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老电影《红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3/29 04:10:31


1963年,当中国人民刚刚从大饥荒的阴影中走出来时,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骤然丰富起来。一批高质量的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如《红日》、《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跟踪追击》、《怒潮》、《球迷》、《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葫芦的秘密》等,几乎部部都成为了时代经典。其中,又以《红日》的投资最多,场面最为浩大,拍摄最为艰难,开创了当时新中国电影的一个纪录。

影片《红日》是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影片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为历史背景,讲述了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最后全歼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的宏伟战争故事。作者吴强是华野老战士,曾亲身经历了小说中描写的各个战役过程,因而在叙事写人时饱含激情,笔触真实,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在当时革命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影片《红日》忠实于原著,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从涟水失利、莱芜战役和孟良崮决战的历史图景,堪称为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银幕巨作。

影片《红日》的编剧瞿白音,导演汤晓丹,都是当时中国电影界的一时之选,曾创作过《人民心一条》、《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优秀影片。《红日》还是政府重点关注的大片,直接受到中央军委、文化部电影局和上海市委的指导,投资达人民币100多万,这在当年是不得了的,此前还没有一部影片制作费用是超过100万的。用影片录音丁伯和的话说,“现在来讲100万是小儿科,那时来讲一颗炮弹要5两金子。最后的高潮,我们是用炮弹录的声音。”

在《红日》拍摄的1961年到1963年间,正是新中国经济困难、粮食极度短缺的年代。拍外景时就是在孟良崮实地拍摄,动员了大量部队,加上演职人员,都要吃饭,又都吃不饱。当时,一碗棒子面粥、一碗地瓜干和一个不大的馒头,就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这哪能够!而拍战争戏又非常消耗体力,那种因饥饿而造成的身体虚脱感觉是今人难以想像的。加上夏天还要拍冬天的戏,要穿很厚的服装,真是又累又饿又热。在片中饰演解放军朱参谋长的著名演员中叔皇,就拍着拍着突然晕倒了。因为当时拿不出吃的来,大家只好把他拖到一边阴凉处,扇一扇,喝点水,然后别人再去拍。只有等到开饭时间,每个人才能得到少得可怜的那点定量。因为饿得实在难受,饰演团长刘胜的里坡和饰演连长石东根的杨在葆一核计,就从集市上买回了一车萝卜秧和茄子秧,种在了外景地附近。经过大家的精心呵护,萝卜、茄子长势喜人,终于能在演职人员拍完一天戏后给瘪瘪的肚子里增加点营养了。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全体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拍完了外景。拍到全片结尾全歼了第74师后部队胜利会师时,参演人员欢呼跳跃,丝毫看不出饥饿的气息,不能不说是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比较搞笑的是,当演员们回到上海拍内景时,因为伙食得到了很大改善,不久后很多人原来饿尖了的脸就开始变圆了。这可把导演汤晓丹急坏了,这脸一会尖一会圆在电影里怎么衔接呀!最后只好由化妆师出面,妙手回春。

影片拍好后送审时,文化部电影局的有关领导看了后很是不满,认为人物情绪没有展现,拍得不好。关键时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的陈毅说话了:“我看《红日》拍得不错。这么长的小说,能提炼成一部影片,很不容易,是部好片子,可以让全国的解放军都看看。告诉他们(指摄制组),片子能拍成这样,不容易了,可以公开发行。”陈老总发了话,电影局只得签发了审查通过令。导演汤晓丹感激不已:“要不是陈毅副总理发话,《红日》还升不起来。”

影片《红日》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了解放军指战员们最喜爱的影片之一。一年之后,《大众电影》杂志还报道了莱芜人民争看《红日》的消息。然而到了1966年,《红日》就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产物,说其美化了敌人,丑化了我军。历史,就是这样扑朔迷离。

影片《红日》主要描写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这三次战役,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电影推进来揭开当年的历史大幕吧。

在影片的开头,1946年初冬,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大举进攻苏北解放区的涟水城。解放军沈振新军奋起抗击敌人,但国民党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解放军被迫撤出战场,涟水终于失守。因在苏北无法立足,解放军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由于战斗失利,且离开家乡,很多指战员的思想都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他组织全军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战术训练,准备有朝一日再与整编第74师一决雌雄。

在真实的历史上,提到涟水保卫战,就不能不从整个华东的形势说起。1946年6月,蒋介石自恃在军事力量上占有着绝对优势,又有美国支持,于是决心消灭中共及其武装力量,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悍然发动了内战。8月,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相信战争不会拖的太久,共军以八十万对政府军之三百万,在战争的历史上是没有侥幸的,共军非以一抵十不能获胜。”蒋介石自己则更加自信,他在召见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时说:“相信能够在六个月内粉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

面对如此形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这时候怎么看呢?当外国记者询问他时,他说:“战争是要打下去,因为人家要打。”他的战友们也和毛泽东的心情一样沉重,彭德怀当时就说过:“我们不会失败,但是,我们确实不可能打赢。”

该来的总要来的,只有战场上见胜负了。

当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统帅部持的是全面进攻战略,于全国各个战场对中共武装力量发起围剿。其中在华东地区,国民党军将作战重点指向了苏北和山东,企图速战速决。其主要指挥机构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是抗战名将薛岳,下辖23个军,共52万人。与之相对抗的,是张鼎丞、粟裕、谭震林指挥的以新四军为基础组建的华中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兵力近15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近4万人;陈毅、饶漱石、黎玉指挥的以山东军区八路军和新四军调入山东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山东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兵力约20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约7.4万人。

战争之初,毛泽东并没有完全放弃和平的可能。他还想力争实现“以打促和”,把蒋介石打回到谈判桌上来,因而决心以攻对攻,制定了在“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在“北线夺取三路四城”的战略部署。即在北线,以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贺龙指挥的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条铁路和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在南线,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余人,粟裕、谭震林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主力4万人,合力出击津浦铁路的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蚌埠至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随后乘胜渡淮河南下。这个企图规模宏大,确实是在当时形势下只有毛泽东才敢拿得出来的大手笔。

刘邓和陈毅接到中央命令后,都很快率军出动到陇海铁路沿线进行配合作战。按中央规定,华中野战军在战略行动上归陈毅指挥。因此,陈毅打算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主力在徐州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遂下令华中野战军西移至淮南地区准备出击津浦铁路。然而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却另有主张,在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华中局领导人商议后,打电报向中央建议:苏中根据地的经济地位很重要,华中野战军主力如移兵淮南恐会丢失苏中,那样对淮南也不利。不如先在苏中内线打几个胜仗,等刘邓部和陈毅部在外线打开局面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再西进转至外线作战。毛泽东经过考虑后,采纳了这个建议,命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这样一来,粟裕就开始了他一生的辉煌时期。

粟裕的资格很老,曾参加过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参与创建了中央苏区,在红军时期也是军师级将领,但却远没有林彪、彭德怀、陈毅等人名气大。抗日战争初期,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部队在镇江以西的韦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20多人,击毁敌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十余支,取得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当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闻讯后,即赋诗赞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在华中地区坚持作战,相继开辟了苏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的7个主力师中,粟裕的第1师战绩最佳,歼敌最多。不过,仅以这些历史战绩而论,将来到了55年授衔时,也就够个上将中流。然而,解放战争给了粟裕进行表演的辉煌舞台,他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突然爆发出来,由此踏上了共和国第一大将之路。

中央批准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作战之后,粟裕集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迎头痛击了侵入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李默庵所部12万余人。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一战宣泰,二战如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一气呵成,歼灭国民党军6个师、2个交警总队共5.3万余人,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对此评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当粟裕部在内线作战七战七捷的同时,外线各战场却接连失利。北线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发起集宁大同战役失利,被傅作义部打得很惨,以致还丢失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和重镇承德;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发起泗县战斗也败于桂军之手,山野主力第8师伤亡较大,部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淮北形势更显恶化。再看其他战场,李先念、王震、王树声指挥的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损失惨重,失去了集团战斗力;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失利,被杜聿明、廖耀湘等指挥的国民党军一直追到了松花江以北,当时林彪等人还有万不得已时退到苏联去的打算;只有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战绩尚可。相比之下,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动歼敌,连战连捷,一时非常抢眼。毛泽东对之相当重视,在经过深入思考后,开始调整外线出击战略方针,认为“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

就在此时,电影中的主角登场了:张灵甫指挥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该师是国民党军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为抗战初期在淞沪会战时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曾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和雪峰山会战等,战功赫赫,有“抗日铁军”之誉,荣获过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在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编纂的正式官版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中,多次提及与第74军的作战情况,称其为“支那第一恐怖军”。陈诚曾代表蒋介石视察过第74军,在公开训话中说:“三、六、九三个战区发生战争,委员长在地图上先找74军的驻地位置。为什么?必要时,要使用你们这个部队。从这可以知道委员长对你们的器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第74军奉命空运南京受降,并担任南京守备任务,因而被称为“御林军”。

抗战胜利后,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的陆军整编方案,第74军整编为第74师,下辖3个旅6个团和师直属队,共3万人左右。全师换装了美械装备,连以上军官大多由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毕业生充任,士兵全部是18~28岁的精壮青年,身材、体重都有严格的要求标准,还必须具有相当年份的作战经验。部队军纪严明,并享受良好待遇。仅以士兵为例,每人每天即发牛肉罐头一听、好香烟四支,以及饼干、果汁露、零用钱、毛巾肥皂等,大米白面敞开吃。这样一支历史辉煌、素质优秀、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纪律严明的部队,当时就被称为是“模范师”、“精锐中的精锐”。蒋介石在高级将领会议上曾指名要以第74师为标准,建设好军队。国民党内部也流传着“有74师,就有国民党”之说。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甚至吹嘘说:“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

整编第74师的师长更是一位传奇人物:张灵甫。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与林彪、刘志丹、曾中生、段德昌等红军名将是同学。张灵甫多年投身第74军,在抗战中表现非常英勇,曾率部重创过日本侵略者,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武汉会战后,著名作家田汉以张灵甫指挥的张古山之战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真姓出现,一时名声大噪。不过张灵甫当年曾有过杀妻疑案,遭到法律惩处,成为了多年解不开的谜团。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张灵甫坚毅敢斗,有勇有谋,因而才成为了第74师的主官。从性格上说,他又比较刚愎高傲,耿介暴躁,和多数军界同僚的关系搞得都不好。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苏北中共军队,薛岳特别向蒋介石请求,调整编第74师加入徐州方向参战,得到了蒋的同意。1946年8月初,张灵甫率全师开赴苏北战场。九个多月后,张灵甫和他的第74师覆灭在孟良崮上。一个优秀将领和一支曾经是民族精英的部队,就这样殒落在了时代悲剧中。

张灵甫和整编第74师上来的第一仗就是“两淮穿心战”。两淮指位于徐州以南苏北腹地的淮阴、淮安地区,属于中共的两淮解放区,当时淮阴还是中共在华中根据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国共谈判时,毛泽东甚至考虑到了将来一旦和谈能够成功,要把中共中央机关从延安迁到淮阴,这样去首都南京往来比较方便,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奉薛岳命令,国民党军李延年兵团分三路向两淮解放区发动进攻,迅即东进宿迁,摆出了一副要直逼沭阳进行决战的架势。陈毅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判断国民党军的主攻方向在宿迁至沭阳一线,是欲切断华中与山东两解放区的联系,因而将山东野战军主力北移到沭阳方向准备迎战。粟裕得知后表示强烈反对,和谭震林等人几次打电报给陈毅,认为山野主力北移将造成两淮空虚,国民党军极有可能进犯两淮。然而陈毅、宋时轮未能虑此,仍坚持原来的作战计划,并表示有把握。当时华中野战军在七战七捷后也已非常疲劳,急需休整。但毛泽东希望华中野战军仍能在内线积极打几仗,以策应其他解放区作战,因而几次来电询问。粟裕、谭震林决定执行中央的指示,准备进攻海安和如皋,继续在内线扩大战果。当得知陈毅、宋时轮坚定北移的态度后,粟裕、谭震林只好发电给中央和陈、宋,请求放弃攻占海安,华中野战军主力准备北移到泗阳地区以巩固两淮。然而这时中央又发电指示要乘刘邓部在定陶战役大捷之时,山东野战军一部和华中野战军在淮北及苏中南北配合,巩固两淮。粟裕、谭震林见中央还是想让他们在内线打,就再电中央和陈毅,建议待打下海安后再北移。结果陈毅回电要粟、谭“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毛泽东先后接到粟、谭打和不打的两份电报,便也依次回电,可以不打,也可以打,注意休整。就在三方来回电报进行讨论之际,战局已急转直下。

张灵甫率第74师一直跟在南路的桂军第7军后边,隐蔽企图,悄悄前进。待山野主力北上后,两军突然南下,直扑两淮。第7军位于左翼,一举突破了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的防线,攻占泗阳,并盯住山东野战军主力。这时右翼的第74师突然加入战斗,动作迅猛,急趋防御较薄弱的淮阴以南,再次强行突破了第9纵队的运河防线。到了此时,陈毅方如梦初醒,急调部队南下增援。然而山东野战军主力却被第7军缠住难以脱身,而且通向淮阴的王营大桥被国民党军破坏,部队无法过河。陈毅后悔莫及,只能是“五内俱焚”了。谭震林紧急统一指挥就近的几支不同建制部队保卫淮阴,与第74师杀得难解难分。这时粟裕指挥华中野野战军主力2个师也迅速北上增援淮阴,但因路途太远,沿途都是水网地带,天又不断下雨,前进速度缓慢,眼看是来不及了。结果张灵甫指挥第74师首先突破淮阴城防,两军展开了激烈巷战。粟裕带少数人赶到淮阴,与谭震林会合,经研究后认为再打下去也只能是徒然消耗,遂决定放弃淮阴,撤出战斗。淮阴既失,再守淮安也无意义。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只得后撤至沭阳、涟水一线休整。两天后,第74师又进占了淮安,与第7军隔运河会师。

丢失两淮对华东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政治上受到很大损失,解放区依靠运河税收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切断,而且华中和山东之间被国民党军拦腰横斩,大片解放区都变成了游击区,苏中解放区陷于被三面合围的境地,要坚持下去已很困难了。陈毅、粟裕第一次与张灵甫指挥的整编第74师交手,就已经感到了对手的与众不同。认为该敌战术运用诡诈,攻击意识旺盛,炮火较强,非常难于对付,不愧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

拿下两淮后,张灵甫的企图心更加强烈,一个月后又挥兵直取涟水城,企图彻底孤立苏中解放区。不过,这却不是影片开头的涟水之战。影片中的是第二次,这是第一次。两淮失守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人都意识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集中兵力联合起来,攥成一个拳头打击敌人。在毛泽东的努力促成下,两支野战军准备联合作战,先打淮北东进之敌,攻占津浦铁路,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河以西地域。就在这时,张灵甫找上门来了。他趁华中野战军抽调部队北上作战之机,指挥本师3个旅加第28师1个旅,兵分三路向涟水发起进攻。然而张灵甫没有料到,粟裕早就盯上了他,紧急将野战军主力调回,集中了28个团兵力要吃掉第74师。双方在涟水周围进行了整整半个月的拉锯战,最后张灵甫寡不敌众,只好且战且退撤向了淮阴。这一战华中野战军统计歼灭了第74师及第28师一部共8000余人(国民党军统计损失约在4000人左右,其中第74师2000余人),自己也伤亡了6000多人,并且牺牲了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可谓是一个惨胜。这是双方打的第一个真正的硬仗,粟裕集中了如此优势兵力仍未能歼灭第74师,进一步认识到了其强劲的战斗力。粟裕在多年后回忆道:“回想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敌先头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后来在孟良崮能够歼灭它是我军经过宿北、鲁南、莱芜三个大歼灭战,我军的装备、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大歼灭战的经验,才以五倍于它的兵力,达到全歼该师的目的的。解放战争开始,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张灵甫是何等样人,岂能善罢甘休!一个半月之后,张灵甫率第74师再次杀向涟水,这就是影片开头的涟水保卫战。这一次从大的形势上说,是薛岳协调了徐州绥靖公署所属的各兵团,集结了12个师28个半旅,兵分四路向鲁南、苏北发起大举进攻,重点是指向苏北。而经过两淮失利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已决定联合作战,粟裕等人一面指挥部队进行防御战确保淮北和苏中的联系,一面将苏中解放区的机关和物资向山东转移。随后粟裕赶到山东野战军总部,和陈毅等人研究先打哪一路敌人。陈毅经过泗县和两淮战斗失利后,已确知自己指挥才能有限,因而更加重视老战友粟裕的意见,全力支持他组织战役指挥。面对国民党军正面拉开300多里的进攻阵势,在详细研究之后,陈毅、粟裕决心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共24个团兵力,先打从宿迁向沭阳方向进攻的胡琏整编第11师和戴之奇整编第69师。在两敌之中,胡琏的第11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强,又处处小心,很难一口将其吃掉;而戴之奇的第69师急功冒进,单兵突出,易于被分割包围。因此,决定以一部兵力阻击第11师,集中主力分割围歼第69师。这就是华野历史上著名的宿北战役,一举歼灭了戴之奇师,重创胡琏师,共歼敌2.1万余人,整编第69师师长戴之奇战败自杀。宿北战役是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联手之后的第一战,成为了华东战区的一个大的转折。这次胜利令陈毅几个月来的郁闷心情一扫而光,兴奋地说:“谁说陈毅老了,不能打仗了!”而粟裕在战役中显示了卓越的大兵团作战指挥才能,赢得了各级将领们的信任,为日后的两军合并指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宿北这边打胜了,涟水那边却打败了。面对强敌第74师的声东击西加偷袭战术,防守涟水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王必成部没能顶住,阵地被突破,伤亡较大,只好放弃涟水撤出战斗。与此同时,陶勇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第1师奉命从盐城赶来增援涟水,结果到达时涟水已经失守,而盐城也被国民党军乘虚袭取。这下,华中解放区已基本沦陷,华中野战军不得不北撤山东。

影片开头攻占涟水城后,张灵甫等人得意洋洋地在一座古塔前合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塔名为妙通塔,是一座佛塔,位于涟水城内西南角,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该塔共七层,高32米,全为石砖结构,是当年涟水城的地标性建筑。古诗中有“中柱涟城半壁天,晓昏青锁万家烟”,即指此塔。因该塔是城内的天然制高点,在战时常被作为机枪火力点。1948年7月,在解放涟水的战斗中妙通塔毁于战火。2002年,当地政府在原址又仿建了一座妙通塔,并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了塔名。在真实的历史上,第74师攻占涟水后确实留下了一张众人在妙通塔下的合影。当时背景中的古塔已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有五层塔身被炮弹炸穿砖墙,几乎只剩下骨架。在塔下合影的有第74师副师长蔡仁杰、副参谋长李运良和其他几个人,但却没有张灵甫。

在影片中饰演张灵甫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舒适。他在解放前就是名演员了,曾在上海、香港两地的40多部影片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在演张灵甫时,舒适认为不能把著名的敌方将领演得窝窝囊囊,那样就是打败了他也没什么意思。因而他注意演出了张灵甫沉着、能干、一丝不苟的职业军人素养,塑造了一个比较精神的国民党将领,同时又突出了张灵甫骄傲狂妄的性格,以致这个角色被称为是当代影坛上的“反派三杰”之一。因为舒适演得像,日后张灵甫的遗腹子张道宇到大陆投资经商,还专门拜访了他,请他吃了饭。

在60年代的中国政治氛围中,连正面描写敌人的影片都不多见,更别说是赞美敌人了。影片《红日》能拍成后来那个样子,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编剧瞿白音光剧本就连改了五稿,付出了极大心血,令当年的同事们深为感动。然而到了文革中,美化敌人这条罪名还是缠上身来。

影片中的解放军军长沈振新和他的部队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华中野战军第6师及副师长王必成。王必成是湖北麻城乘马岗镇人,和许世友是邻村老乡,一起当了赤卫队员,参加了黄麻起义,进了红四方面军。抗日战争的时候王必成去了新四军,成了粟裕的爱将,在多年征战中带出了号称华野三只虎之一的第6纵队(即第6师),就是2004年被裁掉的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王必成的作战风格硬朗勇猛,因而人送外号“王老虎”。二战涟水,王必成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伤亡达5000余人,遭到重创,这下他就和整编第74师结下了血仇。后来见到粟裕时,王必成坚决表示:“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

影片中饰演沈振新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张伐。早在40年代,他就是中国演剧社享有“八大头牌”盛誉的话剧演员,是解放前最受欢迎的男明星之一。像他在张爱玲电影剧作经典《太太万岁》中饰演的那个有了外遇的小市民丈夫,白面儒雅,实在是难和后来英谋善断的解放军军长挂上钩。在拍摄影片《红日》时,张伐为了避免将我军高级将领神化,而着意演出了沈振新深沉、稳重、质朴的性格,并高难度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这个角色成为了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典银幕形象。

经过宿北战役,打垮了四路国民党军中间威胁最大的一路,在其自北向南的半包围圈中撕开了一个缺口,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联系不但没被切断,反而将进攻的国民党军分割成了山东、苏北两大坨,造成了较为有利的战场态势。与此同时,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都集中到了苏北地区,完成了从战略配合到战役协同的转变,两支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也合并为了一个。这样,以军力论,华东地区的野战军已成为全国各解放区中最大的一股力量。陈毅当时就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过去的问题是山东部队常不安心南下作战,华中部队亦不肯入鲁作战。数月来的矛盾,由于战局演变,现已解决,今后可集中从鲁南向南打。”

宿北战役尝到了甜头,两军上下都有再打一场胜仗的迫切愿望,下一步如何作战就成为了紧要问题。毛泽东对此也很重视,宿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他就致电陈、粟:“第二步作战似以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得到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发展,逐步收复苏北、苏中一切失地。”当时从鲁南方向向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进攻的,是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和第1快速纵队。其中以马励武的整编第26师为主力,配属第1快速纵队突出在前。整编第69师被歼灭后,马励武感到自己部队的态势暴露,不敢再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构筑防御工事。薛岳虽再三命令进攻,马励武仍按兵不动。其他几个师见马励武不动,便也都停步不前。

当时陈毅、粟裕截获了一份情报,说薛岳已向张灵甫下令,命其率领整编第74师迅速攻占沭阳,协同第7军、整编第11师夹击苏北的陈、粟所部。因为两淮、涟水战斗失利,华中野战军上下都恨透了第74师。粟裕当即向陈毅建议,主力暂时留在苏北,先打掉即将北上的第74师,然后视情况回援鲁南。陈毅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并致电向中央军委请示。毛泽东很快回电,赞成先打第74师,只要有好仗打就争取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然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等人不同意打第74师,认为该敌较强,一旦打成僵持,而鲁南之敌趁势攻占临沂,截断陇海铁路,两大野战军则北退无路,南进不能,将立即陷入极为被动之境地。眼看陈毅、粟裕决意要打第74师,陈士榘有些着急。他是从秋收起义时就追随毛泽东的亲信,因而独立拥有与中央联系的电台。陈士榘当即和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联名发了一份长电给中央,建议调山东野战军主力回援鲁南,等巩固了鲁南后再南下配合华中野战军歼灭苏北之敌。这下,等于刚会合的两支野战军又要分开。陈毅知道后,非常生气,在电话中对陈士榘大发脾气:“你们有电台,你们能发报,你们向党中央告我的状!” 陈士榘只好向陈毅解释,他也是本着对全军负责的态度,并反复分析了利弊。

毛泽东接到陈、唐的电报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等了两天。就在这两天中,粟裕又得到情报,第74师不但没有北上,反而在涟水以北修起了工事。此时,已过了上次情报中薛岳规定第74师夺取沭阳的期限。战机既逝,继续留在苏北已无意义。陈毅、粟裕再电中央,决心集中两支野战军主力先打鲁南之敌,攻占枣庄、峄县、台儿庄。这时毛泽东终于回电,同意先打鲁南之敌,但认为不应分兵迎敌,而应该集中能集中的主力专打一路,以打整编第26师为宜。毛泽东先前接到陈、唐电后没有立即回电,实际上还是尊重陈毅、粟裕等前敌统帅的意见,如真能在运动中打掉第74师,对于全局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促进。现在情况既然已经发生变化,那么就应决心转向山东作战。陈毅、粟裕终于明白,毛泽东的构思比他们想像的要宏大得多,是要求两支野战军坚决合并打大仗,并将山东作为主战场,不要同时还想着几个方向。只要能在山东大量歼敌,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巩固鲁南,以后再南下、北上或西进就都有了行动的自由。此后陈、粟不再犹豫,立即命令野战军主力秘密兼程北上鲁南,并调鲁中和鲁南附近的几个师都过来会合,从而集中了27个团兵力,向已进至峄县以东的整编第26师包围过来。

马励武本来已接到情报说有共军正向鲁南方向运动,因而命令全师及第1快速纵队收缩防线,形成了东西长25公里的狭长防御阵地。当时马励武比较得意的就是手中有第1快速纵队,可以自如机动,火力猛烈,因而并不怕陈、粟来攻。所谓第1快速纵队,就是由1个步兵旅、1个炮兵团、1个参加过滇缅公路作战的美式坦克营,以及搜索营、工兵营、汽车营组成的装甲摩托化纵队,这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无疑是非常现代化的合成兵种单位。蒋介石总共组建了3个这样的快速纵队,其中第1快速纵队的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也最受蒋的钟爱。马励武自恃手中有本钱,开始轻敌大意,竟然忙里偷闲跑回了百里外的峄县去过1947年的元旦。结果,当他还在城里看京戏《风波亭》时,陈、粟野战军已突然发起了猛攻。

马励武一时惊慌失措,想回前线又过不去,他就怕蒋介石当宝贝的这个快速纵队有什么闪失,那可就交不了差了。在请示了薛岳后,他命令第26师在快速纵队和空军的掩护下撤回峄县。此时,陈、粟野战军已在宿北战役中缴获的大炮火力支援下,连克外围制高点,从南北两翼切断了整编敌26师与周围几路国民党军的联系,急急包围过来。第26师接令后立即组织撤退,以快速纵队的坦克在周围巡回掩护,步兵乘汽车和炮兵、辎重车辆沿公路撤退。然而他们刚脱离阵地,天气就变了,雨雪交加,大雾弥漫,本来应该掩护他们的空军根本无法出动。这下撤下来的国民党军着了急,也顾不得排成队形沿公路撤退,而是团成一个大方阵沿公路及两侧田野平行开进。粟裕看到这种天气可乐坏了,老天助我呀,当即命令计划不变,各路部队饭也别吃了,勇猛穿插,给我追!结果追来追去就把第26师和快速纵队给压缩在了一个叫漏汁湖的洼地附近。本来鲁南地形平坦,很适合坦克车辆运动。像漏汁湖虽是水草地,但干旱时就是一片平原,通行无阻。要是在平时,以快速纵队的机动性和火力,陈、粟部队还真就围不住它。但现在不同了,雨雪一泡,平原已变成了泥泞松软的沼泽地,车辆、坦克进去没多久就都给陷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结果,只有最前面走公路的7辆坦克逃脱,后边的快速纵队全成了零速纵队。此时陈、粟部队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一举歼灭了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共3万余人,缴获坦克24辆、美式重炮数十门、卡车200多辆。陈毅高兴极了,跑到前线跳上缴获的坦克留影一张,并赋诗一首:

               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
          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

此后,陈、粟野战军乘胜穷追猛打,攻克峄县,活捉了马励武。粟裕不肯甘休,眼睛又盯上了这一路的另外3个师敌人。当时位于峄县以南台儿庄方向的是冯治安部2个师,已收缩到运河南岸凭借防御工事固守,一时打不着。而在峄县以北固守枣庄的周毓英部整编第51师,因奉薛岳命令不敢撤退,已态势暴露。粟裕立即挥兵直取枣庄,先后集中了16个团兵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连续爆破,经10天战斗攻克枣庄,歼灭了整编第51师师部和2个团,生俘师长周毓英。这一战中涌现出了一名爆破英雄,一个人就抓了100多名俘虏,他就是叶飞的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战士杨根思。将近4年之后,杨根思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小高岭阵地上抱起炸药包冲向蜂拥而上的美军,勇士辉煌化金星,一举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仅有的两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

鲁南战役,陈、粟野战军连续歼灭了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1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缴获了大量坦克、重炮、汽车和辎重,粉碎了薛岳组织的鲁南攻势。此后,国民党军一时未再贸然北上。陈、粟趁机休整部队,并进行了统一整编,于1947年1月底分别成立了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其中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参谋长为陈士榘,政治部主任为唐亮,下辖9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万人,是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人数最多的野战军。值得一提的是,华野的特种兵纵队就是由鲁南战役缴获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大量装备的基础上组建的,下辖榴弹炮团、野炮团、汽车大队、战车营等单位,火力和机动力都很强。由此,华野的实际战斗力也在当时全国各野战军中首屈一指。

影片中在北上山东时,像王茂生这样的苏北籍战士还恋恋不舍,一会说苏北的水好喝,一会又看不上山东的大枣,结果惹怒了山东籍战士秦守本,批评王茂生的家乡观念太重。在小说原著中,关于两大野战军合并时的种种矛盾还写了不少,但在改编成剧本时按照军委的指示基本都删去了。剩下王茂生和秦守本之间的简单矛盾,加上杨军的开导和大家吃煎饼卷大葱时的场面,算是是略微反映出了一点史实。

在真实的历史上,华中野战军部队北上山东后产生的问题是相当的多。光军服就两种颜色,山东部队是黄军装,华中部队是灰军装。生活习惯上的隔膜就更厉害了:南方人讲话绵软,还是地方方言,山东老百姓听起来像鸟啼;华中部队都留头发,好多人还是小分头,不像山东部队都剃短,看上去像是学生兵;江苏是鱼米之乡,生活富庶,华中部队不少人有丝绸衬衣,还盖着五颜六色的绸面丝棉被,结果被山东老百姓误以为是“资产阶级”、“腐化堕落”;华中部队吃惯了大米,吃不惯面食,更吃不惯小米。炊事员也不会做小米食品,做得小米饭非常难吃;华中经济发达,部队手中零用钱不少,但山东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买不到什么东西。而且华中的钞票到山东买东西时商店还不要,造成军地矛盾突出。特别是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是打了多场胜仗的,却要离开家乡到山东,而原来的根据地则大部分都落入了敌人手里,亲人遭到了国民党军的欺压迫害,广大指战员们是非常愤懑的。当时部队中就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对此,陈毅、饶漱石、粟裕等人花大力气进行了思想整顿和集中教育,批评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主义等错误观念,号召全军加强团结,建立整体观念,实行统一集中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加强群众观念和群众纪律等。应该说,在大方向的领导上,陈毅气魄大,有震摄力,能容人,能服众;饶漱石善于做组织工作,细节抓得很紧,工作效率高;粟裕则长于军事指挥,又在大政方针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华野后来打了那么多好仗,牵制了那么多敌人,华东成为了模范的解放区,这几位主要领导的密切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陈毅和粟裕,互相尊重,互相补充,成为了中共军队中继刘伯承、邓小平之后的第二对黄金搭档。此后陈毅放心地将战役指挥交给了粟裕,在战役决策上也充分尊重粟裕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一句口头禅:“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坚决执行。”

(待续)


1963年,当中国人民刚刚从大饥荒的阴影中走出来时,他们的精神世界却骤然丰富起来。一批高质量的电影作品相继推出,如《红日》、《小兵张嘎》、《冰山上的来客》、《跟踪追击》、《怒潮》、《球迷》、《梁山伯与祝英台》、《宝葫芦的秘密》等,几乎部部都成为了时代经典。其中,又以《红日》的投资最多,场面最为浩大,拍摄最为艰难,开创了当时新中国电影的一个纪录。

影片《红日》是根据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影片以解放战争时期的山东战场为历史背景,讲述了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最后全歼了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的宏伟战争故事。作者吴强是华野老战士,曾亲身经历了小说中描写的各个战役过程,因而在叙事写人时饱含激情,笔触真实,成功塑造了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在当时革命军事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是绝无仅有的。影片《红日》忠实于原著,以我军军长沈振新率领的一支英雄部队为主线,艺术地再现了从涟水失利、莱芜战役和孟良崮决战的历史图景,堪称为一部具有史诗性质的银幕巨作。

影片《红日》的编剧瞿白音,导演汤晓丹,都是当时中国电影界的一时之选,曾创作过《人民心一条》、《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优秀影片。《红日》还是政府重点关注的大片,直接受到中央军委、文化部电影局和上海市委的指导,投资达人民币100多万,这在当年是不得了的,此前还没有一部影片制作费用是超过100万的。用影片录音丁伯和的话说,“现在来讲100万是小儿科,那时来讲一颗炮弹要5两金子。最后的高潮,我们是用炮弹录的声音。”

在《红日》拍摄的1961年到1963年间,正是新中国经济困难、粮食极度短缺的年代。拍外景时就是在孟良崮实地拍摄,动员了大量部队,加上演职人员,都要吃饭,又都吃不饱。当时,一碗棒子面粥、一碗地瓜干和一个不大的馒头,就是一个人一天的伙食。这哪能够!而拍战争戏又非常消耗体力,那种因饥饿而造成的身体虚脱感觉是今人难以想像的。加上夏天还要拍冬天的戏,要穿很厚的服装,真是又累又饿又热。在片中饰演解放军朱参谋长的著名演员中叔皇,就拍着拍着突然晕倒了。因为当时拿不出吃的来,大家只好把他拖到一边阴凉处,扇一扇,喝点水,然后别人再去拍。只有等到开饭时间,每个人才能得到少得可怜的那点定量。因为饿得实在难受,饰演团长刘胜的里坡和饰演连长石东根的杨在葆一核计,就从集市上买回了一车萝卜秧和茄子秧,种在了外景地附近。经过大家的精心呵护,萝卜、茄子长势喜人,终于能在演职人员拍完一天戏后给瘪瘪的肚子里增加点营养了。就是在这样的艰难情况下,全体人员以饱满的热情拍完了外景。拍到全片结尾全歼了第74师后部队胜利会师时,参演人员欢呼跳跃,丝毫看不出饥饿的气息,不能不说是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比较搞笑的是,当演员们回到上海拍内景时,因为伙食得到了很大改善,不久后很多人原来饿尖了的脸就开始变圆了。这可把导演汤晓丹急坏了,这脸一会尖一会圆在电影里怎么衔接呀!最后只好由化妆师出面,妙手回春。

影片拍好后送审时,文化部电影局的有关领导看了后很是不满,认为人物情绪没有展现,拍得不好。关键时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外交部长、中央军委委员的陈毅说话了:“我看《红日》拍得不错。这么长的小说,能提炼成一部影片,很不容易,是部好片子,可以让全国的解放军都看看。告诉他们(指摄制组),片子能拍成这样,不容易了,可以公开发行。”陈老总发了话,电影局只得签发了审查通过令。导演汤晓丹感激不已:“要不是陈毅副总理发话,《红日》还升不起来。”

影片《红日》上映后,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更成为了解放军指战员们最喜爱的影片之一。一年之后,《大众电影》杂志还报道了莱芜人民争看《红日》的消息。然而到了1966年,《红日》就被打成了反党反社会主义黑线的产物,说其美化了敌人,丑化了我军。历史,就是这样扑朔迷离。

影片《红日》主要描写了涟水、莱芜和孟良崮这三次战役,下面就让我们随着电影推进来揭开当年的历史大幕吧。

在影片的开头,1946年初冬,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大举进攻苏北解放区的涟水城。解放军沈振新军奋起抗击敌人,但国民党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解放军被迫撤出战场,涟水终于失守。因在苏北无法立足,解放军北上山东,实行战略转移。由于战斗失利,且离开家乡,很多指战员的思想都处于愤怒和压抑的状态。军长沈振新的心情和战士们一样沉重,他组织全军总结经验教训,统一思想认识,加强战术训练,准备有朝一日再与整编第74师一决雌雄。

在真实的历史上,提到涟水保卫战,就不能不从整个华东的形势说起。1946年6月,蒋介石自恃在军事力量上占有着绝对优势,又有美国支持,于是决心消灭中共及其武装力量,不顾全国人民的和平意愿悍然发动了内战。8月,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学生、国防部新闻局局长邓文仪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相信战争不会拖的太久,共军以八十万对政府军之三百万,在战争的历史上是没有侥幸的,共军非以一抵十不能获胜。”蒋介石自己则更加自信,他在召见美国驻中国大使司徒雷登时说:“相信能够在六个月内粉碎共产党的军事力量。”

面对如此形势,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这时候怎么看呢?当外国记者询问他时,他说:“战争是要打下去,因为人家要打。”他的战友们也和毛泽东的心情一样沉重,彭德怀当时就说过:“我们不会失败,但是,我们确实不可能打赢。”

该来的总要来的,只有战场上见胜负了。

当全面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军统帅部持的是全面进攻战略,于全国各个战场对中共武装力量发起围剿。其中在华东地区,国民党军将作战重点指向了苏北和山东,企图速战速决。其主要指挥机构是徐州绥靖公署,主任是抗战名将薛岳,下辖23个军,共52万人。与之相对抗的,是张鼎丞、粟裕、谭震林指挥的以新四军为基础组建的华中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兵力近15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近4万人;陈毅、饶漱石、黎玉指挥的以山东军区八路军和新四军调入山东部队为基础组建的山东野战军及地方武装,总兵力约20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约7.4万人。

战争之初,毛泽东并没有完全放弃和平的可能。他还想力争实现“以打促和”,把蒋介石打回到谈判桌上来,因而决心以攻对攻,制定了在“南线三军出击津浦线”,在“北线夺取三路四城”的战略部署。即在北线,以聂荣臻指挥的晋察冀野战军主力和贺龙指挥的晋绥野战军主力协同作战,逐一占领平汉、正太、同蒲三条铁路和保定、石门(石家庄)、太原、大同四城;在南线,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5万人,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主力5万余人,粟裕、谭震林指挥的华中野战军主力4万人,合力出击津浦铁路的徐州至蚌埠段及其两侧地区、蚌埠至浦口段及其东侧地区,随后乘胜渡淮河南下。这个企图规模宏大,确实是在当时形势下只有毛泽东才敢拿得出来的大手笔。

刘邓和陈毅接到中央命令后,都很快率军出动到陇海铁路沿线进行配合作战。按中央规定,华中野战军在战略行动上归陈毅指挥。因此,陈毅打算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主力在徐州地区与国民党军进行决战,遂下令华中野战军西移至淮南地区准备出击津浦铁路。然而华中军区第一副司令员兼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却另有主张,在与邓子恢、张鼎丞、谭震林等华中局领导人商议后,打电报向中央建议:苏中根据地的经济地位很重要,华中野战军主力如移兵淮南恐会丢失苏中,那样对淮南也不利。不如先在苏中内线打几个胜仗,等刘邓部和陈毅部在外线打开局面后,华中野战军主力再西进转至外线作战。毛泽东经过考虑后,采纳了这个建议,命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这样一来,粟裕就开始了他一生的辉煌时期。

粟裕的资格很老,曾参加过南昌起义,上了井冈山,参与创建了中央苏区,在红军时期也是军师级将领,但却远没有林彪、彭德怀、陈毅等人名气大。抗日战争初期,粟裕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挺进苏南,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1938年6月17日,粟裕指挥部队在镇江以西的韦岗地区设伏,歼灭日军少佐土井、大尉梅泽武四郎以下20多人,击毁敌汽车4辆,缴获长短枪十余支,取得了新四军在江南的首战胜利。当时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兼政委的陈毅闻讯后,即赋诗赞曰:

弯弓射日到江南,终夜喧呼敌胆寒。
镇江城下初遭遇,脱手斩得小楼兰。

抗日战争中,粟裕指挥的新四军第1师在华中地区坚持作战,相继开辟了苏北、苏中等抗日根据地。在新四军的7个主力师中,粟裕的第1师战绩最佳,歼敌最多。不过,仅以这些历史战绩而论,将来到了55年授衔时,也就够个上将中流。然而,解放战争给了粟裕进行表演的辉煌舞台,他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能力突然爆发出来,由此踏上了共和国第一大将之路。

中央批准华中野战军先在内线作战之后,粟裕集中野战军主力3万余人,迎头痛击了侵入苏中解放区的国民党第一绥靖区李默庵所部12万余人。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一战宣泰,二战如南,三战海安,四战李堡,五战丁林,六战邵伯,七战如黄路,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一气呵成,歼灭国民党军6个师、2个交警总队共5.3万余人,取得了解放战争以来第一场大规模作战的胜利。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对此评价说:“粟裕在苏中战役中消灭的敌人,比他自己的兵力还多。”

当粟裕部在内线作战七战七捷的同时,外线各战场却接连失利。北线的晋察冀和晋绥军区部队发起集宁大同战役失利,被傅作义部打得很惨,以致还丢失了晋察冀军区首府张家口和重镇承德;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主力发起泗县战斗也败于桂军之手,山野主力第8师伤亡较大,部队士气受到很大影响,淮北形势更显恶化。再看其他战场,李先念、王震、王树声指挥的中原军区部队突围后损失惨重,失去了集团战斗力;林彪指挥的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保卫战中失利,被杜聿明、廖耀湘等指挥的国民党军一直追到了松花江以北,当时林彪等人还有万不得已时退到苏联去的打算;只有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战绩尚可。相比之下,粟裕部逆流而上,主动歼敌,连战连捷,一时非常抢眼。毛泽东对之相当重视,在经过深入思考后,开始调整外线出击战略方针,认为“只要有好仗打,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再转外线作战更为有利。”

就在此时,电影中的主角登场了:张灵甫指挥的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该师是国民党军赫赫有名的“五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为抗战初期在淞沪会战时组建的国民革命军第74军,曾先后参加过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兰封会战、武汉会战、南昌会战、上高会战、长沙会战、鄂西会战、常德会战和雪峰山会战等,战功赫赫,有“抗日铁军”之誉,荣获过国民政府第一号武功状和最高荣誉“飞虎旗”。在战后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编纂的正式官版战史《中国事变陆军作战》中,多次提及与第74军的作战情况,称其为“支那第一恐怖军”。陈诚曾代表蒋介石视察过第74军,在公开训话中说:“三、六、九三个战区发生战争,委员长在地图上先找74军的驻地位置。为什么?必要时,要使用你们这个部队。从这可以知道委员长对你们的器重。”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第74军奉命空运南京受降,并担任南京守备任务,因而被称为“御林军”。

抗战胜利后,按照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公布的陆军整编方案,第74军整编为第74师,下辖3个旅6个团和师直属队,共3万人左右。全师换装了美械装备,连以上军官大多由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毕业生充任,士兵全部是18~28岁的精壮青年,身材、体重都有严格的要求标准,还必须具有相当年份的作战经验。部队军纪严明,并享受良好待遇。仅以士兵为例,每人每天即发牛肉罐头一听、好香烟四支,以及饼干、果汁露、零用钱、毛巾肥皂等,大米白面敞开吃。这样一支历史辉煌、素质优秀、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纪律严明的部队,当时就被称为是“模范师”、“精锐中的精锐”。蒋介石在高级将领会议上曾指名要以第74师为标准,建设好军队。国民党内部也流传着“有74师,就有国民党”之说。国民党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李延年甚至吹嘘说:“有10个74师就能统一全中国。”

整编第74师的师长更是一位传奇人物:张灵甫。他是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生,与林彪、刘志丹、曾中生、段德昌等红军名将是同学。张灵甫多年投身第74军,在抗战中表现非常英勇,曾率部重创过日本侵略者,为民族独立做出了贡献。武汉会战后,著名作家田汉以张灵甫指挥的张古山之战为蓝本,编写了话剧《德安大捷》,张灵甫在剧中以真名真姓出现,一时名声大噪。不过张灵甫当年曾有过杀妻疑案,遭到法律惩处,成为了多年解不开的谜团。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张灵甫坚毅敢斗,有勇有谋,因而才成为了第74师的主官。从性格上说,他又比较刚愎高傲,耿介暴躁,和多数军界同僚的关系搞得都不好。

为了更有效地打击苏北中共军队,薛岳特别向蒋介石请求,调整编第74师加入徐州方向参战,得到了蒋的同意。1946年8月初,张灵甫率全师开赴苏北战场。九个多月后,张灵甫和他的第74师覆灭在孟良崮上。一个优秀将领和一支曾经是民族精英的部队,就这样殒落在了时代悲剧中。

张灵甫和整编第74师上来的第一仗就是“两淮穿心战”。两淮指位于徐州以南苏北腹地的淮阴、淮安地区,属于中共的两淮解放区,当时淮阴还是中共在华中根据地的政治经济中心。国共谈判时,毛泽东甚至考虑到了将来一旦和谈能够成功,要把中共中央机关从延安迁到淮阴,这样去首都南京往来比较方便,可见其地位的重要。奉薛岳命令,国民党军李延年兵团分三路向两淮解放区发动进攻,迅即东进宿迁,摆出了一副要直逼沭阳进行决战的架势。陈毅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宋时轮判断国民党军的主攻方向在宿迁至沭阳一线,是欲切断华中与山东两解放区的联系,因而将山东野战军主力北移到沭阳方向准备迎战。粟裕得知后表示强烈反对,和谭震林等人几次打电报给陈毅,认为山野主力北移将造成两淮空虚,国民党军极有可能进犯两淮。然而陈毅、宋时轮未能虑此,仍坚持原来的作战计划,并表示有把握。当时华中野战军在七战七捷后也已非常疲劳,急需休整。但毛泽东希望华中野战军仍能在内线积极打几仗,以策应其他解放区作战,因而几次来电询问。粟裕、谭震林决定执行中央的指示,准备进攻海安和如皋,继续在内线扩大战果。当得知陈毅、宋时轮坚定北移的态度后,粟裕、谭震林只好发电给中央和陈、宋,请求放弃攻占海安,华中野战军主力准备北移到泗阳地区以巩固两淮。然而这时中央又发电指示要乘刘邓部在定陶战役大捷之时,山东野战军一部和华中野战军在淮北及苏中南北配合,巩固两淮。粟裕、谭震林见中央还是想让他们在内线打,就再电中央和陈毅,建议待打下海安后再北移。结果陈毅回电要粟、谭“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毛泽东先后接到粟、谭打和不打的两份电报,便也依次回电,可以不打,也可以打,注意休整。就在三方来回电报进行讨论之际,战局已急转直下。

张灵甫率第74师一直跟在南路的桂军第7军后边,隐蔽企图,悄悄前进。待山野主力北上后,两军突然南下,直扑两淮。第7军位于左翼,一举突破了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的防线,攻占泗阳,并盯住山东野战军主力。这时右翼的第74师突然加入战斗,动作迅猛,急趋防御较薄弱的淮阴以南,再次强行突破了第9纵队的运河防线。到了此时,陈毅方如梦初醒,急调部队南下增援。然而山东野战军主力却被第7军缠住难以脱身,而且通向淮阴的王营大桥被国民党军破坏,部队无法过河。陈毅后悔莫及,只能是“五内俱焚”了。谭震林紧急统一指挥就近的几支不同建制部队保卫淮阴,与第74师杀得难解难分。这时粟裕指挥华中野野战军主力2个师也迅速北上增援淮阴,但因路途太远,沿途都是水网地带,天又不断下雨,前进速度缓慢,眼看是来不及了。结果张灵甫指挥第74师首先突破淮阴城防,两军展开了激烈巷战。粟裕带少数人赶到淮阴,与谭震林会合,经研究后认为再打下去也只能是徒然消耗,遂决定放弃淮阴,撤出战斗。淮阴既失,再守淮安也无意义。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只得后撤至沭阳、涟水一线休整。两天后,第74师又进占了淮安,与第7军隔运河会师。

丢失两淮对华东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不但政治上受到很大损失,解放区依靠运河税收的主要经济来源被切断,而且华中和山东之间被国民党军拦腰横斩,大片解放区都变成了游击区,苏中解放区陷于被三面合围的境地,要坚持下去已很困难了。陈毅、粟裕第一次与张灵甫指挥的整编第74师交手,就已经感到了对手的与众不同。认为该敌战术运用诡诈,攻击意识旺盛,炮火较强,非常难于对付,不愧是蒋介石的五大主力之一。

拿下两淮后,张灵甫的企图心更加强烈,一个月后又挥兵直取涟水城,企图彻底孤立苏中解放区。不过,这却不是影片开头的涟水之战。影片中的是第二次,这是第一次。两淮失守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领导人都意识到,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分散迎敌是不行的,必须集中兵力联合起来,攥成一个拳头打击敌人。在毛泽东的努力促成下,两支野战军准备联合作战,先打淮北东进之敌,攻占津浦铁路,然后全军西渡收复运河以西地域。就在这时,张灵甫找上门来了。他趁华中野战军抽调部队北上作战之机,指挥本师3个旅加第28师1个旅,兵分三路向涟水发起进攻。然而张灵甫没有料到,粟裕早就盯上了他,紧急将野战军主力调回,集中了28个团兵力要吃掉第74师。双方在涟水周围进行了整整半个月的拉锯战,最后张灵甫寡不敌众,只好且战且退撤向了淮阴。这一战华中野战军统计歼灭了第74师及第28师一部共8000余人(国民党军统计损失约在4000人左右,其中第74师2000余人),自己也伤亡了6000多人,并且牺牲了第10纵队司令员谢祥军,可谓是一个惨胜。这是双方打的第一个真正的硬仗,粟裕集中了如此优势兵力仍未能歼灭第74师,进一步认识到了其强劲的战斗力。粟裕在多年后回忆道:“回想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敌先头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后来在孟良崮能够歼灭它是我军经过宿北、鲁南、莱芜三个大歼灭战,我军的装备、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大歼灭战的经验,才以五倍于它的兵力,达到全歼该师的目的的。解放战争开始,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张灵甫是何等样人,岂能善罢甘休!一个半月之后,张灵甫率第74师再次杀向涟水,这就是影片开头的涟水保卫战。这一次从大的形势上说,是薛岳协调了徐州绥靖公署所属的各兵团,集结了12个师28个半旅,兵分四路向鲁南、苏北发起大举进攻,重点是指向苏北。而经过两淮失利后,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已决定联合作战,粟裕等人一面指挥部队进行防御战确保淮北和苏中的联系,一面将苏中解放区的机关和物资向山东转移。随后粟裕赶到山东野战军总部,和陈毅等人研究先打哪一路敌人。陈毅经过泗县和两淮战斗失利后,已确知自己指挥才能有限,因而更加重视老战友粟裕的意见,全力支持他组织战役指挥。面对国民党军正面拉开300多里的进攻阵势,在详细研究之后,陈毅、粟裕决心集中山东野战军主力和华中野战军一部共24个团兵力,先打从宿迁向沭阳方向进攻的胡琏整编第11师和戴之奇整编第69师。在两敌之中,胡琏的第11师是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战斗力强,又处处小心,很难一口将其吃掉;而戴之奇的第69师急功冒进,单兵突出,易于被分割包围。因此,决定以一部兵力阻击第11师,集中主力分割围歼第69师。这就是华野历史上著名的宿北战役,一举歼灭了戴之奇师,重创胡琏师,共歼敌2.1万余人,整编第69师师长戴之奇战败自杀。宿北战役是山东和华中两大野战军联手之后的第一战,成为了华东战区的一个大的转折。这次胜利令陈毅几个月来的郁闷心情一扫而光,兴奋地说:“谁说陈毅老了,不能打仗了!”而粟裕在战役中显示了卓越的大兵团作战指挥才能,赢得了各级将领们的信任,为日后的两军合并指挥、集中兵力打歼灭战奠定了重要基础。

宿北这边打胜了,涟水那边却打败了。面对强敌第74师的声东击西加偷袭战术,防守涟水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谭震林、王必成部没能顶住,阵地被突破,伤亡较大,只好放弃涟水撤出战斗。与此同时,陶勇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第1师奉命从盐城赶来增援涟水,结果到达时涟水已经失守,而盐城也被国民党军乘虚袭取。这下,华中解放区已基本沦陷,华中野战军不得不北撤山东。

影片开头攻占涟水城后,张灵甫等人得意洋洋地在一座古塔前合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座塔名为妙通塔,是一座佛塔,位于涟水城内西南角,始建于北宋仁宗年间。该塔共七层,高32米,全为石砖结构,是当年涟水城的地标性建筑。古诗中有“中柱涟城半壁天,晓昏青锁万家烟”,即指此塔。因该塔是城内的天然制高点,在战时常被作为机枪火力点。1948年7月,在解放涟水的战斗中妙通塔毁于战火。2002年,当地政府在原址又仿建了一座妙通塔,并由著名书法家赵朴初题写了塔名。在真实的历史上,第74师攻占涟水后确实留下了一张众人在妙通塔下的合影。当时背景中的古塔已被炮火打得千疮百孔,有五层塔身被炮弹炸穿砖墙,几乎只剩下骨架。在塔下合影的有第74师副师长蔡仁杰、副参谋长李运良和其他几个人,但却没有张灵甫。

在影片中饰演张灵甫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舒适。他在解放前就是名演员了,曾在上海、香港两地的40多部影片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在演张灵甫时,舒适认为不能把著名的敌方将领演得窝窝囊囊,那样就是打败了他也没什么意思。因而他注意演出了张灵甫沉着、能干、一丝不苟的职业军人素养,塑造了一个比较精神的国民党将领,同时又突出了张灵甫骄傲狂妄的性格,以致这个角色被称为是当代影坛上的“反派三杰”之一。因为舒适演得像,日后张灵甫的遗腹子张道宇到大陆投资经商,还专门拜访了他,请他吃了饭。

在60年代的中国政治氛围中,连正面描写敌人的影片都不多见,更别说是赞美敌人了。影片《红日》能拍成后来那个样子,可以说是冒了很大风险。编剧瞿白音光剧本就连改了五稿,付出了极大心血,令当年的同事们深为感动。然而到了文革中,美化敌人这条罪名还是缠上身来。

影片中的解放军军长沈振新和他的部队也是有原型的,就是华中野战军第6师及副师长王必成。王必成是湖北麻城乘马岗镇人,和许世友是邻村老乡,一起当了赤卫队员,参加了黄麻起义,进了红四方面军。抗日战争的时候王必成去了新四军,成了粟裕的爱将,在多年征战中带出了号称华野三只虎之一的第6纵队(即第6师),就是2004年被裁掉的北京军区第24集团军。王必成的作战风格硬朗勇猛,因而人送外号“王老虎”。二战涟水,王必成指挥的华中野战军第6师伤亡达5000余人,遭到重创,这下他就和整编第74师结下了血仇。后来见到粟裕时,王必成坚决表示:“给什么样的处分,我都无怨言。只是希望日后打74师,绝对不要忘了6师!”

影片中饰演沈振新的,是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张伐。早在40年代,他就是中国演剧社享有“八大头牌”盛誉的话剧演员,是解放前最受欢迎的男明星之一。像他在张爱玲电影剧作经典《太太万岁》中饰演的那个有了外遇的小市民丈夫,白面儒雅,实在是难和后来英谋善断的解放军军长挂上钩。在拍摄影片《红日》时,张伐为了避免将我军高级将领神化,而着意演出了沈振新深沉、稳重、质朴的性格,并高难度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这个角色成为了我军高级指挥员的经典银幕形象。

经过宿北战役,打垮了四路国民党军中间威胁最大的一路,在其自北向南的半包围圈中撕开了一个缺口,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的联系不但没被切断,反而将进攻的国民党军分割成了山东、苏北两大坨,造成了较为有利的战场态势。与此同时,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都集中到了苏北地区,完成了从战略配合到战役协同的转变,两支野战军的领导机构也合并为了一个。这样,以军力论,华东地区的野战军已成为全国各解放区中最大的一股力量。陈毅当时就在给中央的报告中说:“过去的问题是山东部队常不安心南下作战,华中部队亦不肯入鲁作战。数月来的矛盾,由于战局演变,现已解决,今后可集中从鲁南向南打。”

宿北战役尝到了甜头,两军上下都有再打一场胜仗的迫切愿望,下一步如何作战就成为了紧要问题。毛泽东对此也很重视,宿北战役尚未完全结束时,他就致电陈、粟:“第二步作战似以集中主力歼灭鲁南之敌,并相机收复枣(庄)、峄(县)、台(儿庄),使鲁南得到巩固,然后无顾虑地向南发展,逐步收复苏北、苏中一切失地。”当时从鲁南方向向山东解放区首府临沂进攻的,是国民党军4个整编师和第1快速纵队。其中以马励武的整编第26师为主力,配属第1快速纵队突出在前。整编第69师被歼灭后,马励武感到自己部队的态势暴露,不敢再走,命令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构筑防御工事。薛岳虽再三命令进攻,马励武仍按兵不动。其他几个师见马励武不动,便也都停步不前。

当时陈毅、粟裕截获了一份情报,说薛岳已向张灵甫下令,命其率领整编第74师迅速攻占沭阳,协同第7军、整编第11师夹击苏北的陈、粟所部。因为两淮、涟水战斗失利,华中野战军上下都恨透了第74师。粟裕当即向陈毅建议,主力暂时留在苏北,先打掉即将北上的第74师,然后视情况回援鲁南。陈毅同意了粟裕的建议,并致电向中央军委请示。毛泽东很快回电,赞成先打第74师,只要有好仗打就争取在内线多歼灭几部分敌人。然而山东野战军参谋长陈士榘等人不同意打第74师,认为该敌较强,一旦打成僵持,而鲁南之敌趁势攻占临沂,截断陇海铁路,两大野战军则北退无路,南进不能,将立即陷入极为被动之境地。眼看陈毅、粟裕决意要打第74师,陈士榘有些着急。他是从秋收起义时就追随毛泽东的亲信,因而独立拥有与中央联系的电台。陈士榘当即和山东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联名发了一份长电给中央,建议调山东野战军主力回援鲁南,等巩固了鲁南后再南下配合华中野战军歼灭苏北之敌。这下,等于刚会合的两支野战军又要分开。陈毅知道后,非常生气,在电话中对陈士榘大发脾气:“你们有电台,你们能发报,你们向党中央告我的状!” 陈士榘只好向陈毅解释,他也是本着对全军负责的态度,并反复分析了利弊。

毛泽东接到陈、唐的电报后,没有立即表态,而是等了两天。就在这两天中,粟裕又得到情报,第74师不但没有北上,反而在涟水以北修起了工事。此时,已过了上次情报中薛岳规定第74师夺取沭阳的期限。战机既逝,继续留在苏北已无意义。陈毅、粟裕再电中央,决心集中两支野战军主力先打鲁南之敌,攻占枣庄、峄县、台儿庄。这时毛泽东终于回电,同意先打鲁南之敌,但认为不应分兵迎敌,而应该集中能集中的主力专打一路,以打整编第26师为宜。毛泽东先前接到陈、唐电后没有立即回电,实际上还是尊重陈毅、粟裕等前敌统帅的意见,如真能在运动中打掉第74师,对于全局确实是一个非常有利的促进。现在情况既然已经发生变化,那么就应决心转向山东作战。陈毅、粟裕终于明白,毛泽东的构思比他们想像的要宏大得多,是要求两支野战军坚决合并打大仗,并将山东作为主战场,不要同时还想着几个方向。只要能在山东大量歼敌,打破敌人的包围圈,巩固鲁南,以后再南下、北上或西进就都有了行动的自由。此后陈、粟不再犹豫,立即命令野战军主力秘密兼程北上鲁南,并调鲁中和鲁南附近的几个师都过来会合,从而集中了27个团兵力,向已进至峄县以东的整编第26师包围过来。

马励武本来已接到情报说有共军正向鲁南方向运动,因而命令全师及第1快速纵队收缩防线,形成了东西长25公里的狭长防御阵地。当时马励武比较得意的就是手中有第1快速纵队,可以自如机动,火力猛烈,因而并不怕陈、粟来攻。所谓第1快速纵队,就是由1个步兵旅、1个炮兵团、1个参加过滇缅公路作战的美式坦克营,以及搜索营、工兵营、汽车营组成的装甲摩托化纵队,这在当时的中国战场上无疑是非常现代化的合成兵种单位。蒋介石总共组建了3个这样的快速纵队,其中第1快速纵队的装备最好、战斗力最强,也最受蒋的钟爱。马励武自恃手中有本钱,开始轻敌大意,竟然忙里偷闲跑回了百里外的峄县去过1947年的元旦。结果,当他还在城里看京戏《风波亭》时,陈、粟野战军已突然发起了猛攻。

马励武一时惊慌失措,想回前线又过不去,他就怕蒋介石当宝贝的这个快速纵队有什么闪失,那可就交不了差了。在请示了薛岳后,他命令第26师在快速纵队和空军的掩护下撤回峄县。此时,陈、粟野战军已在宿北战役中缴获的大炮火力支援下,连克外围制高点,从南北两翼切断了整编敌26师与周围几路国民党军的联系,急急包围过来。第26师接令后立即组织撤退,以快速纵队的坦克在周围巡回掩护,步兵乘汽车和炮兵、辎重车辆沿公路撤退。然而他们刚脱离阵地,天气就变了,雨雪交加,大雾弥漫,本来应该掩护他们的空军根本无法出动。这下撤下来的国民党军着了急,也顾不得排成队形沿公路撤退,而是团成一个大方阵沿公路及两侧田野平行开进。粟裕看到这种天气可乐坏了,老天助我呀,当即命令计划不变,各路部队饭也别吃了,勇猛穿插,给我追!结果追来追去就把第26师和快速纵队给压缩在了一个叫漏汁湖的洼地附近。本来鲁南地形平坦,很适合坦克车辆运动。像漏汁湖虽是水草地,但干旱时就是一片平原,通行无阻。要是在平时,以快速纵队的机动性和火力,陈、粟部队还真就围不住它。但现在不同了,雨雪一泡,平原已变成了泥泞松软的沼泽地,车辆、坦克进去没多久就都给陷住了,再也动弹不得。结果,只有最前面走公路的7辆坦克逃脱,后边的快速纵队全成了零速纵队。此时陈、粟部队从四面八方杀了过来,这一仗打得痛快淋漓,一举歼灭了整编第26师和第1快速纵队共3万余人,缴获坦克24辆、美式重炮数十门、卡车200多辆。陈毅高兴极了,跑到前线跳上缴获的坦克留影一张,并赋诗一首:

               快速纵队走如飞,印缅归来自鼓吹。
          鲁南泥泞行不得,坦克都成废铁堆。

此后,陈、粟野战军乘胜穷追猛打,攻克峄县,活捉了马励武。粟裕不肯甘休,眼睛又盯上了这一路的另外3个师敌人。当时位于峄县以南台儿庄方向的是冯治安部2个师,已收缩到运河南岸凭借防御工事固守,一时打不着。而在峄县以北固守枣庄的周毓英部整编第51师,因奉薛岳命令不敢撤退,已态势暴露。粟裕立即挥兵直取枣庄,先后集中了16个团兵力,在强大炮火支援下连续爆破,经10天战斗攻克枣庄,歼灭了整编第51师师部和2个团,生俘师长周毓英。这一战中涌现出了一名爆破英雄,一个人就抓了100多名俘虏,他就是叶飞的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第1旅战士杨根思。将近4年之后,杨根思在朝鲜长津湖地区的小高岭阵地上抱起炸药包冲向蜂拥而上的美军,勇士辉煌化金星,一举成为了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仅有的两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

鲁南战役,陈、粟野战军连续歼灭了国民党军2个整编师、1个快速纵队,共5.3万余人,缴获了大量坦克、重炮、汽车和辎重,粉碎了薛岳组织的鲁南攻势。此后,国民党军一时未再贸然北上。陈、粟趁机休整部队,并进行了统一整编,于1947年1月底分别成立了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其中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陈毅为司令员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员,谭震林为副政委,参谋长为陈士榘,政治部主任为唐亮,下辖9个步兵纵队、1个特种兵纵队,总兵力27万人,是当时全国各解放区中人数最多的野战军。值得一提的是,华野的特种兵纵队就是由鲁南战役缴获国民党军第1快速纵队大量装备的基础上组建的,下辖榴弹炮团、野炮团、汽车大队、战车营等单位,火力和机动力都很强。由此,华野的实际战斗力也在当时全国各野战军中首屈一指。

影片中在北上山东时,像王茂生这样的苏北籍战士还恋恋不舍,一会说苏北的水好喝,一会又看不上山东的大枣,结果惹怒了山东籍战士秦守本,批评王茂生的家乡观念太重。在小说原著中,关于两大野战军合并时的种种矛盾还写了不少,但在改编成剧本时按照军委的指示基本都删去了。剩下王茂生和秦守本之间的简单矛盾,加上杨军的开导和大家吃煎饼卷大葱时的场面,算是是略微反映出了一点史实。

在真实的历史上,华中野战军部队北上山东后产生的问题是相当的多。光军服就两种颜色,山东部队是黄军装,华中部队是灰军装。生活习惯上的隔膜就更厉害了:南方人讲话绵软,还是地方方言,山东老百姓听起来像鸟啼;华中部队都留头发,好多人还是小分头,不像山东部队都剃短,看上去像是学生兵;江苏是鱼米之乡,生活富庶,华中部队不少人有丝绸衬衣,还盖着五颜六色的绸面丝棉被,结果被山东老百姓误以为是“资产阶级”、“腐化堕落”;华中部队吃惯了大米,吃不惯面食,更吃不惯小米。炊事员也不会做小米食品,做得小米饭非常难吃;华中经济发达,部队手中零用钱不少,但山东经济落后,生活艰苦,买不到什么东西。而且华中的钞票到山东买东西时商店还不要,造成军地矛盾突出。特别是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是打了多场胜仗的,却要离开家乡到山东,而原来的根据地则大部分都落入了敌人手里,亲人遭到了国民党军的欺压迫害,广大指战员们是非常愤懑的。当时部队中就流传着一首顺口溜:“反攻反攻,反到山东;手拿煎饼,口咬大葱;大好形势,思想不通;有啥意见,要回华中。”

对此,陈毅、饶漱石、粟裕等人花大力气进行了思想整顿和集中教育,批评了山头主义、本位主义和游击主义等错误观念,号召全军加强团结,建立整体观念,实行统一集中的领导,加强政治工作,加强群众观念和群众纪律等。应该说,在大方向的领导上,陈毅气魄大,有震摄力,能容人,能服众;饶漱石善于做组织工作,细节抓得很紧,工作效率高;粟裕则长于军事指挥,又在大政方针上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华野后来打了那么多好仗,牵制了那么多敌人,华东成为了模范的解放区,这几位主要领导的密切协作是非常重要的原因。特别是陈毅和粟裕,互相尊重,互相补充,成为了中共军队中继刘伯承、邓小平之后的第二对黄金搭档。此后陈毅放心地将战役指挥交给了粟裕,在战役决策上也充分尊重粟裕的意见,从而产生了一句口头禅:“粟司令的意见就是我的意见,你们坚决执行。”

(待续)
在影片的开头,1946年初冬,国民党王牌军整编第74师大举进攻苏北解放区的涟水城。解放军沈振新军奋起抗击敌人
----------------------------------------------------------

沈振新的原型就是华野六纵司令员王必成 整编74师的老冤家 后来正是六纵奔袭垛庄 堵死了整编74师后退的道路
华野为主角的电影真不少
别的不说现在演员也好群众演员也好,一个个红光满面细皮嫩肉的,怎么看怎么变扭,而电视上现在居然这么多战争片!
红日、小兵张嘎、地道战、地雷战......暑假神剧!看过n遍.
前天刚在央视少儿频道看了一遍
现在的枪口焰几乎都是后期制作的,那时起码空包弹,有部什么电影,歪把子射击时漏斗动作看得很清
"嘀嘀,嘀嗒噹嗒嘀嗒嘀;噹噹,噹嗒噹嗒噹嘀噹...噹嘀嘀嗒嘀嗒嘀,噹嘀嘀嗒嘀嗒嘀"----"妈妈,妈妈,坏人来了",小时候的我说。
我拿来做过短信提示音,呼呼
那几个主演和导演好像全是49之前老上海的电影人,太太万岁里的白面小生一下子变成了军长了.
没看过,听完楼主街上后决定一看!来自: Android客户端
这几部电影,小时候天天播,百看不厌
74师前身74军在国军算比较能打,但素质啥的肯定不如新1,新6以及9个青年军师,那个大半是大中学生组成,尤其是青年军部队,全部是学生兵。
另外74军光复后,强行接收了汪伪政府警卫师4个里的大部,除了一个投共的师外。按陈诚话说是血统不纯了!
屡败屡战 发表于 2014-12-17 11:24
74师前身74军在国军算比较能打,但素质啥的肯定不如新1,新6以及9个青年军师,那个大半是大中学生组成,尤 ...
74军整编成74师时,是重新高标准挑选了兵员的,而不是原班照收,文中已说得很明白了。
可惜王耀武的“抗日铁军”,站在了人民的对立面,还葬送在一个杀妻狂魔手里。
彭德怀当时就说过:“我们不会失败,但是,我们确实不可能打赢。”
---------------------------------------------------------------------------------------
彭总这话是对什么人说的,?是不是因为对全国胜利信心不足,所以没被派出去指挥大的战略区?
袁大头和孙小头 发表于 2014-12-17 17:44
彭德怀当时就说过:“我们不会失败,但是,我们确实不可能打赢。”
------------------------------------ ...
出自《南中国,谁主沉浮》 团结出版社 1993年版
lufang_xy 发表于 2014-12-16 18:30
现在的枪口焰几乎都是后期制作的,那时起码空包弹,有部什么电影,歪把子射击时漏斗动作看得很清
现在的制作都是空想,没有生活。以前看过一个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时间太长名字记不起来了),其中有一个镜头,从射手的手部动作看的很清楚,全部是短点射,细节非常真实。
那个怒吼 活捉张灵甫,攻上孟良崮
不过还是有种遗憾,张有错,但还算抗日的
杨在葆的连长演得好,当年很多部队看过《红日》后,认准他是哪个部队调来的“真家伙”
不明白王耀武这么聪明的将领的话,老蒋为什么不太听,否则,莱芜战役绝对不是这个结果
确实是美化了蒋军,你看老美的主旋律电影,比如拍越南的,(有把)越军拍的像样点的吗?当然以现在的无节操统战来说就不存在了,连果粉连直接喊反共的都大把了,还有什么东西是有底线的
不过还是有种遗憾,张有错,但还算抗日的
什么叫还算抗日的,那时候除了投敌的除了伪军都算抗日的好不!
确实是美化了蒋军,你看老美的主旋律电影,比如拍越南的,(有把)越军拍的像样点的吗?当然以现在的无节操 ...
比如全金属外壳。不过老美很多片子里越共几乎没什么台词。
陈毅就是个打酱油的!!
这部电影偶始终认为是国产军事题材影片中的佼佼者。战斗场面真实,像杨在葆挥旗子指挥冲锋什么的,都符合当时实际,不是像大决战那样搞的就靠炸药多来营造气氛,始终很真实的感觉,就是最后冲上山顶的人山人海夸张了,也可以理解。像吐丝口战斗的过程等等,不像有的片子,好像所有战斗都是一蹴而就,在这部电影中,每个战斗都是很艰难的。。。除了垛庄。
决定突围时,张灵甫当时一砸拳头,“给我轰”,真是很有气魄的说。
退回山东后干部战士的士气情绪很真实,沂蒙山小调经典好听。团长的战死是这场恶战的一个象征吧。不过王茂生步枪打飞机有点搞了,敢和金大胖比美。
南征北战里的张军长原型明显也是张灵甫。那个拉兄弟一吧的秃头李军长显然是李仙洲。比南征北战而言,红日的张灵甫形象要好很多。不知那些也经历过抗战的老电影人内心里是否对张也有一些说不清楚的感觉。我去过孟良崮,山下的博物馆有当时解放军战士的立功奖状原件,上面居然还有青天白日满地红的旗帜图。是不是当时TG还没有不承认中华民国呢?
TG当时对张也是尊重的,按当时条件基本也算厚葬了吧。74师覆灭也说明党国不亡天理难容
小马枪 发表于 2014-12-17 20:38
南征北战里的张军长原型明显也是张灵甫。那个拉兄弟一吧的秃头李军长显然是李仙洲。比南征北战而言,红日的 ...
都是一个导演拍的,南征北战是剧本改编,虚构成分较多,红日则有著名小说为支撑,小说作者又参加与74师的一系列战斗,史实感更强。
现在的战争片,人的气色都太好了,化妆师真是没一点节操
退回山东后干部战士的士气情绪很真实,沂蒙山小调经典好听。团长的战死是这场恶战的一个象征吧。不过王茂生 ...
金胖子是扯谈,但是别就此
怀疑一切,影片中的情节都是有原型的,不说解放战争就是抗战山东八路也用步枪打下过鬼子飞机
对,吴强是亲历者,应该靠谱

屡败屡战 发表于 2014-12-17 11:24
74师前身74军在国军算比较能打,但素质啥的肯定不如新1,新6以及9个青年军师,那个大半是大中学生组成,尤 ...


1、青年军201-209师,文化素质确实高,但打仗并不完全看文化水平。
2、新1、新6军(新22师是原来驻印军的老底子,14师是空运过去的)中,老兵油子比例不低,后期又经过美帝整训,装备和训练水平大大提升,再加上充足的直属队,战斗力大增。
3、整74师,5军和11军都是在抗战中锻炼出来的,整74师在抗战胜利后,还收编了汪伪在南京的“首都警卫军”(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其中伪警1师编入整51旅,伪警2师编入57旅,而伪警3师对改编方案不满,造反了,师长钟健魂率一个团(其实是7个连)投奔了新四军2师,编入华中野战军7纵55团,使得该团一下子成了纵队头号主力团,这个团也就是后来的华野11纵31师91团,即29军85师253团,也就是在金门岛被国民党吃掉的徐博团。
钟健魂后来解放后就留在上海,曾任上海铁路局副局长一职。
屡败屡战 发表于 2014-12-17 11:24
74师前身74军在国军算比较能打,但素质啥的肯定不如新1,新6以及9个青年军师,那个大半是大中学生组成,尤 ...


1、青年军201-209师,文化素质确实高,但打仗并不完全看文化水平。
2、新1、新6军(新22师是原来驻印军的老底子,14师是空运过去的)中,老兵油子比例不低,后期又经过美帝整训,装备和训练水平大大提升,再加上充足的直属队,战斗力大增。
3、整74师,5军和11军都是在抗战中锻炼出来的,整74师在抗战胜利后,还收编了汪伪在南京的“首都警卫军”(伪军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部队),其中伪警1师编入整51旅,伪警2师编入57旅,而伪警3师对改编方案不满,造反了,师长钟健魂率一个团(其实是7个连)投奔了新四军2师,编入华中野战军7纵55团,使得该团一下子成了纵队头号主力团,这个团也就是后来的华野11纵31师91团,即29军85师253团,也就是在金门岛被国民党吃掉的徐博团。
钟健魂后来解放后就留在上海,曾任上海铁路局副局长一职。
用炮弹录音,浏阳花炮厂也是醉了
gujgujguj 发表于 2014-12-16 18:01
华野为主角的电影真不少
新四军抗战中从江浙吸收了大量文化青年,其中很多人写出了亲身经历的文学作品。
改编成电影上,当然有先天优势。
打涟水,书中写石连所在团长政委牺牲,石连指导员负伤,杨军班撤下来时只有秦守本他们四个人,伤亡过半了,编制也找不到。应该很真实地还原了历史。这书和电影都很不错。
小马枪 发表于 2014-12-17 20:27
退回山东后干部战士的士气情绪很真实,沂蒙山小调经典好听。团长的战死是这场恶战的一个象征吧。不过王茂生 ...
电影中哪有啊?你记错了吧。只有马福生被俘虏反正前恼火国民党飞机轰炸自己人,用冲锋枪打飞机,也只是泄愤,没打下来啊。书里有吗?我没看过书。
有的,革命的浪漫主义吧。除了电影和小说,还有一个经典是连环画红日,上海人美社60年代出版,一套四本,著名画家汪观清创作。上点儿年纪的有印象吧。
sjzlhs 发表于 2014-12-17 17:57
现在的制作都是空想,没有生活。以前看过一个反映抗美援朝的电影(时间太长名字记不起来了),其中有一个 ...
这个,《南征北战》里面的捷克式机枪手打法就很地道……不像现在撒了欢的突突突子弹无限似的