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利好消息!我国实现高精密度机床技术突破!发动机生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02:51:49


"草根科学家"人生梦想:让全世界信服中国的精密机床
  7月10日,副省长熊建平到上虞浙江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看望被誉为“草根科学家”的潘旭华。这位来自武义偏僻小镇只有中专学历的土老板,破格拿到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并在去年12月举办的鉴定会上,以超高精度击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床,实现了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的突破。

  “下一步,我要把我的研发成果产业化,把德国、日本、英国的机床都打败,让全世界都信服。”潘旭华信心满满地对熊建平副省长说。

  小镇“三无人员”担起“863”项目重任

  潘旭华是金华市武义县人,中专毕业后到武义县柳城镇上的犁耙厂工作,1993年离职创业,办起了3家工厂。

  潘旭华走上科研之路的初衷很简单:“我就想做出又好又便宜的机床。”

  学历不算高的潘旭华并不盲目迷信专家权威。当年在犁耙厂时,潘旭华就是最年轻的技术骨干,被同事誉为“能解决任何技术难题的怪才”,他发明了特别适合南方水田耕作、省时省力的耕耙犁,成功设计出易于山区水田耕作的圆盘犁。

  在经营南方齿轮厂时,为了降低磨床加工最后一道工序的高报废率,潘旭华开始思考如何攻破机床上的核心部件——静压导轨。

  “上海机床总公司的总工程师劝我放弃研究,他说,上海十几个机床厂都做不出来,更何况你?”潘旭华回忆说。

  国产机床与国外机床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激发了潘旭华投入科研的创新动力。钻研三年后,潘旭华将自己的研发成果送到上海市机床检测中心检测。

  精度检测结果从3微米到1微米再到0.58微米。当时,上海研发出来的导轨重复定位精度基本上在4至5微米左右。没人想到,全国各地科研院校没人解开的难题,被一个小镇上的中专毕业生破解了。

  消息传开后,国家机床检测中心特地派人来核查。这次除了测重复定位,还测了最小位移量。最后测到的数据为0.1微米——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的1/700。现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就是这两份检测报告,引起了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的关注。司领导与潘旭华一番交谈后,当即决定派专家实地考察。

  但是没有人相信一个中专文化的人能够研发出高校和国企科研人员在大型实验室里几十年都没研发出来的机床工艺。第一批和第二批专家都拒绝了考察指令,直到科技部下了“死命令”,第三批专家才勉强来到浙江。“思路开阔、方法独到,他能做出世界领先的机床!”看完潘旭华研发的东西,专家组组长这样向科技部汇报此行结果。

  于是,一个无大专以上学历、无任何职称、无正式立项项目研究经历的“三无人员”,破格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

  为科研他从千万富翁变成“千万负翁”

  原本,潘旭华光凭静压导轨就可以作为“863”项目验收,但当司领导告知他高精度随动磨床是机床领域最难的技术工艺之一时,潘旭华马上说:“如果国家有需要,我就先研制随动磨削机床!”他提出了更复杂的建立在高精度静压导轨基础上的“汽车曲轴随动磨削机床及其相关工艺”。

  接下“863”项目后,潘旭华去拜访专家教授。“当时有人对我说,中国的精密机床比国外落后50年,你做不成的。真没想到我们的机床工业落后到如此地步。”潘旭华说。

  潘旭华不再满足于研制出又好又便宜的机床。问鼎世界顶尖技术、振兴民族工业的梦想,在他脑中形成。

  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周边怀疑和轻视的目光更让他难上加难。为了完成“863”项目,潘旭华先后卖掉了两个工厂,



只留下一个进行研发。他把卖厂得来的500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到正在研发的项目,还背了上千万元的债,从千万富翁变成了“千万负翁”。

  他的工人常说:“老板就喜欢‘烧’钱。”

  2012年6月,潘旭华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而做完肿瘤切除手术刚满10天,他又奔波在了科研路上。

  在质疑声中,浙江师范大学却对他投来了关注的目光,聘他为浙师大特聘教授,为他攻克“863”项目提供支持,组建科研团队,成立了精密机床研发中心等。

  位于上虞的浙江太阳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为潘旭华的腾飞提供了“跑道”。

  这家专业生产发动机曲轴、凸轮轴的外贸型企业,生产装备主要依靠从英国、日本进口。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司董事长王荣庆得知了潘旭华团队研发“863”项目的事,便亲自带队跑到武义上门求才,采购了潘旭华技术尚未成熟的产品,让他们的机床样机在公司深入研发和实践,并提供与进口设备性能比较、改进完善实验平台、实际使用可靠性测试等综合保障。

  “太阳股份”成了潘旭华及其团队的科研大本营。在样机调试过程中,“太阳股份”从提供毛坯、检测人员及国际认可的检测设备等方面给予潘旭华团队大力支持。“报废了很多曲轴。”王荣庆笑说。

  “草根科学家”问鼎国际顶尖技术

  潘旭华及其团队没有让“太阳股份”和其他信任他的人失望。

  去年12月7日,潘旭华研制的汽车曲轴随动磨削机床接受国内最顶尖的机床专家的鉴定。

  一边是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英国、日本的机床,外观精致、豪华,设备主要的易消耗品砂轮、磨轮、冷却液都是价格昂贵的国际顶尖产品;一边是潘旭华研发的设备,模样更像一只“丑小鸭”,设备易消耗品都是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内产品。

  结果却令人称奇。在同样严苛的检测标准和测试条件下,潘旭华的“土机床”加工件误差仅为0.0038毫米,这一精度优于“洋机床”加工件0.0042毫米的偏差值。

  这意味着,汽车等各类机械设备的发动机有望延长寿命、降低油耗,标志中国跻身超精密加工装备制造的国际先进行列!

  那天,新华社发布了这样的消息:可以掌控万分之一毫米细微移动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在中国取得突破。

  更为关键的是,潘旭华研发的机床,因成本低廉,可同时满足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加工需要。

  “在致力产品结构转型中,因为市场需要,我们请潘旭华为公司量身定制圆弧面曲轴随动磨床。我们也曾到北京的机床厂求助,但他们磨出来的产品光洁度不够。请国外专家的话又价高费时。结果潘旭华又成功了。”王荣庆说,自6月下旬开始试生产,至今公司已生产该类曲轴600多支。该套机床的优势非常明显:精度高,柴油机曲轴达到了轿车曲轴的水平;速度快,生产节拍是每根5分钟,而国外机床厂商的方案是10-15分钟左右;成本低,售价不到进口机床的一半;能耗低,即开即用,无须恒温。与传统生产方式比,可大幅削减设备数量和工人数。

  “下半年,我们的工厂将搬迁新址,届时6条生产线都将采用潘旭华研制的高精度磨床,我们愿意为他的研发成果担起产业化基地责任。”王荣庆说。

  潘旭华并不满足。“我要把精密机床整个体系都建起来,实现民族工业的腾飞,让全世界都信服。”(《绍兴日报》记者 钟兰花)
****************************************************************
记得有行家说过,飞机发动机加工精度如果有0.1毫米偏差,整个发动机性能就会降低10%,对发动机寿命更是有严重影响!我国发动机和国外的短板就在于材料和加工工艺上!希望成飞、哈飞、沈飞、606所抓紧把这项新技术应用到发动机生产领域吧!



"草根科学家"人生梦想:让全世界信服中国的精密机床
  7月10日,副省长熊建平到上虞浙江太阳股份有限公司,看望被誉为“草根科学家”的潘旭华。这位来自武义偏僻小镇只有中专学历的土老板,破格拿到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并在去年12月举办的鉴定会上,以超高精度击败了国际上最先进的机床,实现了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的突破。

  “下一步,我要把我的研发成果产业化,把德国、日本、英国的机床都打败,让全世界都信服。”潘旭华信心满满地对熊建平副省长说。

  小镇“三无人员”担起“863”项目重任

  潘旭华是金华市武义县人,中专毕业后到武义县柳城镇上的犁耙厂工作,1993年离职创业,办起了3家工厂。

  潘旭华走上科研之路的初衷很简单:“我就想做出又好又便宜的机床。”

  学历不算高的潘旭华并不盲目迷信专家权威。当年在犁耙厂时,潘旭华就是最年轻的技术骨干,被同事誉为“能解决任何技术难题的怪才”,他发明了特别适合南方水田耕作、省时省力的耕耙犁,成功设计出易于山区水田耕作的圆盘犁。

  在经营南方齿轮厂时,为了降低磨床加工最后一道工序的高报废率,潘旭华开始思考如何攻破机床上的核心部件——静压导轨。

  “上海机床总公司的总工程师劝我放弃研究,他说,上海十几个机床厂都做不出来,更何况你?”潘旭华回忆说。

  国产机床与国外机床在技术上的巨大差距,激发了潘旭华投入科研的创新动力。钻研三年后,潘旭华将自己的研发成果送到上海市机床检测中心检测。

  精度检测结果从3微米到1微米再到0.58微米。当时,上海研发出来的导轨重复定位精度基本上在4至5微米左右。没人想到,全国各地科研院校没人解开的难题,被一个小镇上的中专毕业生破解了。

  消息传开后,国家机床检测中心特地派人来核查。这次除了测重复定位,还测了最小位移量。最后测到的数据为0.1微米——相当于我们头发丝的1/700。现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就是这两份检测报告,引起了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的关注。司领导与潘旭华一番交谈后,当即决定派专家实地考察。

  但是没有人相信一个中专文化的人能够研发出高校和国企科研人员在大型实验室里几十年都没研发出来的机床工艺。第一批和第二批专家都拒绝了考察指令,直到科技部下了“死命令”,第三批专家才勉强来到浙江。“思路开阔、方法独到,他能做出世界领先的机床!”看完潘旭华研发的东西,专家组组长这样向科技部汇报此行结果。

  于是,一个无大专以上学历、无任何职称、无正式立项项目研究经历的“三无人员”,破格承担了国家“863”计划项目。

  为科研他从千万富翁变成“千万负翁”

  原本,潘旭华光凭静压导轨就可以作为“863”项目验收,但当司领导告知他高精度随动磨床是机床领域最难的技术工艺之一时,潘旭华马上说:“如果国家有需要,我就先研制随动磨削机床!”他提出了更复杂的建立在高精度静压导轨基础上的“汽车曲轴随动磨削机床及其相关工艺”。

  接下“863”项目后,潘旭华去拜访专家教授。“当时有人对我说,中国的精密机床比国外落后50年,你做不成的。真没想到我们的机床工业落后到如此地步。”潘旭华说。

  潘旭华不再满足于研制出又好又便宜的机床。问鼎世界顶尖技术、振兴民族工业的梦想,在他脑中形成。

  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需要大量的投入,而周边怀疑和轻视的目光更让他难上加难。为了完成“863”项目,潘旭华先后卖掉了两个工厂,



只留下一个进行研发。他把卖厂得来的5000多万元资金全部投到正在研发的项目,还背了上千万元的债,从千万富翁变成了“千万负翁”。

  他的工人常说:“老板就喜欢‘烧’钱。”

  2012年6月,潘旭华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癌,而做完肿瘤切除手术刚满10天,他又奔波在了科研路上。

  在质疑声中,浙江师范大学却对他投来了关注的目光,聘他为浙师大特聘教授,为他攻克“863”项目提供支持,组建科研团队,成立了精密机床研发中心等。

  位于上虞的浙江太阳股份有限公司,更是为潘旭华的腾飞提供了“跑道”。

  这家专业生产发动机曲轴、凸轮轴的外贸型企业,生产装备主要依靠从英国、日本进口。2010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公司董事长王荣庆得知了潘旭华团队研发“863”项目的事,便亲自带队跑到武义上门求才,采购了潘旭华技术尚未成熟的产品,让他们的机床样机在公司深入研发和实践,并提供与进口设备性能比较、改进完善实验平台、实际使用可靠性测试等综合保障。

  “太阳股份”成了潘旭华及其团队的科研大本营。在样机调试过程中,“太阳股份”从提供毛坯、检测人员及国际认可的检测设备等方面给予潘旭华团队大力支持。“报废了很多曲轴。”王荣庆笑说。

  “草根科学家”问鼎国际顶尖技术

  潘旭华及其团队没有让“太阳股份”和其他信任他的人失望。

  去年12月7日,潘旭华研制的汽车曲轴随动磨削机床接受国内最顶尖的机床专家的鉴定。

  一边是代表国际最先进水平的英国、日本的机床,外观精致、豪华,设备主要的易消耗品砂轮、磨轮、冷却液都是价格昂贵的国际顶尖产品;一边是潘旭华研发的设备,模样更像一只“丑小鸭”,设备易消耗品都是价格相对便宜的国内产品。

  结果却令人称奇。在同样严苛的检测标准和测试条件下,潘旭华的“土机床”加工件误差仅为0.0038毫米,这一精度优于“洋机床”加工件0.0042毫米的偏差值。

  这意味着,汽车等各类机械设备的发动机有望延长寿命、降低油耗,标志中国跻身超精密加工装备制造的国际先进行列!

  那天,新华社发布了这样的消息:可以掌控万分之一毫米细微移动的超精密加工装备核心技术在中国取得突破。

  更为关键的是,潘旭华研发的机床,因成本低廉,可同时满足高端产品和低端产品的加工需要。

  “在致力产品结构转型中,因为市场需要,我们请潘旭华为公司量身定制圆弧面曲轴随动磨床。我们也曾到北京的机床厂求助,但他们磨出来的产品光洁度不够。请国外专家的话又价高费时。结果潘旭华又成功了。”王荣庆说,自6月下旬开始试生产,至今公司已生产该类曲轴600多支。该套机床的优势非常明显:精度高,柴油机曲轴达到了轿车曲轴的水平;速度快,生产节拍是每根5分钟,而国外机床厂商的方案是10-15分钟左右;成本低,售价不到进口机床的一半;能耗低,即开即用,无须恒温。与传统生产方式比,可大幅削减设备数量和工人数。

  “下半年,我们的工厂将搬迁新址,届时6条生产线都将采用潘旭华研制的高精度磨床,我们愿意为他的研发成果担起产业化基地责任。”王荣庆说。

  潘旭华并不满足。“我要把精密机床整个体系都建起来,实现民族工业的腾飞,让全世界都信服。”(《绍兴日报》记者 钟兰花)
****************************************************************
记得有行家说过,飞机发动机加工精度如果有0.1毫米偏差,整个发动机性能就会降低10%,对发动机寿命更是有严重影响!我国发动机和国外的短板就在于材料和加工工艺上!希望成飞、哈飞、沈飞、606所抓紧把这项新技术应用到发动机生产领域吧!

发动机加工精度.jpg (82.66 KB, 下载次数: 1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4-12-25 11:05 上传

不会是太阳股份这个公司想在股市圈钱吧,
虽然我不怎么内行,但希望这项技术尽快运用到太行发动机生产环节上!那样的话。。。。{:soso_e113:}
hey_neo 发表于 2014-12-24 11:16
不会是太阳股份这个公司想在股市圈钱吧,
应该不会吧!
乐山好水 发表于 2014-12-24 11:18
应该不会吧!
感觉好的项目基本上不太会考虑股票市场啊
链接 ?????
材料与加工对发动机性能影响应该是最大的了吧?
当年本田宗一郎也是这样的技术痴迷者,

希望潘先生再接再厉!
应该是一个有天分的人
就这个成果给个高高工也不为过。但是国内的机床专家如果都市这样固步自封妄自菲薄的中国制造的前途堪忧,不是做不出而是人不行呀!
www.sxwmw.gov.cn/jwmsxf/201307/t20130715_728905.html

去年的消息了啊
淡定点好不,看过大国重器吧?我们早就能制造媲美洋货的高精机床了,包括出口德国的

这篇还是属于软文范畴
这是今年的第多少次突破
如果是真的,并且能够大量实用化的话,是一大幸事啊
精密加工在发动机里算是简单的了吧?
一个励志的故事。
很好!很励志!
真的吗?

如果是这样,那就太好了。
回过头来说,那些拿着国家科研经费,有着高大上头衔的专家,是不是要汗。。。。。
国外产品看起来高大上,国产的外形土鳖,难道你们不觉得这也是一个大问题吗?你们看过外形土鳖的东西卖出过高大上的价格吗?
都突破完了的 哎  这种消息 一般都严重滞后
ddeell72 发表于 2014-12-24 11:53
www.sxwmw.gov.cn/jwmsxf/201307/t20130715_728905.html

去年的消息了啊
是啊,我老担心我国的高科技成果和产业的结合环节是否迅速和高效!
bluekiller 发表于 2014-12-24 11:54
淡定点好不,看过大国重器吧?我们早就能制造媲美洋货的高精机床了,包括出口德国的

这篇还是属于软文范 ...
以前出口的只是某些技术环节有了突破,洋货的高端机床我们技术还是很差劲的!
buyaoluanlai 发表于 2014-12-24 12:03
如果是真的,并且能够大量实用化的话,是一大幸事啊
是啊,不过技术成果的转化,和迅速形成生产力这个过程必须要高效啊!
用奔四烧水 发表于 2014-12-24 12:13
精密加工在发动机里算是简单的了吧?
在要求苛刻的发动机部件里,精度是很重要的指标,差之毫厘,结果就相差很大的。。
卷发千金 发表于 2014-12-24 12:57
都突破完了的 哎  这种消息 一般都严重滞后
科技成果要立刻形成生产力,这个环节我觉得国家应该加快!
很多东西与技术无关,完全是在加工者的意识上。完全一样的东西,一个人能烹调出世界极品,眼高手低者只能炒出猪狗食是一个道理。
对于机床行业,好象国内媒体已经报道到N多次突破了吧。。。

不过,中低档机床出口,这些年来,是不错的。
很多东西与技术无关,完全是在加工者的意识上。完全一样的东西,一个人能烹调出世界极品,眼高手低者只能炒 ...
硬件是基础。。。
希望多出这样的人才,我国的发动机才有望突破。
任何进步都值得称赞
消息的内容很好的,但是如何有效的应用这些技术,关键是如何使得相关的人掌握
不看好那个企业,过去去过那边,觉得那边都是靠贸易赚钱,没有多少认真做技术的企业,多是野路子的企业,成长的快,但是不持久。

战略级的技术国家应该及时介入,由国家提供高等级保密和人才安保支持。小心对手国家和企业玩阴的。
乐山好水 发表于 2014-12-24 13:51
科技成果要立刻形成生产力,这个环节我觉得国家应该加快!
等到告诉大家我喜欢你的时候 其实你早就是我的人了 兔子就这宣传套路
看到股份二字,我懂了。
当然,只要技术真,就该涨。几倍几倍地涨,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人敢投研发投技术投人才。
但是没有人相信一个中专文化的人能够研发出高校和国企科研人员在大型实验室里几十年都没研发出来的机床工艺。第一批和第二批专家都拒绝了考察指令,直到科技部下了“死命令”,第三批专家才勉强来到浙江。“思路开阔、方法独到,他能做出世界领先的机床!”看完潘旭华研发的东西,专家组组长这样向科技部汇报此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觉有点官僚化
好东 西要顶
那就要看发动机性能和可靠性的瓶颈是否在加工机床上了。

如果瓶颈是在研发和试验而非加工环节,或者加工环节的瓶颈并非机床...

内地某些行当,不是长期有“一流设备、二流产品、三流质量”的说法么?
真的假的?
每个月都有发动机的好消息,时不时还重大突破,上档次什么的。
按照今年超大的各种消息,我国发动机起码上了三个档次,五次重大突破!
不断听到材料及加工工艺、设备的好消息,兔子的追赶步伐会越来越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